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20xx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 高二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时间:2024.4.13

丽水市20##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

高二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试卷质量总体评价

本学期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的考查范围是必修第一册至第二册一至四专题。命题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严格按照《考试说明》和《历史学科指导意见》要求,并结合我市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又加强学科主要能力的检测,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和巩固的程度,为下一学年充分做好复习迎考工作寻找科学对策。历史试卷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模块的分值比例基本合理。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为25小题,非选择题为3小题,每部分各占50分。从考查范围看,必修一占66%,必修二占34%,分值分布大致合理。具体分布见表1。

1                      

2.注重情境的设计,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试题设计有一定的新颖性,有95%以上的试题是采用史料和图表的形式,而且运用了较多的新材料。这种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的理念。

3.注重学科能力,体现了一定的思维要求。从试题的设计看,考查的角度比较新颖,提供的史料较多,这给学生分析和判断历史问题增加了一定的思维难度。同时多数试题设计较有特色,能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

4.设问简洁明了,答案清晰明确。考查目标明确,试卷结构合理,答案设计简洁明了,便于操作。

主要问题和不足:由于丽水学生的总体学习差异较大,对学习水平中下的学生来说,试题考查能力的要求过高,难度过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让部分学生丧失信心。

检测质量总体分析

参加本次教学质量监控考的学校共有20所,实考人数为3255人。考查结果,20校全卷平均分为63.20分,难度系数约为0.63,标准差16.99,变差数26.88,A等率25.16%,B等率24.85%,C等率25.93%,D等率18.96%,E等率5.10%。各校情况见表2。

表2    2010学年第二学期丽水市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监控成绩分析统计表

客观题与主观题进行比较,全市客观题平均分为34.42分,难度系数约为0.69,主观题平均分为28.78分,难度系数约为0.58。从表中可见,客观题的答题质量相对接近,而主观题的答题质量有明显差距。这次命题的试题量比以往减少(10道选择题),学生答题的时间相对较为充余,因此,重点中学的成绩明显上升,而普通中学由于学生学业基础较差,成绩上升幅度不大。各校平均分与难度系数见表3。

3                各校高二历史平均分与难度系数统计表

表4         高二历史监控等率成绩分布表

表5          高二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监控学校(班级)AB率成绩统计分析表

                                        

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部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平均得分为34.42分,难度系数为0.69。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属于容易题的占52%,稍难题的占24%,较难题的占24%。总体答题质量较好。各校高二历史选择题正答率分布与平均分和难度统计见表6。                                  

6           各校高二历史选择题正答率分布统计表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分值为50分。3道小题主要运用历史资料和图表作为命题的基本背景,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史料的能力。主观题平均分为28.73分,难度系数为0.58。全市主观题部分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等情况见表7。

7           主观题部分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情况统计表

第26题是一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的综合性试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元朝的行省制。本题着重围绕西周、秦、元三朝政治建设的内容,选取了四则相关史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满分17分,平均得分为9.75分,难度系数为0.57。校高二历史第26题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情况见表8。

8            各校高二历史第26题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情况

第26题第(1)(2)小问,满分值为10分,共有5个得分点。最高分为10分,最低为分0分,全市平均得分为5.5分,难度系数为0.55。各校高二历史第26题第(1)(2)小问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情况见表9。

9          各校高三历史第26题第(1)(2)小问难度系数统计表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材料一  周文王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雔,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2分)“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诸侯争霸。((2分)(如答分封制消极影响、后果之类,只得到1分)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强大。(2分)

第1小题第1小问:分析材料所述历史现象。如读懂材料,提取主旨即可得分。但部分学生只有分封制,没把现象阐述完整。第2小问:主要阐述分封制的后期弊端即可,但不少学生遗漏关键知识点:分封制。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知封建(分封制)之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三评价的两种制度各有何弊端?(4分)顾炎武认为怎样才能革除其弊端?(2分)

参考答案:封建(分封制)之失在于造成地方割据混战;(2分)郡县之失在于君主专制,地方无权。(2分)把分封制寓于郡县制之中。(2分)

