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5.2

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心得体会

姓名:国晨 学院:精仪学院 班级:仪表1班

学号:2014202186

摘要:通过对李老师所教的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然观作为世界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价值;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研究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并在完成哲学的革命变革的同时,创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问题特别是对自然观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和分析当今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据此提出切实的应对之策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对我们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马克思主义关于在自然界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地位的思想。马

克思主义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首先,人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再告诫人们要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和自然的最基本关系是对象性关系,揭示了人和自然关系的本质。其次,人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在这里,马克思将自然——人——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系统,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去把握自然环境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自然、人、社会割裂开来的弊端。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和人与人的矛盾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不能抛开社会关系来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人化自然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也就是说,自然界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参与之后,它才作为人的对象的存在物,而没有经过人类实践改变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我们所说的自然,是地球上经过人类改造过的现实的自然。当前理论界在环境与发展关系问题上的一些争论,有些就是对“自然”这一概念没有统一认识引起的。在争论的过程中,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回避“人化自

然”概念,他们所说的自然,正是马克思所批评的那种“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的自然界。

3.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历来重视“自然生产力”,充分肯定了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因此,要推动社会进步,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能无视自然生产力。如果自然生产力受到破除,社会生产力最终也得不到发展。马克思曾指出:在农业中,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可能有这种情况:在农业中,社会生产的增长仅仅补偿甚至还补偿不了自然力的减少。从这里所讲的‘补偿’中,不难看出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关系。

4.马克思主义关于由“异化劳动”到异化消费的思想。异化劳动是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扭曲,人们进行着非自由自觉的活动,这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于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缓和异化劳动带来的社会矛盾,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物质需要的满足上,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因此人们在广告的影响下疯狂地追逐高消费,即异化消费,而不是出于自身真正的需要,把消费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幸福程度的标准,这样对自然的掠夺日益疯狂,不仅导致了生态危

机,同时也造成了人格的扭曲。“在这一过程中,人控制自然并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实际上是通过利益分配进行人对人的控制和掠夺,因此,自然的异化.是人的异化的基础”。只有消灭“异化消费”才能消灭“异化劳动”,进而有效地制止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全面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必须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高度发展的产物,人高于自然,但人却来自于自然并且只能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这决定了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这种同一性首先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赖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由植物、动物、岩土、空气、阳光等构成的地球生物圈,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生存的场所。自然环境还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两大类的物资资料源泉,即一类是天然的生活资料,如:阳光、空气、水等;一类是天然的生产资料,如:煤、铁、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质资源。正如马克思 所说:“实际上,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还表现在人

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的依赖。马克思指出:“没有外部自然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自然界给人类的启示,人类正是通过对蝙蝠的研究发明了雷达,通过对苍蝇眼的研究发明了复眼系统,通过对鸟类飞行的研究发明了飞机。可以说今天人类文明所取得的很多成果都离不开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马克思的论述表明,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是借助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而进行的,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成也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在生产力大体相似、其它社会条件基本相近的前提下,自然资源的丰富与贫乏、地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产的效率,并最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甚至影响人们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例如曾经的阿拉伯除了沙漠一无所有,正是发现了深埋在地下的石油,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

人与自然之间不仅是相互统一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相互限制。自然的客观规律制约人的实践活动,而人则按照自身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使自然朝着有利于人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需要、本性以及对自己的需要、本性的自我意识。即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目的进行

实践活动。人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来改造自然,体现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体现了人在活动中的自觉性和创造性。马克思说:“动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他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然的外在尺度即作为人的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的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人的内在尺度的形成过程就是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目的、计划、方案等,也就是人将自身的需要与自然客观本性、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的过程,是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相统一的过程。这表明,人一方面要按照自己的本性、需要,把自然改造为适合于人的需要的人化自然,使自然的发展服务于人类。另一方面,人又必须顺从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为所欲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出自然对人的限制,又表现出人对自然的超越,即人与自然之间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理性“存在物”,具有自我调节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在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按照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人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生产力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但不是最重要,更不是唯一的尺度。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紧

张关系,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只能得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处于畸形和病态中的结论,要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异化关系,彻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必须摆脱生产力标准的束缚,把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最根本标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将自然看成是“属人的自然”,将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的历史的现实基础,为确立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和新的社会评价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我们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化自然观”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2.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创造一种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十分重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我国的资源从总量上来说是资源大国,人均却是资源小国。因此,必须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把解决浪费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科学、合理、综合、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枯竭的稀缺资源。同时还必须研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逐步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制度,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自然资源。还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摆脱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依赖。作为高新技术的精密仪器产业,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大力发展精密仪器可以使我国的科技水平制造水平有极大提升。

3.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机制。按照马克思的自然观,要消除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首先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在当今社

会,解决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异化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机制。一方面在国际上真正确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秩序,缩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在国家内部要努力消除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少数人过分追求“利益差”而造成的对自然的盲目行为。真正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公平机制,逐步解决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异化问题。

4.必须倡导和建构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观和消费观。以“虚假的需求”和“强迫性的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异化消费现象告诉我们:消费主义不是马克思为人类所设计的生活方式,我们有责任创建一种与消费主义有别的新的生活方式。其一,必须切实地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生产领域,引导人们不是首先在消费领域而是在生产领域获取满足。人类对自己的最大误解就在于只是在消费领域寻求满足。人类之所以能在生产领域获得真正的满足,关键在于:通过参加直接性的生产活动得以自我实现,使人们真正能创造性的生活。其二,必须全面地满足自己的需求,特别是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要。文化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日常活动,它能较好地满足我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满足这种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通过有形的物质消费过程对人的生理需求的补偿作用。其三,必须在物质消费领域打断“更多”与“更好”之间的联结,使“更好”与“更少”结合在一起。只要我们能生产出更多的耐用品以及更多不破坏环境的东西,或者更多地生产出那种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东西,那么,消费的越少,但生活得却更好,这就是可能的。只要在消费领域能够实现“更好”与“更少”的

结合,那么人类就可能进入“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的境界。实现 “更好”与“更少”的结合,实际上就是“由量的标准转向质的标准”。单纯量的增加并不能必然改善整个人类的命运,而只有注重质的标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获取幸福的问题。这是一场改变人的需求结构的革命,即要建立一种把消费的质、生活的质放在第一位的需求结构。

5.必须坚持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19xx年的全球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理论根据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于19xx年颁布了世界第一个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思想,也是一种解决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路、新方法。“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对环境、资源、人口等严重威胁全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高度重视而达成的共识。其核心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子孙后代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性原则,应当包括的内容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参照,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为指导原则,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健全的主体性原则,不是把生产劳动视为掠夺环境,单存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活动,而应探寻自然多方面的价值:以自然为参照,不断建立起人与自然最全面的联系,即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有消费关系,认识关系,还应有审美的乃至伦理的关系。健全的主体性原则,是把人本身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可持续

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时,总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一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变化发展的,各种需要之间,不同代人的需要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然而,随着人类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处理这类冲突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的发展也就会越来越自由和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为了解决当代与未来、经济与环境、事实与价值等一系列冲突而提出来的,它服从、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

总结

作为一名仪器仪表专业的研究生,在认真做好研究的同时,必须学好自然辩证法。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分析我们在实验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为我们在实验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这些问题可能看起来很小,甚至你不注意就会忽略它,但是如果不学会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问题可能会导致很大的错误,就像自然界中的蝴蝶效应一般,蝴蝶轻轻扇动一下 翅膀就会导致千里之外的一场风暴。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工具去分析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参考文献

李树业.自然辩证法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


内容摘要

自然观是人类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

系有着基础性的意义。

当我们站在舒适、安逸的现代社会,目睹狂飘突进的工业文明和日新月异的科

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席卷全球的同时,我们也极不情愿的看到了我们的家 园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面对遍体鳞伤的自然,面对日益加剧的生存困境,作 为自然之子的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试图寻求一条能真正走出困 境的现实道路。在汗牛充栋的自然观理论中,只有马克思的自然观更具批判性、革 命性、前瞻性和现实性。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思维原则出发,对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演进进行了

梳理,对远古时代的神话自然观、古代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 自然观和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自然观的特征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渊源,主要是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的 人本主义自然观进行了评判。在大量文本的基础上,本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形 成和发展作了概要式的梳理,并根据各个时期不同的理论指向,把它分为萌芽时期、 建构和发展时期及完善时期。

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内容的考察是本文的重点。本文以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

系理论为支撑,在能动性和物质性的统一中把握人与自然的丰富关系,淦释了马克 思自然观的两个基本概念,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存 在关系、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再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异化及其表现和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 理论的高度分析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异化的认识论根源、阶级 根源和社会根源。通过全面考察和论证马克思自然观丰富的理论内容,在系统化和 全面化的基础上展现了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实践本质和崭新特点,使马克思自然观 所特有的彻底唯物性、较强的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凸显出来。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基础上创立的人化自然观,打破了传统自然观的弊端,克服

了历史上唯心主义自然观和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哲学革命, 向世人展示了一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蓝图,为我们解决当前日益

严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最高的哲学方法论原则。本文在最后一部分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揭示了马克思自然观在当代背景下,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可持

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绪论

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永恒主题,亘古而常新,悠久而不衰。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自然观占据着重要位置。马克思的自然观作为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理 论基础,而且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重 要依据。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应该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

的变化而分别提到首要地位。全球性问题的爆发,使人们愈来愈感到生存的困惑和艰难。 站在哲学的角度上细细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危及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能源危机、文 化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实质上都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要走出人类 生存的困境,只在生态视野下或文化视野下寻求出路,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马克思说 过,抓问题要抓住根本。所以,想标本兼治地解决人类生存危机,就必须从自然观入手。 20、21世纪的交替处,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的第一人,也充分说明了马克思的思

想在当今社会历史中,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作用空间。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 阵地中,围绕马克思的自然观开展新的研究和争论也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基于马克思自然观的基础上,阐发了许多至今依然有借鉴意义

的合理思想。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都热衷于过分强调历 史辩证法而否认自然辩证法,在过分强调自然的社会历史性时,却不知不觉用社会性消 解了人的自然性,使自然界消融在人类社会中,忽略了自然是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 没看到自然的限制仍然存在,没能突出历史的自然史基础,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自然观 的本质。并人为的制造马、恩对立,具有把马克思主义引向唯心主义的倾向,从而使其 理论大打折扣。

西方生态学理论让人类深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造物的神奇以及护卫生命的仁慈,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生态学者立论基础的单薄,即大多都囿于单一的价值观层面上,没能 抓住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质,没能抓住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破裂的真正根源及根本的解决途 径。尽管充满了对人类和平相处、平等发展的热切期盼,但这种对人与自然浪漫式的、 感伤式的关注,因其带有理想性、空想性,不免流于空谈,因而在实践上能否真正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值得怀疑的。

我国学者由于受传统教科书体系的影响,在马克思自然观的研究上也只是拘泥于个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别理论泛泛而谈,马克思自然观的丰富性和整体性没能得到很好的阐释,马克思在自然 观上的真实意图也一再被遮蔽。尤其是在马克思自然观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不正 常的现象(我个人认为),那就是我国众多学者在借鉴西方思想的同时,受西方生态理 性的影响太大,囿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探讨,有亦步亦趋的倾向,缺少马 克思自然观的分析与批判,缺乏系统和整体的消化过程。

针对国内外学术界在马克思自然观研究上存在的一些缺陷,本文在解读文本的基础

上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以当前理论和实践的诉求为背景,突破传统的在马克 思自然观问题研究上空泛而又抽象的论述,从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生成和内在逻辑联系 出发,动态地、系统地、全面地考察了自然、人、社会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将其历史 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不仅有对现实的关注而且还有学理上的探索。笔者认为,本文对 马克思自然观的研究,基本上走出了以往学术界,就马克思自然观中的个别观点展开考 察论述的局限,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创新,而且在系统性和整体性上有所突破。另外,本 文立足于现实全面探讨马克思的自然观,凸显了时代性。

我相信,本文的研究,不仅充分章显了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质,而且对丰富和发展马

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对深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进一步推进马 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会充分发挥马克思自然观对统筹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的实践效应。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1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

1.1.1远古时代的神话自然观

在漫长的生命演进过程中,人类从无数生灵中脱颖而出,由此,人类摘取了万物

之灵长的桂冠。原始初民在和自然结成的那种混沌未凿的关系中,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 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先民们逐渐学会了采集、狩猎等生存技能,并发明了火。但是 总的来说,实践水平相当低下.,认识能力也处于幼年阶段,对自然知之甚少,自然界也 只是作为一种异己的、不可制服的、有无限威力的力量与人相对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展 开的范围还十分狭窄,所以远古先民们不可能正确解释诸如火山地震、气候突变等扑簌

