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白鹿原

时间:2024.5.14

在白鹿原的序章里,巴尔扎克写到: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宏观的来看,这个说法很对,但是个人感觉很随意的将一位外国剧作家的一句话放到这样一本巨著里面是很不妥当的。白鹿原这部小说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小说或者是一些野史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乡土或者伤痕文学或者批判小说,白鹿原是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是对中国五十多年恣意纵横的历史的一个直面审视,这部作品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前人无人能够企及的,我相信,在这个浮夸陌离的社会里,同样是无人能够够超越的。将一位外国剧作家的一句不管是否是不是随意所说的一句话放在序章里面,我觉得,是把我们民族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作品踩在脚下了。

鲁迅先生曾说,一个民族要敢于直面自己的历史,敢于直面自己过去的罪恶,敢于告诉人民历史的真相。很不幸,我们目前还不是这样的民族,同样,我也不认为我们有任何的可能性可以达到那个高度。这就是我最钦佩陈忠实先生的地方,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很客观的描述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云淡风轻,当一个民族不敢去直视自己的时候,鲁迅第一个站了出来,对我们一通痛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紧接着柏杨又跳了出来,拿出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自以为美的丑陋;然而当陈忠实将这样一部民族史诗吟唱出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整个民族的劣根,我们开始无数次的审视自己,审视整个民族。

在白鹿原中,陈忠实先生一直以第三方的视角去直面历史,描述了白鹿两家几十年的明争暗斗以及发生在期间的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阶级斗争。作者在其中从没有偏袒任何一方,书中所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典型的缩影,如身为族长的白嘉轩,一身正气,无时无刻不以自己族人的安危生存着想,对使自己一辈子都直不起腰来的黑娃都宽宏大度的原谅,白嘉轩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固守传统的守望之人的一个缩影,但是即使这样一个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了仁义白鹿原的一个人,依然有他小恶的一面——用计谋巧取了鹿家的一块风水宝地。而处于对立地位的鹿子霖,是一个敢于打破传统的人,这样说未免过褒了,应该说他是一个时代的投机者,在国共之间含糊其辞,很善于利用时代的变化为自己谋取权势和利益。但是这样一个见风使舵的人,在面对自己家人亲情的时候,依然有其柔情的一面。

那么,陈忠实就是利用这样极端对立的两个代表——传统的守望者与时代的投机者的摩擦,将历史血淋淋的一面、真实的一面、我们所不知道且某些人也不愿意让我们知道的一面展现给了我们。并且告诉我们说,这才是历史,这才是那五十年的真相,这就是中华民族为什么经过数千年的坎坷为何一丁点也不吸取经验和教训,在哪里被石头绊倒了,短短百年后又在那里绊倒了一次、两次、百次、千次的原因!我们在看到了自己的丑陋之后终于看到了我们整个民族的丑陋,看到了我们集体意识、民族意识的丑陋…

如果按照某个作品的优秀与否来评定诺贝尔文学奖的话,白鹿原无疑是最该获奖的,可惜,其一直以作家的创作数量与作品本身对民族劣根性的揭示来评定,从后者来讲的话,白鹿原的意义已远在诺贝尔之上…


第二篇: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


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

沈阳师范大学

中文系

08 汉语言

王仝

08241007

浅析陈忠实的《白鹿原》

摘 要:都说小说是时间的艺术,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意识、政治意识和一个民族的顽强的生命力。《白鹿原》所展示的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作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关键词:民族史 家族史 女性史 文化史

Abstract:The fiction is the art of time,and chen zhongshi’s “Bailuyuan”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deduces a rationtional unique way of thinking of thinking. it reflects a nation’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the tenacity of a nation’s vitality. “Bailuyuan” displays a 50-year’s changes’ great epic in Weihe plain, it is a gorgeous and colorful, startling picture of the long rate in China’s rural areas. “Bailuyuan”, on the set of the Guanzhong Plain in Shanxi Province is known as “the village of virtue”, reflects the delicate of three generations between “Bai” family and “Lu” family. All of the book condenses the national deeping meaning of the history, the shocking realism and the thick epic style.

