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读书笔记

时间:2024.4.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读书笔记

第三章讲述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分为三大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其中第一节包括了四个小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一小节说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而基于这点有两个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另一方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二小节谈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而接下来的小节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基本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其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后者对前者具有反作用。

最后一小节具体指出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并且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其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前进性及曲折性。

第二节包括了五个小节: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小节阐述了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接下来的小节说明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其推动作用的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其作用也是历史的、变化的,必须从不同时代生产发展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来说明。

第三小节表明革命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他别是社会形态更

替的重要动力。

第四小节则指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几时先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最后一小节提到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其作用也具有两重性。

而第三节只有两个小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小节说到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观点。

但这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但无论如何,其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我们必须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坚持科学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国贸1007班 孙光聪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A )

A.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说明历史事变的动力和原因

C.说明阶级社会的本质 D.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国家兴旺发达的道路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社会存在是指( A )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B.社会物质财富的总和

C.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D.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

4.“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种观点属于( C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宿命论

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D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 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7.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8.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B )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 D.人口增长的快慢

10.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是( B )

A.生产关系 B.生产方式 C.生产工具 D.生产资料

1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 C )

A.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B.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

C.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经济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

12.社会意识是(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C )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D.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B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5.下列各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是(A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C.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C )

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

17.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C )

A.劳动者素质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生产工具的状况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9.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它( D )

A.生产产品品种的多少 B.生产产品质量的优劣

C.劳动对象的丰富程度 D.用什么生产工具进行生产

20.生产力诸因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是( A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生产工具

21.在生产力的基本因素中占主体地位的是( A )

A.劳动者 B.生产工具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22.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 B )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2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D )

A.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B.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C.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D.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24.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A )

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 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25.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

A.生产关系 B.家庭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2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27.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 B )

A.购买、生产和销售 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 D.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28.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B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29.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是(D )

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 B.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C.个体生产的所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所有制 D.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3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的统一。

A.主体与客体 B.自然与社会 C.生产与消费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C )

A.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

3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3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看它(D )

A.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B.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 D.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6.上层建筑是指(D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37.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是指( D )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D.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38.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是(A )

A.政治上层建筑 B.国家政权 C.政治法律思想 D.观念上层建筑

39.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A )

A.国家政权 B.党派组织 C.社群组织 D.法律设施

40.国家维系自己存在的依靠手段是(B )

A.血缘 B.暴力 C.领袖、权威 D.宗教、道德

41.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D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42.国家的实质是( C )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 B.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C.阶级压迫的工具 D.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

43.区分不同类型的国家的根据是(D )

A.民主的发展程度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C.法制的健全程度 D.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4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 B )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是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的

D.上层建筑中的任何部分的性质都是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的

45.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C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4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B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4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4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49.社会形态是(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50.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是

(C )

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B.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C.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5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52.“社会形态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D )

A.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B.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C.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53.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是( C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54.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的选择性的观点,属于(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折衷主义观点 D.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55.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C )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56.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B )

A.社会规律是由人创造的

B.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C.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D.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57.从总趋势上看,人类历史发展是(B )

A.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B.前进的、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有时前进、有时倒退的过程 D.有时进步、有时落后的过程

5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 )

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C.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59.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A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经济基础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发展

60.社会进步是指( D )

A.社会阶级的消灭B.社会经济的变化C.社会风气的好转D.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61.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D )

A.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 B.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C.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62.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C )

A.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B.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6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C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社会基本矛盾 D.上层建筑

64.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65.阶级的实质是( C )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 B.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66.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D )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 B.在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67.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思想领域里处于统治地位,最根本的原因是( B )

A.他们在政治上占有统治地位 B.他们在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

C.他们掌握了宣传机器 D.他们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68.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之间( B )

A.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C.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D.社会分工中的不同角色

69.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B )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

7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71.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分析方法是分析( B )的基本方法。

A.一切社会现象 B.一切带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现象

C.一切经济现象 D.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现象

7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B )

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73.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标志是( C )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74.社会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B )

A.拯救劳动人民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夺取国家政权 D.打破旧的上层建筑

75.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D )

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

76.社会革命根源于(D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77.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B )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78.“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 D )

A.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 B.每次革命都会创造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

C.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 D.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79.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 C )

A.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根源 B.革命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制造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

C.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D.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唯一形式

80.社会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D )

A.夺取国家政权 B.打破旧的上层建筑 C.拯救劳动人民 D.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81.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82.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这说明改革( B )

A.具有社会性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现实性 D.具有历史性

83.社会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B )

A.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实行让步 B.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和革新

C.实行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D.缓和阶级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

84.改革主要是变革( D )

A.社会基本制度 B.意识形态 C.生产方式 D.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

85.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86.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 )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87.科学的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制约科学发展最主要的社会条件是(A )

A.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C.是否尊重知识和人才 D.是否有正确的哲学指导思想