迷离的复杂的自然现象。人走不若马,力不若牛,搏击不如虎豹,机敏逊于犬鹰,在那 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人类深知自己的渺小和屏弱,所以必须寻求一种力量来作为他们 生存的支撑,否则生命的花朵会在对强悍而狂暴的自然的恐惧中飘零凋谢。面对自然那 威严的天空,耸立的群山,突兀的山峦,丰饶的树林,咆哮的大海,流淌的小溪,人类 于是发现了掌管天地万物、饮食儿女、情爱婚配的各路自然神。在原始初民眼里,自然 就是人,就是人的化身,‘旧月为双目,四极五岳为肢体,江河为血液,地理为筋脉, 田地为肌肉,星辰为发鬓,雨泽为汗流,风云为气,雷霆为声”。①世界万物和人一样都 有灵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有专门的神灵掌管,雷有雷公,风有风伯,雨有雨师。万 物都有灵,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神抵多如牛 毛。正如恩格斯所言:“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②

总之,古代自然界被神化了。杜兰夫妇曾形象地描述:“大自然的各处都是神,所

有的空间简直充满了美恶的各种神抵,因此某一位诗人曾说:‘简直无法找到一个可以 插进玉米穗的空罐。’(因为空间都被神占满了)”③在这种神话的自然界里,人处于奴隶 的地位,对自然顶礼膜拜,俯手称臣,以求天瑞地祥、风调雨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 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 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④

①王丰年:《论人和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xx年第22卷第3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224页。

汇美]杜兰著,幼狮文化公司译,《世界文明史》之《希腊的生活》,东方出版社 19xx年,第22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81一82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这种自然观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然不是属人的,而是属神的,缺乏主客二分的明

确理念。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只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充满了万物有灵,物活论的神秘 色彩。在没有科学的野蛮时代里,我不得不佩服人类的伟大。人类能用智慧的力量来弥 补生理器官的不足,借神力来补充人力的匾乏,借助神话把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感觉储 存进神话实践认知,这往往印证了人类能力的提升,并折射了人类超越自然的努力和激 情。马克思说的好:“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 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①这种 神话自然观,有一个基本倾向,即认为在人和自然之外有一个巨大的普遍的本质力量(自 然神及其所规定的必然性)在起作用,尽管他们还不能够用概念和逻辑的语言去清楚地 表达,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先人们对人之外的客观本质和原因的一种认识和对世界规律性 的关注,里面已经播下了关于本体思想的种子。凝结着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自然斗争和 社会斗争的经验,尽管是唯心的,但在人类认识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依然是可贵的。

1.1.2古代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借助从神话和原始宗教里汲取的力量,在神统治的世界里

同自然界进行着有声有色的活动和斗争,认识和实践范围不断拓展,认识能力也不断提 高。人类开始从对自然必然性的盲目敬畏和迷信中挣脱出来,逐步显示出对自然、社会 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动性,标志着人类开始步入农业文明的大门。随着农业,牲畜业,手 工业和航海业等的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人类已对先民们最初用符咒、仪 式等巫术的办法来控制自然界的风雨灾害,以使自然变化能够符合自己意愿的做法失去 了信心和兴趣,而逐渐青睐于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认识和把握,初步具有了对自然界的 理论思维。因为人类要生存就要获取维持生命的物质生活资料,在农业社会,主要手段

是耕种,要想使耕种有收获,人们就必须认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地要素,诸如土地、 气候、季节、农时、水源等。在希腊于是出现了一大批瞪着惊奇的眼睛寻找大自然及构 造之谜的先知、圣贤和智者们,掀起了一场大自然主义运动,开辟了西方文明史上著名 的自然主义传统,他们被称为自然哲学家的原因就是起因于对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关注 和垂青。泰利士是开自然主义运动先河的第一人,“水是万物的本原”最初表述了世界 统一的伟大思想,揭示了一副生生不息的有机统一的自然界的画面。阿那克西曼德的“无 限者”,阿那克西美尼的“气”,都从不同方面揭示出万物彼此转化的物质基础,猜测自 然界的变化规律。赫拉克利特超越了他的前辈,“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个对辩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29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唯物主义原则绝妙的说明的命题,衬托出了一副整体的、变动不居的世界图景。普罗泰 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改变了人是自然奴仆的命运,开创了主体性的先河。德漠克 利特的“原子论”道出了这个时期自然观的有机整体性。不管怎样,古希腊人认为自然 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自然界渗透或充满着心灵、灵魂,人与自然是一个统 一的有机整体,是整个古希腊文明时期自然观的主流思想。

与古希腊文明遥相辉应,古代中国文明在人与自然的问题上也展现了一副生动画

面。古代中国人认为自然、人以及超自然的知识,可以在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身上 融会贯通。儒家的“天人和德”和道家的“人和于天”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对天 人关系的理解,是中国古代有机整体自然观的最高表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的天人合 一论,主张以天意建立人间尊卑秩序,以道德规范约束人自身,仁爱万物的思想包含着 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本真含义,带有浓厚的人伦色彩。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表达了对自然万物的纯粹的、无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表达了对自然生命意义的崇敬 与赞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描绘出了自然界生息运动的 图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出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基本原则。 总之,传统的“天人合一”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情感意义上的天人和合,是君子追求的与 天地合其德的圣人境界。

尽管这一时期的自然观依然过分强调自然的外在制约性,而忽视人类社会的特殊

性,尽管还充满着物活论和万物有灵论的杂质,但是人类能够体悟到人类要用理性去探 究自然的奥秘和规律,能够试图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中,寻找一个统一的物质载体而努 力从整体上去把握自然,标志着人类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己经从蒙昧时代的对自 然认识的纯粹动物式的意识中走了出来,这在人类自然观的演化中无疑是一大进步。

1.1.3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自然观

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狂热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哲学成了

神学的卑女。恩格斯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①那么在基 督神学的眼里,人和自然及其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在基督教神学的眼里,上帝是万物的根源,自然是以上帝为中心的统一的整体。

上帝以神圣的理性统治着自然,掌管着万物,从而使自然的变化有条不紊。自然是任人 宰割的对象,因此在基督教神学统治的黑暗年月里,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关于自然 本源的探讨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235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圣经》里是这样记述上帝创造人和万物的。“上帝说‘我们要按照我们的形象,

按照我们的方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土地,并且还有 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上帝的这一指示,为人类统治和操纵自然埋下了种子。美国历 史学家利二怀特认为,基督教传说中的上帝创造人和万物的观念本身,也造成了对抗性 的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论。人作为上帝委托的主宰自然的管理者,地位也一路庵升。《圣

经》的宣言就是自然是由上帝所创造并由人驾驭与支配的,在神学家看来,大自然永远 是卑微的,永远是征服的对象。在这种神学自然观的误导下,任何对自然的有益探索都 会被看作是对全善、全能、全知的造物主的不敬和冒犯。由于受神学教条的束缚,人们 即便研究自然也不过是为了验证《圣经》这本书。这种自然观严重歪曲了人与自然的关 系,人的主体能动性被磨灭,自然的客观实在性被歪曲,误导人们对自然的无视。所以 人不可能正确地了解自然的规律,探索自然的奥秘,正确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更无从谈 起。

在这种神学自然观的笼罩下,自然科学的翅膀被宗教的枷锁牢牢栓住,使之欲飞

不能。自然科学的求真求实精神被上帝撕得的粉碎,宗教的狂热把一些自然科学家和一 些自然哲学家视为异端分子,对其进行百般摧残和打击,一系列的惨剧在上帝的舞台上 上演。美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林恩·怀特把基督教定位为世界上最以人为中心的宗教, 对自然存在的漠视为西方生态的恶化埋下了一颗罪恶的种子。毫无疑问,神学自然观在 实践上也客观地起到了一定的纵恶的社会后果。

1.1.4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自然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不断革新,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断衰落和解体,

封建制度日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发展起来,历史的车轮驶入了近代社会。 巧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曾被恩格斯称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

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把文艺复兴 的历史成果总结为“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的确,在人文主义巨孽们的笔下,人已 不再是句旬在上帝脚下的可怜被造物,自然也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被动的自然,而是生机 勃勃的运动实体。人有自己的尊言,有独特的才能和充分的自由。文艺复兴运动将人和 自然从神权的栓桔中解脱出来,从此拉开了人和自然从暗无天日的基督教神学中重见天 日的序幕。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自然科学也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并壮 大起来。巧世纪以来的地理大发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纺织、物理学和化学等自然科 学部门也逐步形成,所有这些都为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16世纪由路德倡导的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又大大摧毁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神

学自然观。宗教改革作为反封建、反正统宗教神学的主要斗争形式,是对封建神学的一 次有力的冲击。恩格斯说:“宗教改革—路德的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这里包括农

民战争这一危机事件在内的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①总之,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思潮中, 人和自然是人文主义者关注的焦点。

16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关系得到迅猛的发展,大大推进了近代自然科

学的形成和发展。弗兰西斯·培根为了提高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 成果,创立了归纳的科学方法论,通过有目的实验活动揭示自然规律,“自然的奥秘也 是在技术的干扰之下比在其自然活动时容易表露出来。”②培根认为,自然界真正存在的 就是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个别物体,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自然是能够认识的。可 见,培根的自然观体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精神。但是,培根创立的认识自然的实验 方法却有着固有的缺陷,即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地位和作用,贬低甚至否定理性的能动 作用。

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之父,同培根一样,也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笛卡尔认为,

宇宙不是现存事物的总和,而是一个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但是他所说的运动 仅指位置的移动而言,他宣称“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将为你们构造出世界来。”③他曾提 出动物是机器的命题,这种把物质的特性简单地归为数学的、力学的性质,忽视了物质 的多样性,表现了机械论的特点。

霍布斯借助力学和数学的力量,把自然物的机械运动演绎到极致。他在《论物体》

中,充分利用几何学、力学、物理学的材料,系统阐明了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他把自 然界看成一部大机器,每一个物体都是它的一个部件,人也不过是一架像钟表一样的自 动机,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所有物体的变化都不过是量的增减或者 是场所的变更。马克思批评霍布斯说:“感性失去了它的鲜明的色彩而变成了几何学家 的抽象感性;物理运动成为机械运动和数学运动的牺牲品??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 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的命题,更是把这种机械论的自然观推到了顶峰。当然,

在17一18世纪新形成的这种形而上学自然观,最主要的还要归功于牛顿的经典力学。 牛顿的经典力学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的特性,认为自然界不过只是在外力作用下,按因果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19xx年,第459页。

((16一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牡页。

转引自冒从虎:《欧州哲学通史》上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xx年,第4肠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164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规律运动着的机器。在当时来讲,对自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要 手段。但是,这种方法被培根和洛克移植到哲学领域以后,则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的形 而上学思维方式。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的指导下,人们把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 人摇身变成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自然则成了人奴役和掠夺的对象。

“科学的胜利一个接着一个,其结果纵然缓慢却是所向无敌。人类控制自然的能 力的扩展似乎没有止境”。①

康德是19世纪在哲学上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缺口的第一人,他的“人是目的”“人 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的口号,成为人们大规模向自然进攻的力量。

柯林伍德曾把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概括为:断言自然界既没有理智也没有生命,

自然界不再是一个有机体,而是一架机器,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被在它之外或 超越于它的理智设计好而放置在那儿的机器,它被驱动着朝一个明确的目标运转,它的 功能取决于各个部件的排列。②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把人格化的神和神化的人从对自然的解释中排除出去,从某

种意义上讲,对人和自然的解释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由于这种自然观是建 立在力学、量化思维基础上的,自然界的有机性被打破而被看成与人无关的东西。 总之,近代的机械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由于其理论自身的缺陷,引领人类走上

了一条不归路。在这种自然观的指导下,人类借助科学的力量,向自然疯狂开战,虽然 取得了征服自然的节节胜利,但同时也打开了罪恶的“潘多拉”魔盒。恩格斯说的好: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 我们进行了报复”。③

通过对古代到中世纪再到近代的不同版本的自然观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自然

观是伴随着人类生存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人类在当时具体的 历史的生存状况下形成的对自然的理解和解释。虽然侧重点各异,但把自然看成未经人 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干预的自然,人为地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割裂开来,却是传统自 然观的共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自然观的弊端日益显现,并为人们所认识。 为了生存,人类急需一种既能保全人类又能保护自然的新型自然观,来指导人类改造自 然的实践活动,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身上。

2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理论渊源

①I英〕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下册,李王行泽,商务印书馆 19xx年, ②参见[英]罗宾·柯林伍德著,吴国盛等译,《自然的概念》,华夏出版社 19xx年,第6页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xx年,第304页。

第285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马克思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不仅是无产阶级实践的产

