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时间:2024.5.4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我们不能忘

艾灸作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治病方法,解决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医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老百姓也能用的起,人人都可以自救。我们必须要传承下去了。

1.《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4.《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5.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6.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7.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8.《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0.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11.《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陈延之)

12.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13.《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4.《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15.《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20.《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1.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22.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3.《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24.《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朝鲜--许浚)

25.《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6.《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7.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8.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9.“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

深入艾灸的历史渊源,振兴中医灸法

“针”和“灸”并称针灸 ——人们常说的“针灸”是两个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是指应用专用的针具刺激人体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而“灸”则是应用燃烧艾叶制成的艾绒,以温热刺激人体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发现和使用,可能更早于“针”。而今,中医界一片慌乱中,灸法亦有成为历史的危机……

在城市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些过往的男男女女,很少有人知道灸法的存在,有的人回答道:灸法?知道知道,不就是扎针吗?听说国外现在很重视。呜呼!曾在中国被中医大夫和民间百姓所普遍看重的灸法,如今已不为普通人群所知晓;不再被中医普遍采用。中国的宝贝——中国的灸法——已经开始失落。 灸法深植于中国文化精髓,曾在我国古代兴盛一时。古代中国,许多医学大家,虽精通方药和针法,在实际治疗中,则偏爱灸法,比如,被誉为神医的华佗,给患者治疗疾病时就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柱,病即痊愈。晋代葛洪的妻子鲍姑,更擅用灸法,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灸疗专家。葛洪也许深受其妻影响,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共录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这说明,灸法在古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重要性还要超过针法。灸法创造许多奇迹,中国历代医学专家皆对其推崇倍至。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一书中对灸法的疗效有很高的评价:“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灵枢经》则记载:“灸则强食生肉。”意思是,灸法有增进食欲,促进人体正常发育的功效。唐代药王,更是深受灸法之益处。孙思邈幼时多病,到了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艾火遍身烧”,到了93岁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岁过百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书写了震古烁今的医学名著《千金翼方》30卷,并在书中提出:“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公元3世纪的《曹氏灸方》;唐代的《外台秘要》、《骨蒸病灸方》;宋代的《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腧穴法》、《备急灸法》;元代的

《痈疽神秘灸经》;明清的《采艾编》、《太乙神针》、《神灸经论》等医学著作都述灸法而不言针法。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传说灸法起源于中国旧石器时代,其发现和使用可能更早于“针”,古人偶然发现用植物点燃后,刺激身体某些部位,可缓解甚至治愈病痛,其具体发展过程已无从考证,只能于史料中,似乎隐约能梳理出灸法的发展简史——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灸法。《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也记载了用艾灸医治疾病的方法。19xx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则显示灸法的历史比针法长——帛书《灸经》中只有灸法,并无针法。中医学经典《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则明确指出灸法的产生与寒冷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书中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此外,该书还介绍了灸法的适应症、施灸顺序、剂量、补泻等,并将灸法与针法并提。灸法家族中,现今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艾灸,即用艾柱烧烫穴位以治病。艾叶用于治病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等谚语。这些谚语、评价及相关的记载表明,灸法在古代中国是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治疗技术。古代医家认为,艾灸“透诸经而治百病”。近代和当代的医学家们通过临床实践也证实,灸法可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妇产科、心脑血管、骨伤及风湿类、皮科等诸多疾病……灸法用于治疗的功效可以说是神奇的,然而,当今各中医院,皆“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灸法日益走向湮灭边缘——大小医院都很少有使用灸法医生,曾有医生为病人用灸法治疗时,被院长强行禁止,原因是烟雾太大,不安全且污染环境。目前医学界“存针废灸”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灸法这一中医学命脉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随着仅存的几位灸法大家的年纪增长而濒临失传。

20xx年,灸学界泰斗刘冠军在长春去世;安徽周楣声已经88岁高龄;山西谢锡亮已82岁高龄;最年轻的灸学大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田从豁教授已78岁…… 卫生部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在城镇,约有48.9%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患者应该住院而不住院。医疗费居高不下是造成中国人“不敢看病”的真实原因。灸法的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经济节约,应该更好、更广泛的加以普及。然而在吃着“麦当劳”长大的人群中,有多少人甚至连灸法的名字都没听说过。呼吁业界同仁拯救灸法,迫在眉睫!

中药之草—艾

您听说过“艾”吗?这味古老而神奇的中药,几千年来被世人广为应用,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极大。

如果说杏是中医之花,那么艾便是中医之草了。艾的药用在我国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患了7年的慢性病,用艾3年就可治好。 另据史料记载:唐朝的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穴,活到100多岁。民间亦有俗语“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就是说常灸足三里穴确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日本的一位194岁高寿老人也曾向日本天皇传授秘诀:即每月初一灸足三里穴,连灸8日,月月如此,肯定会保证健康。如此说来,足见孙思邈使用艾的方法流传之广。

由于艾在燃烧时产生的烟剂对人畜无害,气味芬芳,又能达到消毒杀菌、除害防病的目的,所以民间至今一直在使用。

艾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出产,以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这种神奇的良药为人类的健康奠定了基础。

艾灸的现代应用

实践证明,人们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人体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袭。《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经络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中医认为其主要作用是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补气益血,协调脏腑,从而达到预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老年人多阳气衰退,应宜施艾灸起到补火助阳,振奋精神的作用。正如《扁鹊心书》云:"年四十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阳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这是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由此可见,艾灸确为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的好方法。

艾灸足三里可增强人体脾胃消化功能、常灸肺俞和增强肺的功能,并可预防感冒和肺结核。常灸气海,可以补气。常灸大椎、关元、命门可以壮阳等。常灸膏盲,则可防百病,甚至具有抗癌、防癌作用。

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说的是使用艾灸进行自我调治。

艾灸疗法就是借助艾草燃烧时发出的药力和温热刺激,用以熏灼特定的穴位,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目。中医理论认为,艾灸补气助阳,温益脾肾,能使人体元气充足,精力旺盛,抗衰延年。长期施灸保健穴位,还能够达到调和阴阳,健脾和胃,固本培元,补中益气,强壮全身,祛病延年的效果。

王焘在《外台密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阳气弱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灸三里穴可补气壮阳。

而今,随着生活压力和职业压力的加大,使许多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提前找上门来。艾灸养生和艾灸保健,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保健办法。

端午时节巧用艾灸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端午节是夏至的源头日,也是中医时令病“暑病”的开端,早在《内经》中就有暑病的病名、发病时令、症状等描述,并认为暑病乃冬季寒邪伏藏体内,至夏而发的伏气温病。因此,端午节这天,除了要开展众多纪念伟大文学家屈原的活动,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杀菌防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

艾灸,是用一种叫艾草的中药,经过特别的加工做成艾绒,在局部穴位或病灶进行加热治疗,艾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艾叶味苦,微温、无毒、气味芳香,主灸百病,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端午灸是在端午这天,拿老姜放在找准疾病所对应的腧穴,再将艾绒置于姜上点燃,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端午灸通过夏令节气阳气开始旺盛,加上经络的穴位和艾绒的激发体内阳气,使脾胃之阳振奋,风湿暑之邪不易侵犯体内之阳,阻断了发病途径,从而达到伏邪不能触发。常运用于各类风湿之邪等疾,如夏季体虚易病、骨质疏松症、脊柱炎、寒性关节病、胃肠功能紊乱等症。

端午插艾条,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据介绍,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端午时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

端午节关于艾草的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许多地方有插艾的习俗。在一些地方,人们从田间采回艾草,还将其做成人形或虎形,挂于门口、厅堂或窗户上,以避邪驱毒、祈望安康吉祥。端午插艾,史籍多有记载。南朝梁人 《梦岁日记》中说:“五月五,四民踏艾草,悬门户上。”《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艾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的背面灰白色有茸毛,我国各地普遍都有。艾草适应性强,多生长于田埂上、小路旁,与众多的杂草为伍,在树林里、荒坡上也常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艾草有种特殊香气,所含芳香油可驱虫杀菌解毒。端午时值初夏,天气开始炎热,又多雨潮湿,蚊蝇细菌繁殖快,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染。而农历四五月间,艾草的长势旺盛,芳香油最多,杀毒能力最强,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尤得民众青睐。古诗云:“端阳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艳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艾草是我国人民最早认识的药用植物之一,战国时《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艾叶最早的用途是灸,并与“针”齐名。医籍《灵枢经》《五十二病方》中都有艾条灸或艾熏的记录。以艾叶熏灸穴位,则温经通络,流畅气血,调和脏腑,可提高肌体免疫力。相传药圣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穴,后来竟享寿100多岁。作为内服药,艾叶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用,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之一。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附方中都有用艾的处方。明代李时珍之父李言闻在他所著《蕲艾传》中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方中收载用艾叶治病的单、验方有50多个。在我国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 除了药用,艾叶还可以做菜肴及食品香料。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载:“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治一切鬼恶气,上服冶冷痢。”我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叶和糯米粉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做成的。在一些地方,民众还有用艾叶泡茶、煲粥、做汤、蒸糕、煮食鸡蛋的习俗。艾草还可以用于酿酒,如法国著名葡萄酒“味美思”,其主要香料是艾汁。此外,艾叶中提取的精油,还是多种香水、化妆品的添加剂。

艾灸的作用机理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艾灸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来实现的。为了探讨艾灸的作用机理,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用艾条灸治856例患者,灸感出现率达85%,病情愈重愈急,感传现象也随之减弱与消失,在感传线与感传区域内出现温度上升与痛阈提高,且灸感走向与腧穴位置、疾病部位有关,说明艾灸是通过腧穴经络而起作用。国外有人观察单壮(艾炷0.5~2毫g)灸后,皮肤表面温度上升到105℃左右,皮肤内的温度亦明显上升,说明艾灸确有温煦作用,且有较强的渗透力。用艾条熏灸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内关、足三里和膻中等穴,观察其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39例均明显改善。艾灸内关穴可使患者脑阻抗血流明显改善,流入容积速度加快,波幅升高30%~50%;高血压者的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说明艾灸内关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艾灸冠心病患者的内关、膻中、心俞穴各20min,可使心电图的ST-T波均明显升高,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脏的供血得到改善。表明艾灸对心脑血管病变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国外学者在鼻两侧距皮肤 2~3cm处行艾条灸,治疗过敏性鼻炎,88%患者症状显著性改善,47%患者灸后10min给过敏原无反应,也无症状表现;5例自愿参与本研究者灸后鼻内温度平均增加3.1℃(1cm点)和30℃(4cm点),其中4例灸后鼻液中白细胞数显著降低。用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可使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对免疫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即高值者下降,低值者上升;使E-花环形成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且均有显著差异。以艾炷灸实验性结核病小鼠的“大椎”、“关元”穴,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功能调控作用,并对该病有明显疗效。以上表明,艾灸对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良性的积极的,总体上是沿着对患者有利的方向进行调整。另外,对于灸疗治疗肿瘤的现代医学机理,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已证实,艾灸能提高免疫功能可能是灸疗治疗肿瘤的主要机理。

灸犬“足三里”穴,可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在20次艾灸实验中,有18次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或抑制性改变。艾灸小鼠的“神阙”穴,不管是空腹状态,还是在用不同的药物使小肠运动已经有所改变的状态下,都可以使小肠内容的推进速度减慢,具有抑制小肠运动的作用。在以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家兔中艾灸“至阴”穴,并记录子宫活动曲线,发现艾灸可引起子宫活动的增强。说明,艾灸具有调整内脏活动功能的作用。

用艾灸急性失血性休g犬“百会”穴发现,在血糖含量增高的情况下,灸后更见上升,提示灸后血浆中游离肾上腺素含量显著升高,认为艾灸可能有促进肾上腺活动的作用。艾灸流行性出血热大鼠模型的“肾俞”穴区7次,14日后,其血浆和肺、肾组织中的5-羟色胺与5-羟吲哚乙酸含量明显降低,并趋于正常,说明艾灸能缓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体液因素分泌和代谢的紊乱,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改善和稳定,并能提高其血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特异性抗体效价,对病毒有抑制作用。还发现艾灸可使豚鼠气体代谢适量增高,并推断其耗氧量的升高,可能是艾灸刺激了其作用部位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的,植物神经与内分泌腺是其中间环节。

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温热刺激外,应用艾烟熏灸,观察外科化脓性疾病患者575例,效果明显者528例,抑菌试验表明,艾烟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综述诸家研究资料可以看出,艾灸对血液循环、机体免疫、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生殖等系统都有一定的促进和调整作用,这些研究为艾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但在其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艾灸的作用

艾灸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一个主要部分。从总体上看,灸疗法和针刺法一样都通过刺激腧穴或特定部位激发经络、神经、体液的功能,调整机体各组织、系统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是,灸疗法又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作用特点。和针刺法不同,灸疗法是通过温热、寒冷及其他非机械刺激的作用,来进行扶正劫邪,平衡阴阳,防治疾病,康复保健。尤其是艾灸的防病保健作用在古代就得以十分重视。《备急千金要方》提到以灸疗预防“瘴疠温疟毒气”。《扁鹊心法》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现代不仅已为大量的临床所证实,而且得以进一步发扬。同时,对艾灸作用机理也进行了较为广泛和系统的探讨。

1.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艾灸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艾灸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2.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3.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4.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艾灸的独特作用之一。

5.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

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艾灸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艾灸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艾灸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艾灸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艾灸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6.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艾灸的神奇,进来就知道

不要小看了艾灸,你没听说过就先入为主,就以为这是新生事物,以为这是现代才发展出来的,那你就错了! 如果觉得艾灸跟推拿按摩一样无所谓,那你还错了!

错了的人,会错的很离谱,很遗憾。。。因为懂得艾灸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为你惋惜。 很多时候,人都是死于无知的。无知,又自以为是,不去了解未知事物、新的知识,把它们拒之于千里之外,那就是悲哀。

其实,艾灸是自古就有的,《黄帝内经》,马王堆汉墓帛书……等都有灸的内容。 艾灸,它很有疗效,刮痧拔罐推拿按摩跟艾灸绝对是没法比。

古代灸法是直接灸,会烧伤皮肤,受罪,所以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就慢慢失落了。但是它的疗效却非常非常好,碰到难治的病时,有责任感的中医医生还是会建议病人回去用艾灸治,艾灸是最深层的治病方法了,“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话的意思明显说出了灸比针、药更好。艾灸能深入到五脏六腑,是最深的一个层次,如果艾灸都治不了,那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是,咱现代人不懂,懂也不受那个罪,又爱美,所以现代就发展了间接灸,其中,最常用的是温和灸。

温和灸的一种:拿点燃的艾条在穴位上方3CM左右高度烤穴位,烫了就高点,不热就低一点,绿色无毒,安全可靠,没有一点副作用,而且效果还很好。从不足一岁的婴儿,至百岁老人,都可以灸。

到目前为止,我灸过3岁的,5岁的,9岁的,10岁的,成年的老年的(28--70岁),要么是小孩,要么是中老年,因为这个层次的人,比较成功,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更潮流的观念,也更注重身体。有钱、有闲、有意识,才能来做专业的艾灸。

艾灸,不只是有钱人可以做,人人都可以做,有钱人可以让艾灸师做,没钱的,可以自己做。只不过是专业与不专业之别罢了。

专业的,做起来效果明显,热力的感传容易出现,也比较强烈;不专业的,要花费两三倍的时间,效果差些,感传不那么容易出现。

也许你做起来效果不好,这时请你记住:不要因为你做起来效果不好,就把艾灸给否认了。比如医生,有的很神,有的很庸,不能因为你碰上了庸医,就把天下的医生一律否决。 近年来,国家大力引导、推广艾灸这种低廉、有效、持久,而且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央视二台[健康之路]栏目,央视四台[中华医药]栏目……等都大力引导,在此国情下,现在自己做艾灸的人恐怕有一个惊人的数量了吧?!

没有基础的,可以看书,如《灸除百病》《图解艾灸疗法》等书,这些书比较简单,容易学,容易上手操作。

有基础的,就可以看一些理论性的书,如《灸绳》《针灸基本功》《谢锡亮灸法》《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书。

注:

我说“刮痧、拔罐、推拿、按摩没法跟艾灸比”,为什么这么说呢?

刮痧、拔罐、推拿、按摩,这些也都是中医治病的一些方法,也都有它一定的治疗作用,这是必须肯定的,但它们是表层的东西,都是在皮肤表层上动手脚,刮痧、拔罐也就是疏通一下经络,泻一下表层的毒素,推拿、按摩可按方向的不同,有补有泻,但这些方法不能直

接作用于五脏六腑,只能间接地通过经络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所以它们的治疗局限性比较大。

而艾灸不同,艾灸,用的是艾草,它是纯阳之性,点燃后阳上加阳,用它来烤穴位,能够打通经络,祛除体内寒湿,渗透进入五脏六腑,对它们进行直接的温补,调节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不仅如此,热力还能沿经络传导,直接作用于病痛患处,有效地止痛治病。 所以说,“刮痧、拔罐、推拿、按摩没法跟艾灸比”。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解说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再变为液态的过程。

1.睛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

[别名]目内眦,泪孔,泪空,泪腔,目眦外。

[穴义]膀胱经之血由此交于眼睛。

[名解]

1)睛明。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光明之意。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经的气血而变得光明。本穴为太阳膀胱经之第一穴,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乃体内膀胱经吸热上行的气态物所化之液,亦即是血。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

2)目内眦。目内眦,乃言本穴所在的部位为目内框也,无它意。

3)泪孔、泪空、泪腔。泪,泪水也。孔,孔隙也。空、腔,空腔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输的膀胱经气血为湿润眼睛液体的重要来源。本穴属于膀胱经,气血特性与上行头面的它

经气血相比皆要寒冷,为促成气态物向液态物转化的重要根源,眼睛受之以液而能湿润并转动自如,故名泪孔、泪空、泪腔。

4)目眦外。目眦,指穴所在的部位为目框内角。外,指本穴气血作用于眼睛之外。目眦外名意指本穴的寒冷之气使眼睛外部的阳气冷降为液。理同泪孔名解。

5)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其一,本穴气血为膀胱经经气的冷降之液,性温热,且与太阳小肠经气血处于同一层次,故为手足太阳之会。其二,本穴的冷降之液有部分下走足阳明承泣穴,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其三,本穴的冷降之液(即血)还不断地气化上走督脉,故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其四,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地部之液又有天部之气,气血特性同于阴阳跷脉之性,故为阴阳跷脉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穴内气血为温热的天部水气与地部经水(血)。

[运行规律]气血的运行分为三支,一是气态物向上行于督脉及膀胱本经,二是地部经水下走足阳明经。

[功能作用]降温除浊。

[治法]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2.攒竹

[别名]眉本,眉头,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矢光,眉柱,始元,小竹,眉中。

[穴义]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上行。

[名解]

1)攒竹。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攒竹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杆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头为下部、为来部),故名攒竹。小竹名意与攒竹近同。

2)眉本。眉,穴所在的部位也。本,根本也。眉本名意指本穴气血为眉发的根本。眉发与人的头发、须发一样,它皆为血气之余物,由人的肾之所生、血之所养。眉头须发始生于内而荣长于外,其气血来源在于本穴,本穴的气血强弱虚实直接关系到眉发的荣枯,故名眉本。眉头、眉柱、眉中名意与眉本同。

3)始光。始,开始也。光,光明也。始光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由寒湿之状变为阳热之状。

本穴气血为睛明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变为阳热之气,气血的变化如同从黑暗处来到光明处一般,故名始光。夜光、明光、光明、矢光、矢元名意与始光近同。

4)员在。员,周围之意。在,存在也。员在名意指本穴气血聚集于穴周,所处的范围不太大。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吸热胀散,但所扩散的范围不太大,故名员在。员柱名意与员在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其气血温度比睛明穴的要高,但比头面其它经脉穴位中的气血温度要低。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3.眉冲

[别名]小竹,星穴。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

[名解]

1)眉冲。眉,眼框上的毛发也,其色黑,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寒冷的水湿之气。冲,

冲射也。眉冲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本穴气血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受外部所传之热寒冷水气复又胀散,胀散之气则循膀胱经向上冲行,故名眉冲。

2)小竹。小竹,此为从类象的角度言穴内气血的特征的。本穴物质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相对于头部其它经脉的气血来说它温度较低,即使是在本穴吸热上行气血量也不大,如同纤细的小竹一般,故名小竹。

3)星穴。星穴,此为从类象的角度言穴内气血的特征的。本穴物质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相对于头部其它经脉的气血来说它温度较低,即使是在本穴吸热上行气血量也不大,如同遥远的星星般细小,故名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低温态的水湿之气。

[运动规律]循膀胱经传输于曲差穴。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治法]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4.曲差

[别名]鼻冲。

[穴义]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

[名解]

1)曲差。曲,隐秘也。差,派遗也。曲差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输送头之各部,但因其气血水湿成份少如若有若无之状,故名曲差。

2)鼻冲。鼻,肺之所主,言穴内物质为气也。冲,冲行也。鼻冲名意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冲行之状。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胀散之气性同肺气的凉冷之性,且为向穴外的冲行之状,故名鼻冲。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动规律]由穴内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清絷降浊。

[治法]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5.五处

[别名]巨处。

[穴义]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名解]

1)五处。五,东南西北中五方也。处,处所也。五处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头之各部。本穴气血本应由曲差穴提供,但因曲差穴的气血受热后散于膀胱经之外,基本无物传入本穴,穴外头之各部的气血因而汇入穴内,故名五处。

2)巨处。巨,巨大也。处,处所也。巨处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穴外的广阔天部。理同五处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的头之各部汇入穴内。

[功能作用]汇聚头部冷降浊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无灸。

[注]本穴经书列为不可灸,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空虚即为正常态,若施以火灸,则穴内地部的水湿气化充斥穴内,穴内正常的空虚态即被破坏,故不可灸。

6.承光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

[名解]承,受也。光,亮也,阳也,热也。承光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 本穴物质为五处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受热胀散,如受之以热一般,故名承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水湿含量少。

[运行规律]吸热后上行于通天穴。

[功能作用]疏风散热。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注]本穴经书列为禁不可灸,其理与五处穴不可灸相近,原因在于本穴气血由五处穴提供,水湿成份比五处穴更少,施灸只能熬干穴内地部之水,所灸之热则内传于颅脑并使之受损,故列为禁灸。

7.通天

[别名]天臼,天伯,天目,天白,天日,天归,天旧。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受热胀散上行于天。

[名解]

1)通天。通,通达也。天,天部也。通天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上行天部。本穴气血来自承光穴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此水湿之气所处为天之下部,与头部的阳气不在同一层次,经由本穴吸热后才上行至与头部阳气相同的天部层次,故名通天。

2)天臼。天,天部也。臼,石做的椿米器具,石也,肾也,润下之气也。天臼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阳热之气带来寒冷之气。本穴气血为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吸热上炎,而在其气血吸热上炎的同时也就为天部带去了寒冷,即是本穴气血有润下的特性,故名天臼。

3)天伯。天,天部也。伯,天之伯也,即脾气,天为肺,其伯为脾。天伯名意指本穴气血带有脾的热燥之性。本穴物质为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气弱小,在天部阳热之气稍旺盛的情况下它则表现出脾气的燥性,故名天伯。

4)天目。天,天部也。目,肝所主的风也。天目名意指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中水湿含量稍大则会在本穴吸热后胀散化风而行。

5)天白。天,天部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天白名意指在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稍多的情况下穴内气血就会变为肺气特性的凉性之气。

8)天日。天,9)天部也。日,10)与夜相对,11)阳也,12)气也。天日名13)意指14)穴内气血为天部阳气。

7)天归。天,天部也。归,归来也。天归名意指本穴气血吸热后归于天部。

8)天旧。天,天部也。旧,依旧也。天旧名意指本穴气血对天部层次的气血作用影响不太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清热除湿。

[治法]寒则泻之,热则补之。

8.络却

[别名]强阳,脑盖,及行。

[穴义]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名解]

1)络却。络,联络也。却,退却、拒绝也。络却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

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络却。

2)强阳。强,强盛也。阳,阳气也。强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强盛的阳气。如络却之名解,本穴气血虽为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但对于膀胱经原有气血来说它仍为偏高温态的天部之气,比膀胱经气血的温度要高要强,故名强阳。

3)脑盖。脑,头脑也。盖,护盖也。脑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如同头之外卫。

4)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动、运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气血后才有气血循膀胱经传输。理同络却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天部汇入穴内后再循膀胱经向下传输。

[功能作用]传输头部浊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9.玉枕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

[名解]玉,金性器物,肺金之气也。枕,头与枕接触之部位,言穴所在的位置也。玉枕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络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与天柱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汇合而成天部的凉湿水气,其性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名玉枕。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性凉冷。

[运行规律]既散热又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上行,冷降之气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0.天柱:

[穴义]膀胱经的阳热之气由此快速上传头之天部。

[名解]天,一指穴内物质为天部阳气,二指穴内气血作用于人的头颈天部。柱,支柱也,支承重物的坚实之物,在此喻意穴内气血饱满坚实也。天柱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饱满之状。本穴气血乃汇聚膀胱经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阳气所成,其气强劲,充盈头颈交接之处,颈项受其气乃可承受头部重量,如头之支柱一般,故名天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快速上行。

[功能作用]化气壮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1.大杼骨会。

[别名]背俞,本神,百旁,百劳。

[穴义]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

[名解]

1)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

2)背俞。背,穴内气血来自于背部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个俞穴。

理同大杼名解。

3)本神。本,根本也。神,与鬼相对,言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也。本神名意指本穴为头部气血的来源根本。本穴气血为湿冷的水气,运行为向头部传输,而头部为诸阳之会,热有余而寒不足,本穴上行头部的湿冷水气能使头部之热降温,维持头部在正常的温度范围,

故名本神。

4)百旁。百,数量词,多也。旁,侧也。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阳热之气不走督脉正中路线,而是走膀胱经的旁侧路线上行头部。理同大杼名解。

5)百劳。百,数量词,多也。劳,劳动也。百劳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俞诸穴。理同大杼名解。

6)骨会。骨,水也。会,汇合也。本穴为人之骨会者,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人体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冷缩水湿汇合之处,冷缩水湿表现出水的润下之性,故为骨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快速上行头颈天部。

[功能作用]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2.风门手足太阳之会。

[别名]热府,背俞,热府俞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

[名解]

1)风门。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

2)热府。热,气血物质在本穴受热也。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

理同风门名解。热府俞名意与热府同。

3)背俞。背,气血物质来自背部各穴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穴。理同风门名解。

4)手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背俞各穴传来,性湿热,与小肠经气血同性,故为手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

[功能作用]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3.肺俞

[穴义]肺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

[名解]肺,指肺脏。俞,输也。肺俞名意指肺脏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肺脏外输的湿热之气,其质轻。

[运行规律]快速地散热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归降地部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肺脏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4.厥阴俞

[别名]厥俞,厥俞,心包俞,关俞。

[穴义]心室外卫心包中的阳热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名解]

1)厥阴俞。厥,通阙,阙乃古代宫癜、陵墓等的卫外建筑,用于厥阴经之名,指厥阴经气血为心血的气化之气。厥阴俞名意指心室外卫心包中的干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厥俞、心包俞名意与厥阴俞同。

2)关俞。关,关卡也。俞,输也。关俞名意指心脏中的血液被关卡于内,而血液的气化之气则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高温态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

