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课程报告相关要求

时间:2024.4.21

专科班同学请注意,以下是课程报告相关要求,每个人必须提交!!12月20日前写好打印交给我

六、《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要求:独立完成一篇课程报告,报告形式共有四种(四选一):小论文、读后感、心理案例分析报告、课程学习体会。

(1)小论文。要与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可以是对某一心理问题的研究,或对课程内容某一知识点的深入探讨。

(2)读后感。主要是有关心理学名著的读后感。

(3)心理案例分析报告。主要侧重于心理案例的描述、分析。

(4)课程学习体会。是对于本课程的学习心得、所思所感所悟的总结。

以上四种作业形式四选一,均统一要求字数不少于1500字。形成性考核由分校相关责任教师结合学习者的课程报告和平时表现给出成绩。分校责任教师要做好相关记录或材料保存,并上交分校相关部门留存,省校每学期末将定期检查。

格式要求:

一级标题:黑体,四号。

一级以下标题及正文:宋体,五号。

行间距: 选择多倍行距, 设值1.2 。

截止时间:12月29日

封面要求如下:

淮南广播电视大学课程报告

课程名称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分 数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课程编号05615)


05615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考试大纲 第一章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

考核要求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识记:(1)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它即表现在个体与环境互动时的适应行为上,也蕴含在相对稳定并处于动态发展和完善中的心理特质上,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心理健康概念的沿革

1、识记:(1)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精神病和给精神病患者以人道的待遇开始的。1792年,法国精神科医生比奈尔(pinel)首先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19世纪以前,精神病人被认为是魔鬼附体,而受到监禁和虐待,处境凄惨。一般认为,这是心理卫生运动历史的起点。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起直接作出贡献的是美国保险系统职员比尔斯,1880年3月他根据自己亲身的感受和体会用生动的文笔写成《自觉之心》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呼吁对待精神病人也要像对待正常人一样。此书出版后引起社会震动。19xx年5月6日比尔斯与13位志同道合者一道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19xx年2月在比尔斯等人积极努力下,在纽约成立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至此心理卫生工作逐步推广开来。

2、领会:(1)当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20世纪20---二战结束)

19xx年5月,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市召开,53个国家的3042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并选举产生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威廉华任会长,比尔斯任秘书长。

这一阶段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是:致力于精神病院的给养改革以及建立广泛的精神病社会保障体系,以使精神病患者受到社会公正处置,并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第二阶段: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

19xx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心理健康与世界公民》的纲领性文件.在此次会议上还成立了新的国际心理卫生组织——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19xx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建立了心理卫生处.这些组织的建立与纲领的颁布与实施,编织着心理卫生运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19xx年,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明确提出心理卫生今后的工作任务是:在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及教育学等各个领域,使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这一阶段表明心理卫生工作已经超出传统的精神病学范畴,正在拓广它的服务领域。

第三阶段: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挖掘人的心理潜能. (20世纪70年代—至今) 这一阶段,西方心理学工作者开始从人本主义角度来审视心理卫生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及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这种关于健康心理的描述给予心理卫生工作者以极大的启发,当今的心理卫生运动朝着全面提高人的心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方向发展。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识记:(1)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

心理健康标准界定如下:

一、智力发展正常 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二、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三、意志品质健全 心理健康者的意志品质具有如下特点:①行动目的明确,独立性强②善于当机立断,果敢性强③行动不屈不饶,坚毅性强④心理承受力强,自制力好。

四、行为协调适度 心理健康者的行为具有如下特点:①须与年龄特点相一致;②须与社会角色相一致③须与刺激强度相一致④行为的一贯和统一

五、人际关系和谐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六、人格完整独立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独立完整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考核要求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1、识记:(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所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2、领会:(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各自以一个连续体的不同区段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但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事实上,这四种助人活动在连续体的分布上存在着部分重叠与交叉。此外,如果以服务范围广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依次存在包含关系:四者外延间关系是“真包含于”关系,即心理治疗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1、识记:(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横向上是相互交叉重叠的;就纵向联系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各育的基础。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各育的中介和基础,它为学生形成思想品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塑造美感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前提。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识记:(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所决定的。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来看,这种必要性主要渊源于以下四种需要。

