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史

时间:2024.5.15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 13—20 14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017K06AA3 课程名称: 管理思想史 改卷教师: 杜 琳 学号: 096010051 姓 名: 张 峻 得 分: 浅谈人本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 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一个企业是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企业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人本管理的思想已经逐步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活动之一的工作分析中要渗透人本管理思想必须做到:尊重、理解和相信员工,重视与员工的沟通,鼓励员工参与工作分析,加强对员工的激励,规范员工的行为。人本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实质是培育员工的共同价值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全体员工的努力来促进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当下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想要生存,想要发展,必要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人本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效管理模式,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一大法宝,同时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内外管理学家的关注。近些年来,“人本管理”,“以人为本”随处可见。

【关键词】 人本管理 企业文化 控制机制 应用对策

【正文】

一、人本思想管理概述

1.人本管理思想含义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企业以人为本,不拘一格地引进和使用人才,并且在工作中真正地关心、尊重、信任他们,使得他们在自身成长的同时,推动企业不断地发展。人本管理是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它意味着人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的其它资源都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人"这一核心资源、如何服务于人而展开。狭义的人本管理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而广义的人本管理还考虑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现对企业外部主体的人文关怀。 人本管理强调管理要以人为中心,把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把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管理的最高目标,人本管理不同于此前的其他管理模式,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综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管理理论及实践,包括我国传统的人本思想,经提炼、概括而成的基本管理思想、原则和方法体系。

2.人本管理的主要特征

(1)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把人置于管理中最重要的地位,个人的自我管理是人本 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

(2)他对人的约束是柔性的,尊重人、关心人,以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3)追求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

3.人本管理的四要素

(1)企业人;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

(2)管理环境;管理活动是在企业的物质环境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两者相复合 的系统中进行的。

(3)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为广大员工认可并付诸实践 的企业价值理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4)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关于客观现实的主观意念,具有稳定性 和持久性。

二、现代企业管理现状

在现实的竞争中使人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使用产品和享用服务的人。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就是一人为中心的管理新阶段。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新阶段是所有管理理论的延伸与升华,是由行为科学升华的人本管理,是在管理科学众多流派基础上,把系统管理提到新的高度,是现有的主要管理理论。

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整体来说,企业对人本管理认识不透彻,重视度不够,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上;

2.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

(1)企业缺乏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且开发人力资源潜能的方法过于陈旧,缺乏实用 性;

(2)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整体缺乏积极性,致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 人力资源的浪费。

4.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分歧大,无法达到统一;

5.企业对自身文化建设缺乏了解,重视不够。

三、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本管理机制

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是进行人本管理的根本保证。主要包括:

(1)建立有效的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2)建立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机制;

(3)建立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的压力机制;

(4)建立包括法律保证和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的保证机制;

(5)建立选择机制;

(6)建立环境影响机制;

2.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核心与精髓,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人本管理体系中的最新管理模式。企业创立的基础在于人,存在的关键在于人,发展的根本也在于人。

3.打造以人为本的学习型组织

人本管理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认识到这一点,对员工进行培训,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是创新的基石,不断地学习能够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并在提升中,不断完善。这对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从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包括两点:

(1)提前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预测,以确保企业可以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调整。

(2)对工作岗位及人员系统进行细致研究,使岗位与人员高度契合,从而提高企业 整体效率,同时,通过选拔、激励等管理活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以达到对 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5.关怀和尊重每一个人

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怀和尊重,作为一个企业,可以创造各种渠道让员工参与管理,实行全员决策,员工将会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受尊重的地位,他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企业一切从人出发,适时对员工给以工作上及生活上的关注,无需太大的成本,有时只需一句小小的问候,员工就会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关怀,也必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与此同时,又从根本上稳定了员工的思想,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6.坚持人本管理要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结合

所有企业都应该明确,企业存在于社会的前提是其产品或服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社会责任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企业要想获得较大的发展,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必须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置于企业的突出位置。

7.建立和培养团队精神

这一点与前面提到的“合作人”有异曲同工之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团结协作,互补互长,共同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并与企业一同发展。

四、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的应用

1.以大多数人为本

在企业管理中人本思想:“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许多企业的宣言和口号。在现实管理中,绝大多数企业领导者把以人为本中的人视为职工群众,通过尊重、理解和关心职工群众的物质和精神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是组织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的决定性的资源。如何管理好员工,并以此来创造利润,提高生产率,推进创新,是人本管理的关键,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企业管理者才能够决定如何执行高效益管理实务。

2.以企业职工群众为本,重点是经营好企业人才

一方面要有高强度的优惠政策,加大吸引优秀人才的力度,另一方面要用好人才,通过为人才提供机遇将人才留住,使有才干的职工有用武之地。21世纪,企业员工跟公司的关系是“土壤学说”关系;公司有很多资源灌溉土壤,所有的员工在这片土壤上自

然成长,接受市场经济的风吹雨打,能够长多高就长多高,最终使人尽其才,充分释放人才的潜在能量。

3.促使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群众相互为本

为了促使和保证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群众相互为本,在企业管理方式上,可以才取交互式管理模式。“交互式”组织,可以是管理者和执行者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彼此,在工作中不断转换着的一种职能的两种角色。交互式管理实际上是在最大限度地倡导本人管理的思想,它是要建设一种环境,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所有参与者的潜能,把人本管理的功能放大。

4.注重人的潜能开发。

企业的管理者要善于因材施用,帮助组织成员相互取长补短,真正成为组织强有力的凝聚剂。组织的管理者要能合理地调配使用本组织的资源,让每个成员都在合适的岗位上得到表现的机会。同时,组织管理者应花大力气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夯实企业的人力资源基础,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5.依照人性的要求建立决策理念,设计管理制度。

决策是组织领导者的首要行为和核心工作,这就要求组织领导者摆正企业与员工的位置,将员工当上帝看。中国的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对待员工方面有两点明显不一样:一是西方企业将员工视作企业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为了企业发展而想方设法拢络人心。中国企业则总将员工看作是外在于企业的要素。二是在西方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结构中,管理者与执行者是一体化的,决策是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完成的,而中国企业的管理层员工则想方设法让自己充当“次决策者”,致使决策缺乏人性化和科学性。

6.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要对企业管理人员实施强化培训,他们是企业具体的操作者,如果他们都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那么在企业管理中又如何去体现这个理念。因此首先要增强竞争意识,掌握在市场经济中独当一面管理企业、竞争中求发展的能力。其次要提高创新能力,要通过提高素质具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能力,使企业具备不竭的生命力。最后要具备前瞻眼光,要通过更新知识,把握欣喜,占据市场经济的制高点,以高瞻远瞩的人本观念、连续发展的战略观念、抢占市场的超前观念把握企业发展方向。

7.创新用人制度,提倡无情竞争,讲求有情安置

现代企业必须面向社会吸纳优秀人才,实行人员管理市场化,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公开选人、用人、考核,废除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暗箱操作,达到企业人才配置的最优化。同时,要建立留人机制,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和奖励政策,积极推进生产要素股分化,鼓励技术、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入股,年初入股、绩效奖励投资入股、经营管理者任期期权股权入股等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

人本管理应该主要以人的社会属性为本,而在人的社会属性中,又要以人的理想信念为本。因此,在实施人本管理的过程中,突出人的理想信念,关注人的理想信念,把人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人的理想信念方面,才能抓住人的灵魂,才能充分体现企业尊重员

工的主体意识,既能使员工们意识到其工作的结果对自身有意义,值得为之奋斗;同时又能意识到其奋斗对社会或企业有一定的意义,应该为之效力。让每个员工都感到主体意识得到了尊重,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此而激发出他们的劳动热情。企业管理者要有意识地为员工提供条件,创造机会,保证人人有用武之地,个个能人尽其才。

9.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只要员工们真切体会到企业的兴衰成败与自己息息相关,离开企业自己将难以发展,就会形成对企业的深刻依附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实现与企业目标的一体化,从而自觉为之奉献,最终形成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10.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

企业要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给人才以平等的机会,真正让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担任企业要职;建立与员工的对话制度,改善沟通,及时听取员工对企业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要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强化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努力培育团队精神。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企业才能永保生机。

11.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主导方式是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其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激励的过程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物质形态的还有精神形态的,既要进行有效的物质激励,又要注重感染性的情感激励。现代管理学认为开发人的潜能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感情投资,强调管理必须尊重人的本性,要有人情味。

12.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制度等。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属于企业人本管理体系中的最新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建设要建立一种为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观和经营管理理念。这就要求企业重视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建设,管理手段由硬化管理变软化管理,塑造企业形象,使企业文化不仅吸引员工,而且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推崇。我们在创造企业文化时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先进的现代管理理论,杜绝简单、盲目地克隆”必须构建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文化。今后,企业的竞争由人才的竞争转变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现代企业只有继承传统并不断文化创新,才能屹立在世界企业强手之林。

五、结论

现代企业中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就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实施人本思想,以人为核心的创造企业财富、推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和人的和谐发展。

而人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现代管理的需要。企业应用人本管理的思想,从根本上确定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确定了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现代管理模式。企业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实行有效的人

力资源体系,重开发,巧利用,同时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这样企业才得以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加里·德勒斯,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0xx年

2.张浩,赵波,企业管理之魂,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xx年

3.孙健,纪建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20xx年

4.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

5.赵继新 :《人本管理》,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xx年

6.张立阳 :《从认识“人以为本”到实现“以人为本”》,经济论坛,20xx年第4期

7.陈敬莲:《基于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的探讨》,经营管理者,2010第4期

8.谢晋宇:《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1第2期

9.李清河:《论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商场现代化,2009第13期


第二篇:管理思想史(考题整理)


(1--12章)复习题 (填空、选择、名词)

一、填空题

1.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丹尼尔·A·雷恩博士(Daniel A.Wren)所著的 《管理思想的演变》 书于19xx年出版。P6

2.研究历史问题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地总结、辩证地否定、批判地吸收,在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在学习的基础上 创新 。P7

3.体现古巴比伦人的许多管理思想的著名法典是 《汉谟拉比法典》 。P18 4.希伯来人很善于利用和管理国家。P19

5.古巴比伦人的许多管理思想都体现在法律上,他们在法律上做出了民事控制、事故责任、生产控制与激励以及 最低工资 等规定。P35

6. 巴比伦 人首先认识到责任不能推诿给下级这一原则。P18

7.古埃及人在管理中已有了萌芽状态的 管理咨询制度 、例外原则、授权等思想。P17

8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科学合理,兼有防洪、排灌、航运三种作用,在世界古代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充分展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工程设计和管理水平。P41 9.“为政以德”是春秋时期的治国思想。P44

10.孟子全部管理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是 对人及人性的认识和理解 。P46 11.“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是 管子 所强调的管理者应有的创新精神。P50

12.管子的“四民分业”,强化了士、农、工、 商 的社会分工。P52

13.工业革命之前, 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 是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P62 14.亚当·斯密的 经济人 的观点对早期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突出的意义。P65 15.萨伊第一个明确承认生产力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还存在第四种要素—— 管理 P63

16.尤尔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是1835年出版的《 制造业的哲学 》。P65 17.普尔发现了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原则,它们是 组织原则 、 沟通交往原则 、 信息原则 。P73

18. 泰勒 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P83 19.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提高劳动生产率 。P86

20.在组织管理方面,泰勒认为应该把 计划职能 与 执行职能 分开,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P89 21.甘特特别出名的原因是他发明了特图 (生产计划进度图) 。P94 22.泰勒认为,必须在雇主和工人之间进行一场“心理革命”,双方才能变相互对立

为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P90

23.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是从20世纪初 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P107

24.韦伯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P118 25.韦伯提出的法定权力是指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P121

26.古尔德纳提出了 实证 的行政集权制理论。P122

27.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它正式被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xx年美国 芝加哥 的一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P133

28.行为科学是由 人际关系 学说发展起来的,它和工业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后来又融入了人力资源学派。P141 29.霍桑实验是在位于美国芝加哥城郊的西方电器公司的 霍桑 工厂中进行的。P143

30.霍桑实验得出了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其士气的主要结论。P147

31.许多行为科学家对行为科学做了更细致深入的研究,从“社会人”假设发展到“自我现实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等,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P152

32.梅奥 指出,人除了有经济方面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要。P157

3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在《 人类动机理论 》一书中提出的。P160 P190 34.美国的行为科学家 埃德加·沙因 在19xx年出版的《组织心理学》中对人性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 P169 35.团体动力学所研究的团体指 非正式组织。P172

36.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 社会关系计量学,又叫做团体成员关系分析法,是一种分析和计量团体中人际关系的学说和方法。P180

37.雷定认为,领导效率的模型,取决于对工作的关心、对人的关心 和效率高低三种因素。P198

38.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认为,不存在“最好的”领导方式,一切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因素。P199 39.王经理的信息传播者角色面向的是组织内部,而其 发言人 角色则面向外部,把本组织的信息向组织周围的环境传播。P207

40.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对人的领导 是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都取决于它。P213

41.当一个大企业经过短时期的激烈变革以后,必将继之以一个巩固时期,经理也将从“企业家”变为“内当家” P209 42.一般认为现代管理理论是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整个历史阶段中西方的管理理论。P221