Keywords: national history the history of a family female history

cultrue history

《白鹿原》这部小说叙述了渭河平原20世纪上半叶50多年的历史变化。外来侵略、国共矛盾、家族纠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为了争夺白鹿原的统治地位,一个家族的两房子孙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闹剧:巧取风水地,恶施善人计,嗣子为匪,亲翁杀媳,情人反目,兄弟相煎??一位老人曾经像陈忠实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族长在家族中很有威信,当他从街上走过时,在门前给小孩喂奶的妇人都要进屋子里站。作者塑造白嘉轩这个形象,很大程度受到这件事的启发。①

一、 《白鹿原》所体现的民族史

正如作家在作品扉页上写的那样:“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2]。历史自然都是由人来创造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却只是那些普普通通允许让全社会人看的一部分,然而民族的秘史却隐含着我们这个民族历史的另一面:即那些民间的、乡野的的东西。它们隐藏于历史斗争的背后,只有通过生活在那

片土地的人们的一切活动才能够真真切切的反映出来。

(一) 整个“白鹿原”所透视的民族性

在《白鹿原》中,许多过去不曾被了解的、不让人知道的甚至有点神秘的东西终于被作家挖掘出来了。白嘉轩、朱先生、黑娃、白孝文等这群生长在白鹿原上的人们,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正是民族历史中的悲怆国史、隐秘心史。这些精心刻画的灵魂,无论是白嘉轩的“族长”形象,还是白孝文的“逆子”形象,“都有着很深的文化象征意味,都是民间文化积淀的产物,展示了民族文化的深邃与厚重”。在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民间文化里积极的一面,也看到他们身上固有的劣根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出,美与丑,善与恶,在民间里从来就是对立又并行出现的,即使是白嘉轩这个仁义的化身,也有着法海形象的一面。作家虽然在他的身上赋予了几近完美的的民族道德,但还是以理智的态度审视了他固有的劣根性。作家用毫不讳避的笔直戳民族灵魂的核心,借以表达了他对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的关切和批判。

如果说民族灵魂是一部充满奥秘的大书,那么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是一部诗化的民族灵魂画卷。面对复杂的民族灵魂,如何去继承与发扬、摒弃与超越,《白鹿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很好的“镜子”。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还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 产 党革命力量,也有以鹿兆谦(黑娃),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以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也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汇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二) 从主要人物身上透视民族性

在小说的众多人物形象中,作家倾注笔墨最多的是白嘉轩与鹿子霖,其他形象或为二者衍生,或不同程度与之相互牵联。白嘉轩做为一族之长,具有宗法家族制度所赋予的有形无形的至高权力,小说展示出白嘉轩以一种超出常人的意志力与使命感坚守白家的社会地位。换地迁坟、种植鸦片、兴办学堂送子女进学堂读书,躬身劳作。目光炯炯、智力超群,善行恶举莫不为白家生存着眼;神机妙算,悉为白家子嗣昌荣。值得一提的是,做为一族之长,他在竭力维护宗法制度存在、家族利益的同时,又奇异而微妙地与现实政治势力保持一定的距离,似有意传达出民间文化与政治文化之间存在着距离与矛盾的复杂状况。白嘉轩多次拒绝田福贤、岳维山、鹿子霖多次让他出任乡约的请求,出于关心乡民的利益的愤怒,曾发动大规模的鸡毛传贴和交农事件,宽恕黑娃的暴力侵害。在白鹿原上阶级之间的搏斗白热化之时,竟当田福贤的面说:“白鹿原成了鏊子”,显然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疯狂的阶级复怀有强烈不满。说白鹿原是翻煎饼的“鏊子”,意为翻来翻去,民不聊生。这绝非冷眼观潮者语,而是一种历史态度,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白嘉轩倾向于革命与共 产 党。