(一)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诸多的研究证实,具有高品位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资源的要素。因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实现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条件,它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国家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素质现代化,现代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体。国家现代化,关键是使国民心理素质现代化。而欲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青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 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需要 教育思想的大变革也促使人们重新确立新的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质量观,并据此确立教育发展的新战略和新目标。19xx年月日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曾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通过了“学会关

心”的总结报告认为21世纪教育体系要进行一些重点转移:这些转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向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 四)改变国内基础教育现状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在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急功近利得狭隘教育模式,存在着较多弊端。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直接“杀手”。因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改变国内基础教育现状和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三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简史、现状和前瞻

考核要求

(一)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领会:(1)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教育重点发生转移。从消极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转移到推动学生各方面的都得到发展,并促进其整合到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2.教育形式共存互补。西方学校采用团体辅导和咨询交替使用,发挥其互补的功能。3.教育技术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科学技术也被不断地引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使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4.注意加强早期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开始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个人生长和发展的连续历程,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年级之中,儿童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5.教育理论多元融合。人们日益倾向于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各家理论持兼收并蓄态度。6.教育力量趋于整合。现今,西方学校已突破过去单纯由学校独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旧格局,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7.逐步开设相关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将继续为学生提供内容广泛的心理学课程或相关课程,以协助学生完善人格和适应社会生活。8.重视教育绩效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将通过精心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督导网络,进行经常性的指导与评价等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大绩效并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9.注意本土特色研究。不少学者主张加强本土化研究。10.强化从业人员素质。未来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专业化程度将有所提高(硕士学位是必备资格),培训期限将延长,培训方法将更多地采取模拟的方式,以增强实践能力;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将制定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颁发证书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识记:(1)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其三,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 其四,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交流与研讨

(2)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

1.普遍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获得全面实施、普遍发展

2.重点化。重点将以维护心理健康逐步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的培养。

3.整合化。多学科整合共同揭示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向。

4.现代化。方便、快捷、丰富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将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普及、更具有成效和影响力。

5.本位化。即全校教师参与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专业化。即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

7.本土化。就是中国化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更适合我国国情,更注重实际教育效果,更注重将国外先进的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第四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考核要求

(一)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识记:(1)各年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主要依据是从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心态的把握与分析出发,来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不同心理结构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从不同心理结构层面的来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细指从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来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1、识记:(1)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主要包括开发自我智能、掌握学习策略、改善学习品质三个方面。

在“智”方面的教育目标主要指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方面的良好品质。在“能”方面的教育目标主要指培养学生的诸种能力。学习策略目标包括使学生掌握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学习规则、学习方法,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学习品质目标包括: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激发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校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学会正确归因。

(2)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目标;

学校情感教育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和增强其情感调控能力,包括下面五个方面:1。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认知和情绪识别 2。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表达和情绪理解 3。帮助学生学会情绪主导和情绪平衡 4。帮助学生学会情绪控制和情绪宣泄 5帮助学生学会情感发展和情感培养

(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志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志目标市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即意志的独立性、意志的果敢性、意志的坚毅性、意志的自制性、

(4)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目标可以概括两个方面:1。促进社会适应即发展自我意识,促进沟通交流。2。完善个性品质 即培养自主、勤劳、负责、坚强、利他与创新品质。

(三)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 识记:(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三个层次

从教育效应层面来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则这一目标可以看成有以下三个层次的子目标所组成的目标体系:1、基础目标 2、基本目标 3、终极目标

2、领会:(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即及时发现并科学地矫正学生的心理疾病,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对自我心理健康状况有正确的认识,能够自我排忧解难,游刃有余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扰,保持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心态。

(2)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优化心理素质,就是要求通过对学生的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他各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有着和谐的适应关系,从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即充分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的独立民主意识、很强的创造性、智力充分发展和品德十分高尚的人。

第五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考核要求

(一)学习心理指导的内容

1、领会:

(1)学习心理指导的五方面内容:①学习方法指导。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合自身特点的一系列手段、方式和途径。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与前提。②学习动机指导。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③学习兴趣指导。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④学习习惯指导。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进行学习活动的特殊倾向。⑤应试心理指导。

(二)智力训练的内容

1、领会:

(1)智力训练的五方面内容;①使学生民解智力发展是一种动态过程。②使学生正确认识智商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③使学生正确认识男女智力差异。④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潜能⑤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参加智力训练。

(2)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对智力训练的启示: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七种能力,它们通常在一些人群身上出现,并概括出这些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既可以选作为智力训练的具体目标,也可选作为智力训练的内容。①语言符号能力。②数理逻辑能力。③视觉空间能力。④音乐节奏能力。⑤身体运动能力。⑥人际关系能力。⑦自我认识能力。

(三)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1、认知:(1)情感教育的内容: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培养积极的情感,其次是调控消极情感。

2、领会:(1)情感教育的必要性:①情感教育能促进品德的发展。②情感教育能促进认知的发展。③情感教育能促进身体健康成长。

(四)性格教育的内容

1、识记:(1)性格教育的内容:包括两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帮助他们矫正不良性格特征。这两者可以统一在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结构之中。

(五)耐挫能力的培养:

1、识记:(1)耐挫能力的概念:又称挫折的耐受能力、挫折承受力、挫折容忍力等,是指个体对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程度的大小。

2、领会:

(1)耐挫能力培养的必要性:①是挫折反应的普遍性使然。②是挫折所导致行为结果的两重性使然。③是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然。(2)耐挫能力培养的内容:①是要使学生形成对挫折的正确态度。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③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

(六)人际关系指导

1、识记:

(1)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

(2)人际关系的六方面功能:①获得信息功能。②自知、知人功能。③自我表现功能。④人际协调功能。⑤社会化的功能。⑥身心保健功能。

2、领会:(1)人际关系指导的内容:①调整认知结构。②克服人际偏见。③加强个性修养。④掌握有关知识。⑤学习交往技能。⑥掌握调适策略。

(七)性心理健康教育

1、领会:

(1)小学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劳动创造人。?我们的身体。?良好的卫生习惯。?男性和女性。?快乐的生日。?美好的家庭和社会。?青春发育。?第二性征。?月经初潮。?通精(射精)。⑴生命的诞生。⑵两性交往。

(2)中学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青春期的生理发育。?月经。?遗精。?少年友谊。?青春期心理发展。?青春期异性交往行为规范。?人类的性。?性欲。?早恋。?性道德。⑴性的越轨行为和性犯罪。⑵家庭。

(3)大学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人类性欲的社会发展史。?性心理卫生学研究的发展史。?人类性欲的生物学基础。?人类性发展阶段。?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习得过程。?婚恋与家庭。?优生与计划生育。

(八)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1、识记:

(1)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概念:自尊心是由概括化了的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是个体悦纳自己、尊重自己并渴望受到他人尊重的一种积极健康的自我情感体验。自信心是对自我认同、肯定、接受、支持的一种态度,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2)自我菲薄与自我陶醉的概念:自我菲薄是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体格、容貌等深感不足,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种问题类型。自我陶醉是指过高的评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2、领会:(1)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的内容:①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水平。②使学生学会恰当地自我展示。③使学生学会自尊和自信。④使学生学会追求自我完善。⑤使学生学会摆脱自我意识的困扰。

第六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考核要求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八大原则

1、识记:

(1)主体性原则的概念: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发展性原则的概念:发展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意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不仅要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作动态考察,而且在对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效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

(3)活动性原则的概念: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心理发展。

(4)成功性原则的概念;成功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尽量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快体验,减少失败的不愉快体验。

2、领会:

(1)针对性原则依据的学生特点:①学生的年龄特点。②学生的性别特点。③学生的表现特点。④学生的时代特点。⑤学生的个性特点。

(2)贯彻主体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要从满足学生的正确需要入手。②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事事包办代替。③教师要尽其所能,全面了解学生。

(3)贯彻发展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求教育者坚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②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③要注意“三早”。

(4)贯彻尊重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①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②尊重学生的选择。③对学生一视同仁。

(5)贯彻全面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①树立学生“全人化”发展观念。②要及时发现和

弥补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缺陷,全面考察和分析这些缺陷的形成原因和制定对策。

(6)贯彻活动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①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要能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②要注意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重复参与各种训练和练习。

(7)贯彻成功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①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必须是恰当的。②帮助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特点的抱负水平。③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④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8)贯彻全面性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①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②要注意给每个学生以机会。③注意学生的特殊需求并给予实际帮助。

