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心 理 学 读 后 感

时间:2024.4.14

教 育 心 理 学 读 后 感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 栾晓利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所谓"教育心理学十二讲"便是针对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十二个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如关于"教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 "人的心理的实质"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学习过程的理论" "学习动机" "学习掌握知识过程的心理分析" "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分析"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 "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及"教师心理"等.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

可以说,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

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本书之所以要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我想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归纳书中的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

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教师了解了雪上加霜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篇:体 育 心 理 学


体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

一、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体育心理学:是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 从心理学分支谈体育心理学的概念(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性质: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科学,就其性质而言,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二、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首先从理论方面讲:

其任务是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揭示在体育教学条件下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丰富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注意定势、动机、情绪等心理状态,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内容,丰富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社会知觉和团体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2从实践方面来讲:其任务是直接为体育课、课外体育和体育竞赛服务,即为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

三、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体育活动的特点 。

1、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

2、体育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

3、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4、体育活动的竞赛特点。

第二节 体育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体育心理学的前身是动作心理学

19世纪的动作心理学:

20世纪体育心理学的进展:

2、未来的体育心理学

第三节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观察、调查以及测量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进而揭示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的原因或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和准实验三种。

1 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1)、在明确的理论导向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

(2)、确定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

(3)、进行实验设计;

(4)、必要时对主试进行培训;

(5)、实施实验过程;

(6)、分析实验数据;

(7)、撰写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

2、现场研究法: 是指到实际的现场进行询问或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

3、心理测量法:是指使用心理学家已经编制好的标准化测量工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4、观察法:是指在心理现象自然发生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并不加任何干涉地对心理或行为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其特点或规律的方法.

1优点:观察对象的行为未受干扰,符合体育运动实际,且方法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缺点:

①由于对条件缺乏控制,因此欲观察某些特定的行为表现,观察者只能被动等待。 ②观察结果容易肤浅,难以作出因果关系推论。

③自我观察的结果别人无法确认或证明,因此主观成分较大。 ④观察材料难以数量化,因此难以进行精确的统计分析。

3 、观察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1)确定观察内容;

2)选择观察方法;

3)制定观察记录表;

4)训练观察人员;

5)实施观察过程并记录有关资料;

6)分析资料并撰写观察报告。

第二章 学生的体育动机、兴趣和态度

第一节 体育动机概述

一、体育动机的定义:

是指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内部动因。

二、体育动机的种类: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2、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3、社会性动机和个体性动机:

三、体育动机的功能

?(1)始动的功能

有一定的始发作用(动机可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

?(2)定向的功能

有指向或选择作用(动机可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或选择活动的方向)

?(3)调节和强化的功能

有强化作用(动机是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某一活动的力量)

第二节 体育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与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教师应注意:

一、恰当运用外部奖励 .

二、激发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三、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自我效能感.

四、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

五、加强对学生的归因指导.

六、适当利用竞争与合作.

七、合理地利用反馈.

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时,教师首先要考虑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和好动心理。

同时,在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时,要使学生明确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规范,奖励和惩罚的具体措施,以及实施这些措施的策略。

1、成就动机与体育教学:

(1)避免失败的动机能使人感到忧心忡忡,心情压抑,怕练、厌练,而且锻炼效果差。因此,应鼓励学生确立以追求体育学习进步为主的动机,使他们尽可能避免以害怕失败或怕不及格为主的体育学习动机。

(2)体育成就动机与学生的年龄、性别、能力、成败经验等主观因素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相联系。因此,将“常模参照”变换为“自我参照”。

1、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能决定个体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能影响个体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能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能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2、影响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1)直接经验:

2)间接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和生理状态:

1、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

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2、体育活动的目标设置:

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1、归因模式:

拉塞尔于19xx年提出了个体归因三维模式,即控制点、稳定性、可控制性,并将这3个维度搭配起来,构成8个归因组合类型.

2、归因的效果:

1)归因与期望

2)归因与情感

3)归因的个体倾向性

3、归因指导:

归因指导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在未来体育学习中的成就动机.

