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心得——为什么要尊师重道

时间:2024.4.20

为什么要尊师重道

陈学武

我国之所以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崇尚长幼有序、尊卑有分,而知尊师敬长。而作为师尊师母的弟子,我们更应该知道师之至尊,道之至贵,我们更应该带头尊师重道。

一、为什么要尊师

1、师恩浩荡,终身难忘。

大家知道,每一个人遇到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然后是学校的老师。父母生我们、教导我们,而学校的老师教我们做人做事,对我们的恩惠很大。但这些都是住世的方法而无法使我们脱轮回。而有领天命的师尊、师母、师父,济世渡迷,指我玄关,救我性命,渡我将来得以超生了死,脱离苦海,是以师恩之大更重于父母。我们一定要知道师恩,更要在行动上报恩。那么,我们该如何报恩呢?

2、尊师一定要报恩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况且,上天老母对我们之大慈大悲,如此之重大,师尊师母两位老人家的大恩大德,又如此的宽宏,我们的师父为救我们大家及我们的九玄七祖脱轮回,抱病不辞辛劳,多次从台湾来大陆传道,我们应该把良心掏出来,彻底、认真地改变自己,舍己救众,立愿了愿照愿实行,以报天恩师德,这才不愧是我们自己的天理良心,我们才真能性命得救,玄祖沾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 1

尊师呢?

(1)体师之心。

活佛师尊以挽救众生脱出苦海,同登觉路为心,我们应当深加体会,时时刻刻怀济世救众之心。

(2)尊师之训。

师尊师母借窍成沙盘上之指示,要求我们真功实善,我们应当认真遵行,落实在日常生活的修道之中。

(3)效师之行。

师尊师母为救各处众生,千山万水不辞辛劳,受魔受考为道牺牲,我们也应当效法他们老人家之牺牲精神才对。还有,我们的师父经常抱病为我们大陆同胞着想点道,我们一定要为道不怕辛苦,全心全意地为整个大道场服务。

(4)继师之志。

我们老师以普渡众生,继往圣而开绝为志愿,我们岂可心存二志?

(5)行师之道。

我们应当好好学习道理、道义,替天行道,代天宣化,挽救迷人,死守善道,化人心为道心,方不负老师传道之一片苦心也。

(6)了师之愿。

师尊师母的意愿就是普渡三曹,人人成道,个个成佛,如今师愿未了,我们应当继续完成之。

2

(7)领师之意。

我们应该不违背老师之意,而行济人利物之事。 3


第二篇:为什么要学佛


为什么要学佛“历史上每个政治稳定、国富民强的时期,必然伴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发展。反之,每当国家政治暗淡、灾难深重之际,又必然有不少仁人杰士疾声呼唤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国佛家》)。的确,从社会角度来讲,佛教着实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点不仅历史给予了验证,及至当今社会的“和谐”观念也与佛教的“和平”理论大相吻合。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认为,如今越来越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所珍视的“和谐”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作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的“和合”思想。在20xx年4月13日至16日杭州普陀山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期间,有报导呼吁:“佛陀的和平理想也许比任何时候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想要战胜人类当前在和平与安全、发展与全球环保领域里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就必须摒弃狭隘、短暂的一己之利,站得更高,把人类的福祉与个人的幸福看得一样重要,人人都希望有一个更加和平、平等、可持续的未来,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社会一员,我们的行动都必须以此共同的理想为指导。”正是这样,在谈到“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主题“和谐社会,从心开始”时,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阐述道:“‘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是我们所追求的崇高境界。”他说:“建设和谐世界需要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需各种文明、各种宗教都来发挥积极作用。佛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世界性宗教,与其它宗教一样,在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实,随着现阶段人类科学、物质文明方面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强烈地冲击着传统信仰、伦理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人类在享受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时感精神空虚、道德伦丧,面临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有恐怖主义、战争威胁、世界不宁、人心不安。佛教界自己也认为: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的佛教应该承担净化人心、化导社会的重任,因为佛教之道,虽绵绵不绝,但究其根底,还在明心见性,自净其意。也就是说,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修心正心,放大心量,息灭贪、嗔、痴,由个体而家庭而小区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从事佛教史研究四十多年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认为:“佛教是以它的智慧破除人们的愚昧,以它的慈悲拯救众生,通过净化人们心灵的方式,让人们找回自我。从这个意