43.“老三论”是指 系统论、信息论 和 控制论。P224

44.“新三论”是指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 和 突变理论。P224

1.管理学者一般认为 法约尔 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P238

45. 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 过程和职能 。P238 46.切斯特·巴纳德 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P244

47.西蒙用 “管理人”来代替最优准则的“经济人”。P252

48.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源于 日本经济的腾飞。P272

49.彼德斯在分析了美国的许多大小企业后,提出了成功的公司必须遵守的八条原则。P291 P326

50.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以儒家为主导,儒、道、佛互补的文化。P318

51.知识型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投入、知识传播、知识转化和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P301 52.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P301

53.圣吉认为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这两项修炼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这两项修炼形成向上的张力;系统思考是核心。P307

54.企业再造理论是由 哈默 和 钱皮 提出的。P342

55.从 经验 管理到 科学 管理是管理的第一次飞跃。从 科学 管理到 文化 管理是管理的第二次飞跃。P334-335 56.管理创新作为一个过程和一个结果,可将创意分成 创意形成阶段、创意筛选阶段、创意验证实施三个阶段。P340 57.文化管理的激励方式是以 塑造企业文化 为主。P334

58.企业再造与事业重组的区别在于,企业再造着眼于任务是怎样完成的,以及如何相应地 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从而带动整个组织的全面变革;事业重组则是通过 改革事业结构 提高经营效益,并没有触及 业务流程,它只适用于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P344

二、选择题

1.美国的管理思想史学家克劳德·小乔治(Claude S.George)撰写的《管理思想史》于19xx年正式出版。P6 2.对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总体上可分为 两个阶段。P4

2.《理想国》是的代表作。P21 3.最早用音乐来规定劳动动作、愉悦劳工心态是 C古希腊人。P21

4.色诺芬首先提出了管理水平优劣的判别标准。他认为,检验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是 A财富是否得到增加。P22

5.巴比伦的商业交易大都是在 上刻上文书作为控制手段。P18

6.古巴比伦的纺织女工工资是以食物形式支付的,而其数额则取决于每个女工的 C生产量 。这是早期的计件工资制,的确是一种基本的和有高度刺激性的工资制度。P19

7.罗马人发展了一种类似工厂的体制。第一个类似公司的组织以 D股份有限公司 的形式出现,它向公众出售股票,以便履行为支持战争而签订的政府合同。P23 8.威尼斯商人在国际商业中广泛应用两种合法组织形式: A .合资和代理 。P27

9.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君主如果没有 .法律而只有多变的政策,很快就会使整个国家陷入混乱。P28

10.“教民耕战”是春秋战国时期 提出的基本国策。P45

1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并不是指人生来就有的一切本能,而是指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使人成其为人的那些特性。因为人有: A.恻隐之心 B.羞恶之心 C.恭敬之心 D.是非之心 。P46

12.孙子认为必须以“智、信、仁、勇、”作为衡量将帅的标准。P49

13.管子强调考核官员的内容主要是B.德望与其地位是否相称

C.功绩与其俸禄是否相称 D.能力与其官职是否相称。P51

14.为了强化国家统治,商鞅善于运用A.行政 B.法律 C.税收 D.价格等多重管理手段。P46 15.孟子认为义利统一治国平天下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P47 16.管子认为,既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 ,惟其如此,事君才不至于有二心。P49

17.被称为“工厂制度之父”的人是( B阿克莱特 )。P62—P63(20xx年1月试题)

2.1776年,亚当·斯密最重要的著作( A《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出版了。P64

18.李嘉图在经济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 D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P65 19.第一个研究劳动强度和疲劳关系问题的人是( C杰文斯)。P67

20.最早把“可互换部件”。的原则从兵器生产扩大到工业生产的国家是( D美国 )。P70

21.汤在著名论文《利益分享>中提出了一种激励职工的( A收益分享制度)。P74 22.1849—1862年间长期担任《美国铁路杂志》主编的人是( C亨利·普尔 )。P73

23.史密斯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贡献是( B提出了一套有关机械零件的术语和记忆符号的系统及其有关原则 )。P76

24.泰勒的主要著作有( B《科学管理原理》 )。P85

25.泰勒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

1

步对分工进行细化,制定了( B标准化的操作方法)。P89

26.被认为是泰勒的“嫡系追随者”的人是 ( A卡尔·巴思)。P92

27.弗兰克·吉尔布雷斯是一位工程师和管理学家,在( D动作研究 )方面有突出的成就。P94

28.在东部铁路公司听证会后,埃莫森出版了( B《效率的12条原则》 }一书,这本书成为管理思想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P97

29.莫里斯·库克的主要贡献是( A在非工业组织中传播和应用科学管理思想)。P97

30.福特制是指由福特首创的一套( B生产和管理制度 )。P98

31.由于福特公司采用标准化和流水式装配线等先进措施,汽车的价格逐年下降,19xx年已降为 ( A.290 ) 美元。P100 32.法约尔认为,( D泰勒 )的科学管理理论同他的理论是相互补充的。P109 33.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 A.不同的 )。P109

34.法约尔的研究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出发的,以( C企业整体 )作为研究对象。P109

35.19xx年,在75岁时法约尔发表了他的划时代名著(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P107

36.法约尔认为,企业无论大小,简单还是复杂,其全部活动都可以概括为( B6种 )。P109

37.马克斯·韦伯是( D德国)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P118 38.( B 默顿)提出了行政集权制的逆机能理论。P122

39.罗特利斯伯格在19xx年为再版的梅奥于19xx年写的 ( A 《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 )一书写的前言中。用“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来指梅奥开创的这门学科。P134

40.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使得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全新的格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矛盾激化,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一度出现高潮,这是行为科学产生的( A政治背景 )。P135

41.英国的心理学家、工业心理学在英国的先驱者( D.迈尔斯 )的著作主要有:《心理学在今日的应用》(19xx年)、《英国的工业心理学》(19xx年)、《工商企业合理化》(19xx年)等。P138

42.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对工厂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能更好地倾听和了解工人的个人情绪和实际问题。这是( B访谈计划实验)实验得出的结论。P145

43.在非正式组织中以( B “感情的逻辑” )为重要标准。P149

44.“如果我们的社会技能(即我们保证人们之间进行协作的能力)同我们的技术技能同步向前发展,就不会有另一次欧洲大战了。”这段话是( )指出的。 A.亚当·斯密 B.李嘉图 C.梅

奥 D.罗特利斯伯格

45.罗特利斯伯格在( D《管理和士气》 )一书中指出,“一个人是不是全心全意地为组织提供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他的工作、对他工作上的同伴和他的上级的感觉。”P149-150 46。“人生而不求上进,不愿负责,宁愿听命于人孳是( A X理论 )理论对人性的假设。P165

4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最高级的需要是( B自我实现的需要 )。 P160 48.“人们最期望领导能承认并能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这是有关人类特 性的假设中( C社会人假设) 的内容。P170

49.下列哪一种属于非正式信息渠道? ( D流言式)P179

A 5.强调行为的结果对以后行为的影响的理论是( D强化理论)。P181 50.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 A亚当斯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P187

51.下列哪些不是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D期望的归因)。P188

52.“生存、关系、发展”理论属于( B人类基本需要等级论 ) P190 53.提出“场论”概念的科学家是( C卡特·卢因)。P172

54.领导者权变管理理论是( D70 )年代形成的一种有关组织行为的理论。P194 55.“组织的目标、工作的性质、职工的素质等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这一观点是( D超Y理论)中提及的。P194

56.领导方式生命周期理论是( A卡曼)提出的一种三因素的权变领导理论。P200 57.( B“领导者的品质” )是指对领导者影响其他人的能力有较大作用的个人品质。如自我认识、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信息联系的能力以及对任务的了解等。P201

58.“9.9”管理方式可以叫做( D战斗集体型 )管理方式。P204

59.经理最喜爱使用的工作联系方式是( B电话)。P205

60.由两三个人分担经理职务,可以形成“两位一体”、“三位一体”、“管理小组”、“总经理办公室”等领导体制,其中,( A两位一体 )的形式尤为普遍。P211 61.在管理的领导方式四种制度中,( A专权的命令式 )制度是传统的领导方式。P214

62.美国管理学家( A.孔茨 )分析了造成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相互盘根错节这一现象的原因。 P232

63.19xx年孔茨把当时西方的管理学派分为 ( B.6 )个学派。P232

64.1980孔茨又指出西方的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到( C .11 )个学派。P232 65.现代管理理论将人看作是( A.“复杂人” ),认为人是怀着不同需要加入组

织的。P233

66.管理过程理论源于( D法约尔 )的管理理论。P238

67.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 D决策)。P249

68.决策理论学派认为解决问题的步骤是( A 、B、D A.问题是什么 B.备选方案是什么D.哪一个备选方案最佳 )。 P253

69.西蒙于19xx年发表的代表著作是( A《管理行为》 )。P250

70.控制论的创始人是( B维纳 )。P254

71.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基础是( C一般系统理论 )。P254

72.大内在研究了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经营模式后,提出了( C Z型组织)的理论模式。

73.在波特的竞争模型中,影响行业竞争力量包括( C .五)个方面。P293图 74.第五代管理是由( D萨维奇)出的。P285

75.圣吉提出任何一个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都必须进行( A.五 )项修炼。P326

76.第五代管理理论的应用条件是( C网络经济 )。P327

77.团队组织学习的形式是( B深度会谈 )。P306

78.知识管理对象具有( B无形 )化的特点。P301

79.企业再造从( D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着手。P343

80.文化管理的特征表现为其管理是( C理性的)。P334

81.文化管理的领导是( C育才型)。 82.未来管理组织结构将呈( C扁平化结构)。

83.文化管理要求组织是( A学习型组织)。

三、名词解释

1、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考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

2、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是十五世纪威尼斯企业组织的一种主要类型。合伙企业主要是为工商业公司设计和使用的,许多大公司是一种组织紧密的合伙企业。在这种合伙企业中,一个有着大量资本的人同一个或几个力量和资本较小的人合伙。合伙契约详细说明了一个合伙企业会维持多久。威尼斯的家族式合伙企业有时成为一种联合投资信托公司和控股公司。他所拥有的财物包括不动产,政府债券,商品和商业应收账款。拥有巨大权力和财富的家族式合伙企业常常能施加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压力。

3、行会:行会最早在10世纪的意大利出现,后来相继出现于法国、英国和德国。行会是城市手工业者为保障自身利益而成立的行业内部组织,它具有现代管理的某些雏形:首先行会规定了一套等级制度,并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一套人事等级,即“行东一帮工一学徒”;其次,行会对产品质量做了规定;第三,限制外来同行的竞争。

4、10人编队制":这是罗马帝国的皇帝迈克利先在军队中实行的一种组织制度。罗马军队实行"10人编队制",骑兵有"10人组",即由10名骑兵组成一个小组,3个"10人组"组成一个骑兵队,10个骑兵队(300名骑兵)组成一个骑兵团。这种组织制度体现了管理幅度的思想。

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一场政治经济改革。其措施有:在法律上承认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的合法化,促进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取消奴隶主贵族的经济特权,解放了生产力,是秦国封建化进程中的决定性步骤;按照军功授爵,培植了一批新兴地主阶级,取消旧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从商,鼓励开荒,任其所耕,不限多少,以增加封建国家的收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对从事工商或闲懒贫困之人收入官府为奴;统一秦国度量衡,统一赋税,便于收租。意义是:变法加强了中央管理,是秦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程中的一场阶级大搏斗,巩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使秦国废除奴隶制,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并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商鞅变法是通过变革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

6、文景之治:西汉文、景二帝时

期,出现政治安定,国家繁荣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两帝在位期间推行汉高祖刘邦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体现了以民为本、繁荣经济的管理思想,合乎封建经济发展的方向,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一定的作用,国家逐渐走向富强道路。

7、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即“大自然法则支配一切”概念。老子所讲的“道”,不仅限于人类社会的范围,即所谓“人道”,而且还包括“天道”、“地道”,天道、地道、人道都要服从于自然。这就是有名的“道法自然”的命题。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接近于发现自然界存在着不受任何神力主宰的客观规律,这是对原始朴素的唯物论的重大贡献,对国家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8、差分机:查尔斯巴比奇于1882年制造的世界上第一部实用机械计算机。从概念上来看,差分机已具备了现代化的计算机的全部基本要素,它有存储器即储存装置,运算机或计算装置,穿孔卡片输入系统,外存储器以及条件转运器。

2

9、美国制造系统:19世纪初,在美国工业革命初期,美国的蒸汽机、机车等主要机器,全靠从英国进口。但是美国在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和设备时,不是简单地照搬和模仿,而是加以创造性的改进,从而能迅速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机器,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机器制造业,并按照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制造的,其各个部件都有精确标准,同一种产品的部件可以互换,形成美国独立的制造系统。

10、《劳动报酬的奖金方案》:1891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哈尔西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上宣读了论文《劳动报酬的奖金方案》,这篇论文是他在管理方面的最重要的著作。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奖金方案:以工人目前的产量作为标准产量,以工人目前所花费的生产时间作为标准时间,工人如果提前完成了工作,则把所节省时间的收益按一定比率(约为正常工资率的1/3或1/2)发给工人作为奖金,其余归雇主。哈尔西认为自己的方案①简单易行。②工人基本工资有了保证。③消除了平均主义。④提高了的收益由工人和雇主共享,促进了劳资双方的积极性,减少了劳资纠纷。哈尔西的奖金方案在英,美等国曾经广泛采用,被当时誉为工资报酬制度的一种创新,他同泰勒的计件工资制一起成为以后多种工资方案的参考模式。