第七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一):心理诊断

考核要求

(一)心理诊断的基本问题

1、识记:

(1)心理诊断的定义:即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并确定其心理健康问题的性质和程度。

(2)心理诊断的特点:①心理诊断的相对性。②心理诊断的全体性。③心理诊断的全面性。④心理诊断的系统性。⑤心理诊断的多维性。

(二)观察法

1、识记:

(1)观察法的特点:从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分析。就优点而言,①运用广泛。②自然真实。③简便易行。就缺点而言,①表面性。②被动性。③虚假性。④限制性。

(2)观察法的分类:①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②系统观察和非系统观察。③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④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⑤无结构观察和有结构观察。

2、领会:(1)观察法实施的要求:?坚持观察的计划性。?坚持观察的可行性。?坚持观察的精确性。?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坚持观察的可信性。?坚持观察的主动性。?坚持观察的统一性。?坚持观察的灵活性。?坚持观察重点的突出性。⑴坚持观察记录的详备性。⑵坚持利用观察资料作出心理诊断的谨慎性。

(三)会谈法

1、识记:

(1)会谈法的定义:是指心理教育工作者通过与学生或其家长、教师、同学详细面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性质、状况等,然后作出评估的心理诊断方法。

(2)结构式会谈的特点:其优点是有助于系统地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并能不遗漏所要问的问题;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追问和检查方法比较固定,可节省时间;由于预先编制好提纲和问卷,问话措词比较一致,故可把不同对象在一起进行比较等。其缺点是过于主动地查问,方式比较刻板,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或只能获得“是”与“否”的简单回答,而无法获得详细、深入的资料。

(3)非结构式会谈的特点:是事先不预定问卷或定向的标准程序,诊断者可以同学生自由交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他想要说的话。

2、领会:(1)会谈法实施的要求:①编制会谈提纲。②建立良好的关系。③把握会谈方向。④注意及时记录。⑤处理特殊情况。⑥善于察言观色。⑦讲究提问技术。

(四)问卷法

1、识记:(1)问卷法的特点:其优点:①简便易行、省时省力、调查面广、信息量大,且便于整理和进行统计处理,因而适合于进行区域性的或面上问题的现状调查和诊断。②可以采用不记名的方法,调查者双方毋需面对面地谈论有强刺激性的问题,学生消除了心理上的顾虑和障碍,因而可得到客观真实的材料。其缺点:①问卷调查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问卷题

目的质量。②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仅靠问卷法常常不能得到更为深入的信息资料,因而在对学生进行诊断时需佐以其他方法。(2)问卷法的分类:①开发式问卷法。②封闭式问卷法。

2、领会:(1)问卷法实施的要求:①问卷的结构。②问卷题的设计。③问卷的篇幅及答卷时间。④问卷的试用与修订。⑤问卷的发放与回收。⑥问卷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心理测验法

1、识记:

(1)心理测验的定义:是心理测量的一种手段,是高级形式的测量方法,它不仅具备心理测量的所有属性,还具备其特定的含义。

(2)心理测验的特点:①心理测验的间接性。②心理测验的相对性。③心理测验的稳定性。④心理测验的客观性。

(3)心理测验的分类:①按测验功能分: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教育测验。②按测验人数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③按测验材料分: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④按测验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

2、领会:(1)常用的心理测验:①智力测验:《中国比内测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②人格测验:《16种人格因素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Y-G性格测验》。③心理健康测验:《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康奈尔健康问答》;抑郁评定量表;焦虑评定量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3、应用:(1)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谈谈如何进行心理测验的实施:①端正测验态度。②注意资格认定。③讲究测验道德。④选择测验种类。⑤作好测验准备。⑥规范测验操作。⑦注意结果解释。

第八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二):心理教育

考核要求

(一)心理教育的方法

1、识记:

(1)认知改变法的形式:①讲授。②谈话。③报告。④讨论。⑤参观访问。⑥启迪。⑦位移。⑧阅读。

(2)榜样示范法的形式:①典范。②示范。③模范。

(3)心理训练法的涵义与形式:涵义:心理训练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的方法。形式:①练习。②纪律。③制度。④委托。⑤活动。⑥训练。