88.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最主要是由(A )

A.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B.现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C.科学家之间的互相交流决定的 D.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决定的

89.“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C.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D.科技革命会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90.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指( A )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B.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91.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B )

A.从现实的人出发 B.从抽象的人出发 C.从经济的人出发 D.从政治的人出发

92.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 A )

A.人的劳动 B.人的理性 C.人具有自由 D.人具有意志

93.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94.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 A )

A.物质生产发展史 B.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史

C.理性思维发展史 D.思想关系发展史

95.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C )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自身需要 C.人的社会关系 D.人类的共同利益

9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 )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97.“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D )

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看法

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

D.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9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99.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所引起的社会结果,是由各个个人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这是一种(C )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10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的理论前提是( B )

A.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的原理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D.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制约作用的原理

10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A)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10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03.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04.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 )

A.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杰出的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0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限制。这种观点是说( D )

A.人民群众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C.人民群众没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强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06.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107.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D )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 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

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 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108.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 A )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109.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标准是( A )

A.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 B.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C.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D.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必然还是偶然的 110.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A )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11.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 )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11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论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113.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就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这是因为(C )

A.杰出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 B.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C.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D.杰出人物既有功绩又有错误

11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C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二、多项选择题

1.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意义在于它(ABD )

A.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B.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C.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各种具体规律 D.促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2.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CD )

A.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B.考察了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C.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D.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社会存在主要包括(ABC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经济关系

C.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D.全部社会关系

4.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CD )

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 C.地理环境 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

5.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 AD )

A.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B.地理环境决定经济政治制度

C.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和意识形态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6.地理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影响体现在(ABCD )

A.它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B.它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C.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D.它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ACD )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8.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BCD )

A.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B.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9.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CD )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决定着社会生活的所有细节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10.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BCD )

A.思维科学、数学、语言学 B.小说、诗歌、戏剧

C.政治思想、法律、艺术 D.哲学、道德、宗教

1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ABD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由社会存在的发展所决定

B.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反映,具有阶级性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内容,社会存在来源于社会意识

D.不同的意识形态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地位

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BCD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C.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3.18世纪,经济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C.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BC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反作用于社会意识

15.生产工具是(ACD )

A.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B.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决定性力量

C.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D.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16.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ABC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7.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ACD )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18.在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其表现有(ABCD )

A.科学技术已成为把生产力各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重要因素

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C.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D.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19.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D )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C.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20.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BD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生产工具的发展程度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21.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表现为(BCD )

A.它决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B.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C.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2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正确的表述是(AD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3.生产关系长期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ABCD )

A.国民经济不能正常运行 B.经济建设发展迟缓,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C.社会不能快速健康发展 D.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4.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ABD )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 B.政治思想和法律制度

C.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 D.文艺、道德、宗教

25.思想上层建筑包括(BCD )

A.生产力 B.哲学思想 C.宗教 D.道德

26.政治上层建筑包括(ACD )

A.军队 B.生产关系 C.政府机构 D.国家政治制度

27.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ABD )

A.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B.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C.是调节社会各种利益的机关 D.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28.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有反作用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29.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CD )

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C.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

30.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C )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直接由( ABC )

A.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C.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3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 )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33.社会形态更替有规律,但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ABD )

A.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社会形态更替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D.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34.主体选择与客观规律的接近和符合的过程是(ABC )

A.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B.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

C.人们不断发现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

D.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规律达到完全一致的过程

35.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的有(ABD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B.人类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规律的实现

C.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36.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五种社会形态系列的有(ACD )

A.奴隶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7.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BD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个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38.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在(ABC )

A.它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B.它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

C.它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客观趋势 D.它决定着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39.下列各项属于改革的社会作用的有(BCD )

A.改革可以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B.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

C.改革可以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

D.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40.“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41.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说明(BCD )

A.科技越发展,全球问题越严重 B.对科技的使用不当是造成全球问题的重要原因

C.科技发展为解决全球问题创造了条件 D.全球问题要靠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

42.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D )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

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D.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43.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ABCD )

A.阶级斗争 B.人民群众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44.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

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改革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45.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ACD )

A.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生产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D.生产劳动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

46.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ABC )

A.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 B.人的本质是现实具体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D.人的本质是人人相同的

47.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ABCD )

A.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B.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

C.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D.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

4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ACD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9.“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B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50.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的有(ABC )

A.一切依靠群众 B.一切为了群众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一切按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办

51.“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方向。这种观点是( ACD )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52.“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BD )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C.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53.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D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54.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ABC )

A.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

C.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秩序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原理

55.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

A.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

B.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C.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社会的某些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

D.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

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伴随着脑、体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最初形式的思想家、僧侣。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过程。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③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①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挥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发挥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的作用。

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要素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4.简述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内容。