在组织竞赛活动时应注意:

(1)、将竞争的重点放在使学生努力做得更好,而不是去看别人做得不如自己好的方面;

(2)、要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竞赛的机会;

(3)、要使所有的学生都感到有一定的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从而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尝试动机。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够获得反馈信息,使他们及时地了解自 己的学习结果,了解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身体能力、技能水平等情况,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

第三节 体育兴趣

1、体育兴趣的定义和种类

定义: 体育兴趣是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

种类:

直接兴趣:是指由体育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

间接兴趣:是指由体育活动的目的或结果所引起

的兴趣。 根据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

2、体育兴趣的作用

(1)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锻炼具有定向(指向)和推动(强化)的作用。

(2)体育兴趣还可使学生形成体育活动的行为爱好,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乐此不疲地进行身体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体育兴趣能对学生的体育创造性活动产生积极效应。

3、体育兴趣的年龄特点 :

(1)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2)初中生的体育兴趣:

(3)高中生的体育兴趣:

4、体育兴趣的培养

(1)在培养体育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

①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手段,满足学生的好动心、好奇心和求知欲 。 ②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获得成功。

③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2)加强体育活动的理想和目标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的理想和目标教育。

第四节 体育态度

一、态度和体育态度的概念 :

态度:是指个体对待外界对象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内在的心理倾向。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二、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

体育价值观就是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

1社会交往的价值

2健康和健身的价值

3感官刺激的价值

4美感的价值5宣泄的价

6磨练意志的价值

三、体育态度的转变

1、体育态度转变的含义:

体育态度的转变包括方向和强度两个方面:

(1)、使学生从消极的体育态度转向积极的体育态度,这是方向上的转变;

(2)、使学生的体育态度从较积极转向很积极,这是强度上的转变。

2、体育态度的转变过程:

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过程应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服从阶段:(2)认同阶段:(3)内化阶段:

3、转变学生体育态度的条件

1)原先的体育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距离的大小。

2)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

3)必要的体育活动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要求。

4)劝说者的态度。

第三章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时空知觉

1、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 是脑对客体运动的一瞬间或持续性与顺序性的反映。它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符合时机、时间节奏感和对运动事件的时间估计。

符合时机 : 所谓符合时机,是指准确地抓住适宜的一瞬时间。

时间节奏感:是指人脑对客观上恒定的各种时间间隔的反映。

对运动事件的时间估计:对时间的估计,就是对时间长短的判断。

它可以分为两种:

(1)、直接靠知觉对“现在”的时间长度估计

(2)、靠回忆对过去持续时间的估计

2、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空间知觉

知觉:是人对当前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

空间知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大小、形状、方位、深度和远近 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1)方位知觉: 是对物体或动作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

(2)深度知觉

距离知觉:人具有判断各对象之间的距离或对几种距离作出判断的能力。

深度知觉:是主体对立体的物体各部分间的深度(或凹凸)的反映,或是对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它又称立体知觉或凹凸知觉。

第二节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运动感知觉

1、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运动感觉

感觉:是认识过程的最初级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1.1动觉及其意义 什么是动觉?

运动感觉,简称动觉。

动觉:是指主体对身体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变动的反映,它是主体对身体姿势和身体运动的“感受”或意识。

动觉包括:

(1)对身体各部分(躯干、四肢、头部)所处位置的感觉;

(2)对动作的样式、幅度和方向的精确性的意识;

(3)对动作的速度和平衡性的粗略意识;以及

(4)对身体在空间定向的较为模糊的感受。

2、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运动知觉

2.1、运动知觉及其形成

2.2、运动知觉的分类及其特点

运动知觉分为客体运动知觉和主体运动知觉两类。

客体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外界运动物体或 对象(球,对手的动作,击剑的剑身)实际运动速度、或幅度的反映。

主体运动知觉:主体运动知觉是人脑对自身运动速度或幅度的反映。人对自身运动状况的知觉是与本体运动感觉、平衡觉和触觉系统有关的。

3、专门化的运动知觉

3.1速度感

3.2球感

3.3水感

3.4平衡感

第三节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错觉

错觉的定义

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2、错觉的分类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利用

根据对活动效果的意义之大小,可以把对外界事物的错觉分为以下3类:

2.1应该考虑到的错觉

2.2可以适当利用的错觉

它包括高低对比错觉、颜色对比错觉、重量对比错觉、器械的 形状错觉等。

第四章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和记忆

第一节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注意

1、注意及其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1.1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 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它们表明了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1.2 注意在完成身体练习中的作用根据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注意划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外部注意:外部注意是指人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它经常与知觉同时进行,故又称为知觉性注意。