(4)心理修养法的涵义: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为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而自觉地进行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控的过程。

(5)环境陶冶法的涵义与形式:涵义: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形式:①人格感化。②环境陶冶。③艺术陶冶。

2、领会:

(1)心理训练法的运用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唤起学生主动。③注意检查监督。

(2)环境陶冶法的运用要求:①创设良好环境。②注意启发说服。③引导学生参与。

3、应用:(1)谈谈如何运用榜样示范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①选好榜样。②把握特点。③指导过程。④激起情感。

第九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三):心理干预

考核要求

(一)心理干预的基本问题

1、识记:

(1)心理干预的涵义: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

政策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

(2)个别干预与团体干预的涵义:

个别干预,即由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一对一地进行干预。

团体干预,即对团体进行的干预,或通过团体对其成员进行的干预。

(3)特殊干预与一般干预的涵义:

特殊干预是针对学生的特殊需要而进行的心理干预。

一般干预是针对学生的一般需要而进行的干预。

(4)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的涵义:

直接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直接面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干预。

间接干预是通过教师或家长的媒介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干预。

(5)前摄性干预与反应性干预的涵义:

前摄性干预:是在问题发生之前,预想到可能发生问题时即展开心理干预,以预防问题产生,或者当问题处于萌芽状态时,便及时提供心理干预,以避免问题的发展和恶化,亦即尽早解决问题。

反应性干预:在心理问题真正发生之后,采取有力的心理干预策略,使受干预者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帮助干预对象进早回归到正常状态。

2、领会:(1)心理干预的要求:①面向全体学生。②重视特殊对象。③针对心理问题。④完善心理诊断。⑤加强自身建设。

(二)强化干预

1、识记:

(1)强化的涵义: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它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

(2)强化物的涵义:能增强某个反应在以后呈现频率的刺激,叫强化物。

(3)强化干预的涵义: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发射原理基础之上的,它是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加某些适应性行为,或减弱、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

(4)代币制的涵义: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以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

(5)消退的涵义:是指停止对某种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失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

2、领会:

(1)强化的类型:就奖励而言:①正强化。②负强化。就惩罚而言:①正惩罚。②负惩罚。

(2)强化物的种类:①社会性强化物。②活动性强化物。③反馈性强化物。④物质性强化物。

(3)消退法使用的注意事项:①考虑是否适用。②必须持之以恒。③控制强化源泉。④加强言语指导。⑤佐以奖励方法。⑥把握方法特点。

3、应用:(1)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运用行为塑造法培养新行为。①明确目标行为。②选择为实现最终目标所需塑造的靶行为。③确定行为塑造的起点。④设计逐渐逼近最终目标应采取的步骤。⑤安排达到每一个子目标的有效强化物。

(三)模仿干预

1、识记:

(1)模仿干预的原理: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他对个体尤其是儿童的学习活动和大量的社会性行为发展作了广泛的观察和实验讲究。发现,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受对别人行为及其后果观察的影响。

(2)替代性强化的涵义:指个体若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或肯定,就会增强产生此种行为的倾向;反之,若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或否定,就会抑制或减弱产生此种行为的倾向。

(3)模仿干预的类型:①真实性榜样。②符号性榜样。③内隐性榜样。

2、领会:(1)模仿干预的注意事项:①作好模仿准备。一是选择好可模仿的榜样,二是选择好要改变的行为。②提高示范质量。③正确进行强化。

(四)厌恶干预

1、识记:(1)厌恶干预的涵义:又称惩罚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

2、领会:(1)厌恶干预的具体方法:①橡皮圈拉弹。②社会不赞成。③内隐致敏。④暂停。⑤反应代价。

(五)放松干预

1、识记:(1)放松干预的涵义:是有意识、有系统地训练肌肉动作逐步达到松弛,并使呼吸减缓,目的在于获得控制身心活动强度的能力。

2、领会:(1)放松干预技术的种类:①一般放松。②丹田呼吸放松。③相象放松。④深呼吸放松。⑤凝神。⑥意念集中。

3、应用:(1)试用一般放松训练技术对考前焦虑的学生进行干预。放松前的准备:①环境要求。②姿势要求。放松的步骤和要领:整个放松遵循由下至上的原则,到面部肌肉放松结束。①脚趾肌肉放松。②小腿肌肉放松。③大腿肌肉放松。④臀部肌肉放松。⑤腹部肌肉放松。⑥胸部肌肉放松。⑦背部肌肉放松。⑧肩部肌肉放松。⑨臂部肌肉放松。⑩颈部肌肉放松。⑴头部肌肉放松。