[运行规律]由心室的外卫心包中外输膀胱经。

[功能作用]外泄心包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心俞

[别名]背俞。

[穴义]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心俞。心,2)心室也。俞,3)输也。心俞名4)意指5)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背俞。背,指穴所在部位为背部。俞,输也。背俞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背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态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湿热水气一方面散发热量循膀胱经向上传输,另一方面水湿散热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心室之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6.督俞

[别名]高盖,商盖,高益。

[穴义]体内所生的纯阳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名解]

1)督俞。督,督脉也,阳气也。俞,输也。督俞名意指督脉的阳气由此输向膀胱经。本穴为膀胱经接受督脉阳气之处,故名督俞。

2)高盖。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干燥,所处为天之天部,如卫外护盖,故名高盖。

3)商盖。商,计时之漏刻也。盖,护盖也。商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弱小阳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干燥,至本穴所在的膀胱经后散热缩合为弱小的水湿之气,气属外卫之护盖,而弱小水湿之气则如从漏刻中滴出一般,故名商盖。

4)高益。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益,益助也。高益名意指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本穴物质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性干燥,与背俞各穴传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相比所处的天部层次为高,对膀胱经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有益助的作用,故名高益。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7.膈俞血会。

[穴义]心下膈膜中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输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2)血会。因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为血液所化之气,故名血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心血液的气化之气,性湿热。(微观下的血液微粒则当看成是气态物)[运行规律]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热化血。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补血水针。

18.肝俞

[穴义]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肝脏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19.胆俞

[穴义]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胆,胆腑也。俞,输也。胆俞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胆腑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0.脾俞

[穴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脾脏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1.胃俞

[穴义]胃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胃,胃腑也。俞,输也。胃俞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2.三焦俞

[穴义]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三焦,三焦腑也。俞,输也。三焦俞名意指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地。

[功能作用]外散三焦腑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3.肾俞

[别名]高盖。

[穴义]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肾俞。肾,2)肾脏也。俞,3)输也。肾俞名4)意指5)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高盖。高,天部也,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肾脏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肾脏输出的寒湿水气,所处为天部,为卫外之护盖,故名高盖。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湿之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肾脏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4.气海俞

[穴名]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气海,脐下的气海穴也,指气血来源于生气之海的腰腹内部。俞,输也。气海俞名意指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腰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气海穴,故名气海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腰腹内部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5.大肠俞

[穴义]大肠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大肠腑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6.关元俞

[穴义]小腹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入膀胱经。

[名解]关元,脐下关元穴也,指气血来源于与关元穴对应的小腹内部。俞,输也。关元俞名意指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关元穴,故名关元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腹内部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7.小肠俞

[穴义]小肠腑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小肠,小肠腑也。俞,输也。小肠俞名意指小肠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俞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肠腑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8.膀胱俞

[穴义]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膀胱,膀胱腑也。俞,输也。膀胱俞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膀胱腑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9.中膂俞

[别名]中膂,中膂内俞,脊内俞。

[穴义]脊骨内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于膀胱经。

[名解]中膂俞。中,与外、与旁相对,指体内。膂,脊骨也。俞,输也。中膂俞名意指脊骨中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为肾之所主,内藏水液,水液气化后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中膂俞。别名之意与中膂俞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脊骨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0.白环俞

[别名]腰俞。

[穴义]臀部深层部位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白环俞。白,肺之色也,气也。环,古指环状且中间有孔的玉器,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俞,输也。白环俞名意指臀部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2)腰俞。腰,肾之府也,此指穴内气血有寒冷之性。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腰臀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位的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其性寒湿,表现出肾气的润下特征,故名腰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腰臀之热。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本经的解析中,从肺俞穴开始一直至白环俞穴共十八穴,解析的内容都只是言及各穴内部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和运行规律,并没有涉及到经脉中上下穴位间相互传递的气血物质。而实际上,自心俞穴开始,穴内就有地部的经水流行,且至白环俞穴后地部的经水达到了最大量。首先是肺俞穴外传膀胱经的气血为湿热之气,其湿热之气一方面受厥阴俞、心俞、督俞等穴外传的高温热气作用而胀散化风上传风门穴,另一方面,气血中富含的较多水湿又会对厥阴俞、心俞、督俞等穴外传的高热之气起降温作用。因此,厥阴俞、心俞、督俞等穴外传的气血物质在和经脉中流行的气血物质相合后,以上几穴中的气血物质和其外传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就有了降低,此为其一。其二是心俞穴外传的高温高热之气,其气中水湿浓度大,受膀胱经经脉中流行的气血影响,小部分水湿会冷降归地,因此,自心俞穴开始,膀胱经的心俞穴下段经脉中就有了地部经水。其三是自膈俞穴开始至白环俞穴的以下各穴,它们由内外传的水湿之气都会因膀胱经的寒冷特性而部分冷降归地并汇入地部流行的经水之中,因此,膀胱经背部经脉各穴中流行的经水在白环俞穴达到最大。本经穴解析中没有把脏腑外输的气血与经脉中流行的气血结合起来一起分析,原因在于一是有相当的难度,二是不能更好地说明各穴对其所属脏腑的调节作用,故没有结合在一起分析。

31.上髎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上,指本穴相对于次髎、中髎、下髎三穴而言为上也。髎,孔隙也。上髎名意指

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上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之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2.次髎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次,与上髎穴相对为次也。髎,孔隙也。次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次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3.中髎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中,与其余三髎穴相对位处中部也。髎,孔隙也。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中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4.下髎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下,与上三髎穴相对所处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下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上、次、中、下髎四穴的主治病证基本相同,其功用为通行水液,在治病取穴时当按不同情形对证取穴。以上四穴中上髎穴调节的经水量大,用时当为体表大寒或体内大热之状,而下髎穴调节的经水量最小,用时当为体表微寒或体内微热之状。余类推。

35.会阳

[别名]利机。

[穴义]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

[名解]

1)会阳。会,会合、交会也。阳,阳气也。会阳名意指膀胱经经气由此会合督脉阳气。本穴物质为下髎穴传来的地部剩余经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后吸热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与督脉外传的阳气会合后循膀胱经散热下行,穴内气血的变化特点是天部的阳气相会,故名会

阳。

2)利机。利,便利也。机,机关也,巧妙也。利机名意指本穴向臀部输送阳气。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与督脉的阳气会合而成,阳热之气不光循膀胱经而传输,亦向穴外的臀部传输,臀部受此阳热之气后方能灵活自如,如同方便的活动机关一般,故名利机。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膀胱经传于上下二部及传于臀之各部。

[功能作用]散发水湿,补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6.承扶

[别名]肉郄,阴关,皮部。

[穴义]膀胱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

[名解]

1)承扶。承,承担、承托也。扶,扶助也。承扶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外散。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和经水中夹带的脾土微粒,由于膀胱经经水在上、次、中、下髎四穴处大部分流落于地之地部,至本穴后气血物质实已变为经水与脾土微粒的混合物。

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气化,水湿气化上行于天部,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固化的脾土物质质干坚硬,能很好地承托并阻止随膀胱经经水流失的脾土,故名承扶。

2)肉郄。肉,肌肉也,脾土也。郄,孔隙也。肉郄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运行缓慢。本穴物质为水液与脾土物质的混合物,其运行变化为水液气化而脾土屯固,脾土的运行量小,如从小孔中运输一般,故名肉郄。

3)阴关。阴,阴液也,地部经水也。关,关卡也。阴关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水在此被关卡不能下行。理同承扶名解。

4)皮部。皮部,天部也,气也。皮部名意指膀胱经经水在此气化为天部之气。理同承扶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脾土水湿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脾土物质屯固于穴周,水湿气化后则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湿生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臀部是人体肌肉最为丰满之处,它之所以丰满,是由于有膀胱经经水对脾土微粒的运化以及本穴对脾土物质的固化作用,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则是人体自身重力场的作用,人体大系统重力场的中心在三焦中的二肾,远者为高、为外,近者为低、为内,而脾土物质属阴中之太阴,在人体重力场的作用下它无法从腰臀部的低地势外走足膝部的高地势,因此脾土物质会屯固于人之臀部。

37.殷门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名解]殷,盛大、众多、富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殷门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承扶穴脾土中外渗而至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分散于穴周各部并大量气化,气血物质如充盛之状,故名殷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湿生气。

[治法]寒则补之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8.浮郄

[穴义]膀胱经经气在此升至天之天部。

[名解]浮,阳也、气也。郄,孔隙也。浮郄名意指膀胱经经气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质为委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经气血性本寒湿,即使吸热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气态物也少,如从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浮郄。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并散热冷降。

[功能作用]清热降温。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9.委阳三焦经合穴。

[穴义]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

[名解]

1)委阳。委,堆积也。阳,阳气也。委阳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阳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委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部阳气,阳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委阳。

2)三焦经合穴。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其性同于三焦经气血之性,且聚集于穴内,故为三焦经合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富含水湿。

[运行规律]不断地吸热并循膀胱经传于浮郄穴。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40.委中合穴,属土。

[别名]腘中,郄中,血郄。

[穴义]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

1)委中。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委中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委中。

2)腘中。指本穴所在部位为腘窝横纹处中点,故名。

3)郄中。郄,孔隙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郄中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聚集,出入缓慢。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的输出输入皆较缓慢,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郄中。

4)血郄。血,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膀胱经水湿吸热后的气化之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5)膀胱经合穴。本穴物质为膀胱经气血汇合而成,故为膀胱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特征。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委阳穴。

[功能作用]分清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41.附分

[穴义]脏腑外输脊背的气血物质在此构成膀胱经经脉的附属分支。

[名解]附,随带、附带也。分,分开、分出也。附分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物质在此形成一条经脉的附属分支。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干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输头颈。

[功能作用]运化膀胱经水湿上行天部。

[治法]寒则补之或微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附分至秩边各穴所在的膀胱经经脉与紧邻脊骨的膀胱经经脉相比较,此为分支,紧邻脊旁的膀胱经为正经。分支中各穴比正经中对应的各穴气血偏于阳热干性,正经则水湿稍重,分支气血稍弱,正经则气血较强。从功能作用看,分支作用于肩背外侧强,而正经作用上下前后部强,分支与正经对应各穴功用又大体相似。

42.魄户

[别名]魂户。

[穴义]肺脏的阳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

[名解]

1)魄户。魄,肺之精也,气也。户,出入的门户也。魄户名意指本穴出入的气血为来自肺脏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和肺俞穴一样,皆为来自肺脏的外输之气,但因本穴与肺俞穴相比处于更外更高处,气血物质为比肺俞穴更为干燥的阳热之气,属于肺之精气,故名魄户。

2)魂户。魂,肝之精也,风气也。户,出入的门户也。魂户名意本穴出入的气血为横行的风气。本穴物质为肺脏外输的干热阳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运行为横向上行,表现出风木的特性,故名魂户。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横向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肺脏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43.膏肓

[穴义]肓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

(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今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湿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故名膏肓。)[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干燥的湿热之气与不溶于水的膏脂。

[运行规律]热气循膀胱经上行,膏脂出体表后散热降下行。

[功能作用]散热排脂。

[治法]寒则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注]膏盲穴对应的膀胱正经穴位为厥阴俞穴,它们的气血物质皆来自心室之外卫心包之中。厥阴俞穴的气血物质以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为主要特征,而膏盲穴的气血物质则以干热的阳气和脂类物质为主要特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膏盲穴所处为外、为高,穴内环境的温度比厥阴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阴俞穴的较高温度场中不会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较低温度场中之后则会散热冷却凝固。脂类物质在本穴的散热冷凝为本穴气血变化的主要特征,故名之为膏盲。

44.神堂

[穴义]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神,心神也,心气也。堂,古指宫室的前面部分,前为堂、后为室,堂为阳、室为阴。神堂名意指心室的阳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传。

[功能作用]外散心室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5.譩譆

[别名]五胠俞。

[穴义]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譩譆。譩譆者,压按本穴病者呼出之声也,无它意。

2)五胠俞。五,五脏六腑之代称。胠,古战阵右翼的名称也。俞,输也。五胠俞名意指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督脉外传的阳热之气,而督脉的阳热之气由五脏六腑的精微物质所生化,本穴所受的纯阳之气也即是五脏六腑的纯阳之气,故名五胠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体内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46.膈关

[穴义]膈膜中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膈,心之下、脾之上也。关,关卡也。膈关名意指膈膜中的阳气由此上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富含水湿(即为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膈膜之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47.魂门

[穴义]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魂,肝之神也,阳热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魂门名意指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48.阳纲

[穴义]胆腑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阳,阳气也。纲,网上之总绳也。阳纲名意指胆腑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阳纲穴与胆俞穴相对,气血物质皆来自胆腑,胆腑气血处半表半里,而本穴又在背外之侧,穴内物质为胆腑外输的阳热风气,此阳热风气即是脏腑外输的阳气汇聚而成,有对体内外输的阳气抓总提纲作用,故名阳纲。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所处为天之天部。

[运行规律]由本穴散输于肩背各部。

[功能作用]散热降火。

[治法]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49.意舍

[穴义]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意,脾之神也,脾气也。舍,来源也。意舍名意指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

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热燥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脾脏之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50.胃仓

[穴义]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胃,胃腑也。仓,存贮聚散之所也。胃仓名意指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胃腑的湿热阳气,至本穴后,因受人体重力场的作用,湿重而热的阳气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湿热阳气屯留于本穴之中,故名胃仓。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阳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穴外缓慢扩散。

[功能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51.肓门

[穴义]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

[名解]肓,心下膈膜也,指穴内调节的物质对象为膏盲穴外传的膏脂之物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盲门名意指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本穴与膏盲穴相对应,膏盲穴为膏脂之物的输出之处,而本穴则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处,故名肓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冷凝后的膏脂。

[运行规律]膏脂之物由天部冷降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积脂降浊。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泻之。

52.志室

[别名]精宫。

[穴义]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志室。志,肾之精也,肾气也。室,房屋之内间也,与堂相对,堂在前、室在后,亦指穴内气血为肾脏外输寒湿水气。志室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精宫。精,肾之所藏也,肾之精气也。宫,宫殿也。精宫名意指肾脏水液气化的精微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肾脏之水的气化之气,肾脏水液的气化之气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只有少部分清气吸热后上行至本穴,本穴物质为肾气精微所化,故名精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少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并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内散肾脏之热,外降体表之温。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干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53.胞肓

[穴义]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胞,包裹胎儿的膜质囊也。肓,心下膈膜也。胞肓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它与心下膈膜中外输的膏脂之物同性,故名胞肓(胞肓穴膀胱俞穴相对应,气血物质的来源相同,按前面的穴位分析来推导,本穴物质应该是膀胱腑气化的干燥气态物,何以本穴物质为膏脂之类呢?这是因为本穴与膀胱俞二穴的气血物质并非只来自膀胱腑,而是来自膀胱腑与胞宫。从人体重力场来看,膀胱与胞宫

皆处于同一层次,坐标位置的高度相同,气血物质的特性相同,气血物质亦由相同的出口外输膀胱经,只不过胞宫外输的气血物质中脂质成份偏多而膀胱外输的气血物质中水湿成份偏多罢了。但在人体重力场中,由于膀胱俞与胞肓穴所处的坐标位置不同,因此此二穴外输的气血物质才表现出不同的气血特征,这就是胞肓穴的气血物质是以脂质为主而非以干燥水气为主的原因所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膏脂。

[运行规律]在本穴散热后冷降归地。

[功能作用]积脂散热。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干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54.秩边

[穴义]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

[名解]秩,古指官吏的俸禄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之气。本穴所在为膀胱经,五行之水当值为官,其俸禄者金气也。边,旁也,侧也。秩边名意指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肌肉层中气化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循膀胱经而行,冷降之气补充了膀胱经的地部经水,故名秩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凉湿。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为水液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降温生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55.合阳

[穴义]膀胱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合,会合、会集也。阳,阳热之气也。合阳名意指膀胱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合阳。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水湿少。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并上传于委中穴。

[功能作用]散热降浊。

[治法]寒湿则补之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56.承筋

[别名]腨肠,直肠。

[穴义]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

[名解]

1)承筋。承,承受也。筋,肝所主的风也。承筋名意指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为风行之状,故名承筋。

2)腨肠。腨肠者,直肠也。腨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的气血物质特性相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与大肠经气血同性,故名腨肠。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快速上行。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取合阳穴而泻,禁刺。

[注]本穴经书列为禁刺者,乃膀胱经下部的水湿靠本穴运化也,针刺则风停气息,膀胱经下部的水湿无以运化,故列禁刺。

57.承山

[别名]鱼腹,肉柱,伤山,鱼肠,肠山,鱼腹山,玉柱,鱼腰。

[穴义]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

[名解]

1)承山。承,承受、承托也。山,土石之大堆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脾土。承山名意指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后,水液气化而干燥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积如大山之状,故名承山。

2)鱼腹。此是从类象的角度来言穴内气血的特性的。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在穴内为堆积之状,如同鱼之腹部丰满的肌肉,故名鱼腹。鱼腹山、鱼肠、鱼腰名意与鱼腹近同。

3)肉柱。肉,脾主之土也。柱,支柱也。肉柱名意指膀胱经气血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微粒,性干燥,在穴内为堆积之状,有较大的承重能力,故名肉柱。玉柱名意与肉柱同。

4)伤山。伤,伤害也。山,土石之大堆也。伤山名意指膀胱经上行的阳热风气对穴内固化的脾土微粒有较大的伤害。本穴物质为干燥的脾土微粒,而膀胱经上行的阳热风气又从本穴经过,脾土微粒中水湿不足则将被上行的风气吹散伤害,故名伤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脾土及天部上行的风气。

[运行规律]风气循膀胱经上行,脾土则屯固于穴周。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固化脾土。

[治法]寒湿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之或水针。

58.飞扬络穴。

[别名]厥阳,厥阴,厥扬。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向上飞扬。

[名解]

1)飞扬。飞,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也。扬,指穴内物质扬而上行也。飞扬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跗阳至至阴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蒸升,故名飞扬。

2)厥阳。厥,厥通掘,乃翘起、掘起之意。阳,阳气也。厥阳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掘起上扬。理同飞扬名解。厥阴、厥扬名意与厥阳近同,阴表示本穴上扬的气血物质为膀胱经的寒湿水气而非为真正的阳热之气。

3)膀胱经络穴。本穴气血为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它不光膀胱经上行,同时亦向外扩散于与膀胱经相表里的少阴肾经,故为膀胱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温。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膀胱经上行,小部分别入足少阴肾经。

[功能作用]联络表里。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59.跗阳阳跷脉郄穴。

[别名]付阳,附阳。

[穴义]足少阳、足阳明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

[名解]

1)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有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续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名跗阳。付阳、附阳名意与跗阳同

(何以足少阳、足阳明经的气血交会于本穴,而经书却不言本穴为足三阳之会呢?这是因为本穴在人体重力场中是处于肌肉隆起的高地势,所以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上行阳气会交于本穴,阳者向上、向外而行也。但是,足少阳、足阳明二经上行至本穴的阳气有名无实,只是虚热之气,热多而气少,故此经书不言此穴为足三阳经之会)。

2)阳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阳经上行的阳气构成,气血之性同于阳跷脉。

但由于膀胱经上行至此的阳气较为寒湿,即使有足少阳、足阳明的阳气带动足太阳的阳气上行,由本穴上输的阳气量亦较少,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阳跷脉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传于飞扬穴。

[功能作用]吸热化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0.昆仑经穴,属火。

[别名]上昆仑。

[穴义]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

1)昆仑。昆仑,广漠无艮也。昆仑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寒湿,由于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外散之热作用,寒湿水气吸热后亦上行并充斥于天之天部,穴内的各个层次都有气血物存在,如广漠无艮之状,故名昆仑。上昆仑名意与昆仑同。

2)膀胱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吸热上行,动而不居,故为膀胱经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原本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散热化气。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61.仆参

[别名]安邪,安耶,安邦。

[穴义]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

[名解]

1)仆参。仆参者奴仆参拜也。仆参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所在为傍胱经,穴内物质为寒湿水气,水为主,火为仆,穴外传来的火热之气仅能使较少部分的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火热之气相对于本穴的寒湿水气来说就如奴仆一般,故名仆参。

2)安邪。安,安定也。邪,邪气也。安邪名意指穴内的火热之为弱小之势。本穴物质为寒湿水气,穴外传入穴内的火热之气是为邪气,但穴外传入的火热之气不足以改变穴内气血的寒湿之性,故名安邪。安耶、安邦名意与安邪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散热化气。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62.申脉足太阳阳跷脉之会。

[别名]鬼路,阳跷。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

[名解]

1)申脉。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申脉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申脉。

2)鬼路。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路,道路。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一是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二是昆仑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鬼路名意旨在强调穴内气血的经水部分,故名鬼路。

3)阳跷。阳,阳气也。跷,跷脉也。本穴物质中既有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性同跷脉之性,故名跷脉。

4)足太阳阳跷脉之会。同阳跷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治法]虚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实热则泻针出气。

63.金门郄穴。

[别名]关梁,梁关。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

[名解]

1)金门。金,肺性之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金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

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名金门。

2)关梁。关,关卡也。梁,屋顶之横梁也。关梁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之气由此上行。本穴向上传输的为膀胱经下部经脉吸热蒸升的阳热之气,膀胱经滞重和寒湿水气则被关卡于下,故名关梁。梁关名意与关梁同。

3)膀胱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只有少部分水湿气态物吸热上传并成为膀胱经经脉中的气血,此上传之气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膀胱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4.京骨原穴。

[穴义]膀胱经的湿冷水湿在此聚集。

[名解]

1)京骨。京,古指人工筑起的高丘或园形的大谷仓也。骨,水也。京骨名意指膀胱经的湿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吸热蒸升的水湿之气,性寒凉,在本穴为聚集之状,如同储存谷物的大仓,故名京骨。

2)膀胱经原穴。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凉水气,气血场范围大,最能体现膀胱经的气血之性,为膀胱经寒湿水气的输出之源,故为膀胱经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气血。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点或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65.束骨俞穴,属木。

[穴义]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

[名解]

1)束骨。束,捆也、束缚也。骨,水也。束骨名意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

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和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二气交会后聚集穴内既不能升亦不能降,如被束缚一般,故名束骨。

2)膀胱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的水湿之气来路为膀胱经,去路则是膀胱经之外的足背各部,有对外输出气血的作用,故为膀胱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为横向的向外传输,有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横向传于穴外。

[功能作用]输布水湿。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6.足通谷荥穴,属水。

[穴义]膀胱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

[名解]

1)足通谷。通,通道、通行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中间的空旷之处也。足通谷名意指膀光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一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二为至阴穴上传于此的天部湿热水气,二气交会后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缩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经回流至阴穴,故名足通谷。

2)膀胱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主要为散热冷降,冷降的地部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膀胱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为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湿冷降归地后回流至阴穴,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

67.至阴井穴,属金。

[穴义]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名解]

1)至阴。至,极也。阴,寒也,水也。至阴名意指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它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是人体寒湿水气到达的极寒之地,故名至阴。

2)膀胱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有孔隙与体内相通,为膀胱经体内与体表的气血交换处,故为膀胱经井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主要是体内输出的温热水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凉,表现出肺金之气的秋凉特征,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并交于足通谷穴。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治法]寒则深刺闭孔出针,莫留针,热则浅刺出气。

手太阴肺经穴位气血解说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1. 手太阴肺经(左右共二十二穴)

穴歌:

手太阴肺十一穴 中府云门天府诀 侠白尺泽孔最存

列缺经渠太渊涉 鱼际少商如韭叶 左右二十二孔穴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中府,终于少商。

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端。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穴,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交手阳明也。多气少血,寅时注此。

中府穴 Zhōng Fǔ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云门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

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尺泽穴治咳嗽;配肩髎穴治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 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中府穴 手足太阴之会,肺募。〖别名〗 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穴义〗 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名解〗

1)中府。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3)肺募。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三焦腑中的气态物在中府处聚集并向肺经传输,中府也就成为了肺经募穴。

4)手足太阴之会。中府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的交会穴统一说法。(中府的气血物质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化之气,它不光包括肺的气化之气,也包括心的气化之气、脾的气化之气和肾的气化之气。由于肺的气化之气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所聚集的肺之气最多。由于脾脏的燥热之故,脾脏气化的气态物中比重较小的部分它也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聚集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中府中的气血物质分布是肺气最多,脾气其次,其它脏器的气化之气很少,肾的气化之气最少,它主要体现了肺与脾二脏的气血特性,故称手足太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以肺气和脾气为主,分布为少气多血,即是气压低、温度高。

〖运行规律〗 体内的温热水湿气态物由三焦腑系统跃迁到体表系统的皮部层次。 〖功能作用〗 以水湿气态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体液及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形式来调节改变三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治法〗 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用水针,莫灸。 云门穴 Yún mén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人体穴位配伍〗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穴义〗 肺经气血由此传输四极。

〖名解〗 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以云的形式而存在,它是将穴内的微观物质放大到宏观状态并以类象的方式来形容本穴气血的特征。门,出入的门户也,指本穴是肺及其经脉与外部物质交换的一个重要门户。该穴名意指肺经气血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传输经穴之外。本穴物质为中府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因其从体内的高温区外出体表的低温区,外出至体表后它仍高于体表的环境温度,因此它会继续向云门上行。行至云门后,此水湿气态物缩合并化为云状气态物且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经穴外传输,故名。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云状气态物,比中府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位置

为肺经气血中的最高点,热能的吸收和扩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运行规律〗 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肺经以外的皮部传播,一部分以冷缩后的雨状云系循肺经路线传向天府穴。

〖功能作用〗 传输肺经的气血物质;调节输入肺经及输入肺经以外部分的物质比例。 说明如下: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低、湿度偏大时(此即气虚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亦不饱满,因此云门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不及,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偏多。反之,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高、湿度偏小时(此即气实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饱满有余,因此云门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偏多,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不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天府穴 Tiān fǔ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疾病〗 气喘,鼻出血,瘿气,臂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疗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穴义〗 输供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于天。

〖名解〗 天,天部也。府,府宅、门府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肺经阳气上输天部之门府。本穴物质由云门穴传输而来,和天府处的温度场相比,云门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仍处于高位,在天府处气血物质的变化仍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以阳热之气的形式上输于天,穴名之意即在于强调穴内气血物质的这一变化,故名。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气态物,其存在形式为雨状云系,比云门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的天部空间层次也比云门穴的要低。

〖运行规律〗 气血运行分为二个方面,一是云门穴传来的雨状云系气态物进一步散热缩合冷降,化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状云系并向侠白穴传输,二是随着穴内物质的热散,一部分气化的阳热之气上升于头面的天部。

〖功能作用〗 承传肺经的气血物质,通过热散的方式传递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天之天部。

〖治法〗 寒则补而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侠白穴 Xiá bái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 肩髎穴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穴义〗 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名解〗 侠,挟也,指穴位的功能作用。白,肺之色,指气血物质在经过本穴的变化转变后所表现出的特征。该穴名意指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府穴传来的雨状云系,由于气血物质不断地远离人体的胸腹高温区,因此水湿云气在本穴处的变化乃是一个散热冷降缩合的过程。由于不断地散热冷降缩合,因此,在本穴位置上气血物质以雨

降的形式从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从皮层降到了肌肉层。穴名之意即是取水被挟挤则下,天部乌云化雨而落由此变得清白之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地之上部的冷降经水。