义上,佛教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他认为,“和谐”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理念之一,从佛教乃至传统文化中挖掘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就中国而言,是一种有效和值得称道的实践,也为其他国家类似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参考。以上阐述的是佛教的社会功能,倘若科学地分析,也依然可见其具备促进和谐的独特优势。一是佛教文化的相容性优势。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了中国儒教、道教的一些观点,主张三教并存,形成了儒、道、佛三教的合流,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这种文化的相容性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基础。二是佛教理论的宽容性优势。佛教的宽容伦理和“普渡众生”的慈悲情怀,使佛教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独断专行,始终宽容化解排斥与冲突。而宽容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三是佛教修行的实践性优势。其实,“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人间佛教的实践上,佛教体现了注重社会实践,服务普通大众的实践性优势,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举措。护国利民,是佛教对国家和社会的庄严承诺。其实,即便是法律,也是治人于了然,对罪犯的绳之以法,也是在构成破坏之后;而佛教,他的道德教育可以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除了社会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危机需要佛教之外,在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面临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方面,佛教同样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佛教可以引导佛信徒平静和理智地对待身边事,及时调整心态。” 其实,对人来讲,学佛就是因为人生有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人生有烦恼、痛苦、困惑。另外,探究生死问题,寻找生命的归宿和人生的意义,也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如果不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佛,往往就会流于迷信,或变成功利性学佛。总的说来,人生的苦恼,至少包括:诞生的苦恼(生苦);老衰的苦恼(老苦);病痛的苦恼(病苦);死亡的苦恼(死苦);遇到可憎的事苦恼(怨憎会苦);同亲人别离的苦恼(爱别离苦);所想要之物不能得手的苦恼(求不得苦);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即色、受、想、行、识的作用炽盛,盖覆其性,造成人生的种种苦恼(五阴炽盛苦),凡此种种。但不管哪种,人生一切“苦”难,都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业,即不明是非,胡作非为,自行招“集”而来的。如果想得到苦难“灭”绝的果,则必须修行正“道”。也就是说,要克服、消除这些苦恼,而得到真正的永久的快乐,我们就要学佛,用佛法寻找一条解脱之道。因为:(一)佛学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

观佛教之所以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就在于让人对人生获得正确的认识。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和乐观两种。悲观者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死。因而,整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而所谓乐观者,其实也不是真正“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他们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他们并没有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来说,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勉强用一个词来概括,可称谓为“中观”。所说“中观”,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用的是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真正地认识人生的真相,把握人生的方向。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着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以短暂的聚合而成,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其实,佛教只不过是不“讳疾忌医”,根据现实直言罢了,它不是悲观,更不是不负责任,它是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这些苦恼的根源来自于人们自己无知的贪欲,最后指出人们要想克服这些苦恼,走上幸福之道,就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有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烟云,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名利枷锁,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事实的确如此,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精神充实与否,只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二)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佛教在直言人生真相之后,可以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这样才能积极地为他人,为大众服务,也就是在所谓地“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再度地阐明和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四大”是指地(物质的固体)、水(物质的液体)、火(物质的暖性)、风(物质的动性)。这四种是一切世界和身体赖以成立的元素。就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涎唾属于水大,温气体暖是火大,呼吸运动是风大。人的身体就是由这“四大”元素组合而成,也将因“四大”的分离而消灭。人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是空的,假的。佛教的这一思想,目的是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

么,一味贪求功名利禄又有何用?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之说,也不认为佛是万能的救世主,认为自己造作得由自己承担。因此,人人要刻苦耐劳,努力奋斗,辛勤耕耘,以获取丰硕成果。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板的束缚,而是热情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防罪恶;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无论是不杀、不盗、不妄语、不邪淫,还是不饮酒,总之是劝人行持正道。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则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三)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至少要严守五种基本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作药用时,暂可通融)。这五戒不仅与儒家的仁(不杀)、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而且更是做人的根本。违反五戒不仅在社会上不能立足,甚至为国法不容,身陷囹圄。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我们暂且不说下世如何,且看目前,若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能有男盗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这样,整个社会不就宁静、安乐了吗?因此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四)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人要想真正快乐,须要:心情平静,不生烦恼,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对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对于未来能有满意的结果;自己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手中。对于这些要求,佛教都可以满足。因为:佛教劝人知足常乐,乐观进取。依照这样去做,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种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作敢当,不可怨天尤人。佛教的所有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和能力,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答案。佛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因缘(即来世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让众生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

