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白话解

时间:2024.4.13

濒湖脉学白话解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干出理论教研室 编研习中医,发扬国粹 日 录

四. 言 诀 2

一、 经脉与脉气 2

二、 部位、诊法 4

三、 五 脏 平 脉

四、 辨脉提纲 8

五、 诸脉形态 10

六、 诸 脉 主 病

七、 杂 病 脉 象

八、 妇儿脉法 35

九、 奇经八脉诊法

十、 真脏绝脉 40

五. 七 言 决 42

一、 浮 42

二、 沉 44

三、 迟 46

四、 数 47

五、 滑 50

六、 涩 51

七、 虚 53

八、 实 54

九、 长 56

十、 短 57

十一、 洪 58

十二、 微 60

十三、 紧 61

十四、 缓 62 7 13 19 37

十五、 芤 64

十六、 弦 66

十七、 革 68

十八、 牢 68

十九、 濡 69

二十、 弱 71

二十一、 散 72

二十二、 细 74

二十三、 伏 75

二十四、 动 76

二十五、 促 78

二十六、 结 79

二十七、 代 80

濒湖脉学白话解

北就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编

四. 言 诀

一、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此段讲经脉的生理。

经脉即脉管,又叫做血脉,是人体内运载血液环流自成系统的品管。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凡经脉气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所以经脉不光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是与气息(即呼吸时所出入的气,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息相关的。以脉在人体内生理地分布着,与地面存在的大小河流很相似,内面直接和心脏配合,外面遍布于皮肤、肌肉之间,使全身血液都得到容纳,从而便形成了整个的血液循环。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此段讲脉气的生成。

脉搏之所以能够搏动不休,主要是由于“脉气”的存在。“脉气”,可以理解为经脉本身的一种机能。这种机能不仅要获得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胃气”的不断供给而存在,还要

与营气、卫气互相结合起来,才是“脉气”搏动的根本。从“脉气”的性质来讲,它是属于“阳中之阴气”。因“气”本来属阳,但脉属阴,它又存在于经脉里面,便决不是单纯的“阳气”,而有一部分“阴气”在其中了。营气与卫气均产生于脾胃,营气具有化生阴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具有保卫体表的功能。营气是存在于血液里的,所以它和阴血一块在经脉里运行,卫气是阳气的一种,所以它便循环于经脉的外边。这样内、外阴、阳相互作用,就维持了“脉气”的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瑶 ,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此段讲“胃气”和“宗气”引导血行,经脉随气运动的道理。

经脉本身不能自己单独的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能运动。经脉随着“胃气”、“宗气”运动的道理,可以概括为“阴经”、“阳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脉属阴,气为阳,阴脉阳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阳气的运行,有似风箱的鼓动作用,经脉中血液受到阳气即“胃气”和“宗气”的鼓动,便会掀起波澜,上下来去,往复无穷地循环着。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到为则。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此段讲“寸口”诊脉的意义及呼吸和血行的关系。

全身正经十二经脉,每一经脉都有可以功诊脉动的地方,为什么一般都单独在手太阴肺经脉所在的寸口部位诊脉呢?手太阴经是肺脏所属的经脉,它上从喉咙下连于肺,适当呼吸气的要道。全身的营气、卫气以及吸入的天阳之气都在肺脏会合,因此,肺经脉所过的“寸口”部位,便能反映各经脏气的盛衰变化。其所以叫做“寸口”的原因,主要是这个部位全长一寸九分(同身寸,即以本人身体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测量本人体表某部长短度的标准。例如:以中指中节两侧横纹头之间的距离定为一寸,用以测量本人手足、背、腹各部的长知宽窄,便叫做“中指同身寸法”。)“口”是出、入往、来的意思、因而便把这个部位叫做“寸口”。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古人计算在一天一夜里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血液在经脉中的流行,一呼一吸大约前进六寸,在一天一夜里约共流行八百一十丈,这呼吸数字与现在的统计颇有出入,正常人一昼夜的呼吸数约为二万四千至二万门千息。不过,一息脉来四至,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二、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

推寻。寸口无脉,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

此段讲寸、关、尺三部的区分。

开始诊察脉搏的时候,让患者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很自然地平摆着,首先看准掌后高骨隆起的地方,这就是“关脉”所在的部位。“关部”的前方为“寸部”,属阳;“关部”的后方为“尺部”,属阴。医生覆手取脉,先把中指头准确地按在“关部”,前后两指尖自然地落在“寸部”和“尺部”的部位上,这是便可以进行仔细地切按了。,有的又有少数在“寸”口部摸不着脉的搏动,却在手臂外侧,即“寸口”的上方,可以摸到脉的搏动,这叫做“反关脉”,有的一只手“反关”,有的双手“反关”,一般属于生理现象,用不着怪异。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此段讲三部分主脏腑以及男女脉象差异

肮脏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并各有它一定的部位。如:左手“寸部”属心,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肝(包括胆),“尺部”属肾(包括胃),“尺部”属命门(包括大肠)。这是左手寸部叫“人迎”,凡属外感表症都在这里诊察;右手寸部叫“气口”凡属内伤里症都在这里诊察。这种说法来源于王叔和著的《脉经》,后世医家因得不到临床验证,多不表示同意,因此,这里只存作参考。此外,在《内经》里称结喉两旁的动脉叫“人迎”,左右手三部脉都叫“气口”,这是古人从全身诊脉的方法之一。《脉经》还把两手“尺部”叫做“神门”,专在这里诊察肾阴、肾阳的变化。肾阴肾阳强,主身体健壮;肾阴肾阳弱,主身体虚衰。如果两手“尺部”的脉都没有了,说明肾阴肾阳十分衰竭,是病情严重的表示。至于男女异性,阴阳各有盛衰,反映在左右两手的脉搏亦略有差别。左为阳,右为阴,男子阳气偏盛,当以左手脉稍大为顺;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右手脉稍大为好。再把“寸部”和“尺部”相互比较,寸为阳,尺为阴,男子阳气偏盛,当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如果两都相反,便说明是有了病变。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此段讲“七诊”与“九候”两种诊脉方法。

诊法中所有所谓“七诊”的,即浮、中沉、上、下、左、右七种诊脉的手法。浮取能观察有无外威表证,中取能观察脾胃机能的变化,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上,指寸部;下,指尺部。左即左手,右即右手。诊有脉时既要上下相互比较,也要左右相互对照。运用“七诊”

手法来体察病情、寻找病因。这样,对疾病的观察和分析就较全面了。诊法中还有所谓“九候”的,即在寸、关、尺三部,每诊一部时,都必须经过轻手浮取、稍重中取、重按沉取三种手法,每用一种手法时,都必须候到脉搏五次以上的搏动。一只手分做寸、关、尺三部,每一部又分做浮、中沉三候,“三三得九”,这就叫做“九候。候,仔细观察的意思。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此段讲从“寸口”观察全身病变。

在“寸口”观察全身病变的方法是:凡属胸膈以上至于头顶的疾病,都可以在“寸部”观察。凡属胸膈以下至脐以上的疾病,都可以在“关部”观察。凡属脐以下至于足跟的疾病都可以在“尺部”观察。左半身的病变还可从左手三部观察,右半身的病变还可从右手三部观察。所以能够“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左心候左,右以候右”,就是因为“病随所在”的缘故,也就是说某一部分有病变,,脉搏相应地在寸口的某一部位上反映出来;某一部分没有病变,相应地寸口的某一部位的脉搏,也就正常,并不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左胁疼痛,左关脉便现弦或紧,这就是:“病随所在”;右胁正常,右关脉也就没有不正常的变化,这就是”不病都否(即“不”的意思)。

三、 五 脏 平 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为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长弦。肾脉之沉,沉实而软脾肾脉来,总宜和缓。命门元阳,两尺同断。

此段讲五脏正常脉象的不同表现。

五脏的正常脉象,都可以通过浮、中、沉三侯来观察。浮部可以观察心和肺,沉部可以观察肾和肝。浮与沉之间,也就是中部可以观察脾和胃。但这都是从大体上来说的,仔细分析,还各有所不同。心脉的浮,浮中显得大而散,就是指尖稍微着力,便觉得脉体粗大;在稍着力,便觉得脉体阔大软散。肺脉的浮,浮中显得涩而短,就是指头稍微着力,便觉得脉的搏动带有滞涩的感觉;在稍着力,更显得脉有一种短促的感觉。肝脉在沉中出现、不仅脉形显得较长,还具有张力较大的弦象;肾脉也在沉中出现,但有壮实兼软滑的感觉。至于脾生胃的脉象,总以不快不慢、和缓为上。第二部分《部位、诊法》的第二段会说;“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即是左尺部候肾,右尺部候命门。但后世医家的经验认为;命门部位本在两肾的中间,大体上虽然分了左右,实际命门中元阳的盛衰变化,在左右两尺部都可以判断出来。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1.)毛:这里作“浮而轻虚”解。

2)石:这里作“沉而有力”解。

3)病生于内:本句后,原有“春得秋脉,死在金日,??,等四句,根据五行生克推算死日。

此段讲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于人体是有一定的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为了适应它,必然要随时进行调节,来维持健康。这种调节作用,在脉搏上同样有所反映。春季阳气渐次上升,脉搏相应地张力较强而见弦;夏季气候炎热,脉搏相应地来去充沛而见洪;秋季阳气爱渐衰退,脉搏相应地轻虚浮软而见毛;冬季气候严寒,脉搏相应地沉潜有有力而见石。在一年四季里,无论见到弦脉、洪脉、毛脉,石脉,只要带有一种和缓的脉气,这就说明是身体健康,正常脉象的反映。相反,在洪、弦、毛、石不同的脉搏中,都出现了太过而强实的情况,一般是外感,邪气有余的病变;如果在弦、洪、毛、石中出现了虚弱细微的脉气,大多是内伤,属于正气不足的病变了。总之,无论是诊察四时脉也好,或其他疾病的脉搏也好,最根本的就是要诊察脉搏中是否有“胃气”的存在。脉中有“胃气”,就是脉来“有神”。所谓“有神”,就是脉来和缓。例如:脉虽微弱,却是搏动均匀,这就叫做“有神”、有“胃气”,这就说明身体的正气还存在,病变虽重,仍易治疗。如脉来无“神”、无“胃气”,说明正气已极度衰竭,应当加以注意,不可稍有疏忽。

四、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到,平和之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到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症。沉里迟阴,数则阳盛。办在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1) 数(shuo);晋朔。即:“快”。

2) 晦明:原作晦“冥”,今据《左传》,:“天有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也。过则为灾。”故作“晦明”晦,是黑夜;明,是白天。

此段讲浮、沉、迟、数为脉的四纲。

在未会诊察脉搏之先,医生首应把自已的呼吸调整好,在一呼一吸、气息十分稳定的时候,才进行诊脉。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来跳动四或五至,这就是正常脉搏的一般准则。如果一呼一吸脉搏仅跳动三次,便为迟脉,便属有寒的病变;假使一呼一吸脉搏动仅有一、二、次,愈是转变为迟,说明寒邪病变愈加严重;一呼一吸脉搏动到七、八次以上,愈是转变为数,说明热邪病变愈是厉害了。既分清了迟、数两脉,不得分辨浮、沉两脉的特点。只有完全掌握了浮、沉、迟数这四个主要脉象,从面分析内因或外因的病变,才更全面。

外因,主要是指阴、阳(这里指四时寒暑)、风雨、晦、明等自然界的变化。但是,这个说法已经成为历史资料,祖国医学习惯所称的外因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而言。

内因,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情志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习惯称为“七情”、其实还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发生的。无论内因或外内的病变,都可以出现浮、沉、迟、数几种不同的脉象。外因见浮脉,多属于风寒表症;外因见沉脉,多为冒初期,寒邪深人,紧束于里,一时不能发越的绿故;外因见迟脉,多为脏气不充,邪气留连不解的阴症;外因见数脉,多为风热伤经,邪气在表的阳症。内因见脉浮,多为精气不足,虚风内动;内因见脉沉,多为气陷、气郁,有所积滞;内因见脉迟,多为元气大虚、阴寒冷积;内因见脉数,多为邪火炽盛,阴热燔灼。但是,临床上所见到的脉象,往往都不是单一地出现,而是兼见的。例如:同样的数脉,有浮数与沉数的区分,浮数是热邪在表,沉数是热邪在里。同样的迟脉,有浮迟与沉迟的不同,浮迟是虚寒在表;沉迟是冷结在里。总之,对脉象的仔细诊察,结合症送的表现,互相参证,加以分析,便知道这个病症在表在里,属阴属阳,为风为气,或冷或热,是内伤还是外感等等,都可以了解了。于此可见脉学的道理,讲起来好象很繁杂,但归纳起来,可以把浮、沉、迟、数四种脉象概括为一个提纲,只要有了这个纲,就能引申而触类旁通了。

五、 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来盛云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芤而急弦,革脉使然。浮小而软,绵浮水面。软甚则微,不任寻按。

此段讲从浮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洪、虚、散、芤、革、濡、微七种脉象的区别。

1) 悠(you);音优。这里作“持久”解。

2) 芤 (kou);音抠。脉象的一种。

3) 芤而急弦;原无,今加。

浮脉的形象,有似空间的“天阳之气”,轻清上浮,只要手指头轻微地着到皮肤,便可

以感觉到脉的搏动,好象在水面漂浮着的木料一样,老是浮泛在上。在浮脉里可以见到七种不同的脉象,若浮而有力,脉体还显得粗大,一来一去地搏动,既极其充盛而又持久的,这是洪脉。若浮而无力,脉体虽大,却是极柔软,搏动又较迟缓的,这是虚脉,若比虚脉还显得涣漫不清楚,稍加重按就摸不着了,这是散脉。若浮而中空,外边有,中间无,这是芤脉。比芤脉更加弦急的,是革脉。若浮而细软无力,好象绵絮浮水面一样,这是软脉。若比软脉还要软而细小,稍用力按,脉搏就似有似无没法寻按了,这是微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幅幅(bibi):音逼逼。原作郁结,这里作“坚实”的形容词。

此段讲从沉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伏、牢、实、弱、细五种脉象的区别。

沉脉的形象,好比重浊的“地阴之气”,总是不断下沉,必须手指用力重按,直按到筋骨上才可能摸着它。在沉脉里可以见到五种不同的脉象。第一、比沉脉还要深沉的脉象,则必须用手指使劲推动筋骨,才能感觉到脉搏在深处隐隐约约地跳动,这叫伏脉。第二、沉而力,来势充实,形体阔大,还兼有长而且弦的形状的,这叫牢脉。第三、比牢脉还坚实,搏动极其强而有力,这叫实脉。第四、沉而无力,既软弱如绵又极细小的,这叫弱脉。第五、比弱脉还要小,只象蜘蛛丝那么一点的,这叫细脉。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快于迟,缓才及四。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迟细为涩,往来极难。似止非止,短散两兼。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1) 脉已无气;此名后,原有“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 ,沉小细弱”因与本段(二)、

(四)相重,故删。

2)似止非止,短散两兼;原作“易散一止,止而复还”。因涩脉一般不会歇止,只是稍微迟滞一下就过去了,这和“止而复还”的结脉不同。不过,涩脉却有兼有“短”象或“散”象的时候。今据《脉经》往来难,短且散的原文改。