答:(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3)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4)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6.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两个矛盾着的方面。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的状况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它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它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客观规律的角度看,这种僵化的经济体制迟早会被生产力的发展所冲破;从主观的角度看,正是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才有我国30多年来生产力的大发展。

7.试论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和诸种意识形态。二者的结合和统一形成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而且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它能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当它的这种作用是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是进步的,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如果生产关系已经过时,上层建筑还运用自身的力量去维护它,而不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状况和要求而加以变革,这样的上层建筑是落后的,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可以得出这样一条规律,这就是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哲学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突出表现为我国已从计划经济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由单一的公有制进入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经济方面的改革必然要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目前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主法制尚不健全,存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官僚主义、机构臃肿等现象。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不对我国政治体制加以改革,就势必阻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就会阻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的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和改革,克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等现象,使我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8.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1)我国改革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2)它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不断解决。(3)改革是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4)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9.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答:(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辨析题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不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和经济根源。二是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不懂得、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如黑格尔就认为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但他把历史规律说成是绝对观念所固有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可见,上述命题是错误的。

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5.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由于工业和生产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到社会,甚至人类的生存,于是有人提出上述观点。重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特别要重视保护环境,防止和消除污染,这

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把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则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环境的作用再大也不能取代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只能表现在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上,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越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恶劣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

6.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科学是指反映事物规律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理论体系,技术是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从生产力的构成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非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在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要成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必须同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它渗透到生产力三个实体性要素之中,即让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这样,科学技术就可以成为巨大的生产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视科学技术同实际生产的结合。那种把科学技术作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7.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8.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9.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0.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2.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2.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或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再次,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

13.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有助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14.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5.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造就涌现出来的,其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一起,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

16.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其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17.人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不能把人的价值仅仅归结为自我价值,更不能夸大自我价值,把人的价值仅仅看作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指个人作为主体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对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是指个人作为客体,通过实践满足他人、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是对他人、对社会做出贡献。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要尊重自我价值,一个人连自己最基本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就根本谈不上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同时,又必须以社会价值为前提,没有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也谈不上满足个人的需要。特别是当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发生矛盾时,有必要牺牲个人的利益,维护集体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五、分析题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

[材料2]“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

[材料3]“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1的中心思想。

(2)材料2的中心思想。

(3)材料3的中心思想。

(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答:(1)材料1的中心思想是以生产力为出发点,阐明社会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其程度作为判断一切政党的政策好坏的根本标准。(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物质根源,也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

2.下面是有关我国国情的部分材料: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xx年到19xx年,粮食产量增长52.9%,但由于人口增长24%,人均占有粮食只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至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什么样的战略。

答:(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等资源,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自然资源的好坏对于生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类社会。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的需要去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少且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且过度采伐,资源相对不足且浪费很大,我国的自然环境“生态失调”比较严重。(2)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口的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人口的增长率和人口的分布状况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生产满足不了人口消费和就业的需要,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上述材料说

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增长过快,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3)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和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饮冰室合集》16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伦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材料4]“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材料2和3的异同。

(3)材料4的哲学倾向是什么?材料1、2、3与材料4有什么区别?

(4)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答:(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立场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有其内在的理论局限性,也表现了其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2)材料2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也称唯意志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决定的。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神学历史观,也称天命观或宿命论,认为社会的本质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材料4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材料1、2、3和材料4是两种历史观,具有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更多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绪论部分介绍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第一章中介绍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性及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本文是在阅读了上述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题学院班级学号姓名联系方式指导老师认识世界并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摘要认识源于实践同时实践对于认识又有反作用形成循环往复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中运用这一原理就...

马克思主义原理——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关于共 产 党宣言读书报告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这些名词从很早的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已经不再陌生了可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无产阶级什么是社会主义恐怕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甚至说对于我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规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读书报告写作规范原理教研室读书书目请参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各章的阅读文献要求学生至少选择一个阅读文献进行精读并按照相关要求写出读书报告在课程课堂教学结束时上交任课教师一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哲学的含义2基本问题是什么谁提出3两方面内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区别的角度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19世纪40年代中期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规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读书报告写作规范原理教研室读书书目请参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各章的阅读文献要求学生至少选择一个阅读文献进行精读并按照相关要求写出读书报告在课程课堂教学结束时上交任课教师一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一08法430号黄嘉莹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的二三节我归纳出了课本的四条问题主线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什么事物为什么会发展事物是怎么样发展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笔记

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 产 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小作文 读书笔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唯物主义的闪光读辩证法的要素有感读辩证法的要素有感0215141姓名周正轩学号021514124阅读了辩证法的要素对于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了全新的见解这既是对于上课内容的回顾也是一种更加深层次的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小作文 读书笔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读自然辩证法有感0215141唐杰021514106读自然辩证法有感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概括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进程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通过分阶段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姓名李沁颖老师胡志远学号120xx50104班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1班联系电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摘要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为在全球化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