《看见》读后感

时间:2024.4.27

柴静《看见》读后感

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犯了错误,面对老师的严厉批评,态度桀骜不驯,根本不以为然;老师换一种教育方式,苦口婆心讲道理,虽表面应付,出门便抛之于脑后。这样的学生我们戏称“油盐不进”,多次“油盐不进”之后,我们也许会放弃,只要你不影响班级纪律,只要你不要太过分,爱咋地就咋地吧。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又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究竟应该怎样?我茫然……直到遇见《看见》。

读书一直喜欢一目十行,粗略一遍读完《看见》后,竟又逐字逐句细读一遍,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朴实的文字,细腻的描写,独特的视角,让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新闻,了解新闻后真实的个人及群体,了解那一群“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十年时间,柴静从央视一个“脸上都是凌厉,眼内都是讥诮”的青涩主播,到能用“皮肤感觉新闻”的名记者,她一步步地在成长,成功之路,源于她始终坚持用心“关心新闻中的人”。

柴姑娘是“接地气”的。她的采访地点,有时就在山坡上,手里抠着地上的草茎;有时就在没有电灯的屋子里,火堆为她们照明;有时就在梯田里的水泥储水台上,用破旧的大遮阳伞挡住雨;有时就坐在村庄的石头磨盘上,和农民拉着家常……柴姑娘是有“亲和力”的。《双城的创伤》中的小杨在苗苗自杀后,备受责难,心情沉重。柴姑娘笨拙的演示骑马,被颠得魂飞魄散时,还不忘在马上冲小杨龇牙一乐,逗笑了小杨,拉近了和采访者的距离。柴姑娘懂得尊重,踩猫的女人一直不愿接受采访,即使她说起踩猫当天的事,也因为没有她的同意而没有录音,直到她真正从内心愿意面对镜头。

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面对镜头接受采访,柴静和她的团队却总是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听到他们最真实的声音。就像安华的女儿小梅所说:“一个人他的心再硬,也有自己心底的一角温柔。”也像柴静写下的反思: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在这个职业中,我愿意倾其所有。”

突然明白,面对那样一群“油盐不进”的学生,我们的教育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没有用心灵赢得他们的心灵。

也许我会尝试改变自己和他们的交流地点,不一定非得在办公室,让他们的一点点错误人尽皆知,还得遭受办公室其他老师的声讨,到走廊里、莲池边、再或者一起到操场投投球、再或者一起做个游戏,让交流在不自觉之间完成;我会尝试不要用命令性的语言,而让他们去感受,“孩子们,校园里的桂花开了,让我们闭上小嘴,闻着花香进教室”也许会比“不准讲话”具有更神奇的功效;我也会尝试多一点笑容,在他们进步时,拍拍他们的肩,摸摸他们的手;我还会尝试认真聆听他们的诉说,而不会不耐烦地打断他们。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他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第二篇:《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孩子最初认识的世界,学会的东西都是在家庭这个课堂由父母教会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在父母的扶持下走出第一步,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学会说第一个字。 作者说一生之计在于童,婴儿的一年等于十年。人的智慧就来自于大脑,早期的教育的确是极其重要的。父母这个老师要当的合格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开好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遗憾的是有许多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还小”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依然不绝于耳。在《发现母亲》的书中作者从生理的角度阐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出生时胎儿平均脑重是350克仅为成人的25%,仅仅6个月后,它就己达到成人的50%。在两岁半时达到75%,五岁时达到90%布到这时人的大脑主要部分己经发育成熟。”

所有的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喜欢动手触摸和抓取身边的东西,他们睁大眼睛四处张望,仔细倾听着声音的来源。那是孩子正在学习,父母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由于孩子小时候对母亲的依赖,所以教育与母亲更有直接的关系。最早孩子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成为孩子的主要观察模仿对象。孩子时刻都在学习中,教育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孩子和母亲在一起时,母亲的举手投是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母亲说话和气孩子会学,母亲粗暴孩子也会学。所以面对孩子时母亲要重新检视自己,时刻提醒自己那些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要知道有一双纯净的眼晴在看着你。同样是带孩

子上公园的母亲,由于母亲的教育意识的差别孩子的收获就会不同。有的母亲在公园游玩的过程中会教孩子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告诉孩子这是月季花那是喇叭花,这是扬树那是柳树。而另一种母亲就只管让孩子去玩,自己实际只起了一个看护的作用。其实教育孩子并不难办到,不需要固定的模式,过马路时告诉孩子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孩子会养成守秩序的习惯。孩子玩过玩具告诉母亲告诉孩子自己把玩具收好,孩子会养成整洁的习惯。饭前便后教育孩子冼手,孩子会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坐公交车教育让座给老人,孩子会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你不必是具备高学历的母亲,告诉孩子你所知道的,你所能做的就足够了,重要的是坚持自己也做到。你要教孩子的不仅仅是这是什么树,更不是非要讲清楚这棵树是属什么科有什么习性,除非你是植物学家,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在引导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学会去学习。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贪玩不爱学习,其实孩子不是现在才这样的,小时候就是这样,只是那时还没有上学,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罢了。孩子的许多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如果父母有不良习惯孩子就会有,而并非孩子天生如此。作者把孩子的幼儿期称之为敏感期,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习惯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习惯。