〖运行规律〗 天部的雨状云系散热缩合后以雨降的形式归降地部并循肺经流行。 〖功能作用〗 清降肺浊,润脾除燥。

〖治法〗 寒则先点刺出血后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藏象〗 人体肺经中的气血物运行是从中府穴循臂走手,它有如自然界由西向东运动的冷湿气流,冷湿气流的水湿浓度超过了它的临界饱和值,云团就会化作雨水从天而降,雨降之后天空会变得晴朗清白,雨水也完成了由天空向地部的位置转换。侠白穴即是人体内的降雨点,正常情况下,肺经天部的冷湿云气由侠白从天部(皮部)降至地部(脾部),以保证肺气的清和脾部的润,体现肺气的宣降特征。但是,侠白之雨气是否归降于地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侠白处的温度场、压力场高低,局部区域的温度场、压力场偏高可使气化成为穴位的主导运动而雨气不降,二是天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本身水湿浓度就小就燥,到天府穴后未达到雨降的云气水湿浓度临界值而不降,因此而造成天部与地部阴性水湿分配的不均匀。

尺泽穴 Chǐ zé

〖取穴方法〗 人体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解剖〗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咳血,哮喘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太渊穴,经渠穴治咳嗽,气喘;配孔最穴治咳血,潮热;配曲池穴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入为“合”。

尺泽穴 肺经合穴,属水。

〖别名〗 鬼受,鬼堂。

〖穴义〗 肺经浊降的阴液在此汇聚而成小泽。

〖名解〗

(1)尺泽。尺,小也。泽,池也。尺泽名意指侠白穴浊降之雨在地部形成的小泽。何以侠白穴降地之雨在地部只形成小泽而非大泽?这是因为人体的不同经脉分属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区域。肺应秋,属西方,为经过长夏之后的时序,土地干燥(脾部肌肉要比其它经脉所属区域的干燥),侠白穴天部的雨降大部分为脾土吸收,故而在地部只能形成小泽。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少,性温热(即是血液)。

〖运行规律〗 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汇合本穴的经水循肺经下行孔最穴,二是穴内的经水不断气化并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汇聚肺经阴液并循肺经的地部渠道运行。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补之(灸胜补),热则凉药水针或泻针出气。 孔最穴 Kǒng zuì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解剖〗 有肱桡肌,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肺俞穴尺泽穴治咳嗽,气喘;配鱼际穴治咳血。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手太阴经郄穴。

〖穴义〗 肺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渗入脾土。

〖名解〗

(1)孔最。孔,孔隙也。最,多也。本穴为肺经之穴,肺之时序应秋,其性燥,肺经所过之处其土(肌肉)亦燥(肺经之地为西方之地),尺泽穴流来的地部经水大部分渗透漏入脾土之中,脾土在承运地部的经水时如过筛一般,故名孔最。

(2)肺经郄穴。郄,空隙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而承运本穴经水的地部脾土性干燥,经水流经本穴时大部分漏失脾土之中,脾土如有众多空隙一般,故为肺经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性温热。

〖运行规律〗 经水一部分循肺经向列缺穴流行的同时又不断地渗入脾土之中,另一部分则在吸收脾土之热后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将肺经冷降的水液分润脾土。

〖治法〗 寒则灸之或深刺补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列缺穴 Lìe qūe

〖取穴方法〗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 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疾病〗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穴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列缺穴 络穴,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 童玄,腕劳。

〖穴义〗 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

〖名解〗

(1)列缺。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名意指肺经经水在此破缺溃散并溢流四方。本穴物质为孔最穴下行而来的地部经水,因其位处桡骨茎突上方,下行的经水被突出的桡骨(巨石)所挡,经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2)童玄。童,少儿也,与老人相对,少为阴,老为阳,此处代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水液。玄,带赤的黑色也,即暗红色。赤为火之色,为热,意指穴内气血特点有温热之性,黑为肾之色,表示穴内气血为水液。童玄之名所指乃穴内气血为温性水液,即是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血。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即血),性温热。

〖运行规律〗 本穴的气血走向有三支。第一支经水流向任脉,第二支经水流向大肠经,第三支经水循肺经主干道而下行于经渠穴(当肺经经水量大并超过上述渠道的分流作用时,肺经经水则循脾部溢流)。

〖功能作用〗 将肺经经水分穴流于任脉、大肠经。

〖治法〗 任脉不通则向内直刺多提插捻转,表里不通则横向外刺,本经受阻则循经而通。寒则补之,热则泻之,皆无灸,灸亦无功。

经渠穴 Jīng qú

〖取穴方法〗经渠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 1寸。

〖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肺俞穴,尺泽穴治咳嗽。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经渠穴 经穴,属金。

〖穴义〗 肺经经水流经的渠道。

〖名解〗

1)经渠。经,经过、路径也。渠,水流之道路也。穴名之意指本穴为肺经经水流经的渠道。

本穴位置因处列缺穴之下部,列缺穴溢流溃缺之水在此处又回流肺经,故名。

2)肺经经。经,动而不居也。因肺经的经水由本穴经过,动而不居,故为经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列缺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血、性温热,在本穴流行时的变化是蒸发散热,为生气之穴,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之气,地部经水性温热,天部之气性凉湿。 〖运行规律〗 本穴的地部经水一方面循肺经流向太渊穴,一方面又不断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以气化水湿的形式将肺经气血的热能传输天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太渊穴 Tài yuān

〖穴位取穴法〗 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内测;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人体穴位配伍〗 配尺泽穴,鱼际穴,肺俞穴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穴治无脉症。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阴经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穴。

太渊穴 俞穴,原穴,属土,脉会。

〖别名〗 太泉,鬼心。

〖穴义〗 肺经经水在此散而化为凉性水湿。

〖名解〗

(1)太渊。太,大也,极也。渊,深涧也,言穴之形态也。该穴之名乃从类象的角度描述穴位微观下的形态特征,指肺经水液在此散化为凉性水湿。因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如经水从山之顶部流入渊之底部,故名。

(2)太泉。太,大也。泉,水流、源泉也。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且如瀑布飞落而下,为山上落下之大泉,故名太泉。

(3)鬼心。鬼,与神相对,神处为天,鬼处为地,鬼在此代表地部。心,内部也,中心也。鬼心之名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流向地之地部。

(4)肺经俞穴。俞,输也。指本穴为肺经经脉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穴位。本穴的气血为地部的经水,流行方式是从高位流向低位,如瀑布飞落而下,经水落下之时向空中散发大量凉性水湿之气,为肺经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之处,故为俞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性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本穴气血的运行是由地之天部流落地之地部,在由高位流向低位时,经水大部分化为水湿气态物逸散于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 散化肺经地部水湿,向天部输送肺气。

〖治法〗 寒则灸补,热则泻针出气。

鱼际穴 Yú jì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疾病〗 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人体穴位配伍〗 配孔最穴,尺泽穴治咳嗽,咳血;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手太阴经所溜为“荥”。

鱼际穴 荥穴,属火。

〖穴义〗 肺经经水吸热气化上达于天。

〖名解〗

1)鱼际。鱼,水中之物也,阴中之阳也。际,际会、会聚也。该穴者,水中之阳聚集也。本穴气血为太渊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由于肺经经水经过列缺穴的分流,太渊穴的失散,因此传至本穴的地部经水已较稀少。而本穴所处为西方之地,地性干燥,故其经水吸收脾土之热后大量蒸发上达于天。鱼际之名即是意指穴内气血由阴向阳的这种主要变化,故名。

2)肺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指本穴的经水经列缺穴的分流、太渊穴的散失后流经本穴的地部经水极为细小也。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因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量极少,受脾土之热而较多蒸发上达于天,表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少量经水及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本穴经水一方面循肺经流向少商穴,一方面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气化肺经水湿,散发脾土之热。

〖治法〗 寒则补而留之,热则泻气摇孔出针,或凉药水针。

〖藏象〗 鱼际内的物质运行有如不太多的寒冷水流流至热燥的地面,因热燥的地面作用于寒冷的水液而使水液快速的气化,气化后的热燥水气则上炎于天并作用于天部,从而导致天部环境的改变。此亦即是鱼际作为荧穴有主治疾病显见于面的特异性原因。 少商穴 Shào shāng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疾病〗 咽喉肿痛,咳嗽,鼻出血,发热,昏迷,癫狂。

〖人体穴位配伍〗 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穴治咽喉肿痛;配中冲穴治昏迷,发热。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少商穴 井穴,属木。

〖别名〗 鬼信穴。

〖穴义〗 肺经体表经脉的地部经水由本穴经内部通道回归肺脏。

〖名解〗

1)少商。少,与大相对,小也,阴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虚少且属阴。商,古指漏刻,

计时之器,滴水漏下之计时漏刻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流注方式为漏滴而下。本穴物质为鱼际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经过上部诸穴的分流散失,因而在少商的经水更为稀少,流注方式就如漏刻滴下。少商在拇指之端,其滴下的位置是从地之上部漏落到地之下部,即由体表经脉流向体内经脉。

2)鬼信穴。鬼,与神相对,指地部或阴类之物。信,信用。鬼信名意指本穴流注的地部经水遵守其规律而运行。因本穴为地之天部与地之地部的连通之所,肺经体表经水的运行为漏滴般滴向肺经体内经脉,有如计时之器的漏刻般遵守其运行规律,故名鬼信。

3)肺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的流注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并从孔穴通道而流,故为肺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物质的流注方式是经水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而温热水湿之气则从地之地部向天部蒸发,此向外蒸发的温热水湿之气因其水湿含量较大只能上行于天之下部,只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并不表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经水量极少,经气量较多。 〖运行规律〗 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经气则由地之地部外出天部。 〖功能作用〗 将肺经体表经水导入体内,排泄体内肺经之气。

〖刺灸〗 点刺出血。

脾经络的气血传输形式:

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血物质、气化之气,肺经传输合并化为云状气态物且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经穴外传输,在上臂一是雨状云系气态物进一步散热缩合冷降,一部分气化的阳热之气从上肢上升于头面的天部。化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状云系并向下臂传输,在下臂汇聚肺经阴液不断地渗入脾土之中,流于任脉、大肠经,也一方面循肺经流向凉性水湿之气回归肺脏。

总结起来就是 云态物质变化为气上行于头部,也同时下降为水滋养脾土,和肺本身。 不同的穴位有凉降 和热升的功用,也有调节分流的作用。

因此可以滋养皮毛,也可以润燥,也可以养阴。

寅时旺肺经,天之气风起云涌,升清降浊的时候。

天人感应。

足太阴脾经气血穴位意义解说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4.足太阴脾经(左右共四十二穴)

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 隐白在足大指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

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穴 血海箕门冲门开

府舍腹结大横排 腹哀食窦连天溪 胸乡周荣大包随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隐白,终于大包。

脉起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胻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气,巳时气血注此。

足太阴脾经少气多血

足太阴脾经少气多血,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气态向液态再向气态的不断反复变化,且为

吸热蒸升的过程。

4足太阴脾经入巳时督后枕正中外的凤头穴[脑户穴] (风府), 地仓[嘴角边半寸部位]

1.隐白井穴,属木。

[别名]鬼垒,鬼眼,阴白。

[穴义]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名解]

1)隐白。隐,隐秘、隐藏也。白,肺之色也,气也。隐白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隐白。

2)鬼垒、鬼眼。鬼,与神相对,指穴内气血来自地部。垒,堡垒也,土堆也。眼,孔眼也。

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内部。理同隐白名解。

3)阴白。阴,地部也。白,气也。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理同隐白名解。

4)脾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内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

5)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运行规律]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2.大都荥穴,属火。

[别名]太都。

[穴义]脾经的生发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

1)大都。大,穴内气血场的范围大也。都,都市也,物质的集散之所也。大都名意指脾经的气血物质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生发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都市之物质聚散也,故名大都。太都名意与大都同,太,通大。

2)脾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脾土生发之气,富含水湿,至本穴后部分水湿之气散热冷降归地,所降之水也小,故为脾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气化之气,至本穴后为散热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上炎于天,体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聚集本穴后以横行的风气传向太白穴。

[功能作用]散发脾热。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3.太白俞穴,属土,足太阴原穴。

[别名]大白。

[穴义]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名解]

1)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

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大白名意与太白同,大,通太。

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4)足太阴原穴。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发肺性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4.公孙足太阴络穴,冲脉足太阴之会。

[穴义]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在此化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名解]

1)公孙。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也。脾经物质五行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公孙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由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与天部的气态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湿风气,故名公孙。(冲脉为经脉之海,其特点是“主渗灌溪谷”,其来源是位于人体重力场中心部的高温区胞宫,故其气血物质温压较高。而本穴位处人之足部,在地球重力场的制约下,冲脉流行至公孙穴的物质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冲脉的体内经脉,故冲脉气血出公孙穴后会急速气化。)2)足太阴络穴。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其运行为横向输散脾胃二经,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穴。

3)冲脉足太阴之会。理同公孙穴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富含水湿的风气。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传商丘穴及传于胃经。

[功能作用]以水湿风气的形式运化脾经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5.商丘经穴,属金。

[穴义]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

1)商丘。商,古指漏刻,计时之气也。丘,废墟也。商丘名意指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快速通过。本穴物质为公孙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其性湿热且循脾经上行,而本穴的气血通道又如漏刻滴孔般细小,因此风气的运行是快速通过本穴,强劲的风气吹走了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地部脾土如废墟一般,故名商丘。

2)脾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的行经之处,故为脾经经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公孙穴内气血的出口之一,气血物质在公孙穴处是湿热状态,出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功能作用]散发脾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6.三阴交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足太阴络。

[别名]承命,太阴,下三里。

[穴义]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

[名解]

1)三阴交。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

2)承命。承,承担。命,性命。承命名意是从本穴的功能而言的,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与人之性命相关。本穴物质为足之三阴经交会而成,它既是足三阴经气血物质的交会之所,亦是足三阴经气血物质的重新分配之所。三阴经提供本穴的物质有脾经的湿热之气、肝经的水湿风气、肾经的寒湿之气,三气相合后气血物质中的轻扬部分上走脾经,飘行物质横走肝经,滞重部分则下走肾经,气血物质在本穴的这种重新分配对维持人体功能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本穴又名为承命。

3)太阴。太,大也。阴,阴之属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气血交会而成,位处足部,总体表现出较强的阴寒特性,故名太阴。

4)下三里。下,下部也。三里,穴内气血场的范围也。下三里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场范围较大,有如三里之广,故名。

5)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理同三阴交名解。

6)足太阴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交会而成,气血物质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三阴经,本穴有联络足三阴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

[运行规律]穴内天部之气的运行分为三支,干燥偏热的气态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经上炎,湿热的风气循肝经向上横行,滞重的湿冷之气循肾经下走筑宾穴。

[功能作用]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7.漏谷足太阴络。

[别名]太阴络。

[穴义]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名解]

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物也。漏谷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状,故名漏谷。

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混浊的气态物由天部沉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脾经阴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8.地机足太阴郄穴。

[别名]脾舍,地箕。

[穴义]脾土物质在此随经水运化人体各部。

[名解]

1)地机。地,脾土也。机,机巧、巧妙也。地机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随地部经水运化到人体各部,运化过程十分巧妙。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雨降地部后地部的脾土微粒亦随雨水的流行而运化人体各部,脾土物质的运行十分巧妙,故名地机。

2)脾舍。脾,土也。舍,来原也。脾舍名意指本穴为提供脾土物质的来源之处。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脾土物质随雨水的流行而输送人体各部,为人体营养物质的重要来原之处,故名脾舍。

3)地箕。地,脾土也。箕,挑土的工具。地箕名意指脾土物质通过本穴而运化。理同地机名解。

4)足太阴郄穴。郄,孔隙也。本穴为脾土物质的主要运化之处,脾土物质的运化是通过地部水液而运行的,脾土物质的运行量不大,如从细小的孔隙中通过一般,故为足太阴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中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经水循脾经流向阴陵泉穴,脾土微粒沉降于穴周。

[功能作用]渗散脾土水湿。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9.阴陵泉合穴,属水。

[别名]阴陵。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会合。

[名解]

1)阴陵泉。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也。阴陵泉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泉。阴陵名意同阴陵泉。

2)脾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会合之处,故为脾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脾经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对外输出的是地部水液,与脾经本身的湿热气血相比,本穴的外传之液体现了水的阴寒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地部经水以及由脾土蒸发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沉积穴周,经水由本穴渗入地之地部,气态物则循脾经上行。

[功能作用]排渗脾湿。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0.血海

[别名]百虫窝,血郄。

[穴义]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名解]

1)血海。血,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血海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较高温度较高浓度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血海。

2)百虫窝。百,数量词,形容多也。虫窝,虫之所生之地也。百虫窝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其特性为湿热。本穴物质为聚集而成的脾经之气,性湿热,而本穴所应的时序、地域又为长夏的中土,是百虫的产生之时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虫窝。

3)血郄。血,指穴内物质为血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的血液运行出入为细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既湿又热,是血的气态物存在形式。穴内气血物质的出入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折合为血则其量较小,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血郄。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气(血的气态物),所处为地之上部。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行箕门穴。

[功能作用]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1.箕门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箕,土箕也,担物之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箕门名意指脾土物质在本穴运行转化。本穴物质为血海穴水湿云气胀散而来的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变为强劲之势并吹带脾土物质随其而行,穴内的脾土物质如被土箕担运而出,故名箕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及随风气吹起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脾土尘埃随风气循脾经上行并沉降于本穴的上部区域。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微粒输送人体各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2.冲门

[别名]慈宫,上慈宫,冲脉,前章门。

[穴义]脾经气血由此冲行腹部。

[名解]

1)冲门。冲,冲射、冲突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冲门名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穴上冲腹部。本穴物质为脾经腿膝下部经气汇聚而成,在本穴的运行为受热后的上冲之状,故名冲门。

2)慈宫、上慈宫。慈,仁慈也。宫,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宫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血非高温之性,虽为炎上,但却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对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慈宫。

3)冲脉。冲,冲突也。脉,脉气也。冲脉名意指本穴气血运行为冲行之状。理同冲门名解。

4)前章门。前,与肝经的章门相区别也。章,大木材也,大风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前章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强劲的风气。理同冲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脾经向腹部冲行。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3.府舍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

[穴义]脏腑中的阴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经。

[名解]

1)府舍。府,脏腑也。舍,来源之意。府舍名意指本穴气血来源于体内脏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阴维脉相通,体内的阴维脉的水液外传本穴,本穴的气血物质部分是来源于脏腑,故名府舍。

2)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有体内阴维脉外传的水液和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又同合于厥阴肝经气血之性,故本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难经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根据经文所言在此作进一步的分析。阴维阳维之脉有对人体全身气血的维络作用,其特点是溢蓄不能环流

灌溉诸经。溢是满溢的溢,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是满溢外流的气血。蓄是储蓄的蓄,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储蓄之状。环流,指物质循人体的各个不同层次循环流动。灌溉,指物质对它部输送。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对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及其特性作如下的归纳: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人体各经满溢外流的气血,阴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水液,阳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气体,水液和气体在阴阳维脉中是存储之状。而在三焦内部,各个脏器外溢的水液它会因三焦包膜的约束而存在于三焦之内,这样,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三焦内的水液会聚集在腹之下部,水液达到了腹部内外通孔的高度位置后它则循腹部的内外通孔溢向体表,而本穴正是三焦与体表相通的通孔,故体内三焦中的水液会流向本穴的体表,本穴因而也就成了足太阴与阴维交会之处。)[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水液由腹内外出腹表。

[功能作用]润脾之燥,生发脾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4.腹结

[别名]腹屈,肠结,肠窟,临窟。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集结。

[名解]

1)腹结。腹,腹部也,脾也。结,集结也。腹结名意指脾经的气血在此集结。本穴物质为府舍穴传来的地部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泥水混合物流至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腹结。

2)腹屈。腹,腹部也,脾也。屈,亏也。腹屈名意指脾经气血在此亏缺。本穴为脾经的地部泥水混合物集结沉降之处,脾之气不足,如亏缺之状,故名腹屈。肠结、肠窟名意与腹屈同,肠指大肠金性之气,窟,空窍也,皆指本穴的气亏之意。

3)临窟。临,至也、到也。窟,空窍也。临窟名意指本穴所处为气血物质空虚之处。理同腹结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脾土和经水混合物以及气化的天部之气,气化之气量少。

[运行规律]脾土沉降于穴周,经水溢流穴外,气化之气则循脾地上行大横穴。

[功能作用]去湿健脾。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5.大横足太阴阴维之会。

[别名]肾气,人横。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名解]

1)大横。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大横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大横。

2)肾气。肾,水也。气,天部的气态物也。肾气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腹结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气化的水湿云气,在向本穴运行的过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层次横向传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层次,水湿进一步集结在云系之中,如肾水之运行,故名肾气。

3)人横。人,气血物质所处的层次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横,穴内气血运行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人横名意指穴内气血在人部横向传输。理同大横名解。

4)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物质不光有天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同时还有腹哀穴下行传来的地部经水,其地部经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和地部的经水。

[运行规律]水湿风气向腹哀穴上行,经水循脾经下行。

[功能作用]转运脾经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6.腹哀足太阴阴维之会。

[别名]肠哀,肠屈。

[穴义]脾经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

1)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腹哀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质为大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气不生也,故名腹哀。

2)肠哀、肠屈。肠,大肠也,此指大肠所主的金气。哀,悲哀也。屈,亏缺也。肠哀、肠屈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虚少,脾土生发之气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3)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穴内满溢穴外。

[功能作用]冷降脾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7.食窦

[别名]命关,食关。

[穴义]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名解]

1)食窦。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窦,孔穴、地宫也。食窦名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质,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故名食窦。

2)命关。命,性命也。关,关卡也。命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的正常与否重关人命。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脾脏相通,它内泄脾脏之热,外降脾土之湿,是脾脏与体表气血物质沟通的重要渠道,故名命关。

3)食关。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本穴为脾脏与体表脾土物质出入交换的关口。本穴为脾经经水内传脾脏的出入关口,脾土物质随水流行,因此它也是脾土物质的出入关口。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它无风不运,无水不行,本穴若无经水载土,穴之孔隙亦如关卡一般阻土运行,故名食关。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与经水的混合物。

[运行规律]由体表脾经注入内部脾脏。

[功能作用]将脾经体表气血回流脾脏。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8.天溪

[穴义]脾经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天,天部。溪,路径也。天溪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循脾经上行。本穴物质为食窦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行至本穴的过程中不断吸热,吸热后循脾经进一步上走胸之上部,故名天溪。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行胸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9.胸乡

[穴义]脾经之气在此流散胸部。

[名解]胸,胸部。乡,乡村也,边远之处。胸乡名意指脾经之气由此输散脾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天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水湿会含量较少,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水湿之气进一步胀散并流散于脾经之外,如去到远离脾经的乡村之地,故名胸乡。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散于脾经之外的胸部。

[功能作用]外传脾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20.周荣

[别名]周营,周管。

[穴义]脾土水湿在此大量蒸发气化。

[名解]周荣。周,遍布、环绕之意。荣,草类开花或谷类结穗的茂盛状态。周荣名意指脾经的地部水湿大量蒸发化为天部之气。本穴虽属脾经穴位,但脾经气血因胸乡穴的流散而无物传至本穴。本穴物质的来源是本穴上部区域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的作用,地部水湿大量气化上行天部,气化之气如遍地开花之状,脾土也还其原本的燥热之性,故名周荣。周营、周管名意与周荣同,营为营寨,管为管辖区域,皆指穴内的气化之气遍及穴周的整个区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地部脾土中气化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21.大包脾之大络。

[穴义]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名解]

1)大,穴内气血涉及的范围为大、为广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质为大包穴上部区域流落下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的低地势点,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汇聚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传脾脏,气血物质在此有如收裹之状,故名大包。

2)脾之大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聚而成,且为各经流散于经穴之外的地部水液,经水中包含众多的脾土物质,并由本穴回流脾脏,本穴有联络各部脾土物质的功用,故为脾之大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经水和混合物。

[运行规律]由体表回流脾脏。

[功能作用]汇聚体表阴浊回归脾脏。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手厥阴心包经穴位解说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手厥阴心包经多血少气

手厥阴心包经多血少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气态向液态的散热冷降变化。

1.天池

[别名]天会。

[穴义]心包外输的高温水气在此冷凝为地部经水并循经下传。

[名解]

1)天池。天,天部也。池,储液之池也。天池名意指心包外输的高温水气在此冷凝为地部经水。本穴位于乳头外侧,而乳头为人体体表的高地势处,亦是本穴也位于高地势处,即天部,穴内物质又为心包经募穴膻中穴传来的高温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气血既处高位又为经水,故名天池。

2)天会。天,天部之气也。会,会合也。天会名意指心包经外输的高温水气在此会合。本穴物质为膻中穴上行而至的高温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而为会合之状,故名天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高温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归于地部后循心包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热降浊。

[治地]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之。

2.天泉

[别名]天温,天湿。

[穴义]心包经的下行经水在此大量气化。

[名解]

天泉。天,天部也。泉,泉水也。天泉名意指心包经的下行经水是从高处飞落而下。本穴物质为天池穴传来的地部温热经水,由天池穴上部传至本穴时是从高处落下,气血物质如同由天而降,故名天泉。

天温。天,天部也。温,温热也。天温名意指心包经的下行经水向经穴外部传递温热之气。

本穴物质为天池穴传来的温热经水,在由上部经脉飞落下至本穴时向外大量散发温热水气,故名天温。天湿名意与天温同,湿指心包经经水下行时散发大量水湿。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下行的温热经水及经水外散的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心包经下行并向天部散发水气,天部的温热水气散热后冷降为水液亦循心包经下行于曲泽穴。

[功能作用]散热增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3.曲泽合穴,属水。

[穴义]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

[名解]

1)曲泽。曲,隐秘也。泽,沼泽也。曲泽名意指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本穴为心包经之穴,所处为南方之地,虽然心包经上、下二部经脉的经气在此汇合并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但天泉穴下传本穴的经水仍大量气化水湿,本穴如同热带沼泽一般生发气血,故名曲泽。

2)心包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物质一为天泉穴下传的地部经水和天部的冷湿水气,二为心包经肘以下各穴上行而至的水湿之气,上、下二部经脉的气血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为心包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包经上、下二部经脉的气血汇合而成,在本穴的变化主要为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心包经下传郄门穴,天部水气散热冷降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散热降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水针或泻之。

4.郄门郄穴。

[穴义]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经脉。

[名解]

1)郄门。郄,孔隙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郄门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曲泽穴传来的温热经水,行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包经的体内经脉,故名郄门。

2)心包经郄穴。理同郄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温热经水。

[运行规律]由体表回流体内。

[功能作用]疏导水湿。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热则泻之。

5.间使经穴,属金。

[别名]鬼路。

[穴义]心包经经水在此蒸发凉性水气。

[名解]

1)间使。间,间接也。使,指使、派遣也。间使名意指心包经经水在此蒸发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郄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行至本穴后,经水逐步降温,生发出心火所克的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如被它物间接的指使一般,故名间使。

2)鬼路。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路,通行的道路。鬼路名意指心包经的经水由本穴流行通过。本穴物质为郄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在本穴只是流行通过,故名鬼路。

3)心包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在本穴只是流行通过,动而不居,故为心包经经穴。

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为散热化气,所化之气性凉,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经下传于内关穴,凉湿水气则汇入天部的肺气之中。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浅泻或水针。

