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先秦诸子语录

时间:2024.5.8

先秦诸子语录

a) 先秦时期,诸侯各国纷争,社会急剧动荡,与此相应在思想文化领域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学说,诸子蜂起,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先秦诸子各家的代表人物纷纷倡言立说,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各抒己见,提出了丰富多彩、充满智慧和创见的思想主张。尽管其中的有些内容受历史的局限已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但也有不少论述蕴含着丰厚的人生经验和深刻的思想哲理,富有启示和教益,至今仍值得借鉴汲取,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b)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论语·为政》[2]) c) 子贡曰[3]:“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4]?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5]!尧舜其犹病诸[6]!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7]。”(《论语·雍也》)

d)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e) 子张问仁于孔子[8]。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9]。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10]。”(《论语·阳货》)

f)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11]?”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12]。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13]。”……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14]。”(《论语·尧曰》)

g)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15]。(《孟子·梁惠王上》

[16])

h)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7]。(《孟子·梁惠王下》)

i) 齐宣王问曰[18]:“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19]?”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20]?”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21]。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22]。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孟子·梁惠王下》)

j)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

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3]。(《孟子·离娄上》)

k)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

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24]。(《孟子·离娄下》)

l)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5]。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

诸侯为大夫[26]。诸侯危社稷,则变置[27]。(《孟子·尽心下》)

m)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与舆[28];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29]。马骇舆,则莫若静

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30]。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1]。”此之谓也(《荀子·王制》[32])

n)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33]。(《老子·四十七章》[34])

o)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p)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35]!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36]。(《老子·七十七章》) q)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37];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38];

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39];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40];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胠箧》[41])

r) 故言必有三表[42]。何谓三表?子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43]。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44]。”(《墨子·非命下》

[45])

s)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46];民恶贫贱,

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47];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管子·牧民》[48])

t) 叔向问晏子曰[49]:“意孰为高[50]?行孰为厚?”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

乐民。”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51]。”(《晏子春秋·问下》[52])

非必隳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54]。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吕氏春秋·开春论·爱类》[55]) u) 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53];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国君)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足于社会,也帮助别人一同立足;自己想万事通达,也帮助别人一起通达。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执政者)自己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民众也会自觉地遵行;如果他自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强制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共处而不盲目附和,小人同流合污却不能和谐共处。”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译文】

有子说:“礼在用时,以和为贵。先王为政之道,以此为美,无论小事大事都照此去做。如果?和为贵?理解得有所偏离,为了和而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子张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勉、慈惠。恭敬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诚信就能受人信任(一说: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勉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用人。”

【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论语·尧曰》)

【译文】

子张问孔子:“怎么样,这样就可以从政了吗?”孔子答道:“遵从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习,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美?”孔子答道:“君子施惠于人而不浪费,辛勤劳苦而不抱怨,有所追求而不贪婪,舒适安逸而不骄纵,颇具威严而不凶猛。”……子张问:“什么是四恶?”孔子答道:“不去教导就杀人叫做虐,

不告诫别人怎样做却要看到成果叫做暴,命令下得晚却要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人东西,出手吝啬的叫做有司(小家子气)。”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孝敬自己的长辈,进而尊敬别人的长辈;养育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能做到这样,)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

【原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

(假如执政者)能以百姓的快乐为乐,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乐;能以百姓的忧愁为忧,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还不能称王天下,从来也没有过啊。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

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的团结。一个三里内城、七里外城墙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取胜。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甲并非不坚利,粮草也并非不足,但还是弃城而逃,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会众叛亲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众叛亲离之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原文】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译文】

桀纣之所以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百姓;之所以失去百姓,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百姓拥护,就能得到天下了;得百姓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百姓拥护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

【原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

【译文】

百姓最为重要,国家次之,国君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就能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就能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就能做大夫。国君诸侯危害到国家的时候,就废旧立新。

【原文】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

【译文】马在驾车时受到惊吓,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百姓在政治上受到惊吓,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马受惊,不如想法使马安静;百姓受惊,不如想法给他们实惠。选拔贤良之人,推举忠厚之人,宣传孝悌之人,收养孤寡之人,救济贫穷之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百姓就会安于政事;百姓安于政事,然后君子才会安于政位。有记载说:“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七章》)