此段讲从迟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缓、涩、结、代四脉以及损脉、败脉、夺精脉的区别。 迟脉是阳虚阴盛的脉象,一呼一吸只有三至。需要和迟脉区别的,首先是缓脉,缓脉的搏动要比迟脉稍快,一呼一吸刚四至,而且它的搏动亦均匀和缓。如果一呼一吸脉 仅搏动两次,这叫损脉。一呼一吸脉仅搏动一次的。这叫败脉。更有在两息的时间内仅搏动一次的,这叫夺精脉。凡是出现以上三种脉象的,都说明精气衰竭,病势已经发展到了极其严重的阶段。至于脉来迟细,搏动又艰涩困难,甚至很有些象短散脉和歇止脉,但它并不歇脉。有两种歇止

的脉应予区分,一种是脉来迟缓,时或有一次歇止,歇止的间隔是不规则的,歇止后马上再搏动,这叫结脉;另一种也是脉来迟缓,但它是很均匀地歇止,并经过较长的歇止时间较长,来时也只是照常搏动,没有自行补偿的频速功能,并不是说歇止后永远不回复了。参看七言廖代脉解释。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往来流利,是谓之滑。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1) 九至为脱,此句后,原有“浮大者洪,沉大牢实”两句,因与本部分(一)(二)相重,故删。

此段讲从数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滑、紧、促、动四脉以及疾脉、极脉、脱脉的区分。

数脉是阴阳盛的脉象,一呼一吸脉来六至。如果到了七至,叫做疾脉;八至叫做极脉;九至叫做脱脉。这都是阴精虚损,阳热亢极病变的反映。到了九至以上,是阳气已绝的象征,所以称为“脱”。至于脉搏往来流利的,叫做滑脉。脉来左右弹动,有如绳索转绞似的,叫做紧脉。数而时或歇止,特别多见于寸部的,叫做促脉。数而坚紧,搏击有力,指下有豆料般大一点陇然高起而摇动不休的感觉,又常见于关部的,叫做动脉。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此段讲长、短、弦三脉的区别。

长脉是超越寸或尺的本位而有余,只要是长中带有柔和之象并不弦急的,便是正气充沛的反映。如果脉长而具有挺直的形象,弛张力亦较大的,这叫做弦脉。相反,脉不长而短,无论在寸或心部都表现为不满足而短缩,这便属于气血虚损的短脉了。

2) 治,指“乱”的反面,这里作“正常”解。

六、 诸 脉 主 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症。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软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1) 劳极:劳,即“虚劳”,又称“虚损”,有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称为“五劳”。极,这里指筋极、骨极、血极、肉极、精极、气极等“六极”而言,是六种极为严重的虚损病。

此段讲不同浮脉所主各病。

每一种脉象,都有不同形态,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病变所致。临床上一脉独见的较少,往往是几种脉象互相兼见于各种复杂的病症中。例如:浮脉主要出现于外感表症,也可见于里虚不足的症候。但外感表症,多见于浮而有力,里虚血弱,多见浮而无力,脉浮而迟的,多见于气虚伤风;脉浮而数的,多见于外伤风热。风寒表邪滞于经脉,多见浮面紧;风湿邪气留于肌肉,多见浮而缓。暑伤元气,脉来浮虚;大失血后,脉来浮芤。阴虚火旺,常见浮洪;虚损劳极,常见浮微。阴精虚损的,脉见浮软,气血极虚的,脉见浮散。若痰饮内盛,脉见浮而弦;痰热壅滞,脉见浮而滑。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畜(与蓄同)。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1) 痼(gu)音固。积久不易治好病。

2) 饮:即“痰饮”或“水饮”的简称。是因风、寒、湿、热诸邪,以及 情志或饮食的郁滞,在酿成稀粘的浊液,积于体内为病。其清稀者为饮;稠浊都为痰。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滞于经络而发生种种病变。

3) 阴毒;病名。因寒邪深入骨髓,以致气血不能流行,凝滞经络而成。其主要症状为肤色表青紫,周身剧烈疼痛,咽喉痛,继则红肿腐烂。

此段讲不同沉脉所主各病。

沉脉的出现,最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内伤里症。里症,凡属脏腑中的病变而无外感的,都属于里症的范围。

二、阴寒邪气。三、各种积聚。固定地停聚在某一部位,叫做积;发作有时,展转移痛,叫做聚(参看下文《杂病脉象》第十四)。诊察沉脉,首先要从它的搏动有力和无力来分辨,沉而有力,多为痰饮和伤食的病变;沉而无力,一般多由气机郁滞所致。脉来沉迟,多时虚寒为病;脉来九,常为热邪内伏。沉而兼紧,以寒凝冷痛的为多;沉而兼缓,以水气(即寒水邪气)蓄积的为多。如久患冷病,沉脉之中多兼牢象;如里热盛极,沉脉之中多兼实象。阴精虚损的,脉来沉弱;湿邪痹着(停滞不行)的,脉来沉细。痹,又为病名之一,主要是由风、寒、湿三种病邪痹着而成,关节间有游走性疼痛,多汗的为风痹;关节呈固定性疼痛的为寒痹;肢节发沉,茶馆甚或麻木不仁的为湿痹。这里扬谓痹湿,也就湿痹病。沉弦脉,每见于痰饮为病的痛症;沉滑脉。每见于宿食为病的积症。假如脉来沉伏,多见于阴毒各聚积不消发为剧烈吐泻的时候。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此段讲迟数两脉所主病症。

五脏的虚寒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迟脉,尤其是阳气潜伏在里,不能通达于外的时候,脉的搏动显著变迟。如果是寒凝腹痛,脉来迟而有力;如果是由于阳气不足面引起的虚寒症,脉来便迟而无力了。

六腑的邪热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数脉。诸如胃热上逆的呕吐、热伤神志的发狂等症的脉搏,往往都现数象。如果实热炽盛,脉来数而有力。一般疮疡,初起多为血分有热,但在溃脓以后,营血大伤,只是余热未除,脉来便数而无力了。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畜血,上为吐逆。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1) 反胃;即饮食物吞下后又吐出来。除有热而外,血虚的也可见此。

2) 结肠:又叫“膈结”,即肠中津液缺乏,大便秘结。

3) 厥逆: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以致四肢不温的病症。

滑脉是邪气内盛的脉象。如痰饮停留、伤食所滞、瘀血蓄积、呕吐气滞等,都可见到滑利的脉象。不过痰饮多见浮滑,伤食多见沉滑,蓄血的滑脉多见于关部,吐逆的滑脉多见于寸部就是了。

涩脉是精亏血少的脉象。凡是寒湿入于血中,或阴虚液涸的反胃,便秘,以及出汗过多而伤津、营卫虚损而厥逆等病变,都可以见到来去艰难,极不流利的涩脉。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支饮,沉弦悬痛。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1) 支饮:痰饮病的一种。其症状为咳喘气短、胸部痞满,有轻度水肿,皮肤发黑。

2) 悬痛:这里是“悬饮”胸痛的简称。“愚饮”因胸胁部有水饮 留,症见咳嗽。胸胁痛,时或呕吐。

此段讲各种弦脉的主症。

弦脉为水饮病多见的脉象,尤多见于胆和肝的病症中。脉弦而数,多为热盛;脉弦而迟,多为寒盛。在浮部见弦,多属支饮为病,在沉部风弦,多属悬饮胸胁痛。头痛病在上,故寸脉多见弦,又称为“阴弦”。这就是分辨弦脉的大概。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此段讲紧脉的主症。

紧脉的出现,主要为寒邪盛和各种痛症的反映。脉浮而紧,说明寒邪在表;脉沉而紧,说明是里虚寒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3) 风痫:“痫”,原作“癫”,现已统一改作“痫”,下同。风痫为癫病的种,多风痰而起,常突然发作,昏倒,抽搐,目 视,时发时止。

此段讲长、短、细、洪、虚、实六脉的主症。

脉来显长,是正气充沛,是正常现象,是身体健康的表现。脉来见短,多属气虚的病变;脉来见大,表示病在进展。如果脉在浮部见长,并有紧张感的,常见于风痫病;脉在沉部见短,则为宿食不消。凡气血虚少,或湿邪滞于经络的,脉来多细;凡热盛阴伤,脉多见洪大。总之,血气虚的,每见虚脉;邪气实的,常见实脉。临床所见,一般如此。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软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与惊,崩中失血。虚寒相搏,其名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1) 崩中:即“崩满”。妇女下部大量出血叫“崩”;少量出血,但绵绵不止的叫“漏”。 此段讲缓、软、弱、微、动、革六脉不同的主症。脉来各缓,本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如缓而偏大,则多见于风热病症;缓而偏细,则多见于寒湿病症。缓而兼涩常为营血虚少的脉象:缓而兼滑,常为内热炽盛的脉象。同是细小脉,还有软与弱的区分,软而细小,是阴血虚损;弱而细小,为阳气衰竭。阳衰气不充于身,最易出现寒症状;阴虚不能和阳,常见发热症状。气血两虚的,容易见到微脉,但亦有种种分别。寸部属阳,如寸脉微,这是阳虚,阳虚的便恶寒;尺部属阴,如尺脉微,这是阴虚,服阴虚的便发热。男子脉来微细,多见于虚弱劳损的病变;女子脉来微细,总是在崩漏下血的时候。假使阳气郁结于血分得不到发泄时,就会出现种种“动”脉,汗出不止的,寸部脉见“动”,这称为“阳动”;发热不止的,尺部脉见“动”,这称为“阴动”。他职疼痛、惊悸、血崩、便血等,两手关部脉多见“动”。惊悸,即因受惊,心跳加速,惕动不安的病变。本来就是个虚寒的体质,同时又阴邪内动,便会出现革脉。如在男子的严重精亏,女子的崩漏失血阶段,都可以见到这种由于气血虚损而又受到寒邪侵袭(虚寒相搏)而致的革脉。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阴盛则结,疝瘕积郁。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此段讲促、结、代三脉的主症。

凡阳热盛极而伤阴时,多见到促脉。如患肺痈(主症为潮热、咳喘、吐粘臭脓痰、胸痛等)、阳毒(主症状为紫斑。咽痛,甚至吐血)时常见促脉。凡阴邪盛极,或者到了固结的时期,便

能见到结脉,常见于疝(即疝气痛;多为睾丸连少腹急痛,有的阴囊胀大),瘕(腹中积块,时聚时散)、积(即积聚)郁(郁积,有气郁、血郁、痰郁、食郁等)等症。心悸,心跳悸动不安。如果元气衰竭,到了不能持续的时候,便会出现代脉,如见于久泄浓血、元大伤之症;或久病伤寒,阳虚心悸也能见代脉。妊娠三月,恶心呕吐很厉害。以致气机阻滞,脉气难于接续的时候,也可以见至代脉。

七、 杂 病 脉 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府身温。

1) 中(zhong)音众。感受,伤害。

2) 卒(cu):同猝,音促。忽然。

此段讲卒中的脉症。

脉象既是病变的反映之一,因此不同的脉象,就会出现不同的病症中,病中阴症、阳症的区分,脉亦有阴脉和阳脉的不同。阴症见阴脉,阳症见阳脉,这是相宜的,为顺。反之,阴症见阳脉、阳症见阴脉,这是不相宜的为逆。

突然受到病邪伤害而暴发疾病的,叫做卒中,最常见的卒中病,有中风、中痰、中气、尸厥几种。

中风病,多是由于气血先虚,风邪乘虚伤害人体而成。因此,中风而见脉浮缓,浮虽是风邪的表现,缓却是正气还存在的反映,这是病与脉相宜的脉象。如果脉来坚实而急数,则为病邪太盛征象,是中风病扬忌讳的。

中痰的患都,脉来多浮滑。凡中风而见痰涎壅盛,昏迷不省的,便叫中痰。

中气的患者,脉来多沉迟。中气,属于“尸厥”病的一种,多先因情志损伤、脏气厥逆而发生,症见卒然昏倒,身冷无痰。

尸厥的患都,脉来多沉滑。凡患尸厥的,都是因于气血先虚、再感受四时不正之气,以致卒然昏厥,口鼻气微,其状如尸,惟脉搏仍然跳动不休。假使邪气深入五脏,便现身凉肢冷;如仅在六腑,虽人事不省,身体还是照常温暖的。

以上中风、中痰两病,习惯称为“真中风”。中气、尸厥两病,习惯称为“类中风”。无论真中、类中,都能忽然昏倒,人事不省。但是,“类中风”决不见口眼嘴斜,偏废不用、麻不不仁等“真中风”的症状。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症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此段讲外感风、寒、暑、湿诸邪的脉症。

外感病中有风、寒、暑、湿种种的不同,它的脉象和症状也各不同。外感风邪,初期多是营气受伤,而见浮紧脉,无汗症。因为风性散发,寒性收敛,所以虽同属表症,伤于风的便脉浮缓而有汗;伤于寒的便脉浮紧而无汗。暑热的特性最容易耗散正气,所以尽管身上发热,脉不却见虚。湿邪容易闭着于血分,影响到血液的运行,故脉来多细缓而滞涩。寒邪尽管属阴,但受到伤害以后,变化成为热病时,以脉来浮数较好,这是因为阳症阳脉,脉症相合的缘故。如果脉来沉、微、涩、小,是阳症见阴脉,是邪热有余,正气大伤的反映,这种脉症相反的病变,比较复杂,治疗过程不一定顺利。凡是外感病,经过出汗以后,脉来平静,热退身凉,这是表邪已解,逐渐恢复的表现;假使既经出汗以后,热不退而反回甚,脉不静而反躁急,说明病变还在发展,在治疗时较前都要困难些。

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软细。

1)饮食内伤;此句前,原有“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频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十二句。现移到第十部分(一)后。

此段讲饮食劳倦内伤脉症。

最常见的内伤病,主要可分饮食和劳倦两种,同时还须分辨在气、在血,以及兼见痰、火寒、湿等等的不同。因饮食而引起的内伤病,主要病变在于宿食停滞不消,所以“气口”部位(见第二部分《部位、诊法》的第二段注解。这里指右手关脉而言)多见急数而滑的实邪脉象。至于因劳倦而引起的内伤病,虽然常常是虚实互见,究应以虚损为主,所以它的脾脉总是现豁大而虚弱无力的多。凡情志变化、起居失调。饮食不节等,都能损耗正气,以致出现乏力少气、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等症的,便称之为劳倦。如果气分的劳伤很严重,脉不便多见沉细,只有用力重按,才能摸到脉的搏动,甚至还可能出现极沉的伏脉,或者弱而涩的脉象,这都足以说明气分的劳伤是时间既久、病亦较深的了。伤在血分,又有出血病变的,还会见到芤脉。这都是属于症一类。但是,劳倦内伤的病变,毕竟还是有邪实的。如邪火内郁,则脉来多见沉实;痰饮内蓄,脉多见滑;饮食积聚,脉多见紧;阴火内炽,脉见滑数;湿邪留滞,脉见软细;水饮停留,脉多见弦;阴寒内盛,脉多弦紧;外兼风邪,脉来浮滑;内兼气滞,