6.内关手厥阴阴维之会。

[别名]阴维。

[穴义]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名解]

1)内关。内,内部也。关,关卡也。内关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脉经水的气化之气无法从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如被关卡阻挡一般,故名内关。

2)阴维。阴,阴液也。维,维持也。阴维名意指本穴有维护与调节人体内外经脉阴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运行是从体表注入体内,当体表经水空虚之时,心包经体内经脉的高温高湿水气会由本穴外出体表,外出体表的高湿水气则能生发地部的经水,而在体表经水过乘时它则能起疏导排泄的作用,也就是本穴有维护与调节人体内外阴液的使之趋于正常的作用,故名阴维。

3)手厥阴阴维之会。理同阴维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体表注入体内。

[功能作用]疏导水湿。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针多留或灸,热则泻之或水针。

7.大陵俞穴,原穴,属土。

[别名]心主,鬼心。

[穴义]随心包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

[名解]

1)大陵。大,与小相对,大也。陵,丘陵也、土堆也。大陵名意指随心包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本穴物质为内关穴下传的经水与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后,脾土物质堆积如山,如丘陵一般,故名大陵。

2)心主。心,心包经的气血也。主,主帅也。心主名意指穴内气血以气为主。心包经中运行的物质以气为其主,以血为其副,而内关穴传至本穴的物质当中,地部经水稀少,且从脾土中渗流于经穴之外,穴内物质则以脾土的气化之气为主,气为血之帅、为血之主,故名心主。

3)鬼心。鬼,与天相对,指地部。心,中心内部也。鬼心名意指脾土中的水湿在此气化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内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与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后,经水渗流经穴之外,脾土固化于穴周,而由于本穴所在为南方热燥之地,脾土中的水湿因而大量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化之气如同来自鬼所处的地心,故名鬼心。

4)心包经俞穴。俞,输也。本穴向外输出的是脾土中的气化之气,为心包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地,故为心包经俞穴。

5)心包经原穴。原,本源也。本穴脾土中生发的干热之气性同心包经气血,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出之源,故为心包经原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内关穴传来的水土混合物,至本穴后其变化为燥湿生气,表现出土的长养特征,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土的混合物。

[运行规律]水湿渗流于经穴之外,脾土固化于穴周并生发干热水气。

[功能作用]燥湿生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8.劳宫荥穴,属火。

[别名]五里,鬼路,掌中。

[穴义]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

[名解]

1)劳宫。劳,劳作也。宫,宫殿也。劳宫名意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本穴物质为中冲穴传来的高温干燥之气,行至本穴后,此高温之气传热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湿亦随之气化,穴内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气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湿,如人之劳作付出一般,故名劳宫。

2)五里。五里,指穴内气血场的履盖范围如五里之广也,无它意。

3)鬼路。鬼,与天相对,指地部。路,道路也。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于地部。本穴物质主要为脾土中所含水湿的气化之气,气血物质是来自地部,故名鬼路。

4)掌中。掌中名意一指本穴位于手掌,二指穴内气血来自掌中。理同劳宫名解。

5)心包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的气血变化不光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天部的水湿之气亦同时散热冷降,冷降之液形成极小的水流,故为心包经荥穴。

6)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此气性干燥,随中冲穴传来的热燥之气直上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热水气,较干燥。

[运行规律]吸热胀散并上行于天部。

[功能作用]散热燥湿。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9.中冲井穴,属木。

[穴义]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由此冲出体表。

[名解]

1)中冲。中,与外相对,指穴内物质来自体内心包经。冲,冲射之状也。中冲名意指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由此冲出体表。本穴物质为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由体内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故名中冲。

2)心包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物质是来自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且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出,故为心包经井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体内心包经外出体表的高热之气,此气外出体表后急速散热降温,所行为天之中下部而不能上行天之天部,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热水气。

[运行规律]急速散热降温而行于天之中下部。

[功能作用]发散内热。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血必黑或稀淡),热则泻针出气(莫出其血)。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意义解说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手少阳三焦经少血多气

手少阳三焦经少血多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气态向液态的散热冷缩变化。

1.关冲井穴,属金。

[穴义]三焦经体内经脉的温热水气由此外冲体表经脉。

[名解]

1)关冲。关,关卡也。冲,冲射之状也。关冲名意指三焦经体内经脉的温热水气由此外冲体表经脉,阴性水液被关卡于内。本穴物质为来自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冲而出的温热水气,而液态物由于压力不足不能外出体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关冲。

2)三焦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为三焦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接处,气血物质是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连通,故为三焦经井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出的温热水气,此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变为凉性水气,表现出肺金的凉冷特性,故

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三焦经传于液门穴。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2.液门荥穴,属水。

[穴义]三焦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

[名解]

1)液门。液,液体也,经水也。门,出入的门户。液门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化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关冲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凉湿水气至此之后则快速散热冷却,冷却后的水湿归降地部,故名液门。

2)三焦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关冲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所生之水量极小,故为三焦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关冲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及地部的经水。

[运行规律]天部之气大部分冷降为地部水液,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地部经水则回流关冲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3.中渚俞穴,属木。

[穴义]随三焦经气血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屯积。

[名解]

1)中渚。中,与外相对,指本穴内部。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或水边之意。中渚名意指随三焦经气血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屯积。本穴物质为液门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随水湿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归地并形成了经脉水道旁边的小块陆地,故名中渚。

2)三焦经俞穴。俞,输也。三焦经气血温度不高,所行之地无外界提供的充足热能使其水液气化上升,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只有少部分的水气吸热上行才保证了三焦经经脉的气血畅通,本穴也就如三焦经经脉气血的输出之地,故为三焦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向外输出的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其运行为风行之状,表现出风木的横向运动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循三焦经上传于阳池穴。

[功能作用]传递气血,生发风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4.阳池原穴。

[别名]别阳,发阳。

[穴义]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之气。

[名解]

1)阳池。阳,天部阳气也。池,屯物之器也。阳池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中渚穴传来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受外部传入之热,此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阳热之气,如阳气生发之池,故名阳池。

2)别阳。别,离别也。阳,阳气也。别阳名意指三焦经的阳气由此别走厥阴心包经。本穴物质为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因其强盛饱满,而与之相表里的手厥阴心包经相对部位天

之上部的阳气虚弱,因此三焦经的阳气由本穴别走厥阴心包经,故名别阳。

3)发阳。发,生发也。阳,阳气也。发阳名意指三焦经在此生发阳气。理同阳池名解。

4)三焦经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质为阳热之气,性干燥,表现出三焦经气血的本源特性,故为三焦经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一是别走厥阴心包经,二是循经上传外关穴。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沟通表里。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5.外关手少阳阳维之会,络穴。

[别名]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

[名解]

1)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外关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外关。

2)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胀散之气,此气外出本穴后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3)三焦经络穴。络,联络也。本穴输出的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它不光输向本经各穴所在的天部层次,它还外传于手厥阴心包经所过的天部层次,本穴有联络各部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三焦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三焦经上传于支沟穴,二是别走心包经,三是上行于天部并交于阳维脉。

[功能作用]联络气血,补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支沟经穴,属火。

[别名]飞虎,飞处。

[穴义]三焦经气血在此受热扩散。

[别名]

1)支沟。支,树枝的分叉也。沟,沟渠也。支沟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扩散。本穴物质为外关穴传来的阳热之气,水湿较少,至本穴后又因进一步的吸热而胀散为高压之气,此气按其自身的阳热特性循三焦经经脉渠道向上、向外而行,扩散之气亦如树之分叉,故名支沟。飞虎、飞处名意与支沟同,飞是指穴内气血为天部飞行的阳气,虎为寅木之风,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风行之状,处则是指穴内阳气到达它所应去的处所。

2)三焦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本穴为三焦经阳气的经过之处,故为三焦经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吸热后上行天部的阳热之气,其运行时的上行变化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升散于天部,小部分循三焦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风化阳。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7.会宗郄穴。

[穴义]三焦经的阳气在天之天部会合。

[名解]

1)会宗。会,会合也。宗,祖宗也,为老、为尊、为长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气。会宗名意指三焦经的阳气在天之天部会合。本穴物质为三焦经的天部阳气会合而成,所处为天之天部,如宗气之所汇,故名会宗。

2)三焦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水湿稀少,有名而无实,外传的实质物质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三焦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吸湿冷降后循经传于三阳络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8.三阳络手三阳经之会。

[别名]通门,通间。

[穴义]手三阳经的阳气在此交会。

[名解]

1)三阳络。三阳,指手三阳经的气血物质。络,联络之意。穴三阳络名意指手三阳经的气血物质在此交会。本穴由于会宗穴传来的气血为由阳变阴的寒湿之气,穴内温压呈下降之状,手阳明少阳的天部阳气因而汇入穴内,本穴有联络手三阳经气血的作用,故名三阳络。

2)通门。通,通道也。门,门户也。通门名意指手阳明少阳的天部阳气由此汇入穴内。理同三阳络名解。通间名意与通门同,间指间隙。

3)手三阳经之会。本穴为手三阳经的阳气交会之所,故为手三阳经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的天部层次汇入穴内。

[功能作用]收引寒湿。

[治法]不可刺,寒则用补灸之法,热则用灸泻之法或循经推按引而导之、散之。

[注]本穴经书列为不可刺,乃因穴内气血为天之上部的湿热之气,热则可化为纯阳之气,有补益阳气之功,寒则除湿降浊之功,刺之则会乱气,唯其热盛方可刺泻。古之圣贤恐后人之不解,故将本穴列为不可刺。

9.四渎

[穴义]三焦经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

[名解]四,数量词。渎,小沟渠也。四渎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三阳络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在本穴的变化为部分水湿冷降归地,降地之水形成向穴外流溢的数条小沟渠之状,故名四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分流四散于脾土各部。

[功能作用]去湿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浅泻之。

10.天井合穴,属土。

[穴义]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

1)天井。天,天部也。井,孔隙通道也。天井名意指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浊之气在此聚集。

本穴物质为四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其变化为散热冷缩并从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气血的运行变化如从天井的上部落下一般,故名天井。

2)三焦经合穴。本穴为三焦经天部之气的会合之处,故为三焦经合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不断地气化散热并从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提插通泻。

11.清冷渊

[别名]青灵,清冷泉,清昊。

[穴义]三焦经经气散热冷降后在此位于天之下部。

[名解]

1)清冷渊。清,清静也。冷,寒冷也。渊,深渊也。清冷渊名意指三焦经经气散热冷降后在此位于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天井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进一步散热冷降,冷降后的水湿云气位于天之下部,如固定不变的寒冷深渊一般,故名清冷渊。清冷泉名意与清冷渊同。

2)青灵。青,肝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的运动为风行之状。灵,灵巧也。青灵名意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横向的风行之状。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由于其热能的吸收与扩散处于平衡状态,向外输出为横向的风行之状,运行极为灵巧,故名青灵。

3)清昊。清,清静也。昊,大也。清昊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气血场覆盖的范围巨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大范围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循三焦经横向传于消泺穴。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扑之。

12.消泺

[别名]臑窌,臑交,臑俞。

[穴义]三焦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

[名解]

1)消泺。消,溶解、消耗也。泺,水名,湖泊之意。消泺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清冷渊穴传来的滞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消解并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消泺。

2)臑窌。臑,动物的前肢,前为阳、后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在此化为地部经水。理同消泺名解。

3)臑交。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交,交会也。臑交名意指穴外臂部的天部阳气交会于本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寒湿,其变化为冷降,穴内气血对穴外天部的阳气有收引作用,臂部外散的阳气因而汇入穴内,故名臑交。臑俞名意与臑交同,俞指穴外阳气向本穴输入。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及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散热冷降,外散之热上行臑会穴,冷降之雨归于地部,地部经水则循三焦经下行。

[功能作用]除湿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3.臑会手阳明少阳之络会。

[别名]臑窌,臑交。

[穴义]手阳明、手少阳的天部阳气同会于本穴。

[名解]

1)臑会。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阳气。会,会合也。臑会名意指手少阳、手阳明的天部阳气同会于本穴。本穴物质为消泺穴传来的天部阳气,性干燥,量弱小,在本穴的变化为散热冷缩。由于穴内气血的变化是冷降收引,多气多血的手阳明经天部阳气因而汇入穴内,而本穴又位于手臂,故名臑会。臑交名意与臑会同。

2)臑窌。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阳气。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汇入穴天部阳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理同臑会名解。

3)手阳明少阳之络会。理同臑会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4.肩髎

[穴义]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

[名解]肩,指穴在肩部也。髎,孔隙也。肩髎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臑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冷降后归于地部,冷降的雨滴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肩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稀少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三焦经下行,水湿之气吸热后循三焦经上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天髎手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

[名解]

1)天髎。天,指穴内物质所在为天部。髎,孔隙也。天髎名意指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为肩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散热而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冷降的雨滴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天髎。

2)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因其位处肩胛,穴内气血所在的层次为天部,但其气血的变化为收引冷降,气血冷降后天部层次就为空虚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则随之汇入本穴,故本穴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维脉传入的阳气及冷降后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阳气由穴外汇入穴内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收引天部湿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6.天牖

[别名]天听。

[穴义]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后上行天部。

[名解]

1)天牖。天,天部也,阳气也。牖,窗户也。天牖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后上行天部。

本穴物质一为肩髎穴吸热上行的少许水气,二为穴外天部汇入的少许水气,水湿之气吸热后循三焦经直上天部,本穴如同三焦经气血上行天部的窗户,故名天牖。

2)天听。天,天部也,阳气也。听,闻声也。天听名意指穴内上行天部的阳气为强劲的风气。如天牖名解,本穴上行天部的阳气势强速快,如风之声响,故名天听。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三焦经快速上传。

[功能作用]补阳化湿。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17.翳风手足少阳之会。

[穴义]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

[名解]

1)翳风。翳,用羽毛做的华盖也,为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卫外阳气。风,穴内之气为风行之状也。翳风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天牖穴传来的热胀风气,至本穴后,热胀风气势弱缓行而化为天部的卫外阳气,卫外阳气由本穴以风气的形式输向头之各部,故名翳风。

2)手足少阳之会。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其性同于足少阳胆经气血,故为手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18.瘈脉

[别名]资脉,体脉,资生。

[穴义]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

[名解]

1)瘈脉。瘈,指犬的发狂之状,此指穴内气血为急速运行之状。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瘈脉名意指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本穴物质为颅息穴下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和翳风穴上传的阳热风气,二者相会后,水湿之气吸热并急速胀散冲出穴外,气之外冲如犬发狂时的狂奔之状,故名瘈脉。

2)资脉。资,供给、资助也。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资脉名意指三焦经有名无实的经气在此得到资助。本穴物质本应由翳风穴提供,而翳风穴传来的为阳热风气,气性干燥,有名而无实,但因有颅息穴下行的水气本穴的气血才得到充实,如同被资助一般,故名资脉。资生名意与资脉同。

3)体脉。体身体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体脉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得到充实,身体的经脉气血才得以连贯畅通。理同资脉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热胀的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胀散于经穴之外的天部,小部分则循经传输于颅息穴。

[功能作用]燥湿化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19.颅息

[别名]颅骢。

[穴义]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

[名解]

1)颅息。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息,停息也。颅息名意指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冷降,如风停气止之状,故名颅息。

2)颅骢。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骢,同囟,囟为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亦即间隙也。颅骢名意指天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由天之上

部降至天之下部。理同颅息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下传瘈脉穴。

[功能作用]清热降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0.角孙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穴义]足少阳足太阳的天部冷缩水气由此汇入手少阳经。

[名解]

1)角孙。角,耳也,肾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收引之气。孙,火也,角为之水,则孙为之火也(肾之子为肝,肝之子为火),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气态物。角孙名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气由此汇入三焦经。本穴为三焦经经脉中的最高点,三焦经无气血传至本穴,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足太阳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夹带着足少阳胆经的外散水湿风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既处火所在的天之天部又表现出肾水的润下特征,故名角孙。

2)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角孙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分传于颅息穴和耳门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耳门

[穴义]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

[名解]耳,穴内气血作用的部位为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并循耳孔流入体内,本穴如同三焦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和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冷降为地部经水,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三焦经上行禾髎穴,经水则下行并循耳孔流入体内。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2.禾髎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穴义]三焦经经气及穴外汇入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禾髎。禾,五谷之代称也,此指气血中的脾土微粒。髎,孔隙也。禾髎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及穴外汇入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中一方面是耳门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传入本穴的湿冷水气,两气交会后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禾髎。(《腧穴临证指要》一书的本穴名称为“耳和髎”,本书将其改为“禾髎”。)2)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禾髎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寒冷。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清热降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3.丝竹空

[别名]巨窌,目窌。

[穴义]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三焦经后冷降归地。

[名解]

1)丝竹空。丝竹,古指弦乐器,八音之一,此指气血的运行有如声音飘然而至。空,空虚也。丝竹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三焦经后冷降归地。本穴为三焦经终点之穴,由于禾髎穴传至本穴的气血极为虚少,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外的寒水水气如同天空中的声音飘然而至,故名丝竹空。

2)巨窌。巨,巨大也。窌,地窖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地部水液。巨窌名意指本穴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皆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层次中的寒湿水气汇合而成,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覆盖的范围巨大,故名巨窌。目窌名意与巨窌同,目指本穴位于目旁。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从穴外汇入穴内后化雨冷降为地部水液。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治法]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之,莫灸。

手少阴心经穴位意义解说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手少阴心经少血多气

手少阴经少血多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血化气。

1.极泉

[穴义]心经经水由本穴始传。

[名解]极,顶也,房屋中的梁或最高位置。泉,水液也。极泉名意指心经经水由本开始向心经传运。本穴物质为巨阙穴募集的心经气血,循皮部上行至此后散热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所处为心经的最高部位,经水循心经下行时如从顶部落下,故名极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亦即为血。

[运行规律]循心经下行青灵穴并不断气化。

[功能作用]为心经传输血液。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2.青灵

[别名]青灵泉。

[穴义]心经之血的气化之气在此以水湿云气的形式运行。

[名解]青灵。青,肝之色也,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风的横行。灵,灵巧也。青灵名意指

本穴的气血运行为风木的横向运行方式。本穴物质为极泉穴下传血液的气化之气,在本穴的运行过程中,它因散热而缩合为水湿云气并以云气的方式向下传输,表现出风木的灵巧特征,故名青灵。青灵泉名意与青灵名同,泉指天部运行的云气中富含水湿。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云气。

[运行规律]循心经下行少海穴。

[功能作用]运化心血。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3.少海合穴,属水。

[别名]曲节。

[穴义]心经经水在此汇合。

[名解]

1)少海。少,阴也,水也。海,大也,百川所归之处也。少海名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汇合于本穴。本穴物质为青灵穴水湿云气的冷降之雨和极泉穴的下行之血汇合而成,汇合的地部水液宽深如海,故名少海。

2)曲节。曲,稳秘也。节,树之分叉处也。曲节名意指汇合于本穴的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合而成,经水在本穴汇合为本穴气血的主要运动变化。但因本穴的经水温度较高,水液亦同时进行气化,经血的气化如树枝分化但又不易察觉,故名曲节。

3)心经合穴。本穴物质中,它不光有地部汇合的经水,它还有自少冲穴等穴上行汇合于此的水湿云气,为心经水、气二物的共同汇合之处,故为心经合穴。

4)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与天部的云气汇合之处,水湿云气在本穴为缩合冷降,穴内气血总体特性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之血和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之血循心经下行,天部之气循心经上行。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4.灵道经穴,属金。

[穴义]心经经水由此通过并气化。

[名解]

1)灵道。灵,与鬼怪相对,神灵也,指穴内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道,道路。灵道名意指心经经水在此气化。本穴物质为少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处为气化散热,气化之气循心经气血通道而上行,故名灵道。

2)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为心经地部经水运行的通道,经水在地部无散失,故为心经经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是蒸发化气,所化之气与心经气血相比,性凉,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血)及经水的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心经下行,气化之气循心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心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5.通里络穴。

[穴义]心经经水由此交于少阴肾经。

[名解]

1)通里。通,通道也。里,内部也。通里名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通道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灵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通于地之地部,经水即从本穴的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通里。

2)心经络穴。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心经的体内经脉,有联络心经内外经脉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心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经血)。

[运行规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即由心经交于肾经)。

[功能作用]沟通心肾。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注]人体的同名经,它们的气血特性相近,所处的层次亦相近,且它们之间有气血交流的路径。心经与肾经同名,心经气血交于肾经即是通过本穴而实现的。因此,对于少阴病所出现的上寒下热或心寒肾热之症,其实质机理即是心阴太过而心气不足,在本穴针而通之则能很好地将心经之液导入肾经,心经之寒则得以除,肾经之热则得以解。?

6.阴郄郄穴。

[别名]手少阴郄,石宫,少阴郄。

[穴义]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体内经脉。

[名解]

1)阴郄。阴,水也。郄,空隙也。阴郄名意指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通里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经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故名阴郄。

2)手少阴郄、少阴郄。手,手部。少阴,心经也。郄,孔隙也。穴名之意指本穴经水循地部孔隙回流地之深部。理同阴郄名解。郄穴之意与本名解同。

3)石宫。石,肾之所主也,水也。宫,宫殿也,出入的门户小而内部宽大也。石宫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流入地之深部的巨大场所。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是从地之天部流入肾骨所处的地之地部,孔隙中流下的细小水流汇入了肾水的大海之中,故名石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沟通心肾。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藏象]人体的体内经脉和体外经脉就象是同一区域向同一方向流趟的地下与地面河道。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河水来自同一发源地,这就如人体的内外两部经脉气血是来自同一脏腑。

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交汇处则如人体末端的井穴,因此地表的经水是向内注,地表下部的气态物是向上升。以通里、阴郄二穴论,它则如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沟通孔隙,它位于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中部区域,因此,地面河道的河水在河道的中部即会循孔隙注入地下河道之中,此即如心经体表经水的运行。

7.神门俞穴,属土。

[别名]兑冲,中都,锐中,兑骨。

[穴义]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

[名解]

1)神门。神,与鬼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神门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气血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传之气,其气性同心经气血之本性,为人之神气,故名神门。

2)兑冲。兑,八卦中的口也。冲,突也。兑冲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的地

部孔隙向体表冲出。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心经体内经脉的强热水湿之气由本穴向外冲出,故名兑冲。兑骨名意与兑冲同,骨为水,喻意外出的强热之气中富含水湿。

3)中都。中,内部也。都,都市也。中都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由此聚散。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输的强劲湿热之气,出体表经脉后气血物质由穴内向穴周扩散,如都市之物质聚散,故名中都。

4)锐中。锐,尖细之物也。中,与外相对,内部也。锐中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

5)心经俞穴。本穴为心经气血物质的对外输出之处,故为心经俞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输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在本穴聚集后又不断地散热蒸发,有土的固定不移之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补益心气。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8.少府荥穴,属火

[别名]兑骨。

[穴义]心经气血在此聚集。

[名解]

1)少府。少,阴也。府,府宅也。少府名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少冲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云集府宅,故名少府。

2)兑骨。兑,八卦中的口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在本穴为云集之状,如口中含水之象(口在人体中处于天部,即意天部之水),故名兑骨。

3)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云气,在本穴又为聚集之状,一方面水湿云气进一步气化上行天部,另一方面散热后的水湿又冷降于地,降地之水极为细小,为心经荥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少府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因其温高热散,所散之热上炎天部,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高温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不断地进行散热冷降,所散热气上炎天之天部,冷降之液归落地部。

[功能作用]发散心火。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9.少冲井穴,属木。

[别名]经始。

[穴义]心经内部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向外冲出。

[名解]

1)少冲。少,阴也。冲,突也。少冲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冲出。本穴为心经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之处,体内经脉的高温水气以冲射之状外出体表,故名少冲。

2)经始。经始,即言本穴为少阴心经的起始之处,无它意。

3)心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交通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是由地部井孔而出,故为心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出的高温水湿之气,其运行是由内向外、由下向上,因其水湿含量大,虽为上行但

上行不高,只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心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

[功能作用]生发心气。

[治法]点刺出血。

手太阳小肠经穴位意义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手太阳小肠经多血少气,气血物质的变化是由气态向液态的散热冷缩变化。

1.少泽井穴,属金。

[别名]小吉,少吉。

[穴义]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名解]

1)少泽。少,阴也,浊也。泽,沼泽也。少泽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少泽。

2)小吉、少吉。孝少,阴也、浊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

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不断地散热液化,所散之热上传天部,液化之液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生发金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通之,热则泻之。

2.前谷荥穴,属水

[穴义]小肠经气血物质在此冷降。

[名解]

1)前谷。前,与后相对,指本穴气血作用于人体的前面也。谷,两山的中空部位也。前谷名意指小肠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少泽穴传来的天部湿热水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散热化雨冷降,所作用的人体部位为胸腹前部,故名前谷。

2)小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气血物质的变化为水湿之气从天部散热冷降归于地部,冷降之雨如极细小的水流,故为小肠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为水湿之气从天部冷降地部,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热则泻之。

3.后溪督脉手太阳之会,俞穴,属木。

[穴义]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督脉。

[名解]

1)后溪。后,与前相对,指穴内气血运行的人体部位为后背督脉之部。溪,穴内气血流行的道路。后溪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本穴物质为前谷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其外散的清阳之气上行督脉,运行的部位为督脉所属之部,故名后溪。

2)督脉手太阳之会。因本穴有清阳之气上行督脉,故为督脉手太阳之会。

3)小肠经俞穴。俞,输也。本穴气血由前谷穴传来,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缩合,热散后的部分清阳之气上走督脉,缩合后的水湿之气则循经上行腕骨穴,本穴无气血物质的收藏转变,单纯为小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之处,故为小肠经俞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物质除别走督脉的气血为上行外,循小肠经传输的气血则为横向下行腕骨穴,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和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纯阳之气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脉,水湿风气横走腕骨穴。

[功能作用]强化督脉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4.腕骨手太阳经原穴。

[穴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冷降。

[名解]

1)腕骨。腕,穴所在部位为手腕部也。骨,水也。腕骨名意指小肠经经气行在此冷降

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后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腕骨。

2)手太阳经原穴。因本穴位处南方炎热之地,小肠经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传之热复又气化,气化之气性湿热,同合于小肠经气血特性,为小肠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本穴为小肠经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内注地之地部,湿热水气则循小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小肠经气。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5.阳谷经穴,属火。

[穴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吸热胀散上炎天部。

[名解]

1)阳谷。阳,阳气也。谷,两山所夹空虚之处也。阳谷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水气进一步吸热气化上行更高的天部层次,本穴如同阳气的生发之谷,故名阳谷。

2)小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是吸热胀散循经传输,为动而不居,故本穴为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胀散之气上炎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6.养老手太阳郄穴。

[穴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化为纯阳之气。

[名解]

1)养老。养,生养、养护也。老,与少、小相对,为长为尊也。养老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同合于头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物质为阳谷穴传来的炎热之气,出本穴后胀散并化为水湿成份更少的纯阳之气,与天部头之阳气性同,故名养老。

2)手太阳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的气血运行通道狭窄,如孔隙一般,故为手太阳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皮部上行头颈的天部。

[功能作用]充养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7.支正手太阳络穴。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大部分循小肠经本经运行。

[名解]

1)支正。支,树之分枝也。正,气血运行的道路正也。支正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大部分循小肠经本经流行。本穴物质本由养老穴提供,但因养老穴的阳气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肠经本穴处的气血物质处于空虚之状,因此经穴外部的气血汇入本穴并循小肠经而行,气血运行的通道为小肠正经,故名支正。

