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语录(孔孟)

时间:2024.3.31

诸子语录

发布:admin 来源:中文教研室 点击:2776 时间:

诸子语录孔孟

2005-5-22

[写作背景]:春秋、战国

[文学常识]:

孔子 生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末期,其先祖本是宋国贵族,后迁鲁。父亲叔梁纥(字叔梁,名纥)是陬邑邑宰。他本人出身下层贵族家庭,属于新兴的“士”的阶层。青年时,孔子曾做过管仓库、管牛羊的小官,中年以后做过鲁国的司寇,管全国的司法,不久下台,开始聚众讲学。他曾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宋、蔡,齐等国。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不合时宜,均不被统治者所采纳,不得不返回鲁国继续讲学授徒,并传授整理了古籍《诗》,《书》、《礼》,《乐》,《春秋》等,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孔子的主要学说是仁义礼乐。“仁”是他思想学说的核心。

1、“仁”的含义很广,按孔子自己的解释就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要有差别等次;

2、他认为当时社会“苛政猛于虎”,主张“为政以德”,反对横征暴敛,想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消除社会动乱;

3、他希望恢复西周初年的稳定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告诫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妄图以“礼”来正君臣,父子、夫妇的名分,甚至为了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隶制,对现实采取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表现了他保守复古的思想倾向。

他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以学者身份聚徒办学的人,把处于王官为贵族所专有的文化学术传播到广大社会中来。他一生弟子众多,据说听他讲学的有三千人,其中与他关系密切而有出名的有七十二人。他谦虚好学,在学习的态度、方法上有许多好见解,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学而不

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知之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很重视文学的政治与教化的作用。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而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某种意义上说,孔子主张的“兴、观、群、怨”,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上现实主义的基础和传统。他还主张文质兼备,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些主张,对后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孔子打破了旧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开创了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的风气,整理、保存了古代文献,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孟子 是鲁国贵族孙氏的后裔,没落为士。相传他幼小时死了父亲,母亲悉心教导他学习,有“孟母三迁”和“”断机”的故事。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它是儒家学派(孔子—曾子—子思)的嫡系,是继承发展了儒家学派思想学说的大师。后世多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称他为“亚圣”。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游说各国驻后,先后到过邹、任、齐、鲁、宋、滕、梁等国。他游说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但是当时各国正在革新变法,鼓励耕战,讲求富国强兵指导,热衷于合纵连横之说,相互兼并,争夺霸权。孟子的“性善论”,称尧舜,法先王、倡仁义,论王道的政治主张,不符合时代潮流。他虽然在齐国做了多年客卿,在梁国也很受礼遇,但诸侯们都不采用他的学说。最后他不得不停止活动,走著书立说,教授门徒,寄希望与未来之路。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的人,把他的学说,政治主张、哲学思想整理成书,以便传于后世。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1、在他的学说中,反对桀纣,不谈齐桓晋文,提倡仁政王道,反对暴力,反对不义战争。当梁惠王向他问齐桓晋文称霸之事,他不屑一顾,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避而不谈,表示对诸侯们争霸的厌恶。他反对统治者“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认为谁这样干,谁就“罪不容于死”。他主张“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2、他要求统治者“省刑罚,薄税敛”,发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推恩爱民”,使民有“恒产”,给人民一个“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生活条件,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3、他还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映了较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他对当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揭露深刻,批判尖锐,说他们“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甚至主张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应该杀掉象、商纣王之类的暴君,他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为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些思想,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十分大胆、可贵的思想。

孟子性格傲然不逊,刚强不阿并有远大志向和很强的自信心。他认为只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算是大丈夫。即使是对待国君,他也主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幻想积极参政,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认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但由于孟子没有体察天下大势,主张法先王,搞复古,所以他的学说终归于失败。

孟子的言论和主张也有很多荒谬的东西,应该予以批判。例如,他虽然强调仁政,以民为本,但又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他虽然重视百姓的力量,但又轻视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又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些主张为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人民制造了借口,对后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和《孟子》之中。这里所节选的十二则语录,侧重点是人格修养,贯穿思想是“仁”,不仅是孔孟思想的精华,而且有现实意义。

[层次结构]:

这篇课文由十二则语录组成,其中孔子语录、孟子语录各六则。

孔子的六则语录大致概要如下:

第一则:不因富贵或贫贱违仁。

第二则:“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录中的后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是“师”的两个方面,即一是从其善者,二是去其恶者。这精神已包涵在“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中,因为肯定了“人人可师”,而人人又都有善与不善两个方面,那就必须既从其善又去其不善。“从其善”与“去其不善”都是“师”。故而“人人可师”。

第三则: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是以河水的不停流逝为喻,彰明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无论运用到哪里,都有积极的认识和激励意义。 第四则:松柏后凋。当从“真金不怕火炼”方面去理解。

第五财:身正令行。如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六则:杀身成仁。这里当然要讲究“仁”的实际内涵。