11、职能工长制:这是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的。泰勒设计出8个职能工长,来代替原来的一个职能工长。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个工人同时接受几个职能工长的多头领导,容易引起混乱,所以没有得到推广。但是泰勒的职能管理思想,是把总经理的权力交给低一级的专业管理人员承担的一种分权的尝试,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的专业化提供了启发和思路。

12、例外原则: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物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也就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比如有关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例外原则是泰勒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它至今仍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

13、甘特图:甘特特别出名的原因是他发明了甘特图,最早他绘制了一种日平衡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展成为甘特图,即生产计划进度图。在图中,平面图的横轴按比例划分为小时数,天数,周数,先把工作任务的计划完成时间用横线或横条画出,再把工作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用横线或横条画在计划完成情况线之下。甘特图有的按机器分,有的按工序分,有的还用作比较费用预算和实际支出。图表内用线条,数字,文字,代号等来表示所需的时间,实际产量,计划开工和完成的时间等不同的内容。甘特用图表帮助管理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做法是当时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推广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计划评审法,关键线路法等。

14、(法约尔)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普遍的一种单独活动,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由各种职能构成,是管理者通过完成各种职能来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15、法约尔“等级链”:即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联成的等级结构。。它是一条权力线,用以贯彻执行统一的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秩序。依据这条路线来传递信息,对于各层统一指挥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最迅速的途径。等级制度是法约尔管理理论的核心。

16、韦伯超凡权力:韦伯认为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一种是超凡权力。该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超凡权力的合法性,完全依靠对于领袖人物的信仰,他必须以不断的奇迹和英雄之举赢得追随者,超凡权力过于带有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的启示。所以,超凡的权力形式也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16、行为科学: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

17、人际关系学说: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奥等人终于在人群中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缓解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条较好的思路,这就是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要点可以概括为三点:职工是社会人;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18、霍桑试验:霍桑试验是从19xx年到932年,在美国芝加哥城郊的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中进行的一系列试验。霍桑试验的主要内容:车间照明试验,电话继电器装配试验,访谈计划试验。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霍桑试验的结论是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要点,也是行为科学在以后发展的理论基础,并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

19、Y理论:麦格雷戈提出的建立在对人的特性及其行为动机的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的关于人员管理工作的新理论。他把Y理论叫做"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认为它能使组织的成员在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最好地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20、团体动力学:团体动力学一词最初由K·勒温于19xx年提出,后来得到广泛使用,推动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9xx年,卡特·卢因首先用“团体动力学”的名称来指团体中人与人相互接触、影响所形成的社会程序。

21、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它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一样。卫生保健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作用。同样的,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当保健因素改善后,职工的不满情绪会消除,但并不会导

致积极的后果,而只是处于一种既非满意、又非不满意的中性状态。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保健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的。

22、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种有关组织行为的理论。权变理论认为,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地进行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23、经理角色:美国行为科学家明茨伯格等人首先创立的经理角色理论, 是一种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领导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 经理一般都担任十种角色,即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接受者角色,信息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企业家角色,故障排除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经理的上述角色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经理是一个全面负责的人。从另一方面来看,经理也是一个专业工作者。

24、管理方格论:美国行为科学家布莱克等人19xx年指出,企业中的领导方式,存在着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两种不同的结合。他们提出的管理方格法,主要是为了避免在企业管理的领导中趋于极端的方式,即或者是科学管理,或者是人际管理;或者以生产为中心,或者以人为中心;或者以X理论为依据,或者以Y理论为依据。应该采取各种综合领导方式,该领导方式可用方格表示:纵轴表示对人的关心,自下而上,关心的程度由低而高;横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自左而右,关心的程度由低而高。共有81个小方格,代表着81种"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基本因素以不同的比例相结合的领导方式。管理方格论可用来培训管理人员。

25、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

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

26、控制论:控制论是研究各类

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它是自动控制、通讯技术、计算机科学、数理逻辑、神经生理学、统计力学、行为科学等多种科学技术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学科。控制论的研究表明,无论自动机器,还是神经系统、生命系统,以至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撇开各自的质态特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

27、突变理论:突变论是研究客观世界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突变论的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突变论认为,系统所处的状态,可用一组参数描述。当系统处于稳定态时,标志该系统状态的某个函数就取唯一的值。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变化,该函数值有不止一个极值时,系统必然处于不稳定状态。雷内·托

姆指出: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进入不稳定状态,随参数的再变化,又使不稳定状态进入另一种稳定状态,那么,系统状态就在这一刹那间发生了突变。突变论给出了系统状态的参数变化区域。

突变论提出,高度优化的设计很可能有许多不理想的性质,因为结构上最优,常常联系着对缺陷的高度敏感性,就会产生特别难于对付的破坏性,以致发生真正的"灾变"。

28、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即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该学派的管理学家往往通过对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分析来论述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29、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权变理论学派的核心是在现实中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理想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应随机应变,即采用什么样的管理理论、方法及技术应取决于组织的环境。权变理论学派以超Y理论为理论基础。

30、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的群体文化,又叫亚文化或子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

31、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就是指通过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32、知识管理:彼德·德鲁克作为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概念的学者,19xx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新型组织的出现》的论文。指出在经历了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命令——支配型组织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将进入新的形态:由专家小组构成的知识型企业,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表明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知识管理的时代。 知识是人们通过学习,发现以及感悟所得到的,对世界认识的总和,是人类经验的结晶。知识管理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在知识型企业中最为显著。知识型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投入,知识传播,知识转

3

化和创新为目的社会经济组识。

33、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了解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者是图像、印象等。心智模式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34、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合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35、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在衡量绩

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其中,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

36、文化管理:就是从文化的高度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控制,计划,领导,协调,组织等方面都渗入文化的因素,以文化贯通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它并不是如质量管理或本管理那样的一种具体的管理方式,它更接近于一种管理理念,用文化这个"工具"对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重新塑造,以打造出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管理模式。

四、简答题:

1、简述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答: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管理实践,又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辨证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互相关系等。

(1)

研究不断发展的管理实践

(2)研究管理思想的演进规律 (3)研究社会生产方式与管理思想的关系

2、简述管理思想史的学科特点 答:(1)管理思想史是一门边缘学科

(2)管理思想史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突出的史学特点

(3)、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3、威尼斯兵工厂的主要管理经验。 答:威尼斯在1436年建立了政府的造船厂,即兵工厂。威尼斯的兵工厂后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厂,占有陆地和水面面积60英亩,雇用一两千个工人。

(1)政府与工厂的关系是控制与授权经营的关系。兵工厂的管理体现了互相制约和平衡。

(2)工厂内部的管理已具有相当的水平。兵工厂在成品部件的编号和储存、安装舰只的装配线、人事管理、部件的标准化、会计控制、存货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积累了成型的管理经验。

(3)在生产部件和装配中实行标准化管理。实行会计控制,认识到并应用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控制的技术,在用料等方面实行成本控

制。

4、古罗马农庄管理提供的基本经验。 答:古罗马农庄管理提供了许多管理方面的经验。罗马人应用明智讲理和良好管理的方法来解决农庄管理问题。提出农庄主在视察农庄时,应该注意工作的进展情况,有些什么事情已做好,还有些什么事情没有做,然后他应该把监工人员召集来并要他们报告已做了些什么事情,并询问为什么未能完成其余的事情。农庄主应该给监工一份全年的书面工作计划。对监工来说,应承担维持纪律等职责。

5、格札里提出的王者的品质和不能有的四种缺陷。

答:格札里提出的王者的品质是(1)公正(2)智慧(3)耐心(4)谦虚

不能有的四种缺陷:(1)嫉妒(2)傲慢(3)狭隘(4)怨恨

6、万里长城工程建设中体现的管理特点。

答: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命令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时,役使40多万人把原来燕、赵、秦等国修筑的长城连接并加以扩建而成的。万里长城总长6000多公里,气势雄伟。长城建筑在地势险峻的山巅,工程复杂而浩大,而当时施工仅凭肩挑手抬,其困难可想而知。长城的建设,第一是有严谨的工程计划。对工程所需土石及人力、畜力、材料、联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一环扣一环,使工期不至于延误。第二,严格的工程质量管理。主要是工程验收制度,如规定在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箭头碰墙而落,工程才算合格。否则返工重建。第三,有效的分工制。长城建设在事先确立走向前提下,分区、分段、分片同时展开,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步性,体现了有效的分工。

7、北宋丁谓的“一举三得”重建皇宫方案。

答:丁谓首先在皇宫前开沟渠,然后利用开沟取出的土烧砖,再把京城附近的汴水引人沟中,使船只运送建筑材料直达工地。工程完工后,又将废弃物填人沟中,复原大街,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取土烧砖、材料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难题,使工程如期完成。工程建设的过程,同现代系统管理思想何其吻合。丁谓主持的皇宫修建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智慧的管理实践。

8、孟子“以德服人”的管理理念。 答:孟子主张对被管理者要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主张说服教育,反对惩罚。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是以权压人,单纯靠规章制度惩罚人,还是靠说服教育,靠到底感化,使被管理者口服心服,这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主张“以德服人”实际上就是古代的情感管理方式,是孟子管理思想的重要特点。

9、简述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

答: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

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主要就是工厂制度的建立。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基本上包括了三个方面:纺织机等机器是工具上的革命,蒸汽机是动力上的革命,工厂制度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使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工业企业的效率问题、控制问题、对企业中人的管理问题更加突出,使当时的人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如何在市场中通过努力来获得高效率和最大的利润。

10、简述巴比奇的管理思想 答:查尔斯·巴比奇的管理思想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巴比奇制定了一种“观察制造业的方法”,这与对作业的科学而系统的研究方法很类似。

2.他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思想,分析了分工能提高效率的原因,即:节省了学习所需要的时间;节省了学习中所耗费的材料;节省了一道工序转变到另一道工序所耗费的时间,肌肉得到了锻炼就更不容易疲劳;节省了改变工具所耗费的时间;由于经常重复同一操作,技术熟练工人工作速度加快;促进了工具和机器的改进,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还指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可以进行劳动分工。

3.在劳资关系方面,巴比奇是工厂制度的保护者,强调工人要认识到工厂制度对他们有利的地方,提出了一种固定工资和利润分享的制度。

巴比奇在对制造业的研究中采取了科学分析的方法,认识到为争取工人的合作必须提供新的刺激,他努力寻求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建立新的和谐关系,所有这些使他在管理方面成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

11、简述普尔关于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原则。

答:普尔从麦卡勒姆的成果中发现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的三个原则:第一,组织原则。第二,沟通交往的原则。第三,信息原则。

12、简述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条件。 答:1.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经济危机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

3.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既为美国提供了劳动力,也使培训和管理企业的员工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4.工业革命以来管理思想的积累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13、简述泰勒提出的“心理革命”的主要内容。

答:泰勒认为,真正的科学管理和只追求效率的一阵风式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在于雇主和工人之间都必

须进行一场“心理革命”。这场伟大的革命就是双方把注意力从分配剩余的问题上移开,转向增加剩余上,以友好合作和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共同使剩余额猛增,以致工人工资和制造商的利润都大大增加。

14、简述拔佳制的基本原则

答:拔佳制是由拔佳(Bata.Tomas)在学习福特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符合科学管理精神的管理制度,拔佳制的基本原则是:

1.“让工人思维,让机器工作”。 2.“建立自己的供产销系统和全球经营战略”。

3.“顾客是企业的主人”、“为公众服务”。

4.“生产和利润不是目的,而是改善职工生活的手段。”

5.“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是企业的首要职责”。

15、根据法约尔的理论,“经营”和“管理”有何不同。

答:法约尔第一次明确区分了“经营”和“管理”的概念。

法约尔认为,“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包括技术、商业、业务、安全和会计等五大职能,它的内涵中包括了管理。法约尔通过对企业全部活动的分析,第一次将管理活动从经营职能中提炼出来,成为经营的第六项职能,处在六项职能的核心地位。法约尔提出了普遍意义上的管理定义,即“管理是普遍的一种单独活动,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由各种职能构成,管理者通过完成各种职能来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为了突出管理的实质,法约尔又进一步将管理的要素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五大职能并不是企业管理者个人的责任,它同企业经营的其它五大活动一样,是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工作。法约尔认为领导和管理不同,领导是从企业拥有的所有资源中获寻尽可能大的利益以引导企业达到目标,就是保证六项基本职能的顺利完成

16、简述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答: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是通过职务和职位来管理的。理想的行政集权组织的主要特点如下:

(1)有确定的组织目标。 (2)明确的分工。

(3)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4)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5)职业管理人员。管理者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一种职业管理人员。

(6)遵守规则和纪律。

⑺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17、简述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

4

答:概括地说,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有:

1.为组织机构配备合适的人员。 2.一个最高的主管或一个人管理的原则。即不要用委员会来进行管理。

3.统一指挥。

4.专业参谋和一般参谋。 5.工作部门化原则。 6.授权原则。 7.责权相符原则。。 8.控制幅度原则。

以上的8项管理原则基本上代表了古典管理理论在管理原则这一问题上的观点。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