2)手太阳络穴。络,联络也。因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与小肠经相表里的心经之气随

之汇入本穴,本穴有联络小肠经与心经气血的作用,故为手太阳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小肠经外部汇入本穴(以心经提供的气血为多)。

[功能作用]沟通心经与小肠经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8.小海合穴,属土。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

[名解]

1)小海。小,与大相对,为孝为阴也。海,穴内气血场覆盖的范围广阔如海也。小海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场范围巨大。本穴物质为支正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聚集的天部之气以云气的方式而存在,覆盖的范围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湿,故名为小海。

2)小肠经合穴。本穴为小肠经气血的汇合之处,故为小肠经合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小肠经经气的汇合之处,气血物质的运行缓慢,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缓慢地蒸散并循小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小肠之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9.肩贞

[穴义]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贞,古指贞卜问卦之意。肩贞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气,上行到本穴后此气冷缩而量少势弱,气血物质的火热之性对天部层次气血的影响作用不确定,如需问卜一般,故名肩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

[运行规律]分散于肩之各部。

[功能作用]散化小肠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0.臑俞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

[穴义]天部中的水湿在此聚集。

[名解]

1)臑俞。臑,动物的前肢。俞,输也。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阳气在此聚集。因肩贞穴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是来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臑俞。

2)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又有阳维脉、跷脉传来的阳气,故其为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并下行天宗穴。

[功能作用]冷降小肠经天部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1.天宗

[穴义]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名解]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天宗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

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天宗。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天部层次上行头颈。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2.秉风手阳明太阳足少阳之会。

[穴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名解]

1)秉风。秉,执掌之意。风,穴内气血物质为运动着的风气。秉风名意指小肠经的气化之气在此形成风气。本穴物质为天宗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上行至此后,因吸热胀散而化为风气,风气循小肠经而运行,如被执掌指使一般,故名秉风。

2)手阳明太阳足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为受热胀散的水湿之气,因其气血强盛,且在同一个天部层次传行,同合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湿热之性及表现出足少阳胆经的风木之性,故为手阳明太阳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下行于曲垣穴。

[功能作用]吸附水湿,冷降小肠经阴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热则泻之。

13.曲垣

[穴义]小肠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在此沉降。

[名解]曲,隐秘也。坦,矮墙也。曲垣名意指小肠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秉风穴传来的风气,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湿下行,至本穴后天部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质堆积如丘,如矮墙之状,故名曲坦。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富含水湿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由天部归降地部并堆积穴周内外。

[功能作用]沉降小肠经之浊。

[治法]寒则灸之补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4.肩外俞

[穴义]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此外输。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俞,输也。肩外俞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胛上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肩外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

[功能作用]卸减胸腔温压。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5.肩中俞

[穴义]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此外输。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部也。俞,输也。肩中俞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脊中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肩中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

[功能作用]卸减胸腔温压。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6.天窗

[别名]窗笼,窗聋,窗簧,天笼。

[穴义]颈部上炎之热由此外传体表。

[名解]

1)天窗。天,天部也。窗,房屋通风透气之通孔也。天窗名意指颈部上炎之热由此外传体表。本穴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肩中俞穴的上行热气由本穴上行头面天部,二是循颈项上行的炎热之气由里部外传本穴的表部,穴名之意即在强调由里部外传本穴表部的这部分气血,本穴的散热作用如同打开了天窗一般,故名天窗。窗笼、窗簧、天笼名意与天窗同,笼、簧为开阖的机关,指本穴的地部孔隙有开闭的特征。

2)窗聋。窗,窗户,开阖的机关也。聋,耳之闭塞不通也。窗聋名意指本穴无地部孔隙与内部相通。本穴为颈项内热的外散之处,之所以颈项的内热会由本穴外散,它非为有地部孔隙与内部相通,而是本穴位处颈项局部重力场的高地势,与内部的高温气血位置最为接近,因此颈项内部的高温热气会由本穴外渗而出,故名窗聋。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循小肠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疏散内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7.天容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云集汇合。

[名解]天,天部也。容,容纳、包容也。天容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本穴云集汇合。本穴物质为天窗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湿热之气散热冷却化为天部的云状气态物并聚集于穴内,如被本穴包容一般,故名天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循小肠经散热冷降交于颧髎穴。

[功能作用]传递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热则泻之。

18.颧髎手少阳太阳之会。

[别名]兑骨,兑端,椎髎,权髎。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

[名解]

1)颧髎。颧,颧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颧髎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归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冷降于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故名颧髎。

2)兑骨、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理同颧髎名解。

3)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端,终点也。兑端名意指本穴气血性凉,运行到了小肠经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且位处小肠经气血上行的最高点,故名兑端。

4)椎髎、权髎。椎,捶击之器。权,秤锤也。髎,孔隙也。椎、权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云气化雨归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锤一般,故名椎髎、权髎。

5)手少阳太阳之会。本穴的水湿云气,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余部分则进一步吸湿并以云的形式横向下行听宫穴,外输水湿云气的横行特征同合于手少阳经气血特性,故为手少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性凉。

[运行规律]横向下行听宫穴。

[功能作用]冷降天部浊气。

[治法]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9.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别名]多所闻,多闻。

[穴义]小肠经气血由此回归小肠经体内经脉。

[名解]

1)听宫。听,闻声也。宫,宫殿也。听宫名意指小肠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内走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颧髎穴传来的冷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地,雨降强度比颧髎大,如可闻声,而注入地之地部经水又如流入水液所处的地部宫殿,故名听宫。

2)多所闻、多闻。多,大也。所,修饰词。闻,闻声也。穴名之意指本穴气血所流入的地之地部为空洞之处,产生的回声既响又长。理同听宫名解。

3)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本穴中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经耳门穴地部流来的经水又有足少阳经瞳子髎穴流来的地部经水,故本穴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回收地部经水导入体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足厥阴肝经穴位意义解说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足厥阴肝经多气少血,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不断地吸热蒸升的变化。

1.大敦井穴,属木。

[别名]水泉,大训,大顺。

[穴义]体内肝经的温热水液由本穴外输体表。

[名解]

1)大敦。大敦,即大树敦也,在此意指穴内气血的生发特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外输的温热水液,而本穴又为肝经之穴,时值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升扩散,表现出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如大树敦在春天生发新枝一般,故名大敦。

2)水泉。水,水液也。泉,源源不断之意。水泉名意指体内的肝经水液源源不断地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来自肝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水液,肝经与胆经相似,其运行的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由体内外输体表的气血物质亦为风气冷缩后的地部水液,此冷降之液量不大,但却源源不断地由体内外输体表,如细小的水泉外涌一般,故名水泉。

3)大训。大,多也,大也。顺,趋向同一方向也。大顺名意指体内肝经外出体表的水液全部气化后向天部而行。理同大敦名解。大训名意与大顺同。

4)肝经井穴。井,地陪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肝经相连通,为体内肝经气血的外出之处,故为肝经井穴。

5)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的外出水液,水液外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水湿滞重所升天部层次也不高,只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态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蒸升并循肝经传于行间穴。

[功能作用]生发风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行间荥穴,属火。

[穴义]肝经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

[名解]

1)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行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间。

2)肝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肝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热后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经传至太冲穴。

[功能作用]生风化火。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3.太冲俞穴,属土。

[别名]大冲。

[穴义]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名解]

1)太冲。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太冲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太冲。大冲名意与太冲同。

2)肝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热胀的风气,在本穴为输出之状,故为肝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胀散,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特性,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中封穴。

[功能作用]燥湿生风。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中封经穴,属金。

[别名]悬泉。

[穴义]肝经风气在此势弱缓行并化为凉性水气。

[名解]

1)中封。中,正中也。封,封堵也。中封名意指肝经风气在此势弱缓行并化为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太冲穴传来的急劲风气,由于本穴位处足背之转折处,急劲风气行至本穴后因经脉通道的弯曲而受挫,急行的风气变得缓行势弱,如被封堵一般,故名中封。

2)悬泉。悬,吊挂之意。泉,指穴内气血如泉水流淌般源源不断。悬泉名意指肝经水湿之气在此源源不断地流行而过。理同中封名解。

3)肝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为肝经风气经过之处,气血的运行为动而不居,故为肝经经穴。

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太冲穴传来的强劲者风气,至本穴后风和势缓并化为凉性水湿之气,气血特征与肺金之气同,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势缓的风气,性凉。

[运行规律]一是扩散于肝经之外,一是循肝经上传三阴交穴。

[功能作用]息风化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5.蠡沟络穴。

[别名]交仪。

[穴义]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

[名解]

1)蠡沟。蠡,瓠瓢也,此指穴内物质如瓠瓢浮于水中飘浮不定之状。沟,沟渠也,此指穴内物质运行循一定的道路。蠡沟名意指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分配而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性温,既无上升之力又无沉降之能,温湿水气在天部层次如漂浮不定之状,但由于其温度及所处的天部层次与胆经相近,因此此温湿水气分别飘行于肝胆二经,故名蠡沟。

2)交仪。交,给也。仪,礼仪也。交仪名意指肝经由本穴传于胆经的气血物质如仪礼一般,并无太多的具体实物。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无肾经气血的寒湿之性,所以气血物质无肾经气血的实(水湿浓度大),因其无脾经气血的热燥,所以气血物质无脾经气血的能量,气血物质如有名无实一般,因此由本穴交于胆经的气血就如同一种礼仪,故名交仪。

3)肝经络穴。本穴因有固有渠道与胆经相通,有联络肝胆二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肝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稀少的水湿气体,性温热。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行于中都穴和别走胆经。

[功能作用]联络肝胆。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中都郄穴。

[别名]中郄,太阴,大阴。

[穴义]肝经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

[名解]

1)中都。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都,都市之意。中都名意指肝经的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蠡沟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而成一个水湿气场,所处为天之下部,本穴如同肝经气血的集散之地,故名中都。

2)中郄。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郄,孔隙也。名郄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只有极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性寒湿,只有极少部分的水气吸热后循肝经上行,气血的外传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名中郄。

3)太阴。太,极也。阴,寒也。太阴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寒冷水气。理同中郄名解。大

阴名意与太阴同。

4)肝经郄穴。理同中郄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肝经上传膝关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7.膝关

[别名]阴关。

[穴义]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膝关。膝,指穴在膝部也。关,关卡也。膝关名意指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中都穴传来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继续上行,本穴如同关卡一般阻挡滞重水湿的上行,故名膝关。阴关名意与膝关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小部分水气吸热后横向飘行于曲泉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8.曲泉合穴,属水。

[穴义]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

[名解]

1)曲泉。曲,隐秘也。泉,泉水也。曲泉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膝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大量的水湿如隐藏于天部之中,故名曲泉。

2)肝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故为肝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肝经的水湿之气会合而成,性寒湿润下,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斜向下行阴包穴。

[功能作用]除湿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或补之。

9.阴包

[别名]阴胞。

[穴义]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

[名解]阴包。阴,水也。包,收也。阴包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本穴物质为曲泉穴传来的弱小阴湿水气及足五里穴外渗下行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天地二部水湿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经水湿的包收之地,故名阴包。阴胞名意与阴包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天部水湿化雨冷降,地部水湿则渗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收引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10.足五里

[别名]五里。

[穴义]肝经的冷降水湿及脾土尘埃在此覆盖五里之广。

[名解]足,指穴在足部。五里,指本穴气血的作用范围如五里之广。本穴物质为阴廉穴

传来的冷降水湿及水湿风气中的脾土尘埃,至本穴后由天部归降地部,覆盖的范围如五里之广,故名足五里。五里名意与足五里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及随风气中吹带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由天冷降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固化脾土,除湿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1.阴廉

[穴义]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

[名解]阴,指阴性水湿。廉,收廉之意。阴廉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本穴物质为急脉穴扩而至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此水湿风气散热吸湿冷缩并聚集穴内,本穴如同肝经水湿的收廉之处,故名阴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化雨冷降并下传足五里穴。

[功能作用]收引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2.急脉

[别名]羊矢。

[穴义]肝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风气。

[名解]

1)急脉。急,急速也。脉,脉气也。急脉名意指肝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风气。本穴物质为阴廉穴吸热上行的弱小阴湿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冲脉的外散之热,此阴湿水气胀散并化为强劲的风气循肝经而行,故名急脉。

2)羊矢。羊,动物也。矢,通屎。羊矢名意指穴内气血如羊屎般饱满坚实。理同急脉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章门穴及阴廉穴。

[功能作用]生风化湿。

[治法]寒则微灸,热则逆经推按。

13.章门脾募,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

[别名]长平,胁髎,季胁,脾募,肘髎,肘尖,后章门,季肋。

[穴义]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

[名解]

1)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章门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章门。后章门名意与章门同,后是与脾经冲门穴的别称前章门相对而言的。

2)长平。长,长远也。平,平坦也。长平名意指随肝经强劲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降落使腰侧腹部肌肉变为平坦之状。

3)胁髎。胁,指穴在胁部。髎,孔隙之意。胁髎名意指随肝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由胁肋部位降落腰腹下部。

4)季胁。季胁,小胁之意,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无它意。

5)肘髎、肘尖。古有用肘尖点墨寻穴之法,肘髎、肘尖之名即来自该法。

6)脾募。募,募集也。本穴为天部的脾土尘埃归降之处,故为脾经募穴。

7)脏会。脏,指五脏的各种气血物质也。会,会合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弱小风气,此弱小风气中包含有五脏特性的五种气血物质,有属肾的水、属脾的土,还有其它脏腑传来

的各种精微,为五脏气血的混合之物,故为脏会。

8)足厥阴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还有胆经辄筋穴冷降而至的水湿之气,故为足厥阴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和缓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降浊固土。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4.期门肝募。

[别名]肝募。

[穴义]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名解]

1)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

2)肝经募穴。理同其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进入穴内后循肝经下行。

[功能作用]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足少阳胆经气血意义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足少阳胆经少血多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不断地吸湿冷降变化。

1.瞳子髎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别名]太阳,前关,后曲。

[穴义]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名解]

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瞳子髎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

2)太阳。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

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

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作用]降浊去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2.听会

[别名]耳门,听呵,听诃,后关。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听会。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听会(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2)耳门。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如听会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

3)听呵。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意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清降寒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3.上关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别名]客主人,客主,太阳。

[穴义]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

1)上关。上,上行也。关,关卡也。上关名意指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本穴物质为听会穴吸热上行的弱小水气,在上行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加入其中,至本穴后清阳之气吸热上行,滞重水湿则冷缩降地,本穴如同气血上行天部的关卡一般,故名上关。

2)客主人。客,宾客也。本穴为少阳胆经之穴,风气为主,肾气为客,此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主人,指穴内气血。客主人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本穴物质为听会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汇入其中,至本穴后气血则变为肾水特性的寒湿水气,故名客主人。

3)太阳。太阳,指穴内的气血物质来自天之上部的冷凝水气。理同上关名解。

4)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外散的寒湿水气又有足阳明外散的湿热水气,故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凉湿水气冷降下行交于听会穴,小部分凉湿水气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颔厌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名解]

1)颔厌。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也。颔厌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到损害,本穴气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颔厌。

2)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外传的阳热风气并入足阳明经头维穴外输的气血当中,故为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于悬颅穴并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5.悬颅

[别名]髓孔,髓中,米啮。

[穴义]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显。

[名解]

1)悬颅。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悬颅。

2)髓孔。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与髓孔同。

3)米啮。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啮,咬或缺口之意。米啮名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厘穴。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6.悬厘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

[名解]

悬厘。悬,吊挂也。厘,治理也。悬厘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本穴物质为悬颅

穴冷降下传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输头之各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悬厘。

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在本穴汇集的气血当中,既有手少阳的上行之气又有足阳明的下行之气,故本穴为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胆经下传曲鬓穴,小部分飘散于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降浊分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7.曲鬓足太阳少阳之会。

[别名]曲发。

[穴义]胆经经所在此化雨而降。

[名解]

曲鬓。曲,隐秘也。鬓,鬓发也,既为肾气所主之物又为血之余,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而性温热。曲鬓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质为悬厘穴传来的天部寒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虽与天部气血相比而为寒湿,但仍为温热之性,故名曲鬓。 足太阳少阳之会。本穴虽为胆经之穴,但其气血的运行变化是受膀胱经外散的寒湿之气而表现为冷降收引,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化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8.率谷

[别名]蟀谷,率骨,率角,蟀容。

[穴义]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吸吸湿冷降。

[名解]率谷。率,古指捕鸟的网或带领,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率谷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率谷。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与率谷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内气血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则指本穴容纳外部传入穴内的寒湿水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

[功能作用]收降湿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9.天冲

[别名]天衢。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胀散并冲于经穴之外的头之天部。

[名解]

1)天冲。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天冲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天冲。

2)天衢。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外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向天之各部传输。理同天冲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输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0.浮白

[穴义]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

[名解]浮,飘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湿云系。浮白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化为温热之性的水湿云系。本穴物质为天冲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势弱缓行,散热吸湿后化为肺金之性的温热水气,如同云气飘浮于天部,故名浮白。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循胆经下行头窍阴穴。

[功能作用]清热除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1.头窍阴

[别名]窍阴,枕骨。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

[名解]

1)头窍阴。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

头窍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浮白穴下传的水湿云气,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为头窍阴。

2)枕骨。枕,睡眠时头部的最低点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肾主之水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润下特性的寒湿水气。枕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枕骨部位化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湿云气。理同头窍阴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

[运行规律]冷降并循胆经下传完骨穴。

[功能作用]降浊去寒。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12.完骨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

[名解]完,完全、全部也。骨,肾主之水也。完骨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完全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头窍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湿水气全部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完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由地部向颈项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13.本神

[穴义]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

[名解]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物质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本神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本神与百会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其运行

为横向下传阳白穴,故名本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进一步吸湿冷降并下传阳白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久留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14.阳白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名解]

1)阳白。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阳白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阳白。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生气壮阳。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头临泣

[别名]临池。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

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头临泣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头临泣。临池名意与头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6.目窗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至荣、至宫。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名解]

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交换的通道也。目窗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传之热,弱小的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故名目窗。

2)至荣。至,最也、极也。荣,植物的茂盛之状,此指穴内的阳热风气充实饱满。至荣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为充实饱满之状。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宫。至,最也、极也。宫,古代房屋的通称,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之气。至宫名意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阳气。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饱满的阳热风气,它一方面循胆经上行正营穴,另一

方面则上行并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胆经上行正营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补气壮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正营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名解]

1)正营。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有建设、营救之意。正营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行变化的作用,故名正营。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随着穴内气血的收引变化,阳维脉的气血亦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吸湿冷降循胆经下传承灵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8.承灵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名解]

1)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也,天部之气也。承灵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寒湿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承灵。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吸湿冷降,阳维脉满溢之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9.脑空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颞颥。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

[名解]

1)脑空。脑,首也,首为阳、尾为阴,此指穴内的天之上部。空,空虚也。脑空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承灵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穴内的天部层次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脑空。

2)颞颥。颞颥皆指颅骨之一,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其运行变化亦为润下特征的冷降变化。理同脑空名解。

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为云化雨降,阳维脉的满溢阳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气下传风池穴。

[功能作用]降浊分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20.风池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热府。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名解]

1)风池。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2)热府。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

理同风池名解。

3)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肩井手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肩解,膊井。

[穴义]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名解]

1)肩井。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

2)肩解。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胆经之外,经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膊,膀子,大肉块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胆经下行至此的经水一部分渗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于肩上肌肉丰满之处,为人体局部重力场的最高点,脾土中的水湿容易渗流外出,穴内的肌肉层中水湿因而稀少,由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至此的地部经水也就不断地渗入其中,故名膊井。

4)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气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层次气血因而处于空虚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及手少阳经天髎穴吸热上行的气血因此汇入穴内,故本穴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及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天部之气化雨冷降,地部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体内,二是渗入穴内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

[治法]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2.渊腋.

[别名]泉液,涧渊。

[穴义]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

[名解]渊液。渊,深渊也。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腋部也。渊腋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

水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本穴内物质为肩井穴溢流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水液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由胸侧上部直落腰侧下部,经水如同落入无底深渊一般,故名渊腋。泉液、涧渊名意与渊腋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经水由胸侧上部流落胸侧下部,小部分气化之气横传辄筋穴。

[功能作用]排泄水液。

[治法]寒则通之导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人体何以胸侧部位肌肉组织不够丰满?其原因就在于胆经渊腋穴的下行经水及脾经大包穴的下行经水冲涮了地部的脾土物质之故。

23.辄筋

[别名]神光。

[穴义]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

[名解]

1)辄筋。辄,古指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平板,其作用是防止车轮之泥水的飞溅,此指胆经气血在此的变化为冷降下行。筋,肝胆所主的风气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风气。辄筋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渊腋穴传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吸湿而从天部降至地部,气血的变化如同飞溅的泥水被挡下一般,故名辄筋。

2)神光。神,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明亮之意。神光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冷降,天部气血虚少并变得明亮清晰。理同辄筋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冷降缩合由天部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收引寒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日月胆募。

[别名]神光。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名解]

1)日月。日,太阳也,阳也。月,月亮也,阴也。日月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本穴物质一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气的阴阳寒热分界之处,故名日月。

2)神光。神,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光明也,此指穴内气血来自天之上部。神光名意指天部的冷收水气由此汇入穴内。本穴物质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天之人部,天之上部的水湿因本穴气血的收引特性而汇入穴内,本穴气血如同来自神所处的天之上部,故名神光。

3)胆经之募。乃本穴的气血物质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气因而汇入穴内并循胆经而传,本穴有收募充补胆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人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京门穴。

[功能作用]收募胆经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25.京门肾募。

[别名]气府,气俞。

[穴义]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

1)京门。京,国都也,人与物的聚集、集散之所,此指穴内物质所处为地之上部。门,出入的门户。京门名意指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日月穴传来的冷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进一步散热冷降而成为天之下部的寒冷降水云系,本穴如同地之上部水湿云气的聚散之所,故名京门。

2)气府。气,气态物也。府,府宅也。气府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理同京门名解。气俞名意与气府同。

3)肾经募穴。本穴为天部寒冷水气的聚集与降落之处,降地后的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也就是交于肾经的体内经脉,本穴有募集肾经水液的作用,故为肾经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及水气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天部的寒冷水气由穴外汇入穴内,地部经水则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冷降天部水湿,募集肾经水液。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多灸,热则水针或深补浅泻。

26.带脉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义]胆经经水在此环腰带而行。

[名解]

1)带脉。带,腰部的环带区域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带脉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环腰带而行。本穴物质为京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由地部环腰而行,气血所过路径如人之腰带,故名带脉。

2)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既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又为带脉之穴,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运行规律与人体所处的不同体位有直接关系。当人体处于直立或坐时,穴内经水由维道穴出带脉并流向腿足下部;当人体躺卧时,穴内经水循带脉由躺卧的高位之处流向低位之处(大多数情况下是从腹部流向腰部并由膀胱经将富余的经水经上、次、中、下此八髎穴导入体内)。

[功能作用]约束诸经水液。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注]《难经·二十八难》曰:“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根据本段经文所言及上面所作的穴位解析,我们知道带脉的气血物质是地部经水。带脉的特征是“回身一周,如束带然”,其功用则为“约束诸经”,那么带脉气血的回身一周其动因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约束诸经的呢?如果说,人体经脉的上、下方向行走路线是在地球重力场作用下导致的结果,那么,带脉能回身一周则是在人体重力场作用下导致的结果。由于脊骨为人体整体重力场的坐标中心,因此,在人体坐标系中,离脊骨越远的腹部其位越高,而离脊骨稍近的腰侧则位置较低。

在人体前腹部,随着肝脾肾三经气血的吸热上行,大量的水湿由下运往胸腹上部,在胸腹上部散热冷降后则要循地之表部向下流行,腹股沟则是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而由于有了人体整体的脊骨重力场的作用,聚集于腹股沟处的地部经水才会循带脉环行并流膀胱经所处的脊背部位,这就是带脉气血的产生和流行动因,也是经书所言带脉能约束诸经的机理所在。因此,带脉气血的运行规律是,在人体重力场的作用下由人体的腹部流向背脊部(平躺时),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人体的腰侧部流向前阴部(直立时),经水具体以何种方式运行则取决于人体的体位姿式。

27.五枢足少阳带脉之会。

[别名]玉枢。

[穴义]气血物质由此出入带脉。

[名解]

1)五枢。五,代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也。枢,门户的转轴,有开合功能,此指气血物质在本穴有出入的变化。五枢名意指气血物质由此出入带脉。本穴物质虽为带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但它并不一定循带脉下走维道穴,气血的流行出入受人体重力场及地球重力场二方面的作用影响,它因人体所处的体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运行特征。当人体直立时,穴内的地部经水由本穴输向人体各部,而当人体平躺时它则循带脉向脊背后侧而行,本穴如同带脉气血外出五方及五方气血进入带脉的门户,故名五枢。

2)玉枢。玉,金之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之气。枢,门户的转轴也。玉枢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在此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带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的流行走向虽与人体的体位有关,但经水还是在穴内不停地气化并生发出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故名玉枢。

3)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气血既属胆经又带脉,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的凉性水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当人体直立时循胆经下行,而在人体平躺时则循带脉流向脊背,天部之气则汇入肺气所在的层次当中。

[功能作用]调节经脉内外的经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28.维道足少阳带脉之会。

[别名]外枢。

[穴义]带脉气血由此传向胆经。

[名解]

1)维道。维,系物的大绳或维持之意。道,道路。维道名意指带脉气血在此又继续循胆经路线运行。本穴物质为五枢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胆经气血在京门、五枢、维道此三穴实际上是借带脉道路而行,至本穴后才交于胆经的居髎穴,本穴如有维持胆经气血运行的连贯作用,故名维道。

2)外枢。外,带脉之外也。枢,门户的转轴也。外枢名意指带脉气血由此外输胆经。理同维道名解。

3)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气血既属带脉又属胆经,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居髎穴。

[功能作用]维持胆经的气血运行。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29.居髎足少阳阳跷脉之会。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屯居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

[名解]

1)居髎。居,住所、居室也,此为停下之意。髎,孔隙也。居髎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屯居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屯居穴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居髎。

2)足少阳阳跷脉之会。本穴位处髋部肌肉丰满之处,穴内的地部经水流入地之地部后气化出大量阳气,穴内气血既的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同合阳于阳跷脉的气血之性,故为足少阳阳跷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经水大部分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小部分经水下传环跳穴,天部阳气则汇入中跷脉所在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利湿化气。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30.环跳

[别名]膑骨,髋骨,分中,环各,髀枢,髀厌。

[穴义]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

[名解]

1)环跳。环,一种园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或一串连环中的一节,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跳,跳动也,阳之健也,指穴内阳气健盛。环跳名意指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渗入穴内丰满的肌肉之中并气化为天部的阳气,穴内阳气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环跳。

2)膑骨。膑,膝盖骨也。骨,肾气也。膑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的生发之气旺盛,使人体的活动如膝关节般运转自如。理同环跳名解(古有膑刑,即切去膝盖骨使之不能行者,而穴名之膑者取义则正相反)。髋骨名意与膑骨同。

3)分中。分,分而散之也。中,与外相对,指内部。分中名意指穴内气血在此分而散之。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地部水湿气化并散于穴外,本穴如同胆经气血的分流之处,故名分中。