内部注意:内部注意是指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注意,它以对自身感觉、对思维对象的深刻性和集中性为特征。

2、体育活动中影响学生注意集中的因素。

2.1 刺激物的特点。

(1)无关刺激的干扰。

(2)教师的教学方法

2.2 学生的兴趣特点

2.3 学生唤醒水平

3、在体育活动中发展学生有意注意的方法。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学习与记忆

?1、记忆及其多阶段贮存。

?1.1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3个基本环节。

1.2 记忆的多阶段贮存

记忆有以下3个贮存阶段:

1.2.1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在感觉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s。

1.2.2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1min左右的记忆。 ?1.2.3 长时记忆: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经过反复练习(或复演)可转 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信息贮存时间超过1min以上,直至数日、数月、乃至终生的记忆。

2、体育教学中促进运动记忆有效性的条件。

2.1影响运动记忆的因素

2.1.1 目的任务对识记动作的影响

2.1.2 学生的学习态度

2.1.3 识记动作的数量和结构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2.1.4 不同感觉通道对识记动作效果的影响

2.1.5 识记动作的方法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2.1.6 课堂气氛对运动记忆的影响

3.2 促进运动记忆有效性的条件

良好的运动记忆是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3.2.1 保证学生运动表象形成的准确性。

3.2.2讲解与示范后立即进行动作练习。

3.2.3动作练习要达到过度学习的程度。

3.2.4选择识记动作的最佳时间,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2.5掌握遗忘规律、正确、及时地复习。

第五章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第一节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思维

?1、体育活动中思维的作用。

?1.1 模拟、预测运动进程。

?1.2 在体育活动的进程中接受反馈、调节和控制动作。

?1.3 形成对体育活动的综合认识。

?1.4 创造性思维有助子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2、体育活动中思维的种类 。

按照体育活动中思维的特点与解决任务的方式,可以把体育活动中的思维分为:操作思维、预测思维、战术思维3种。

2.1 操作思维:

是指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2.2 预测思维:是指运动者在完成动作技能之前,在头脑中对运动客体和对自身动作的未来事件发展的预见或推算的过程。

体育活动中的预测思维,包括对运动客体的预测和对自身运动预测两种。

2.3 战术思维:是指在运动竞赛前和在运动竞赛过程中,预测比赛进程、确立战术意图、制定各种战术方案、规划和运用各种战术手段的思维过程。

2.3.1 战术思维过程:

◆ 准确估计临场的各种客观环境和条件,并预先做出充分的准备。

◆ 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分析与综合,正确地预见战局的发展方向,对方的行动趋势,并准备数套我方的战术方案。

◆ 在比赛中能对各种情况迅速做出准确判断,识破对方的战术意图,并采取相应的战术措施,且不使对方识破。

◆ 根据场上情况的突然变化,迅速而有效地改变战术或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2.3.2.战术思维特点 :

◆有效性。 ◆敏捷性。 ◆灵活性。◆预见性。◆创造性。◆与情绪和意志紧密联系。

3、体育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

(1)逐步启发诱导法。 (2)情境预测法。(3)语言强化法。(4)综合讨论法。

(5)想象训练法。

4、动作概念的掌握 。

4.1动作概念的定义 :

所谓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或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

反映。

动作概念:它反映的是动作的实质、要领和规则,以及完成动作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4.2 怎样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动作概念。

? 第一,注意把学生所遇到的各种运动事实纳入到已知的概念之中,引导和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概念。

第二,利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动作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

第三,示范动作、图示或教学模型与语词讲解相结合,使学生不仅能模仿着做动作,而且会自觉地思考动作的本质特征及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能用确切的语词给动作概念下定义。

第四,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运动表象去理解新的概念,并要求他们能够自觉地揭示动作的本质特征及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尽量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把动作要领陈述出来。

第五,引导学生尽可能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条件下应用已经 掌握的动作概念。 第六,引导学生把已经掌握的动作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之中, 使概念系统化,以便掌握整体练习的规律性知识,只有当他们对动作具有概括化的整体印象,并达到程序化水平时,才能在各种情况下运用相应的动作技能。

总之,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善于把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注重基本的体育活动经验的积累,以及正确掌握动作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第二节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想象