而鹿子霖则是一个阴鸷、孱弱的人。鹿家祖辈以卧心尝胆,定要出人头地的欲望与决心,攒下可以炫耀于世的产业家财。积淀于鹿家血脉传统之中的个人奋斗因素也就成了鹿家在白鹿原得以生存的壁上观,时时警醒鹿子霖的家训信条。

可惜,鹿家到鹿子霖这一辈并不如意。实际证实,鹿子霖已使祖宗的宏图大愿归于空想。客观复杂的环境因素是一方面,自身的人格力量也至关重要。从小说叙述的故事看,祖宗昔日忍辱含垢的韧性与毅力在鹿子霖这里变相化为凌驾弱人之上的恣肆欺虐;产业家财的优越感则蜕变为维护权力欲望的奸作狡黠。在与白氏家族的纠葛矛盾中,处心积虑地以阴毒的手段与白家抗衡。最令人齿冷的是唆使小娥拉白孝文下水的阴谋以及俨然厚道长者的跪谏。鹿子霖身上体现出的这种腐朽堕落的人格特征,显然代表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劣质因素;投井下石、背信弃义、“窝里斗”??。意图将之与向嘉轩所具有的那种正直、刚毅以及多数情况下的磊落人格相映衬,不时传达出对这一人物的贬斥与鄙夷。

二、 《白鹿原》所体现的家族史

(一) 《白鹿原》中的宗法观念

宗法观念。这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沉积于民间构成的稳定的社会心理结构。其主要内涵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核的行为规范。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文明禁忌。其不仅在长期的民族文化生活中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巨大作用;而且,久而久之对社会心理产生一种威压与禁锢。小说虽然客观地展示出这一观念的文化意义,但实际上的民族秘史除依循于这一观念之外,现实状况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于“客观”的反讽。朱先生以《乡约》呈给白嘉轩,与鹿子霖带乡民诵读,期待一种稳定安宁的生存平衡。朱先生、徐先生及白嘉轩等这一善良愿望,每每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碰壁。平衡是暂时的,这一文化环境中所固有的阶级矛盾,政治冲突并非能由“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所能避免的。阶级利益之间的争斗也非“能御童仆”的宽仁忍耐所能消弥的。白灵、鹿兆鹏等人的革命意愿也非应“能敬长上”所能放弃的。白嘉轩隐瞒动机,对朱先生不讲诚信,迁坟换地;鹿子霖霸占小娥,当许多有姿色女人子女的“干大”,似乎在嘲笑乡约的堂皇存在。尤其是在阶级斗争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搏斗中更显出乡约的苍白与虚伪。宗法观念随封建制度的灭亡其稳定的作用也就愈来愈弱。不过,作者似乎有意推崇这种观念的趋善力量,或者是觉得宗法观念许多内涵有利于社会及个体人生。最后,让“土匪”黑蛋皈依于朱先生,文明起来。似乎宗法观念的教化力量,浸染人性的作用使阶级意识相形见绌。如何将阶级觉悟、革命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相互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人物塑造所面临的艰难问题。作者在此点上不算很成功,倒显出一种“拼凑的无奈。”②不仅国民党反动势力与“乡约”,宗法观念发生冲突,共 产 党革命力量也同样与其发生抵捂。愤怒的乡民砸碎刻有“乡约”的石碑以及后来的红卫兵小将掘开朱先生的墓穴,似乎是形式上的胜利,实际上反映出宗法观念与阶级观念的矛盾。革命进程中的非理性暴力因素、自我否定因素也就成为作者意图超越政治倾向的理由。

(二) 《白鹿原》中人性的多样化

性。小说中描写性的文字颇多,可以看出近年来以性的角度审视社会人生的文学倾向对作者的影响。诚如孟繁华所言“:性,在这里已不仅仅是感官刺激的手段,同时它是驱动小说“秘史”情节发展的主要缘由”、“白鹿原陷入了巨大的性的情结之中,性成了一个伟大的神话,逃出劫数的人在白鹿原已屈指可数了。③西