物,也是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资料的结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和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尤其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批判和吸收。在对黑格 尔和费尔巴哈借鉴的过程中,马克思一方面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思维方 法,另一方面又把唯心主义地颠倒了的自然、人同现实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还把德国 古典哲学里的发展观念、矛盾观念引入到自然观中,从而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哲学革命。

1.2.1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扬弃和批判

马克思首先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本质展开了批判。黑格尔是德国古

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的自然观主要集中在《自 然哲学》中。在该书的导论中,黑格尔指出:“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 的,既然理念现在是作为它自身的否定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他对自身是外在的,那么, 自然就并非仅仅相对于这种理念(和这种理念的主观存在,即精神)才是外在的,相反 的,外在性就构成自然的规定性,在这种规定中自然才能作为自然而存在。”①黑格尔还 认为:“自然在时间上是最先的东西,但绝对先在的东西却是理念;这种绝对先在的东 西是终极的东西,是真正的开端,起点就是终点。”②

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实质和有关自

然和人的唯心观点。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以纯粹的思辩的思想开始,以超人的绝对 精神结束的。“这种抽象思维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界,??自然界对抽象思维来说是 外在的,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而抽象思维也是外在地把自然界作为抽象的思想来理 解,然而是作为外化的抽象思维来理解。”③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这里不应把外在性 理解为显露在外的并且对光、对感性的人敞开的感性,在这里应该把外在性理解为外化, 理解为不应有的偏差,缺陷。”④马克思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 不过成为这个隐密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实词、象征。“对他说来整个 自然界不过是在感性的外在形式下重复逻辑的抽象而已。”⑤人的本质在黑格尔看来就是 自我意识。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关于人与自然的唯心观点的同时,也发现了黑格尔自然观思

想中的精华,即辩证法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称赞黑格尔的“辩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19一20页。

②【德】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1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1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3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36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 对象化,看作外化和对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 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①不过,“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 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②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基础上,对其 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并吸收到自然观思想中,从而成为马克思自然观中的一大亮点。

1.2.2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早年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是自我意识哲学的追随者,早期思想带有明

显的唯心主义痕迹。在他的思想转变中,有一个唯心到唯物转变的历程,当然他的自然 观思想也包含在其中。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能够实现由唯心到唯物的转变,要归功于费 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对他的影响。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唯一的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吸收18世纪法国唯

物主义自然观和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人本主义自然观。费尔

巴哈对自然情有独钟:“观察自然,观察人吧!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③“新 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惟一的普遍的崇尚的对象一一因而人类学 连同生理学当作普遍的科学”。④在唯心主义盛行的年月里,他能让唯物主义重新登上历 史的宝座,足可以证明他思想的伟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高度赞扬 了费尔巴哈著作的意义:“实证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是从劳午巴哈才开始的。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是无声无息,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是实在、深刻、广泛而持久。他的 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⑤ 费尔巴哈承认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精神的实体

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实体。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把自然界看成是人们感觉表象的 总和,费希特则把自然界看成是“自我”活动的产物,谢林的自然界则是“绝对同一” 的客观化,最终也是从精神引出自然,黑格尔的自然界则是赤裸裸的绝对精神的外化。 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突破了唯心主义的樊篱,对自然界作为了唯物主义的论证,并提出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感性的人,但是他却把德国古典哲学中通过 主体能动性而实现的主客体同一的辩证思想给抛弃了。如此一来,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 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是现实存在着的进行创造和实践活动的人,是撇开了一切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xx年,第320页。

卷,人民出版社20xx年,第320页。

上卷,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115页。

上卷,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184页。

卷,人民出版社20xx年,第220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会关系、历史联系的纯粹自然人。在自然面前人只是消极的直观的主体,而不是积极的 能动的主体。自然也只是“自在的自然”,是一种直接的感性存在,他所理解的人与自 然的统一也只是与“人是自然所孕育的”这一点有关,而与工业历史社会无关。马克思 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这种带有旧唯物主义性质的自然观作了批判:“从前的一切 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

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①马克思还指出:“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 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澳洲新出现的,今天在任何地方都 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②这种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 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在马克思看来也是无。

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他抨击了费尔巴哈将社会历史 运动和自然分离的做法,他说:“当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 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 此完全脱离的。”③“他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是空话。 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④“他 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 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甚至连最简 单的‘可靠的感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往来才提供给他的。” ⑤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自然观的批判,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创了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实现 了马克思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1.3马克思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进程.

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一瞰而就的,从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角度看,马克思 自然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建构和发展及完善三个时期。

.3.1马克思自然观的萌芽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5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7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7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24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76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自然观可以通过他的两篇论文来展现。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的论文《青年 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 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超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 ①“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一一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 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 到提高的地位。”②这种选择,马克思认为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

可见,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已捕捉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尽管

这时候他的某些观点上的唯心影子还依稀可见,但他能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上去讨 论自然,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更为可贵的是这时候的马克思己经看到了自由和必然的关 系及社会关系的作用,他忠告人们要认真选择职业,“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 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 就己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③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把社会关系与自由选择联系 起来,自由选择要受必然性的制约,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这一句话折射出了人要受自 然规律的制约,这可以看作是人的受动性思想的最初表达。

自1839年开始,马克思开始关注伊壁坞鲁哲学,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鸡鲁哲

学是英雄的结尾,是古代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里面充斥着无神论和自由精神,集中体 现了古代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的朴素性。马克思借用西赛罗的话说,伊壁鸿鲁认为“最 有意义的是关于自然的学说,·····一旦我们认识了万物的本性之后,我们就从迷信中得 到解放,??如果我们研究自然的要求,我们的品德将更完善。”④

马克思对伊壁坞鲁的自然哲学深入研究的成果就是他的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的自 然哲学与伊壁坞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在文中,马克思对二者在自然哲学上的主要观 点进行了详细对比,从自我意识展开了对自然的理解。马克思十分欣赏伊壁鸿鲁哲学中 所强调的人在自然面前的积极能动性及坚定的无神论思想。在比较中,马克思更为青睐 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因为“同德漠克利特的决定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相反,伊壁鸿鲁既 注意到原子的精神特性,也注意到原子的物质特性,并且强调了行动自由的可能性。”⑤ 马克思在论文中,指出了德漠克利特和伊壁鸡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和细微的差别,尤其 让马克思心动的是伊壁鸡鲁的原子偏斜说。马克思认为,伊壁鸡鲁的关于原子脱离直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173页。

转引自周义澄:《自然理论与现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xx年,第18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的偏斜运动,是个人意识自由的象征,是对德漠克利特原子做直线降落运动的超越。同 时也彰显了伊壁鸿鲁主张人对自然有能动性的辩证自然观和德漠克利特主张人对自然 绝对服从的宿命自然观的不同。体现了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自然观的核心就是:自然充 满了偶然性,人对于自然是能动的,但又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是定在中的自由,初步 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可以说这一时期马克思的自然思想为他日后在自 然观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作了理论上铺垫。

1.3.2马克思自然观的建构和发展时期

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自然观是在对黑格尔唯心自然观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人本主

义自然观的清算的基础上建立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 态》(以下简称《形态》)等不同时期的著作中。

第一个阶段,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确立,主要体现在《手稿》里。人与自然的关系

问题是贯穿在《手稿》中的一根主线,这也是马克思关于自然观的第一次系统的说明, 所以我把它作为马克思自然观建构时期的第一阶段。在《手稿》里面,马克思通过对黑 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的批判,论证了“人是自然界 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人通 过劳动占有自然界”,“劳动是人的本质”等等,阐发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重 要思想,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的基本确立。但在这一阶段,马克思由于受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的影响较深,所以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

第二个阶段,马克思自然观的飞跃发展期,集中体现在《提纲》里。《提纲》是马

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的,恩格斯称其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提纲》中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揭露出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明确地批判了费尔巴 哈的人本主义的自然观的局限性。他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 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方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 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的 观念纳入人的认识活动、社会历史观和自然观里面,尽管并未对实践做进一步的发挥, 但也标志着马克思的自然观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马克思通过论证人和环境的关系,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只能

被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人的本质既不是黑格尔所说的 自我意识,也不是费尔巴哈说的宗教的异化。可见,在《提纲》时期,马克思的自然观 已带有较强的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

第三个阶段,马克思自然观的进一步深化,集中体现在《形态》里。《形态》是1846 年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在文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对新世界观作了全面论述,同 时使马克思自然观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历史实践作为他们新世界观的出发点,从实践出发论证了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直观性和历史唯心主义观 点,进而论证了自然史与人类史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可以从两 方面来考虑,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 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②

马克思还批判了旧历史观把自然界排除在历史之外的错误:“过去的一切历史观不

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 因素。??现实的生产被描述成某种史前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被说成某种日常生活的 东西,??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 之间的对立。”③

马克思恩格斯还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他们

认为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一定的生产力,但人们不可能 单独地、孤立地进行生产,必须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也就是说, 人们只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就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还论证了人类创造历史的物质前提,即: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物质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从中透射出自然与人及其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总之,在《形态》里,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实践作为他们自然观的逻辑出发点,把

自然界不是看作直观的对象,而是看作实践的对象,看作历史地发展的产物。人是从事 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人与自然在以实践为中介的基础上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到《形态》 为止,一个充满活力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3.3马克思自然观的完善时期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考察,是在特定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之中进行的。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xx年,第“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93页。

l4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所周知,马克思理论的批判矛头是直指资本主义社会的,通过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生产 方式及剥削制度的批判,来建构他的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沿 着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入手,紧紧抓住人与自然,精辟地论 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异化的深层根源,从而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对资本主义人吃 人制度的控诉。同时,也进行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协调发展的有益探索。通 过对商品的二重性的考察,得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 的自然必然性。通过对劳动关系的分析,动态地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三个形态, 通过对社会形态的划分,马克思集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制度。提出 了合理控制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应遵循的原则,对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 调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把自然观作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武 器,标志着马克思的自然观已经到了一个完善、成熟时期。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2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内容考察

2.1马克思自然观的含义

解保军在《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一书中给自然观作了这样的界定:“我

们通常所讲的自然观,不仅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而且也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对自然界存在、变化及其规律所作的理性思考。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应该涵盖着两个 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内部结构和演化规律作科学 语意上的描述。二是对自然观发展演进规律进行哲学语意上的描述,即如何从自然界的 角度去理解人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①

所以,自然观并不是简单的观自然,不是人们站在自然之外,对自然界的存在状态

和演化规律等作简单的认知,而是融于自然,对人眼里的自然、自然视野内的人及其二 者的关系进行反思,从而为正确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和最高的哲 学原则。马克思的自然观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对人与自然及其二者关系进行的哲学反 思。它是科学的自然观,因为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科学成果的总结的基础

上的,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是实践的自然观, 因为马克思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发现了人的本质,发现自然的人化特点,发现了人与自 然统一的基础,不仅包括对自然的认知,而且包括对自然的改造;它是革命的自然观, 因为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总结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对前人思想 的批判中吸收精华,弃其糟粕,摒弃了传统自然观的神力性,直观性,机械性和形而上 学性,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它是完整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 然观是不是单方面地考察自然,也不是片面的研究人,而是紧紧抓住社会中的人和自然,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在整体的意义上考察二者及其关系的。 总之,传统自然观的目的只在于解释自然,而马克思自然观的旨意却在于不仅解释 自然,更重要的是还要改造自然。

2.2马克思自然观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2.2.1关于自然的概念

自然在古代中西文化中一般指本性,天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是“自己如

此”的一种状态。如亚里士多德在《自然学》中给自然下的定义都是集中在事物之本质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9一10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之义。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也是指某种内在的规律性。法学家梅因说:“‘自然’的 最简单和最远古的意义,就是从作为一条原则的表现的角度来看的物质宇宙。”①后来, 自然概念演化为天地万物,是物之集合,尤其是近代以来,自然逐渐被界定为自然物, 是各种物质系统的总和。自然最初的本性,天然的含义已不再存在,自然就是自然界。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自然是这样解释的:“‘自然’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意

思,广义上的自然是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它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 这些范畴是同义的;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或称自然界。它是各 种物质系统的总和。”②石里克在他的《自然哲学》一书中是这样界定自然的:“所谓自 然,我们是指一切实在的东西,即一切在空间和时间上确定的东西。”③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基础上诞生并发展的。黑格尔哲学

里的自然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它的存在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环节。费尔巴哈哲学里 的自然,是人们感觉和直观的对象,是一种假想中的人类以前的自然性存在。而马克思 则给自然概念赋予了丰富的现实的内容。