?1、体育活动中的想象及其种类。

?1.1、想象的概念

?表象:人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

?想象: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物的影响下,人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或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2、想象的种类 。

?主要分为两种:

?◆内部想象:以内心体验的形式,想象自己的身体正在做各种动作,也感觉到自己在做动作并且能够看到注意的对象,但看不到自己身体。——这种想象基本上是动觉想象

?◆外部想象:从外部看到自己在做动作,就好象在电影中看到自己一样。——这种想象基本上是视觉想象

2、体育活动中想象的有效性。

在体育活动中,决定想象有效性的因素是想象的生动性和可控制能力。 ?3、体育活动中想象的作用。

?3.1 想象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

?3.2 改正错误动作,解决疑难问题。

?3.2 学习和练习行动策略,强化技、战术。

?3.4 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重

要组成因素。

?3.5 有效的想象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第六章 动作技能学习心理

第一节 动作技能概述

?1、动作技能及其特征

1.1什么是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因为它受内部心理过程所控制,所以又称为“心因性动作技能”。

1.2动作技能的特征

?①动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

?②动作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

?③动作技能的运用主要由任务所始动

?④熟练程度越高,动作技能越自动化和越完善

2、运动知识与动作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运动知识是人们在体育运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运动实践所积累起来的认知结果,个人所掌握的运动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贮存;而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活动方式。

?联系:

①领会有关的运动知识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

②动作技能是对运动知识的应用(运动知识的物化或外化)。——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一种新的动作技能最初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后才能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3、动作技能的分类

?两种分类方法:

?◆根据动作技能进行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分为封闭式动作技能和开放式动作技能。

?3.1封闭式动作技能和开放式动作技能

? (美国的波尔顿指出)封闭式动作技能在进行时,外部情境在本质上是始终如一的,因此动作也始终如一;

而开放式动作技能通常在进行时,外部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地判断外界变化着的情境,并在此基础上控制自己的动作,使之相应地有所变化。

3.2 连贯的动作技能和不连贯的动作技能

?◆连贯的动作技能:指跟踪的、随外界环境不断进行调节、系列较长的、可以任意确定开始点和结束点的动作技能。

?◆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只包括较短的系列,有明确的开始点和结束点,其精确度是可以计数或度量的。

4、动作技能熟练的标志

?4.1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

?4.2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

?4.3局部动作综合成连锁动作并受内部程序的控制

?4.4能有效地利用与任务有关的线索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获得

?1、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

? 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即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心理学家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曾提出过多种解释。在众多的解释中,主要有以下两种理论:

?1.1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

?1.2 巩固地建立动力定型的纯生理学的联结理论

2、影响动作技能获得的教学条件

练习与反馈是影响动作技能获得的两个重要的教学条件。

?2.1练习

?2.2反馈:反馈是指有机体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把来自运动器官(如手足等身体

部位)的效应信息,再经过感受器传导到大脑神经中枢,获得有关动作的正确性、精确度或适合性的信息过程。

第三节 动作技能的迁移和干扰

?1、什么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和干扰

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另—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或者反过来,学会了新的动作技能对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的保持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动作技能的迁移,又称为积极的迁移或正迁移。

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的影响,即妨碍新技能的掌握,这种现象称之为动作技能的干扰,又称为消极的(抑制件的)迁移,负迁移。

2、产生动作技能迁移和干扰的原因

2.1 对动作技能产生正迁移现象的解释

对正迁移现象比较流行而又系统的解释有3种:

?(1)共同因素说

?(2)概括化迁移理论

?(3)关系的迁移理论

3、动作技能的两侧迁移和零迁移

?3.1两侧迁移

?3.2零迁移

? 4、体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4.1 加强对学生动作概念和动作原理的教学

?4.2 要为迁移而教

?4.3 要注意两种动作技能学习的时间间隔

?4.4 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第七章

第一节 焦虑与紧张、恐惧的关系

?1、焦虑及其分类

?焦虑 是一种伴随某种不祥之事可能发生的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快的情绪。 ? 它包含紧张、不安、惧怕、愤怒、烦恼、压抑、神经过敏、担忧,以及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唤醒的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

? 事情的不确定性是焦虑产生的根源。

?