方社会生物学家莫里斯将人类的性行为归纳为13种功能:生殖、爱情、欢愉、交流、游戏、认证、征服、炫耀、麻醉、逃避、商业、政治、升华。见鲁枢元著《隐匿的城堡》④。白鹿原上性爱带有“前技术时代”的特点。生殖功能在白氏家族展示得最为充分。白嘉轩连娶七房老婆,是想向世人证明传宗接代的使命感。“无后为大”成为白嘉轩的道德律令,不仅自己墨守蹈距,而且现实一旦与此律令发生冲突;血缘的纯洁性,对宗法观念坚守也即显得微不足道。他让三子孝义借助免娃的“牛牛”怀孕生子,也许是忘记了“乡约”颁布之时指责白满仓之妻扯襟坦脯的义正辞严。不仅白嘉轩的性意识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他的这种专注于性的生殖功能的特征在后辈身上不仅仅是弱化,也开始显示出拓展的特征。这想必是作者依循人物性格在特定环境下必然由之的规律精心设置的情节。小娥抑制不住性的躁动,竭力体现性的欢愉功能;白孝文甘为后成乞丐沉溺于小娥的性爱体现在是性的麻醉功能;白灵毅然挣脱婚约的束缚与鹿兆鹏同居则向世人昭示出性的爱情功能。而鹿子霖倚仗乡约的威严、霸占小娥,坦然地实践了性的征服功能,并通过小娥诱惑白孝父创造性设计了性的政治功能。心机巨测,非同一般,使贪求占有欢愉的“老和尚”、“碗客”丑所难及。

(三) 《白鹿原》中的家族斗争

权势。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对权势的热衷和执着不仅构成小说或明或暗的线索,也是白鹿两家赖以生存的心理动因。白嘉轩迁坟换地,机心深匿是由于白家权势的需要;鹿子霖居心叵测,陷白孝文于淫乱同样出自对权势的欲望。白孝文审时变势,翻然投机革命,终于将“革命功臣”黑娃送进法场,潜在原因人是对权势的响往和维护。鹿子霖出狱后发现祖宗坟上有狗屎,所发感慨及继任乡约仍是权势的作用。对权势的热衷是“官本位”文化的集中表现。这种刻画,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这种文化现象的无奈与怨艾,反衬出作者渴望宽仁大度宽人容物的感伤情怀。冒昧地说,作者这种情怀,是由自于对永恒人道主义的幻想。可惜,这种幻想在“民族秘史”面前显得茫然无措,难以自主。

(四) 《白鹿原》中的谶纬文化

谶兆预言。这是常有神秘色彩的文化因素。集中表现于白鹿原上的智者圣者朱先生的行为言语之中。朱先生既是宗法家族观念的维护者,又是充满禅机妙心的社会文化危机的预言家,也是伦理道德观念的美质的象征。每当白鹿原陷入生存的劫难危机,他却以少有的精英姿态化解之。劝张督督退兵是大壮举,使白鹿原免遭生灵涂炭;窥透人性、阶级斗争本相,送田福贤一车银元,救鹿兆鹏于水深火热更显大智非凡。宛如白鹿原那只似有似无的神鹿,一种精灵韵味氤氲而生。他跳闪腾挪,跃过重峦叠嶂,躲过灾难的降临;踱于山巅之上,俯视滚滚红尘,眈睽后世,竟毫发不爽。几十年后,墓穴中“折腾到何日为止”语已超出写实的范畴,带有一种宿命的魔幻色彩。“折腾”即争斗、矛盾冲突,是对永恒秩序的破坏,是对安宁祥和的否定。不要再“折腾”这种谶兆预言以作者在80年代对历史的反省反思为潜在前提,以当代眼光审视历史为旨归,既是白鹿原的心愿,亦是作者的祈祷。但以“折腾”来概括白鹿原的“民族秘史”,不只是一种贬义的讽谕,还有一种将历史简单化的幼稚涵义。