(六)其他干预

1、识记:(1)系统脱敏干预的涵义与原理:涵义:又叫缓慢暴露干预、交互抑制干预,是20世纪50年代由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帕创立的。它是指用强化一种行为,以达到抑制或减弱另一种与之不相容反应目的的干预方法。

(2)满灌干预的涵义:又叫暴露干预、冲击干预和快速脱敏干预,是强制学生直接接触引起恐怖、焦虑的情绪,坚持到恐怖、焦虑反应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干预方法。

(3)角色扮演的涵义与基本原理;涵义:角色扮演又称行为排演,是指角色承担者按其特定地位和所处情境,遵循角色期待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基本原理:是利用社会模仿、角色体验、团体互动、积极强化等效应,促使学生用积极的心理体验战胜消极的心理体验,并努力在实践中促使这种新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方式巩固与迁移。

(4)理性情绪的ABC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的解释个体心理障碍的基本理论。其核心是:个体的情绪障碍或不良行为并非由某一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该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

(5)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6)支持性干预的涵义与方式;涵义:又称精神支持性干预,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心理干预方法之一。方式:①倾听。②解释。③鼓励。④提示。⑤暗示。⑥调整。

(7)家庭干预的理论假设与理论基础:家庭干预的理论假设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不在于学生本人,而在于家庭中的相互关系。家庭干预的理论基础有:①系统理论。②交往理论。③角色理论。

2、领会:

(1)系统脱敏干预的步骤:①防谈。②介绍。③放松。④排表。⑤脱敏。

(2)角色扮演的形式;①心理剧。②哑剧表演。③空椅表演。④角色互换。⑤改变自我。⑥镜子技术。⑦独白技术。⑧同台竞演。

第十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一):专门课程

考核要求

(一)专门课程的设计

1、识记:(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环节

答:一、明确课程目标。二、确定课程内容。三、进行单元设计。P375-384

(二)专门课程的教学组织

2、领会:(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组织的环节

答:一、课前准备。二、组织教学。三、课程评价。P385-390

3、应用:(1)结合实例如何在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组织好开始、中间和结束等环节。 答:一、教学过程开始:1、热身方法。2、澄清方法。3、介绍方法。二、教学过程中间:1、引导方法2、反馈方法3、面质方法4、明朗方法5、连接方法。三、教学过程结束:1、回顾与反省2、计划与展望3、祝福与道别。P386-388

(三)专门课程模式特点分析

1、领会:(1)课程模式的优点与缺点

答:一、优点: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

二、缺点:1、易导致一些教育者完全按学科课程教学的共性来设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从而落入学科课程的俗套之中。2、课程模式主要以集体方式组织实施,注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问题探讨,而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则难以体现出来。3、课程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在以心理学为主体的个别学科领域,忽略了其他学科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P392-394

第十一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二):学科渗透

考核要求

(一)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1、识记:(1)学科渗透的涵义

答: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P395

2、领会:(1)进行学科渗透的原因

答:第一:从教育时空层面来说,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忽略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第二:从教育资源层面来说,各科教学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资利用。第三:从教育队伍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与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第四:从心理学学科本身层面来说,学科渗透为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第五:从教师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可以促使更多教师学习心理学理论,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第六:从课程层面来说,学科渗透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标志,也是现代学校课程发展的必然逻辑。P395-397

(二)学科渗透的实施

1、识记:(1)学科渗透的四种策略

答:一、科学地设定学科教学的目标。二、充分运用学科课程蕴含的资源。三、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四、增强教师“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意识。P398-425

2、应用:(1)结合具体课程谈谈如何运用学科课程蕴含的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答:一、如何运用社会科学类课程蕴含的资源。P403-408