【译文】

最上乘的执政者没有个人主观成见,总是把百姓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愿。(老子谈为官之道)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七十七章》)

【译文】

自然规律,不是很像拉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够就增加点力量。自然规律,是削减多余的补给不足的。然而社会法则却并非如此,而是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啊。)

【原文】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下》)

【译文】

因此,立论一定要有三项标准,是哪三项标准呢?墨子说:是推究来历,查清过程,付诸实践。那么,从哪儿去推究来历呢?要向上去研究古代圣王的事迹。从哪儿去查清过程呢?要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实情。从哪儿去考验实践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原文】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

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管子·牧民》)

【译文】

政令之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之所以会废止,在于违背民心。百姓怕忧劳,我就想法使他们快乐;人民怕贫贱,我就想法使他们富裕;百姓怕危难,我就使他们安定;百姓怕消亡,我就使他繁衍生息。只要我能使之快乐,百姓就可以为我承担忧劳;我能使之富裕,百姓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之安定,百姓就可以为我抵挡危难;我能使之繁衍,百姓就会不惜为我而牺牲了。

【原文】

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 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 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晏子春秋·问下》)

【译文】

叔向向晏子请教:“什么样的思想才是高尚的呢?什么样的行为才是仁厚的呢?”晏子回答说:“思想高尚莫过于爱护百姓,行为仁厚莫过于使百姓安乐。”叔向又问:“什么样的思想是低劣的呢?什么样的行为是下贱的呢?”晏子又回答说:“思想低劣莫过于盘剥百姓,行为下贱莫过于败坏自身德行。”

v)


第二篇:先秦诸子语录


先秦诸子语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先秦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精深品质和不朽的社会意义。

2.使学生既获得理想智慧的启迪,又受到思想情感、审美体验、思想境界、人

生价值多方面的感悟和熏陶,滋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精神成人”。

教学重点:

1.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影响。

2.学习诸子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提升人格,提高素养。

教学难点:

古为今用的契合点。

教学时间:2课时

一、导入:

易中天在《我读先秦诸子》中说: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读老子见“玄妙之智”,得“辩证精神”。今天,让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有着丰富内涵的语录,体会其中的精妙。

二、关于先秦诸子

1.“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

家。

儒家 孔丘、 孟轲 、 荀卿;墨家,墨翟;法家商鞅、韩非;道家老聃、 庄

周;农家许行;

名家公孙龙;杂家吕不韦;纵横家苏秦、张仪。

2. 讨论:春秋战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礼崩乐坏,就在这个时期,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应运而生。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虽然社会地位较低,但很多都是有思想和有才能的人,由于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他们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之言,出现了我们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后世称他们为先秦诸子。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是我们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3.先秦诸子散文发展阶段:

语录体阶段 :《论语》、《墨子》、《老子》

对话体阶段 :《孟子》、《庄子》

专题论文阶段 :《荀子》、《韩非子》

4.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

首先是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是我们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对后世散文发展的影响: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文;

魏晋以后,老庄哲学大盛于世,嵇康 、阮籍;唐宋以来的古文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王安石 。

三、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由十则语录组成,其中《论语》四则,《孟子》三则,《老子》三则。 孔孟的六则语录,涉及面很广,内涵十分丰富,但有一核心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仁”。在孔子那里,“仁”主要是做人的标准。<说文):“仁,亲也。”(札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实际上是把这种原本在血缘关系中已有的“亲亲”之心,发扬为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仁心、爱心。他强调不能因为“富与贵”、“贫与贱”而“违仁”,提倡“杀身以成仁”,显然是把“仁”崇尚为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在孟子那里,“仁”主要是善政的标准。他提倡“仁政”、“王道”,实际上是主张用仁爱之心来治国平天下,将“爱人”演化为“爱民”,从而也就形成了他的“民本”思想。他强调“为民父母”、“与民同忧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显然是把“爱民”崇尚为政治的最高准则。 不难看出,无论是孔子讲做人,还是孟子讲政治,都是以“仁”为出发点的,从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学核心。这仁学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人格修养。

孔子提倡“好学”,孟子倡导“养气”,都是重视人格修养的体现。在这六则语录中,讲仁、讲义、讲仁政、讲爱民都是讲人格修养,可以说,在重视和讲求人格修养这个方面,集中了更多的孔孟思想精华。