三、 《白鹿原》中的女性史

(一) 《白鹿原》中的女性,是男权阴影下的附庸。

白鹿原》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风波突起的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 , 原上发生的一幕幕活剧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以政治文化角度看 , 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 , 有以鹿兆鹏、韩裁缝为代表的共 产 党革命力量 , 有以鹿兆谦 ( 黑娃 ), 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以民间文化角度看 , 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 , 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 相互融汇交织, 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在这个恢弘的如史诗般的著作中,在宗法制传统精神的浸淫下,众多的男性形象被人们广泛关注,往往忽视了与男人共同构筑世界的另一半——女性。一如王安忆所说:“ 对母系世序的追寻会在活人的记忆与口头传说消失的地方的终结,延伸到文字——到文明的断篇残简之中的寻找,其发现只能是男性祖先的身影。”⑤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小说里女性的功绩与故事始终在历史的“背后”,点缀在男性故事富丽的画屏之上,成为一个遥远而朦胧的底景。她们在白鹿原这个男性历史画卷上瞬间显现,却永远而无言地陷入了她们试图逃离的悲剧命运。

(二) 《白鹿原》中的女人们是男权文化的受害者

最典型的形象,便是在白鹿原上最无辜的女性形象——鹿家大儿媳,一个连名字也不曾留下的女人。虽然是原上名医冷先生的大女儿,嫁入了门当户对的鹿家,但怎料鹿家长子兆鹏一心要与封建包办婚姻说“不”。除了公公的三个巴掌打出来的新婚之夜她就再也没有见着自己的丈夫。在人类生活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社会长期进化而产生的“文明的奇迹”,是男女异性心灵碰撞的绚丽火花和爱的升华。“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她正值青春,正值生命的花季,有着对幸福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求,却被残酷地拒在这至善至美的爱情世界门外,情感世界一片荒芜,苍白冷寂。没有卿卿我我、缠绵缱绻的柔情,缺乏铭心刻骨、摄人心魄的炽情,曾经的望眼欲穿、急切企盼和魂牵梦萦都在可怕的岁月之刀下消磨殆尽。这个洋溢着青春活力和生命活力的姑娘被生生逼疯了!

纵观《白鹿原》全书,男性中心立场依然制约着女性的生命价值。书中女性之大多数,仍无法以获得男性世界的认同,被赋予悲剧命运。在漫长的男权统治历史中,女性总是作为男性视野中的自然存在物而在生生死死、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层面上沉浮,难以超越自然存在而成为自主的群体。中国现代男性叙事在进行人生价值的终极的探寻时,一方面既从男性精神共鸣的角度揭示、批判奴性女性的精神贫乏,另一方面往往又不合理地把女性在现实日常人生层面上舒展人性、追求人性、超越人性,争得做人甚至不过是“做稳了‘女奴’”的人生努力予以压制。其中实际上潜藏着男性强势性别群体压制女性弱势性别群体的霸权意识、封建糟粕。 男性叙事对女性性格主体性的描述,也同样倾注着作者自我的人格倾向、心理需求。男性作家借助女性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倾向、心理需求。男性以领路人自居,往往就对自我缺乏反思,所以他们替妇女控诉封建礼

教的同时往往忘了两点:一点是文化有承传性,他们在激烈反封建的同时往往并没有警惕到自己也可能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封建男权传统。第二点是他们没有警惕到他们所建构的新的意识形态中可能暗含着新式的男权意识。这就造成中国现代男性作家在心理上普遍地存在着显层性别理念与深层性别潜意识分裂的状况。作品中所体现的性别意识,既有尊重女性主体性观念,同时又相当普遍地承传着中外性别等级权力思维,还有在新意识形态理念遮蔽下的新的性别权利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背叛了他们解放妇女、尊重女性主体性的初衷。

四、 《白鹿原》中的文化史

(一) 《白鹿原》中的道德约束

我们以黑娃对白、鹿两家的态度为例。鹿黑娃还很小时,就说:嘉轩叔的腰挺的太直了。白家待鹿三一家绝对无可挑剔,但黑娃自小便跟白家不亲,从上一辈的白嘉轩,到同辈的白孝文、孝武,他都心有隔阂,走不近。