二、如何运用自然科学类课程蕴含的资源。P409-412

三、如何运用艺术体育类课程蕴含的资源。P412-418

(三)学科渗透模式特点分析

1、领会:(1)学科渗透模式的优点与缺点

答:优点:一、具有潜移默化效果,比心理健康教育课及专题活动更为经济有效。二、

增强了各学科的魅力,易为学生接纳;大大拓展了学科课程的功能与目标,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性策略,心理健康教育成熟的标志即在于全体教师的“全体参与”。

缺点:一、学科渗透目前尚处于启动阶段,相对而言,渗透模式较其他模式更难以操作。二、长期以来,学科教育目标忽视甚至排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导致渗透模式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学科教育目标会出现挤压、重叠现象。三、各学科首先要完成自身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学科渗透来完成,还需结合其他模式协同进行。P431-432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三):寓于活动

考核要求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

1、领会:(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答:1、主体性原则2、开放性原则3、多样性原则4、有效性原则5、系统性原则 p440-442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

答:1、活动的目的2、活动的内容3、活动的形式4、指导教师或主持人(老师、学生)

5、参加者(年级、班级、男、女学生人数)6、时间、地点7、活动的准备(场地安排、人员安排、文具、仪器等)8、活动的程序(每一步骤、任务、时间分配、负责人等)9、活动的要求(纪律、操作规程、应变方案)10、活动的总结。P442-443

(二)活动的实施

1、领会:(1)活动实施的五个环节

答:一、把握时机二、激发动机三、精心准备四、具体进行五、总结工作 p443-448

(三)活动模式特点分析

1、领会:(1)活动模式的优点与缺点

答:优点:第一:寓心理健康教育与活动之中,拓展了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内涵与外延。第二:活动模式能较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的操作以兴趣和动机为基础,符合中小学生的天性。第四:活动模式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缺点:1、就学校组织的众多活动来看,都有自身的目标、特点和要求,要在活动课程自身目标的基础上融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这对活动课程的开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就教师方面来看,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有较大难度。3、从学生方面来看,不同年龄学生心理特点不尽相同,故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难以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P449-450

第十三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四):优化环境

考核要求

(一)优化环境的原则

1、领会:(1)优化环境的八大原则

答: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4、有效性原则5、特性性原则6、优势性原则7、筛选性原则8、主体性原则 p455-460

(二)物理环境的优化

1、领会:(1)物理环境优化的三个方面

答:一、时空环境优化。P460-464二、设施环境优化。P465-468三、自然环境优化 p468

(三)心理环境的优化

1、领会:(1)心理环境优化的五个方面

答:一、信息环境的优化。P470 二、人际环境的优化。P471-475三、组织环境的优化。P475-476四、情感环境优化。P477-484五、舆论环境优化。P484

第十四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五):心理咨询

考核要求

(一)心理咨询的基本问题

1、识记:(1)心理咨询的涵义

答: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给来访者以启发、帮助和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的过程。P487

2、领会:(1)心理咨询的性质;

答:1、是解决来访者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帮助他们处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心理咨询不是一般的助人行为,它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为来访者提供帮助的活动,咨询者必须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人员。3、心理咨询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4、咨询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5、寻求心理咨询是基于来访者心理需要的自愿行为。P487-488

(2)心理咨询的原则

答:1、理解支持原则2、保守秘密原则3、认真倾听原则4、疏导、教育原则5、非指示性原则6、感受成功原则7、系统观点原则8、预防为主原则。P491-500

(二)心理咨询的准备与程序

1、领会:(1)心理咨询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答:一、高尚的职业道德。P507-510二、全面的知识技能。P510-512三、优秀的心理品质。P512

(2)心理咨询过程的三阶段六步骤

答:一、初期阶段:1.建立咨询关系2.详细收集资料;二、中期阶段:1.明确咨询目标2.进行指导帮助;三、结束阶段:1.追踪和反馈2.转诊和停诊。P514

(三)心理咨询的一般方法与技巧

1、识记:(1)宣泄与疏导的涵义;(2)贯注的涵义(3)面质的涵义;(4)通情的涵义 答:宣泄是指来访者将其郁积已久的不良情绪与心理问题倾诉给咨询者的过程。 疏导是指咨询者采取措施解除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和障碍的过程。