脉来沉滑;兼有伤食,脉来短疾(即快)。习惯称极数的脉叫“疾脉”,或者叫极脉。总之,劳倦病变的这些兼症,在临床上是常见的。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昆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1) 折:这里作“折寿”解,即生命不能长久的意思。

2) 讶(ya)音亚。惊讶。

此段讲疟疾、泄痢、呕吐、霍乱脉症。

疟疾患都,多出现弦脉。但因疟疾是属于寒热不和的病变,在辨认弦脉的时候,首先要分辩它是弦数还是弦迟?弦数一类的实脉,都是脉症相合的,如果突然出现了代脉或散脉,这是极虚的脉象,说明邪气还没有消除而正气已衰了,实症而见虚脉,这是最不好象征。

泄泻,就是腹泻。下痢,就是痢疾。无论泻或痢,主要因胃肠功能先有了虚损,传化失常,而后发生风、湿、寒、热等症。这是脉来沉小或滑弱,就是胃肠虚损的反映,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脉来实大或浮数,甚至发热不退,说明病变还在急剧的发展,正衰邪盛,这种症候是比较严重的。

呕吐或反胃,都是胃气上逆的病变,最易损伤津液。如脉来浮滑,证明精气还没有大伤,故是好的现象。如脉来弦、数、紧、涩,甚至琮肠结便秘,是气已大虚,津亦枯竭,而热邪犹未消退,这种病变的转归,多半是不好的。

霍乱(1),多为传染秽毒而成。上吐下泻,急剧发作,以脉来洪大,手足温和为佳。即偶或出现歇止的代脉,亦只是脾胃功能紊乱,一进清浊不分,干扰脉气,脉气不相继续所致,不能因此惊讶而疑为死候。如见四肢厥冷,脉来迟弱,这才是阳气衰竭、寒邪太盛,是不好的征兆。

咳嗽多浮,聚胃关肺(2)。沉紧小危,浮软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症。

1. 霍乱:中医书中的霍乱,是指上吐下泻的证候而言,和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霍乱不同。

2. 聚胃关肺:原作“聚肺关胃”,今据《素问》“聚于胃,关于肺”的原文改。

此段讲咳喘脉症。

咳嗽是肺气上逆的病症。根据《素问咳论》“聚于胃,关于肺”的说法,此种咳嗽,其病邪聚于胃,并循肺的经脉而上及于肺。浮是肺病常见的脉象,故此种咳嗽的脉象一般见浮。

既病咳嗽,脉来沉小,是肺胃之气大伤;更兼紧象,说明肺中的邪气犹重。正气虚,邪气实,这种情况是很不好的。相反,如脉来浮软,肺气虽然虚弱,但邪气并不严重,就易于治疗了。

气上逆而不能降,轻则咳嗽,重则喘息。气喘紧迫的,当它发作的时候,要振动两肩来帮助它的呼呼运动,才能勉强维持其气息的出入,便叫“息肩”。这时脉来浮滑,说明只是风痰滞于肺,肺气不能下降的缘故。只要风痰一去,喘息就可以平静下来,实症实脉,所以为顺。如果脉来沉涩而散,是肺气虚弱已极的反映。阳气大虚,四肢失去温养,自然就会寒冷,所以便属于逆症了。

病热有火,烘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

(1)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脾败双弦,火炎急数。

殒:音允,指死亡

此段讲为热、骨蒸、劳极脉症。

凡属火热的病变,脉来洪数,热症热脉,显而易见,便于治疗,如脉来沉微,便当考虑是虚热或假热,而不是实火。如果脉来散漫无根,更应当考虑到是否虚阳外脱,那就有危险性了。

骨蒸发热,是属于阴虚阳亢的病变,主要为肾阴虚损;不能养阳,阳气亢奋,所以脉见虚(阴亏的反映)数(阳亢的表现)。假使发热而脉来涩小,说明不是一般的阴虚,而是阴精枯竭了,精竭而热犹不止,进一步便会发展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地步,就有生命危险了,骨胳中存在有骨髓,是由肾中精气变化而成,精髓充足,骨胳强壮;精髓不足,气反化为热,热邪从骨胳里蒸腾而出,便叫做骨蒸发热,为虚劳发热的一种。

无论“五劳”和“六极”诸种虚症,都是由于阴精阳气虚损的病变。多见浮软、微软等虚脉,这是很可理解的,若劳极病而见双手关脉都弦,习惯称做“双弦”。脾胃机能又极其衰败的,这是肝阳亢盛损伤脾胃的结果。若劳极病而见脉来急数,这是阴虚至极,阳亢成火的必然反映。

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畜,却宜牢大(1).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此段讲失血、瘀血脉症。

诸种失血病,无论是吐血、下血、血崩,经大量出血之后,必然见到血液虚少的芤脉。在失血的过程中,脉来缓小,则虚症虚脉,脉证相应,是一较好的现象。若脉来数大,说明邪热病变还在发展,还有出血的可能、应严加注意。如果有瘀血停蓄在内,脉来牢大,实症实脉,

脉症相应,仍属相宜;假使脉见沉、小涩、微种种虚脉,那就是实邪既没有消除,阳气又已大虚,实症虚脉,攻补两难,所以“反成其害”了。

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软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

(2)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微而实,阴迟而涩。

(1) 大:这里读作“太”

(2) 形脱:凡久病或大病,肌肉消瘦到了两颊、两(nao 音闹。上肢两的肥肉,两踹(chuai)音踹。下肢的肥肉,即腿肚都没有肉了,叫做“形脱”

(3) 闭(bi).音弊。闭也。

此段讲遗精、白浊、三消、淋闭、便结脉症。

遗精、白浊的病变,基本上是属于虚证的多,所以都可能出现微涩的虚脉。但遗精见于阴虚火旺,或白浊见于湿热下注时,就可见到洪而芤或数而软的脉象。洪与数是由于火旺的原因,芤与软则为精液虚竭的反映。

消渴病有“三多”症 状,所以叫做消。渴而多饮为上消,饥而多食为中消,饮而多尿为下消。 三者多由燥热太盛所致,所以脉来浮大,甚至数大。因都是脉症相符的,故主生。如果出现了细、小微、涩种种虚脉,同时肌肉消瘦已经到了“脱形”的程度,说明精气耗散已经极为严重,故可惊。

淋和闭,是排尿困难的两种不同病变。淋是小便点滴而出,排泻不通畅,闭是小便闭结不通。患淋病或小便闭而鼻头色发黄,是由于脾胃的湿热内盛(因鼻头是脾所主的部位),所以脉来数大,是脉症相应的。没有什么妨碍。相反,脉来涩小,这是精血大伤,不能化津化气的重症。

大便燥结不通,必须分辨燥热伤津的结果,故脉来多数而实;在血分为阴结,由津枯不润所造成,故脉来多迟而涩。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痰滑热数。

此段讲癫、狂、痫脉症。

由于痰浊阴邪太重,以致神识不清的,便发为癫病,主要症装为语言错乱,器笑无常。由于火热阳邪太重,煎熬成痰,蒙蔽心窍,以致神志失常的,便发为狂病,主要症状为无端怒羁,猖狂躁急。这两种病都是由于有实邪的存在,如脉来浮洪。则为实症实脉,病变单纯,易

于治疗,故为吉光;假使脉来沉急,说明病变已经深入,不易治疗,故为凶殃(殃,即是凶,凶殃互词,就是不好的意思)。

痫病,是心神虚弱,又为风痰所扰的病变。如见虚脉,仅为心气不足,风痰邪气并不太重,故为相宜;假使脉来实而急数,便说明风痰重,邪气盛,这是不好的,他如:脉浮为阳症,脉沉为阴症,脉滑为痰症,脉数为热症,这各一般的辨症并没有什么区别。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左涩列血,右大虚看(1).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暑滑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此段讲喉痹、眩晕、头痛脉症。

喉痹,即喉中闭塞不通。主要症状为咽喉肿痛、面赤腮肿,甚至颈项漫肿,渴水难咽。多由阴火内亢,外感风寒,相凑而成。脉不见数,总属热症;脉来见迟,则为火被寒郁。缠喉风,系喉痹的一种,主要症状为喉连项肿大,项部及喉内都可看到红肿发炎,喉部发紧、发麻、发痒,痰鸣气壅,手指发青,手心壮热,发热恶寒、甚至手足厥冷。多由情志先伤,再感风热邪毒而成。喉痹而急速发作,痫情发展极为迅速的,叫做“走马喉痹”,多由肝脾两脏火郁而成。无论缠喉风或走马喉痹,均为热毒内攻的病变。如果脉不微状,说明精气枯竭,毒势蔓延,故属难治。

眩晕,即头目昏眩甚或晕厥。致病的原因虽然复杂,但一般以精气虚损、痰火上攻为最常见。属痰的脉来滑实,属火的脉来洪数。左手脉涩,多为死血,即有瘀血;右手脉来虚大的,多属于气虚。头痛病的患者,多见弦脉。大凡疼痛,经脉往往变得很紧急,所以脉搏亦因之而见弦。头痛脉来见浮,多属外感风邪,痛的特点是;有抽掣的感觉,恶风出汗。头通脉来见紧,多属外感寒邪,痛的特点,头发紧,恶寒无汗,头痛脉来见洪,多属热病,痛的特点是;耳和额部胀痛,无论有汗无汗都恶热。头痛脉来见细,多属湿病,痛的特点是:头部感觉沉重,遇着阴雨天更厉害,头痛脉来缓弱,多为暑病,痛的特点是:感觉空痛,汗出恶热。头痛脉来见滑,多为痰病,痛的特点是:昏重而痛,心烦欲吐。头痛脉来弦软,多为气虚,痛的特点是:稍为劳动,痛即加重,头痛脉来微涩,多为血虚,痛的特点是:痛连项后发际,并时常发生惊惕。头痛脉来弦坚,多为肾气厥逆,痛的特点是;痛连齿根,时发时时止,入夜加重,只是恶寒不恶热。头痛脉来短涩,多为真头痛,痛的特点是:痛连脑内,四肢厥冷。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愈速,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列,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软细肾着。大乃肾虚,沉实闪

肭(1).

此段讲心腹痛、疝痛、腰痛脉症。

祖国医学传统的所谓心腹痛,实际主要是指胃脘痛而言,心,作“中”字解,胃脘在人体中央,所以胃脘痛叫做心腹痛。这里所谓的九种腹痛是:一、饮痛:痛而腹鸣,胀满食减,足跗(fu音夫,足背)水肿;二、食痛:痛而痞闷,吐逆吞酸,嗳腐臭气;三、冷痛:痛而腹冷,作刺痛,四肢清冷;四、热痛:痛而胸热欲呕,心烦而渴,大便秘结;五、气痛:痛而胀满,游走不定,时作时止;六、血痛:痛而腹中有积块,牵引两胁部:七、虫痛:痛时腹中呈索状物,痛止即散,甚至吐出蛔虫,或大便中有虫;八、悸痛:痛而脐上悸动,劳动即发,头面发赤而下重;九、斗疰(zhu,音注。灌注,即传染的意思)痛:痛而神昏卒倒,昏愦妄言,甚至口噤。凡因感染秽浊恶气而有以上症状的,便叫做疰痛,上面所述九种心腹痛,如脉来细迟,只说明正气不足,但病邪并不严重,因而可望其速愈。如脉来浮大,不仅正气虚衰,而且病邪也很严重,便会牵延难愈。

疝气病,少腹急痛,手足厥冷,有的痛而牵引睾丸,阴囊肿大,痛时腹中有积块,可上可下。多因寒湿郁滞,浊液凝聚,阻塞经脉血络而成,少数也有因于湿热壅遏的。所谓“积聚在里”,就是这样的病变。正因为经脉拘急不通而痛,所以一般疝痛的脉搏,也是弦而紧急有力。如脉见牢急。说明阴寒实邪在里,只是用温散寒邪的方法,便可治愈。如果脉来弱中带急,是阳气既已大虚,寒湿阴邪又特盛,治疗是很困难的。

(1) 肭(na):音纳。肥软的意思,这里指腰部的肌肉而言。

腰痛的成因,主要由于肾脏虚损,阳气不充,风寒、湿、痰等病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以致疼痛。腰痛的病变,既以内伤里症为主,故脉来多沉;因于疼痛,故脉兼弦,这是一般患腰痛的脉象。如果兼见浮脉,痛而左右牵连,脚和膝部发生强急的,属于风邪。兼见紧脉,痛而足冷背强,拘急怕冷的,属于寒邪。兼见弦滑,痛而有形,皮肤呈苍白色的,属于痰饮。兼见软细,痛而腰冷发沉,下肢浮肿的,叫做“肾着”(肾阳虚,水气闭着不行,故名)腰痛。脉见虚大,痛而隐隐不甚,乏力酸软的,属于肾虚。脉见沉实,痛而不能俯,不能动掐转侧的,多属闪挫外伤。

脚气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软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竭。

此段讲脚气、痿病、痹病、黄疸脉症。

脚气病,为寒湿或湿热等侵袭足胫而成。主要症状是;从膝到足,麻痹冷痛,痿弱挛急,有的发肿,有的不肿,有的下肢肌肉爱渐萎缩枯细,有的甚至从腿肚子感觉有气上冲,直冲到心胸部,习惯叫做“脚气攻心”。临床上诊察,一般可分做四个方面,脉来见迟,为寒湿邪盛;脉来见数,为热湿邪盛;脉来浮滑,为风湿邪盛;脉来软细,为湿邪盛,痿病,即手足痿软无力,关节缓纵,不能伸屈自如。多因肺胃燥热,精气两伤,以致筋骨、血脉、肌肉等渐次随之痿废,失去了它的正常功能。此病脉来多微弱而迟缓。这里只言肺虚、没有谈到胃、是不够全面的。痿病无论脉来见涩、紧、细、软,都是由于精血不足,筋骨、经脉失去了濡养的缘故。

痹病,先由气血亏损,肌膝松驰,以致风、寒、湿三种病邪壅塞经络,阴碍了气血的运行而成。最常见的症状是;大小关节疼痛,运动障碍,或者某一部分发生麻痹,失去知觉;或者周身有沉重的感觉;或者下肢浮肿,关节奇冷、变形。它的脉象以浮、涩、紧三种最为常见。因涩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浮紧是风、寒、湿邪痹着于经脉的反映。疸病,又叫“黄疸病”主要为周身皮肤及两眼发黄,多因于湿热蕴积,胆汁与胃中的湿浊合并,熏蒸郁遏,不能发越所致。这种湿热,属于实邪,所以便常出现洪数的实脉。古书记载,把疸病分做五种。一、黄疸;皮肤呈鲜明的黄色,两眼和小便都发黄,发热,这是属于热盛的病变。二、酒疸:身黄而心烦欲吐,腹胀满,小便不利,为酒湿毒气郁蒸而成。三、谷疸:身黄而腹满不欲食,食即头眩,小便不利。由饮食停滞,胃中浊气郁积而成。四、女劳疸:身黄,头额部现黑色,有瘀血蓄积而成。五、黑疸:身黄目表,头面部全呈黑色,大便黑,心中烦热,肌肉麻痹。多的酒疸或女劳疸误治而来。以上任何一种黄疸症,如脉来涩散,是精气两虚的表现,如见发渴不止,是热邪盛而精液枯竭,邪盛正衰,病变恶化,所以最忌见到此种脉象。