当然,任何思想都受到时空的限制,都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结构整体,因而即使是精华,也不可能、不应当全盘照搬到今天来;只能是批判地继承乙但我们决不能忽视汉儒和宋代理学对孔孟思想的阉割,也不能倒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而应当像马克思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哲学那样,把孔孟思想中那些具有合理性的内核分解出来,并依据今天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地予以改造利用。

老子的三则语录,阐述了“道”的内涵及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对宠辱荣患的态度,依然注重在自身的道德修养上,克制私欲的膨胀,知止知足,也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

四、艺术特色

《论语》是语录体。《孟子》、《老子》是论辩性很强的论文,但一经摘录也成了语录。这些语录体现了语录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下两点:

(一)深邃的哲理性

语录的基本特点是短小。短小而又要有意义,那就必须短而见深,小而有味,包蕴令人深思乃至惊醒的哲理内涵。这里所选取的几则孔孟语录,就因其识见真灼、哲理丰赡而具有历久常新的生命力,“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以小见大,体现了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揭示了政治成败的根本原理;只要是为了真理。贫富不移,杀身成仁,不就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吗?只要是出于真诚,“为民父母”、“身正令行”为什么不可以作为当官的准则呢?“松柏后凋”、“苦其心志”,恐怕是磨砺、培育真正能担负“大任”人才的必由之路;能否推善及人,能否忧乐与共,恐怕是衡量人心的一杆永远不可或缺的秤。这类哲理名言,千古流芳,绝非偶然。

(二)语言的精练美

古人云:“通道必简。”这个“简”,就是精练的意思。深邃的哲理内涵,必须通过精练的语言凝结下来,方能成为上乘语录。精练之法极多,就这十二则语录来说,至少有下列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将深远难尽之意溶化在生动的比喻之中,如:?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等。这类语录的突出特点,就是意理的疆界无边,张力极大,有发人邈思、含蕴无穷之感。二是将正反两个方面凝聚在

简明的对偶句中,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这类语录的特点,在于正反对举,意理鲜明,理在必然,从而强化了道理的全面性和精辟性。三是不论用什么手法和句式,都要尽可能地凝缩字句,使其像格言、警语那样简洁醒豁,这十则语录中的许多断语,之所以能成为广为流传的成语、座右铭乃至对联,语言的凝练美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五、探究讨论:诸子百家的思想与学生的人生修养的关系。

六、背诵。

更多相关推荐:
先秦诸子语录

先秦诸子语录诸子的语言技术论语以当时的口语为主明白易懂只述观点而不加论证富于哲理和启发性孟子通俗流畅喜欢使用排比句式行文富裕气势荀子论断缜密结构严谨巧譬博喻反复论证老子无所修饰而有深意庄子善于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轴心时代与先秦诸子语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我国教材由于长期来使用单一的社会发展理论往往有失公正不利于引...

1先秦诸子语录

1先秦诸子语录1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国君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2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

先秦诸子语录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国君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

先秦诸子语录

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

先秦诸子语录(一)

先秦诸子语录一学习目的认识先秦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精深品质和不朽的社会意义学习重点学习诸子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提升人格提高素养学习难点古为今用的契合点阅读提示实词常用生词论语罔殆处去大学齐格物中庸审篤措老子恶伐...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名言名句整理(含解释)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名言名句整理含解释论语名句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为以...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诸子语录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1在思想内容上先秦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言对现实的认识有广度和深度2在文风上先秦诸子散文各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3在语言上先秦诸子散文都十分讲究文彩和修词4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隽永语录

先秦诸子隽永语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3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4子曰...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教案2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主干知识1下列字在文中分别怎么读论说愠罔殆亡锲镂尧禹2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学而时习之时有朋自远方来自朽木不折折金石可镂镂人不知而不愠知愠温故而知新故新锲而不舍锲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人不知...

概述诸子百家的语言观

概述诸子百家的语言观文学院1202班李雅婷121040063语言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就非常重视语言问题一方面先秦儒墨道诸家都肯定语言的媒介作用和工具价值都重视语言...

诸子百家廉政语录

骄淫矜侉将由恶终尚书毕命不恒其德无所容也易经咸传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礼记哀公问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礼记表记见利不忘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礼记儒行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隐公元年圣...

先秦诸子语录(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