孟子的六则语录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则:做官要为民父母。在今天,应从“公仆”的角度去理解。 第二则:推善及人,从“仁爱”到“仁政”。

第三则:与民同忧乐。后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四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这段话的论证逻辑是: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成败因素中,人和是关键;而“人和”的关键则在于“得道”。孟子的“道”,主要就是“仁政”、“民本”。

第五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百炼成钢”、“磨炼出人才”、“失败乃成功之母”,这都是符合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格言。

第六则:民贵君轻。

[内容述评]:

孔子,以“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人格修养准则,并进而在政治上提倡文教德化。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大力倡导“仁政”和“王道”,以养“善”为“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准则,并进而形成政治上的“民本”思想。应当说,孔孟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中,有许多可以批判继承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

五四以来,“孔孟之道”遭到猛烈批判,实际上当时批判的锋芒主要不是指向孔孟的仁学,而是汉儒和宋代理学家借助儒家思想所发生出来的封建专制道统。汉儒通过独尊儒术,宣扬君权天授,把“绝对君权”天意化;宋代理学家则

把高举“存天理,灭人于”的大旗,把人性钉死在一系列“吃人”的纲常上。这是封建专制主义对孔孟仁学的阉割,而不是孔孟仁学的罪过。

孔孟的这十二则语录,涉及面很广,内涵十分丰富,但有一核心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仁”。在孔子那里,“仁”主要是做人的标准。《说文解字》:“仁,亲也。”《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实际上是把这种原本在血缘关系中已有的“亲亲”之心,发扬为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仁心、爱心。他强调不能因为“富与贵”、“贫与贱”而“违仁”,提倡“杀身以成仁”,显然是把“仁”祟尚为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在孟子那里,“仁”主要是善政的标准。他提倡“仁政”、“王道”,实际上是主张用仁爱之心来治国平天下,将“爱人”演化为“爱民”,从而也就形成了他的“民本”思想。他强调“为民父母”、“与民同忧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显然是把“爱民”祟尚为政治的最高准则。

不难看出,无论是孔子讲做人,还是孟子讲政治,都是以“仁”为出发点的,从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学核心。这仁学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人格修养。孔子提倡“好学”,孟子倡导“养气”,都是重视人格修养的体现。在这十二则语录中,不仅讲仁、讲义、讲仁政、讲爱民是讲人格修养,其他几条,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松柏后凋”,“身正令行”,孟子的推善及人、“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也都是在讲人格修养。可以说,在重视和讲求人格修养这个方面,集中了更多的孔孟思想精华。

当然,任何思想都受到时空的限制,都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结构整体,因而即使是精华,也不可能、不应当全盘照搬到今天来,只能是批判地继承。但我们决不能忽视汉儒和宋代理学对孔孟思想的阉割,也不能倒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而应当像马克思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哲学那样,把孔孟思想中那些具有合理性的内核分解出来,并依据今天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地予以改造利用。事实上,这里所说的“民本”思想、“好学”精神、“从善”意识、“得道”观念、“成仁”节操,只要对“民”、“学”、“善”、“道”、“仁”作出正确的解释,也许都是十分可贵的精神财富;至于“逝者如斯”、“松

柏后凋”、“得道多助”、“身正令行”、“生于忧思”等所潜沉的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内涵,恐怕也是永远颠扑不破的。

[艺术特色]:

《论语》是语录体。《孟子》是论辩性很强的论文,但一经摘录也成了语录。这些语录体现了语录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下两点:

一、深邃的哲理性

语录的基本特点是短小。短小而又要有意义,那就必须短而见深,小而有味,包蕴令人深思乃至惊醒的哲理内涵。这里所选取的几则孔孟语录,就因其识见真灼、哲理丰赡而具有历久常新的生命力。“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以小见大,体现了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揭示了政治成败的根本原理;只要是为了真理,贫富不移,杀身成仁,不就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吗?只要是出于真诚,“为民父母”、“身正令行”为什么不可以作为当官的准则呢?“松柏后凋”、“苦其心志”,恐怕是磨硕、培育真正能担负“大任”人才的必由之路;能否推善及人,能否优乐与共,恐怕是衡量人心的一杆永远不可或缺的秤。这类哲理名言,千古流芳,绝非偶然。

二、语言的精练美

古人云:“通道必简。”这个“简”,就是精练的意思。深邃的哲理内涵,必须通过精练的语言凝结下来,方能成为上乘语录。精练之法极多,就这十二则语录来说,至少有下列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将深远难尽之意溶化在生动的比喻之中,如“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等。这类语录的突出特点,就是意理的疆界无边,张力极大,有发人邈思、含蕴无穷之感。二是将正反两个方面凝聚在简明的对偶句中,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思,死于安乐”等。这类语录的特点,在于正反对举,意理鲜明,双向道断,理在必然,从而强化了道理的全面性和精辟性。三是不论用什么手法和句式,都要尽可能地凝缩字句,使其像格言、警句那样简洁醒豁。这十二则语录中的许多断语,之所以能成为广为流传的成语、座右铭乃至对联,语言的凝练美恐怕是个重要原因。