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大出厄(1),虚小可惊。胀满脉弦,脾受肝虐(2).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

(1) 出厄:音扼,困苦;出厄,即困基解除。

(2) 脾受肝虐:原作“土制于木”

此段讲水肿、胀满脉症。

水肿病,多因水湿阴邪太盛,不能正常流行,以致肌肉肿满,所以多出现阴邪盛的沉脉(一般有沉小、沉紧、沉数、沉迟等,故叫,“诸沉”)。水肿而脉见浮,多属“气水”或“风

水”。气水肿的特征是:皮厚色苍,自上而下,一身都肿。风水肿的特征是:面目肿大,骨节疼痛,身发沉,恶风出汗。脉沉则多见于“石水”和“里水”。石水肿的特征是:脐以下少腹肿硬如石,扣之有声。里水肿的特征是:面目和周身肿,发黄,小便不利。脉沉而数的,多见于阳水肿病,症见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脉沉而迟的,多见于阴水肿病,症见遍身浮肿,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辨认水肿病,一般说来,以脉来浮大较好,因实症实脉,病邪虽在,正气却没有衰败,容易治疗。如脉来虚小,是实症见虚脉,病邪未去,而正气衰败,所以可惊。

用胀满病,我因肝所郁而不伸,影响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致湿浊邪气积聚而成,故叫做“脾受肝虐(侵害的意思)”。胀满既多数是“肝强脾弱”的病变,所以出现肝强的弦脉。胀满而脉来数洪,为湿热内蕴,浊气滞留胸腹的缘故。胀满而脉来迟弱,为阳气大虚,阴寒邪气积而不散所造成。如果脉来浮细,多为虚胀,症见小便淡黄,大便溏薄,色泽枯槁,神倦懒言,脉来紧急,多为实胀,症见小便不通,大便秘结,用而坚满,气逆喘促,一般胀满病都是外皮绷急,中空无物,惟实症则湿浊壅滞而坚硬,故叫做“中实”。胀满病多为“本虚症实”的症候。也就是说单见其胀满形状似为实症,但多数都是脾胃虚弱的,所以称为“本虚”。假使脉来浮大,病邪虽没有减退,正气却还存在,故去“可治”;脉来虚小,则是正气衰败,难以抵抗病邪,故去“危极”。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轻,沉细者剧。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此段讲积聚、中恶脉症。

积和聚的分别是:由于痰或血积,积而不散,固定在一定的部位,有形迹可见的,叫做“积”,多属于五脏方面的病变。积块能够移动,有的疼、有的不疼,时而发作,时而消失,叫做“聚”,多属于六腑方面的病变。总的说来,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再结合四时的外感,都可引起本病。也就是先因正气不足,然后邪气得以积聚。因此,积聚而脉来实强的,是正气还没有完全衰败,病变较轻;积聚而脉来实强的,是正气还没有完全衰败,病变较轻;积聚而脉来沉细,说明正气虚损已极,这种病变,就较为急剧了。

中恶,多见于病后,忽然气绝不省,怨包括现在所谓“休克”、“假死”的都是,中恶而见腹胀,脉来紧细,说明正气虽衰,邪气不盛,容易回苏。若脉来浮大,是邪气已经深入的表现,病情比较严重了。

痈疽浮散,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不数不热,不疼

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此段讲痈疽脉症

痛为胃中热毒蕴结,经脉受到热毒的侵袭,血液壅塞腐败而成。发痈的地方,往往是高肿、色红、热烫,疼痛,皮很薄润,化脓较快,收敛也较快,属阳症。疽为疮毒蕴结在脏,渐次侵及肌肉,筋骨等组织,虽然也可腐化为热,但热并不盛,所以发疽的地方皮厚而坚,但红、肿、热,痛均不厉害,甚至不红、不肿、不热、不痛,属阴症。这是痈和疽的基本分辫。但一般又把较大的疮疡叫做痈疽,疮处坚硬,根蒂深固,外软内坚,平陷无脓,多因先有情志内伤,湿浊蕴结成毒,以致经脉凝滞而成,患痈疽而脉来浮散,恶塞发热,这是开始发病时所出现的表症,就在这个时候如身上有利痛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痈疽发生的地方。因疮毒开始影响经脉,干扰营气、卫气的运行,所以往往都会出现表症。痈疽已经发生后,发热肿痛而脉数,这是属于热邪盛的阳症,相反,既不发热,叉不瘙痛,脉亦不敛,使属于寒邪盛的阴症。还没溃脓的痈疽,而脉来洪大,这也是阳症,说明很快就要溃脓了,溃了脓,热毒即自行消敬而愈,故用不着害怕口已经溃脓的痈疽,脉搏还继续洪大,说明疮毒未除而气血已伤,故曰“可怕”。其实这也用不着害怕,只须及时重用清热解毒、托里调中的方法,也可‘治愈。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此段讲肺痈、肺痿、肠痈脉症。

肺痈的主要症状是;咳喘胸痛、吐浊痰脓血。多因痰涎垢腻蕴结成热、熏灼肺脏所致。如痈疡已成,必因热毒内盛,放寸脉多数而实。肺痿,多因脾胃津伤,不能养肺,以致肺脏逐渐枯燥,而现痰咳喘息.咳声嘶哑、痰不易吐.肌瘦神疲、恶寒潮热等症。肺痿的病变,主要是由于精气两虚,所以脉来虽数,却是无力的。患肺痈而面色咣白,同样是气血极虚的表现,故以脉来短涩为宜。如果脉来浮大,说明肺热犹盛,还会出现吐如糊粥样的浊唾,脓血等痖,说明病势还在不断地发展。

肠痈,即肠内发生痈疡。症见腹部固定性的疼痛,不能转动,接着它更显得痛,皮肤粗燥枯涩,腹皮发胀,可触到腹中有硬块,为湿热或瘀血郁积肠内而成,肠痛热盛,脉来滑数,这属实症。如果不是实熟,虽见数脉,也往往是数而无力,甚至还会出现芤虚的脉象,尤其在关部出现,这是痈疡溃脓,血液耗散的绿故。肠痈见脉微涩而紧,微涩脉虽属虚象,但紧脉却是湿浊凝滞的象征,可以趁它还没有成脓的时候,用温通轻泻的方法,下其湿浊,如通

肠饮(银花、归尾、白芷、皂刺、乳香、没药、大黄,甘草、苡仁、花粉)

之类。如脉米紧数,是已经溃脓的信号,只可以采用托里透脓的办法,切不可再用攻下剂,防它溃破穿孔。

-97 –

八、 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而①散,胎必三月。 但疾不散,五月可必。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新产之脉,缓滑为古。实大弦牢,有症则逆凸

此段讲妇人胎产脉法。

诊察妇人的脉象,最基本的是要从营血的虚,实、塞,热几方面来分辨它。人体内的气和血都很重要,但妇人的营血比起男子来尤为重要。所以对于妇女的营血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认识,在临床上更有特殊的意义。例如:妇人营血旺盛,便容易受精成胎;如果阳气偏旺而营血不足,便难干受孕。这是因为阴血偏虚,‘便不能养精;阳气偏旺,更足以伤

精的缘故。正因为血能养精成胎,所以一般妇女怀孕以后,首先从脉象方面反映出来的,就是手少阴心经的脉搏,也就是左手寸部脉的搏动.往来流利,颇带滑象,进一步尺关脉也流利而滑,那就是妊娠的征象了。困寸脉属心,尺脉属肾,心毛血脉,肾主藏精,精血调和,便能养胎。胎成三个月以后,尺脉求更显得滑而疾数,惟梢加重按,便略带软散,这

(1)而:原作“不”,今据《脉经》脉滑疾,直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的是胎气初成,还没有至于壮实的征象。胎成五个月以后、胎气逐渐壮突起来,尺脉只是滑而疾数,便没有软散的现象了。

胎儿的男女不同,在孕妇的脉象和腹部的形状方面,也有点区别。男胎左尺脉来多滑疾,腹部胀大有似釜(锅)底,圆而尖凸;女胎右尺脉来多滑疾,腹部胀大呈簸箕形,圆而稍平。前人虽有此说,但井不完全如此.

只供参考。

孕妇快到临产的时候,脉象也有较大的改变。因为它与平常(经常)所见的脉象有选别、有距离,所以把这种脉叫做“离经”脉。凡孕妇临产,已见“羊水”的,说明生产就快了。如未见“羊水”,说明生产还要稍待时刻,不要速然惊慌忙乱,造成不必要的紧张。生产

以后,胎去血虚,但脉来犹见缓滑,是气血没有大伤的表现。若脉来见实、大,弦,牢,

或者更出现风病,痉病种种症状时,是正气初虚,邪气又盛,正直邪实,便为“逝”症。这里所谓“逆”,仅与脉来缓滑、没有病症的情况相对而言,并不是什么危险。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症,与虎口文纲。

除切脉以外,还可以观察小儿的面色,大概是:青白色,主阴邪;黄赤色,主阳热;青色主风、主肝邪、主脾胃虚寒、主心腹疼痛、主暴惊,主惊风;白色主气虚、气脱、主脾肺不足、圭寒泻、主慢惊,赤色主火、主痰热、主急惊、主闭结、主伤寒热痖;黑色主水湿、主阴寒、主厥逆、主痛极;

黄色主积聚、主蓄血、主脾病胀满;两颧鲜红,时显时隐,这是虚阳外越,为阴虚,不同于实热症。诊察小儿疾病,还有诊察“虎口”脉纹一法。大指和食指的交叉处叫“虎口”,所谓诊“虎口”,实际上是看食指的脉纹,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在这里主要是观察指纹的颜色,紫色为热,红色为寒,青色为风,白色为疳,黑色为中恶,黄色为脾胃病。指纹仅见于“风关”,病轻,见于“气关”则梢重,见于“命关”为严重。疳,多为小儿胃肠病,饮定减少、气血虚衰的总称。习惯上对这种病在十五岁以上的患者叫做“劳”,十五岁以下的便称为“,疳”.

九、 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牢则为冲, 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跷①可决。尺左右弹,阴跷可别。关左右弹, 带脉当诀。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此段讲奇经八脉诊法。

人身十二经脉,每一经各有一脏或一腑,如‘手太阴经肺,手阳明经大肠,足阳明经胃,足太阴经脾,手少阴经心,手太阳经小肠,足太阳经膀胱,足少阴经肾,手厥阴经心包络,手少阳经二焦,足少阳经胆,足厥阴经肝。这叫做十二正经。它们有了病变,在两手寸、关、尺部都可以通过不同 脉象反映出来(参看《部位、诊法》笫二)至于奇经八脉,

④跷-原作“ ”,现已统一改作“跷”。

除冲、仟、督一、脉起于少腹胞中而外.一般都不与脏腑直接联系,与正经大不相同,所以才叫做“奇”。奇,即奇异,有异于正经的意思。属于奇经的,计有任脉、督豚、冲脉,带豚、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八种。这里主要就是谈这八条经脉发生病变后,在临床上的另一种诊察方法。督脉病变反映在寸、关、尺三部脉来都浮,而且直上直下,颇有弦长的

形象。冲脉病变反映在、寸、关,尺三部,脉来都现牢象,也是直上直下,颇有弦实的形状,任脉的病变,寸部脉来见紧,或者从寸到关见细实而长的脉象,阳跷脉的病变,寸部脉来观察,好象是在左右弹动似的。阴跷脉的病变,尺部脉来现紧,同样具有左右弹动的情况。带脉的病变,关部脉来现紧,也是左右弹动不休的。阴维脉的病变,尺部脉多见斜向大指(外斜)而上至寸部,它的搏动往往是沉大而实。阳维脉的病变,尺部脉多见斜向小指(内斜)而上至寸部,它的搏动往往是浮大而实的。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带主带下,脐痛精失。阳维寒热, 目眩僵仆。 阴维心痛,胸胁刺筑。阳跷为病,阳缓阴急。 阴跷为病,阴缓阳

急(1)癫痫瘛纵②,寒热恍惚(3)。八脉脉症,各 (1)阳跷为病,阳缓阴急。阴跷为病,阴缓阳急;按《难经.二十九难》,

《十四经发挥》应作“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但因现在针棘小儿麻痹的足内外翻证,以内翻属阳跷病的阳缓阴急.外翻属阴跷病的阴缓阳急,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暂不改变,留待继续研究,

癫痫瘛纵( ).音纵。,筋脉拘急;筋脉弛张:瘛纵.

即抽搐。

恍惚:即神志昏糊,不能自主。

有所属。

此段讲奇经八脉主病。

督脉沿着背脊循行,主持一身的阳气,故督脉的病变,多为阳虚。阳气虚弱不能温养脊髓,或者同时外邪入侵,都可能使脊柱强直。阳虚而痰湿阴邪盛的,还可能发生癫痫或痫病(参看《杂病脉象》第九)。任脉沿着腹部正中由下面上行,主持一身的阴血,故任脉病变,多为血分的虚寒,运行阻滞,便发而寒疝(腹痛,手足厥冶)、水疝<肾囊肿痛,阴汗湿痒,小腹时鸣).筋疝(阴茎痛,筋急缩,或缓弛不收)、血疝(刺痛如锥,手不可近),气疝(阴囊痛上连肾俞穴、偏坠,生气即发),狐疝(睾丸偏有大小,时上时下)、癀(tui,舌颓)疝(阴囊肿大,麻痹不仁,妇女则阳户凸出)、或瘕积一类的硬块病。冲脉挟脐左右上行,为身中血海之一,发为病变,则见气往上逆,腹内里急。带脉从季胁部环身一周,它的病变主要为妇女带病,以及脐腹疼痛、遗精等。阳维脉循足外侧上行,维系一身卫气。发为病变,卫虚不能固外,便见恶塞发热等表证;不上于头,便见两同陆晕.甚至突然头仆,僵直不省人事,有如尸厥(蠡看

《杂病脉象》第一)。阴维脉循足内侧卜行,维系一身的阴血。发为病变,营血虚不能滋养心胜便心痛,甚至胸胁刺痛,筑筑(选坐作心悸的形容词解释)悸动不安。阳跷脉循足外侧上行,发为病变,内踝以上经脉拘急,外踝以上经脉弛缓。内为阴,外为阳,故曰“阳缓阴急”。阴跷脉循足内侧上行,发为病变,外.踝以上经脉拘急,内踝以上经脉弛缓,故叫做“阴缓阳急”。

总之,癫痫、蟪疯、寒热,恍惚等病,在奇经八脉中,都可能出现,但都各有所属的小同部位,不同脉症,必须进行仔细地分辫。

十、 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④,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脾则雀啄,如屋之漏。 如水之流,如杯之覆。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真脉既形,再已无气。参察脉症,断之斯易。