贯注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应全神贯注地聆听来访者的叙述,认真观察其细致的情绪及体势的变化,并作出积极的回应。同时,还要求咨询者运用有声语言和体势语言来表示对来访者叙述内容的关注和理解。

面质是指咨询者对来访者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

通情是将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应,从而设身处地的去体会他人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体验。P526-536

2、领会:(1)倾听的技巧;(2)影响性技巧

答:倾听技巧有六种:封闭性询问;开放性询问;鼓励;释意;情感反映;概括。P531 影响性技巧主要有:解释、指导、劝告与提供信息、自我揭示、反馈、逻辑推论和影响性概述。P535

第十五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

考核要求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

1、识记:(1)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涵义

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是根据心理健康的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评判的活动

2、领会:(1)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四个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对计划准备工作的评价 2、对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的评价3、 对影响或近期效果的评价;4、对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评价

3、应用:(1)根据评价循环示意图如何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循环示意图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评价可分为以下环节:1、熟悉方案;2、设计评价方案和步骤 3、确定评价指标 4、确定资料收集的方法 5、 收集资料 6、分析整理资料 7、编制评价总结 8、修订原有计划或方案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实施

1、领会:(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三个阶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三个阶段,即准备评价、进行评价和总结评价。准备评价包括:1、确立负责评价的组织机构;2、组织参评人员学习,以明确评价意义、评价方法等;3、设计凭借方案和实施细则; 4、 准备必要的工具和资料;进行评价综合使用以下评价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测量法等。 总结评价通过以下几个步骤:1、细致整理,减少误差; 2、科学整合,得出结果; 3、正确对待,形成报告。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几点说明

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的考试内容基础上,对各章具体内容还规定了考核目标,这样应考者自学与应考时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社会助学者也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使应考者更有效地学习。

命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不超出范围,同时安排好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知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

应用:在识记和领会的基础上,能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地分析和解决。

(二)自学与课程考试所用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陈家麟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由于内容较多,同时有一定难度,应考者在自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习前,应仔细阅读本课程的考试大纲以及每章的第一部分考核知识点的有关内容。

2、认真学习考核知识的具体要点和内容,注意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学习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在自学时要注意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进行学习,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要牢固掌握。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和钻研自学教材,明确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要求,对应考者进行切实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应考者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与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

孤立地抓重点,把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更多相关推荐: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报告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报告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报告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报告姓名xx学号1534001424445专业会计指导教师提交日期二一五年六月十八日这学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让我获益匪浅细读全文悉心反思顿悟生活像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既如此何不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报告论文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题目珍爱生命所在学院机械与电子信息学生姓名倪月成班级学号成绩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20xx年11月15日珍爱生命大学生可以做到谈到生命我们当然会认为是最...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总结与感想

大学心理健康学习报告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课…

《心理健康教育》终结性考核作业(课程报告)

心理健康教育终结性考核作业课程报告作业内容与要求独立完成一篇课程报告报告形式共有四种四选一小论文读后感心理案例分析报告课程学习体会1小论文要与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可以是对某一心理问题的研究或对课程内容某一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报告挫折与危机应对10市场营销2班熊兴明10010320xx16每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会经历很多风雨对于我们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所谓风雨可能意味着竞选的失败恋人的分手经济上...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课程报告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课程报告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姓名xyz学号12345678指导教师x老师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笔者在工作之余逐渐对心理学也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看到遇见未知的自己这个书名的时候内心顿感新奇于是利用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题目用生命的燃烧来拥有幸福学院农学院专业植物检疫年级20xx级姓名邓宏飞学号02号指导教师李巧巧职称20xx年6月山西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用生命的燃烧来拥有幸福摘要幸福就象一串小小的开心棒棒糖...

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收获与思考

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收获与思考摘要心理学是科博大精深的学科也是门与我们当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为解决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将更有利于我们大学生对心理学的更进一层的认...

七小《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心得体会丁爱霞上周五我很有幸得听到了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樊富珉教授的报告会樊教授引用了教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各种案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分析和讲解做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的是心理健康给我印...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个人研修报告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个人研修日志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中心学校卢正银通过本次初中心理健康远程教育培训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我明白了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是多么重要联系我以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近...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一时间二地点三方式访谈四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过程访谈座谈调查六调查的问题体会结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报告(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