第2小题第1小问:回答分封制与郡县制弊端。此问不难,根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2小问摘录材料作答即可。存在问题:(1)此题与第1小题第2小问有重复之嫌,(2)郡县的郡字错别字不少,都写成了“群”县。(3)材料的解读能力需加强,一些学生只会死抄、全抄,不会摘抄或处理。(4)历史专业术语表达能力欠缺,口语化的用词频出。

这说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材料解读能力欠缺,答题缺乏规范,审题不清。

第26题第(3)4小问,满分值为7分,共有6个得分点。最高分为7分,最低为分0分。全市平均得分为4.25分,难度系数为0.61。各校高二历史第26题第(3)(4)小问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情况见表10。

10          各校高三历史第26题第(3)(4)小问难度系数统计表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材料四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中央集权固然要加强,而稳定地方局势的任务则更为迫切。平宋以后江南局势长期动荡,致使元廷必须予各军事占领区以相对集中的事权,以便遇到紧急事变能够迅速决策并付诸行动。因此行省才在南方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为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定型奠定了基础。即使在江南形势基本稳定、大一统局面完全告成之后,元朝政权的民族色彩也仍然长期保持,民族隔阂长期存在,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终元一代基本没有改变 , 这样行省在稳定地方统治方面的特殊价值,显然也并未消失。最后,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 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张帆《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

(3)依据材料四,概括元朝在全国范围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为稳定长期动荡的江南局势;行省在南方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奠定了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基础;元朝民族问题突出,行省在稳定地方统治方面有特殊价值;元朝疆域辽阔,设置行省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共4分,每个要点1分)

主要问题是没有对材料作出比较分析,概括不全面,没有抓住核心问题展开。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及其积极意义。(3

分)

参考答案: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1分)(如答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

断削弱也可得分)有助于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如能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阐述合理、表达正确的也可得分)

总体答题良好。但也有少数部分学生没有抓住要点。

第27题主要考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考点有苏联解体;美苏对抗对世界带来的影响;新兴力量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试题选取了三则相关史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满分15分,平均得分为9.10分,难度系数为0.61。校高二历史第27题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情况见表11。

11            各校高二历史第27题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情况

第27题第(1)(2)小问,满分值为7分,共有4个得分点。最高分为7分,最低为分0分,全市平均得分为3.89分,难度系数为0.56。各校高二历史第27题第(1)(2)小问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情况见表12。

12          各校高二历史第27题第(1)(2)小问难度系数统计表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材料一  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1分)

参考答案: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1分)(如答两极格局的结束也可得分)

这一问主要问题是对苏联解体的含义不清,照抄材料。表现为对重大基本历史事实理解不清,基础知识不巩固。

(2)“美苏对抗”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但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世界大战爆发;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6分,每点2分,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题目要要求回答对世界的影响,难度不大,是基础知识的归纳,书本上有非常明确的答案,学生也基本上都能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这是比较好的。基础好的学生都能得满分。但也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一是回答得不够全面,只能答出其中的一部分要点,所以出现失分。二是知识点掌握的零乱,一个要点重复回答,也得不到高分。如何指导学生掌握重要的知识要点,做到实实在在地把握每一个得分要点,在以后教学中有待老师的思考和提高。

第27题第(3)4小问,满分值为8分,共有5个得分点。最高分为8分,最低为分0分。全市平均得分为5.21分,难度系数为0.65。各校高二历史第27题第(3)(4)小问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情况,见表13。

13          各校高三历史第27题第(3)(4)小问难度系数统计表

本题的第(3)(4)两问,学生在答题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

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3)请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或“挑战”的因素。(6分)

参考答案:西欧走向联合;日本经济实力大增;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局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崛起(不结盟运动成立)。(6分,每点2分,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属容易题,得分率较高,但存在如下问题:说明“撼动”或“挑战”两极格局的因素,部分学生答案只写:欧共体、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名词,缺乏史论结合的表述。

材料三 《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4)根据材料三,指出美苏对抗结束后当前世界格局的特征和总趋势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一超多强;(1分)多极化趋势。(1分)