此段讲真脏脉。

对以上各节所述各种病变的脉象,既已基本明白了,从而对于各种病症的预后好坏,也应该能作出鉴别,不过,这些脉蒙,都是通过经脉的变亿反映出来的,还有所谓“真脏脉”的.不仅是经脉一一般变化的反映,而是脏腑本身功能到了“一厥不振”地步的表现。所以叫做“真脏脉”的意义,就是说这种脉象是脏腑的其气(印正气或元气)都已袁败之极的表现。肝胜真气衰绝的脉象,好象揽着刀刃,极细而坚急(责责,坚急的形容词)。心脏真气衰绝的脉象,短而坚硬躁急。象一颗豆让的旋转。脾脏真气衰绝的脉象,细弱极了,

(1)病脉说明;此向前原有“平入无脉,移于外路。兄位弟乘,阳溪列缺”四句,是说“反关脉”的问题,己于第:部分“部位。诊法”首段介绍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时而搏动很快;时而又极慢,好比鸟雀啄食一般,又好比屋漏滴水,细水缓流、覆杯的水滴,总是点点滴滴的,时断时续的,没有一定规律。肺脏真气衰绝的脉象,大而虚软!好比羽毛着在皮肤上一样,既漂浮无根,还萧素零散;又好比麻子仁的转动,轻虚而涩.并不圆活;又好比水面的波浪,来去极块,但模糊不清。肾脏真气衰绝的脉象,坚搏无神,有不规则的歇止;又好比客人的来访,来来去去,没有一定,来的时供有如弹石般坚急有力;去的时候便又象解散的绳索,散乱无根。命门真气衰绝的脉象,来去模糊,很难辩识,时而好似游虾,脉在沉部突然问搏动一下;时而好似鱼翔,仅在足部搏动,寸部毫无影响,首尾不相应。膀胱真气衰绝的脉象,脉的搏动,有升无降,好象泉水的上涌一般。凡是出现以上种种真脏脉形象的,郁足以说明豚中已经不存在胃气了。当然,尽管出现了选种种坏脉,仍然须要参考形色、

症状的情况,仔细地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取得正确的判断,还是此较容易的。 阳病见阴①,病必危殆②。阴病见阳,虽困无害。上不至关,阴气已绝。 下不至关,阳气己竭。伏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此段讲阴阳绝脉。

阴和阳,是互相联系的。阴阳的正常关系被破坏,就是病变。从脉与症的关系来说,也很明显。如阳热病见阴虚(1)阳病见阴;本段是从第七部分(三)移来。(9)殆(dai);音带,危险。脉,阳愈亢,阴愈虚,这样的病变危险性较大,相反,本是个阴寒病,却出现阳热的脉,由阴变阳,由衰弱转为亢进,是机能好转的征象,虽然一时病重,但从预后来看,大多是不妨事的。假使仅有尺脉的搏动,上不到关脉的,说明阴精已经衰绝于下,无力上升。或者但有寸脉的搏动:下不到关脉的,说明阳气己经衰竭干上,无力下降。这两者同样是属于“阴阳离决”的病变。假使脉既沉伏,又还歇止,这说明脏腑真气都已袁绝,整个身体就有垮台的危险性。或者脉求浮脉,重按则无,毫无根蒂,这是阳气已经接近衰绝整个身体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医治起来就很困难了。

五. 七 言 决

一、 浮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①;如循榆荚②(《素问》),如水漂水(崔氏),如捻(8)葱叶(黎氏)。

轻取叫做举,重按叫做按。诊察“浮”的豚象,手指轻轻地按上,便觉得搏动有力,稍加重按,就显得没有力量了。打个此方,轻按浮脉的感觉,好象微风吹动鸟背上的毛羽一样,舒缓而轻微地搏动着;又象摸到轻柔和软的榆钱一般;又象戚封如同木块浮在水面上那样的轻浮,又象按在葱管上,表面似乎有劲,里面却很虚软。

[体状诗] 浮脉惟从内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4),久病逢之却可惊。

诊察浮脉,且要在肌肉的浅层便能触到它的搏动,井很象轻轻地摩抚着柔软的榆钱和舒缓的毛羽一般。这种脉在秋天见到,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如果久病见此,就要起警惕,是否阳气虚浮不能内守所致?

(3)仄仄孱孱(nie,音 )这里作为”舒发、轻微”的形容词。

捻:这里作“按”解。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 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

悠(1)。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②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⑨,散似杨花无定踪。

正常的“浮”脉,有如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轻缓地飘动着。如果浮而显大,稍重按却有一种中间空虚的感觉,这叫做“芤’脉;如果脉浮而拍拍地搏动有力,这叫做“洪”脉。“洪”脉,在触手的时候(来时)虽然感觉有劲,但当它下落 (去)的时侯,却又慢慢地减弱了。

正常的“浮”脉,比较轻缓而平和,有如捻着葱管,劲不太大。假使脉浮而搏动迟缓,虽觉稍大,却是空豁无力的,这叫做“虚”脉;假使脉浮而柔弱细小,这叫做软脉,至于脉来漫无根蒂,去来不明,好象飞散无定的杨花一样,这是“散”脉了。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 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浮脉是人体阳气亢奋的征象,最常见于外感而病在体表的时候。但它往往不是单纯地出现,浮而兼“迟”兼“紧”,多为风寒,浮而兼.“数”,多为风热。风热病的脉浮,常见浮而有力;如果脉虽浮而搏动无力,那又属于血虚的里证了。

[分部诗]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脾虚肝气旺,尺中溲①便不流通。

(1)悠悠:这里作形容词“慢慢地”讲。

(2)豁:开通,敞亮。

寸、关,尺三部,可以诊察上,中、下三焦的病变。所以风邪在上而见头痛、目眩,以及风热痰浊聚积在胸隔上焦的疾病,寸部脉多见浮;脾气虚弱、肝气旺盛等中焦的疾病,关部脉多见浮,大小便不通利等下焦的疾病,尺部琢多见浮。

按:浮脉是出现在肌肉浅层的脉象,手指不须用力便可摸到,就是所谓“从肉上行”,所谓“举之有余”。至于“如捻葱叶”,也只是从浮脉的“轻平”样子来说的,并不是形容脉的空虚,所以黎民寿在《决脉精要》里说:“如捻葱叶,则混于芤脉矣。后世医 家也多用“葱叶”来形容芤脉,不用以形容浮脉。因葱叶中空,形容血少脉空,比较近似;如形容脉的轻按有余、重按无力,反而不足以说明了。临床诊察浮脉,最主要的是从有力和无力来分 辨,有力,多为风、寒、痰、热等病邪的征象,无力,则是属于气血虚损的多。

二、 沉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诊察沉脉,必须加重手指的力量直按到筋骨之间才能触得到它的搏动。沉脉的脉象,有如

绵絮裹砂,外表好象柔和,里面却是刚劲有力。因为沉脉是出现在较漂的部位,就象投入水里的石子一样,必须摸到水底,才能摸到。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①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1) 溲,(sou),大小便、一般指小便.

水的本性总是湿润下走的,沉脉也如水性下走,总是山现于肌肉的深在部——筋骨之间。沉脉的搏动,以软滑均匀为正常。无论是在女子的寸部,或男子的尺部,只要一年四季的搏动都是这样,便算是平和的正常脉象。男子以阳为主,小脉属阳,所以常此尺脉旺;女子以阴为主,尺脉属阴,所以常比寸脉旺。因此,男子的尺脉多沉,女子的寸脉多沉。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一般的沉脉,都是靠近筋骨之间,软滑而均匀地跳动着的。如果比一般的沉脉还深在。必须手指用力地推移筋骨才能摸到,达叫“伏”脉;如果脉沉而细软如绵,这叫“弱”脉;如果脉沉而弦大有力,这又叫,“牢”脉了。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退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阴经水气盛,甚至水饮储留的病变,当见沉的脉象。假使脉沉而数,为内有热邪;脉沉而迟,为内有寒邪;脉沉而滑,为内有痰饮;脉沉而无力,为阳虚气陷;脉沉而有力,为积滞,寒凝。

[分部诗]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2)

沉脉分见于三部,也各有所。寸部脉沉,常见于胸膈间的痰郁,水停诸症。关部脉沉,常见于中焦寒凝不通而引起的疼痛诸症。尺部脉沉,常见于白浊、遗尿、泄泻、痢疾,以及下焦元阳亏损的肾虚腰痛等症。按.沉脉与净脉相反,指力太轻就摸不到。沉而软滑均匀,便算正常。临床辨别沉脉,主要也是从有力无力来分虚实。沉血有力,多为实症,如寒凝、气滞、积聚、水饮等;沉而无力,多为虚症,如阳虚、气少等。

三、 迟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在一息的时间内,脉的搏动但有三至,照明这脉搏的起落过程是极其缓慢的,所以叫做“迟”脉。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 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迟脉的搏动,在一呼一吸之间仅有三次。它之所以搏动得这样迟缓,士要是由于阳气衰弱,敌不过阴塞邪气;或者是气血小足的虚寒病变所造成。同是一个迟脉,还须从浮、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脉浮而迟,是寒邪在表;脉沉而迟,为塞邪在里。要想消除这种阳虚阴盛的病变,必须首先把阳气旺盛起来,才是根本的治疗,这就是“益火之原”的意思。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①。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脉来一息三至,叫做“迟”脉。如果比迟脉稍微快点(一息四至),便叫做“缓”脉。如果迟脉显显得细小无力,并有一种滞缓而不流利(难)的感觉,这叫做“涩”脉。如果迟脉显得浮大而软,就就理解(推求)为“虚脉了,前人所谓“浮大迟软,四合为虚”,就是这个道理。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瘢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迟脉的出现,一般都属于脏气方面所发生的病变。例如:脾阳虚,痰湿盛,就往往会见到迟脉。至于沉寒痼疾,瘢瘕、积聚等,也能见到迟脉;但再经仔细观察,若是迟而有力,常见于积塞疼痛的里寒实症;若是迟而无力,则多为阳气亏损的虚寒症。

[分部诗]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圭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寸主上焦,心胸部寒邪凝滞.两寸多见迟脉。关主中焦,如属积冷伤脾.瘢结、挛筋等寒痛症,两关多见迟脉,尺主下焦,儿是肾虚火衰,腰脚重痛,溲便不禁,睾丸疝痛等,两尺多见迟豚。按,辨别迟脉的要点,在于脉搏的至数,“脉来三至号为迟”,这是极明确的。大体说来,沉脉与迟脉的病变颇有相似之处,但沉脉是主耍的病变是;阴邪内积或阳气被遏,所以往治疗上还有宜攻宜散的不同方法。至于迟脉,主要是阳虚阴盛,大多都适合用温补,“滑阴须盈火之原”,就是一种温补阳气的治法。

(1) 持:这里作“看待’解释。

四、 数

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①疾《素问》)。

一呼一吸,脉来六至,说明脉搏动的速度是极快的,所以叫做“数"。这是因为血脒中的脉气流动迫急的缘故。

[体状诗] 数脉息闯常六至, 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一息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便叫做“数”脉。这是由于阳热亢盛,阴液亏损的病变所造成的。临床上常见到有这样的病人: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甚至发狂,他的脉象就往往见教。脉浮而数,多为表热;脉沉而数,多为里热;数而有力,多为实热:数而无力,多为虚热。因此,数脉总是属于有热的征象。惟有儿童的脉搏一般都此成年人快,一息六至,恰好是正常的,不能把它当作有热的脉象看待了。

[相类诗] 数比平人乡一至,紧来如索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平常人的脉搏,一呼一吸,总是在四或五至之间,如果多加一至以上,便是“数”脉了。掌握“数”脉,还当与“紧"。“促”、“动”三种脉象仔细分辩。凡是脉搏动的来势紧急,好象绞转绳索,而左右弹动不已,但至数却不到显明的六至,

④薄;进里作“池近”解彩释。

这是“紧”脉。如果脉数而有歇止的,这是“促”脉口若脉数而独显于关部,这是“动”豚。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心肾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脉搏之所以见数,主要是由于阳气亢进,火热太盛,燔灼了阴液的缘故。但是,火热既有属心、属肾的不同。更有属虚,属实的区分。实火脉来数大有力,虚火脉来教细无力;实火宜凉宜泻,虚火当温当补。这是分辨数脉最基本的原则。至于肺病伤阴的人,在秋季最忌见到数脉。因古人以肺气属秋,秋深的天气干燥,对肺病伤阴之人是不利的。如再见数脉,说明火热内盛,燔灼肺阴,治疗就更加困难了。

[分部诗] 寸数咽喉口舌疮, 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左寸脉数,是上焦的心火上炎,参见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右寸脉数,是上焦肺中有燥热,多见于咳嗽吐血,肺中脓疡。如果左关脉数,多为肝火上炎;右关脉数,常常是胃火丙盛。假使两手尺脉都见数,则是下焦燔灼,急宜用“滥明降火”一类的治疗方法,以保护阴精。滋阴降火汤有好儿个,都是以生熟地黄、知母、黄柏为主药,可参考《审视瑶函》、《沈氏尊生书》。

按:一息脉来六至,叫做数脉,这是属于阳热亢盛的脉象。 但.在临床时,还须从浮、沉.虚,.实四个方面来分辩它。脉浮而数,多为热邪在表;脉沉而数,多为热邪在里。数而有力,这是热实证;数而无力,这是虚热证。数大而软,常属阳虚;数小而细弱,常属阴虚。这样就基本掌握了分辨数脉的要领了。

这是“紧”脉。如果脉数而有歇止的,这是“促”脉口若脉数而独显于关部,这是“动”

脉。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心肾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脉搏之所以见数,主要是由于阳气亢进,火热太盛,燔灼了阴液的缘故。但是,火热既有属心、属肾的不同。更有属虚,属实的区分。实火脉来数大有力,虚火脉来教细无力;实火宜凉宜泻,虚火当温当补。这是分辨数脉最基本的原则。至于肺病伤阴的人,在秋季最忌见到数脉。因古人以肺气属秋,秋深的天气干燥,对肺病伤阴之人是不利的。如再见数脉,说明火热内盛,燔灼肺阴,治疗就更加困难了。

五、 滑

滑脉,往来前却①,流利展转,替替②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③如欲脱。 滑脉的搏动,一往一来,一前一后,都是极其流利的,令人有一种反复旋转、圆活自如的感。滑脉的搏动,是很流利地持续不断地旋转着,很象一颗圆滑的球子在指下转动一般,同时又有些象水的流动,总是一往无前地(欲脱)流着。[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滑脉的形象,好此圆珠似的,一往一来,一前一后,总是持续不断地、极其流利地搏动着。临床时切不要把滑脉与数脉混同起来,因数脉显然是至数的增加,而滑豚只是搏动的流利而已已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滑脉本为阳气有余的脉象,但亦有元气衰少,不能摄持肝肾之火,以致血分有热,而脉见滑象的。至于痰饮内盛,风痰上壅、饮食停滞诸种病变,或者上逆而为呕吐,或者下瘀而成蓄血,亦往往出现滑脉。惟有妇女经停无病而见滑脉。的,多是受胎的征象。

①却:退.这电怍“后”斛释.

(2)替替,这里作为形容词,形容持续不断的意思。

(3)漉漉:水慢慢地渗下。这里怍“水流动”解.

