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变化

时间:2024.2.24

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方法与手段

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进行大量的观察探究活动。采用魔术表演形式创设情景,带着学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手段:多媒体、板书等工具辅助。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课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感知,通过蜡烛的变化产生的不同现象体验物质变化的两种不同形式。教学设计基本遵循了教材的建议,通过蜡烛的受热、燃烧进行分析。认识物质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但在一些教学环节上还是做了新的设计。对于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说蜡烛并不陌生,所以对教材这部分的介绍进行处理,把交流蜡烛特征的教学环节和实验探究环节相结合,让学生在切割蜡烛改变蜡烛形态的实验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围绕本课的重难点,把教材中的实验拓展和课堂练习的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合理的处理教材中课堂练习和课后拓展的部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蜡烛、酒精灯、火柴、托盘、小刀、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澄清石灰水、蒸发皿。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两个酒杯)这两个酒杯里装的都是无色的液体,现在我把它们倒在一起,看看会怎样? (变红了)

2.教师提问:(出示另一个酒杯)这个酒杯里装的也是无色液体,仔细观察。魔术表演完毕,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又没有了)

3.教师谈话:大家有什么感觉?明明是无色的液体却有这么多变化,其实这些奇妙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科学道理。想知道原因吗?

4.教师提问:看这是什么?(出示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入手来解释这个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

设计意图: 表演魔术,展示两个酒杯里分别装着无色的液体,将他们倒在一起颜色发生了变化,变红了,接着又倒入第三个酒杯里的无色液体,红色的液体变回无色。这个现象非常直观的让学生看到无色液体的颜色变化。奇妙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疑问,好奇心让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充满了学习兴趣和动力, 从而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7分钟)

1.制定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

(1)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蜡烛发生变化呢?

(2)师生互动,板书方法:切割、受热、燃烧

(3)教师提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想不想试一试呢?要进行研究我们就需要工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起来看看都有什么?

实物展示出示(小刀、火柴、蒸发皿、蜡烛等)

(4)教师提问:要使蜡烛发生以上的变化,我们能用到哪些工具呢?(学生组装演示)

(5)教师追问: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说?生交流。

(6)教师小结注意事项:认真观察看到现象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所有的操作尽量在托盘中进行;玻璃器皿易碎,使用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注意酒精灯正确使用的方法;加热一段时间后仪器的温度升高,小心烫伤;合理安排试验顺序。

(7)学生自主探究

(8)教师谈话:各组整理实验工具,组长交回。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及时的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完成实验,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学习习惯,也达到了使学生初步认识蜡烛变化的教学目的。

2.展示交流实验现象

切割

(1)教师提问:在切割蜡烛的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切割后蜡烛变小、变短、变成两截)

(2)教师追问:其他组发现一样不必汇报了,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

(3)教师谈话:横着切,蜡烛长短的变化,斜着切蜡烛大小的变化,竖着切粗细的变化。谁来概括一下切割蜡烛发生了哪些变化?(形态的变化,形状的变化)

(4)教师小结:蜡烛在切割后只是形状的变化。(板书画图)

设计意图: 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切割使蜡烛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学生对现象分析概括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过程。虽然这里没有提到变化后还是不是蜡烛,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已经让学生感受到,不论怎么切都是蜡烛形状和形态上的变化,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达到“真正认识第一类物质的变化: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的教学目标。

受热

(5)教师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受热使蜡烛发生了那些变化?(从固体变成液态)

(6)教师追问:那么现在我们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又会怎样呢?(变成固态)

(7)教师小结:蜡烛受热由固态变成液体,受冷又由液体变成固态,是形态发生变化。

(板画)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到加热蜡烛使蜡烛产生了从固态到液体再到固态变化的过程。第二个现象的汇报,因为有前一个对现象汇报的铺垫,

学生们对蜡烛受热现象的表述明显概括准确了很多。这是师生交流中,教师的正确引导起到的作用。

燃烧

(8)教师提问:蜡烛燃烧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9)教师提问:蜡烛的长短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变短了)(板画)

(10)教师追问:这个变短和切割后的变短一样么?哪儿不一样?那少的那部分到哪去了?真的消失了吗?还是变成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了?(切割没变,点燃变成烟)

设计意图: 让学生注意到蜡烛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为以后用发光发热作为依据来判断化学变化打下基础。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在分析现象的过程中产生了质疑——少的那部分哪去了?是真的消失了还是变成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了?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考并做出新的猜测,使学生们产生进一步实验的需要。

3.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

(1)教师提问:猜测一下可能是哪种情况?想不想知道它变成什么?我们需要怎样实验?怎样才能收集到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呢?(罩东西)

(2)教师演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罩什么?怎么罩?(演示实验: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产生白色的物质。)

(3)教师提示:用抹布包住烧杯,火焰要距离烧杯一定距离,不能集中加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转动烧杯,使之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爆裂,有现象产生时及时取进行记录。(填写实验报告第二行)

(4)教师提问:什么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呢?((板书:二氧化碳)

(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其实蜡烛燃烧不光能产生二氧化碳,还能产生别的新物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来做下面的实验,参照书30页的方法进一步验证。

(6)学生自主实验.