部分学生历史概念不清。把当前的世界格局的特征“一超多强”,表述为“单极世界”(美国的目标),或误答为:当前的世界局势“逐渐走向缓和,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把“多极化趋势”写成“多极化格局”。

学生在答题时对题意理解不够准确,概括能力薄弱。

第28题主要考查考查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社会经济政策和特点。考点主要有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清朝对外贸易政策;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等。试题选取了二则相关史料和二幅图表资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满分18分,平均得分为9.93分,难度系数为0.55。校高二历史第28题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情况见表14。

14            各校高二历史第28题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情况

第28题第(1)(2)小问,满分值为7分,共有3个得分点。最高分为7分,最低为分0分,全市平均得分为4.86分,难度系数为0.69。各校高二历史第28题第(1)(2)小问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情况见表15。

15          各校高二历史第28题第(1)(2)小问难度系数统计表

本题的第(1)(2)两问,学生在答题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3分)

参考答案:限制商人的生活方式;对商人征收重税;不许商人子弟为官。(3分)

针对西汉初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学生对文言文的材料基本能理解,能够准确的列举出其内容:“征重税、限为官”,但对“限制商人的生活方式”,不少学生照抄材料“不得衣丝乘车”,而没有对材料作出具体解释。

材料二 清廷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不需要从外国输入大量商品……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沿海各地的种种侵略活动,也不能不引起清廷的严密注意和防范。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对外贸易采取什么政策?(2分)结合世界经济趋势分析当时清政府外贸政策的危害。(2分)

参考答案:海禁政策(或闭关自守)。(2分) 危害: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中国以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2分,写出其中2点即可)

前一问关于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是海禁政策或闭关自守政策,答题较为准确。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后一问“结合世界经济趋势分析当时清政府外贸政策的危害”,考生答案集中体现在“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与危害”,而没有充分结合世界经济趋势来分析外贸易政策的危害。体现不出“全球化、对外交流和世界潮流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的影响与危害。

第28题第(3)小问,满分值为6分,共有2个得分点。最高分为6分,最低为分0分,全市平均得分为3.31分,难度系数为0.52。各校高二历史第28题第(3)小问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情况见表16。

16          各校高三历史第28题第(3)小问难度系数统计表

学生在答题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材料三    近代工矿业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 价值单位:千元)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工矿业出口呈现出的总体趋势。(2分)分析1910年到1920年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增长趋势。(2分)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共4分,每点1分,写出其中4点即可)

  前一问答题情况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出现“上升、迅速上升、增长、显著增长”等术语,答题符合题意给2分;二是部分同学使用“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等词语,表述有一定的欠缺给1分;或部分同学分析时,没有从表格的总体出发,把表格里“矿产”“半制品”“制成品”单独的、孤立的进行解读,给1分;三是极少同学使用“缓慢发展、向上“等,不符合题意则不给分。后一问是分析“短暂春天的原因”:有这样几种情况:辛亥革命的作用上,直接写“辛亥革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给1分),部分同学写成“推翻封建制度或封建统治”,不给分;关于临时政府的政策鼓励,部分同学写成“国民政府”、“国民党统治”,不给分;关于“实业救国”,写成“实业救国的提出”、“设厂自救”,不给分;关于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把“二十一条”写成“二十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写成“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说明学生对阶段原因混淆,不给分;关于一战影响,部分学生写成“二战影响”;“暂时放松”写成“放弃”,不给分。如果把“经济侵略”写成“侵略”,给1分;还有部分学生把其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原因混淆进来,则不给分。

第28题第(4)小问,满分值为5分,共有2个得分点。最高分为5分,最低为分0分,全市平均得分为1.94分,难度系数为0.39。这是主观题部分得分率最低的。各校高二历史第28题第(4)小问平均得分与难度系数情况见表17。

17         各校高二历史第28题第(4)小问难度系数统计表

学生在答题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材料四    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

 

(4)材料四中的经济状况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3分)材料三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共同的积极意义?(2分)