[分部诗]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癞①淋看尺部。 胸膈间痰饮内盛,心阳和肺气都不能下降,以致发生呕吐、存酸、舌强、咳嗽等症的,寸部脉多见滑。肝热脾困。宿食不消.关部脉多见滑。肾或膀胱、大小肠湿热下注,而为消渴、痢疾、癫疝、淋病等,尺部脉多见滑。按:诊察滑脉,除了它有“如珠圆活”的特点而外,指下搏 动往住有力。一般都属于阳气盛,稍有热的征象。“主病诗”却 说。“滑脉为阳元气衰,既以“滑”为阳脉,又主元气衰,这是 自相矛盾的。除了由于气虚不摄肝肾之火,以致血热脉

滑而外,元气衰的人是不可能出现滑脉的。正如张石顽所说,“气虚则鼓 动之力先微,脉何由而滑!”选话颇有道理。

六、 涩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 参伍(2)(《素问》)。 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涩脉的形象,细小而短;涩脉的搏动,往来迟滞,投不流利;甚至还三,五不匀。前人诊察涩脉有多种比方;有的比做“轻刀刮竹”,这是形容滞涩不前的样子;有的北做“如雨沾沙",这是形容涩而不流的状态;有的此做“病蚕盒叶”,这是形容迟缓艰涩的形象。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幔而艰。

脉象细小而短,往来搏动又极迟滞而不流利(难),这就叫做“涩”脉,指下触到它,与“散”脉和“歇止”脉相仿佛(依稀),但它既不是漫无根蒂的“散”脉,又不会间歇(止),只是有些“如雨沾沙”和“病蚕食叶”的样子,是极其迟慢而不流利的。“容易散”,即指细雨沾着沙土,被吸收后很容易分散,这是说明脉气散不聚的意思。

[相关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 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①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涩脉的搏动,是迟滞而三五不调匀的。同时还有如“轻刀刮竹”的样子.极其短涩,毫不爽利。至于微脉和涩脉便大不一样,微脉来非常软弱,有如禾芒般地微细,无论在浮部或沉部,都似有似无地摸不清楚了。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造成涩驿的主要原因,总是由于营血虚少、精液损伤的结果。所以严重的反胃,以及大汗伤津亡阳以后,往往能见到涩脉。也有寒湿邪气入于营分,血行阴滞难通,如血痹、粪的病症,脉象也常见涩。如妇女有孕而见涩脉,便为血小足以养胎;无孕而见涩脉,则为精血枯竭,难以受孕。

[分部诗]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 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后,肠结溲淋或下红。

心血虚损而见胸部疼痛的,寸脉多见涩脾胃虚弱,而两胁气滞胀满的,关脉多见涩。下焦精血两伤而见肠结便秘、小便淋沥,肠风下血等证的,尺脉多见涩。

按:脉来细迟而小流利,便叫做涩,主血虚精伤,不能濡润 经脉的病变。惟“一止复来”,这是结脉的特征,涩脉不可能有这种现象。没无根蒂的才叫做散脉,涩脉也绝不同于无根之脉。因此,前面“....散,一止复来”两句,没有现实意义。《诊家正眼》说,“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浮多沉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七、 虚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脉来浮大而软,搏动迟缓,稍加重按,便全然无力,在指下仅有一种隐隐蠕动,豁然空虚的感觉,这就是虚脉。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①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侧, 芤来浮大似慈葱②。

诊察虚脉,用指轻按,觉得大而迟缓;稍加重按,更显得松软无力,甚至还有一种极度空虚的感觉。虚脉和芤脉都有浮大的现象,但两种艨象毕竟不同,不能混为一谈。虚脉,愈加重按,愈是显的软弱,芤脉于浮大之中却似慈葱那样地边实中空。

(1)无涯(ya):涯,音牙,无涯,即无边际,这里可作“极度”解释。

(2)慈葱:食用的一种,以其茎叶柔软香美而得名。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①。

虚脉的出现,总是由十正气亏损所致。例如卫气币固的自汗症,心虚血少的怔忡痖,心神虚怯的惊悸症,无一不是因为正气的先亏而成,所以都常见到虚脉。外伤暑邪的身热,固元气先伤而见虚脉,故当气以清暑。阴虚于内的发热,园阴不足以养阳,只宜养阴以退热。总之,血虚当养营,气虚宜益气,就不缶有什幺差失。

[分部诗] 血不营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瘘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心在上焦,血虚心失所养的时候,寸口际多见虚。脾胃在中焦,如果气虚不能运化,而见腹胀食滞等症,关脉多见虚。两肾均在下焦,如果精血亏损,而见骨蒸劳热痿痹等症,两手尺脉多见虚。神门,即尺脉的别名,来源于王叔和的《脉经》,与掌后兑骨之端的“神门”穴不同。

按:辫别虚脉,总以虚大而软为要点。无论中取、重按,都是 软弱无力的。所谓虚,不外乎阴、阳、气、血儿个方面,阴虚脉, 虚而数;阳虚脉,虚而迟;气虚脉,沉而虚;血虚脉,浮而虚。这样就抓住辨别虚脉的要领了。

八、 实

实脉,浮沉皆得, 脉大而长,应指幅幅 然(《脉经》)。

(1)蹉跎:把岁月白白耽误了。这里可作“失时”解释。

实脉,无论在浮或沉部都可以出现,无论在浮或沉部都可以出现,脉来大而且长,略带弦象。它的搏动,在指下颇有一种坚实的感觉。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热蕴三焦成壮火①,通肠发汗始安康。

实脉的形状,无论在浮部轻取,或是重按到沉部,都有大而且长的状态,并感觉到坚实而强劲有力。其所以出现这种实脉,无不由干三焦的邪热蕴积过甚所致。如热邪在表,可用辛凉发汗以解热;热邪在里,可用苦寒泻下以清热。邪去正安,才能恢复继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 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实脉的搏动,无论在浮部或沉部都是强劲而有力的,它

必须与紧脉和牢脉相区别,紧豚的主要特征是:脉来紧急,

好象绞转绳索,有频烦地左右弹功的感觉,实脉是没有这种

情况。牢脉虽然也是实大微弦而长,但它但是在筋骨之间的

沉部才能出现,却不会象实脉那样可以见之于浮部。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②语吐频频。或如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实脉的出现,总是由干阳热邪盛,郁积不散的病变所造成的.所以在临床上见到发狂、谵语、呕吐,阳毒、伤宜。便秘,气痛等症,只要是因于热邪郁积而来的,一般都可以见到实脉。

①壮火:火热强盛的曲意思。

(2)谵:指语,说胡话.

[分部诗] 寸实应知面热风, 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

(1)尺实腰肠痛不通。

风热盛于上焦,而见头面发热,或咽喉疼痛,或舌根强直,或胸膈气满等症的,寸部多见脉实。热邪盛于中焦,因脾胃热滞而见腹胀满等症的,关部多见脉实。下焦实热壅盛,而见腰痛、腹痛、便秘等症疰的,则尺部脉多见实。

按,脉在浮、中、况三部都见到大而且长,搏动亦坚实有力,便是实脉。凡大热、大

积、大聚,都可能出现,但多因热邪太盛所致。

九、 长

长脉,不大不小,迢迢②自若(3)(朱凭)。如揭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

长脉的脉象,不大不小,它的搏动,虽长而具有一种柔和安定的状态,这就是所谓“如揭(手持的意思)长竿末梢”( 以比喻柔软的感觉)的正常长脉。如果脉来“如引绳”,就象垃直的绳索那样,毫无柔和气象;或者象顺着摸抚长竿那样地感到硬直,便都是属于病变的长脉。

[体状相类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

(1)中宫:即指“脾胃”。

(2)超超: (tiao~).音调调,长远的意思。

④自若.安定。

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长脉的出现,往往是超越了寸、尺的部位,但它却没有弦脉那样充分(即满)紧张的感觉。怎样认识弦脉和长脉的差别?只要掌握了两脉各自不同的特点,自然就心中有数,能够比较出来了。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正常的长脉是:脉来大小均匀,柔和条达。如果一反常态,脉来象牵引绳索般紧张,便为病象。诸如:血热的阳毒,风痰的癫痫,以及“阳明”(主要指胃、大肠)的里热炽盛等病,都可见到这种长脉。

接:长脉有正常脉与病脉的区分。正常的长脉.不仅它的长 度超过寸,尺部位,它的搏动也具有一种柔和的气象,这是正气 旺盛的征象。如脉长而紧张度大,多为阳热炽盛的反映。它的紧张度虽与弦脉近似,但弦脉却没有长过寸、尺部位的,

十、 短

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脉经》)。

短脉与长脉相反,它在寸,尺部位,都表现为不满足,或者是寸部不满足,或者是尺部不满足。它的搏动也非常短暂,刚一应指,便立即回避开了。

[体状相类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沉肺肾病,或因气塞

或因痰。

短脉出现在寸、尺部位,总是令人有一种不满足而短缩的感觉,不是短缩于寸部,就是短缩干尺部。但是它和涩脉此较起来还不一样。涩脉虽也显得短,但脉形细弱,搏动迟缓而艰涩(难)。肺主气,如果肺气虚损,不能统帅血的运行,势必脉沉而短。或者肾阳不足,气塞难通,不能条畅百脉,或因痰滞食积,阻碍气道,脉都可见到短涩。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短脉,只有在尺都和寸部这两个部位最好辨认。脉来现短,总是气血虚损的反映。尽管也有因伤干酒毒,或湿热内盛而见短脉的,但只在短脉之中兼见滑数而已。血涩(这里作“少“解)不充,多见浮而短;胸腹痞满,多见沉而短。

阳气虚于上而头痛的,寸脉多见短;阳气虚于下而腹痛的,尺脉多见短。这都是临床上常见的几种情况。

按;形成短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的不足,不能条畅血行所致。正因为气不充于脉,当其搏动之初,似乎应指有力.但它既不满部,而往来又显得非常短促。临床上气虚血少的人最易见到。

十一、 洪

洪脉,指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素阿》),来大去长(通真于)。

洪脉的形体在指下的感觉是极其粗大的,它的搏动,不仅来的时候显得势极充盛,即去的时侯也是缓缓减弱,要在较妊的时间内才能消逝,这就叫做“去衰”。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里,升阳散火莫狐疑。 洪脉的搏动,不仅来势极其充盛,击势亦是渐次减弱的。当在指下触到的时候,总有一种极共盛大的感觉,这见于夏令是合乎时令的。若在春、秋,冬几个季节里出现洪脉,乃是阳热亢盛的病变。如果是固于寒邪遏抑阳气,火热内郁,还当用“升阳散火”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不用犹豫(狐疑)的。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幅幅坚。 洪脉的搏动,在指下一来一往很有劲的(拍拍然,形容有劲)。它这样“来盛去衰”的搏动。好此壮阔的波澜一般,根脚极其阔大。但它与实脉却有差别,因为实脉并没有阔大的根脚,只是无论轻举或重按都有弦长而坚硬的感觉罢了。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火热炎炎心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①。

脉来洪大,总属于阳热亢盛,阴血虚少的病变。尤其是在心火上炎的时候,脉多见洪。但也有虚和实的区分,如果胃热郁盛,胀满翻胃(即反胃、呕吐)而见脉洪的,多属变证,当及时清泻胃热。如果泄泻或下痢。反见洪脉的.这是阴津大伤、阳热犹亢的虚证,急宜养阴以清热,不能当做实证治。这虚实之间,最要慎重考菁虑。

(1) 踌躇:犹豫不定,过里可作“慎重考虑”解。

[分部诗] 寸洪在左主心炎,右寸洪时肺

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当心火上炎的时候,常见咽干喉痛,口疮痈肿,左寸脉多见洪。假使肺中火

热炽盛。咳嗽气喘,胸痛咯血,右寸脉多见洪。若是肝阳亢盛,脾胃津伤,两关脉

多见洪。肾精亏损,阴火不能潜藏时,两尺脉多见洪。总之,无论上,中,下三部,

只要出现洪脉,多半是由于火热亢盛的病变。

按;挑脉,X叫·做大脉。它的脉彤粗大,搏动有力为特征。所谓“拍拍

然”.“似波澜”,就是阔大而有劲的形容.洪脉的出现,总是由于火热亢盛的病变,

只是在阳盛、阴虚之间.属实、属虚之间,分辩个清楚就可以了。至于所谓“升阳

散火”的疗法,

仅是在寒邪遏郁阳气,脾胃开发之气不能外达的时侯才可以应用,并不是一

般治疗火热的方法。

十二、 微

徽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细而稍长(戴氏)。

微脉的脉象,既极细而又极软,稍用力按,便有些象快要断的细丝一样,这时

脉的搏动,只是隐隐约约的,似有似无的.所谓“细而稍长”,是说微脉虽然极细

弱,,但它还是隐隐约约地在指下可以摸到,并不会断绝。这个“长”字,决不同

干长脉。

[体状相类诗] 徽脉轻微潎潎①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

比于微略较粗。

潎潎①:原作“轻快”的形容词,这里作”轻软无力”的形容。

微脉的搏动,是极其轻软无力的,稍加重按,便显得似有似无,细弱极了。辨

识微脉,首先要与细脉相区别。微脉在指下似有似无,模糊难辩;细脉则梢为大一

些,显而易见。

微脉是由于阳气的衰竭,细脉是由于营血的虚少。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凡是气血两虚的,尤其阳气虚少的人,必然要出现微脉的脉象。阳气虚弱,体表不固,便多见恶寒、发热、汗出较多等表虚症。大凡男子的“五劳”、“六极”诸虚损症,以及妇女的崩漏带下等病,脉搏都往往见微,这就是由于气血两虚的结果。

(分部诗)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①痛呻吟。

肺气不足而喘促,心阳不敛而惊悸的病变,两手寸部常多见微脉。脾胃虚损不能运化而胀满时,两手关部常多见微脉。肾中元阳亏损而身寒腹痛,精血虚竭雨病消渴等,两手尺部常多见微脉。

按:纤细柔弱,无力之极,按之不绝如缕,这叫做微。凡见 微脉,总是气血两虚,尤其是气虚病变的反映。

消瘅①:劳病。消 即消渴,包括现代医学所现代医学所称的“糖尿病”在内。 十三、 紧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仲景)。数如切绳(《脉经》)。如纫箪①线(丹溪)。

紧脉的形状,不仅来击都有力,更主要地是;它在指下搏动,令人有一种左右旋绞而紧急的感觉,好象摸到无数次转动的绳索;又好象按切绳索;又好象摸到联缀竹术筏的绳索那样地紧急有劲。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紧脉的出现,无论轻举重按 脉的搏动都象绳索绞转般地紧急有劲,这就是所以要叫做“紧”的意思。寒邪的特点,为紧缩凝滞,故凡受到寒邪侵袭(寇)而发生的病变.或气血凝滞而为腹痛,或经脉紧缩而为身疼,都有出现紧脉的可能。

[相类诗] 见弦、实脉。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 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凡是寒邪太盛而引起的疼痛诸症,脉搏多见紧象。另外,肺有寒邪而病喘咳,肝因寒郁而病风痫,脾受寒邪而吐冶痰等症,都可以见到紧脉。如果寒邪在表,脉多见浮紧,可用辛温方药以发散(越)寒邪;寒邪在里,脉多见沉紧,可用“辛热方药以温散里寒。这是治疗寒邪病变的基本大法。

(1)纫箄(ran pai);音认脾。纫,连级;箄;这里作“攸”解。

[分部诗] 寸紧人迎气口分, 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①,定是奔豚②与疝疼。

紧脉出现干寸部,有左和右的区分。左手寸部叫做”人迎”右手寸部叫做“气口”如果外感寒邪,左寸脉可以见到紧’内伤寒盛,右寸脉可以见到紧(参看《四言决-部位诊法》第-.){中焦脾胃(即心腹部)寒湿凝滞而腹内作病,两关脉可以见到紧。下焦寒邪盛,而见阴冷。奔豚,.疝痛等病的,两尺脉可以见到紧。 按:紧脉,是脉来紧急有力,一般属于寒邪盛的脉搏,假使是阳热为寒邪束缚的时候,也可见到紧数的脉象。

十四、 缓

缓脉,去来小驶(3)于迟(《脉经》)。 一息四至(黛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

如微风轻飐(4)柳梢(滑伯仁)。 缓脉的来去搏动,只是比迟脉稍快一点,一呼-一吸刚好四至。它搏动的形态,很象排列在织机上还没有把机轴转紧时的经线,在指下极和缓而均匀地搏动着,没有丝毫的紧张感觉。 “初春杨柳”和“柳梢”。都是用以形容脉象的柔和,“舞风”和“微风轻网点飐”,是在形容脉搏波动的和缓。

(1)阴冷: 男子,女子外阴寒冷的病症。

(2)奔豚:是因肾阳虚、寒气上冲的一种病症,其主要症状为脐下悸动,气上冲咽喉,胸腹疼痛.