实验一: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实验二:瓷碗(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碗(片),观察它的底部。

(7)教师提问:实验结束,请大家整理好实验材料,小组补充交流实验记录。请各组选一位发言人汇报实验情况。(实验一发现雾气,实验

二发现碗底变黑)

(8)教师提问:雾气和黑色物质是什么?(板书:水、碳)

设计意图: 教师的演示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很好的完成后面的两个实验,通过现象,学生亲自验证了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达到“认识第二类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个教学目的。

4.区别蜡烛的变化是否产生新物质

(1)教师提问:三个实验都使蜡烛发生了变化,你能发现这些变化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么?变化后还是不是蜡烛?

(2)教师小结:切割和受热,都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而燃烧不但有形态上的变化还产生了新物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蜡烛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其实其他物质变化也可以分为这两大类,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说的。(板书:形态变化,产生新物质 没有产生新物质)

(3)教师讲解:(出示):科学家们不但给这两种变化分了类,还给这两种变化都取了名字把只是物质形态上的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把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他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4)教师提问:想较准确的区分物质这两种变化的话,有些现象可以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出示颜色的变化、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

设计意图: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找出三种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大量的交流让学生归纳出蜡烛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在此基础上通过看书看资料了解到,其他物质的变化也可以分为这两大类,而且还知道了这两大类的变化最大的区别是有没有产生新物质,从而达成本课“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的教学目标。

5.判断物质的变化的类型。

(1)教师提问:同学们能用刚学过的知识,来判断一下刚上课时表演的魔术属于物质的哪类变化吗?

(2)教师追问:这些现象又属于哪一类变化呢?依据是什么?(出示) 压扁的饮料罐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融化的糖块 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3)教师小结:通过颜色是否变化、是否起泡等现象可以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

设计意图: 课堂练习当堂检测教学效果,及时产生信息的反馈,并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通过学习到的知识来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解释,与导入形成呼应,让学生解释魔术中的变化充分体验知识给同学们带来的快乐。对其他物质变化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了解。

三、总结提升(3分钟)

1.教师提问:今天的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蜡烛发生的变化学习到了一些科学知识,其实大千世界还有很多很多的变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体验科学的快乐。大家课后收集资料并进行观察实验,发现更多的物质变化。

设计意图:对教材内容有效的删减,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分层式教学,课后的延伸练习,可以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更多的学习的快乐。

四、达标检测(5分钟)

1.观察切割、加热、点燃蜡烛后有什么现象发生?

2.辨析下列现象哪些产生和新物质?并说明理由

压扁的饮料罐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融化的糖块 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五、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切割

形态的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受热

燃烧 产

生新物质

二氧化碳

发光发热

六、 作业设计

课后收集更多物质变化的现象。

教学反思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产生质疑激发兴趣。

导入时采用了魔术表演的形式,展示了化学变化的神奇,让学生们感受到神奇的同时产生质疑,激发了学生们进行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程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程的结构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整,把重点放在实验现象的交流上,而对第一层实验活动的前期指导用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法,高效的完成了对实验工具组装和正确的使用、实验过程、注意事项等等内容的指导。

三、恰当的组织教学活动,及时有效的发挥教师指导,。

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的实验活动属于本课第二层试验活动,在第一层实验之后作为一个补充实验出现,但是这个补充实验的分量很重。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难度比第一层实验的操作难度还要大,所以说实验工具发放,工具的正确使用,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报告单的填写,实验现象的分析都不能忽略。

四、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进行交流。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突破这节课重点难点的关键,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以后生活经验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五、及时收集课堂反馈信息,拓展知识进行实践运用。

随堂五分钟检测,分二层次进行,第一层对导入环节魔术表演中无色液体发生颜色改变的现象进行判断,解释科学秘密的同时加深学生们用颜色的改变作为判断依据的印象。第二层通过判断现实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进一步加深的对概念的理解,巩固知识同时体现了知识在生

蜡烛的变化


第二篇:蜡烛的变化教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设计理念

1、学习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课中研究蜡烛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本课教学,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教师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发现科学。

设计思路

科学课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具有层次性,注重科学课前后的衔接,也是我设计教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课前后的衔接就好像一个连环套一样,一环套一环,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具有了一定的层次性。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归纳法,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我便将第一部分重点设计为实验探究,从简单的形状、形态变化,到较复杂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大烧杯,瓷片、蒸发皿、实验记录单等。

自选材料:醋,鸡蛋、烧杯、火柴、生鸡蛋、澄清石灰水、白糖、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

师:把银白色的铁丝插入蓝色的溶液里,结果怎样?老师想问一问同学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老师这里有两杯无色透明的液体,谁能把它们吹浑浊。

[这种神奇的变化能强烈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生表演。师生共同揭示秘密。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举起手中的粉笔,)你们看,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老师不小心把这支粉笔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长高了)你们的身高变化是不是每天都能看见呢?这说明有的变化是缓慢的,不容易被发现,而有的变化却很明显,很容易发现。就像老师刚才表演的这个魔术一样,一下子变红了,一下子又变回去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书变化)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描述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奇妙变化,好吗?