2、焦虑和紧张情绪

紧张: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之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 处在紧张状态下人的生理、心理反应约有25种,

人们经常出现的是其中的6种反应。这些反应按出现的人次多少排列为:

(1)全身肌肉紧张;

(2)活动增多(舔嘴唇,手掌在裤子上或椅子上擦来擦去等);

(3)心神不宁;(4)失眠;(5)食欲不振;(6)尿频;

3、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引起极度紧张的原因

?3.1主观原因

A、求胜意志过强或者期望水平太高

B、对完成动作的练习或竞赛缺乏自信

C、与个性特点有关

D、对自身生理指标变化的消极评价

?3.2客观原因

A.观众的数量和性质

B.社会评价

C.所从事的体育项目或竞赛的性质

D.竞赛对手的实力

3.3 在体育活动中如何预防和克服极度的紧张情绪。

?①努力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②对学生或运动员的期望不宜过高或过低;

?③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以及对教师或教练员的信任;

?④使学生或运动员学会独立地按步骤作好每次比赛的心理准备;

?⑤使学生或运动员降低对比赛胜负的意识,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活动本身,而不是指向活动的结果;

?⑥教会学生或运动员心理自我调节的技能。

?4、焦虑与恐惧情绪

4.1恐惧: 是在主观感受的危险情境下,个体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 在此种反应中尚带有个体自觉的痛苦感受,并伴有交感神经兴奋、肌肉紧张、手足发冷、四肢无力、呼吸局促、心跳加快,甚至大量出汗等身体症状,以及准备逃离现场的倾向。

?恐惧与焦虑的区别:

在于恐惧的对象是现实的、具体的,而焦虑的对象是预期性的、不具体的。

4.2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恐惧情绪表现。

4.3怎样使学生或运动员预防和克服恐惧情绪

为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或运动员预防和克服恐惧情绪,应做到以下几点: ? 第一,如果在体育活动中发现一个或更多的学生或运动员表现出恐惧情绪,教师或教练员应尽量查明他们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 第二,教师或教练员要对学生或运动员表现出真诚、无私的爱,并为学生或运动员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使每个学生或运动员都感受到教师或教练员的无限温暖和在精神上对他们的巨大鼓舞,充满信心地投人体育学习。

?第三,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可适当降低一些动作练习的要求,使他们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逐步增强运动愉快感和成功感,提高他们的胆量和体育成绩。

?第四,如果发现有的学生或运动员经常有恐惧心理,或丧失应有的勇气。而且,在某种情况下,他们的动作完全乱了套。对于这样的学生或运动员,应把他们送到运动心理学家那儿接受指导,使之得到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第二节 焦虑的理论假说

?1、单维理论假说

?1.1 倒U型理论假说

? 倒U

? 当唤醒水平从很低向上提高时,运动成绩会有所提高,直到达到最佳唤醒水平。然而,如果唤醒水平再进一步提高,则体育成绩就会下降。

?2、多维理论假说

?2.2马腾斯的多维焦虑理论

? 19xx年,马腾斯(R.Martens,1982)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3个方面。

第三节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焦虑

?1.运动焦虑:是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具有的担忧倾向。

2、运动焦虑的特点 :

2.1、运动焦虑与时间

运动焦虑随着比赛时间的接近而逐渐上升。

2.2、运动焦虑与运动经验

有经验的学生与无经验的在运动焦虑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不同的运动项目在差异上表现不同。

2.3、运动焦虑与认知评估

赛前焦虑水平的变化是随学生对比赛的估计,比赛的重要性及所感受到临近的情境压力而上升。

?2.4、运动焦虑与比赛结果

比赛结果对赛后焦虑水平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2.5、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

学生的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有很大的相关

4、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焦虑的原因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者卡根等人的研究发现,事情的不确定性是焦虑产生的根源。但是,具体分析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焦虑的原因时,除了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如,是否会及格,是否会输球等)之外,可能是:

①个体所认知到的对自己有威胁的情境。

? ②他们处在期待中。

? ③当他们预感到一些生理唤醒状态。

? ④特质焦虑的高低。

?5、学生的焦虑与体育成绩之间的关系。

?6、体育学习焦虑的控制。

? 6.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 6.2培养体育学习兴趣

? 6.3排除外界暗示

? 6.4谈话诱导降低压力

? 6.5应用心理调整的技能

1 暗示 2 沉思 3 认知压力模拟

第八章、体育教学与个别差异,

第一节、运动能力的差异

?1、运动能力的含义

?1.1根据克拉克(H.H.C1arke,19xx年)的研究得出,运动能力包括9种成分: ①肌肉力量,②肌肉耐力,③心血管系统的耐力,④速度,⑤敏敏度,⑥平衡性, ⑦爆发力,⑧手眼协调性,⑨足眼协调性,

1.2根据弗莱希曼(E.A.neishnlm,19xx年)通过因素分析,确定的与技能形成有关的心理运动能力包括11种各自独立的成分:

1.3、弗莱希曼等人(19xx年)在另一份报告中,谈到粗大动作的运动能力即身体的熟练运动能力包括以下6种“基本因素”:

1.4、弗莱希曼认为,运动能力是由心理运动能力和身体的熟练运动能力所构成的。我们认为,心理运动能力分为一般运动能力和特殊运动能力两种。

一般运动能力;是指从事各种运动项目都必须具备的运动能力。

特殊运动能力;是指从事专项运动所必须的能力,又称专项运动能力。

第二节 体育学习对智力的要求及其个别差异

?1、体育学习需要有智力来保证

智力是指在完成学习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认识能力的综合体。

这里所谓的认识能力是指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须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体育学习活动在内,它同样需要有这些能力的综合体,即智力来保证。

第三节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个别差异

?1、学生的气质类型及其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气质是指不以人的活动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这里所谓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1.1 以多血质类型为主的学生

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活泼好动、敏感动作反应迅速、灵敏性高、摸仿能力强、动作技能掌握得快。—但挂意力容易转换,兴趣和情绪容易变换,在学习中只求做出动作;不求做好动作的每个细节,尤其不愿意学习较单调的动作。

1.2 以粘液质类型为主的学生

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且有坚韧性,注意力和情绪均较稳定。但动作反应较迟缓,灵活性差,注意难以转移。

1.3 以胆汁质类型为主的学生

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兴奋性高,掌握动作技能快,恢复疲劳的速度快,能迅速地调动其身体的能量,爆发力强,能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量。但容易冲动或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情绪变换剧烈,也不容易注意动作的细节。

1.4 以抑郁质类型为主的学生

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承受大强度运动负荷量的能力差、灵活性差、动作反应迟缓,而且不强烈。对外界刺激又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到的细节,在压力的情境下容易紧张、惊慌、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

3、体育品德的形成与矫正

3.1 体育品德的概念

体育品德是指体育活动参加者符合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的某些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特征。

3.2 怎样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

3.2.1帮助学生提高体育道德的认识

3.2.2帮助学生培养体育道德意志

3.2.3指导学生掌握体育道德行为方式

3.2.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习惯

3.3.2 矫正不良体育品德的心理学依据

(1)要善意地批评有过错的学生。

(2)要培养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3)要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

(4)要锻炼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以巩固他们良好的体育品德。

第九章 学校体育团体心理

第一节 学校体育团体的概述

1、学校体育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指在共同的规范和目标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人群结合体。

学校体育团体:是指体育教师和学生在共同规范与目标指引下,以特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协同活动的结合体。

2、学校体育团体的分类及其特征

?3、学校体育团体的心理效应

?3.1、社会促进作用

?3.2 社会顾虑倾向

?3.3、社会从众行为

?3.4、去个性化行为

?4. 学校体育团体的凝聚力

学校体育团体的凝聚力,是指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彼此吸引、共同追求某一目标或分担团体目标的动力过程。

可分为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两个维度。

5、影响学校体育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5.1 团体的大小

?5.2 团体中的人际关系

?5.3 团体内部的协作

?5.4 团体间的竞争

?5.5 团体的领导因素

?6 怎样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提高团体凝聚力

?6.1 团体的目标任务尽量与学生个人的目标任务相一致。

?6.2 要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荣誉感和责任感。

?6.3 要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6.4 树立体育教师的威信。

第二节 学校体育团体中的师生交往

?1、体育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性质与内容

? 在学校体育中,师生交往由4个要素组成:

?一、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这是交往的基础;

?二、是师生之间的接触,这是师生交往的前提;

?三、是师生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影响,产生共同效应;