(3)驶:马快跑。

(4)飐:风吹浪动。

[体状诗] 缓脉阿阿(1)四至通,柳梢袅袅(2)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缓脉的脉象,总是舒缓而均匀的,一呼一吸,刚好四至。它的搏动,好象在春风里摇曳不停的柳梢,表现出一种轻盈柔软的姿态。不管什么脉象,只要是具有从容和缓气象的便算是“神气”还在,缓脉的本身就是神气充足的反映,也就是正常的和缓脉象。

[相类诗] 见迟脉。

[王病诗]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在“体状诗”里讨论的缓脉,是属于正常的和缓脉象,并不是病脉。由于病变所出现的缓脉,决不是从容和缓,而另有种种不同的缓脉出现。如:风邪在表,营气不足,卫气有余,便多见脉来浮缓;湿滞经络,脉来沉缓;脾胃虚弱,脉来迟缓而细。风湿在上而见颈项强直等症,脉多见浮缓有力;风湿在下而见痿痹等症,脉多见沉缓有力。总之,分辨各种不同病症的缓脉,必须参合浮、沉、大。小各个方面的情况,来加以具体区分。

(1)阿阿; 这里作“舒缓”的形容词。 (2)袅袅: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分部诗] 寸缓风邪项背拘, 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1)或风秘(2),或是蹒跚(3)足力迂。

外伤风邪,项背拘急的,寸部脉多浮缓;风动头眩,左关脉常缓纵有力,胃气虚弱,右关脉多见迟缓无力。脾肾阳虚而濡泻,尺脉往往迟缓;津液燥涩而风秘,尺脉多缓中带涩;气虚湿滞,两足蹒跚无力,行动缓慢,尺脉便迟缓而弱。

按:脉来从容和缓,过是健康人的正常脉。病变的缓脉,必 兼见其他脉象,如浮缓、迟缓之类,这是分辨缓脉的要领。正常的从容和缓脉是脉有“神气”的表现,各种脉都带有几分缓象,就算是有“神”的脉搏,说明人的正气还在。中医的传统概念,脉之所以有神气.主要是由于胃气不衰和肾气充沛的结果。 十五、 芤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中空外实,状如慈葱。 所谓芤脉,轻取之觉其浮大而柔软,稍加重按,便觉得脉管空虚似的。正因为它有外实内空,形状很象慈葱;又因芤为葱的别名,故叫做芤脉。

[体状诗] 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

下流红。

(1)濡泻:泻下如水,清浊不分。

(2)风秘;风热内动,以致津液燥涩的便秘。

(3)蹒跚:音盘山,走路一瘸一拐

芤脉多在浮部出现,。它的形状豁大而虚软,好象慈葱似的。所以手指接触到脉管的外边虽有实在的感觉,但脉管里面却是此较空虚的。为什么会见到达“外实内虚”的芤豚昵?一般都因出血过多而引起。例如火邪侵犯阳经(三阳经络)的经脉,而引起大量的吐血、呕血,鼻血之后;或者火热邪气侵犯了阴经(三阴经络)的络脉,而引起便血、血崩之后,便往往都会出现过样的芤脉。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 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日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中间空虚,四周(旁)实在,这是芤脉的唯一特征。诊察芤豚的同时,还应当与虚脉和革脉仔细分辨。芤脉和虚脉都有浮大的共同点,但芤脉是浮大而软,虚脉是浮大而迟,这是大不相同的。芤脉和革脉都有外实内空的共同点,但芤脉是外实而软,革脉的外实却带有弦象,这又是大不相同的。芤脉往往是在大失血以后出现,革豚则见于一般亡血失精的虚寒病症。

[主病诗] 寸芤失血病心忡,关里逢芤呕吐红。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①红痢漏崩中。 失血以后,血不足以荣养心脏,以致心悸怔忡的时候,寸脉常见芤。如果从胃中大量呕吐脓血(吐红)以后,关脉必多见芤。假使尺部出现芤脉,往往是由于血赫、红痢、便血,血崩、漏经等大量出血的结果。

按:外实内虚,软如葱管,又多见于浮部,这是辨认芤脉的 要点。芤脉一般见于大失血之后,不见于未出血之先。

(1)赤淋:即血淋,尿中有血。

十六、 弦

弦脉,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刊误》)。

弦脉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挺直而长的形象,井极稳重地搏动,而不会轻易地变换。所谓“端直以长”、“按之不移”、“从中直过,挺然指下”,都是关于这方

面的形容。挺,就是直的意思。二是张力较大,所谓“如张弓弦”、“绰绰如按琴瑟弦”、“状若筝弦”,都是在形容弦脉的弛张力。即以琴弦为例,两端绷紧以后,便显得整个弦的紧张度大大增加了,这种紧张的力量,便叫做“弛张力”。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亢盛胃脾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于泪淋浪。

弦脉的出现指下,令人有-种长而挺直的感觉。脉之所以见弦,主要是由于肝气亢盛造成的。亢盛的肝气不断上逆,势必影响脾胃的消化。肝气郁滞,最易使病人胸胁胀满,情绪极不平静、随时都想大叫一声,使胸部得到宽舒。如果肝亢不已,化为风热,更会现两眼生翳、迎风流泪等症。

[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 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弦脉的特点,就是长而挺直,很象摸着琴上的丝弦一般。它与紧脉和牢脉都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弦脉和紧脉同样有一定的紧张感,但紧脉紧如绞绳而有力,弦脉只是紧中带有挺直的形象而已;弦脉和牢脉同样有弦长的形象,但牢脉只能在沉伏之间出现,弦脉便不一定见于沉部,更没有见伏的了。

[主病诗] 肝胆脉弦阴阳分,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肝和胆发生病变,脉来多见弦象。无论阳邪为病或阴邪为病,都可以见到弦脉。不过阳邪为病,多是弦大兼滑,阴邪为病,多是弦紧兼细。他如饮症、痰症、寒热往来、疟疾等病变,脉也往往见弦,只是要在浮、沉、迟,数之间仔细地去分辨它。例如支饮(咳嗽喘息,(短.浮肿)脉见浮弦,悬饮(咳嗽、胸胁痛,胁下有蓄水)脉多沉弦;热盛脉来弦数。

寒盛脉来弦迟;虚证脉多弦大,拘急(手足拘挛强直:不能伸屈)脉见弦小;饮癖(口叶涎沫清水,胁腹有积块,嗳酸.嘈杂,胁痛,饮食减退)常见单手脉弦,寒痼(腹痛泄泻、寒气上冲,手足逆冶,疝痛等)常见双手脉弦;病轻脉来弦软,病重脉来弦硬.

[分部诗]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关右胃寒胸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凡痰滞胸膈以及头痛等症.因其病在上焦,寸脉当见弦。寒热往来、癥瘕等

病,多属肝胆经的病变,左关脉可能见弦;如果寒邪盛于脾胃,腹中疼痛,右关脉往往见弦。如阴疝(睾丸痛引少腹) 两脚拘挛,为肝肾虚塞的病变,两尺脉多见弦。

按:脉来长而挺直和张力较大的,便是弦脉。凡肝病、痛症, 饮症多见到这样的脉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脉象之一,多为寒热邪气夹杂而成,尤其是属寒的最多。

十七、 革

革脉,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脉来弦急而中空,好象按着鼓皮似的。这就是革脉。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1)。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2)。

革脉的形状,很象按着鼓皮似的,轻取坚急,重按它便觉得脉很空虚。因而也可以说,革脉实际就是芤脉和弦脉的复合出现,是因精血内虚,又大感寒邪所造成的。大凡妇女小产、血崩,漏经,男子营气虚损、遗精等病,多半都可以见到这个虚寒性的革脉。

[相类诗] 见芤,牢脉。 按,革脉,浮取弦急.重按中空,所以才有如按鼓皮的形容。

(1)半产:,即小产。(2)梦遗:有梦称遗精,无梦称滑精.

十八、 牢

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 牢脉在极沉的部位出现,颇近于伏脉的部位了。它的形 状,不仅实大而长,还带有弦急的样子。因而牢脉颇具深在。 而坚实的意义。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牢脉具有弦,长、实、大的形象和坚实深在的意义,所 以它出现的部位总是比沉脉还深在而近于伏脉了。诊察牢脉最要与革脉分辨清楚,革脉是在浮部出现,形状是弦而芤;牢脉是在极沉的部位出现,形状是实大而长,微弦。革脉多见于大虚证,牢脉常见十大实症。这浮,沉,虚、实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分的。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肝乘脾。疝癫癥瘕何愁也,失血阴

虚却忌之。

凡是沉寒里实,属于邪气有余的病变,而见心腹寒痛、肝气郁积、牌呆不运等病时,都可能出现牢脉。一般的说,凡是疝、癫、癥、瘕一类的积聚病出现牢脉,因实症实脉,脉症相合,从这一点来说,一时还可不发愁;如果失血阴虚一类的大虚症出现中脉,过是虚症实脉,脉症相反,是正气大伤、邪气犹盛的征象。临床时应引起洼意,防其骤变。

按.牢脉以极沉而弦实为特征,为阴寒凝积病变的反映,主 要为邪气有余的脉象,多属于里实证。

十九、 濡

濡(1)脉,极软而浮细,如绵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肺经》。如水上浮沤(2)。 濡脉在浮部出现,极其细软无力,好象绵絮或水池飘浮在水面上一样,只能用手轻轻地接触它,如果稍微重按,能摸不着了。

[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3)。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等见是无根④。

濡脉的形状,浮细无力,极其软弱,必须轻手细审,才能触到它,真好象飘浮在水面的绵絮一样,稍微重一点的力量就小能胜任了。大病之后或是妇人生产之后见到达样的濡脉,是气血损伤,还没有复元的症侯,但因虚症虚脉,脉症相合,从这一点来说,虚能受补,还是此较容易治疗的。假使濡脉出现在平常人身上,尽管没有什么大病,也应该注意到这是“无根之脉”,是脾肾两虚的征象,必须及时防治,才无后患。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1)濡:(ruan);这里读作“软”,义同。(2)沤:音欧,水泡(3)禁:这里作“胜任”解 (4)无根,轻取重按,都能摸到脉,而脉力平缓的,叫有“有根”轻取有,重按无 ,便叫“无根”

濡脉形象的主要特征是浮而细柔,必须与弱、微、细三种脉象进行区分。弱脉的细柔颇与濡脉类似,但濡脉是在浮部出现,而“弱”脉却是在沉部才能见到。微脉的浮而微细,亦与濡脉近似,但濡脉重按则无,微脉重按只是不绝如缕。 细脉与濡脉都极微细,但细脉也多出现在沉部,虽极细仍同微脉的小绝如缕,

决不如濡脉的重按便没有了。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①丹田(2)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濡脉主要见于营血亏损,阴精虚极的病症。例如:髓海空虚、丹田不足、阴虚盗汗(汗雨夜米),骨蒸烦热,妇女血崩,脾湿濡泻等,都往往可以见到濡脉。

[分部诗]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3)。 阳气微弱,表虚不固,以致汗出不止的,寸部可能见到濡脉。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关部可能见到濡脉。至于下焦虚寒,精血两伤,两足部出现濡脉的,宜用甘温大剂,峻补真阴,才能治愈久病。

按:脉来浮而细软.重按则无,便是濡脉,主要是由于精血亏损或脾虚不能制湿所致。

(1)髓海:即脑。髓海空虚,为阴精虚损病之一,其主症为脑转耳鸣,腿酸眩胃:曰不能视,全身困乏。(2)丹田:在脐下三寸,男子精室、女子胞宫的精气都和丹田相通。丹田不足,则男子精亏,女子宫冷。(3)疴:音科,病。沉疴,即久病。

二十、 弱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弱脉,沉细而极其软弱,须用力重按才可能接触到,若仅在浮部轻取,是摸不着它的。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弱脉的搏动是极其柔细无力的,须用力重按到沉部才能摸着它,往浮部是摸不到的。脉搏之所以这样柔弱,主要是由十阳气衰微,不能振奋(即“陷”的意思),精血虚弱的结果。这种气血两虚的脉象,见之于老年人(白头),犹可理解;若见之于青少年,便当引起警惕,查出原因。

[相类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1)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弱脉的出现,总是由于阴精虚损,阳气衰微的缘故。正由于营气、卫气都不足,所以也最容易感受外邪的侵袭而见恶券发热。虽恶塞发热,脉也不浮而弱,则此人的阳气衰弱可以想见,阳气阴精,,久久不得恢复,更会变生多种疾病,例如:精

气不足,不能滋养骨髓,便病骨痿(中痿软不能起立行动);不能滋养筋膜,便病筋痿(筋急挛缩),营血不是,不能养心安神,便病惊悸;卫气不足,不能充肤固表,便病

(1)这里应读作(痿)自汗;脾胃虚损,中气不振,便病精神困乏。凡此种种,都有出现弱脉的可能,都只能用补益阳气,调养营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分部诗]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凡忠心肺阳气虚弱的,寸部脉多见弱。脾胃虚弱的,关部脉多见弱,下焦阳气陷而不振,阴精亏乏至极的,两手尺脉多见弱。

按:脉在沉部出现,极细而软弱无力,这便是弱脉。它主要

反映阴精阳气虚损的病变,尤其是阳气衰微时,更容易见到.

