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语文文言文句式总结

时间:2024.5.4

语文文言文句式总结 一: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是??译为“这(是)??”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不知木兰是女郎。——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臣本布衣。/梁父,即楚将项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 己亦人也。——通过副词“乃”“即”“则”“皆”等表判断。 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等词语表示否定性判断。 二: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用介词“于”表被动。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见??于??”表被动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用“为” 所??” 表示被动

④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三月丁卯之望。——用介词“被” 表被动,与今相同⑤洎牧以谗诛。/城之破也/戍卒叫,函谷举/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三:省略句

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1、省略动词宾语2、省略介词宾语。词(“于”“以”)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 (定)─宾①宾语前置:

1//? ——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分别是 “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2 // 词,都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结论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不、未、莫、无等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命是从/唯利是图

结论三:用 “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 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4//

结论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②定语后置:

1/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2/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第1页

“为??

/王之蔽甚矣。—/省略介

3//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三: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4:尝遗余核舟一/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 与亚父。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四:中心词+ 数量词 ③状语后置:

1 具告以事 结论: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 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2 相娱乐

结论: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 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④: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结论: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 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美哉,我少年中国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主谓倒置/私见张良,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何哉,尔所谓达者?


第二篇: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更多相关推荐: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总结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咏雪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2.因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3.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特殊句式1.省略句…

文言文总结~

文言文总结文言文的讲解顺序1、读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问题)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

七年级文言文总结

文言文总结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女通“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日扳仲永:通“攀”,牵,引。不同“否”。裁同“才”。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七年级期中考试文言文总结

期中考试文言文20山市[自学]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然数年恒不一见:2一切乌有:3相顾惊疑:4念近中无此禅院:5始悟为山市:6连亘六七里:7危楼一座:8裁如星点:9或凭或立:10则黯然缥缈:一、整体感…

文言文总结

《小石潭记》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yi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

语文必修5 文言文总结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

高一上文言文总结

通假字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勾无,山名,在浙江。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句意是,规定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将免者以告——免通“娩”,生育,临产。句意是,妇女将…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总结

user第1页20xx0625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字词句梳理一文言文字词1通假字例肇锡余以嘉名同赐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

氓诗经1通假字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

20xx年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20xx年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

文言文 新员工入职总结 工作总结

癸巳年志岁月如矢斗转星移岁初吾有幸投身新韩承蒙不弃纳为同僚想工作已逾两月视之苦乐皆有受益良多每闲居静坐则不缀自省己身感触颇深此地民风淳朴一心向善官长可为师表同仁可为挚友又幸同事长辈多有提携尤为李某实为属下着想待...

文言文总结(7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