18、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1.行为科学产生的政治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使得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全新的格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矛盾激化,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一度出现高潮,这是行为科学产生的政治背景。

2.行为科学产生的经济背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加剧,使得企业主感到单纯用传统管理理论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利润。有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意识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理论。这就为行为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

3.行为科学产生的人文背景。资本家为了摆脱危机,缓解劳资双方的矛盾,开始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和泰罗的科学管理进行了思考:反思的结果是,在经济学方面,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为资本主义持续发展开出了药方,在管理学方面对人的研究,梅奥开辟了行为研究的方向。行为科学就在大萧条中的霍桑实验后开始兴旺起来了。

19、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 答:(1)车间照明试验。试验目的是研究照明情况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2)电话继电器装配试验。试验目的是了解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动对小组生产效率的影响,以便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

(3)访谈计划试验。试验目的为了解职工对现有管理方式的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

(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为了研究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及其奖惩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而设计出来的一组试验。

20、人际关系学说的内涵。 答:(1)职工是社会人。“社会人”是人际关系学说对人性的基本假设。梅奥等人认为,职工是社会人,必须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对待他们。

(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梅奥认为,在正式的法定关系掩盖下都存在着非正式群体构成的更为复杂的

关系体系。它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3)新型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梅奥认为,工作条件、工资报酬并不是决定生产效率高低的首要因素,首要因素是工人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又同满足率有关。工人的满足率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新型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以鼓舞职工的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率。

21、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马斯洛于19xx年和1954 年先后发表了《人类动机理论》和《动机和人》两部著作,阐述了他的需要理论。马斯洛也认为,人有各类需要,人的行为过程就是需要满足的过程。

1.人类需要是有层次的。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即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这些需要的层次并不都是一定按这个顺序,有时候人的需要是模糊不清的,对某种需要表现的强度也不一样,需要因人而异。

3.人们一般按照这个等级系列从低级到高级地来追求各项需要的满足。

4.一般讲来,只有在较低级别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以后,较高级别的需要才会发展起来,起推动作用。但当较低级别的需要受到威胁时,也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5.人的需要还带有发展的、动态的性质。同年龄和地位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

22、复杂人假设的主要内容

答:复杂人的假设是沙因提出的。沙因认为,前面三种假设,各自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并适合于某些人和某些场合。但是,人有着复杂的动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两种。沙因提出,复杂人假设的内容有五点:

(1)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的动机不但是复杂的而且变动性很大。

(2)一个人在组织中可以学到新的需求和动机,因此一个人在组织中的表现的动机模式是他原来的动机模式与组织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

(3)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模式,在正式组织中与别人不能合群,可能在非正式组织中能满足其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4)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出力,决定于他本身的动机构造和他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的性质、本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动机的强弱以及与同事间相处的状况。

(5)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出不同的反应。

23、归因理论的主要内涵

答:(1)行为的归因。指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对其心理活动的解释和

推论。

(2)心理活动的归因。指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生应归结成什么原因。

(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表现,预测他们以后在某些情景中会产生怎样的行为。

24、简述经理职务的类型

答:(1)联系人(2)政治经理(3)企业家(4)内当家(5)实时经理(6)协调经理(7)专家经理(8)新经理

25、权变管理理论在组织结构方面的观点。

答:权变管理理论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各种观点的共同点是,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式系统”是一个受外界环境影响又对外界施加影响的系统。为了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做进一步的研究,他们把企业分成一些不同的结构模型,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伍德沃德分类法2、皮尤等人的分类法3、劳伦斯等人的分类法4、赫里格尔等人的分类法。

26、简述四象限理论的要点 答:用两根轴线的图示法来表示领导行为,画出表示主动结构同体谅这两个因素多种结合情况的四分图。

在第三象限,领导人最关心工作维,对工作高度主动,而忽视对人的关心。

在第二象限,领导人最关心的是领导与部属之间的关系,互相尊重的气氛较浓,而对工作的关心程度略低。

在第一象限,领导人对二者均关心。 在第四象限,领导人对人和对工作都比较漠视。

领导行为的四象限理论可以使得我们能同时兼顾领导行为的两个方面。具体是哪一种比较好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27、简述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认识论基础

答:孔茨在他的《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它们是:

1.语义上的混乱。

2.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

3.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先验而加以抛弃。

4.曲解和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

5.管理大师缺乏沟通。

28、简述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重建;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4)企业结构发生变化。

29、简述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答:1、强调系统化2、重视人的因素3、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这样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5、加强信息工作6、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8、强调”预见“能力9、强调

不断创新10、强调权利集中。

30、简述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特点。 答:社会系统学派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人员的职能以及应当如何行使这些职能,是由组织的本质、特性和过程决定的。

(2)组织的本质(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

(3)将决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组织决策过程。

31、简述决策理论学派主要的管理思想。

答:决策理论学派主要的管理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

1.关于组织的理论。

2.关于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问题 3.关于决策的准则和标准

4.关于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5.决策理论学派的决策方法 32、简述数量管理学派的理论特点 答:(1)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标准。 (2)采用量化方法进行决策。 (3)依靠电子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33、简述科特的管理新规则 答:在新的形势下,科特提出了他的一些新的管理规则,即:新的现实。不要再依靠传统,再按本世纪大多数成功者走过的道路将不会再保证你成功了,而应该着眼于全球化和不断变化的,既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也带来了相应的危险。新的反应。离开庞大的官僚化的公司,去小的和更企业化的公司,在竞争日益加剧今天,快速、灵活、善变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新的力量。要增强竞争动力,高标准和强烈的取胜愿望是不可缺少的。如今,不断成长、终身学习,对职业的成功显得越来重要。领导艺术。科特认为,在企业中领导和管理是一个十分不同的概念。管理是计划、预算过程的确定和详细的日程安排,并调拨资源来实现计划。而领导是确定经营方向,确立将来的远期目标,并为实现远期目标制定进行变革的战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将有力的管理和领导结合起来,才能带来满意的效果。

34、简述知识管理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答:知识是人们通过学习,发现以及感悟所得到的,对世界认识的总和,是人类经验的结晶。知识管理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知识管理的特点:与传统管理理论强调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不同,知识管理要求企业从拥有的知识和应用能力上理解和争取竞争优势。 从纵向看,知识管理可以分为知识获取的管理、知识利用的管理、

5

知识创新的管理。这三个层面的管理是一个互动的整体,获取知识是前提,分享和利用知识是核心环节,知识创新是目的。从横向看,主要有信息管理、无形资产管理、职工教育与培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战略管理。知识管理具有知识管理对象的无形化;知识管理边界的不确定性;知识管理过程的一致性;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在知识管理下,报酬形式由按劳分配转为按知分配,沟通方式由纵向沟通转向横向沟通;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系统,而不是一条管理链,从而要求各方面的互动和联结等特征

知识管理的内容:一般地讲,企业知识管理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内部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生成、交流、积累和应用四个环节;二是外部知识管理,即通过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总体上讲,知识管理有四个基本职能,即外化、内化、中介和认知过程。

35、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它有哪些特征?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组织?

答: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指通过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

学习型组织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有着在周密计划的基础上敢冒风险、带头实践的领导者;?分层式的决策和对职工授权;?提倡一专多能,考核学习能力;?有共享学习并把它应用到工作去的系统;?鼓励职工主动精神的工资和机制;?关心长期性成果和对别人工作的影响;?经常运用横向式组织功能作业的团队;?有从日常经验中学习的机会;?提倡信息反馈和信息展示

建立学习型组织:第一项是自我超越 第二项是改善心智模式。 第三项是建立共同愿景 第四项是团队学习 第五项是系统思考

36、学习型组织的“7C”模式的内容有哪些?

答:创建学习型组织应该做到以下七个C,即:

①持续不断的学习。 ②亲密合作的关系。 ③彼此联系的网络。 ④集体共享的观念。 ⑤创新发展的精神。 ⑥系统存取的方法。 ⑦ 建立能力的目的。 37、简述第五代管理的内容 答:(1)博弈问题。这里所说的博弈不仅指模型中的企业内部博弈,还包括企业内外的博弈以及改制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的博弈。

(2)构建虚拟企业。第五代管理中虚拟企业是建立在企业与其顾客以及顾客的顾客深度沟通的基础上的。

(3)革新成本。第五代管理的建立所要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这种成本主要表现在对利益激励奖惩制度的废除以及因为“路径依赖”①

和文化重塑带来的成本。

(4)规模问题。第五代管理在较小的组织中似乎更容易实现,而在规模庞大的组织中,难度会加大。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

38、简述管理国际化的成因 答:1.经济因素

(1)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 具体体现在:金融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生活国际化。

(2)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而有力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3)全球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迅速发展。

为了在全球经济中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地位,跨国公司通过进行全球并购和企业重组建立超国家的大型和巨型全球企业。这种全球型企业的数量在21世纪会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技术与技能密集型的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数量也将剧增。

2.技术因素

(1)国际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构造。

(2)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3.政治和法律因素 (1)环保意识的增强。 (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9、企业再造理论与其他管理理论有何区别?

1.企业再造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区别。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通过全员参与、旨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管理方法。

企业再造与全面质量管理有一些相同之处,表现在:

(1)都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变化为起点,努力提高顾客满意度;

(2)都致力于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

(3)都注重跨职能的工作流程。 企业再造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改良措施,其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活动是在现存的流程中进行的;而企业再造则是抛弃现存的流程而代之以全新的业务流程。

2.企业再造与适时制造的区别。 适时制造本着效率至上的思想、借助自动化生产技术,对工序管理进行了一次创新,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技术。企业再造与适时制造的区别是:企业再造的视野较宽,具有“宏观”观念,对各种业务流程的定义是动态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并且,企业再造把各种生产和管理活动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根据顾客需要进行重新组合。

3.企业再造与事业重组的区别。 事业重组着眼于企业内部的事业结构,其实质是资产重组。企业再造与事业重组的区别在于:企业再造着眼于任务是怎样完成的,以及如何相应地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从而带动整个组织的全面变革;事业重组则是通过改革事业结构来提高经营效益,并没有触及业务流程,它只适用于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

4.企业再造与精兵简政的区别 精兵简政是企业为了短期的财务目标而采取的裁减人员和缩小业务的措施。 这种措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企业再造从根本上改造原有的工作方式,以建立更有效的工作方式。因此,企业再造并不一定需要裁减人员,精简机构也只是企业再造的“副”产品。

5.企业再造与Z理论的区别 Z理论的主导思想是“文化决定论”,大内围绕这一思想提出了建立Z型组织的具体步骤。但是,建立Z型组织的变革过程仍然是在现有的组织框架内进行的。企业再造与Z理论的区别在于:企业再造通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进而带动组织的全面变革,最后形成一种全新的组织;而通过Z理论建立的新型组织并没有从实质意义上改变工作方式。

40、简述管理创新的特点及内容 答:创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它是针对未来的需要。 (2)它是行动导向的。

(3)它属于社会或心理程序,而非技术程序。

管理创新的内容:组织在运行中的创新要涉及许多方面,不同的组织其创新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管理理念创新、组织机构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制度创新

41、文化管理的特点有哪些?企业实施文化管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答:(1)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是以人为本的更高层次的“人本主义”。

(2)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具有灵活性、柔性性、跃跃性和速变性的特点。

(3)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 (4)以企业文化构建为主要手段,塑造企业文化是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

(5)文化管理要求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

(6)文化管理要求组织是学习型组织。

(7)文化管理的领导要求是育才型的领导。

(8)文化管理 方式是以内激为主。 企业实施文化管理需要解决:1、对文化的取舍和加工处理问题2、对传统文化的扬弃问题3、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借鉴问题4、对单纯经济文化倾向的认识问题。

42、简述虚拟企业的特征。

答:虚拟企业具有如下特征:

(1)人力虚拟化。 (2)结构虚拟化。。 (3)信息网络化。 (4)组织动态化。 (5)并行分散式作业。 五、论述题

1、怎样理解学习管理思想史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

答:管理思想史是从管理的角度了解人类文明史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思想理论上更加成熟;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开阔视野,增强对外开放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学到古今中外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进而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所以,学习管理思想史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

2、试论学习管理与推进管理创新的关系。

答:管理思想史所反映的内容最具一般性,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意义。它集管理科学基本原理于一身,通过深刻分析这些基本原理、基本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应用条件,最便于我们掌握管理的灵魂,便于我们吸收管理思想的精华,便于我们在总结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管理创新。

3、试论推动管理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 推动管理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二,国家、民族、阶级间的斗争。国家、民族、阶级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斗争是推动管理思想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科技文化进步。科技文化的进步是促进管理思想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四,管理思想家的智慧和探索,管理思想家的智慧和探索直接关系到管理思想发展的具体形式。

4、试论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 答:马基雅弗利被称为“政治学之父”。他主张结束当时意大利的政治分裂,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君主国。他提出的与管理有关的原则:

1.必须依靠群众的同意。马基雅弗利经常重申这样的观点,所有的政府,不论是君主制、贵族制或民主制的,其持续存在都依赖于群众的支持。君主可能通过武力或继承而登上王位,但要牢固地控制国家,还必须得到群众的支持。他的这种主张事实上是权力接受论,即权力的根源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他还指出,如果一位君王既可以通过贵族获得权力也可以通过人民获得权力,那他就应该明确地选择后者。