在《手稿》里,马克思批驳了黑格尔把自然界作为观念的异在形式的唯心做法,把

自然界称作“感性的外部世界’夕,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感性的自然界是人类劳动和生存 的手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早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把整个世界 理解为人类世界和自然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一直把自然理解为人本身的自然和 人的周围的自然,自然物质的形态改变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实 现的。把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纳入劳动过程的要素中,体现了马克思视野里 的自然界是生产要素之一。

可见,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更倾向于在狭义上使用。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

自然事件的总和,而且是人类物质生产中的内部要素,既是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也是人类社会的外部环境。马克思指出:“人和自然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 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己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 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 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④

总体上看,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自然的客观实在性

[英]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31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xx年,第1253页。

[德〕石里克:《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6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10一311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自然科学已证明地球和生命的形成是一种物质自然界自我产生的过程,有自身内在

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就必须遵循自 然规律,否则人们的实践就难以达到目的。

第二,自然的先在性

自然的先在性是自然客观实在性的主要体征,马克思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

当然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地位。对于自然界的先在性的理解,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去入手。 首先从时间上说,自然界具有先在性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赖尔的地质学说以及自然发生说都揭示了地球的进化以及自

然的产生先于人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己经存在,人类是自然界长期 发展的产物,从时间上说自然界具有先在性。马克思还从人类意识的起源上,论证了自 然环境的先在性。他说:“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 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 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 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 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①

其次,从逻辑上说,自然界具有先在性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无论从理论上

还是实践上讲,自然资源诸如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不仅为人类的生活提供 了精神食粮,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 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 等的形式表现出来。??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 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②“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

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 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③“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一能进 行。”④

可以看出,马克思不是孤立地僵死地讨论人与自然的孰先孰后的问题。而是立足现

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动态地来讨论这个原生性和派生性的问题。马克思认为抽象地讨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81一8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7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6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58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人与自然的先后,将是一个无意义的争执。“请你问一下自己,你的问题是不是来自一 个因为荒谬,而使我无法回答的问题??既然你提出自然界和人的创造问题,那么你也 就把人和自然界抽象掉了。你假定它们是不存在的,然而你却希望我向你证明它们是存 在的。??你要坚持自己的抽象,那么你就设想你自己是不存在的,因为你自己也是自 然界和人。??那样提问,你就会把自然界和人的存在抽象掉,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①自然界不仅有外在的独立性而且有内在的渗透性,所以自然界的先在性是时间上的外 在独立性与逻辑上的内在渗透性的统一,而不能把自然的先在性理解为绝对的优先性。 因此,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既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又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第三,自然的属人性

自然的属人性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区别 的明显体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开篇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 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 去理解。”②在旧唯物主义眼里,自然界是外在于人的独立实体。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下,自然界只是一个与人毫不相干的客体存在,人的主观性只是被动地,直观地同自然 界的死一般的客观性相对立。所以“被抽象地理解的,孤立的被认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 也是无。”③也就是说与人毫无关联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在马克思的视野下,自然与人是紧密相连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 是人的无机身体。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自然都是属人的。他说:“从理论领 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 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 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 的一部分。”④人依赖自然界生活,用马克思的话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 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 才会存在,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 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⑥总之,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 确证,是被人意识到了的客观存在,是属人的存在。

第四,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1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54页。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xx年,第13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7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01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自然的社会历史性是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区别于传统自然概念的一个显著特征。马克

思作为唯物史观的创始人,历来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始终强调自然与 社会历史是不可分割的,认为现实的自然界是在人类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是一个 社会概念,自然界的状态以及进化程度都受到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 下,自然界才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 和自然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 己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 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 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强调我们周围的感性世 界决不是像费尔巴哈认为的那样,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 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历史记载都应 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②马克思 坚持认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现实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 自然界的关系,历史本身就是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总之,马克思认为自 然的发展是有社会历史因素的,我们必须在社会历史背景下对其进行考察。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影响颇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

自然观作发挥说明时也主要是围绕着这一思想展开的,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卢卡奇和施密 特。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即:“自然是一个历史

范畴。这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什么被看作是自然,这种自然同人的关系是 怎样的,而且人对自然的阐明又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的。因此,自然按照形式和内容、范 围和对象应意味着什么,这一切始终都是受社会制约的。”③可见,卢卡奇在强调自然的 社会历史性这一点上与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卢卡奇的 “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命题的立论基础的形而上学性。众所周知,卢卡奇对恩格斯的 自然辩证法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恩格斯把辩证法推广到自然界是错误追随黑格尔的 结果。卢卡奇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仅限于社会历史现实方面,并不存在于对自然界的认 识中。这样一来,卢卡奇在过分强调自然的社会历史性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把社会历史 的自然前提给抛到九霄云外了。由此造成了用社会性消解自然性,将自然的限制排除在 社会历史之外,只看到人类史对自然史的制约,而完全忽略了自然史对人类史的限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10一31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67页。

。汇句牙利]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318一319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其实这样做已经把自然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在自然与社会割裂的基础上谈自然的社会 历史性必将陷入悖论之中。所以,我们只能说,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思 想只是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片面发挥。

施密特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研究显然比卢卡奇前进了一步。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 然概念》一书的序言中写到:“马克思的自然观与其它各种自然观的区别,首先在于它 的社会历史的特征。”①但是施密特比卢卡奇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不像卢卡奇那样把马克 思的自然概念归于社会历史性。施密特不赞成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观点, 他认为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不仅是一个社会范畴,就其形式、内容、范围和客观性而言, 自然决不会消解在它所获得的历史过程之中。社会给予自然的烙印和自然的独立性质构 成了一个统一体。所以,施密特关于自然概念的发挥和说明与卢卡奇相比更接近马克思 自然概念的本质。围绕这一中心论点,施密特又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尽管如此, 施密特的自然概念依然经不起推敲。因为他和诸如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样,是 在否定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研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马 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然观 研究上侧重点不完全一样,但是在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上则是完全一致的。19世纪50 年代,由于革命事业的需要,二人在理论研究上有了分工。马克思主要从事社会、经济、 历史的研究,恩格斯主要从事政治、军事、自然科学和其它的对反马克思思潮的论战性 工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借两人由于理论分工而表现出的差异性人为地制造“马恩对 立”,那么在“马恩对立”的前提下去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思想完全一致的自然概 念,到底能否正确揭示这一概念的本质确实值得怀疑。

总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研究和所作的片面发挥,不仅没能 超越马克思,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还是一种倒退。

2.2.2关于人的概念

人也是马克思自然观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古以来,中西方哲学家关于人众说纷云。 康德晚年曾把自己思考的问题归纳为四个,一是我能知道什么?二是我应当做什么?三 是我可以期望什么?四是人是什么?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斯芬克司之谜”的传说也是

关于人的。传说中的斯芬克司是一个人面狮身的怪物,她每天蹲守在海边的一个岩石上, 盘问每一个过路人:有一样东西最先用四条腿走路,然后用两条腿走路,最后用三条腿 走路,这个东西是什么?回答不出的人将统统会被吃掉。后来一个叫俄底浦斯的英雄告 ①[德]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xx年,序言第2页。马克思自然观

研究

诉她:“那就是人”,怪物于是坠海身亡,可见这个神话里蕴含着一个伟大的问题:即人 是什么?那么“人”到底是什么呢?

在黑格尔的眼里,人是自然界发展的高峰。自然界经历机械性,物理性后,在第三 个阶段—有机性上产生了人,在他的眼里人具有主体能动性。但是由于黑格尔的自然 界本身就是绝对观念的外化,所以人也只能同样是绝对观念的外化,人只是观念中的抽 象逻辑结果而已。

费尔巴哈眼里的人与黑格尔相比,显然前进了二步。因为费尔巴哈自然观中的人已

不是一个精神空壳,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但可惜的是费尔巴哈笔下的人只是一个纯 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纯粹被动的人。人仅仅是一种感性存在,而不是感性活动,这样 的人和动物其实没有两样,所以在对人的理解上,他依然未走出旧唯物主义的案臼。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以及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人是有

意识的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他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 产的人,不是某中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的、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 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马克思视野里的人,有以下三个 特点:

第一,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与动物的根 本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有位伟人说的好:“人只不过是根苇草,是自然界 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消灭他;一 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 东西高贵的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都是 一无所知的。”①

第二,人是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②马克思还认为, 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恩格斯的《自 然辩证法》都科学地揭示了人是通过劳动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因此“人来源于动物的事 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动物的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是在于摆脱得多一些或者少 一些。”③人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与自然都有着天然的联系。人不但来源于自然,而且

【法]帕斯卡尔:《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xx年, 157一15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2002

l,夕5

年年第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还依赖自然。人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自然为人类 提供了生存和活动所必需的生活、生产资料,人只有通过自然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人 的自然属性还表现在人的受动性上,“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①人的活动要受自然规律的制 约,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人是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天生

也是社会动物”。②“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③,人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在古猿向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从 有了人,便有了人类社会。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问题, 所以就要进行物质生产。马克思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 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 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 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④所以“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一能独立的动物。”⑤马克思由此得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结论。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 社会,社会是人和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没有人的社会性,人的实践的本质力量的 获得,人对自然界的真正复活就无法实现。人只有结成社会,具有社会性,自然界的属 人性才能体现出来。在马克思的眼里,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2.3马克思自然观的主题—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2.3.1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

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

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⑥

第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依赖自然界而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2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36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34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67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和生存之本,他对黑格尔的绝对观

念外化的自然界深恶痛绝。在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里,绝对理念统治着一切,人不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不是人的生命之源,人和自然只是绝对理念经过自身逻辑阶 段的否定性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上外化的结果和表现。他对费尔巴哈的自然界绝对地统 领人类,人只是死一般地依赖自然的观点也不屑一顾。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里, 费尔巴哈的思想经历了从上帝—理性—人的转变,他承认自然界确实是孕育人类

的母亲,但是他眼里的人只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和动物并无二致,自然界也只是 一种假想中的人类以前的自然性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是人单方面地绝对被动地依赖 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深深认识到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人依靠自然界才能生活和生存。在马克思看来,人对自然的依赖性表现 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物质食粮。人类诞生以后,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马 克思说得好:“无论是人那里还是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 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 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①也就是说,人要想活命,就必须占有自然界提供的物质资料,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自然界提供的自然产品方能维持生命。在蒙昧和野蛮时代,人类靠采 集、狩猎等原始方式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等生活必须品。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靠耕种 从自然界获取生活生产资料。在工业文明时代,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们也摆脱不 了自然界对人的制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获取的原材料都

直接或间接的来自生我们养我们的大自然。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 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总之,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就是自然界为人 类生活生存提供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

物。精神是人类所特有的,动物不具备。如果说物质是人的心脏的话,那么精神则是人 的头脑,人就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如果仅有物质生活就已满足,则无异于禽兽。 人是有理性的高级动物,除物质生活外,他还必须有精神生活。就象物质生活得有物质 食粮一样,精神生活也得有精神食粮。那么精神食粮来自何处呢?马克思告诉我们:“从 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72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 加工的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①可见,人的精神生活依然得靠大自然的恩赐,自 然界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对象。

第二,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人。自然界对人的依赖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现实的意义上讲,自然界存在的确证有赖于人。这样讲并不意味着没有

人,自然界就不存在或不能存在,而是说“被抽象地理解的,孤立的被认为与人分离的 自然界也是无。”②也就是说与人毫无关联的自然界对人是没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发展有赖于人。

毫无疑问,整个生态系统作为一个自组织,自演进的巨系统有其自身的自我调节、

自我修复的功能,有其内在的生物、化学、物理变化的过程,可以促使自身的演进和发 展,这是自然发展的内部力量。但是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不能也不可能只依靠其 内部因素发生改变,它的变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的力量。因为人是地球上唯 一的有意识的存在物,人有自我意识,“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 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 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③“因为感到自己是受动的, 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④他还 进一步指出,人作为人的自然存在物,必须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 现自己。从马克思的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性,改 造自然的欲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再现。因此,人具有改造自然、发展自然的能力。实践 也己证明了人类对自然改造的成果,人化自然的出现如高峡出平湖、沙漠变绿州、荒山 变桑田、高楼平地起、各种人工湖及人工林等等的出现,都向世人展示了人类改造自然 的伟大力量和成果。因此,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 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⑤

2.3.2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存在关系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马克思自然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在《手稿》中,马

克思对其进行了论证,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是正确把握马克思自然观的关键。我认为,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72页。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xx年,第13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2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2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55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这一理论的把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如何理解对象性关系

解保军是这样界定对象性关系的:“对象性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具有的互为对象, 各自表现和确证对方的存在,对方的生命,对方的本质和力量的一种客观而必然的关 系。”①

关于对象性关系,马克思是这样说的:“说一个东西是对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 这是说,在这个东西之外有对象;自然界、感觉;或者说,它本身对于第三者说来是对 象、自然界、感觉。”②