4)环各。环同上解,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各,指穴周各部。环各名意指胆经的凉性水气在此输向髋之各部。理同环跳名解。

5)髀枢。髀,通脾,指穴内的肌肉部位。枢,门户的转轴也。髀枢名意指穴内的肌肉层次中大量气化阳气并输向穴外各部。理同环跳名解。

6)髀厌。髀,通脾,指穴内脾土。厌,厌恶也。髀厌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下传的水湿太过则为穴内的脾土所不喜,故名髀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及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地中水湿渗入脾土之中,天部之气则外输人体各部。

[功能作用]健脾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1.风市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

[名解]风,风气也。市,集市也。风市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环跳穴传来的天部凉湿水气,至本穴后,凉湿水气进一步散热缩合而变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由本穴的天部层次横向向外传输,本穴如同风气的集散之的,故名风市。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吸湿后下行中渎穴。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32.中渎

[穴义]胆经经气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沟渠。

[名解]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渎,水流冲涮而成的小沟渠。中渎名意指胆经经气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沟渠。本穴物质为风市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经水循胆经向下流躺时形成小沟渠之状,故名中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走膝阳关穴。

[功能作用]疏导水湿。

[治法]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3.膝阳关

[别名]寒府,关阳,关陵,阳陵。

[穴义]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

[名解]

1)膝阳关。膝,指本穴所在为膝部。阳,阳气也。关,关卡也。膝阳关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本穴物质为中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向膝之下部飞落而下,飞落而下的经水飞溅出大量的水湿之气并充盛于穴周内外,致使膝以下胆经各穴生发的阳气上行至此时受到格阻,胆经下部经脉的阳气至此后不得上行,故名膝阳关。关阳名意与膝阳关同。

2)寒府。寒,寒冷也。府,府宅也。寒府名意指胆经营下行经水在此生发出大量冷湿水气。

理同膝阳关名解。

3)关陵。关,关卡也。陵,土堆也,此指脾土物质。关陵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被关卡于膝关节下部。本穴物质为下行的经水及经水散发的大量寒湿水气,而随胆经下部经脉上扬的脾土尘埃至此后则因与此寒湿水气相遇而不能上行,故名关陵。

4)阳陵。阳,阳气也。陵,陵墓也。阳陵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如同进入陵墓被埋藏一般,故名阳陵。理同寒府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飞落的经水及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走阳陵泉穴。

[功能作用]清热降温。

[治法]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之或水针。

34.阳陵泉合穴,属土,筋会。

[别名]筋会,阳陵。

[穴义]胆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名解]

1)阳陵泉。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阳陵泉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泉。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2)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3)胆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4)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和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冷降归地。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5.阳交阳维脉郄穴。

[别名]别阳,足髎。

[穴义]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

[名解]

1)阳交。阳,阳气也。交,交会也。阳交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

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与膀胱经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故名阳交。

2)别阳。别,离别之意。阳,阳气。别阳名意指胆经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由此别走阳维脉。

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化为纯阳之气,胀散的纯阳之气别走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别阳。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纯阳之气为弱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经吸热后才能上升至本穴纯阳之气所在的天部层次,但因其富含水湿(外丘穴因其含有较多水湿而不能直行于上,只能横行),只有少部分水湿化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阳维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弱小,外传阳维脉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阳维脉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湿冷缩并传于阳陵泉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理气降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36.外丘胆经郄穴。

[穴义]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飘扬于胆经外部。

[名解]

1)外丘。外,胆经之外也。丘,土丘也。外丘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由此飘扬于胆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势弱缓行并吸热冷降,随阳热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则飘散于胆经之外,故名外丘。

2)胆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势弱缓行,外传阳交穴的气血弱小,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胆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横传于阳交穴。

[功能作用]传递风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37.光明络穴。

[穴义]胆经气血至此后变为纯阳之气。

[名解]

1)光明。光明,光彻明亮也。本穴物质为阳辅穴传来的湿热风气,上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而变为纯阳之气,天部的水湿尽散并变得光彻明亮,故名光明。

2)足少阳络穴。络,联络也。本穴气血所处为天之天部,足少阳胆经吸热蒸升的阳气皆汇合于此,本穴有联络胆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吸湿后传于外丘穴,小部分别走厥阴肝经。

[功能作用]联络肝胆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38.阳辅经穴,属火。

[穴义]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

1)阳指阳气,辅为辅佐之意。阳辅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

悬钟穴外散而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外界之热而升温上行,本穴如辅佐胆经气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阳辅。

2)胆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本穴吸热后上行的阳气在本穴只是流行而过,动而不居,故为胆经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悬钟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在本穴为吸热蒸升的变化,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胆经上传光明穴。

[功能作用]化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39.悬钟髓会。

[别名]绝骨,髓会。

[穴义]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

[名解]

1)悬钟。悬,吊挂也,指空中。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响亮。悬钟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上飞落而下,如瀑布发出巨响一般,故名悬钟。

2)绝骨。绝,断绝、穷尽也。骨,水也。绝骨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全部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以下的人体组织为内收之状,经水从上部飞落而下则悬落于天部,自本穴起则无经水交于下部诸穴,故名绝骨。

3)髓会。髓,骨髓也,骨之精也,此指肾气。会,交会也。髓会名意指胆经的寒冷水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全部化为了天部的寒冷水气,本穴如同胆经寒冷之气的聚集之地,故名髓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湿冷。

[运行规律]吸热后上行阳辅穴。

[功能作用]清热生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0.丘墟原穴。

[穴义]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脾土为空虚之状。

[名解]

1)丘墟。丘,土堆或土坡也。墟,故城遗址或废墟。丘墟名意指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的脾土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悬钟穴降行而至的水湿风气,在风气的吹刮下穴内脾土为空虚之状,只有皮骨而无脾土(肌肉),故名丘墟。

2)胆经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性寒凉,为胆经风气的生发之源,故为胆经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缩合冷降并下行足临泣穴。

[功能作用]生发风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1.足临泣俞穴,属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义]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足临泣。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足临泣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名足临泣。

2)胆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4)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小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并传于地五会穴,大部分传向胆经之外。

[功能作用]运化风气,冷降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42.地五会

[别名]地五。

[穴义]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

[名解]地,地部也。五,五脏六腑也。会,交会也。地五会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本穴所处为足背外侧陷者中,胆经上部经脉足临泣穴传来的气血又为天部的寒湿风气及地部的寒冷水湿,穴外天部的飘散阳气至此后因本穴气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内,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汇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脏六腑的气血汇合而成,且气血为地部经水,故名地五会。五会名意与地五会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侠溪穴。

[功能作用]收降水液。

[治法]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注]经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经脉气血中的阴浊,今若灸之则阴浊不降,穴内物质灸则热胀,胀而生风,阴浊之物随风气乱行于人体各部,为气乱,故不可灸。

43.侠溪荥穴,属水。

[穴义]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

[名解]

1)侠溪。侠,通夹,被夹于中间之意。溪,地部流行的经水。侠溪名意指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只是对其起了一个循经传输的作用,地部的经水没有流失,如被夹于渠道之中下传足窍阴穴,故名侠溪。

2)胆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胆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五会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吸热蒸发,蒸发天部的水气表现出肾气的寒冷收引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经水回流足窍阴穴,极少部分经水气化为天部之气。

[功能作用]传导水液。

[治法]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44.足窍阴井穴,属金。

[穴义]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

[名解]

1)足窍阴。足,指穴在足部。窍,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性水液。足窍阴名意指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的空窍之处。本穴为胆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会点,由于胆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所处为高位,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体内,故名足窍阴。

2)胆经井穴。井,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连通体内,故为胆经井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其运行为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而因本穴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量少,流入体内后则大量气化又外出体表,气化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凉湿特征,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由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经气由地之地部外出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沟通内外经脉气血。

[治法]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足少阴肾经穴位意义解说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足少阴肾经少血多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液态向气态的吸热蒸升变化。

1.涌泉井穴,属木。

[别名]地冲。

[穴义]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

[名解]

1)涌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涌泉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涌泉。

2)地冲。地,地部也。冲,冲突也。地冲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理同涌泉名解。

3)肾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气血运行是体内经水由地部孔隙外出体表,故为肾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体内外出体表的高温水液,出体表后水液大量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此气因其湿重不能上行天部的更高层次,而是蒸升到天部的较低层次,只表现出木的一发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天部横向传于然谷穴。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单泻之,热则补之。

2.然谷荥穴,属火。

[别名]龙渊,龙泉。

[穴义]肾经外涌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水气。

[名解]

1)然谷。然,燃也。谷,两山所夹空隙也。然谷名意指肾经外涌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

本穴物质为肾经涌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性温热,至本穴后水液大量气化水湿,经水如同被燃烧蒸发一般,故名然谷。

2)龙渊。龙,变幻莫测、能大能孝见首不见尾之物也,此指本穴地部经水的各种变化。渊,深渊也,范围大也。龙渊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由液化气,范围巨大。理同然谷名意。龙泉名意与龙渊同。

3)肾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肾水气化的天部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散热冷降,冷降之液在地部形成极小的水流,故为肾经荥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为散热冷降,所散之热直冲天之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降,小部分吸热蒸升。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3.太溪俞穴,原穴,属土。

[别名]大溪,吕细。

[穴义]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

[名解]

1)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太溪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太溪。大溪名意与太溪同。

2)吕细。吕,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也,总称六吕,此指穴内物质为纯阴之液。细,弱也、小也。吕细一名意在形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水面宽大而流动缓慢,故名。

3)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故为肾经俞穴。

4)肾经原穴。原,本源、根源也。本穴输出的地部经水真正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本源特性,故为肾经原穴。

5)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气化散热,表现出土的长养特征,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肾经而传,气化之气吸热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清热生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4.大钟络穴。

[别名]太钟。

[穴义]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

[名解]

1)大钟。大,巨大也。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洪亮。大钟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本穴物质为太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从高处流落低处,如瀑布落下一般,声如洪钟,故名大钟。太钟名意与大钟同。

2)肾经络穴。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是经水由高处落入低处,经水落下时散发出大量的水湿气体,水湿气体吸热后飘散于穴外,本穴有联络它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肾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热后循肾上行,二是吸热后别走膀胱经。

[功能作用]联络表里。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表里不和则多提插捻转。

5.水泉郄穴。

[穴义]肾经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

[名解]

1)水泉。水,水液也。泉,水潭也。水泉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本穴物质为大钟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聚集后如同水潭,故名水泉。

2)肾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经水因本穴所处位置低下而为聚集之状,只有极少的满溢之水外传照海穴的高位,经水的运行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肾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极少部分循经传于照海穴,大部分则流散于足跟各部。

[功能作用]传递水液。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补之多提插。

6.照海

[别名]阴跷,漏阴。

[穴义]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

[名解]

1)照海。照,照射也。海,大水也。照海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比水形成为一个较大水域,水域平静如镜,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故名照海。

2)阴跷。阴跷,乃穴内气血有地部的经水和天部的阳气,气血特性体现了阴急而阳缓的阴跷脉特性,故名阴跷。

3)漏阴。漏,漏失也。阴,阴水也。漏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漏失。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因受天部照射之热,经水气化蒸发如漏失一般,故名漏阴。

4)足少阴阴跷脉之会。同照海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蒸发的水气。

[运行规律]外来经水屯于穴内,气化之气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热则补之灸之。

7.复溜经穴,属金。

[别名]伏白,昌阳。

[穴义]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

[名解]

1)复溜。复,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输来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气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复溜。

2)伏白。伏,隐藏、埋伏也。白,肺性之气也。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热溜散的水气隐伏着肺金之气的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温度上升而变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故名伏白。

3)昌阳。昌,昌盛繁荣也。阳,阳气也。昌阳名意指肾经阳气至本穴后才变为昌盛繁荣之状。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本穴吸热后变为了天部的阳气,肾经阳气在此变得繁荣昌盛,故名昌阳。

4)肾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经过本穴动而不居,故为肾经经穴。

5)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肾经的天部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肾经横传于交信穴。

[功能作用]补肾益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8.交信阴跷脉郄穴。

[别名]内筋。

[穴义]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阴交穴。

[名解]

1)交信。交,交流、交换也。信,信息也。交信名意指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队交穴。本穴物质为复溜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因其吸热扬散而质轻,因此从本穴外走脾经气血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交信。

2)内筋。内,与外相对,指本穴交于三阴交穴的气血物质来自于肾经所处的内部。筋,肝风也。内筋名意指本穴气血以风气的形式由内向外传输。理同交信名解。

3)阴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为肾经之穴同时又为阴跷脉之穴,但由于本穴气血为凉湿水气,外传脾经的气血是吸热后的气血,量不多,如从孔隙中外出一般,故为阴跷脉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横向外走三阴交穴。

[功能作用]外散寒冷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9.筑宾阴维脉郄穴。

[穴义]足三阴经气血混和重组后的凉湿水气由此交于肾经。

[名解]

1)筑宾。筑,通祝,为庆祝之意。宾,宾客也。筑宾名意指足三阴经气血混和重组后的凉湿水气由此交于肾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足三阴经气血在三阴交穴混和后既无热燥之性亦无寒冷之性),性同肺金之气,由此传入肾经后为肾经所喜庆,本穴受此气血如待宾客,故名筑宾。

2)阴维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为肾经之穴,同时又为阴维脉之穴,而三阴交穴

传入本穴的气血较为细少,如从孔隙中传来一般,故为阴维脉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横向下行阴谷穴。

[功能作用]散热降温。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0.阴谷合穴,属水。

[穴义]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并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常[名解]1)阴谷。阴,阴性水湿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所夹空隙也。阴谷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并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常本穴物质为筑宾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聚集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性寒冷,故名阴谷。

2)肾经合穴。合,汇合也。本穴为肾经的水湿之气汇合之处,故为肾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性寒冷,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高浓度冷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肾经上行。

[功能作用]除降浊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或泻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11.横骨

[别名]下极,屈骨,屈骨端,曲骨端。

[穴义]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横向外传。

[名解]

1)横骨。横,指穴内物质为横向移动的风气也。骨,指穴内物质中富含骨所主的水液。横骨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横向外传。本穴物质为阴谷穴横行传至的冷湿水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胀散并横向传于穴外,外传的风气中富含水湿,故名横骨。

2)下极。下,指本穴位于胸腹的最下部。极,屋顶之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下极名意指肾经气血在本穴达到了它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阴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因其寒湿滞重要靠不断地吸热才能上行,而本穴则是肾经下部经脉气血上行所能到达的最高点,故名下极。

3)屈骨。屈,亏缺之意。骨,阴性水液也。屈骨名意指肾经气血由于本穴的向外散失而处于亏缺之状。本穴物质为阴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量不大,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并散失肾经之外,肾经气血因此更加亏缺,故名屈骨。屈骨端名意与屈骨近同,端指肾经吸热上行的气血在此到达顶端。

4)曲骨端。曲,隐秘也。骨,肾主的水液也。端,极点、尽头也。曲骨端名意指肾经吸热上行的水湿至此已到尽头。理同屈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受热后循肾经上传大赫穴及输散腹部各处。

[功能作用]清热除燥。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泻之或灸,热则补之。

12.大赫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阴维,阴关。

[穴义]体内冲脉的高温高湿之气由本穴外传肾经。

[名解]

1)大赫。大,大也、盛也。赫,红如火烧十分显耀也。大赫名意指体内冲脉的高温高湿之气由本穴而出肾经。本穴物质为体内冲脉外出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因其高温而如火烧

一般显耀,因其高压而气强劲盛大,故名大赫。

2)阴维。此名是从本穴的特定功能上而言的。本穴物质为冲脉外传的高温高压水气及横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冲脉强劲之气的带动下,横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由此输布胸腹各部,有维护胸腹阴面阴液的作用,故名阴维。

3)阴关。阴,阴液也。关关卡也。阴关名意指冲脉外输的强劲热只能带动本穴天部的水湿之气上行,而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则无此作用,阴性水液只能循肾经下行。

4)冲脉足少阴之会。理同大赫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高温高压之气。

[运行规律]循肾经上传。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3.气穴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胞门,子户。

[穴义]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变为和缓的热气。

[名解]

1)气穴。气穴,穴内物质为气态物也。本穴物质为大赫穴传来的高温高压水气,至本穴后,快速强劲的高温高压水气势弱缓行并扩散为温热之性的气态物,故名气穴。

2)胞门。胞,胞宫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胞门名意指胞宫的外输气血由此外出冲脉。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温热之气,此气来源于胞宫,在本穴开始向冲脉以外传输,是冲脉气血外出的主要门户,故名胞宫。子户名意与胞宫同。

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热性水气。

[运行规律]循肾经上传及散输小腹各部。

[功能作用]补益冲任。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4.四满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髓府,髓中,髓海。

[穴义]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凝。

[名解]

1)四满。四,四面八方也。满,充斥、充满也。四满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凝、充斥穴内各个空间。本穴物质为气穴穴传来的热性水气,水气上行至此后热散冷凝化为雾状水滴并充满穴周,故名四满。

2)髓府。髓,肾之精也,寒性水湿之气也。府,府宅也。髓府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化为寒湿水气。本穴物质为气穴穴传来的热性水气,至本穴后热性水气散热冷凝而变为寒性水气,故名髓府。髓中、髓海名意与髓府同。

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下行于中注穴。

[功能作用]除湿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15.中注冲脉足少阴之会。

[穴义]肾经冲脉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名解]

1)中注。中,与外相对,指里部。注,注入也。中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四满穴传来水津湿气,至本穴后则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故名中注。

2)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地之表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利湿健脾。

[治法]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16.肓俞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盲俞,子户。

[穴义]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体表。

[名解]

1)肓俞。肓,心下膈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膏脂之类。俞,输也。肓俞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膏脂之物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输体表,故名肓俞(何以知本穴物质来自胞宫?其理如下。本穴位居脐旁,而脐则为人体胸腹部体表的重力场中心,本穴外输的气血物质必定是来自与之全息对应的体内重力场中心附近脏器。体内的重力场中心为二肾,相邻的脏器有胞宫和膀胱,但本穴位于冲脉,这就决定了本穴的气血物质是来自胞宫而非膀胱)。

2)盲俞。盲,昏暗之意,指穴内外输的气血物质为膏脂,混浊不清,有别于肾经经水应有的清也。俞,输也。盲俞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胞宫外传的膏脂之物。理同肓俞名解。子户名意与盲俞同。

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膏脂之物。

[运行规律]散热冷凝并输散于腹表各部。

[功能作用]积脂散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深刺而泻。

17.商曲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高曲,商谷。

[穴义]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

[名解]

1)商曲。商,漏刻也。曲,隐秘也。商曲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本穴物质为肓俞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特经上行,如从漏刻中传出不易被人觉察,故名商曲。

2)高曲。高,高处也,天部之气也。曲,隐秘也。高曲名意指肾经冲脉的水气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理同商曲名解。

3)商谷。商,漏刻也。谷,两山所夹空隙也。商谷名意指本穴穴周范围内的寒湿水气吸热后皆由本穴上行。

4)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性水气。

[运行规律]循肾经横传石关穴。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清热降温。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18.石关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石阙,石门,食关。

[穴义]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

[名解]

1)石关。石,肾所主的水也。关,关卡也。石关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

本穴物质为商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水液,地部水液不能循肾经上行,故名石关。石门名意与石关同。

2)石阙。石,肾所主之水也。阙,碑坊标记之意。石阙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停止不能前行。理同石关名解。

3)食关。食,胃所受之五谷也,此指脾土物质。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随冲脉气血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不能上行。理同石关名解。

4)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及地部的冷降经水。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少部分吸热后循肾经上行,大部分散热后冷降归地,地部经水则循肾经下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19.阴都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食宫,通关,不宫。

[穴义]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

[名解]

1)阴都。阴,阴凉水湿也。都,都市也。阴都名意指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云集之状,穴外气血不断地聚集本穴同时又不断地向外疏散,本穴如有都市的聚散作用,故名阴都。

2)食宫。食,胃所受之五谷也,此指脾土物质。宫,宫殿也,大的居住地也。食宫名意指随肾经冲脉气血上行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归于地部,随冲脉气血上扬的脾土尘埃亦回落地部,如同回到脾土应有的居住之地,故名食宫。

3)通关。通,通过也。关,关卡也。通关名意指肾经冲脉的水湿之气在此仍有部分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石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其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因此寒湿水气大部分不能循肾经继续上行,只有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肾经上行并保持肾经气血的流畅传递,此部分上行气血如闯关而行一般,故名通关。

4)不宫。不,否定词,否定之意。宫,宫殿也。不宫名意指本穴冷降于地的脾土尘埃不能存留穴内。如食宫之名解,本穴天部的脾土尘埃冷降归地后,由于肾经上部经脉有经水经本穴下传,本穴的降地脾土无法存留穴内,故名不宫。

5)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降后下走腹通谷穴,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20.腹通谷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通骨。

[穴义]肾经冲脉之气在此冷降后漏落腹内。

[名解]

1)腹通谷。腹,指本穴位于腹部。通,通道、通孔也。谷,两山间的凹陷处也。腹通谷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降为经水后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阴都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故名腹通谷。

2)通骨。通,通孔、通道也。骨,肾主之水也。通骨名意指肾经冲脉之气在此冷降为经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肾脏的水液聚集之地。理同腹通谷名解。

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气态物冷降的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由本穴的地之表部注入体内。

[功能作用]清降浊气,健脾除湿。

[治法]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21.幽门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上门,上关,幽关。

[穴义]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

[名解]

1)幽门。幽,深长、隐秘或阴暗的通道。门,出入的门户。幽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本穴物质为腹通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因其性寒湿滞重,至本穴后,在外部传入之热的作用下只有极少部分水湿循经上行,肾经冲脉气血从此由寒湿之性转而变温热之性,故名幽门。幽关名意与幽门同。

2)上门。上,上行也。门,出入的门户也。上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上行。

理同幽门名解。上关名意与上门同,关指穴内滞重的水湿被关卡于下,只有轻质之气循经上行。

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冷降,小部分则吸热循经上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针。

22.步廊

[别名]步郎。

[穴义]肾经上传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化风上行。

[名解]步,步行也。廊,走廊也。步廊名意指肾经上传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幽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风气吹刮地部的脾土微粒滚动向上,如人在走廊中行走一般,故名步廊。步郎名意与步廊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及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循肾经向上传输。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冲脉气血与肾经并行,何以自本穴起单为肾经气血而无冲脉气血?这是因为,冲脉气血为高温高压高湿的水气,它自大赫穴起一直带动肾经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冲脉气血原有的高温高压高湿特性已无,气血物质只乘下肾经的寒湿之性,故自本穴起,气血物质单属肾经。

23.神封

[穴义]肾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

[名解]神,与鬼相对,指穴内的物质为天部之气。封,封堵也。神封名意指肾经吸热上行至此的经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步廊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势弱缓行并散热冷缩,大部分冷缩之气不能循经上行,如被封堵一般,故名神封。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散热冷缩后循肾经下行,少部分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灵墟

[穴义]肾经经气在此吸热蒸升,穴内气血空虚。

[名解]灵,神灵也,与鬼相对,所指为天部之气。墟,土丘或故城遗址,指穴内物质空虚荒无。本穴物质为神封穴传来的极少水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蒸升于上,穴内气血如同废墟一般,故名灵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稀薄的干热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经穴外部扩散。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而微灸,热则深刺泻针出气。

25.神藏

[穴义]经穴之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肾经。

[名解]神,与鬼相对,所指为天部之气。藏,收藏也,指气血物质由穴外汇入穴内。 本穴为肾经之穴,所处为肾经的北方寒湿之地,由于肾经部经脉无物传至本穴,经穴之外天部的冷缩水气因之汇入穴内,本穴如同神气的收藏之地,故名神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的天部汇入本穴。

[功能作用]收敛神气,安神定志。

[治法]寒则补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26.彧中

[别名]或中。

[穴义]肾经的寒湿水气在此化为天部阳气。

[名解]彧,茂盛的样子。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彧中名意指肾经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化为充盛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神藏穴上传的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而化为充盛于穴内的阳气,肾经气血在此重又恢复其茂盛之状,故名彧中。或中名意与彧中同,或为彧之讹传。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肾经上传于俞府穴。

[功能作用]生气壮阳。

[治法]寒则补针多留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27.俞府

[别名]腧中。

[穴义]肾经气血由此回归体内。

[名解]俞府。俞,输也。府,体内脏腑也。俞府名意指肾经气血由此回归体内。本穴是肾经体内经脉与体表经脉在人体上部的交会点,彧中穴传来的湿热水气在本穴散热冷凝归降地部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肾经的体内经脉,气血的流注方向是体内脏腑,故名俞府。腧

中者,其意与俞府同,中指内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体表注入体内脏腑。

[功能作用]回收体表液体。

[治法]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灸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注]肾经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是体内气血由涌泉穴外出体表,自涌泉穴外出体表后是经水气化而上行,自大钟穴之后则是寒湿水气吸热上行,自大赫穴始则是受冲脉外传之热而水湿之气散热上行,自幽门穴始是受胸部外传之热而上行,在灵虚穴肾经气血达到了温度的最高点,自灵虚穴至俞府穴的经脉气血是降温吸湿而下行。

足阳明胃经穴位意义解说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足阳明胃经(左右共九十穴)

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 头维下关颊车停 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延乳根 不容承满梁门起 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次 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连条口位 下巨虚跳上丰隆

解溪冲阳陷谷中 内庭历兑经穴终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头维,终于历兑。

脉起於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终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挟脐入气冲中;其支

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冲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以交于太阴也。多血多气,辰时气血注此。

足阳明胃经出辰时督前额与督脉交于发际正中的天心穴(囟门) 太阳

承泣穴 Chéng qì(1)

〖取穴方法〗 人体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解剖〗 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太阳穴治目赫肿痛,配阳白穴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附注〗 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

承泣穴 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

〖别名〗 鼷穴,面髎穴,溪穴。

〖穴义〗 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由本穴而出。

〖名解〗

(1)承泣。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胃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是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热。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2)鼷穴、面髎、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面髎,面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沟通阳明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内外相通。

(3)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由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外出变化而来,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出体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温热之气,气血物质的阴阳相济之性同于跷脉,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此外,本穴的地部经水其性又同于任脉,可循地部别走任脉的承浆穴,故其又为任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以及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 经水循地部层次下走任脉的承浆穴,温热之气的浊重部分循胃经下行,阳热之气交于阳跷脉。

〖功能作用〗 将体内胃经的物质营养及能源输送头面天部及任脉、阳跷脉等。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四白穴 Sì bái(2)

〖取穴方法〗 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 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疾病〗 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人体穴位配伍〗 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名解〗 四白。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雾状之气,所在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

〖运行规律〗 散热后聚集并向巨髎穴下行。

〖功能作用〗 散发脾热,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巨髎穴 Jù 1iáo(3)

〖取穴方法〗巨髎穴位于人体的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解剖〗 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疾病〗 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出血,齿痛,唇颊肿。

〖人体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齿痛;配地仓穴,颊车穴治口歪。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注〗 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巨髎穴 跷脉足阳明之会。

〖穴义〗 胃经浊气在此化雨冷降地部。

〖名解〗

1)巨髎。巨,大也,形容穴内气血场覆盖的区域巨大。髎,孔隙。该穴名意指胃经天部浊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四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处天之上部(头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盖的区域大,名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细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为之髎,故名。