二十一、 散

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①(《脉经》)涣散不收②(崔氏)。无统纪,无拘束(3),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 所谓散脉,就是涣散不收的脉象。轻取觉得虚大,稍重按便有些涣散不清楚,再加重按就摸不着了。总之,散脉不外两大特血:一是脉的搏动极不整齐,不是来多(这里作“快”解)去少(这里作“慢”解),就是去多来少,也就是脉搏的一来一去不十分清楚;一是浮而虚大,好似杨花的飘。

(1)有表止里.表指浮部,里指沉部。轻取觉虚大,叫“有表”;重按涣散.甚至摸不着,叫“无里”。(2)不收:脉气不敛。(3)无统纪,无拘速束:即不规则,不整齐的意思散无根,渐轻渐有,渐重渐无,散漫到了极点。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急速医。

散脉有两大特点:一是象杨花的散漫飞舞,轻飘无根;一是来去搏动,至数不齐,毫无规刚之可言。其所以如此,总是由于元气虚损的缘故。孕妇而见散脉,出现在临产时,这是快要分娩的征象;如果还不到产期,便有堕胎的可能;久病而见散脉,说明脾肾阳气损伤严重,必须急予救治。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如何进行对散、濡、虚、芤四种脉象的分辨呢?散脉的搏动极无规则,浮而虚

大,轻飘无根,濡脉却是浮而细软,好比水里飘浮的绵絮一样。虚脉只是浮而虚大,按之无力;芤脉则浮而中空。四种脉都在浮部出现,却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四种脉都属虚脉,但有程度轻重的不同。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1)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胻胕(2)肿,散居两尺元气乱。

心阳不足的怔忡症,左寸部可见散脉;卫气不固的自汗症,右寸部可见散脉。阳不化阴的溢饮病,左关部可见散脉;脾阳不足,水湿下注而足胫、足背肿胀的,右关部可见散脉。如久病而两尺脉均见散,这是原气溃散(乱)的征候。

按:浮散无根,至数不齐.这是认识散脉的要点,主要为元气大虚的脉象,宜温补元气。若概以散脉为死脉,这是错误的。

①缢饮:本饮病的一种,其症状为暴渴多饮,无汗,水饮流于四肢,身体,身体疼重。(2)胻胕(hangfu)音杭肤。胻:足胫,胕,足背。应该予以特别注意。 二十二、 细

细脉,小大①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

细脉的形象,比微脉稍大一点,在指下感觉到只象一棋丝线那么小,而且是软弱无力的。它不同干微脉的地方是;尽管细小,却始终都可明显地摸着它,不象微脉那样模糊不清。

[体状诗] 细来累累(2)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防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细脉,不仅是象丝线那样细,而且软弱无力,显得十分困乏的样子。虽然极其细软,但它在深沉部位却是不断地搏动着,指下始终可以很明显地摸到它,决没有中断的时候。

春夏天阳气盛的时候,人体也相应地血行畅旺,如果少年人在这时反而脉来细弱,应该提防身体是否有不合适的地方。秋冬是阳气衰减的季节.人体也相应地血行和缓,如果老年人存这时脉来细弱,这便无妨。因为老年人的气血本来就比较衰弱一些,而又是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适应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适应性,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但一般说来影响甚小,不宜过分地夸大了这种作用。

(1)大:原无。(2)累累:疲管的形容词。

[相类诗] 见微、濡脉。

[主病诗] 细脉萦萦(1)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2)。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脉来之所以萦细如丝,主要是由于气血虚衰的缘故。大凡各种因七情不和而致的虚损劳伤诸病,最容易见到细脉。

此外,如阳气虚弱,水湿侵袭而得腰肾病,成精气内伤:阳不固外而得自汗症等,也可以出现细脉。

[分部诗]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大凡呕吐频繁而气虚至极的,寸部脉来多细;脾胃虚弱,腹胀形瘦的,关部脉来多细,元阳大衰,丹田(脐下三寸)寒冷,泄痢遗精,阴精脱失的,尺部脉来多细。失血过多,精液枯竭的,叫做脱阴。

按:脉来沉细如丝,软弱无力的,便叫细脉,又叫做小脉, 主要为气血两虚所致。

二十三、 伏

伏脉,重按着骨,指下裁(3)动(《脉经》)。脉行筋下(《刊误》)。 诊察伏脉,必须用力重按至骨,指下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搏动,它真好象是在筋膜下搏动似的。

(1)萦萦(ying ying)音迎迎,细长不断的意思(2)乖,不顺,不和谐。

(3)裁:通“才”字。

(体状诗) 伏脉推筋著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症属阴。

伏脉比沉脉还深在,因此诊察伏脉,必须指头用力直按到最深部的骨胳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感觉到脉搏在深处隐隐约约地跳动,这一般是由于寒邪凝滞经络脏腑所致。所以尽管是伤塞表症,如果塞凝经络,阳气不能发越时,脉也见伏。待阳气回苏,突破寒凝,就能汗出而解。所以伤寒表症而见伏脉,是将欲作汗而解的现象。至于脐腹冶痛,四肢厥逆而见脉伏的,这就属于阴寒内郁症了。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①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要遵循。

凡邪气郁结于里,以致经脉阻滞,气血壅塞,脉必见伏。因此,霍乱而见频

频呕吐,因宿食而阵阵腹痛,以及水饮停蓄,老痰积聚等症,无不出现伏脉。这时只宜用温里散寒的方法以畅通血气,解郁破积,化痰逐饮。凡急速发作的呕吐腹泻,过击概称霍乱,不完全是指现在的法定传染病而言。主要病变为伤于饮食,阳热外逼,阴塞内伏而成。

[分部诗] 食郁胸中双寸伏, 欲吐不吐常兀兀(3)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④。

饮食停留.胸中气郁不舒,以致想吐又吐不出,,心里十分难受时,两手寸部常见伏脉。中焦寒湿凝聚,以致腹痛身

①蓄饮:即积饮,水饮积聚不散的意思.(2)老痰:即陈旧的痰。(3)兀兀:这里作“不安”,“难受”解(4)破腹:这里形容疼痛剧烈。困时,两手关部常见伏脉。下焦寒凝气滞,而致剧烈的疝痛时,两手尺部:(即关后)常见伏脉. 按:伏豚是一种极沉的脉象,主要为寒热邪气凝聚,经络壅

滞,气血阻塞而成。但毕竟还是热症少,寒症多.尤其常见于剧痛的时候。 二十四、 动

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①动摇。

动脉,可以说是数脉的一种,也就是数而兼紧、兼滑,兼短的脉象。所以叫做动,是因为动脉搏动时,鼓击有力,无头无尾地象豆粒般大一点,陇然高起而摇动不休。动脉决不是仅见于关部,寸尺两部也可以出现,所以说“见于关上下”。

[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 无头无尾豆形圆。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动脉搏动的特点,主要是它坚紧有力,呈豆圆形地、无头无尾地突出一点跃然指下。旧说动脉只限于在关部出现,共实寸、关、尺三部都可以见到。出现动脉多因阴阳两气互相搏击所致。阳阳两气搏击,胜的一方肺气安静,虚的一方便表现出坚紧有力,如豆大摇动的动脉来了。这就是脉书所谓“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的道理。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囚阳动热(1)厥厥:脉来短而坚紧的形容词。

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什幺病症可见到动脉呢?大凡寒胜于阳的疼痛,气乱窜扰的惊悸,阳不胜阴的自汗,阴不胜阳的发热,脾胃不和、寒

热杂处的腹泻,脏腑传亿失职,气血相干的痢疾,阴寒邪盛、经气受伤的经脉拘挛,阴虚阳盛的男子亡精(即失精,精液亡失的意思)。女子血崩等,都可以见到。总括起来,这些疾病之所以出现动脉,不外乎阴和阳两个方面互相搏击,有所偏盛偏衰的结果。

按,动脉是数而兼紧、兼滑、兼短的脉象。阴阳气相互搏击, 阳胜阴虚,阴气便搏击而坚紧,出现动脉;阴胜阳虚,阳气也搏 击而坚紧, 出理动脉。搏击在某一部,动脉便出现在某一部。旧说 动脉只能出现在关部,这是错误的,不现实的。

二十五、 促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如蹶①之趣(2)徐疾不常(黎氏)。 促脉的搏动,一击一来都较快,颇与数脉类似,但它不同于数脉的,就是随时都有间歇,而间歇次数的多少又极不规律,就好象急速行走的人,偶一跌倒似的。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 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3)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促脉的特征,就是脉来数而时或歇止,是由于三焦郁火内炽,以致阳热炎盛、阴液消亡,血气运行受到严重阻遏的结果,如歇止的次数逐数逐渐增加(进),说明病势还在向不良的方面发展;如歇止的次数逐渐减少(退),便说明病情有一些好转的趋势.

(1)蹶:跌倒(2)趣:同“促”急走。(3)三焦:六腑之一,人身元气和水液, 都是通过三焦腑来运的。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促脉的出现,主要为三焦火热内盛而有郁积的结果。临床所见,凡气、血、痰、饮,食等,都可见到有郁积的时候。所以医书中常有“五积停中”的说法。不过,究竟属于某一种郁积,必须根据症状作出具体的分析。如见时时咳嗽,甚至喘逆、痰涎壅盛而脉促的,这便是属于痰积,其他可以类推。至于火热内盛,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强分辨,如邪火在脏,神志失常而脉促,则多见发狂。如热毒入营,

营气逆滞而脉促,则常见发斑。如热在肌肉,血气郁腐而脉促,便当发毒疽。这都说明一个问题,无论为热为郁,都必须有留滞不通,脉来才见促。

按:脉数而偶见歇止的,便叫促脉。总因邪热内盛,有所留滞不通的病变所致。歇止少为病轻.歇止多则病重。尤其是病后见促脉,最要注意。

二十六、 结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经》)。脉来迟缓,时或有一次歇止,歇止后又再搏动,这叫做结脉。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结脉的表现是:搏动迟缓,时而有一次歇止。它是阴寒偏盛,邪结于里,阳热不足,正气衰减的症侯。若脉浮而有力,时或见结,是寒邪滞干经脉。宜辛温发汗以祛散表寒,若脉沉而有力,时或见结.则为阴寒固结,气机受阻,便当用辛通导滞的方法以下积开郁,结脉自然就消失了.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困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1)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1)沉呤:即呻呤,形容病人发出的低沉的痛苦这声。

结脉的出现,往往都因气血凝滞所致。例如;老痰结滞,各种积聚、痛肿,疝瘕等;都可使血气流行的气机受到阻滞而出现结脉。不过,结脉与促脉相比较,促脉属于热的居多,结脉为寒,便属于阴证的范围了。

按:脉米迟缓,时或歇止,叫做结脉。多由阴邪固结,气血 阻滞而来。但临床上常可见到因血气渐衰,精力不继的久病或虚劳病,出现脉来断面复续、缓而复断的结脉,这是属干阴阳虚损一类的病变,应加注意。否则,只知结脉是气血凝滞所致,在临 症时就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二十七、 代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吴氏)。

所谓代脉,就是脉搏动到一定的至数,必然要歇止一次,再行搏动。但是:代脉的歇止有两个特点;第一、前后歇止的距离,是均匀而有定数的,非常规

则。第二、歇止的时间比较长,即所谓“良久方来”。血脉流到寸口,总是首先经过尺泽,再经过关部,再到寸部,也就是由内向外的。当它歇止的时候,血脉好象是还流入尺泽里似的,所以三部都没有脉搏的跳动了,这就是“脉至还入尺”的意思。凡脉歇止一次后,再来时能极快地连续搏动两次,这叫做“脉能自还”,说明它颇有由行补偿的能)。如果歇止一次之后,再来时仅仅是照常的搏动,只是减少了一次.没有自行补偿的能力,就叫做“不能自还”了。

[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治,平人却与寿相关。

凡脉搏动到一定的至数,便歇止一次,歇止后,仍是照旧的搏动,这就叫做代脉。是由于气血亏损、元阳不足所致。久病而见代脉,只要分辨出它的虚损所在,进行准确的治疗,仍属无妨。如果正常人而忽见代脉,,必须作好仔细地检查,以免发生意外。

[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 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轻代重自殊涂(1)

(1)殊涂:即殊途,这里作不相同:解

促脉、结脉,代脉,都是有间歇的脉,究应如何分辨昵?

脉来数而歇止,是促脉,脉来缓而歇止,是结脉。这两种脉

虽有数与缓的不同,但它们的歇止次数都是多少不匀。极不

规则的。代脉则是“不能自还”式的歇止,也就是歇止的次

数既有规则,歇止的时间又较长。再来时只能照旧搏动,并

不见频速而莲续搏动两次的情况。一般说来,促,结脉的病

变较轻,代脉的病变较重。因此;它们之间是有很大程度的

不同的。

[主病诗] 代脉都因元气衰,腹疼泄痢下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1)。

出现代脉的主要原因、总是由于脏气衰弱、元阳不足所致。所以凡因下元亏损而病的腹痛、泄痢,中阳不足所致的脾胃虚弱、呕吐泄泻等,都有见到代脉的可能。至于妇女怀孕三月以后,也偶有见代脉的,仍为元气不足的征兆。

按:脉搏很均匀地歇止,歇止时间又较长的,便是代脉。它 主要反映脏

气亏损、元气不足的病症.

(1)女子怀胎三月分,本句后,原有“五十不止身无病”至“次第推之自无失“

等十二句,系缺乏临床依据的“预测生死”法,因删。

更多相关推荐:
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

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重组的形式天津社会科学年第期南帆摘要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是两种不同的话语类型前者的考察单位是整个社会后者则聚焦于跟世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每一个具体的人生历史话语描述了一个个宏大的巨型景观文学话语...

文学话语的对话性分析

文学话语的对话性分析凌建侯20xx222153647来源社会科学家20xx年7期作者简介凌建侯19xx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比较诗学内容提要话语的对话性分析为俄国学者巴赫金所开...

文学理论 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文学语言

讲述的思路是从意义的角度展开的顺序是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文学语言这个递进的环节的关键要素是意义的丰赡倒过来说就是精准度提问解释举例哈姆雷特首先我们先从科学语言看起科学语言scientificlanguage是科学的...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原句摘录1日常语言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它包括口头语言商业用语官方用语宗教用语学生用语等十分广泛的变体P11页2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和利用是更加用心和更加系统的诗人只需采用业已形成的诗歌语言体制...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话语蕴藉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话语蕴藉摘要话语蕴藉概念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述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蕴藉又写作酝藉或蕴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

论文学作品的语言

论文学作品的语言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艺术的真实语言产生于劳动文学艺术起源于社会实践文学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文学作品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我们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我们的生活这是文学艺...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1文本语言的蜃景在苍茫无际的思想荒漠中升起点灯陈东东把灯点到石头里去让他们看看海的姿态让他们看看古代的鱼也应该让他们看看亮光一盏高举在山上的灯灯也该点到江水里去让他们看看活着的鱼让他们看看无声的...

语言学,文学,概况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一12345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Features任意性Arbitratrinessshu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摘要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其原因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因和写作的主体客体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关从语言层面来看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可以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

4-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1

一文学与话语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指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语言结构社会集团的语言规则系统言语个人的具体语言行为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蕴藉一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蕴的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在文学领域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而蕴藉美也正是指在整个文学活动中话语蕴含着...

话语蕴藉

什么是话语蕴藉请举例说明话语蕴藉的概念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原意是草垫有依托之意引申而为含蓄这样蕴藉在用于品评人物时多指人物品行的宽容和赋予涵养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它是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

文学话语(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