但是鹿子霖家也是大富,却不给黑娃陌生感。他对鹿家的男人,上至子霖下至兆鹏兆海兄弟,都不由得心生好感。他自己说不出这种好感的具体由来,只是觉得深眼窝长睫毛的鹿家人都看着亲切,不像白家人都是一本正经,腰杆儿挺的笔直。后来故事慢慢铺开,确实,鹿子霖的腰杆儿挺得不直。腰挺的不直,对人的姿态便低。人要往上够,总是不容易的,但是往下趴,是轻而易举的事。对于黑娃来说,白嘉轩是需要他踮着脚往上够的,他够不着,就觉得有某种压迫,让他心生自卑。但是鹿子霖是待他亲近的,他无需费力,平身就可触摸。

白嘉轩是白鹿原上道德的典范与表率。除了用计换了鹿子霖家的那块白鹿出没的坡地,他自认一生未做任何亏己心损人利的事。他的腰挺的笔直,直到后来被黑娃吩咐人戳瘫了,他道德的骨架反而挺的更直。正是这种笔直,给黑娃造成了道德压迫。白家的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是一副道德正然的样子。这也是黑娃跟白家不亲的另一个原因:白家给他道德压迫,让他总不自在,让他简直生恨

人的心性有天生的成分,也有后来打磨的原因。黑娃是书里打磨心性最明显的一个角色。而打磨的方式和表现,便是道德上的认知改变。黑娃最后回到了白鹿原,拜了朱先生为师,认真的“学为好人”。到那时,白嘉轩已对他不存在压迫了。在这书里,白嘉轩是一杆旗,始终挺得笔直。他的身上有作者着墨很多的特性,是最朴质的道德。

(二) 《白鹿原》中的儒家文化

作者在第二十三章中是这样写的:“她(白灵)进入教会女子学校第一次听到一个陌生的名字——上帝时,就同时想起了白鹿。上帝其实就是白鹿,奶奶的白鹿。”所以,白鹿显然是一个超越一切文化局限、统摄所有的形象,它是人类一切爱的精神和幸福理想的象征。朱先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超越了具体的道德实践层面的局限性而具有世界大同意识和博爱精神的道德精神,而白灵的形象则代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有怀着争取美好、幸福未来的理想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仁人志士,他们怀着一颗颗最纯洁的心灵,在中国命运生死未卜的大动荡年月里,毅然投身革命,本想能在未来的地球上出现一个自由、富强、民主、幸福的新中国,但是换来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历史局面,这显然与他们的初衷是相

违背的——白灵的死正是对此一意义的象征,这一形象的涵括性是极大的。黑娃归附于朱先生,也属于这个层面,他代表所有那些追求美好、具有道德自新力量的人。这个层面的人的特点是所有的人都以死亡为结局,表明理想人格与正义气质在现代中国逐渐失落的过程,他们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所必然经受的挫折与曲途。

由于作品的落脚点主要还是述写20世纪最初50年间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命运,所以,作者的主要笔墨放在了传统文化精神在农村的具体表现上,并形成了歌颂传统文化之嫌。也可以说作者在反映中国历史的时候,出于对中国道德和理想主义精神历史状况的总体考察,构思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东西,但是在具体描写的时候,又只能从特定的历史环境出发,所以,更为宏大的意义便无法通过更为宏大的场景体现出来,而只能通过象征寓意系统给予暗示。传统与现代交汇过程中所产生的剥离之痛,腐朽与优秀并存的现象,历史的曲折,理想精神所遭到的扭曲与失落,一种更为宏大的精神的呼唤与弘扬,这也许就是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

① 常振家:《一个民族的历史画卷》,19xx年5月1日《文艺报》 ② 张颐武《〈白鹿原〉断裂的挣扎》,《文艺争鸣》19xx年6期 ③ 《〈白鹿原〉》隐秘的消闲之旅》,《文艺争鸣》19xx年第6期 ④ 鲁枢元《隐匿的城堡》

⑤ 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

参考文献:

1) 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下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xx年修订本。