2)跷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降地之水。

〖运行规律〗 雨状云系由天之下部归降地部。

〖功能作用〗 冷降胃浊。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地仓穴 Dì cāng(ST4)

〖取穴方法〗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解剖〗 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的末支。

〖主治疾病〗 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人体穴位配伍〗 配颊车穴、合谷穴、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注〗 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地仓穴 跷脉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 会维穴,胃维穴。

〖穴义〗 胃经地部经水在此聚散。

〖名解〗

1)地仓。地,脾胃之土也。仓,五谷存储聚散之所也。该穴名意指胃经地部的经水在

此聚散。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诸穴的地部经水汇聚而成,经水汇聚本穴后再由本穴分流输配,有仓储的聚散作用,故名。(地仓之所以在头之地部,而不在脾胃所主的腹部,乃地仓为一身之粮仓,国家之粮库,为君皇所管辖,头乃皇室之位,故穴在头而不在腹。)

2)会维、胃维。会,相会也。胃,胃经气血也。维,维持、维系也。会维、胃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对人体的正常运行有维系的作用。胃为人的后天之本,人的头部及身体中下部的气血要靠本穴输配,本穴气血的输配正常与否直接维系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故而名为会维、胃维。

3)跷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一是向大迎穴分流,二是向人迎穴分流,三是部分经水气化后交于阳跷脉。

〖功能作用〗 分流胃经地部经水,为阳跷脉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热则泻之。

大迎穴 Dà yíng(ST5)

〖取穴方法〗 人体大迎穴位于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 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主治疾病〗 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颊车穴治齿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别名〗 髓孔穴。

〖穴义〗 胃经气血中的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名解〗

(1)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输头部。大迎的物质由地仓穴分配而来,一支是由头面循项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头部。由于头部为君主之地,因而上输头部的皇粮其量也大、其质也精,运送亦有浩荡之势,故名大迎。

(2)髓孔。髓,脑为髓海,髓即头之脑也。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本穴物质上输脑部。 本穴为胃经气血上输头脑的重要通道,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清浊混杂,而脑部只能藏精微而不能受浊气,故要对胃经上输的气血物质去粗取精,髓孔名意即言对胃经上输气血的限制,孔隙通道即是其关卡。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蒸发的气体。

〖运行规律〗 循胃经向颊车穴传输。

〖功能作用〗 接受并传送胃经向头部输送的气血物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颊车穴 Jiá chē(6)

〖取穴方法〗 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解剖〗 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主治疾病〗 口歪,牙痛,颊肿,口噤不语。

〖人体穴位配伍〗 配地仓穴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1寸。

〖别名〗 曲牙,机关,鬼床,牙车。

〖穴义〗 胃经的五谷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名解〗

(1)颊车。颊,指穴所在的部位为面颊。车,运载工具也。颊车名意指本穴的功用是运送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五谷精微气血,至本穴后由于受内部心火的外散之热,气血物质循胃经输送于头,若有车载一般,故名颊车。

(2)曲牙。曲,隐秘之意。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曲牙名意指本穴上传头部的气态物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如隐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

(3)机关。机,巧也。关,关卡也。机关名意指本穴有关卡大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的作用。本穴因位处上部,大迎穴外传的地部经水部分因地球重力场的原因自然被关卡在本穴之外,关卡的方式十分巧妙,故名机关。

(4)鬼床。鬼,与神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床,承物之器也。鬼床名意指穴内经水被它物承托而行。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其运行是循胃经上行下关穴,气态物中水湿浓度较大,如同载水上行一般,故名鬼床。

(5)牙车。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车,运载工具也。牙车名意指本穴有运送胃经经水上头的功能。理同曲牙之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

〖运行规律〗 水湿气态物由本穴循胃经上行下关穴。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精微物质上行头部。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下关穴 Xià guān(7)

〖取穴方法〗 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 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主治疾病〗 耳聋,耳鸣,聤耳,牙痛,口噤,口眼歪斜。

〖人体穴位配伍〗 配翳风穴治耳疾。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注〗 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穴义〗 胃经提供头部的气血物质在此分清降浊。

〖名解〗 下,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该穴名意指本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中的浊重部分冷降归地,本穴如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故名。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滞重的水湿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轻质的阳气循经上传头维穴。 〖功能作用〗 胃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头维穴 Tóu wéi(8)

〖取穴方法〗 人体头维穴位于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解剖〗 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额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颖支。

〖主治疾病〗 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目闰)动。

〖人体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头痛;配太冲穴治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1寸。

〖附注〗 (1)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2)《甲乙》禁不可灸。 〖别名〗颡大穴。

〖穴义〗胃经的五谷精微由本穴分送头之各部。

〖名解〗

(1)头维。头,穴所在部位,亦指穴内物质所调节的人体部位为头。维,维持、维系之意。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维持头部正常秩序的作用。头部为诸阳之会,它要靠各条经脉不断地输送阳气及营养物质才能维持它的正常运行。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在输送头部的阳气当中占有一定比例,对头部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而胃经气血传之于头又是靠本穴传输,故名。

(2)颡大穴。颡,额头。大,多也,指穴内的气血盛大之意。胃经属阳明,多气多血之经,与其它经脉相比,胃经输送头部的气血物质要多,而本穴又为胃经气血上供头部的出口,其转运的气血物质也多,故名为颡大。

(3)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本穴为胃经向头部输送气血之处,因其输送气血的量大且强,运行为风行之状,性同胆经气血,故为足少阳阳明之会。又因本穴输送头部的为纯阳之气,性同阳维脉气血,故为足阳明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阳气以风行之状由本穴分散于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向头之各部输送胃经的阳气及精微物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人迎穴 Rén yíng(9)

〖取穴方法〗 人体人迎穴位于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解剖〗 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分歧处,有颈前浅静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颈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

〖主治疾病〗 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椎穴、太冲穴治高血压。

〖刺灸法〗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附注〗 (1)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2)《甲乙》:禁不可灸。

〖别名〗天五会穴,五会穴。

〖穴义〗胃经气血由此输供头以下的身体各部。

〖名解〗

(1)人迎。人,民众也,指胸腹部。迎,迎受也。人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由本穴向胸腹以下的身体部位传输。本穴物质为地仓穴分流传来的地部经水,其传输部位是头部以下的胸腹手足。与大迎穴传送上头的气血相比,头部为君,其所受气血为大、为遵,胸腹手足部则为民,气血物质的配送方式不同,故本穴名为人迎。

(2)天五会、五会。天,指本穴所在部位在天。五会,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胃所受的五谷杂粮精微物质所化,穴内气血包含人体五脏六腑等各个部位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性温热。

〖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地部下行水突穴。

〖功能作用〗接收胃经气血并分流胸腹。

水突穴 Shǔi tū(10)

〖取穴方法〗水突穴位于人体的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

〖解剖〗 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主治疾病〗 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天突穴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 直刺0.3~0.8寸。

〖别名〗水门穴,水天穴,天门穴。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上行天部。

〖名解〗

1)水突。水,指穴内的物质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炎之热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部,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大量气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热时的翻滚上突之状,故名。

2)水门。水,指穴内物质为水。门,出入之处,开阖的机关也。水门名意指本穴为经水出入的门户。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颈部,是心火上炎于头面的路径之处,而本穴循经传输的地部经水多少则与上炎的心火有关,火强则水弱,火弱则水强,本穴成了胃经经水出与不出的门户,故名水门。

3)水天。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天,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经气。水天名意指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部分气化上行于天,故名水天。

4)天门。名意与水门近同,水门名意强调胃经向下传输的地部经水,天门名意强调胃经向上传输的天部经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舍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气舍穴 Qì shě(11)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解剖〗 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舌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疾病〗 咽喉肿痛,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

〖人体穴位配伍〗 配水突穴治瘿瘤。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该穴至乳根穴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并充补胃经。

〖名解〗气舍。气,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舍,来源之意。气舍名意指本穴为胃经经气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水突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故其水液气化更多,所生气亦更大,为胃经之气和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天部之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缺盆穴 Qūe pén(12)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锁骨上窝之中点,有颈阔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颈横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肩丛的锁骨上部。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肺俞穴治咳嗽。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附注〗 《图翼》:孕妇禁针。

〖别名〗天盖穴,尺盖穴。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溃缺流散并输布人体各部。

〖名解〗

1)缺盆。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溃缺破散并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气舍穴外溢而来的地部经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地部经水满溢外散输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流之状,故名。

2)天盖、尺盖。天,指穴内物质为气。尺,小也。盖,封盖、护盖也。天盖、尺盖名意旨在强调本穴的天部层次存在气态物,对本穴的地部经水起着护盖作用,不使地部经水气化散失。

尺,在此意为穴内的天部之气范围较小,仅局限于本穴的天部范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本穴分流胸之各部。

〖功能作用〗向胸部提供胃经的水湿精微。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经言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此即指缺盆的缺散功能。如果缺盆肿胀满痛,胃经气血不能经此穴顺利传输,则承泣穴外输的经脉气血就会因本穴的闭塞而上积于头颈部使人致死,但缺盆外溃后则不会造成经脉气血阻塞于头,故言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 以下为胸腹部穴位

气户穴 Qì hù(13)

〖取穴方法〗气户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锁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的锁骨下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为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分支分布处。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胸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肺俞穴治喘咳。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穴义〗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

〖名解〗气,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户,古指单扇门,引伸为出入的通道。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与外界交换的门户。本穴物质为缺盆穴地部传来的经水,因本穴位置较胃经上部诸穴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流至的地部经水会更多更快的气化并由胃经传至身体其余各部,是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少量的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大量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在本穴大部分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一方面充补胃经,一方面传向胃经以外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燥化胃经水湿,向天部输送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库房穴 Kù fáng(14)

〖取穴方法〗库房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第一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减及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屋翳穴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穴义〗胃经的五谷精微在此屯库。

〖名解〗库房,储物之仓也,地面建筑之物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中的五谷精微物质在此屯库。本穴物质为气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胃经经水有缺盆穴的溃散、气户穴的水液气化,流至本穴的地部经水较为干枯,经水中所含的脾土微粒则因无水的承载运化而沉积于胃经所过之处,如在库房穴存积一般,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脾土微粒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脾土物质堆积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散于胃经之外。

〖功能作用〗存储脾土微粒,燥化脾土水湿。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屋翳穴 Wū yì(15)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第二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乳痈。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天宗穴治乳痈。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穴义〗胃经经气在此形成天部的气体摒障。

〖名解〗屋,地面建筑也。翳,古指用羽毛做的华盖穴或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卫外之气。该穴名意指本穴有地部气化之气为胸部提供卫外摒障。本穴物质为库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乃库房穴地部脾土外渗之液,在本穴处受心室外传之热而气化为气,性湿浊,所处为天之下部,如胸部的卫外摒障,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湿浊。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向胸膺各部。

〖功能作用〗散化胸部之热,为胸部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膺窗穴 Yìng chuāng(16)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第三肋间隙,有胸大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

〖人体穴位配伍〗 配屋翳穴治乳痈。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别名〗膺中穴。

〖穴义〗胸腔内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

〖名解〗膺,胸也。窗,空孔也。该穴名意指胸腔内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本穴位处乳之上、胸之旁,地部有孔隙通道与胸腔内部相通,如胸腔与体表间气血物质交流的一个窗口,故名。膺中名意与膺窗义同,中与外相对,指胸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气态物。 〖运行规律〗气态物由胸腔内部外出体表胃经。 〖功能作用〗减卸胸腔内部高压,释放胸腔内部能量。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乳中穴 Rǔ zhōng(17)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附注〗 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

〖别名〗乳首穴,当乳穴。

〖穴义〗五谷生化的乳汁精微输出之所。

〖名解〗乳,乳房也。中,正也。首,头也。当,正对也。乳中、乳首、当乳名意皆指本穴为乳头标志,无它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气态物。

〖运行规律〗气态物质由天之下部上升至天之上部后液化冷降。

〖功能作用〗男子为定位标志,女子为喂乳之用。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无针。

〖注〗乳中为乳汁外出之处,乳汁为液态物,而乳头在人体坐标系中位处高位,何以人体的液态物能从高位而出?这是因为人之乳汁为精血所化,精血性热,在体内的运动变化是气化过程,气化之气由地部升至天部,此气上升天部后又冷却液化,液化之乳则在人体系统的内部高压作用下外出乳头(乳孔在张开的情况下致使内外存在压差),此即是乳汁能从属气的层次外出体表的原因。

乳根穴 Rǔ gēn(18)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胸大肌下部,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少。

〖人体穴位配伍〗 配少泽穴、膻中穴治乳痈;配少泽穴、足三里穴治乳少。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别名〗薛息穴。

〖穴义〗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

〖名解〗

1)乳根。乳,穴所在部位也。根,本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乳房发育充实的根本。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经脉气血下行而来,由于气血物质中的经水部分不断气化,加之膺窗穴外传体表的心部之火,因此,本穴中的气血物质实际上已无地部经水,而是火生之土。由于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干硬结实,对乳上部的肌肉物质(脾土)有承托作用,是乳部肌肉承固的根本,故名。

2)薛息。薛息,歇息之假用也,亦为停驻之意。薛息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停驻,故名。理同乳根之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存留穴周内外,气化之气循胃经疏散。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注〗库房与乳根为调节乳肌的二个重要穴道,若单纯为胃气不足所致的乳房扁平细小或乳房下坠,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疗有奇效。

不容穴 Bù róng(19)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探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主治疾病〗 呕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胀。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治胃病。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此通过。

〖名解〗不容,胃经的气血物质本穴不为容纳也。本穴位处乳之下部,所受气血乃胃经上部区域脾土中的外渗水液,至本穴后因无外界之热使其气化转变,其运行只是单纯的循经下传,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承满穴。

〖功能作用〗承传胃经的地部经水。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承满穴 Chéng mǎn(20)

〖取穴方法〗承满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布;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主治疾病〗 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寸。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满溢。

〖名解〗承,受也。满,满盛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满溢而行。本穴物质为不容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所处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经水为屯积之状,又因本穴肉陷也浅,经水一注即满,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梁门穴。

〖功能作用〗存储胃经腹部的地部经水。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梁门穴 1iáng mén(21)

〖取穴方法〗梁门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穴部)。

〖主治疾病〗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配伍 〗 配梁丘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被约束。

〖名解〗梁,屋顶之横木也。门,出入之通道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气血物质被本穴约束。

本穴物质为承满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为腹部肉之隆起(脾土堆积)处,有约束经水

向下流行的作用,经水的下行是满溢之状,如跨梁而过,故名。(承满穴的经水是从上流下,何以梁门的堆积脾土能阻其下行?提问是站在地球重力场的角度看,若站在人体重力场的角度看则梁门的隆起部位为高地势,下行之水故而被阻。)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关门穴。

〖功能作用〗约束胃经的地部经水并使其维持一定的数量。

〖治法〗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注〗承满与梁门为一组对穴,它是调节中焦水湿的要穴。

关门穴 Guān mén(22)

〖取穴方法〗关门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主治疾病〗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水分穴治肠鸣腹泻。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别名〗关明穴。

〖穴义〗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

〖名解〗

1)关门。关,关卡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本穴物质为梁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水为满溢之水,量小,但因其由上而下,故有脾土微粒随水而下。经水传至本穴后,由于受腹内部的外散之热及胃经区域自身之热,经水气化为枯竭之状,脾土物质随之屯驻,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2)关明。关,关卡也。明,明白可见也。关明名意指胃经中运化的脾土微粒明白可见。本穴物质为梁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受腹部外传之热后而不断气化,水液气化干涸后随经水冲行的脾土微粒变得清楚可见,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屯留穴周内外,经水则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固化脾土。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太乙穴 Tài yǐ(23)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其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主治疾病〗 胃病,心烦,癫狂。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别名〗太一穴。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

〖名解〗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通乙。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强劲的风气。

〖运行规律〗风气循胃经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除湿散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滑肉门穴 Huá ròu mén(24)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疾病〗 胃痛,呕吐,癫狂。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别名〗滑肉穴,滑幽门穴。

〖穴义〗脾土微粒在风气的运化下输布人体各部。

〖名解〗滑肉门。滑,滑行也。肉,脾之属也,土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风气的运化下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太乙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而本穴所处的位置为脾所主的腹部,土性燥热,在风气的作用下脾土微粒吹刮四方,脾土微粒的运行如滑行之状,故名。滑肉、滑幽门名意与滑肉门同,幽为隐秘之意,指脾土微粒的运化不易被觉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随风气输散胸腹各部。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天枢穴 Tiān shū(ST25)

〖取穴方法〗 位于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疾病〗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配气海穴治绕脐痛;配上巨虚穴,下巨虚穴治便秘、泄泻。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附注〗 (1)大肠的募穴;(2)《千金》孕妇不可灸。

天枢穴 大肠经募穴。

〖别名〗长溪穴,谷门穴,长谷穴,循际穴,谷明穴,补元穴,循元穴。

〖穴义〗募集气血上输大肠经。

〖名解〗

(1)天枢。天星名,即天枢星,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连线为北斗二天璇星,右连线为北斗四天权星。该穴之名意指本穴气血的运行有二条路径,一是穴内气血外出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二是穴内气血循胃经运行。本穴气血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太乙穴、滑肉门穴二穴传来的风之余气,其二是由气冲穴与外陵穴间各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胃经上、下两部经脉的气血相交本穴后,因其气血饱满,除胃经外无其它出路,因此上走与胃经处于相近层次的大肠经,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输送,故名。

(2)长溪、长谷。长,源源不断也。溪,水流的路径也。谷,狭谷也。长溪、长谷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向外输出源源不断。本穴物质由胃经上下二部汇聚而成,其气强盛,源源不断地输往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

(3)谷门、谷明。谷,胃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明,可见之物也,指本穴气血强盛,外输气态物为可见之物。谷门、谷明名意指胃气由本穴源源不断地输送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4)循际、循元。循,循气血运行的固有道路运行也。际,际会也。元,本元也。循际、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循气血物质的固有通路外输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5)补元。补,充补也。元,本元也。补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为人体后天之气的充补之元。人体之气分为多种,有元气、宗气、神气等等。元气为先天之气,也就是肾气,它与生俱来,不可改变。元气为人的先天之本,它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不断消耗,但元气的消耗随人体后天之气的盛衰而改变,后天之气盛则元气消耗慢,后天之气衰则元气消耗快。同理,补充了人的后天之气也就是间接地补充了人的元气,本穴输出的强盛之气即是有补充强化人体后天之气的功用,故名为补元。

(6)大肠经募穴。因本穴气血强盛,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特性相符,向外传输是输入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故为大肠经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浊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水湿浊气由本穴交于大肠经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募集大肠经的气血物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外陵穴 Wài 1íng(26)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布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疾病〗 腹痛,疝气,痛经。

〖人体穴位配伍〗 配子宫、三阴交穴治痛经。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穴义〗胃风吹扬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

〖名解〗外,指本穴气血作用的部位在经脉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脾土微粒输送胃经之外。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诸穴,胃经下部气冲穴等穴传来的天部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上下风气交会后在本穴形成了一个风气场的驻点,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则随着在本穴的风停气止由天部沉降于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积的土丘,故本穴名为外丘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地部脾土。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随气态物冷降并由天部沉降于穴外的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胃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大巨穴 Dà jù(27)

〖取穴方法〗 人体大巨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主治疾病〗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极穴、次髎穴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别名〗腋门穴,液门穴。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形成宽大的水道穴。

〖名解〗

(1)大巨。二词合解,指穴内气血物质所占据的区域为大为巨。本穴物质为外陵穴传来的地部水液,其下传之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来源及流经区域巨大,如同巨大的浅溪,故名大巨。

(2)腋门、液门穴。腋,通液。液,地部水液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腋门、液门穴名意皆指本穴为胃经经水出入的门户。理同大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水道穴。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水液。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水道穴 Shuǐ Dào(28)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主治疾病〗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痛经、不孕。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循经下流。

〖名解〗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归来穴。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的地部经水。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归来穴 Guī 1ái(29)

〖取穴方法〗归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在腹直肌外缘,有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疾病〗 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敦穴治疝气;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经不调。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别名〗溪穴,豁谷穴,溪谷穴。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气化并上行于天。

〖名解〗

1)归来。指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

2)溪穴、溪谷。溪,水流的路径也。穴,孔隙也。谷,狭谷也。溪穴、溪谷名意皆指本穴地部的经水细校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大量经水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下传的地部经水细小,故名。

3)豁谷。豁,旷达开阔也。谷,山之谷也。豁谷名意指本穴的气化之气上行于天部的旷达开阔之处,故名豁谷。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冲穴,天部之气逆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气冲穴 Qì chōng(30)

〖取穴方法〗气冲穴位于人体的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外壁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疾病〗 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

〖人体穴位配伍〗 配气海穴治肠鸣腹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注〗 冲脉所起。

气冲穴 冲脉足阳明之会。

〖别名〗气街穴,羊屎穴。

〖穴义〗体内冲脉气血外出交于胃经。

〖名解〗

1)气冲。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冲,突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气,其运行状况是冲突而行。本穴物质来源有二,一为归来穴下行的细小经水,二为体内冲脉外传体表之气。由于冲脉外传体表之气强劲有力,运行如冲突之状,故名。

2)气街。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街,通行的道路也。气街名意指冲脉外传之气循胃经传递长远距离。本穴物质有体内冲脉外传之气,因其气强劲有力,循胃经通道运行较远,如长街一般,故名气街。

3)羊屎。羊屎,细小的颗粒,质坚硬。羊屎名意指本穴外传之气坚实饱满。理同气冲名解。

4)冲脉足阳明之会。本穴有地部通道与体内冲脉相通,冲脉气血循本穴外出交于胃经,故为冲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归来穴传来后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大部分循胃经上行,小部分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将冲脉之气渗灌胃经。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注〗

1)本穴经书不载其为冲脉足阴明之会,但实为冲脉所出也。《素问痿论篇》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此段文字即说明冲脉为诸经脉之源,且会于足阳明气街穴,足阳明受其气血而为之长。气街穴即气冲。从气冲的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分析,不难得出,冲脉气血的特征是体内的高温高压之气作用变化而成。因此,冲脉气血从体内外出体表经脉则化为强劲的热性水湿之气,可渗灌于诸经脉之中。

2)《甲乙》言气冲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亦因冲脉气血为体内高温高压的水液气化而成,其正常的运行即是由内向外传输,渗灌诸经。气冲为冲脉气血的一个出口,冲脉气血能出于此是在温差压差条件下实现的,灸则使穴处的温压升高,冲脉内部气血不得出,故热胀于内,使人不得息。

3)人体腹股沟处何以会形成肌肉的凹陷之状,而气冲的穴周肌肉又是较为丰满,此原因即是气冲外冲的风气作用之故。一方面,气冲强盛的外冲之气将体内的五谷精微物质输向

了体表,另一方面,气冲外冲的风气又将穴内地部的脾土微粒吹刮而起,脾土微粒在空中吸湿后又回降于气冲周地部,故而气冲位处凹陷之处而穴周部分则肌肉丰满。

髀关穴 (31) Bì guān

〖取穴方法〗髀关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解剖〗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疾病〗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伏免治痿痹。

〖刺灸法〗直刺 l~2寸。

〖穴义〗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名解〗髀,股部、大腿骨,指穴所在的部位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传来的强劲水湿之气,谜语即风气,至本穴后气势减弱,随风气冲穴刮扬散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穴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和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及地部脾土的外渗水液。 〖运行规律〗天部的强劲风气在此势减散化,风气中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内外,地部的外渗水液则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健脾除湿,固化脾土。

伏兔穴 Fú tù(32)

〖取穴方法〗伏兔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疾病〗 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

〖人体穴位配伍〗 配髀关穴、阳陵泉穴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 1~2寸。

〖别名〗外勾穴,外丘穴。

〖穴义〗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名解〗

1)伏兔。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如停伏之状,故名。

2)外沟、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沟、外丘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且沉降在胃经经脉之外。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胃经之外,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脾土中渗出后下行阴市穴,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内外。 〖功能作用〗排渗脾土中水湿,固化脾土微粒。

阴市穴 Yīn shì(33)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疾病〗 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治腿膝痿痹。

〖刺灸法〗 直刺 1~l.5寸。

〖别名〗阴鼎穴。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

〖名解〗

1)阴市。阴,水也。市,聚散之地。该穴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故名。

2)阴鼎。阴,水也。鼎,炉鼎也。阴鼎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且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因受脾土所传之热,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故名阴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汇聚本穴后循胃经下行梁丘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汇聚上源经水回流胃经。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本穴因汇集的经水多而性寒凉,地部经水较少气化,其功用即为汇聚上源经水并传输给胃经下部经脉,如在本穴施以艾灸则会改变本穴固有的寒凉特性,促使穴内经水的气化,穴内的经水则会因此而变得干少,经水不足也就不能濡养胃经梁丘穴以下经脉诸穴,故而经书对阴市作出禁灸的规定。

梁丘穴 Liáng Qīu(34)

〖取穴方法〗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疾病〗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尿血。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 1~1.2寸。

〖附注〗 足阳明经郄穴。

梁丘穴 足阳明郄穴。

〖别名〗鹤顶穴,跨骨穴。

〖穴义〗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名解〗

(1)梁丘。梁,屋之横梁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鹤顶、跨骨名意与梁丘同,鹤顶名意指气血物质通行的道路是从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则指从上部跨越而行的水。

(2)足阳明郄穴。本穴言为胃经郄穴,它是从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征是屯积的胃经水液,如胃经的水库一般,针刺本穴有水库的开闸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故为足阳明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犊鼻穴。

〖功能作用〗约束并屯积胃经经水。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意〗梁门与梁丘功用相似,何以郄穴不在梁门而在梁丘?此是因为梁门所处为肉之小会,为溪,而梁丘所在为肉之大会,为谷,梁丘所约束的阴市内经水较梁门所约束的承满经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为胃经之郄穴,且善治本经急性病。

犊鼻穴 Dú bí(35)

〖取穴方法〗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解剖〗 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穴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

〖主治疾病〗 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人体穴位配伍〗 配阳陵泉穴、足三里穴治膝痛。

〖刺灸法〗 向后内斜刺0.5~1寸。

〖别名〗外膝眼穴。

〖穴义〗胃经经水由此经过并带走脾土微粒。

〖名解〗

1)犊鼻。犊,小牛也,脾土也。鼻,牵牛而行的上扪之处。该穴名意指流过的胃经经水带走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质为梁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从梁丘穴的高位流落本穴的低位,经水的运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经水承运而行,如被牵之牛顺从而行,故名。

2)外膝眼。外,外部。膝,膝部。眼,凹陷之处。外膝眼名意指本穴为膝外凹陷处,无它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下流足三里穴。

〖功能作用〗清刷膝关穴节中的脾土微粒,保证膝关穴节的伸缩自如。

〖治法〗寒则泻之,热则补之。

足三里穴 Zú sān lǐ(36)

〖取穴方法〗 人体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疾病〗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内关穴治呕吐;配气海穴治腹胀;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注〗 (l)足阳明经所人为“合”。 (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3)参考资料:a.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穴痉挛。 b.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c.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该穴,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d.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别名〗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鬼邪穴,下三里穴。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

〖名解〗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该穴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

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4)鬼邪。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

(5)胃经合。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上巨虚穴 Shàng Jù Xù(37)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疾病〗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气海穴治便秘、泄泻。