可见对象性是指一物之外有他物作为自己的对象,而对象性关系则是指一物与其对

象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中可以看出,构成对象性关系的 事物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其一,构成对象性存在关系的双方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这 就再一次体现了马克思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马克思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 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 外的”③。其二,构成对象性存在关系的双方必须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关系。能成为对象性关系的事物必须具有关联性,应该是一对矛盾,具有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方的存在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缺少了其中任 何一方,另一方的存在将无法确证和实现。其三,对象性存在关系的形成是基于事物的 需要而产生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特意举了几个例子。他说,人的饥饿是人的 一种自然需要,要使这个需要得到满足,人就要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作为对象物。自然 界这个对象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他具有可以满足人的饥饿的需要的现 实性,所以自然界是人的身体为了充实自己,表现自己的生命所不可缺少的。另外,他 又举了植物和阳光的对象性关系存在。他说太阳之所以是植物的对象,是因为太阳是植 物生存所需要的,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作用,离不开太阳,太阳恰恰确证了植物的对光 线的需要。同样,植物之所以是太阳的对象,是因为植物在太阳光和作用下的茁壮成长, 恰好确证了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所以太阳需要植物来确证它的唤醒生命的力量和植 物对太阳光线的需要,恰好构成了植物和太阳的对象性存在。④所以人和自然的对象性 存在的关系是基于人对自然的需要和自然对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人对自然的需要表现在 自然是人的生命之源和生存之本上,自然为人类生活和生存提供了物质前提,自然是人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8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2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24页。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24一325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与人关系的纽带,自然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是人类生命的表现。自然对人的需要则 表现在自然的现实性要通过人类来体现上,通过人实现自身从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人 化自然的转化。马克思最后总结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 象性的存在物??也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①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存在只有在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里才能成为现实。在

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的人类自然观中,人与自然的存在都不是真正的对象性关系存在, 人与自然只是抽象地孤立地存在着。洪荒时代,盲目崇拜自然;科技发达时代,又疯狂 掠夺自然,所以都没看到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总之,马克思视野下的人与自然的对 象性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共存,互补和转化的关系。

第二,对异化、对象化的理解

在《手稿》中,对象化、异化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对它们的认识有助于我们 对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理解。那么对它们该如何理解呢?

异化成为哲学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过程。它最初是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出现的,

在英国经济学里被用来表示出售、转让。后来十七、十八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如 霍布斯和卢梭又把它作为政治范畴来使用,表示权力的转让。再后来,被黑格尔正式作 为哲学概念来使用。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赋予异化的哲学含义是绝对观念作为 一个能动的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客体自然界与主体相对立,然后在发展中扬 弃异化,最后回归绝对观念自身。这种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了主体异己的力量,并反过来 危害或支配主体的现象就是异化。费尔巴哈也曾使用过异化理论,把宗教看成人的本质 的异化。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批判,剖析现实的经济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条

件下的劳动的反常性,从而提出了他的异化劳动理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马克思 发现存在着一个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成正比的经济事实:“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 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 异己的对象的关系。”②于是马克思给劳动异化定义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 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③异化在 马克思看来,就是物化劳动对人的统治。接着,马克思分别从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行为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四个方面展开了 论证,从而揭露了私有财产的根源。劳动的异化同时造成了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及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2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6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67页.

27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者关系的异化。

另外,在((手稿))里和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交织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概念,即劳动的对 象化,马克思是这样理解的:“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 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①笼统的说,对象化就是对象之间的 相互转化或生成,是对象性关系的实现。具体讲是指存在于对象性关系中的客观事物, 通过某种方式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如能力、需要、尺度、激情等)凝结、沉淀到对象中, 从而借助对象来体现或确证自身的存在、本质和生命。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把自然改造 为产品,成为劳动者的生产、生活资料,使人的本质得以实现。

就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来讲,有自然性的对象性关系和社会性的对象性关系两

种,这归因于自然界和人的双重属性。所以人与自然的对象化的实现就有自然性的对象 化和社会性的对象化两种。自然性的对象化是指对象性存在关系中的客观事物,通过自 然的方式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凝结、沉淀到对象中,从而借助对象来体现或确证自身的存 在、本质和生命。如人与自然之间的人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就属于自然 性的对象化,而社会性的对象化则是指对象性存在关系中的客观事物,通过社会手段即 实践的力量,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凝结、沉淀到对象中,从而借助对象来体现或确证自身 的存在、本质和生命。实践是人类创造、改造对象性世界的基本手段和方式。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讲到,只有工人的对象性活动,才能将潜在的可能的使用价值变成现实的 使用价值。每一个对象性关系的实现都是自然性的对象化和社会性的对象化的统一。 那么在《手稿》中,马克思所讲的劳动的对象化和异化有何关系呢?

对象化就其本意上来讲是指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为确证自身的存在、本质和生命的积

极力量,以促使自身得到发展的一种现象。是对象性存在关系中的客观事物相互生成、 相互转化的正常状态,是对象之间的相互占有和对自身的肯定。

异化就其本意上来讲是指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为异己的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

主体的现象。是对象性存在关系中的客观事物之间生成和转化过程的非正常状态,是对

象之间的相互破坏和对自身的否定,是人类认识、改造对象世界时不应有的一种偏差和 缺陷。

马克思说:“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②可见,在马克思的眼里,对

象化和异化虽然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在实现的手段上,二者是一样的,即都是实践的结 果。但在黑格尔的眼里,对象化、异化、外化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指人类在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67一26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76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改造对象世界中不该出现的一种偏差和缺陷。

总之,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马克思自然观中深刻而又复杂的思想。基于这种关

系上的人类实践活动应该成为一种对象化的活动,这种对象化的活动理应是一种建设性 的活动,是一种肯定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应该能够互惠互利,实现共同 发展。但是在具体的认识、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这种对象化活动为什么会异化为一 种破坏性的活动,以一种异常的形式(即异化活动)出现呢?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将 在“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源”中再作探讨。

2.3.3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是马克思在他的百科全书式的宏篇巨著《资本论》中提出

的。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特殊表现,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 关系的分析,在借鉴生物学家摩莱肖特的物质交换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 刻也不能停止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辩证关系。

第一,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内涵

自然科学家把自然界中的生物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认为自然界中生命的

循环就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如绿色植物就是生产者,它依靠太阳通过光合 作用把水、二氧化碳、无机盐转换成糖、蛋白质等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物 理能等贮存于有机物中。这样绿色植物成为食草动物的食物的同时,也把各种营养转移 到动物中去。依此下去,食草动物被食肉动物所食,各种营养和能量同时转移,食草、 食肉动物被人类所食,各种营养和能量再次同时转移。人、动物及植物死后其身体又被 其它生物(如各种真菌、细菌等)分解后成为绿色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养分。如此下去, 循环往复,便构成了生物界的生生不息。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独具特色的一种农业生产 方式—桑基鱼塘,就是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良胜循环而闻名遐迩的。桑茂则蚕壮, 蚕壮则鱼肥,鱼肥则泥好,泥好则桑茂,桑茂则人富。在这种良吐循环中,桑、蚕、鱼、 菜等各业都得到了协调发展。

可见,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们之间相

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动态交换。摩莱肖特在他 的《生命的循环》一书中,形象地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过程。 他说:“人的排泄物培育植物,植物使空气变成坚实的构成要素并养育动物。肉食动物 靠草食动物生活,自己成为肥料又使植物界新的生命的胚芽得到发展。这个物质交换名 之为物质变换。这个抒发尊敬之感的词是正确的,因为,正如商业是交通的灵魂,物质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的永恒的循环是世界的灵魂。”①“基本物质的运动、结合和分离、吸收和排泄,这是地 球上所有活动的精髓。”②“奇迹在贯串形式变化的物质的永恒性里,在从一个形式到另 一个形式的物质的转换里,在作为地上的生命根源的物质交换里。”③“我毫不隐晦地明 确地说:物质变换的理论是使今日之哲学绕着它转动的轴心。”④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发现,摩莱肖特把自然描绘成一个大的转换过程和物质变换过

程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要素。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摩莱肖特所讲的人与自

然的物质变换,只是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新陈代谢活动。仅仅是有机界中植物给动 物提供氧和食物,动物给植物提供碳酸气和肥料的生物体的内部循环,这个过程仅是个 自然过程,而没有任何社会因素。

马克思借鉴了摩莱肖特的这一观点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统一的积极因素,提出了 他的关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思想。他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 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⑤“劳动过程??是 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 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 其它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⑥所以, 马克思所讲的物质变换己不是摩莱肖特的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新陈代谢活动。它不 仅仅是有机界中植物给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动物给植物提供碳酸气和肥料的作为生物 个体之间所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变换的内部循环。更重要的,马克思认为 人与自然界所进行的物质变换是人类通过劳动与整个自然界所进行的物质循环,是人与 自然在现实上的结合和统一。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通过劳动,按照人类的需要 占有自然、改造自然,使人的劳动和自然物质相结合,从而生产出使用价值的过程。这 一过程既是自然过程,也是社会过程。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包括索取与返还两个过程。所谓索取是指人通过劳动与自然物

相结合,从自然物中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从而创造出所有使用价值的各种产品,以 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不同需要。所谓返还是指人类向大自然排放各种废弃物的过程, 包括生产排泄物(即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消费排泄物(即人们通过对产品的消费而 产生的废弃物)。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和返还都应该与自然界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即与 。摩莱肖特:《生命的循环》,转引自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89页。

。摩莱肖特:《生命的循环》,转引自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89页。

。摩莱肖特:《生命的循环》,转引自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务馆19xx年,第89页。

④转引自[德]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务馆 19xx年,第8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17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181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自然界的自组织、自修复、自净化的能力相适应,否则会造成对自然的严重破坏。另外 马克思还认为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改变。他 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 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一一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 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①

第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和扰乱。如对森林和土地的破坏。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曾写到:“耕作的最初 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树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②“资本主义农业的任 何进步,都不仅仅是掠夺劳动者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 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 家,例如美利坚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 ③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破坏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造成的。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造成了生产的不断扩大,而带来了对自然资源

的变本加利的掠夺,人类向自然索取的扩大化也必然造成人类向自然返还的扩大,工业 和生活垃圾等一些消费排泄物,诸如废气、废渣、废液等生产排泄物不经过任何处理就 被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从而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 平衡发展,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所以,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 出:“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 就是有害的,造孽的。”④

第三,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应遵循的原则

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对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所造成的破坏的同时,也提出了 扭转这种破坏局面的对策。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 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 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 换。”⑤

首先,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主体必须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群体,即社会化的人

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指的是高度有序化、组织化的社会全体成员,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2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5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55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xx年,第23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926一927页。

3l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体劳动者。

其次,社会化的人要靠最小消耗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基本原则来合理调节人与自然

的物质变换。最小消耗,在系统论中是指不断减嫡的过程,即投入最小的能源、能量而 获取最高产品;最适合人类本性,即在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中所获得的人的全面而自由 的发展。当然马克思所说的这个良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是无法完成的,而只能在 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实现的可能。劳动作为调节控制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手段,是人的本 质力量。而要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就必须克服劳动的异化,把本属于人类的自由 自觉的活动—劳动还给人类,从而真正发挥劳动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调节、控 制功能。克服劳动的异化就要废除产生异化劳动的根源—私有制。所以马克思在《资 本论》中说:“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 个人对另一个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 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 且他们必须象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①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 社会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鄙视和反感。李成勋曾把马克思这段精彩的表述 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先声。”确实如此,马克思这段表述体现了他善待自然的理念,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包括土地在内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最可能长久地利用,人类必须象 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要像好家长一样善待自然,这样才符合社会化的人的本性。在处理 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劳动过程中,只有遵循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 统一,才能真正做到用最小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

2.3.4人与自然的再生产关系

人与自然的再生产是指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的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即人与自然之间

一刻也不停止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具体的讲,就是指人类通过 实践活动使自在自然不断向人化自然转化,人自身也不断得到提升和解放的生产过程。 人与自然的再生产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双向建构关系。“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

造人”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旋律,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马克思在《手 稿》中号召人们要“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人和自然界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无论是从生物进化角度上看,还

是从人类发展的本性上看,人和自然界都不可能停滞在某一个状态中,而是处在不断的 变化、发展中。自从有七窍之智的人类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以后,人与自然的再生产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875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系就己展开。因为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地通过生产和再生产从而获取物质生活 资料,这种再生产关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互依赖、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存在和人与自然 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人与自然的再生产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物质层面上的再生产关系;二是精 神层面上的再生产关系。