?四、是交往过程,属于时间上的持续。

1.2 学校体育活动中师生交往的内容

?学校体育活动中师生交往的内容主要有:

?1.2.1体育教师向学生讲述有关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保健知识、具体动作的要领、练习方法、比赛规则和道德规范等。

?1.2.2体育教师通过发口令(指令),作手势和动作示范,保护与帮助学生,以及具体指导学生的动作练习,与学生进行交往,以达到控制和调整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目的。

?1.2.3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符号系统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评价。

?1.2.4通过交往,解决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冲突,以及不和睦学生之间的矛盾,消除不利于团体的因素,融洽相互关系,增进友好气氛。

2、学校体育团体中师生良好交往的心理效应与条件

?2.1师生良好交往的心理效应

?主要的心理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凝聚效应

?2.1.2.协调效应

?2.1.3.保健效应

?2.2 师生良好交往的心理条件

?2.2.1.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2.2.2.师生间和谐地进行交往

?2.2.3.师生间交往的适度控制

?2.2.4.教师的自我控制

第三节 体育课堂的心理气氛

1、体育课心理气氛的基本类型 在体育课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心理气氛分为和谐型、一般型和冷漠型3种。 常见的课堂心理气氛大多为一般型;和谐型是一种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是体育教育工作需为之而努力追求的理想态;冷漠型则是指消极、沉闷的课堂心理气氛。

?3、体育课心理气氛的作用

?3.1体育课心理气氛主要具有以下3种作用或功能:

?3.1.1影响体育教学效率。

?3.2.2具有信号功能。

?3.2.3影响体育课教学的教育性。

4、创造和谐的体育课心理气氛的条件

4.1 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1)运用教学技巧 。(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3)美化体育课堂环境。

(4)为学生设立适宜的学习目标 。

4.2 体育教师的领导方式

4.3 期望

4.4 体育教师的移情

?所谓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并设身处地的去体察对方心情的一种心理现象。

4.5 体育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

4、创造和谐的体育课心理气氛的条件

4.1 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1)运用教学技巧 。(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3)美化体育课堂环境。

(4)为学生设立适宜的学习目标 。

4.2 体育教师的领导方式

4.3 期望

4.4 体育教师的移情

?所谓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并设身处地的去体察对方心情的一种心理现象。

4.5 体育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

4、创造和谐的体育课心理气氛的条件

4.1 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1)运用教学技巧 。(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3)美化体育课堂环境。

(4)为学生设立适宜的学习目标 。

4.2 体育教师的领导方式

4.3 期望

4.4 体育教师的移情

?所谓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并设身处地的去体察对方心情的一种心理现象。

4.5 体育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十章 体育心理训练

第一节 心理训练概述

一、 什么是心理训练

二、心理训练的作用

三、心理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广义: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或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

狭义:心理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来形成运动员或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 广义 狭义

方法 一般 专门

时间 整个教学 赛前、赛中、赛后

/训练中(长期) (短期)

内容 所有心理 改善某种心理状态

方面改善 消除某种心理障碍

效果 无形、不明显 有形、明显

二、心理训练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二) 有助于学生增强意志品质

(三)有助于学生掌握和改进动作技能

(四)有助于学生消除身心疲劳

三、心理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一)自觉自愿原则

(二)一般要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原则

(三)持之以恒原则

(四) 结合体育活动实际原则

(五)保健性原则

第二节 心理训练的理论和方法

一、行为主义理论与方法

心理训练中的行为主义方法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如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等)基础上的。

一、 行为主义理论与方法

(一)放松训练

(二) 生物反馈训练

(三)系统脱敏训练

(一)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主要是借助语言暗示等手段使身体松弛,进而引起心理放松。

现有研究发现,放松训练至少有减轻心理压力、获得生理上的益处,调节兴奋水平,作为心理训练的基础的作用。

1.表象放松训练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想象放松情景来逐渐达到放松的目的。

2.渐进性放松训练

这种方法要求主动地先收紧某一肌群,体会这种紧张,然后让它充分放松,并把这种紧张“排出”体外。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的对比,使身心逐渐放松。