2.组织要有内聚力 。马基雅维利认为,组织中内聚性的原则也在于能使国家

6

持续存在。一个君主能维持组织统一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紧紧地抓住自己的朋友。组织内聚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使人民确实知道他们可以指望自己的君主,以及君主期望于他们的是什么——责任明确性原则。一个君主如果没有法律而只有多变的政策,很快就会使整个国家陷入混乱。

3.领导要有领导技艺。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成为人民的榜样并鼓舞他的人民从事伟大的事业。要注意所有的集团,时时同他们打成一片,以自己的博爱和仁慈为他们树立榜样,但始终要维持他的尊严,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丧失。应该奖赏那些有益于城市和国家的人,保证他的公民不至于不公平地被剥夺自己的物品,以此来鼓励他们从事于自己的职业和使命。要善于对事件和人民进行观察,识别忠诚于他的贵族和只是追求自己利益的贵族。他必须能够认识这两种人并使他们有利于自己。当机会来到时,要善于利用,但并不是以一种欺诈的方式。

4.领导者一定要有使组织存在下去的意志。马基雅维利认为,任何组织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使自己存在下去。政府机构、宗教团体、公司等,全都努力使自己永远存在下去。因而他提出这样的建议,一个君主应该象罗马人那样经常警惕着混乱状态,以便及时予以扑灭。当他的王国处于存亡关头时,君王有权采取严酷的措施。在必要时,抛开所有道德上的借口,背弃任何已不再有用的誓言。马基雅弗利所提出的管理原则是为了君王能够成功地管理一个国家,但同样也适用于管理其他组织,因此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5、文艺复兴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答:文艺复兴冲破了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和封建教会的束缚,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使人类精神,使人类的思想,和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得到蓬勃发展,为管理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境界。

(1)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管理思想的意义上说,文艺复光运动的重要成果是使人成为管理的主体有了思想和社会的基础,管理要靠人管理要研究人、管理要服务于人,管理思想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2)科学得到发展,知识的地位上升。同教会神学的斗争中,不仅人文科学得到了发展,科学的发展不仅有力地证明了神学的荒诞,而且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也为管理从实验走向科学,提出了要求与可能“人文主义”者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及拥有知识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新的提高,这一社会氛围,对管理思想的科学化具有深远影响。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管理思想的发展。文艺复兴给社会带来了民主、自由、创新的气息,政治、法律、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充满了新的生机,文艺复兴和宗教

改革必然与根本的经济变革同时发生,贸易、航运、海外旅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了思想解放,使局限的狭隘范围内的地中海贸易扩大成为世界性的经济活动,商业额和消费品的种类大量增加,银行业迅速发展,信贷业务发展到异地支付,兑现的水平,从而使管理的内容,范围方式,途径均发生了极大变化,国际贸易,跨国经营,股份公司成为管理的新领域、新模式、为管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迎接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6、试论商鞅的管理思想

答:商鞅(公元前390—338)卫国国君的后裔,本名公孙鞅,又称卫鞅,后因封地商,故而世称商鞅。在主持变法的过程中,制定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全面贯彻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这一总的管理思想。

1.“教民耕战”的基本国策。商鞅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只有农民由于朴实可信,安土重迁,故而最便于听从朝廷的驱使,平日在家务农,战时应征人伍。他们既是粮袜、战马和运输工具的可靠供应者,又是兵力持续补充的重要来源,从而,以农养战,平战结合,“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

2.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商鞅对于如何管理国家这个问题,坚持不法古,不循礼,反对以“仁义”说教的儒家思想。他说,惟有“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弱民》)这样,才能达到“以刑去刑”,“以战去战”(《画策》),因此,非以“法治”无以治国平天下。

3.论功封爵的吏治准则。废除世卿世禄旧制,除了从事农战以外,不得授予官爵。“是故不以农战,则无官爵。”(《农战》)商鞅明令奖励耕织,奖励军功,规定“粟爵粟任”。“武爵武任”(《去强》),即允许人们纳粟换爵,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级的不同爵位。此项改革,是与当时普遍推行的县制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4.综合治理的管理手段。为了强化国家统治,商鞅善于运用行政、法律、税收、价格等多重管理手段。为了控制商业人口,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做出了一些相应规定:根据商人家庭的人口,摊派摇役。他们的一切大小奴仆,均须在官府中注册登记,由官府轮番安排,承担摇役;通过管制粮食贸易,不让商人买卖粮食,他们无利可图,就会想着要弃商务农。为了促使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他还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管理:诸如根据单位面积的实际粮食产量,按亩纳税,国家对任何人一视同仁,以示负担公平;通过提高粮食价格,鼓励务农;统一度量衡制,为国家赋税征收提供基础。

7、试论管子“与时变”的管理创新精神

答:“与时变”的创新精神。管子非

常强调管理者的创新精神,“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是对其创新思想的高度概括。“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提示人们不要受现实所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与时变”倡导的是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所谓“俗”,是指民间自然形成的事物,而非因循守旧制度之规定,这其实就是一种制度创新。

8、试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答:人是管理的重心:(1)管理国家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主导地位。(2)管理者必须“爱人贵民”。儒家主张管理者要关心人,对人民实行宽惠,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和保持和谐的关系,孔子首推“爱人贵民”的管理思想。(3)管理的成败在于用人,选贤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4)管理者要学会识人之方。

组织与分工是管理的基础:(1)层次分明的组织体系。(2)劳动分工的思想。(3)明确组织内的相互关系,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十分强调明确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4)家庭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自古到今,家在中国人心中一直有着神圣的地位,儒家和法家的富国富民之学都是把一家一户作为一个单位,以男耕女织的个体农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

农本商末的治国理念:(1)倡导以农富国。(2)强调保农限商。(3)主张以农固国。重义重情的管理价值观:(1)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义与利,是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既是道德问题也是管理准则。(2)义利兼得的价值观。(3)突出情对人的影响作用,中国古人一直奉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管理原则。

运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1)以谋取胜为上策。(2)强调权变观念。《易经》的主导思想就是一个变字,“为变所适”。孔子就是一个能适应环境变化,善于权变的人。(3)思先于行的管理思想,运用计谋在于创新,创新依赖于深思熟虑。中国人一贯主张“三思而后行。”

中庸是管理行为的尺度:(1)把中庸作为道德标准,中庸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重要地位,孔子认为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是最高的道德标准。(2)把中庸作为决策准则,儒家不仪把中庸作为美德,而且还作为管理决策的摹本原则和方法,以求对立两端的统一与中和。

9、试论工业革命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答:工业革命的产生及其对管理思想发展的起推动作用,管理是与人类生产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同步前进的,工业革命引起了古典管理思想的初步形成,并为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强烈需要提高管理水平。西方国家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后,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产生了以泰勒、法约尔、韦伯等

人为代表的经典的科学管理运动的思潮,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当时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在当时没有科学的管理原则,也没有科学的管理依据的情况下,科学管理运动每一次科学地、理性地把管理纳入科学的轨道,使得管理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这次运动,在当时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发现单纯地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理性化不能保证管理的成功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因为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都是由人组成的,而企业的职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实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他们不仅有理性,更重要的还有感情,不但要求获得经济上需求的满足,还要获得感情上、社会地位上和自我实现等方面需求的满足。这样,行为科学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行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过于偏重非理性方面而忽略了理性方面,管理绩效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可行的。

10、试述麦卡勒姆的管理经验 答:麦卡勒姆的管理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制定了严密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原则是:(1)适当地划分职责,实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2)授予充分的权力以便能够充分地执行责任。(3)要有能够了解是否切实承担起责任的手段。(4)及其快捷的报告制度,对于一切情况能够及时反馈,如果出现疏忽和偏差,能及时得到纠正。(5)通过每日的检查和报告来反映上述各种情况。这种制度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不应给主要负责人增加麻烦,也不应该减少主要负责人对下属的影响力,而要使他不仅能及时发现情况,又能找出失职者。

2.制定了十分严密的组织细则来贯彻这些原则。(1)把职工按其职务要求分为各个等级,并要求职工穿上表示其等级的制服。(2)为职工拟订了职务说明书,并规定职工必须按职务说明书工作,不得自行其是。(3)制定了一种表示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和报告控制系统的组织图,这是最早的组织图,是一种树状结构图。树根代表董事会,树枝代表5个业务部门,以次来表示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

11、试论亨利·汤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

答:亨利·汤在管理思想上和泰勒有着极为相似的认识,他的主要贡献有:

1.汤首先强调的是管理的重要性,认为管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美国的企业界不重视管理,否认管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工程师一般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只用纯技术的观点来考察问题,不关心企业的管理方面。1886年,汤发表了《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一文,强调指出管理

7

的重要性,大声疾呼他的工程师同事们承认并努力来发展管理的科学。他认为“为了高效率地指挥一个企业,工厂管理与工程技术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2.支持并推广科学管理运动。汤于1870年就开始系统地应用高效率的管理方法。1884年—1890年,他先后担任过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副会长和会长,此外还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学会的领导成员之一。他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支持科学管理运动,提供宣传阵地,促进了该学会成员对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趣和支持。汤是科学管理运动的重要先驱者之一。

3.汤在著名论文《利益分享》中提出了一种激励职工的收益分享制度。在他之前也有人提出用利润分享的办法来缓和劳资矛盾,但他认为利润分享既不是一种公正的措施,也不是一种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一个部门职工努力节省下来的利润,会被另一些部门职工的失误所抵消,使得整个企业的利润减少或没有利润。他提议,为每一个工作单元或部门确定生产成本和定额,然后根据他们自己的表现,把赢利返还给他们。具体做法是:职工有一个最低保证工资,其定额由科学方法测定,每一部门超过定额而生产出来的收益,由职工和雇主各得一半。定额应保持三五年不变,以免降低工资,挫伤职工的积极性。汤的收益分享制度,实际上是对作为刺激生产的手段(工资问题)这个重要课题进行了开创性实验,其重要性不亚于泰勒的时间和动作研究及成本分析等课题。

12、试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科学管理的目的。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科学管理的原则。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以便于制定合理的工作定额;)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其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提高工人素质)第三,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管理者与管理对象高度统一起来)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身上。1

(职能区分开)

3.作业管理。这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可分为:

(1)为作业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在泰勒看来,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适合于他,就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

(2)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采用科学的方法能够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和作业环境等进行改进,

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标准的作业条件。

(3)实行激励性的工资制度。它包括三部分:①通过工时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工资率”即工资标准。②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如果工人达到或超过定额,就按高的工资率付给报酬,通常是正常工资的125%,以表示鼓励;如果工人的生产没有达到定额,就将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资率付给,为正常工资的80%,并发给一张黄色的工票以示警告,如不改进就将被解雇。③“把钱给人而不是职位”,即工资是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人的工作类别支付。这样做的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的现象,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4.组织管理。

(1)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泰勒认为,劳动生产率不仅受工人的劳动态度、工作定额、作业方法和工资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管理人员组织、指挥的影响。为此,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

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其主要任务是:①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制定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依据。②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③拟订计划、发布指示和命令。④把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

(2)职能工长制。这是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的。

泰勒设计出8个职能工长,来代替原来的一个职能工长。这8个工长,4个(工作命令工长、工时成本工长、工作程序工长、纪律工长)在计划部门,4个(工作分派工长、速度工长、修理工长、检验工长)在车间。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个工人同时接受几个职能工长的多头领导,容易引起混乱,所以没有得到推广。但是泰勒的职能管理思想,是把总经理的权力交给低一级的专业管理人员承担的一种分权的尝试,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的专业化提供了启发和思路。

(3)例外原则。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物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也就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比如有关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例外原则是泰勒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它至今仍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

5.心理革命。泰勒认为,真正的科学管理和只追求效率的一阵风式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在于雇主和工人之间都必须进行一场“心理革命”。这场伟大的革命就是双方把注意力从分配剩余的问题上移开,转向增加剩余上,以友好合作和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共同使剩

余额猛增,以致工人工资和制造商的利润都大大增加。

13、试述甘特对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贡献

答:亨利·劳伦斯·甘特(Gantt.Henry L,1861—1919)是泰勒创立和推广科学管理制度的亲密的合作者,也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之一。甘特非常重视工业中人的因素,因此他也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先驱者之一。

甘特对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贡献是: (1)提出了任务和奖金制度。该制度规定,工人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或在少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除了可以得到规定时间内的报酬外,还能按该时间的百分比获得另外的报酬。这样,一个工人在3小时内或不到3小时做了3小时的工作,他就可以得到4小时的工资。此外他还规定,一个工人达到标准,工长就可以得到一笔奖金,如果所有的工人都达到标准,他还会得到额外的奖金。“这是第一次有记载的试图把教工人们学会最正确的方法同工长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的行动”。2

(2)强调对工人进行教育的重要性,重视人的因素在科学管理中的作用。甘特认为,任务和奖金制度可以使工长成为其下属的教师和帮助者,把关心生产转变为关心工人。甘特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符合人性。我们不能强迫人们干活;我们必须指导他们的发展。”这是早期关于人类行为认识的里程碑,使甘特成为科学管理运动先驱中最早注意到人的因素的管理大师之一。