就物质层面来说,人与自然的再生产指的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和生产

资料的再生产,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和生存之本,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但是人类作为整个生态系统中唯一的有意识的存在 物,他不可能象动物那样本能的、消极的适应自然。尽管动物也生产,但动物的生产按 马克思的理解只是片面的,因为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只在 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不再生产自然界。而人可以不受肉体 的支配而进行生产,人可以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可以感受到自 己的生命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他能够通过经验观察到自然界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缺 陷的。他能够意识到自身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界有限性的矛盾,能够认识到自然界不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从而认识到要再生产整个自然界。马克思说过,“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 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①没有人与自 然界的再生产,自然界将停留在原始状态,有限的自然资源将日益枯竭,人类将逐渐随 着失去其生存的物质前提。只有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才一能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使 人的存在和发展得以可能。

就精神层面上讲,人与自然的再生产是指思想、观念、意识的再生产。人与自然的 精神再生产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精神保障。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一书中说:“灵魂 是生命体的起因或根源。”斯宾诺莎指出:“人的某一情欲或情感的力量可以那样地超过 他的一切别的行为或力量,致使他牢固地为这个情感所束缚住。”②人作为物质和精神的 统一体,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求。人的精神靠什么催生呢?人的精神食粮来自何 处呢?马克思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 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 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③

人与自然的精神再生产体现在人类改造对象的过程中。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72页。

[荷兰〕斯宾诺沙:《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16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72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自然界和社会历史赋予人的各种天赋和潜能得以发挥,人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中表现 出来的动机、理想、信念、情感得以发展,人的能力不断的丰富和提高,对自然认知的 程度得以扩展,人与自然的再生产塑造了人的生态认知态度,生态道德情怀和生态审美 情趣。人的个性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人的创造性得以发挥以及自然的审美得以展 现,使自然具有审美价值。总之,人与自然的精神再生产彰显了人与自然的生命意蕴,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其目标是提高人的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人

与自然物质再生产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生产。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活动中,人类切切 实实地体验到人与自然的一损俱损,一荣共荣的休戚相关的关系。所以在对对象世界的 改造中,人类应该借助科技手段更加精确地认识自然,以善的方式对待自然。马克思在 早年曾借用西塞罗的话说,伊壁坞鲁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关于自然的学说,??如果 我们研究自然的要求,我们的品德将更完善。”①在人与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中,人逍遥于 天地,徜徉于山水,人的品性也得以完善,人的境界也得以提升,一句话,人的精神生 活将得以发展。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一样,也要以自然物为对象并对它进行加工改造,所以改造自

然的再生产是人类精神再生产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保障。人与自然的物质 再生产和精神再生产构成了人与自然再生产的统一过程。物质再生产为精神再生产奠定 了物质基础,精神再生产为物质再生产提供了精神动力,人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就 是靠人与自然的再生产来实现的。

既然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要靠人和自然的再生产来维系,那么我们要积极推进、维 护人与自然的再生产。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用爱心保护自然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物质、能

量、信息交换的人的身体。不仅是衣食之本而且还是精神之源,我们要像爱护自身那样 关爱自然,我们要像好家长那样善待自然,维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要把环保意识深入人 心。江泽民就说过:“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 一个重要标志。”②

其次,要用真心改造自然

人们要想让自己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想让自己的对象成为自己杰出的作品,就必

须用真心去改造自然。真心就不是为所欲为,不是毫无顾忌,而是按照主客体相一致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173页.

江泽民:《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

出版社,20xx年,第386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原则,遵循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原则,在 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来改造自然。自然界作为自在的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现实性和自身运动的规律,所以对自然界的改造就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的科学认识的基 础上。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使人的行为既符合自然规律,又有利于人 类的根本利益。人与自然是互为目的和工具的,人既是自然的目的,也是自然的工具。 自然既是人类的工具,又是人类的目的,用真心改造自然,就是要求人类改造自然界的 行为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只有真心改造自然,才能维护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 良性循环,才‘能推进人与自然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最后,要用美的规律建设自然

马克思在《手稿》中说:“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

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 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 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 践感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 然界,刁一‘产生出来的。五官的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① 可见,美根源于实践,美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并获得发展的。美感是一种身

心愉悦的感觉,是人从劳动产品中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它根源于人化自然的

存在。马克思认为自在的自然本身并不是完美的,“自然界是个有缺陷的存在物。不仅

对我说来而且在我看来是有缺陷的存在物,即就其本身说来是有缺陷的存在物。”②所以, 要想从自然界中获得更多的美感,必须以美的规律来建设自然。马克思说:“动物只是 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 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 造。”③

用美的规律建设自然,按马克思所说的就是在改造对象世界时,人能动地创造性地

改造自然界的各种规定,使之符合人的内在尺度的规律,即使之符合人的需要和目的, 按照人的审美需要设定和安排自然对象。简言之,按美的规律建造自然就是人在服从和 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去改造自然,使对象世界达到真、 善、美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是人与自然的再生产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总之,人与自然的再生产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建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都是再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0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3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74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产的受惠者。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不仅仅是人这一个物种的存在和发展,而是所有 生命的存在与发展,而这要依靠人与自然的再生产来维系。

2.4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根源

通过上一节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的理解图式中,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

分,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我们理应在现实的 实践活动中使人与自然处在共生共荣的和谐统一的状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现实 生活中,尤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现实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严重受损,人 与自然的内在同一性正日益被二者的对抗性矛盾所取代。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多部著 作中,生动描述了自己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下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表现,多维度地分析 了造成人与自然严重异化的原因,并探讨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可能途径。

2.4.1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表现

第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对自然的严重破坏

马克思恩格斯对由于人与自然的异化所带来的对自然破坏的恶果已有所觉察。在多

部著作中,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人们的生产活动所导致的土地贫痔,森林荒芜, 气候恶化等现象进行了直观的描述。

—“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林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 ①(马克思语)

—“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

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 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②(马克思语)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 森林都砍完了??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③(恩格斯语)

—“关于这种惊人的经济变化必然带来一些现象??所有己经或正在经历这种过 程的国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况。地力损耗—如在美国;森林消失—如在英国

和法国,目前在德国和美国也是如此;气候变化、江河淤浅在俄国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 都厉害。”④(恩格斯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5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552一55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38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集,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365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伴随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同时,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对

自然所带来的破坏,还表现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大城市中,充满着 “饱含硫化氢的水蒸气”,“散发着对健康绝对有害的臭气”和“制造疾病的毒气”。并 指出由自然的破坏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是百病丛生的根源,从而导致了肺部的疾病、猩红 热和热寒等到处蔓延。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 变革给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严重破坏。马克思恩格斯在关注人与自然的异化对自然造 成恶果的同时,更关注对人自身的破坏。

第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对人自身的摧残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状态下,自然界不仅遍体鳞伤,而且人自身也被戳得千疮百

孔,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挣扎的工人阶级的生活更是极其惨烈。让我们浏览一下马 克思恩格斯笔下工人阶级的饮食和居住等生存状况吧。

—“爱尔兰人只知道一种需要,就是吃的需要,而且只知道吃马铃薯,而且只是 破烂的马铃薯,最坏的马铃薯。”①(马克思语)

—“工人买的土豆多半是质量很差的,蔬菜也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

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又瘦、又陈、又硬,都是老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 往往己经半腐烂了。”②(恩格斯语)

—“城市的一部分没有下水道,房子附近没有渗水井,也没有厕所,??总有大 量晒干的脏东西发出可怕的臭气??而且严重地损害居民的健康。”③(恩格斯语) —“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阶级的贫民窟,??这里街道

是??肮脏的,坑坑洼洼,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④ (恩格斯语)

—“这些区域是居民中最贫穷、最堕落和道德败坏到极点的一部分人的藏身之所, 这些地方应当被看作那些可怕的要命的流行性病的源地。”⑤(恩格斯语)

从以上论述可看出,工人们吃的是猪狗食,住的是罪恶、肮脏和传染病的巢穴。 除此之外,工人阶级的工作环境更令人担忧。因为在资本家看来,尽可能节约用在 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上的开销是提高利润率的一种最好方法。“这种节约的范围包 括:使工人挤在一个狭窄的有害健康的场所,用资本家的话来说,这叫节约建筑物;把 危险的机器塞进同一场所而不安装安全设备;对于那些按其性质来说有害健康的生产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4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35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316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306一30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318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程,或对于像采矿业中那样有危险的生产过程,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等等。更不用说 缺乏一切对工人来说能使生产过程合乎人性、舒适或至少可以忍受的设备了。从资本主 义的观点看,这会是一种完全没有目的和意义的浪费。”①在磨刀叉和磨光陶器的工房里, 空气中充满了微细的矽土尘埃和大量的有毒金属屑,使工人们患上哮喘、喉咙溃烂、肺 结核、羊瘫疯,四肢麻痹等疾病。在玻璃制品的生产中,工人们不得不经常在高到使他 们脚下的木板都燃烧起来的高温下工作。在煤矿的矿井下,工人们在“黑暗、狭窄、多 半是潮湿的巷道里”劳动,混杂着尘土和炸药爆炸时的烟及细微的煤屑侵入人的肺部而 诱发黑痰病等等??。

由此可见,在人与自然扭曲了的关系中,人与自然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自然不再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而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呈现在人类面前。人也不再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而是作为统治者矗立在自然之外。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 化呢?

2.4.2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

在马克思看来,导致人与自然异化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马克思从当时的社

会状况和历史条件出发,深入地分析了人与自然异化的认识根源、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第一,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认识论根源

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自然无限性的矛盾,导致了人们对于自身行为给自然

和社会造成的长远影响缺乏科学的预见和分析,造成了往后和再往后的历史结果和预定 目的之间的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人们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料的结果,但是在第二 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例如,当年阿拉伯人学会蒸馏酒精的 时候,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却因此制造出使当时还没有被发现的美洲土人逐渐灭种的主 要工具。诺贝尔在研究炸药时,爱因斯坦在研究质能关系时也万万不曾料到他们会成为 两次世界大战残杀数千万同胞的帮凶。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证实了这件 事,“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 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 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 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北坡得 到精心培养的极树林滥用个精光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畜牧业 的根基挖掉,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412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泄到平原上来。??”①

另外,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也客观地助长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用主 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直接后果就是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为地构筑一 道鸿沟,自然被看成与人毫无关联的任人宰割的对象,人则成为矗立在自然之外的统治 者,人与自然的内在同一性被人为割裂,从而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第二,人与自然异化的阶级根源

众所周知,贪婪和唯利是图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是按照 资本逻辑行事的,通过追求利润的生产来谋求自身的资本增值。“在资产阶级看来,世 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的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 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 别的痛苦。”②“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一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 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动力。”③因此,“在私有财产和钱 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藐视和实际的贬低。”④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 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资本家必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牺牲工人阶级的利 益上,对财富的角逐必然导致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极度消耗和浪费,从而造成人与自 然内在同一性关系的丧失。

第三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社会根源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原因固然有认识上的原因、阶级上的原因,但马克思认为

根本原因应该是社会原因。人与自然的异化表面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实际上反 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 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裂变。马克思通过对资 本主义经济现象的考察和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 最直接的经济效果。“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 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⑤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人类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人们进行生产是为

了满足直接的生活、生产需要,人们生产的东西和直接的需要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之内, 所以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维持一种原始的共生关系。

但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为导向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30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564页。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人民出版社 198礴年,第30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19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31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的社会运行体制,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的这种本性决定它“总要力求 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①资本增值的内在驱动 机制,必然建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

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必将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一方面,资本家追求高额利润的 贪欲,驱使他们不惜动用一切手段掠夺自然,毫无节制地从自然界索取大量资源和能量, 不惜破坏生态平衡作为换取巨额利润的代价;另一方面,大量的消费必然导致大量的废 弃,不断向自然界排放各种废弃物。这样一来,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就被破坏到无 以复加的地步,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己被资本同自然的关系所取代。难怪马克思会说: “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至于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 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的时候,才是我们的。”②

可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暂时性的经济效益是唯一的目标,各个资本家都是

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而 获取的途径也只能是对自然资源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疯狂掠夺。

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罪魁祸首外,作为人与自然异化的社会根源,还有科学技术

的“资本主义应用”和“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也是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社会根源。技 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是指科学技术仅仅是被资本家作为榨取剩余价值和获取高额利润的 手段和工具,意指技术应用中的盲目性和短视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导致 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同自然相对立,“自然科学本身(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的发展,也像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样,它本身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 基础上进行的??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家用作致富的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作为那些发 展科学的人致富的手段。”③

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是指以最大限度地追求最直接的和最近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以

大肆挥霍自然资源为手段,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而达到工厂、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 集中,意指工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和短视性。④马克思认为,在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和工业 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引导下,一个国家越是以大工业为发展起点,人与自然异化的程度就会 越加剧,对人与自然的破坏就越大。因为资本主义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大量的生 产和消费废弃物排向自然界,引起空气、水源、土壤、动植物的污染。使自然界自身的 净化能力下降,使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衰减,从而导致环境污染的社会公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33页。