〖刺灸法〗 直刺 1~2寸。

〖附注〗 大肠经下合穴。

上巨虚穴 大肠合穴。

〖别名〗巨虚上廉穴,上廉穴,巨虚穴,足上廉穴。

〖穴义〗胃经气血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

〖名解〗

1)上巨虚。上,上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较高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足三里穴传来的气化之气,因其气水湿较多而滞重,至本穴后所处为较低的天部层次,天之上部的气血相对处于空虚之状,故名。巨虚上廉穴等其余穴名之名意与上巨虚同,上廉穴,指上部气血物质虚少、廉洁之意。

2)大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大肠经气血相同,

故为大肠经合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后的湿热浊气。

〖运行规律〗散热缩合后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汇聚天部浊气冷降下行。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条口穴 Tiáo Kǒu(38)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疾病〗 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肩髃穴、肩髎穴、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条,木之条也,风也。口,气血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以风的形式而运行。本穴物质为上巨虚穴传来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其量及范围皆大,经本穴的狭小通道下行时是快速的通行之状,如风之运行,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快速传输胃经的冷降水湿浊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下巨虚穴 Xià Jù Xù(39)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疾病〗 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天枢穴、气海穴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

〖附注〗 小肠经下合穴。

下巨虚穴 小肠合穴。

〖别名〗下廉穴,巨虚下廉穴。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

〖名解〗

1)下巨虚。下,下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较低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经诸穴汇聚而成,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由于气血物质位于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虚少,故名。下廉、巨虚下廉名意与下巨虚同,廉为廉洁,指气血虚少之意。

2)小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小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小肠经合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气态物质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为胃经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丰隆穴 Fēng lóng(40)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解剖〗 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主治疾病〗 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 配风池穴治眩晕;配膻中穴、肺俞穴治痰多咳嗽。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附注〗 足阳明经络穴。

丰隆穴 足阳明络穴。

〖穴义〗胃经浊气在此沉降。

〖名解〗

1)丰拢、丰隆,象声词,为轰隆之假借词。本穴物质主要为条口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轰隆有声,故名丰拢2)足阳明络穴。本穴位处胃经下部,气血物质为汇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为云化雨降之处,气压低下,胃经及脾经天部水湿浊气汇合于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经及脾经各部,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阳明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化雨从天部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胃浊。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解溪穴 Jiě Xī(41)

〖取穴方法〗 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解剖〗 在拇长伸肌膜与趾长伸肌胫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浅部当腓浅神经,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疾病〗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 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行为“经”。

解溪穴 经穴,属火。

〖别名〗草鞋带穴,鞋带穴。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

〖名解〗

(1)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

(2)草鞋带穴、鞋带。穴名当为意解。本穴物质为丰隆穴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如鞋带般散解,喻意经水流行无固定的路线,故名。

(3)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变化,故为胃经经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胃经地部经

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地部经水,小部分为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散流足背各部,气化之气循胃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分流胃经经水。

〖治法〗寒则逆经而刺,热则循经而刺。

冲阳穴 Chōng Yáng(ST42)

〖取穴方法〗冲阳穴位于人体的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解剖〗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疾病〗 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椎穴、丰隆穴治癫狂痫。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过为“原”。

冲阳穴 胃经原穴。

〖别名〗会原穴,跗阳穴,会屈穴,会涌穴,会骨穴。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气化为阳热之气。

〖名解〗

1)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

2)会原穴。会,聚会。原,本源。会原名意指本穴气化之气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胃经经水的气化之气,其气性温湿热,同合于胃经气血之性,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会原。

3)跗阳穴。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本穴为脚背阳气的主要输供之处。本穴为胃经之穴,位处脚背,气血物质为气化的阳热之气,较之足部其它经脉各穴提供的阳热之气为多为强,故名跗阳。

4)会屈穴。会,聚会。屈,亏缺。会屈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此亏缺。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水液气化,流来的经水因气化而不断亏缺,故名会屈。会涌名意与会屈同,涌指本穴的气化之气涌出穴外。

5)会骨穴。会,聚会也。骨,水也。会骨名意指解溪穴散解的地部经水有部分会聚本穴。

6)胃经原穴。本穴地部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合胃经之气血,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为胃经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快速气化并循胃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燥化胃经水湿,生发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陷谷穴 Xiàn gǔ(43)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解剖〗 有第二跖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主治疾病〗 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人体穴位配伍〗 陷谷、上星、囟会、前顶、公孙、治卒面肿。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足阳明经所注为“输”。

陷谷穴 俞穴,属木。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名解〗

1)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

2)胃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其运行方式为横向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输送胃经气血。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内庭穴(此穴是人体脚底穴位,内庭是脚背足底穴位,两穴相对)

〖标准定位〗在足掌面,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中。

〖取穴〗患者俯卧位,与内庭穴相对处取穴。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趾腱膜。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总神经。 〖功用〗镇惊安神,消食导滞。

〖主治疾病〗1、癫痫,足趾麻木。2、胃痉挛,食积。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治口歪。

[附注] 足阳明经所溜为“荥”。

厉兑穴 Lì duì(45)

〖取穴方法〗 人体厉兑穴位于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支。

〖主治疾病〗 鼻衄,牙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人体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多梦。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出为“井”。

厉兑穴 井穴,属金。

〖穴义〗胃经经水由此回归胃经的体内经脉。

〖名解〗

(1)厉兑。厉,危岸也。兑,口也,八卦之中以兑为口。厉兑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回流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内庭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因此体表经水从本穴的地部通道回流体内,经水的运行如从高处落入危险的深井一般,故名厉兑。

(2)胃经井。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故为胃经井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其运行是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由于受地之地部的高热作用,流入的经水快速气化而成为气态物并由本穴上行天部,气化之气有肺金的秋凉之性,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极小的地部经水及大量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经水由体表流入体内,湿热水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功能作用〗沟通胃经体表与体内经脉及交换气血物质。

〖治法〗点刺出血。

〖注意〗承泣、厉兑二穴皆为胃经连通体内体外经脉气血的出入口,与中脘穴募集的气血物质有较大的关系,中脘穴所募气血中阳气上走承泣穴,阴液下传厉兑。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意义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 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温溜长

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髎五里近 臂臑肩颙巨骨当

天鼎扶突禾髎接 鼻旁五分号迎香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商阳,终於迎香。

其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终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此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 商阳穴 shāng yáng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主治疾病〗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人体穴位配伍〗 配少商穴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阳明经所出为“井”。

商阳穴 井穴,属金。

〖别名〗绝阳,而明。

〖穴义〗大肠经经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名解〗

1)商阳。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运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内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内部。商阳它即是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

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征,人体内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内经脉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运动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

2)绝阳。绝,断绝也。阳,阳气也。绝阳名意亦可释为阴绝而阳,或曰纯阳。如商阳之解,本穴的气血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所化,出体表经脉后化为纯阳之气,穴内无阴性之水,是绝阴化阳的过程,故名绝阳。

3)而明。而,语气助词,作转折用。明,与暗相对,指可见。而明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可见之物。在中医学中,物质可划分为二大类,一类为阴,一类为阳,阴又为有形之水,阳又为无形之气。有形之水可见,无形之气不可见。穴名冠以而明,它正是对穴内的气态物质处于特殊的可见状态的描述。由于本穴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气化并喷射而出,成为了可见之状,因而明白可见,故名而明。

4)大肠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的气化之气从地部孔隙而出,故为井穴。

5)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内部外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物,水湿浓度大,出体表经脉后其变化为散热冷疑,表现出西方之气的秋凉特性,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点〗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性凉。

〖运行规律〗阳气由大肠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并循经传于二间穴。

〖功能作用〗气化大肠经体内水液,向大肠经体表经脉输送高温水湿气体。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血必淡、色必暗),热则摇孔出气,无见其血。

二间穴 èr jiān

〖取穴方法〗 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解剖〗 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疾病〗 目昏,鼻出血,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齿痛。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溜为“荥”。

二间穴 荥穴,属水。

〖别名〗 间谷,闻谷,周谷。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天部不太高的层次冷凝化水。

〖名解〗

1)二间。二,概数,在此表示较小之意。间,间隔、空隙也,指本穴物质所处为空隙之处。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不太高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所处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二间之名即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范围的说明,故名。

2)间谷、闻谷、周谷。间,间隔、空隙也。闻,听也,指距离短近。周,范围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之处。间谷、闻谷、周谷名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较小的间隙处。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高温水气,此高温之气因是由商阳穴的喷咀喷出,行至二间后扩散的范围不大,如处于狭小的区域,故名间谷、闻谷、周谷。

3)大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因散热而有部分水气冷凝而降,在地部形成细小的经水,故为荥穴。

4)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在本穴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天部之气,同时地部亦有极少经水,天部之气及地部经水性皆温热。

〖运行规律〗 天部之气向三间穴上行,地部经水向商阳穴下行。

〖功能作用〗 大肠经经气在此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三间穴 Sān jiān

〖取穴方法〗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 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其示部),指掌侧有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疾病〗 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眼痛,肠泻,洞泄。

〖人体穴位配伍〗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注为“输”。

三间穴 俞穴,属木。

〖别名〗 少谷,小谷。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稍高的天部层次形成风气。

〖名解〗

1)三间。三,概数,与二相比稍大。间,间隔、间隙。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比二间穴稍高的空间层次。本穴物质为二间穴传来的天部清气,其性温热,上行至三间后所处的天部位置较二间穴为高,故名。

2)少谷、小谷。少与老相对、小与大相对,皆言小之意。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少谷、小谷名意皆指本穴物质所处的空间范围较小。

3)大肠经俞穴。俞,输也。大肠经气血由于有二间穴的散热冷降,在本穴处基本上无气血物质的升降变化,本穴只是起到了大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作用,故为俞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中的气血物质由于基本上无升降变化,而在二间穴不断提供气血物质的情况下,穴内的气血物质只是循大肠经向上部的合谷穴横向移传,表现出风木的横向运动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穴内物质以横行的风气形式循大肠经传向合谷穴。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合谷穴 Hé gǔ

〖取穴方法〗 人体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疾病〗 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太阳穴治头痛;配太冲穴治目赤肿痛;配迎香穴治鼻疾;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 配三阴交穴治经闭,滞产;配地仓穴颊车穴治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l)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别名:虎口。 〖别名〗 虎口,容谷,合骨,含口。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名解〗

(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2)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3)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合骨。合,汇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5)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横向外传,但由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名含口。

(6)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层次大范围内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一方面横行向阳溪穴传输,另一方面不断气化向更高的天部层次扩散。

〖功能作用〗 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

〖治法〗 虚寒则补而灸之,实热则泻之,热症凉药水针良。

阳溪穴 Yáng xī

〖取穴方法〗阳溪穴位于人体的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 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疾病〗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行为“经”。

〖别名〗 中魁穴。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此吸热蒸升上行天部。

〖名解〗

1)阳溪。阳,热也、气也,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溪,路径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后吸热蒸升并上行于天部,故名。

2)中魁。中,与旁相对,正也,指本穴气血运行的路线是大肠之正经。魁,首也,与尾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首为阳,尾为阴也。中魁名意指本穴向大肠本经输送阳热之气。

3)大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大肠经经气由本穴经过,故为大肠经经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输至此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吸热后上炎于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穴内经气由天之中下部上炎至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吸收天部之热并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而后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偏历穴 Piān lì

〖取穴方法〗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解剖〗 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疾病〗 目赤,耳鸣,鼻出血,喉痛,手臂酸痛,水肿。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手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手阳明经络穴。

偏历穴 络穴。

〖穴义〗 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别走肺经。

〖名解〗

1)偏历。偏,与正相对,偏离之意。历,经历。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偏离大肠正经而行。本穴物质为阳溪穴传来的炎上之气,行至本穴后因进一步受热膨胀并向外扩散,而由于肺经所处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气不足,所以本穴的膨胀扩散之气偏行肺经,故名。

2)大肠经络穴。因本穴有天部之气偏走肺经,有联络大肠经与肺经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阳热之气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偏走肺经,二是循大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 向肺经输送大肠经的阳热之气,改善肺气之虚。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温溜穴 Wēn liū

〖取穴方法〗 该穴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疾病〗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5中1寸。

〖附注〗 手阳明经郄穴。

温溜穴 郄穴。

〖别名〗 逆注,蛇头,池头,地头,通注。

〖穴义〗 大肠经的阳热经气在此聚集并缓慢蒸散。

〖名解〗

1)温溜。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也。该穴名意指偏历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质由偏历穴传来,为吸热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留原来的余热而缓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

2)逆注。逆,反也。注,灌注也。逆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上行。注是对有形之物的形容,其运动方向向下。逆注即是与有形之物向下的灌注方向相反,而本穴气态物的运行方向正是如此,故名逆注。

3)蛇头、池头、地头。蛇,头小身大之动物也。池,水池也。地,田地也。头,首也。蛇头、池头、地头皆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总量与输出量的比喻,意指输出量小也。蛇头与其身相比为小、池之头与其池相比为小、地之头与其地相比为小,故名。

4)通注。通,通过、通行也。注,灌注也。通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不光有悄悄地溜走散失的变化,气态物同时也不断地散热缩合如细雨之降归走本经,故名通注。

5)大肠经郄穴。郄,空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之气,其变化为不断地散失,微观下的穴位四周如有众多细小的空隙一般,故为大肠经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较干燥。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以缓慢的蒸散之状循大肠经向上传输。

〖功能作用〗 散发大肠经气血之热,向大肠经以外的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有余于气则泻,不足则补,偏寒加灸。

下廉穴 Xià lián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

〖解剖〗 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长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主治疾病〗 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腹胀,腹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别名〗 手下廉穴。

〖穴义〗 大肠经经气位处天之天部,天之下部气血廉洁清静。

〖名解〗 下廉、手下廉。下,与上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层次的气血物质洁静清明。本穴物质为温溜穴传来的水湿云系,此水湿云气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大部分散热冷却横向下行上廉穴,小部分则横向下行手五里穴。

〖功能作用〗 吸附并聚集天之天部的浊重之物并使其沉降。

〖治法〗 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寒则补针多留或灸。

〖藏象〗 下廉的天部之气如同气象学中所指的在西北方向刚刚形成的高空冷湿气流,它的运行是不断地从西北方的高空向东南方的低空移动,即是横向下行。此高空冷湿气流中的滞重部分它会快速地从天部的高位降至低位,即如传至上廉穴的水湿云气,而轻质的部分它会在飘行更远处才形成降水云系并化雨而降,此即如传至手五里穴才冷降归地的水湿云系。

上廉穴 Shàng lián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

〖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疾病〗 头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肠鸣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手臂麻木;

〖刺灸法〗 直刺0.5~1寸。

〖别名〗 手上廉。

〖穴义〗 大肠经经气中浊重部分在此归降地部,天之上部廉洁清静。

〖名解〗 上廉、手上廉。上,与下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上廉、手上廉名意指大肠经气血物质所处为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气血虚少,洁静清明。

本穴物质为下廉穴传来的水湿云系,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下部,而天之上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继续散热吸湿并横向下行传向手三里穴。

〖功能作用〗 吸附天部的水湿浊物向下沉降。

〖治法〗 实热则泻之,虚寒则先泻后补。

手三里穴 Shǒu sān lǐ

〖穴位取穴法〗 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解剖〗 肌肉、神经同下廉穴,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

〖主治疾病〗 牙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别名〗三里穴,鬼邪穴,上三里穴。

〖穴义〗大肠经浊气在此降地并覆盖较大的范围。

〖名解〗

(1)手三里。手,指穴所在部位为手部。三里,指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该穴名意指大肠经冷降的浊气在此覆盖较大的范围。本穴物质由上廉穴传来,上廉穴的水湿云气化雨而降,在该穴处覆盖的范围如三里之广,故名。三里、上三里之名意与此穴同。

(2)鬼邪穴。鬼,与神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地部。邪,指邪气。鬼邪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的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肠经经气中浊降于地的经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湿,今受之水湿,实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之水。

〖运行规律〗天部的水湿云气沉降于地,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渗入脾土之中,一部分气化

上行曲池穴。

〖功能作用〗润化脾燥,生发脾气。

〖治法〗寒盛则补之或点刺出血,湿盛则泻之,热盛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曲池穴 Qū chí

〖取穴方法〗 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解剖〗 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疾病〗 咽喉肿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人体穴位配伍〗 配血海穴,足三里穴治瘾疹;配手三里穴治上肢不遂;配太冲穴、大椎穴治高血压。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附注〗 (l)手阳明经所入为“合”。 (2)参考资料:据报道,在犬阑尾壁内直接注射B-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池”和“阑尾”穴,证明对实验性阑尾炎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曲池穴 合穴,属土。

〖别名〗鬼臣穴,洪池穴,阳泽穴。

〖穴义〗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

〖名解〗

(1)曲池。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2)鬼臣。鬼臣,风止也。鬼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无风的横向运动。大肠经属金,金气为神为君,其所克的风为鬼为臣,且本穴物质由手三里穴传来,在本穴聚集而无风木的横向运动,风为死鬼,故名鬼臣。

(3)洪池。洪,盛大也。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名包含大量水湿。

(4)阳泽。阳,气也,指本穴物质为气态物。泽,聚水的洼池。阳泽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富含水湿的天部气态物。

(5)大肠经合穴。合,汇合、聚合也。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聚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故为大肠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上部的雾露之气,受脾部之热而气散于天,有土的不动之义和对金气的长养之性,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湿雾露,性温热,气血场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水湿雾露吸热蒸发上炎天部。

〖功能作用〗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肘髎穴 Zhǒu liáo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屈肘,曲池穴上方 1寸,当肱骨边缘处。 〖解剖〗 在桡骨外上髁上缘肱肌起始部,肱三头肌外缘;有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主治疾病〗 肘臂部痪痛,麻木,挛急。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肘臂疾病。

〖刺灸法〗 直刺0.5~1寸。

〖别名〗肘尖。

〖穴义〗大肠经经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

〖名解〗

1)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内气血的运行通道为孔隙。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2)肘尖。指穴所在部位为肘尖部,无它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将肺及大肠经上源汇聚的冷降之水注入骨所主的地之地部。

〖治法〗寒则通之,湿则泻之,热则凉药水针。

〖注〗此穴为肺经、大肠经气血与肾经气血转换的重要穴位,即是我们所说的金生水之穴,肺肾关系的失衡皆可通过此穴作出快速的调整。

手五里穴 Shǒu wǔ lǐ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 〖解剖〗 在肱骨桡侧,为肱桡肌起点,外侧为肱三头肌前缘;稍深为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内侧为桡神经。

〖主治疾病〗 肘臂挛痛,瘰疬。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别名〗五里穴,尺之五间穴,尺之五里穴,大禁穴,手之五里穴。

〖穴义〗大肠经浊气降地之后覆盖的较大范围。

〖名解〗

1)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该穴名意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盖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过程,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盖的范围要大,故而得名。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与手五里同。

2)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间,穴内物质所处的范围也。其名之意与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强调穴内雨降强度较手三里穴为小也,故名。

3)大禁穴。大,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范围场大也。禁,禁火热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热灸之。本穴位处西方之地,地性干燥,而穴内物质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湿云气,其覆盖的范围也大,雨降的强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阴不足,忌火热灸之,故名大禁。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量极少。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地之表部渗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为脾土提供水湿,消除脾土之燥。

〖治法〗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无灸。

臂臑穴 Bì nào

〖取穴方法〗 臂臑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七寸处。

〖解剖〗 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本干。

〖主治疾病〗 肩臂痛,颈项拘挛,瘰疬,目疾。

〖人体穴位配伍〗 配光明穴治目疾。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臂臑穴 手阳明络之会。

〖别名〗头冲穴,颈冲穴。

〖穴义〗手阳明经之阳气交会于此。

〖名解〗

1)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动物的前肢,为灵巧、好动之意,此指穴内气血物质为阳气。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本穴位处臂部,穴内气血由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充盛而使臂能活动自如,故名。

2)头冲、颈冲穴。头、颈,指穴内物质运行的部位和方向。冲,指穴内物质的运行状态。头冲、颈冲名意指本穴的阳气上冲头、颈各部。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强盛,其运行为从天部层次直上头颈,故名。

3)手阳明络之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为手阳明络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阳气以冲行之状上行头颈天部。

〖功能作用〗汇聚大肠经的阳热之气上传头颈天部。

〖治法〗实则泻针出气,虚则补之、或微灸。

肩髃穴 Jiān yú

〖取穴方法〗肩髃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解剖〗 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主治疾病〗 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病。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肩髎穴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附注〗 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肩髃穴 手阳明跷脉之会。

〖别名〗髃骨,中骨井,扁骨,扁髃,尚骨,中肩,偏肩,肩尖。

〖穴义〗大肠经经气中的浊重部分在此沉降。

〖名解〗

1)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该穴名意指在骨部的远端所形成的小范围水域。本穴物质为臂臑穴传来的经气所化,臂臑穴上传本穴的物质为强盛的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浊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骨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髃骨、扁骨、扁髃之名与肩髃同,扁同偏。

2)中井骨。中,与外相对,指内部。井,地之孔隙。骨,肾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肾水相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浊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处肩端两骨间,有地部孔隙与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3)尚骨。尚,超过、高尚之意。骨,肾主之水也。尚骨名意指本穴经水为高处的肾水。

4)中肩、偏肩、肩尖。中,指本穴位于大肠经经脉之中部。中肩、偏肩、肩尖皆为对穴所处的位置的指示,无它意。

5)手阳明跷脉之会。跷,跷健也。本穴物质既有大肠经由此上行头颈部的阳热之气又有地部之经水,表现出跷脉物质阴阳相济的特性,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阳跷脉,即是保证人的阳气充盛使人活动跷健的血脉。古经书对阴阳跷脉的记述甚少,只有其循行线路和所

主之病,阴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脉为病阴缓而阳急。以经书所记跷脉之病反推之,则跷脉在不病之时为阴与阳不急亦不缓,阴阳二物同时共存,而本穴气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肠经上输头颈部的阳气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与骨部相通,经水有出处有来处,穴内物质阴阳相济,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较少。 〖运行规律〗循大肠经地部流向巨骨穴。

〖功能作用〗导引大肠经经回流骨部。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巨骨穴 Jù gǔ

〖取穴方法〗巨骨穴位于人体的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解剖〗 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

〖主治疾病〗 肩臂挛痛不遂,瘰疬,瘿气。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肩髃穴,肩髎穴治肩痛。

〖刺灸法〗 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 0.5~1寸。

〖附注〗 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穴义〗大肠经浊降之气在地部形成的巨大水域。

〖名解〗巨,大也。骨,水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质为肩髃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锁骨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经水聚集于本穴,故名。(若以地球坐标系的角度来看直立的人体,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经水能上行?此是人体重力场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之故。在人体重力场中,外者为高,内者为低,故肩髃地部经水可流向巨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地部水液一方面循大肠经内走天鼎穴,另一方面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内注地之地部(骨部)。

〖功能作用〗汇聚肩胛的地部水液内注骨部。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天鼎穴 Tiān dǐng

〖取穴方法〗天鼎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中点。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外浅静脉;为副神经、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主治疾病〗 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

〖人体穴位配伍〗 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配合谷穴治瘿气。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别名〗天顶,天项,天盖。

〖穴义〗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上行于天。

〖名解〗

1)天鼎。天,头面、皮部也。鼎,炉鼎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并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巨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传之热水液蒸发并上行于天,如鼎内之水被加热一般,故名。(从地球坐标系来看,天鼎在上,何以经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穴气血运行之解。)2)天顶、天盖。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顶,支撑也。盖,外盖也。天顶、天盖名意皆指穴内物质为气化之气,对天起支撑或护盖作用。本穴物质为气化后上行于天的阳热之气,阳气的存在,既是对皮部的支撑也是对皮下之物的

护盖,故名。

3)天项。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项,指穴所处的部位。天项名意指本穴的阳热之气从项部上行天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的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水液在本穴全部气化为气并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向头面天部传送大肠经的气化之气。

〖治法〗寒则补之并久留针,热则泻之。

扶突穴 Fú tū

〖取穴方法〗扶突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人体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瘿气。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别名〗水穴,水泉穴。

〖穴义〗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

1)扶突。扶,帮助、扶持也。突,冲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外热的扶助下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天鼎穴蒸发上行的水湿之气,性滞重,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热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

2)水穴、水泉穴。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头面天部的水湿之源,故名水穴、水泉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滞重。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吸热后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为天部层次提供水湿,清润肺气。

〖治法〗寒则补之,湿热则泻之。

口禾髎穴 Kǒu Hé Liáo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解剖〗 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下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疾病〗 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别名〗禾髎穴,长频穴,长髎穴,长颊穴。

〖穴义〗大肠经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肠经体内经脉。

〖名解〗口禾髎。禾,细长之物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体表经水由本穴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扶突穴与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冷降归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地部孔隙细长狭窄,如孔隙之状,故名。禾髎、长频、长髎、长颊之名皆与口禾穴同。长指地部孔隙细长,频指气血的运行频频不断,颊通挟,皆为对穴内气血物质的运行或穴位的微观形态的描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功能作用〗导引大肠经的体表之液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注〗大肠经体表经脉的终结点在迎香穴,而其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点则在口禾髎。

迎香穴 Yíng xiāng

〖取穴方法〗 人体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 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疾病〗 鼻塞,鼻出血,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注〗 (l)手、足阳明经交会穴。(2)《外台》:不宜灸。

迎香穴 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冲阳穴。

〖穴义〗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名解〗

(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该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2)冲阳穴。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穴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

(3)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冲阳之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大肠经上行的阳气在此交于胃经,而胃经的下行浊气则在此交于大肠经。 〖功能作用〗交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更多相关推荐:
古代廉政语录

古代廉政语录摘录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译文孔子说发财和升官是人们所想望的然而若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君子是不接受的生活穷困和地位卑微是人们所厌恶的然而若不是...

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家

中國古代語言學家選陕西师大古代汉语教研室编荀子約前三一三前二三八年名況世尊稱荀子荀卿或稱孫卿戰國趙人曾到過齊秦等國晚年應春申君之召入楚為蘭陵令荀子是戰國後期著名的思想家集諸子之大成者荀子的語言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正...

古代唯美经典语句

古代唯美经典语句1风习袅袅盈水展千华飞檐亭角清铃响犹记当初你回眸莞尔一笑倾城百日香2飞花飘絮霓裳翩翩舞几多情愫心飞扬广袖流云琴曲指尖凝清水芙蕖脱尘嚣3红尘紫陌纵寻千百度回首万年情衷伊人4从别以后几回梦缥缈执手若...

高20xx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1 页

高20xx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第1页共13页高三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专题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及风格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

20xx高考语文(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题库 古代诗歌鉴赏 2.鉴赏诗歌的语言 Word版含答案

鉴赏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

20xx高三语文一轮同步训练:3.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A组鉴赏语言训练专场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吴锡畴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注吴锡畴南宋末年...

高20xx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1 页

高20xx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第1页共12页高三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专题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及风格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学生版

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20xx20xx学年高三部语文导学案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编写人曾宝祥审核人钱启先日期班级姓名学号1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20xx20xx学年高三部语文导学案2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20xx20xx...

中国文学之最

中国文学之最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最早的长篇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最早载有完整寓言故事的书是墨子最早的汉赋是枚乘的七发...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年级专业姓名得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在相应位置填上答案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语文

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

大学语文考试题及重点资料

大学语文考试试题及重点资料一考试试题1赋比兴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举例具体诗文进行说明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

古代语录(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