参考答案: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3分,如只笼统答改革开放只得到1分,表述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层次可得2分,)积极意义:使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2分)

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读题不认真。比如有学生在解答第一个问题时,误将材料三看成材料四,从而理解为对近代民族工业知识点的考察。二是答题时知识点不完整。如回答第一题的具体原因时,对于改革开放的内容理解不透彻,往往只能写到“对外开放”,而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则被遗漏。三是回答问题时考虑不充分,思维往往局限于自己熟悉的某一个角度,从而忽视从其他角度来考虑分析问题。如回答第一题的具体原因时,很多学生都能想到改革开放,但是对于当时的外交环境却忽视考虑,从而失分。四是答题时没有紧扣材料。如回答第二个问题“材料三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共同的积极意义?”时,学生往往忽略材料,写一些比较笼统的答案,与材料联系不紧密。五是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有的学生答案书写的位置不在指定区域,或偏离指定位置,给网上阅卷老师造成困难。

从这次考查的结果看,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体系不完整。二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内涵不理解,从而导致答题混乱,史料张冠李戴。三是解读史料能力薄弱,不知道该选用哪些材料,导致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等结果,而且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差。四是表达能力欠缺,缺乏历史学科的语言味,答题思路不清,概括能力薄弱,只会摘抄材料,不会自己归纳概括。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对历史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其二是要增加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历史材料的能力。其三是要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够系统化。其四是要加强学生的答题规范的训练,注意答题的条理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高答题的技能水平。

执    笔:丁可民

提供材料:叶新红  王绍晋  汤旭敏  程法旺

华亦玲  姚  伟  张念春 

二〇##年七月二十七日

更多相关推荐:
20xx—20xx中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xx——20xx学年度期第一学期中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蚂蚁河乡中心学校我校教学工作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进修学校的指导下,在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下,20xx—20xx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圆满结…

第一学期中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英吉沙县实验中学20xx20xx学年度期第一学期中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英吉沙县实验中学教务处20xx年1月英吉沙县实验中学20xx20xx学年度期第一学期中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20xx20xx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圆满...

20xx年-20xx上初中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蚂蚁河中心校中学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分析报告5成绩情况二学生成绩期中与期末对比从对比看现状分析一我校初中教育现状1生源少学生素质不高初中有三个年部只有三个班没有平行班每班只有十几名学生学习稍好...

学校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学校质量分析陈侃学校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辛勤努力下,在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理解中,圆满完成了上学期教育教学任务,为了在新的一年中能更上一层楼,现将成绩分析如下:一、教学工作情况分析1、成绩…

20xx年-20xx上初中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中北中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现状分析一我校初中教育现状1生源差学生素质不高初中有三个年级只有三个班没有平行班每班只有十几名学生学习稍好些的学生都被家长送进城里读书剩下的学生生源素质差能力低学生人数少竞争意识不强成绩...

初中数学质量分析报告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从演绎式教学转向归纳式教学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形成概念得到定理公式法则等解释应用拓展2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仅仅教数学结论而应精心...

学校年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清塘铺镇中学20xx20xx学年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前提条件我校教学工作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以提高课堂...

八九年级物理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八九年级物理教学质量分析报告1践行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分析在我校以学导教三精两清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我们组经多次修改制定实施了物理三环节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学展示合作释疑精讲点拨当堂练习巩固提升物理这门学科作为自然科学...

20xx.7中小学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质量分析报告

20xx20xx学年上学期全旗中小学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质量分析报告12

20xx.1中小学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质量分析报告

20xx20xx学年上学期全旗中小学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质量分析报告注达到卷面总成绩的60为及格85为优秀教导主任签字

学校教学质量分析材料 文档

在结果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巴西中学教学质量分析材料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可以说教学质量就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我校一度在全县县排名比较低滞后的因素很多首先是人员素质其次是学校管理为此我校始终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

20xx.7中小学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质量分析报告

20xx20xx学年下学期全旗中小学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质量分析报告新惠六小学校四年级学科科学教师陈国明注达到卷面总成绩的60为及格85为优秀教导主任签字

中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