马克思:《 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xx年,第3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572页。

参见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180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给自然和人类自身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而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决定了 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问题。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虽然一再呼吁重视解决生态问题,但实际上他们是采取转嫁生态危机的自私做法,将“洋 垃圾、工业废料、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夕阳工业转口给发展中国家,不仅加剧了落后国 家的生态问题,而且导致了全球生态问题的蔓延和扩张。

2.4.3克服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途径探索

马克思在分析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的同时,也对克服这种异化状况的途径 进行了探索。

第一,转换思维方式,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打破传统的主客二分的

思维模式,在主客统一的基础上认识人与自然及二者的关系是有效克服人与自然异化的 理论前提。

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对象性存在,任何一方都不具有凌驾于另一方之上

的特权,二者是相互作用的。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不断的使自然 人化,自然通过自然规律和自然资源的作用使人自然化实现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单一地 以某一方为中心,或单向地对象化,而是指双方的双向互动。也就是说,在人与自然交 往的过程中,单一地以人为中心,即把自然界仅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或单一地以自然 为中心,即人类如动物般完全依赖自然而丧失主体性,都是不正常的交往关系。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人的

无机的身体,人则是自然的有机的身体。人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才‘能学会预见和控制自身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后果,才一‘能使人的生活条件和行

为同已经被认识的自然规律相协调,使人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减少人类 改造对象世界的盲目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二,依靠科学技术,改良耕作,对废物进行加工利用,优化自然环境

马克思认为,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农艺学和农业技术,通过改良耕作方法,可以

保持和提高土地的肥力,从而保持生态平衡。如采用革新的排灌法,实行合理的轮作制, 施用有机肥等,从而达到优化自然环境的目的。另外,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 所带来的严重的污染时指出,依靠科学技术,对废物进行加工和利用是减少污染的有效 途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专门讨论了废物再利用的问题。马克思说:“对生产排 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 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物,部分地指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 费很大。”①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生产与消费中的排泄物的增多是 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发现或揭示那些废料的新的有用性质。“化 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 且还利用其它工业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成苯胺燃料,茜红燃 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②

总之,马克思认为,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科学技术的力量是不可少的。科技是治

理生态危机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使人类利用新材料,新 能源来解决不可再生性资源下降的问题,可以变废为宝。

第三,调整社会结构,改革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 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 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 全的变革。”③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既反映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制约着人与自然的

关系。要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现象,就必须调整和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变革生产 方式和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把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建立在贪婪索取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这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存在着严重冲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与合理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 真正完善的社会制度才可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马克思的视阂中,就是 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摒弃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竭泽而渔、饮鸡止渴的短期行为,把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利益和 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才一会实现。因为,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 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 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发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这种共产主义,作 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 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116一11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118页。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306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①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联合起来的 生产者,将会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 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②

2.5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质—实践的人化自然观

2.5.1自然界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和人化自然

自然界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和人化自然是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中涉及到的三个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重要概念,对三者的把握是正确理解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关 键。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

一。无论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存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还是 人与自然的再生产的关系都是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人与自然的相互作 用又表现为两种方式,即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换句话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人化 和人的自然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所谓自然界的人化,即自然界的对象化,指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把自身的本质力量

体现在客体即自然界当中,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的过程。马克思强调自然 的人化,并不是说他把所有的自然存在都归为劳动产物,马克思在任何场合都是承认自 然界的优先性的。

所谓人的自然化,即人的对象化,是指主体在从事认识、改造客体即自然界的实践

活动中,广泛地掌握和同化自然力,将自然规律纳入自身,将大自然无比丰富的属性化 为人的主体能力,使人成为自然界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的过程。

可见,自然的人化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现的,人的自然化是主体通过遵守自

然规律和借助自然资源的作用来完成的。但二者的一致性则共同体现在它们都是物质实 践这一点上。

所谓人化自然是指被人类改造过的再生产出来的自然界,即经过中介的自然。马克 思称之为“人类学的自然界”,与处于人类实践范围之外的原生自然界即天然自然界相

对应,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界的人化过程统一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926一927页。

43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结果。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过程,而人化自

然则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结果。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只是在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对象 性关系时使用的,并没有否定“自在自然”的存在,并没有把一切自然存在都归为劳动 产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已经把“先于人类论述而存在的自然界”和“费 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作了区分,并进而强调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在《资 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即便在我们现在的劳动过程中,有些劳动资料也还是 ‘天然存在的,不是自然物质和人劳动的结合。’”①

需要指明的是,自然界的人化思想并非马克思的独创,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中

已有大量表述。但是,由于黑格尔把人类理性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绝对精神统 摄一切。尽管他关注的是经过劳动中介过的自然,即人化自然,然而由于“黑格尔唯一 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②所以,黑格尔讲的中介只是经过观念反思的 中介,他眼里的人化自然仍然是精神的产物,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不是现实的物质结果, 说到底黑格尔的自然观是绝对精神的人化自然观。而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则是感性直观的 人化自然观,因为他消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同自然的联系简单化为单纯的自 然关系,把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上。他的人化自然只是经过人的单纯动物式的直观活动 中介的自然,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统一。而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思想 则是在兼收两人理论优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所以说,尽管人化思想 不是马克思的独创,但实践的人化自然思想则是马克思的独创。

2.5.2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实践特征

第一,实践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立论基础

纵观人类思想史,只有马克思主义把实践提升到哲学理论的基础和地位,并赋予了 它科学的内涵,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在 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和范式的转变就体现在他把实践作为建立人化自然观的 理论基础,在能动性和物质性的统一中去认识和把握人和自然及其关系。

实践的概念是古己有之,和人化自然的思想一样并非马克思的首创,但是赋予其现

实的内容却是马克思的独创。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都讲到过实践,虽然也把实践看作 一种“目的性”的活动,但主要限于修身养性那种道德性活动。到了近代哲学,特别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20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20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德国古典哲学才进一步深化了对实践的理解,但依然未走出对实践作狭隘理解的巢臼。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对实践的理解停滞在道德领域,仅从意见支配的

自主活动去理解,把实践看作一种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费希特从自我设立非我的观点 出发,把实践从道德领域扩展到整个理性领域,并赋予实践以“创造性”的内容和性质, 但他的实践依然是精神的空壳,而没有实质性的东西。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 观对象的创造性活动,但遗憾的是,在他的绝对精神统摄一切的概念王国里,实践只是 概念发展的一个环节,是封闭在思想中的孤立抽象的思维活动,是充满内在矛盾冲突的 纯粹精神活动。到了费尔巴哈时代,实践开始同生活联系起来并被理解为物质性的活动。 但是这种物质性的活动只是单纯动物式的吃、喝、玩、乐等谋生活动,或者是卑污的犹 太人的商业牟利活动,是一种静止的直观形式,实践本身所特有的创造性内容和性质已

被完全抹杀。可见,无论是唯心论者把实践理解为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还是直观唯 物论者把实践理解为同动物活动没有区别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性活动,都没能最终把 实践所固有的能动性和物质性统一起来。

但是,马克思做到了。马克思敏锐地觉察到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

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于是作为改造外部世界的实 践,在马克思的精心改造下就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这种能动性活动与动物顺从自然的本能活动

迥然不同,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去改造客观世 界,从而使自然对象成为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与费尔巴哈的单纯动物式的直观活 动有着本质区别。

其次,实践是具有客观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作为改变世界的手段,它必须能引

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外部感性对象才能实现,所 以实践还应当是一种客观性的物质活动,与纯粹的精神活动有着根本区别。精神活动不 能直接去改变客观现实,在实践过程中,人之所以能够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存在,就 是因为人类所采取的实践活动是作为感性实体去与感性实体发生关系,并以和感性对象 相同的方式作用于外部感性对象。否则就无法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无法完成人的有意 识有目的的活动。

最后,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活动。实践作为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性的活动,尽管可

以表现为单个人的个体活动,但是单个的人却无法同强大的自然力量相抗衡,必须凭借 人类的力量同自然发生关系,即以社会形式共同进行。而且,人的实践力量是历史地形 成和发展的,每一代人只能在继承前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实践活动。所以可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以说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是受一定历史、社会条件制约的,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见,马克思的实践本身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直观形式,而是一种充满内在矛盾冲突

的活动过程。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既不是立足于唯心主义的主观意识之上,也不是立足 于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物质之上,而是立足于具有丰富现实性的实践之上的,是在能动性 和物质性的统一中把握人与自然的。总之,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自然观,是区别于 其它自然观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之所以要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探讨人与自然,并不是概念 推演的结果,而是因为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由实践引起的。

第二,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中介

首先,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是人及

社会从自然产生,却不是自然界自发发展的结果,单纯的生命进化规律并不能很好地说 明人及社会的现实性。那么人是如何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呢?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 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详细论证了这一转变过程。劳动促使了人手的形成,由于 劳动使古猿的不适合抓和握活动的爪,逐步变成了适合劳动的人手;劳动提出了交流信 息的需要,由此逐渐形成了人类语言;劳动和语言促使了大脑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人类 独有的思维器官,最终形成了人特有的意识;随着人类的产生,人类社会也在劳动的基 础,并发展了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 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①由此可知,劳动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分化的基础。

其次,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以后,还必须靠从环

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生存和发展。但人类与动物不同,动物与自然是直接同一的, 是靠从外部环境中摄取自然所提供的现成的物质和能量生存的。动物仅仅是利用外部自 然,单纯地以自然的存在使自然界发生改变,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自然。而人与自然的

现实的同一不是直接同一的,而是通过中介环节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劳动。马克思说: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 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②人是 通过劳动改变外界的自然形态,使那些“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特殊的自然物质” 变成适合人类需要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通过他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

务,从而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劳动成为人与自然联系的基础和纽带。 总之,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由劳动实践来引起的,二者关系的处理也理应靠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

373一374页

56页。

第第46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来解决。

第三,劳动实践是自然与社会对立统一的中介

自从有了人类,也便有了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的演化到人类社会的形成,是自然史

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从根本上讲,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是一种 采取社会历史形式运动着的自然存在,但这种自然存在已不同于本来意义的自在的自然 存在。它是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社会有机体,是人类自觉的、有目的活动的共同体,是 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不可能孤立地应对自然,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成一个集 体,以社会的力量去改造自然,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双重关系 的统一体。所以,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 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①

正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样,自然界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人类社会是既受制于自然,又反作用于自然的。从内容上讲,自 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就是自然同社会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变换,这种变换的完成也是维 系在人类特有的劳动实践基础上的。人类通过劳动实践,对原有形式的自然物进行改造, 使它变成社会可以利用的东西。所以,人类社会是在劳动的基础上诞生,又是在劳动中 与自然融为一体的。

总之,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将实践作为其逻辑出发点的,既体现着自然对象对人的制

约性,又表现着人对自然对象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为人类描绘了一副自 然—人—社会交互运动的画面。难怪马克思会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解释为革命的实践。”②

2.5.3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崭新特点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自然观,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缺陷,

建立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哲学革命,从而使这种崭新的自然观具有 了传统自然观所不可比拟的崭新特点。

第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自然观和历史观是完整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

自然观作为对宇宙的探索,是对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认 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其基本问题。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0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55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律等基本问题的反思与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其基本问题。

在传统自然观中,自然与历史是两个截然分开、毫无关联的世界。

在黑格尔的眼里,自然界和人都不过是绝对理念的外化,历史也只能是绝对精神的

发展史,虽然他的思想有巨大的历史感做基础,但是他的历史最终还是在他的哲学中终 结了,对历史还是没能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

在费尔巴哈的眼里,自然与历史是根本对立的,自然历史的演进和人类历史的发展

是毫无关联的,自然史和社会史是截然分开的,他只是把整个厉史看成人们头脑里宗教 观念的发展史。马克思曾批判费尔巴哈时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 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而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 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①费尔巴哈完全忽视了自然生成发展的社会历史因 素,他不懂得即便是他眼前的樱桃树也只是数世纪之前依赖商业的结果才‘在这个地方出 现的。这种不在社会历史背景下考察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做法,在马克思看来是极 其错误的。

马克思既反对黑格尔用绝对精神来臆造世界历史,也反对费尔巴哈把自然与历史完 全对立起来,而是努力弥合在自然与历史之间人为构筑的鸿沟。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自然是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史不 过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展开自身自然力的过程,“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