(3)制定了甘特图。甘特特别出名的原因是他发明了甘特图,最早他绘制了一种日平衡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展成为甘特图,即生产计划进度图。在图中,平面图的横轴按比例划分为小时数、天数、周数,先把工作任务的计划完成时间用横线或横条画出,再把工作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用横线或横条画在计划完成情况线之下。甘特图有的按机器分,有的按工序分,有的还用作比较费用预算和实际支出。图表内用线条、数字、文字、代号等来表示所需的时间、实际产量、计划开工和完成的时间等不同的内容。甘特用图表帮助管理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做法是当时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推广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计划评审法、关键线路法等。

14、福特制及其对科学管理的贡献 答:亨利·福特(Ford.Henry,1863—1947)是美国著名的汽车制造者,被大众普遍认为是大规模生产的第一位倡导者。福特制是指由福特首创的一套生产和管理制度。

福特制在生产和管理的实践中实现了许多科学管理的原理。

1.制造方式标准化。实行另部件标准化和作业标准化,大大提高了制造的精密

性,另部件的互换性,提高了汽车的性能和质量,延长了汽车的寿命。

2.流水式装配线。为缩短生产作业途中搬运材料和部件的时间,福特公司发明了用自动搬运材料和部件的传送带组成的流水式装配线,并于19xx年在海兰特·派克工厂建成使用。生产率大为提高。

3.把服务大众作为宗旨。福特经常说,他办汽车工厂不是以赚钱,而是以服务大众为宗旨。由于福特公司采用标准化和流水式装配线等先进措施,汽车的价格逐年下降。19xx年T型车的售价为950美元,19xx年已降为290美元。他采取措施大幅度地提高工人的工资,将每天的工作时间缩短为8小时。福特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工人,又能使工人有钱购买包括汽车在内的工业品,从而扩大了汽车销量。福特还在工人中实行利润分享计划,大大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4.建立人事部门,关心员工生活。 “以确保他们的家是整齐干净的,他们饮酒不过量,他们的性生活没有不清白之处,并确保他们的空闲时间用在有益的事情上。”

3

福特还设立了设备完善的拥有专职人员

的医疗部门和福利部门,为工人开办职业学校,从19xx年开始实行每周5天的工作制度。

15、论述法约尔“跳板”有何现实意义

答:(1)法约尔(1841~1925):法国人、“办公桌前的总经理”曾长期担任大企业的总经理。 主要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称为经营管理之父。

(2)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职能,管理只是其中之一项。这六项职能是技术职能(指生产、制造、加工);商业职能(指购买、销售、交换);财务职能(指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安全职能(指维护设备与保护职工安全);会计职能(包括存货盘点,资产负债表的制作、核算、统计等;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处于核心地位。

法约尔跳板法则:在遇到一些需要快速办理的事情时,为提高办事效率,需要跳过原有的管理路径,在平行的两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渠道,即建立跳板或天桥;若两者无法协调,再报告上级,由上级协调。这一情况下称作管理过程中的跳板法则。法约尔“跳板”理论旨在保持命令统一的情况下,迅速而及时地解决一般事务,从而使组织最上层得以从繁杂的事务中摆脱出来,专注于一些重大问题。

16、如何评价法约尔管理思想的评价 答:管理思想的发展既是文化环境的产物,又是文化环境的过程。它伴随着文化模式、道德水准和社会制度的变迁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才能真正领会到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中所蕴

8

含的精神实质。

1.法约尔对管理“普遍性”的论述是管理思想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法约尔提出,①管理是可以应用于一切事业的一种独立活动;②随着一个人在职务上的提升,越来越需要管理活动;③管理知识是可以传授的。

2.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虽然法约尔的管理思想与泰勒的管理思想都是古典管理思想的代表,但法约尔管理思想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更强,后人根据他建立的构架,建立了管理学并把它引入了课堂。法约尔的贡献是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被誉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丰碑。这一理论作为西方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该学派将法约尔尊奉为开山祖师),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进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对管理五大职能的分析为管理科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构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总的来说仍然是正确的,现在仍然为许多人所推崇。因此,继泰勒的科学管理之后,一般管理也被誉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但应该认识到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并不是包罗万象、一成不变的。正如他自己所强调的,这些原则并不完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能回答特殊的问题,他不主张在实际工作中盲目地、刻板地套用这些原则,而应结合具体管理情况而灵活应用它们。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不足之处是他的管理原则缺乏弹性,以至于有时实际管理工作者无法完全遵守。

时至今日,法约尔的一般管理思想仍然闪耀着光芒,其管理原则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管理实践的指南。

17、试述韦伯的理想官僚组织模式 答:韦伯的理想官僚组织模式具有下列特征:

(1)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是根据合法程序制定的,应有其明确目标,并靠着这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组织与规范成员的行为,以期有效地追求与达到组织的目标。

(2)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3)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

(4)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

(5)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然后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

(6)成员的工资及升迁。按职位支付

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事业心。

韦伯对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的描绘,为行政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组织准则,这是他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

作为韦伯组织理论的基础,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韦伯从事实出发,把人类行为规律性地服从于一套规则作为社会学分析的基础。他认为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规则的存在,是组织概念的本质所在。没有它们,将无从判断组织性行为。这些规则对行政人员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自己的行为受其制约,另一方面他们有责任监督其它成员服从于这些规则。韦伯理论的主要创新之处来源于他对有关官僚制效率争论的忽略,而把目光投向其准确性、连续性、纪律性、严整性与可靠性。韦伯这种强调规则、强调能力、强调知识的行政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现在管理理论中普遍采用的高、中、低三层次管理就是源于他的理论。行政组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进程,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自出现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已经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虽然不是管理思想的全新开创,只是社会实践的理论总结,但认同其思想对现代组织行为的现实指导意义。

18、试论梅奥对管理思想发展的贡献 答:梅奥是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管理学家,主持了著名的霍桑试验,是早期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奠基人。先后发表《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工业中的团体压力》等著作。梅奥在早期的研究中就发现,工人的问题不能用任何一种单独的因素来解释,必须在“总体情况的心理学”中来探讨。梅奥把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来看待。他在19xx年进入哈佛大学从事工业研究,不久就参加了霍桑试验,并于19xx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总结了霍桑试验前一阶段的工作。以后,他又断续地进行这项试验,并于19xx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一书,进一步概括霍桑试验的成果,认为解释霍桑实验秘密的关键因素是小组精神状态的一种巨大变化。

梅奥对管理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一,梅奥突出人的因素和对人的研究,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梅奥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倡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的质量,培训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梅奥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成果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提出了一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说和方法,并在企业

中实际应用,收到了相当的效果。许多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行为的特点、行为的环境、行为的过程以及行为的原因等多种的角度开展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使行为科学成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第三,梅奥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梅奥提出,工人在企业内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些工作以外的联系,这种联系会加深他们的相互了解,从而能形成某种共识,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感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组织。梅奥认为,不管承认与否,非正式组织都是存在的。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工人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目标的达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正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

29、人际关系学说建立的现实意义 答:人际关系学说建立的现实意义如下:

(1)职工是社会人。“社会人”是人际关系学说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不仅有经济和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还有社会及心理方面的需要。梅奥等人认为,职工是社会人,必须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对待他们。

(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所谓正式组织就是传统管理理论所指出的,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规定企业各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一定组织体系。梅奥认为,在正式的法定关系掩盖下都存在着非正式群体构成的更为复杂的关系体系。它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非正式组织的有利之处主要有以下十一点:①积极支持企业管理当局的政策和目标。②使个人有表达思想的机会。③提高士气,降低职工离职率。④以社会报酬的形式对职工进行补偿。⑤改善信息交流工作。⑥使职工在一个不重视个人特点的组织内有维持个人特点的机会。⑦提高职工的自信心并减轻他们的紧张状态。⑧对指定任务的完成给予支持。⑨在工作环境中提供人与人之间的温暖。⑩提高个人之间的协作程度。最后,减少个人对工作和环境的厌烦感。

非正式组织的不利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①抵制企业管理当局的政策和目标。②限制职工的个人自由,强迫职工一致。③可能共谋组成同管理当局敌对的工会。④反对革新和改变。⑤限制产量。

梅奥主张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正确态度是:正式和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应对非正式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的逻辑同非正式组织的感情的逻辑之间保持平衡,以便使管理人员同工人之间、工人相互之间能互相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提高效率,使之有利于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

(3)新型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在于提

高职工的满足度。梅奥认为,工作条件、工资报酬并不是决定生产效率高低的首要因素,首要因素是工人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又同满足率有关。工人的满足率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新型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以鼓舞职工的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率。罗特利斯伯格在《管理和士气》一书中指出,“一个人是不是全心全意地为组织提供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他的工作、对他工作上的同伴和他的上级的感觉。”所谓职工的满足度主要是指职工的安全的感觉和归属的感觉等社会需求方面的满足程度而言。梅奥指出了决定工作满意度的六个主要因素:①报酬。②工作本身。③提升。④管理。⑤工作组织。⑥工作条件。

20、试对行为科学理论进行客观评价。 答:行为科学是利用许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的行为变化规律,以预测、控制、引导和激励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的科学。行为科学具有其值得肯定的部分,它包含有科学的成分,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科学知识,应用社会调查,观察测验,典型试验,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特别是职工在生产中的行为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说和方法,并化企业中实际应用,收到相当的效果。

行为科学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有些方面的看法不够全面和科学,过于强调非正式组织而忽视正式组织的重要作用,有些假设,模型和所谓的理论,学说还缺乏足够的数据资料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有些术语的概念还不够确切和一致,各个行为科学家的主张也有较大的分岐,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严密的科学体系等

21、试比较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和归因理论的异同

答:一.双因素理论的内涵:赫茨伯格认为,属于激励因素的有:成就、赏识、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属于保健因素的有:公司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等。但是,这两类因素有若干重叠。例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起消极作用。赫茨伯格还认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不在于使工作合理化,而在于使工作丰富化,以便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他不主张用工作扩大化这个词,认为工作扩大化只是把工作的范围设计得更大些,经验证明它并不能取得成功。只有工作丰富化才能为职工的心理成长提供机会。

二、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公平理论反映了“每一个人都应该公平地得到报酬”这一原则是否得到贯彻,及其在激励方面的作用。

公平理论认为,对一个职工的激励力是他感觉到的“自己的报酬对投入的收支比率”同他感觉到的“其他职工的报酬对

9

投入的收支比率”(或“自己现在的报酬对投入的收支比率对自己过去的报酬对投入的收支比率”)相比以后的结果。如果以A代表前者,以B代表后者,则有三种情况:

1.当A=B时,他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公平的待遇,因而心情舒畅,继续努力工作。

2.当A<B时,他会感到自己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怨愤不平,影响工作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通过自我解释(如曲解自己的或别人的收支比率),主观上造成一种公平的假象,自我安慰。

(2)选择另一种比较标准(如与另一个职工,或自己历史上的另一个时期比较),使自己主观上获得公平的感觉。

(3)采取行动改变别的职工的收支比率,如要求领导把别人的报酬降下来,或增加别人的劳动投入等。

(4)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收支比率,如要求领导给自己增加报酬或减少劳动投入等。

(5)发牢骚、消极怠工、制造矛盾。 在“报酬”中既包括物质上的金钱和福利等,又包括精神上的被赏识、受人尊敬等。“投入”中包括个人的教育程度、所做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他无形损耗等。

3.当A>B时,会产生不公平感,调查表明,不公平感绝大多数是由于比较后感到A<B,即感到自己目前的报酬过低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于A>B,即感到自己目前的报酬过高而产生。这时,往往会产生负疚感,或自己加倍努力工作,或要求降低自己的报酬等。

三、归因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1)行为的归因。指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对其心理活动的解释和推论。

(2)心理活动的归因。指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生应归结成什么原因。

(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表现,预测他们以后在某些情景中会产生怎样的行为。

目前归因理论的研究着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把人的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

按照凯里的归因模式,在人的知觉过程中,可以把人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知觉本人的特点)或外部原因(包括知觉对象的特点,以及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至于到底归结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要依据以下三个标准来决定,即:一贯性,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是否前后一贯。普遍性,知觉对象在其他人的身上是否引起相同的反应。差异性,知觉者对其他知觉对象是否以同一方式做出反应。依据以上三个标准做综合考虑,就可决定应归结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

(2)研究人们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的归因倾向。

韦纳提出了一种有关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式。这种模式是,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可归因于以下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22、联系实际论述期望理论的应用价

答: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当行为者对某项活动及其结果的效用评价很多,而且估计自己获得这种效用的可能性很大,那么领导者用这种活动和结果来激励他就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弗鲁姆的期望机率模式表示:激励力=某项活动成果的吸引力ⅹ期望机率

(1)“某项活动成果的吸引力”即一个人对某项活动可能产生的成果的评价。从逻辑上讲,某项活动成果对一个人的吸引力的大小,会激励他去实现、或不去实现这项活动。一定大小的负的吸引力(即排斥力)也会从反方向产生同等程度的激励作用。

(2)“期望机率”即一个人对某项活动导致某一成果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它是个人主观的估计和评价,同客观上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无关。至于它是否对个人起激励作用,以及所起激励作用的大小,也以这种主观判定的期望机率为依据。

(3)“激励力”是促使一个人采取某一活动的内驱力的强度。所以,为了激励职工,企业管理者应该一方面使职工了解某项活动成果的吸引力大小,并尽可能加大这种吸引力;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帮助职工实现其期望,提高其期望机率,以便提高激励力。