注:《孟子》有较强的文学性,其散文的主要特点:观点明确,感情强烈,气势磅礴,辞锋犀利,语言流畅,对话生动,富于战斗性和鼓动性。

[原文今译]

孔子说:“发大财与做高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当接受。穷困与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就不应当逃避。君子抛弃了仁德,以什么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不能瞬间离开仁德,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要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这样。”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我可以师法的地方:选取优良的东西跟着学习,看到不良的东西则可以对照着改进自己。”

孔子站在黄河岸边说:“一去不复返的就像这流水啊,白天晚上都不停!” 孔子说:“年末天寒,然后就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了。”

孔子说:“他自身的行为端正,不用强迫命令事情就行得通;他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义之人,没有为了活命而损害仁义的,只有用自我牺牲来成全仁义的。”

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但老百姓却有饥饿的颜色,田野上有饿死的尸体,这就是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相互吞食,人们尚且对其十分厌恶,而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实行政治管理,却不免于带领着野兽来吃人,那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体现在哪里呢?

敬重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敬重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在自己的手掌之中。

齐宣王在雪宫召见了孟子。齐宣王说:“有道德的人也有这样的欢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得不到这样的欢乐,就埋怨他们的君主。由于自己得不到欢乐就埋怨自己的君王,是不对的;但作为老百姓的君王而不与老百姓一起欢乐,也是不对的。以老百姓的欢乐为欢乐的人,老百姓也会以他的欢乐为欢乐;以老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人,老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虑为忧虑,这样而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没有的。”

天赐良机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三里长的内城垣,七里长的外城墙,四面围攻它而不能取胜。况且四面围攻,一定会有得到天赐良机的时候,然而却不能取胜,这说明天赐良机不如地形有利。城墙不是不高,城池不是不深,武器和铠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也不是不充足,然而却不得不丢弃城池

而逃跑,这说明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所以说:防民流失不能凭靠封地的疆界;巩固国防不能依恃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能仰仗兵革的坚利,得到人心者相助者多,失掉人心者相助者少,相助者少到极点,连亲戚也会背叛他;相助者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让全天下所顺从的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常常不用作战,要作战就一定会胜利。

舜,是在种田人中发现的;傅说,是在筑墙人中发现的;胶鬲,是在盐民中发现的;管夷吾出之于家臣;孙叔敖出之于船民;百里奚出之于商人。所以说,老天爷将要降下大任务给这个人,一定先要磨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饿损他的皮肉,空乏他的身体,有意违背和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以此来启动他的心智,磨炼他的情性,增长他的实际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取得教训。内心感到窘迫,头脑反复权衡,而后方能有所作为。表征于颜色,兴发于声音,而后方能表达明白。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忧患,这样的国家一定会衰亡。这样就可以知道:生机来自忧患,死亡来自安乐。

人民最重要,国家在其次,而君王是最轻微的。所以,为老百姓所拥戴就可以作天子,为天子所喜爱就可以作诸侯,为诸侯所喜爱就可以作大夫。诸侯危害国家,就应当废旧而立新。


第二篇:孔孟语录


孔孟语录

孔孟语录

孔孟语录

孔孟语录

孔孟语录

孔孟语录

孔孟语录

孔孟语录

孔孟语录

更多相关推荐:
孟子语录

孟子语录amp注解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

《孟子语录》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一检查预习情况提问有关孟子的资料和字词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二展示目标如上三学习新知1师范读课文2生...

孟子语录

孟子语录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

《孟子语录》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孟子语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熟练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

孟子语录

孟子语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

孟子语录

孟子语录揭示职场生存之道孟子语录中有不少名言深刻地揭示了职场生存之道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专家解读要事业成功那么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与行动选择从职业发展上来说就讲究目标的清晰和定...

孟子语录

孟子语录一孟子语录简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

孟子语录教学反思

感情的共鸣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孟子语录教学反思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八鱼镇姬家殿小学庞亚梅文言文是祖国文化的精华文言文的学习不但可以提神学生内在素质还可以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涵孟子语录是六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

语文教案.《孟子语录》doc

语文教案孟子语录学习目标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3掌握理解舍生取义的意思学习重点全文字词含义全文大意学习难点对舍生取义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提问有关孟子的资料和字词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

孟子经典语录

孟子经典语录全集文章来源中国思贤网作者思贤网内容组浏览次数380喜欢我们的文章就点击关注吧点击这里订阅无忧演讲好口才每日一句短信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

孟子语录揭示职场生存之道

孟子语录揭示职场生存之道孟子语录中有不少名言深刻地揭示了职场生存之道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专家解读要事业成功那么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与行动选择从职业发展上来说就讲究目标的清晰和定...

孟子语录读后感

孟子语录读后感孟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代表之一很有幸能够在工作之余再次重温这位伟大教育家的经典名句下面我就此谈谈个人之感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众所周知人类自兽性种族发展到现如今的文明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观人类...

孟子语录(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