2) 王仲生《人与历史,历史与人——再评陈忠实的〈白鹿原〉》,《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

年第6期

3)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出版

4) 《二十世纪末中国家族小说的叙事特征》

5) 郑万鹏《东西文化冲突中的 < 白鹿原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7 年

第 1 期

6)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评〈白鹿原〉评论集》,《小说评论》 2000 年第

5 期

7) 唐云《觅我所失——论〈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阐释和留连》,《小说论坛》 1995 年第

1 期

8) 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

更多相关推荐:
读白鹿原有感

读白鹿原有感一部好的小说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离奇动人也不仅仅在于语言的华丽也不仅仅在于对历史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好的小说应当是以上因素的集合它能让人爱不释手一气和呵成地读下来陈忠实的白鹿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中的人...

白鹿原观后感

易中天在他的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一书中说最合乎人性的也就是最道德的恩格斯认为只有以爱情为基础婚姻才合乎道德1然而颇让人费解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无爱婚姻却是最常见的婚姻状况婚姻方式打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漫长的封建...

白鹿原观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白鹿原观后感学号13055127观影过后最大感触是没受过原著的熏陶实在无法更仔细地了解到作者想要描述的这个世界那么只能就电影而谈首出的是白鹿人民在祠堂诵读乡约德业相劝见善...

白鹿原读后感

我品白鹿原又是那水榭明珠却已是沧海桑田人事茫茫又是那天岐夜狼却已是花谢草枯情意壤壤又是那地锦旗昶却已是蓓蕾黯然伤神慨叹秋叶磊落我悄然踏过你我的初年当我走进白鹿原时陈忠实带给我的是我这个时代所无法体会到的情感我喜...

白鹿原电影观后感

白鹿原白嘉轩白孝文鹿子霖鹿兆鹏鹿三黑娃田小娥军队农会日军麦田牌坊祠堂戏台传统秩序约束下的白鹿原是一个安定的乡土社会族长乡约等社会身份职位时代相袭事情发生在民国初年社会环境也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黑娃把关键人物田小...

《白鹿原》观后感

感谢红山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电影白鹿原的机会由于疏于学习没有看过白鹿原的原著初次观看气势恢宏的大片只是被眼前的场面所吸引无垠无际金黄色的麦浪借助风势犹如汹涌的黄河水波浪滚滚在宽银幕的展示下十分震撼在立体声和宽...

电影《白鹿原》观后感

星期二的时候我看了白鹿原电影我没有看过陈忠实先生的作品白鹿原能欣赏到他的手稿一定会是我最大的荣幸不过如此珍贵之物能有幸一瞥之人必也应是凤毛麟角了一部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手稿自然是极其珍贵和令人珍惜的而对于文字...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小说观后感专业20xx级市场营销专升本学号51225520xx026姓名陈丽霞小说中对我感触最深的是陈忠实以女人为导线描写了从清末到解放后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个具有浓厚封建和迷信色彩的故事当然小说中给我感...

《白鹿原》读后感(三篇)

白鹿原读后感三篇孤单的灵魂有些巨著注定无法搬上荧屏就像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一样说出来的那一刻总是显得那么假电影白鹿原上映快两年了我才第一次看到还好我早有准备才不至于产生更大的心理落差尽管张雨绮很靓尽管张丰毅...

《白鹿原》读后感

我读白鹿原历经20多天总算把白鹿原看完了期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把我的心情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欲罢不能直到今日凌晨枕在被窝里欣赏完毕才轻松睡去可以说白鹿原是我看过的第一本中国长篇小说之前读书时代看过的长篇小说都是外...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没有花哨的字眼没有华丽的排场语言描写朴实平常实在直白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恰似陕北农民的性格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也深刻的剖析了人...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郁陕北文化气息的小说作者陈忠实坚信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因此他借这部小说表现了封建社会晚期陕北以及中华民族的风貌小说以白氏和鹿氏两个家族的发展为线索展开首先提到的是白嘉轩他是白...

白鹿原观后感(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