23、试述激励理论的发展前景 答: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应用得最广泛、最接近实际和最有发展前景的理论。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知名企业都在探讨新时期管理思想中的激励理论,这些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研究深度的加重。如美国管理学家对“学习型组织”的设定,强调用共同的价值观和系统的思考法激励职工献身于事业;德国的企业管理者一方面要棉对世界市场上的节烈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处理好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信任协作”关系,重视激励活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变动的环境中进行管理,谋求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英国的管理学者经常讨论的热点问题就是管理人员在英国的社会阶层中的地位,他们较注意的是升迁的可能性、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工资报酬、安全感和自我尊重感这些方面,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出一辙。二是研究广度的加大。许多学者不仅从激励理论本身出发,去研究管理思想,而且把研究的视角逐步扩大到与激励理论相关的其他方面。如英国的学者不但研究雇佣关系,而且研究所有权、控制权和企业有关各方的利益;东欧各国在经历了经济转轨初期的阵痛之后,注重激励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改革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俄罗斯重视大规模的企业私有

化,正在继续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前进。

24、试论管理方格论的内涵及显示意义

答:美国行为科学家布莱克等人19xx年指出,企业中的领导方式,存在着“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两种不同

的结合。他们提出的管理方格法:横坐标表示领导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领导对人的关心程度。图中共有81个小方格,代表着81种“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基本因素以不同的比例相结合的领导方式。

在“9.1”管理方式中,重点放在对工作和作业的要求上,不大注意人的因素,管理人员的权力很大,负责计划、指挥和控制下属的活动,以便实现企业的生产目标。这可以叫做“任务型管理方式”。

在“1.l”管理方式中,对人和对生产两个因素都很少关心,因而必然导致失败。这是很少见的一种极端情况。这可以叫做“贫乏型管理方式”。

在“l.9’管理方式中,强调的是满足人的需要,认为只要职工心情舒畅,生产一定能搞好,而对指挥监督、规章制度等重视不够。这可以叫做“乡村俱乐部型管理方式”。

在“5.5”管理方式中,承认管理人员在计划、指挥和控制上的职责,但它主要是通过引导、鼓励而不是通过命令来实现的。这种管理方式既不过于偏重人的因素,又不过于偏重生产的因素,但缺乏革新精神,职工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竞争中难免会失败。这可以叫做“中间型管理方式”。

“9.9”管理方式表明在“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因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这种管理方式能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要最理想、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它要求创造出这样一种工作条件,使得职工了解问题,关心工作的成果。这样,当职工了解了组织的目的,并认真关心其成果时,他们就会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而无需用命令形式对他们进行指挥和控制了。这可以叫做“战斗集体型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法可用来培训管理人员。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客观地分析企业内外的各种情况,努力把自己的领导方式改造成为“9.9”型的战斗集体型,以求得最高的效率。

25、试分析经理角色的互相关系 答:1.挂名首脑角色

经理所担任的各种角色中,最基本而最简单的是挂名首脑角色。经理由于其正式权威,是一个组织的象征,必须履行许多这类性质的职责。这些职责中有些是例行公事,有些带有鼓舞人心的性质。但全部涉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活动,而没有一项涉及重大的信息联系或决策。在某些情况下,经理的参与是法律所要求的,如签署某些文件。在另一些情况下,经理的参与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的需要,如支持某些事

件或仪式,以便增加其意义和分量。

2.领导者角色

经理作为一个组织的正式首长,要负责对下属进行激励和引导,包括对下属的雇佣、训练、评价、报酬、提升、表扬、批评、干预,以至开除。组织的调子通常是由经理来确定的,而企业的是否成功则决定于经理是否有能力和远见。领导者角色渗透于经理的各种活动之中。领导者角色的重要目的是把组织成员的个人需要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以便促进有效的作业。经理通过领导者这一角色把他拥有的权力明确地显示出来,通过领导者角色把组织中各种分散的因素和力量结合成为一个协作的整体。

3.联络者角色

联络者角色涉及的是经理同组织以外的无数个人和团体维持关系的重要网络。这是一种“交换”关系,即经理为了获得某些事物而付出另一些事物。经理通过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渠道来建立和维持组织同外界的联系。联络者角色代表着经理职务中一个关键部分的开始。经理通过联络者角色同外界联系。然后,通过发言人、信息传播者和谈判者等角色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并获得这种联系所提供的好处和信息。

4.信息接受者角色

经理由于担任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而获得大量有关组织内外的信息,可以察觉出各种变化,发现问题和机会,据以做出决策或传播这些信息。经理最需要的是口头传递的、及时的、能迅速引起反应的信息,而不是过时的信息。而这些及时的信息很难从传统的正式信息系统中得到。所以,经理必须设计他自己的信息系统。他在组织内部的信息渠道也与正式的权力线路不符合。

5.信息传播者角色

这一角色是把外部信息传播给他的组织,把内部信息从一位下属传播给另一位下属。经理作为信息传播者角色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在组织中传递有关价值标准的陈述,以便指导下属正确决策。每当组织中对重要的问题进行讨论时,都可由经理提出有关价值标准的信息。经理向下属传播有关事实的信息或有关价值标准的信息,使下属了解情况,便于对他们的日常工作和决策的制定进行引导。信息传播者角色同授权问题有密切关系。因为,要把处理某些事务的职务委托给下属,就必须把处理该事务的有关信息传播给下属。

6.发言人角色

经理的信息传播者角色面向的是组织内部,而其发言人角色则面向外部,把本组织的信息向组织周围的环境传播。经理作为正式的权威,被外界要求代表其组织来讲话。他作为组织的神经中枢,也拥有充分的信息来这样做。在发言人的角色中,经理被要求在他的组织所从事的行业中是一位专家。由于他的地位和拥有的信息,经理的确也拥有他那行业中的许多知识,

10

够得上称为一个专家。

7.企业家角色

这一角色指的是经理在其职位范围内充当本组织许多变革的发起者和设计者。企业家角色的活动开始于视察工作。经理可以在授权、批准和监督三个层次中选择一项来参与一项改进性方案的设计阶段和选择阶段。经理的企业家角色把注意力集中于导致组织变革的自愿行动。

8.故障排除者角色

经理的故障排除者角色处理非自愿的情况,以及其中含有不能控制的因素的变革。经理在“解决问题”时,可能是对一种不太严重的故障做出反应,但他也可能认为是他自愿地采取行动来避免一次严重故障。当然,如果他对问题的处理拖延得越久,就越有可能成为一次严重故障。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看法和判断。同样一件事,对一个人来说,可能认为是必须做出的被动反应;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认为是他主动采取的变革行动。

9.资源分配者角色

资源分配是组织的战略制定系统的核心。广义的组织资源包括时间(特别是高级经理人员的时间)、金钱、材料、设备、人力以及信誉。经理可以决定耗用或保存这些资源。经理的资源分配者角色有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安排工作和批准管理措施的实施三个部分组成。资源的分配往往引起连锁反应,情况十分复杂。因此,经理必须从多方面加以考虑,以便恰当地分配资源。

10.谈判者角色

组织不时地要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重大的、非程序化的谈判。这种谈判通常是由经理带队进行的。这就是经理的谈判者角色。经理之所以参加这些重大的谈判是由于,作为挂名首脑,他的参加能增加谈判结果的可信性;作为发言人,他对外代表着他那组织的信息和价值标准;而最重要的是,作为资源分配者,他有权支配组织的资源。谈判就是当场的资源交易,要求参加谈判的人有足够的权力来支配各种资源,并迅速做出决定。

经理的上述的十种角色是一个相互连结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虽然各种类型的经理由于行业、等级和职能的不同,担任每一种角色的分量不完全一样。但总的来说,都或多或少地担任着这十种角色。这表明,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经理是一个全面负责的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经理的工作也是专业化的,这十种角色都包含着专业化的活动,所以经理也是一个专业工作者。

26、试述管理人员的领导方式的类型。 答:利克特认为,管理的领导方式有四种类型,即四种制度。这四种制度及其特点如下:

1.专权的命令式

企业管理当局对下属毫不信任,很少让下属参与决策。大部分的决策和组织目标都是由高级管理阶层决定并向下推行。

下属被迫在恐惧、威胁、处罚之下工作,报酬不多,至多只能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和安全上的需要。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交流很少。即使有些信息交流,也是在恐惧和互不信任的气氛中进行的。在这种制度之下,最易形成与正式组织的目标相对立的非正式组织。

2.温和的命令式

重要方针由最高阶层制定,但有许多具体决策则由较低阶层按规定做出。企业管理当局一方面用报酬,另一方面用有形与无形的惩罚来激励和督促职工完成生产任务。上下之间的信息交流虽然较多,但并不是以平等地位和在互相信任的气氛中进行的。最后的控制权仍属于最高阶层,但中、下管理阶层也有某些控制权。在这种制度之下,通常也会形成非正式组织,但其目标不一定同正式组织的目标相对立。

3.协商式

企业管理当局对下属有相当的信任,但并不完全信任。重要方针由最高阶层制定,但下属对较低层次的问题可做明确的决定。组织中的信息交流上下并行地进行,通常是在相当程度的信任气氛中进行的。有相当部分的控制权由上级授权给下属掌握。职工不论上下都有责任感。企业管理当局主要采用付给报酬(包括精神上的报酬)的方式,偶尔也采用惩罚或让职工参与的方式来激励和督促职工完成生产任务。在这种制度中,可能产生非正式组织,但它可能支持正式组织的目标,只会部分地反对正式组织的目标。

4.参与式

企业管理当局对下属有完全的信心和信任。决策权和控制权不是集中于上层,而是分布于整个组织中,较低阶层也能参与。不仅有上下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有同事之间横向的信息交流。这些信息交流是在互相信任和友好的气氛中深人进行的。在这种制度之下,非正式组织同正式组织通常是合而为一的,所有的力量(包括工作上的和人际关系的)都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同时,组织目标同职工的个人目标也是一致的。

在上述四种制度(即四种领导方式)中,专权的命令式是传统的领导方式,温和的命令式和协商式同专权的命令式虽有程度上的差别,但并无本质上的不同,都属于命令式或权力主义的。前三种制度可以统称为权力主义管理方式。只有参与式管理方式才是效率高的管理方式。

27、论述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亨利·法约尔。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

2.经验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德鲁克和戴尔。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即指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

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以有助于学生或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来学习和理解管理学理论,使他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

3.系统管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卡斯特和落森茨。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织。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4.决策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西蒙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他的研究重点放在非程序性化决策方面,提倡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解决决策问题。

5.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实现企业目标;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6.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见得绝对的有效,也不见得绝对的无效,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28、论述造成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互相盘根错节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孔茨在他的《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它们是:

1.语义上的混乱。在管理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语义混乱现象。如“管理”一词,多数人都同意是指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道去完成工作。但这里说的“别人”是指正式组织中的人,还是所有群体活动中的人,就有不同的解释了。

2.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这样,就降低了管理理论的科学价值,不能对实际管理人员起指导作用。

3.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先验而加以抛弃。比如法约尔、厄威克、古利克等人将管理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分析和见解,却被人认为是先验的假设而加以抛弃,这只会造成管理学理论上的混乱。

4.曲解和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当代的某些管理学者往往把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加以曲解,认为只不过是老生常谈而予以抛弃,然后提出一些貌似不同的“新”原则。其实,这些“新”原则正是前人早已发现的基本原则,只不过是用不同的话语表述出来而已。

5.管理大师缺乏沟通。孔茨在19xx年发表的《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进一步指出,在本世纪早期从事管理理论的研究和著述的,都是有实际管理经验的人员,而从50年代中期以来,从事管理理论研究的主要是高等学府中受过专门训练但却缺乏实际管理经验的人。这有点像医学院中教外科学的教授,却从来不曾给病人做过外科手术,于是难免造成混乱,并失去实际管理人员的信任。

29、论述哈罗德·孔茨的主要管理思

答:哈罗德·孔茨的代表作:《管理学原理》、《管理理论的丛林》、《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走向统一的管理学》等。

孔茨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各项职能。他非常强调管理的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孔茨将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5项。他认为协调的本身不是一种单独的职能而是有效地应用了这5种职能的结果。

30、试述权变理论学派的管理思想 答:1.权变理论学派的核心思想。权变理论学派的核心是在现实中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理想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应随机应变,即采用什么样的管理理论、方法及技术应取决于组织的环境。权变理论认为,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行为是复杂的,加上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地变化,使得普遍适用的有效管理方法实质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用合适的管理方法。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将组织的情况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的模式,根据不同的模式选用适宜的管理方式。

2.权变理论学派的理论基础。是以超Y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Y理论都比X理论效率高,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应该依据成员的素质、工作的特点和环境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超Y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的,而且,人们有不同的需要类型。

(2)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3)组织的目标、工作的性质、职工的素质等对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4)当一个目标达到以后,可以继续激起职工的成就感,使之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3.权变关系

权变学派在企业结构方面的共同点,是把企业看成一个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又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的开放系统。

4.影响权变关系的因素主要有: (1)组织的规模;

(2)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程度; (3)组织成员的个性; (4)目标一致性;