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②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在自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历史不能游离于自然之外,因为历史是从物质生产开始并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马克思 在批判把历史和自然割裂开的观点时就指出,历史的发源地应当到尘世粗糙的物质生产 中去找,而不应当到天上的云雾中去寻找。他批判鲍威尔把自然与历史对立起来的观点 时说:“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对立’问题,好像这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东西’,好象人们 面前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③在马克思的视野里,历史的创造是通过对 自然界的改造来进行和实现的。人们对自然界的占有以及由此造成的自然界的变化,是 人类历史的源泉,总之,自然是历史的前提。

其次,从发展的角度看,自然与历史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马克思在《德意志 意识形态》中,批判旧唯物主义割裂自然与历史的错误观点时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 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xx年,第7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30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76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① 还说:“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 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②这就进一步说明了自然与历史的内在 联系,马克思还举例分析了历史上一定时期的自然观与社会形态制约的情况。“自然宗 教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它地方 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 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 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但是,另一方面,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 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地是生活在社会中。”③马克思的以上有关论述实际上揭示 了这样一个道理:不同的自然观都有其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人们在不同社会历 史阶段上形成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们自然观上的差异。总之,人类史与自然史是统一的。 第二,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彻底唯物的辩证自然观

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主要是在兼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优长的基础上

创立的,在对二人的批判性改造过程中,马克思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他首先摒弃了黑 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唯心主义基础,保留了其否定辩证法的革命性质,并赋予其

现实的内容,把黑格尔颠倒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随后,他又对费尔巴 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自然观进行了改造,用感性活动取代费尔巴哈的直 观,把唯物的基石从自然领域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以实践作为逻辑出发点,把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彻底结合起来,在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真正实现了主体和客体、内在尺度 和外在尺度、自然意义和社会意义、能动性和物质性的统一,克服了传统自然观的弊端, 是彻底唯物的辩证自然观。所以,马克思的自然观不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自然观的细 枝末节的修整,不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简单地迭加在一起,而是对二者的思想进行革 命性的改造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第三,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现实的自然观,而不是抽象的自然观

马克思生活在一个唯心主义盛行的时代:康德、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和谢林、黑

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笼罩在哲学的上空,但马克思不像黑格尔那样“象神了不起,象神 那样披上晦暗的外衣”,也不象康德和费希特那样在太空中飞翔,只在黑暗世界中探索 未知世界,他只求全面深入地领会地面上的日常事物,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了那些沉迷 于遐想、飘浮于天上的思维方式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第29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82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在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框架下,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都是对传统的抽

象自然观的超越。马克思自然观中的人,既不是黑格尔抽象逻辑外化的结果,也不是费 尔巴哈眼里的纯粹的生物个体,马克思在现实生活中研究血肉相连的自然的人,不是某 种处于幻想的与世隔绝的离群索居的人,而是外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从 事感性活动的现实的个人,即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联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有生命的 感性存在。自然界也不是费尔巴哈眼里的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 具有死一般的客观性的自然界,更不是黑格尔绝对理念的外化,而是社会实践意义上的 现实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要素,是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既不像黑格尔那样竭力标榜 精神的力量,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导致人与自然的颠倒;也不像费尔巴哈那样把人 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化为单纯的自然关系,消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互动,而是在实践的基 础上,充分展开人与自然丰富性,从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去认识人、自然及其二者的 关系的。马克思自然观研完

3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与协调。 虽然是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但同时又超越了它自身得以形成的的那个时 代,对于当代我们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其它的社会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 义。

3.1理论价值

3.1.1有助于人们转换思维方式和转变价值观念

马克思的自然观克服了传统自然观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缺陷,打破了传统的

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在主客统一的实践思维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 对象性存在关系、物质变换关系和再生产关系。强调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要求人 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这种自然观有利于引导人们转换思维方式,在主 客统一中去认识、改造自然。另外,正如吕世荣老师所言:“马克思的自然观从人类生 存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肯定了人的实践方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导 致自然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正负价值,特别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对人类生存发展的

意义,”①这种自然观就有利于人们转变价值观念,使人们真正认识到自然是人无机的身 体,为了不丧失人类持续生存的基础,人们就必须要用爱心保护自然,用真心改造自然, 用美的规律建造自然,自觉地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方式,从而转变价值观念。

3.1.2深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

会,建构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学说的重要依据。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的一切自然观和历史观,不是完全 忽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即历史的现实基础,就是把这种关系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 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这样就造成了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对立。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 系重新纳入到社会历史领域,弥合了自然与历史之间人为构筑的鸿沟,把自然观与历史 观有机的统一起来。马克思以实践作为逻辑出发点,在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时,把唯物 主义和辩证法彻底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 统一,能动性和物质性的统一,展示的是自然—人—社会的有机互动。人们在认识

①吕世荣:《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年第2期。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马克思自然观所特有的彻底唯物性、较强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同时,也必然深化了人 们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3.1.3为人类摆脱当前生存困境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在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中,人、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关注的

根本问题。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诸如生态失衡, 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自然资源匾乏等日益产峻的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说到底 都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要缓解这种危机,还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虽然马 克思的自然观没有为我们解决当前的生存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方 法论的指导。

马克思在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

意义。马克思强调自然界是人类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 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的身体。告诫人们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应当理性地 在合理的范围内展开,必须在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向度内进行,必须合理地调节 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 载能力等。可见,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实践的思维方式, 超越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深刻洞察到了主体与客体的内在 统一,实现了世界观的科学变革,无疑将为我们寻求摆脱目前所遭遇的生存困境的途径 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3.2现实价值

3.2.1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其实质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也就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都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 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 值目标。当然,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也不例外。马克思在自然观中所强调的人与 自然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 创造性日益充分发挥的过程。与传统的自然观相比较而言,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 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最充分的可能性,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了最现实的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每个人在德、智、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性发展,包括人的体魄的增强,才干的增加,能力的提高,人 格的健全和精神的升华等。马克思自然观中所主张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 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人要想谋求发展,必须首先学会生存。马克思说:“任 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 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 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①人在 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改变,‘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 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 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 身的自然。”②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把握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况,从而进一 步制约着人类的发展。恩格斯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 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 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③马克思也承认如果我们研究自然的要求,我们的 品德将更加完善。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里,生态环境问题虽然不像今天如此突出,但也已初见

端倪。人处于异化、受压抑的状态,所以马克思必然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及其发展问题, 同时这也是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马克思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和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这两种关系进行具体分析,揭示了人类解放的 道路。在这种分析中,马克思发现,人在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中所受到的压抑是 以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特定发展水平为基础的,要使人从受压抑的生产关系(人 与人的关系)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要以更高的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水平为前

提。马克思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由此把人的发展过程 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古代有机论自然观占主导,人与自然混沌未开,人依附于自然,个人只是在孤立的地点 上和狭窄的范围内与自然发生着联系。人没有独立性,人与人的关系也只限于共同体内 部,所以在这个阶段上谈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能是空谈。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 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近代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自然观占主 流,人们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上去把握人与自然,人的独立性空前高涨,人凌驾于自 然之上,一味地对自然进行索取与掠夺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峙,不仅破坏了环境,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202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99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而且也使自身陷入危机与困境之中。虽然在这一阶段上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 面的关系和多方面的要求的体系,但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自然与社会都是作为一 种异己的力量呈现在人类面前的,人的发展依然受到压抑,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上也是不可能的。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 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实践的人化 自然观取代了传统的自然观,人们在主客统一的实践思维方式上把握人与自然,人与自 然的严重对立也由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所取代。自然和社会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 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合理的共同控制下,人也必将在自觉、丰富、全面的自然关系和社 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马克思说得好:“人们对自 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 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①

由此可见,只有在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占主流的社会形态下,即共产主义社

会形态下,人与自然才一能协调发展,从而才‘能给人的充分发展打造一个平台,人的全面 自由的发展才有可能展开并得以实现。总之,马克思的自然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3.2.2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虽然未直接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个词,但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以实践为

出发点,重视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己经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完全可以看作 是马克思对可持续发展的早期探索,实际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成为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先声。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20世纪末期,人类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时反思自身观念和 行为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发展观。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削弱后代人满 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 和谐,以保持与人类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马克思的自然观在实践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为我们在可持续发展中解决人

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把自然看作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 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界 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的制约。马克思还把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认为人和自然 的关系就是在实践基础上自在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彼此 相互制约的。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状况又影响着人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82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对自然的态度和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也就是说,人自身的发展制约着人与自 然关系的发展,而人的本质又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 制约着人对自然的关系。这样一来,对自然的理解就和对人、社会的理解结合起来,实 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在这样的自然观的指引下,我们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的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就不仅要关注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同时也要考 虑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另外,马克思还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有效 的探索,马克思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导下的大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 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资本论》中指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 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 社会,一个民族,以致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 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象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 ①“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 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 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②

可见,可持续发展只有立足于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基础之上,并把它作为自己 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才有可能获得良性发展和持久的原动力。

3.2.3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南

人类的命运,始终是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休戚与共的。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 类文明的进程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古代农业文明时代,是人类崇拜顺从自然界的阶段,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是这

一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写照。人类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发展了农业、畜牧业、水 产捕捞业和养殖业,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发 达,农业活动同时导致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人们劈山改河,开垦土地,砍伐森林, 给曾经辉煌的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巴拉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 和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文明带来了灾难。由于使原本绿色的大地满目黄沙,农业文明因 而被称为“黄色文明”。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从此也进入了人类征服、 主宰自然的阶段。人是自然的主人和人为自然界立法是这一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87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 19xx年,第926一927页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照,这是一个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机器延 长了人的器官,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为人类带来巨大 物质财富的同时,潘多拉的魔盒也一并被打开,环境污染、资源匾乏、生态失衡等危及 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工业文明同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黑烟相联系,因而又被 称为“黑色文明”。

不难看出,无论是黄色文明还是黑色文明,都具有明显的反生态特性。文明的进程

并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是要靠科学的理论来引导的,这个理论主要就是不同历史 时期的人类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会提高社会文明的程度,否则会阻碍文明的进程。 目睹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类自身发展中同代人之间和代际之

间的全面紧张局面,人们不得不反思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先污染后治理”,“先 破坏后修复”,“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工业文明之路。于是一种新的文明理念应运而 生,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扬弃的产物, 是以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为标志。其宗旨是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 系,建设有序的生态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强调蓝天碧水,经济、文化、科技、人 文的有机结合而被称为“绿色文明”。

目前,我们正处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过渡期。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到 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其目标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 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社 会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在马克思自然观的指引 下,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中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为人类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指南。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索,也为我们建设生态 文明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南。马克思自然观研究

结束语

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绝不是“人类的菜园,动物园,金库,能源,它摆在我们手边, 任我们消费、装点,愿意的话还可以将它撕成碎片。”①我们不想看到自然之死,更不想 看到人类之死。我们每一个人都想逍遥于天地,徜徉于山水,想诗意地栖居于自然。 然而狂飘突进的工业文明却正日益将我们逐出家园。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物质文

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进程中,人类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由于历史的久远,人们也许早 已遗忘了古代文明如美索不达亚文明、玛雅文明、哈巴拉文明等衰退的悲剧,但人们绝 不会忘一记发生在几十年前世界性的污染公害事件,更不会忘一记近两年接连发生的一些重 大灾难,像SARS、印度洋海啸及“卡特里娜”咫风等。人与自然已陷入严重对峙的局 面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既然人类的生存困境是由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所造成的,生存困境的摆脱也必须通 过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来解决。

前苏联哲学家弗罗洛夫说过:“无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代所处的情况多么

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 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有效的。”②马克思的自然观与传统自然观相比更具科学性、革命 性、现实性和前瞻性。

我坚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认真研究和贯彻马克思的实践的人

化自然观,一定会加深我们对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和 谐社会的构建。有了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这一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我们有信心通过 我们的实践活动去缓解生态危机,应对和摆脱人类目前面临的生存环境,使中国的现代 化建设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顺利进行,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共建 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更多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能够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对于我个人...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姓名:张振生班级:理工11-1学号:2211028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课程,虽然对于我们理科的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很多概念都很难理…

学习马克思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的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很深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可从把握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师...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体会学习这门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收获及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收获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门课对我们理科生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学校之所以安排这门课也不过是想让我们混个学分走走形式罢了然而您上第一节课时举的一个例子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红桃K集团公司...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曾经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及世界经济社会格局发生的剧变尤其是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包括原来坚信马克思理论的一些人则越来越多地对马克思理论提出置疑甚至全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虽然作为一名文科生高中已经学习了三年的政治对哲学的学习也比较深入但体会不深到了大学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上课的内容更广泛更透彻让我们...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会与收获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会与收获转眼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伴随我走过了大半个学期的时光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陪伴的日子是幸福的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科而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为根本特征作为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心得根据xx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安排我学习了XX下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一书并结合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出发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马...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心得体会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受益颇深就直观感觉和领会作一体会小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体会编写朱海汇通过一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敬仰从学习中我得知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