3.自生或自律训练

这是是通过特定的自我暗示语来降低或消除身心紧张反应,从而松弛身体的一种放松训练方法。

(二)生物反馈训练

将生物反馈应用于放松训练,可以帮助练习者通过视觉或听觉信息反馈,了解到自己在安静状态、程度不同的放松或紧张情况下内脏生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按照指导者的要求,循序渐进地学会控制内脏的生理活动。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突出的优点

能克服放松训练的盲目性,加速放松训练的进程,提高放松训练的效果。

(三)系统脱敏训练

这是用一种放松训练的方式,按一定程序来消除或减弱人们焦虑、紧张或恐惧反应的心理训练方法。它主要是把肌肉的充分放松与练习者所描述的引起其焦虑或恐惧的情景多次相结合,以身体的放松来抑制焦虑或恐惧。

二、认知理论与方法

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1)人的认知因素与行为和情绪密切相关。

(2)对这些认知因素的调整可能引起行为和 情绪的变化。

认知方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活动,从而达到改善行为状况和情绪状态的目的。

(一) 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是借助言语暗示唤起已有运动表象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也称想象训练、念动训练或心理演练等

取得较好的表象训练效果,必须:

①要能够长期系统地进行这种训练;

②要保证表象训练的练习质量,表象训练时所唤起的应是正确的动作技能形象; ③表象训练之前要进行放松。

④每次表象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2~5min)。

(二)认知训练

也称认知疗法、认知调整或思维控制训练等。

认为在情绪发生过程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改变人的认知进而可以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

三、体育心理训练专用的方法(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在平时训练中,让练习者接近实战条件下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它的目的是使练习者在今后的实战中能够适应环境,提高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抗干扰能力,这有利于将注意集中在实战过程中。

1.实战情景模拟:

2.言语图象模拟:

利用言语描述或图象示意比赛实际情况等手段,使运动员在比赛前了解或想象到这些内容,逐步让他们习惯于比赛的情境。

第三节 心理训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表象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改进和提高动作技能

二、运用放松训练帮助学生克服紧张、焦虑情绪

三、运用系统脱敏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四、始终把认知训练放在重要位置

第十一章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

一、改善情绪状态

二、完善个性特征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四、改变睡眠模式

五、改善认知活动

六、心理治疗效应

第二节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论假说

一、身心关系的解释

二、生物学理论假说

三、心理学理论假说

第三节 体育活动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活动的类型

二、体育活动的强度

三、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四、体育活动的频率

第四节 运动愉快感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 运动愉快感的定义

二、 运动愉快感与活动的坚持性

三、 运动愉快感是体育活动促进心 理健康的中间变量

更多相关推荐: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假期里我阅读了皮连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具体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意义和特点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梳理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概括介绍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它将心理学中的学习论和教...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ltlt教育心理学gtgt读后感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

教育心理学的读书心得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郭新新在这本书中,作者把整个的教育心理学做了几个部分和阶段来讲述,我将他详列如下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身心发展学习理论二、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个别差异的探讨教学过程在教育心理学的…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篇一教育gt心理学gt读后感虽然上学时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但理论知识领悟得还不深刻暑假里重读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可教材教育心理学感觉受益匪浅让我gt收获最大的是...

《学科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识字有妙法学生心理需把握学科教育心理学读后感利用假期我重读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每每捧读之际不禁感叹与此书相见恨晚作为一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大学期间所学心理学理论因没有与实践结合而早已淡出了记忆而工作后又苦于没有...

有关教育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读学习这回事有感数学系数学教育2班曹宇1100060120xx我选择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是学习这回事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涉及心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莱特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了一个学...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以前我读书总是耐不下性子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可是面对一些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总觉的手足无措简单的处理方法对有些学生是不起作用的同时我也感到有些挫败感继而对教育工作失去原有的热情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专门学习...

有关教育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读学习这回事有感专业行政管理姓名田子威学号1434001267899我选择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是学习这回事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涉及心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莱特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了...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读当代教育心理学有感第一次接触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当时市面上有关教育的心理学教材有很多比如张大均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张春兴林清山的教育心理学东华书局张春兴林清山的教育心理学东华书局冯...

《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每天读点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根据学校的要求我在暑假里阅读了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甚至研究教育心理学每次师德培训时也总是少不了心理学这三个字它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日渐深入本书从用教育心理学的角...

《幼儿心理学》读后感

读幼儿心理学有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幼儿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我选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本...

教育心理学 读后感(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