许多的孩子喜欢看大街上的标语喜欢模仿电视中的广告,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在玩,其实那就是孩子在认真学习,此时必母要及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不失时机的教孩子认字读书。由其是阅读,孩子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甚至决定着孩子以后的

学习。如果你不知道该怎样去教育孩子,那就每天花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日久天长必会有收获,孩子自然会从书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幼小的孩子总是离不开母亲,一会不见了妈妈就合哇哇大哭起来,由于劳累母亲总是不胜其烦,其实这是孩子最听话最可爱的时候,这段时光极其短暂和宝贵。这时候孩子会反复的听一个重复的故事而不厌烦,而大人往往会在反复的阅读中厌烦起来,就想法躲避孩子的要求。孩子会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忙或无法回答大人就会漫不经心的拒绝。也许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是这样被第一任老师扼杀在了萌芽中。

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成为一个家庭中的一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成员间相互友爱关系和睦,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学会爱别人。如果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紧张,孩子就会感受到不安恐惧的气氛,容易对别人产生敌意,缺乏信任。所以做为孩子的父母教孩子学会爱的最好方式就是你们之间的互爱,就是对老人的孝敬。你们的行动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就是最有效的身教。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另外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有时从孩子的举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祟尚的生活理念。有一次吃饭时,其中一人带了两个七八岁大的男孩,饭菜刚一上桌,其中一个孩子就拿起筷子把爱吃的东

西夹到自己碗里,并对另一个孩子说,快吃,不吃白不吃。这样的孩子生长于什么样的家庭从此可见一斑。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只有价值观,人生追求相同的人才能同处一个屋檐下。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立家之本,也是家庭成员最看重的家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做为孩子的父母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健康发展的家庭氛围。作者在书中提出,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重新做人。还写道“母亲面对孩子不是面对一个可以随便行动的泥俑,而是面对一个神灵。”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人生之初给孩子的是能什么样的教育至关重要,绝不是教孩子机械的背几首诗,认几个字那么简单。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位教育者曾说,如果你的孩子上高中时和别人有差别,那是因为在小时候这个差别就已经存在了。所以不要浪费掉孩子的宝贵时光,认真对待孩子的童年,母亲要给予孩子最完善的教育,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面对孩子父母你要成为孩子眼中怎样的老师,你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课堂。

更多相关推荐: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当拿到看见这本书时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名记者十年来的采访自传但当随手翻看了一下后却发现这本书记录的是柴静采访中的错误与失败内省与反思的成长历程令人深思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将自己融入到当时的环境...

《看见》读后感

中原油田职工读书成果发布之今天你思考了吗读看见有感前段时间忽然觉得恍惚无聊跟朋友说推荐本书看吧他脱口而出去看下柴静的看见我正在读的最近比较火很不错这位朋友读书甚广于是乎我屁颠屁颠去了新华书店抱回了那深蓝色封皮的...

柴静《看见》读后感

我看见了什么读看见有感10日张雨萌知道这本书还要说起柴静的新闻发布会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厚厚的采访稿件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着重记下的是那些新闻里的人也是她这十年里的成长路程从一...

柴静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花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感触良多看书之前看了很多介绍书评反映甚好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介绍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是一本出入职场的心路历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本书很沉重以致于我无法一...

柴静《看见》读后感

读柴静《看见》有感李冬除了不断刷新朋友圈里那些喧闹浮夸的文字,另一种选择是泡上一杯茶,用难得清闲的时光和清醒的头脑静静一读这篇曾触动许多人的文章。初次接触《看见》是在微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当你在为生存而挣扎…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在接触看见之前对于柴静我算是一无所知很无意地从同学里借到书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读了下去看见虽然是柴静10年从业来的自传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读过的名人自传比如巴菲特自传乔布斯传比较起来看见对于作者自己的成...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作者柴静提起柴静很多人会想到央视的名牌栏目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但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新闻调查我记忆最深的是她在非典期间不惧个人安危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我认为在看...

《看见》读后感

看见与动物一样人具有一双外显的用来看见表象世界的眼睛与动物不同人有一双内隐的用来看见真相的眼睛真相是对事件双方不偏不倚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然而真相常常被有意无意的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模式化的思维方式埋葬在...

看见读后感

作者柴静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简要内容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读后感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这本书记录了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看见gt读后感一看见读后感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柴静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她记得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参加的一个演讲比赛她说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

看见读后感

柴静看见读后感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柴静的看见心里的滋味很复杂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让我看...

《看见》读后感

最近读完了柴静的新书对她感兴趣的原因是在大学期间观看了她的演讲视频获得了特等奖演讲期间感情真挚而趋于平淡让人有很真的感觉从此开始关注她一些文章和新闻今年她出了新书看见也就很开心的买了一本来读读后感觉挺深刻的看见...

看见读后感(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