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人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因此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五)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由的人格佛教是“无依道长”,即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依赖神或佛,只要自己努力修法,照样可以成佛,这鼓励了我们的自信和自尊。佛教认为,人人具有成佛的本性,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祸福全在于自己,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佛的救拔,是众生自救的。佛教的这种思想,使人从神权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从而得到自由,它提醒了人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人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有独立的人格,因此才有自尊和自信。此外,我们学佛,还因为佛是一位慈祥的导师。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身为太子,抛弃功名富贵,以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度脱众生出离生、老、病、死之苦。但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温疫来处罚人类的。佛永远以爱心和耐心来教导弟子,他不认为有笨到不可以教育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佛虽然说法无数,详尽地说了无数伟大的真理,教导了无尽众生,但他从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认为他来世间,只是尽到了承前启后的责任,即发扬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启发后知后觉的人。迷是凡夫,悟是佛,他本身是佛,而确信宇宙所有众生,将透过他们本身的努力和磨炼,达到和他一样睿智、伟大的境地。 总之,和谐社会需要佛教,人生在世也需要佛教。佛教绝不是凭我们看到烧香拜佛,就以为是保佑平安的一种手段;因看了一场《少林寺》电影,就以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代表了佛教的真正内涵;只读了小说中鲁智深因杀人而出家,就以为佛教消极遁世。有资料表明:现在南方出家的僧人,百分之二十以上为大学毕业生,初、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过去那种因逃婚、厌世等出家的人绝然减少。其实,要想生活没有愁苦烦恼,要解脱人生的痛苦,要让生活更有品味,要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必须从学佛入手,以佛的智慧来解决一切。

更多相关推荐:
学佛心得1600字

学佛心得“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学佛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拥有智慧。佛是智慧,是觉悟,佛是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佛教传入我国,在翻译经典时新造的一个字,我国古代有“弗”字,加上一个“人”…

学佛心得

坚定学佛信心沿着佛陀的脚步走下去学佛心得体会佛学初级班的学习即将结束在短短的两个多月的学习时间里使我对佛教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体会很多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首先要感谢的是广化寺道场和广化寺的所有的...

学佛心得

学佛心得我的终极信仰究竟是什么20xx0405150220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走在学佛的路上寻寻觅觅试图找到我的终极信仰找到我灵魂最终的归宿我是在社会主义好的嘹亮歌声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高亢口号声中长大的人同时共...

学佛心得

一慈悲心是否有增长1在初地菩萨之前慈悲心是否有增加是一个重要指标初地后才会考虑平等心的问题学佛如果没有学对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好的心态而远离慈悲心有魔心邪心2当有因果或业障显现时因受因果或业障主宰慈悲心会暂时消失否...

五十年学佛心得精论

五十年学佛心得精论净空法师主讲大家好新年有些人认为这是一年当中最大的一个庆典是个非常欢喜的日子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一年过去了又老了一年照佛家讲的佛是讲真话人从出生那一天开始确确实实是勇猛精进一分一秒他都不会浪...

夏法圣老居士学佛心得

夏法圣老居士学佛心得札记一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2谤法是非常严重非常严重的要下无间地狱非常厉害非常厉害3最严重的罪业就是谤法越是佛教徒越容易谤法4千万要注意不可轻易的评论法上的高低5上根利智修渐法他也是个圆解圆人修...

学佛心得:走在光明佛道上

九八年的春天我带着母亲妹妹朝拜拉萨返回成都后我又特意赶到乐山礼拜了乐山大佛记得当时我和成都乐山的许多四众弟子还在朝礼之余专门在乐山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放生那天原本大家都很开心众人齐心协力把一筐筐的鱼儿放归江里但...

一位易经老师初入佛门的学佛心得

一位易经老师初入佛门的学佛心得根本改运之道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915更新时间20xx15如何知命而来改命呢对于一位出身清贫又对易经命理有兴趣的人而言绝对是非常想要从知命而到改命的但是从年轻十六七岁起不断的...

莲友心声一个 “80后”的学佛心得

莲友心声一个80后的学佛心得程子伟我叫程子伟19xx年生人今年大四了是个名副其实的80后谈到学佛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乐于把自己的经历和心得拿来与大家分享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的父母是工薪阶层他们有些善根父亲爱好...

学习禅宗智慧了义经典心得

学禅宗智慧了义经典心得为什么要学习禅宗智慧当我们翻开世界哲学史宗教史文化思想史科技发展史从印度古老的婆罗门教中古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一直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欧洲康德黑格尔等各家各派的哲学家...

戒淫,学佛读经心得

本来不想写的不过想想或许对戒邪淫的人是种鼓励就写了因为我在国外中文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如果写的不对的希望审核的师兄或者师姐看到不对的能帮我纠正下先谢谢了呵呵进入正题和很多无知的青少年一样我也有个很严重和很不好的坏...

学佛入门-净空法师三十年弘法心得

学佛入门净空法师弘法三十年心得昔人学佛首需五年学戒此是佛陀教育新生训练遵守老师教诲福慧双修修福即是为常住作务护持道场修忍修定修慧即是依止明师依教奉行不得违失亲近善师必要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才能出离毕业开始...

学佛心得(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