(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一)加热蜡烛

1、谈话: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一些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2、分组观察。

3、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蜡烛是白色的,呈圆柱体。蜡烛由蜡油和中间的蜡芯构成。 蜡烛摸上去有一种滑滑的感觉。第一次闻上去没有什么味道,细细再闻的话,有一种说不出的味)

4、今天我们想要来研究蜡烛的变化,你觉得光凭我们刚才的观察能发现蜡烛身上的变化吗?那么你们准备怎么来研究呢?(点燃、加热、用小刀刮、可以放在水中来研究变化)

教师板书:切断、点燃、加热……

5、谈话:下面我们就来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法来试一试。为了实验的效果更明显一点,我们用蜡块来代替蜡烛来做这个实验,因为他们的制作原料都是一样的。在实验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加热以后,它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以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几位同学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还要通过什么来验证?

6、谈话:在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出示小黑板,温馨提示。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8、问:蜡烛在加热的过程中,固体变成了什么?(变成了流动的液体)

板书:加热:固体——液体

又问:如果蜡烛停止加热冷却下来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9、学生观察并记录。

10、加热过的蜡烛冷却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冷却:液体——固体)

11、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块从加热到冷却这一个过程,只是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板书:没有新物质产生)

12、点燃蜡烛,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发生了?

(二)点燃蜡烛。

1、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再讨论一下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分组实验。

4、分实验内容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烛燃烧以后会产生哪些新的物质?

于是科学家就把变化分成两类,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物质变化分类的。学生轻声读一读。

6、过渡:刚才我们研究了蜡烛的变化,知道了它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另一种是         那么其它物质的变化又会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想不想来探究一下其它物体的变化情况。

研究蜡烛,培养他们今后养成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因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倡导以探究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其对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样的特征有了直观地认识,同时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于以后养成通过实验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习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

我们继续探究

1、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醋、鸡蛋、食盐,还有白糖。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5个实验全部都做。每组派代表来实验探究。

2、猜测:其他同学先猜测一下,你们要做的实验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3、展示自己的成果。

4、总结:通过对其他物质变化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证明物质变化有两类,一类是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增加了很多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材料来源于生活,学生并不陌生,并且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学生自然兴趣浓厚。在做这些实验时,一方面为课堂时间所限,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我让学生自己决定选择其中的两个实验,并且如果时间允许,还可再做其他实验,这更激起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高潮迭起,不断有“重大”发现:“鸡蛋放进醋中产生气泡”、“醋倒进碱中产生大量气泡”。虽是生活中的小实验,学生却有发现新大陆的惊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较容易地将物质变化分成了两类。】

四、生活拓展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变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出理由。

下列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出理由。

A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B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1、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2、冰融化成水

3、木头做成家具               4、木头燃烧

5、自行车车胎爆裂             6、弹药爆炸

7、紫砂泥做成紫砂坯            8、树叶变黄

9、小麦加工成面粉             10、面粉做成馒头

让科学回应于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

              加热    形态的变化  

蜡烛的变化    固体—液体--固体

              点燃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碳     

二氧化碳  

水       

蜡烛的变化

下列各种现象属于哪种变化

下列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出理由。

A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B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1、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2、冰融化成水

3、木头做成家具               4、木头燃烧

5、自行车车胎爆裂             6、弹药爆炸

7、电灯发光                   8、树叶变黄

9、小麦加工成面粉             10、面粉做成馒头

更多相关推荐: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这次我们进行有效教学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引导过程设计比较有序...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教师在实验前的指导上充分挖掘了学生已有的对观察实验的一些经验技巧从而让学生在一次观察实验中就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体味就能对实验中的产生现象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实验的技能与素养并不是单个实...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寿阳县东关小学张建平教材分析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教材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火焰烘烤...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一个深刻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到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形态的变化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第三环节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有根据地分析属于哪一类变化巩固所学知识生鸡蛋变成熟鸡蛋水的三态变化将白糖加热...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在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我在六年级二班上了蜡烛的变化一课下来有诸多的感慨和想法下面就略说一二首先从教学的形式说起因为这是一节公开课我对教材的内容反反复复的专研了好几遍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反复...

《蜡烛的变化》教学案例及反思

1蜡烛的变化教学案例及反思宝国老镇中心小学赵晓彬教材分析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变化多种多样小苗出土叶子变色小狗长大这些都是动植物的变化本节课研究的是动植物以外的物质世...

《蜡烛》教学反思

蜡烛教学反思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在蔡山一中阶梯教室上了一节课课题是蜡烛这节课是我代表我校八年级语文老师参加中心学校举行的课内比较学课外访万家一系列活动而准备的我抽到了第二签是上午的第二节课下面是我对这节课所作的回...

六年级科学《_蜡烛的变化》

六年级蜡烛的变化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重点通过蜡烛熔...

《蜡烛的变化》小学科学教案

课题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蜡烛的变化作者及工作单位梁家繁广西省梧州市藤县塘步镇沙田小学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本单元共4课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的物体的两种变化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反思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音叉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

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探索发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生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科学知识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