11

(5)决策层次的高低; (6)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5.权变理论学派的管理方法 (1)计划制定的权变论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计划就是为了实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而制定出所要做的事情的纲要,以及如何做的方法,包括确定企业总任务,确定产生主要成果的领域,规定具体的目标,以及制定目标所需要的政策、方案和程序。在制定计划以前,要对环境中的机会、组织的能力与资源、经营管理上的兴趣和愿望、对社会的责任四个方面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权变学派认为,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制定 “有目标的计划”和“指导性的计划”。

(2)权变理论的组织论

权变理论学派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点是,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式系统”,是一个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又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的系统。

31、论述经验主义学派的基本管理思想

答:经验主义学派的基本管理思想是: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理论和概括化,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或向经理提出实际的建议,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的经验。通过研究管理中的成功和失败,就能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自然的学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尽管经验主义学派是一个庞杂的学派,但他们都把实践放在第一位,以适用为主要目的。对实践经验高度总结是管理学派的主要特点。

1.管理的性质

经验主义学派给出的管理定义是:管理是努力把一个人群或团体朝着某个共同目标引导、领导和控制。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是研究对人进行管理的技能和知识的一个独立领域。 2.管理的任务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三项:

(1)获得经济成果。

(2)使企业具有生产性,并使工作人员有成就感。

(3)妥善处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承担企业对社会的责任的问题。

3.管理的职责

作为企业的主要领导的经理,有两项职责是别人不能替代的:

(1)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有效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

(2)经理做出每一项决策或采取某一行动时,一定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

任何管理者共同的管理职责是: ①树立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手段,并使所有有关人员都了解组织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②为实现目标进行组织工作。 ③建立适宜的奖酬制度,使之起到鼓

励职工的作用。

④加强组织内信息沟通和联系。 ⑤分析工作成果,并确定考核和评价工作的标准。

⑥为职工创造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4.组织结构

经验主义学派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问题普遍重视。如德鲁克认为,当今世界上管理组织的新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

(l)集权的职能性结构。

(2)分权的联邦式结构,称为“事业部制”。

(3)规划——目标结构,即矩阵结构, (4)模拟性分权管理结构, (5)系统结构,

在上述这几种组织结构中,德鲁克认为,并不能决定哪一种组织结构最佳,应根据各企业的生产性质、特殊条件和管理人员的特点来确定自己的组织结构,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组织结构设计的规范是:明确性、经济性、远景方向、理解本身的任务和其目的、决策。稳定性和适应性、永存性和自我更新。

5.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思想。 德鲁克最早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思路,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形成了至今仍被管理界所重视和使用的目标管理模式。德鲁克指出:所谓“目标管理”就是一个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一个目标;该目标应同每个人的工作成果相联系,通过确立目标,规定他的主要职责范围;并用这些目标作为经营一个单位和评价每一成员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的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三个:

(1)明确目标的性质。

(2)指出了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

(3)划分了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德鲁克认为,实施目标——管理的整个过程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的。第一阶段是确定目标阶段,第二阶段是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阶段。第三阶段是检查和评价工作绩效阶段。

32、述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答: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特征为:国际政治动荡起伏,世界经济变幻莫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3、运用波特的战略思想分析行业结构的五种竞争力量。

答:波特行业结构竞争力分析 (1)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力量。 竞争环境是由多种动态因素构成的,每个行业随时都可能有新的进入者加入竞

争。当潜在竞争者进入该行业后,就会形成新的竞争力量。潜在进入者威胁的大小,取决于行业的进入壁垒和该行业现有企业的反击能力。行业进入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法律政策因素、技术因素、规模经济因素、经验曲线效应。

(2)供应者力量。

在企业进入某一行业以后,要在市场获取资源,这种获取是要花成本的,对供方来说,是提供投人产品的差异,对进入某个行业的企业来说,就要考虑行业中供方和企业的转换成本。除了这个因素以外,还必须考虑替代品投入的现状和供方的集中程度,而批量大小对供方的重要性与产业总成本及特色也影响产业中企业前向整合和后向整合。

(3)替代品力量。

替代品对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这种威胁主要来自于替代品相对价格的表现。(4)现有竞争者的力量。

同行业现有企业的竞争是最直接、最显见的。行业内现有企业为争取改善自身的市场地位总是要进行竞争。这种竞争会带研究投资的增加,或者使降价势在必行,这些都会降低利润。

(5)买方力量。

作为购买者,所追求的就是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满足,因而必然存在对产品的选择和讨价还价的问题。对于进入企业来说,购买企业产品的买方是决定企业生存的主要力量。他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企业:一是侃价杠杆,二是价格敏感性。

34、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是什么?你认为五项修炼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圣吉提出任何一个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都必须进行以下五项修炼。

第一项是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这项修炼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这项修炼对于组织中整体价值观的形成,对于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对于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项是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了解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者是图像、印象等。心智模式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第三项是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就是要回答我们想要创造什么的问题。建立共同愿景包含四项要素:愿景——我们想要的未来图像;价值观——我们如何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目的和使命——组织存在的理由;目标——我们期待在短期内达到的里程碑。

第四项是团队学习

在现代组织中,不仅每个成员需要学习,而且整个组织也需要共同的学习。学习型组织的根本手段就在于学习,而团队学习是其最基本的形式。学习型组织的修炼必须通过团队学习的形式,才能加以组

织起来并具体实施。

团队学习的组织形式是深度汇谈。深度汇谈是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摊开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

第五项是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圣吉认为,系统思考就是思考及形容、了解行为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方式。系统思考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防止分割思考,注意整体思考的原则;第二要防止静止思考,注意动态思考的原则;第三要防止表面思考,注意本质思考的原则。

关系:在五项修炼中第五项修炼即系统思考是核心,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这两项修炼形成向上的张力。

35、试论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答:当代管理总体趋势表现为: 1.管理理念的人性化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化管理。就是要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去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消除职工的消极情感;

(2)主化管理,就是让员工参与决策; (3)自我管理,是指职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咯和目标,自主制订计划,实施控制、实现目标,即“自己管理自己”;

(4)能人管理,就是要发现大批有能力的人才,并且要让能人管理好自己。

(5)文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通过企业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

2.管理形态的知识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需要新的企业管理形态。作为企业管理形态的创新,企业管理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而知识管理就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其管理的特点将更加注重企业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重视企业人才、企业创新、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将知识和信息作为企业的战略资源,将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管理。

3.管理组织的虚拟化

企业的组织模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先后经历了等级制、职能制、分权制,最后进化到当代的虚拟制。虚拟企业是一种典型的动态联盟形式,它变传统的集权式组织结构为开放式网络组织结构,企业由“公司制”变为“联邦制”。虚拟企业不再是由确定的结构和可划分界限的能力来定义,它在供货厂商、客户和企业本身内部结构的范围内是流动的、相互渗透的和持续变化的。在虚拟企业中,企业在特定组织状态下运作具备完整的企业功能,但在企业体内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即企业仅保留一般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其他功能,在有限的资源下,无法兼

12

顾达到足以竞争的要求,所以将之虚拟化,以各种方式借以外力来进行整合,进而创造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

虚拟企业具有如下特征:

(1)人力虚拟化。虚拟企业首先是人力资源的虚拟集成,根据企业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劣,和外部企业进行人才资源优势互补。通过信息网络把来自各不同企业人员集成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协同工作。

(2)结构虚拟化。虚拟企业的最大优点是“用最大的组织来实现最大的权能”,其结构功能是虚拟的集成结构。

(3)信息网络化。虚拟企业特别是高科技虚拟企业是以信息网络为支持,以信息工程联网为硬基础的 。

(4)组织动态化。虚拟企业由足见、生产、解体三个过程组成,其存在的时间完全取决与项目和产品。

(5)并行分散式作业。在虚拟企业中,企业成员活动在空间上是分散的,在时间上是并行的。

4.管理手段和设施的网络化

网络管理同传统管理无论从管理主体和客体、管理时间和空间、管理内和形式,管理方式和手段、管理观念和文化、管理目标和使命等方面都发生了大跨度的变化。网络化管理要求在管理中:(1)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柔性化和科学化;

(2)要建立数字管理应用系统和扁平化管理结构;(3)要强化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5.管理文化的全球化

在管理文化上,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是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在21世纪将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明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要求企业尤其是企业的领导人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层面的沟通与交流,以企业共同价值来凝聚广大员工的人气,只有这样的企业才真正是全球化的企业。

36、结合管理实际谈谈企业再造理论的意义。

答: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其中,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企业再造的涵义

1.企业再造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业已形成的基本信念,如分工思想、等级制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官僚体制等进行重新思考。这就需要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思维。

2.企业再造是一次彻底的企业再造不是对组织进行肤浅的调整修补,而是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彻底改造,抛弃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以及陈规陋习,另起炉灶。

3.企业通过再造工程可望取得显著的进步。企业再造是根治企业顽疾的一剂“猛药”,可望取得“大跃进”式的进步。

4.企业再造从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着 手。业务流程是企业以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在一个企业中,业务流程决定着组织的运行效率,是企业的生命线。 企业再造与以前的渐进式变革理论有本质的区别。企业再造是些组织的再生策略,它需要全面检查和彻底翻新原有的工作方式,把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合理地“组装”回去。通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建立一个扁平化的、富有弹性的新型组织。 37、为什么要进行管理创新?你认为当前我国的管理创新应该侧重于哪些方面? 答: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者他在整合企业资源的过程中会遇到两类问题: 一是程序性问题,如生产流水线的运行。管理主体只要按照既定的程序或范式(基本规则和基本规律)配置资源,便可达到既定目标。 二是非程序性问题,即管理主体没有可以参照的程序或范式配置资源,而是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的特性去创设全新的资源配置程序或范式,以达到既定的目标,如信息高速公里给人们带管理新阶段。 当代管理者已经不能把自己的思维限定在如何创造性地有效整合组织内资源,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范围之内,而要考虑所使用资源的长期供给问题,需要考虑组织的既定目标和责任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与全人类、全社会健康长远发展相一致,而不仅仅从某个利益集体出发;需要进一步审视你所创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是否对人本身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益。 我国的管理创新应该侧重于这些方面:组织在运行中的创新要涉及许多方面,不同的组织其创新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管理理念创新、组织机构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制度创新 从广义上来看,管理制度包括从产权制度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各个方面。在这些制度中,有些制度,法律将其固定化。而其它内部制度则能加以发挥、发展和创新;不过,这种创新首先应针对制度的共性,即管理的基本规则方面,其次,才是制度特性方面,即与企业自身特点相关的方面创新。管理制度包括各类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效用评价、管理制度的制定方法、系统化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内部工作流程的设定与创新、科学议事规则设定等。 13

更多相关推荐:
管理思想史读书笔记20xx0426

管理思想史读书笔记20xx年春我非常有幸认识了管理思想史任课老师王荣森教授王教授完全没有生搬硬套地照做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运用他那渊博的学识结合政治文化经济思潮进行深刻洞悉管理思想诱发我们深入的思考每每讲课纵横驰骋...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郭咸纲教授所著西方管理思想史是一部对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中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分六篇从早期的管理思想开始经过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一直到当代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思想从产生发...

《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观管理思想史后感在周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观看到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的管理思想史全套视频使我从管理思想史的角度更加深入了解到了关于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内涵在这套视频中将管理思想史编成了一系列的课程每课时大约50分钟...

读管理思想史有感

读管理思想史有感五班以前我一直认为管理学就是管理中的唯一一门学科管理思想史只是一个介绍管理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将它作为一门学科不太合适读过这本书后才觉得错了管理思想史从学科的视角以历史年代为序通过介绍各个时期管理...

管理思想史读书报告

基业长青读书报告著作者简介吉姆柯林斯19xx英文名JimCollins男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著名的管理专家及畅销书作家影响中国管理十五人之一他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河尔托经营着自己的管理教育和咨询公司他是超越创业精神的...

管理思想史 第九章读后感

福利和效率的博弈读管理思想史第九章第一节有感12级人力资源管理班张晋浩学号320xx050037雷恩的管理思想史第九章题目是人的因素开辟道路从人自身特点的角度来分析如何能改善管理而这样的思路堪称在为管理开辟道路...

管理思想史读书笔记

现代管理学管理思想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一般而言现代管理学指的是二战以后形成的各派管理学的总称此时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战后世界性经济组织的进一步成长员工数量的进一步扩大政府法规的增多经济全球化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再...

管理思想史读书笔记2

管理思想史第九章现代管理理论综述标志着管理思想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内容一关于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历史背景1战后经济的重建美国成为经济大国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一蒸汽机的发明是能源的第一次革命将人类领进了...

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读后感寒假期间我潜心阅读了朱永新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这本书中有这样一首小...

管理思想演变读后感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近几年引进的比较成功的全面系统介绍国外管理思想演变的一本著作作者丹尼尔A雷恩博士是这方面的权威曾任俄克拉何马大学哈里巴斯企业史文献收藏馆馆长他还担任过美国南方管...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书报告

早期的管理思想早期的管理思想早期的管理思想目录一序言1二老子的管理思想1三孙子的管理思想2四苏格拉底的思想3五阿奎那的管理思想7六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8七备忘录10早期的管理思想早期的管理思想早期管理的思想形式...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综观全书我们能认识到管理活动最初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狩猎采集食物的生活过程中就已经有了集体合作保存至今的古代宏大建筑和劳动分工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美的工艺品也表...

管理思想史读后感(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