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时间:2024.4.2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设计题目: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              

院    系:自机学院                        

班    级:电气(1)                       

设 计 者:**                            

学    号:***004170219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31                     

一.        实验目的和意义:

1.      了解matlab 软件的基本特点和功能,熟悉其界面,菜单和工具条;掌握线性系统模型的计算机表示方法,变换以及模型间的相互转换。了解控制系统工具箱的组成,特点及应用;掌握求线性定常连续系统输出响应的方法,运用连续系统时域响应函数(impulse,step,lsim),得到系统的时域响应曲线。

2.      掌握使用MATLAB软件作出系统根轨迹;利用根轨迹图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掌握使用MATLAB软件作出开环系统的波特图,奈奎斯图;观察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对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进行分析。

3.      掌握MATLAB软件中simulink工具箱的使用;熟悉simulink中的功能模块,学会使用simulink对系统进行建模;掌握simulink的方真方法。

二.        实训内容

1.      用matlab语言编制程序,实现以下系统:

1)

G(s)=

程序:

num=[5 24 0 18];

 den=[1 4 6 2 2];h=tf(num,den)

   h=tf(num,den)

Transfer function:

     5 s^3 + 24 s^2 + 18

-----------------------------

s^4 + 4 s^3 + 6 s^2 + 2 s + 2

2)

         G(s)=

    输入以下程序

   n1=4*[1 2];

n2=[1 6 6];

n3=[1 6 6];

num=conv(n1,conv(n2,n3));

d1=[1 1];

d2=[1 1];

d3=[1 1];

d4=[1 3 2 5];

den1=conv(d1,d2);

den2=conv(d3,d4);

>> den=[den1 den2 0];

>> h=tf(num,den)

Transfer function:

  4 s^5 + 56 s^4 + 288 s^3 + 672 s^2 + 720 s + 288

-----------------------------------------------------

s^8 + 2 s^7 + s^6 + s^5 + 4 s^4 + 5 s^3 + 7 s^2 + 5 s

2.      两环节G1,G2串联,求等效的整体传递函数G(s)

      G1(s)=           G2(s)=

程序:

  n1=[2];d1=[1 3];sys1=tf(n1,d1);

 n2=[7];d2=[1 2 1];sys2=tf(n2,d2);

 sys12=sys1*sys2

Transfer function:

                    14

                ---------------------

                s^3 + 5 s^2 + 7 s + 3

3.两环节G1,,G2并联,求等效的整体传递函数G(s)

   G1(s)=         G2(s)=

输入以下指令:

       num1=[2];den1=[1 3];sys1=tf(num1,den1);

       num2=[7];den2=[1 2 1];sys2=tf(num2,den2);

      sys12=sys1+sys2

  Transfer function:

                   2 s^2 + 11 s + 23

                    ---------------------

                    s^3 + 5 s^2 + 7 s + 3

4.已知系统结构如图,求闭环传递函数。其中的两环节G1,G2分别为G1(s)=     G2(s)=

输入以下指令:

       n1=[3 100];d1=[1 2 81];

n2=[2];d2=[2 5];

s1=tf(n1,d1);s2=tf(n2,d2);

sys=feedback(s1,s2)

Transfer function:

                 6 s^2 + 215 s + 500

                ---------------------------

                 2 s^3 + 9 s^2 + 178 s + 605

5. 已知某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求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脉冲响应曲线。

1)单位阶跃响应

 输入如下指令:

         num=[10 25];

         den=[0.16 1.96 10 25];

         y=step(num,den,t);plot(t,y);

         grid;(绘制单位阶跃响应图)

         title;(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图)

                       图5.1.1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2)单位脉冲响应

     输入如下指令:

            num=[10 25];

            den=[0.16 1.96 10 25];

            t=0:0.01:3;

            y=impulse(num,den,t);

            plot(t,y);grid;

   

                          图5.1.2系统的脉冲响应曲线

6.典型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为自然频率,为阻尼比,试绘制出当=0.5,分别取-2 ,0 ,2 ,4 ,6 ,8 ,10时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阻尼比分别为-0.5,-1时系统的稳定性。

输入如下指令:

(1).当=0.5,分别取-2、0、2、4、6、8、10时

w=0:2:10;

kosai=0.5;

figure(1)

hold on

for Wn=w

    num=Wn^2;

    den=[1,2*kosai*Wn,Wn^2];

    step(num,den);

end

hold off

grid on;

title('单位阶跃响应')

xlabel('时间')

ylabel('振幅')

图6.1.1=0.5,分别取-2、0、2、4、6、8、10时的曲线图

(2).当=-0.5

w=0:2:10;

kosai=-0.5;

figure(1)

hold on

for Wn=w

    num=Wn^2;

    den=[1,2*kosai*Wn,Wn^2];

    step(num,den);

end

hold off

grid on;

title('单位阶跃响应')

xlabel('时间')

ylabel('振幅')

图6.1.2=-0.5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图

(3.当=-1

w=0:2:10;

kosai=-1;

figure(1)

hold on

for Wn=w

    num=Wn^2;

    den=[1,2*kosai*Wn,Wn^2];

    step(num,den);

end

hold off

grid on;

title('单位阶跃响应')

xlabel('时间')

ylabel('振幅')

图6.1.3=-1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图

分析:由以上结果可以知道当确定,取-0.5和-1时,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是发散的,所以系统不稳定。阻尼比越大,振荡越弱,平稳性越好,反之,阻尼比越小,振荡越强,平稳性越差。

7.设有一高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试绘制该系统的零极点图和闭环根轨迹图。

       1)系统的零极点

     输入如下指令:

                    num=[0.016 0.218 1.436 9.359];

                    den=[0.06 0.268 0.635 6.271];

                    [z,p,k]=tf2zp(num,den)

        运行结果:

                  z =

                       -10.4027         

                       -1.6111 + 7.3235i

                       -1.6111 - 7.3235i

                  p =

                       -5.7710         

                       0.6522 + 4.2054i

                       0.6522 - 4.2054i

                  k =

                        0.2667

图7.1.1 系统的零极点图

  2)系统的闭环根轨迹

        输入如下指令:

                      num=[0.016 0.218 1.436 9.359];

                      den=[0.06 0.268 0.635 6.271];

                      rlocus(num,den)

                    图7.1.2  系统的闭环根轨迹图

8.单位反馈系统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为:G(s)=,试绘制该系统的Bode图和Nyquist曲线,说明软件绘制曲线与手动绘制曲线的异同。

      1)绘制该系统的Bode图:

           输入如下指令:

                         num=[0 0 2 8 12 8 2];

                         den=[1 5 10 10 5 1 0];

                         margin(num,den)

图8.1.1   系统的Bode图

     2)系统的Nyquist图

           输入如下指令:

                           num=[0 0 2 8 12 8 2];

                           den=[1 5 10 10 5 1 0];             

                           nyquist(num,den)

图8.1.2  系统Nyquist曲线

9.已知某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1.5,试绘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并求出系统的幅值和相位裕量。

      输入如下指令:

                   d1=[1 1];

                   d2=[1 2]

                   den1=conv(d1,d2); den=[den1 0];

                   num=[10];

                   bode(num,den)

   程序运行结果如图所示

图9.1.1   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曲线

  [gm,pm,wcg,wcp]=margin(num,den)

   运行结果如下:

              Gm=0.6000        %幅值裕量

              pm = -12.9919      %相角裕量

              wcg =1.4142        %Nyquist 曲线与负实轴交点处频率

              wcp =1.8020         %截止频率

10.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该系统阶跃输入时的连接示意图如下。K为学生学号后三位。绘制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其峰值时间,延迟时间,上升时间,调节时间及超调量。

输入如下程序:

                   num=[219];

                     den=[1 9 219];

                     step(num,den);

                     grid;

图10.1.1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分析其峰值时间,延迟时间,上升时间,调节时间及超调量

                 num=[219];

                 den=[1 9 219];

                 [y,x,t]=step(num,den);

                 [peak,k]=max(y);

                 overshoot=(peak-1)*100

                 tp=t(k)

                 n=1;

                 while y(n)<1

                 n=n+1;

                  end

                 tr=y(n)

                 m=length(t)

                while((y(m)>0.98)&(y(m)<1.02))

                m=m-1;

运行结果:

        overshoot =

   36.6697

tp =

    0.2209

tr =

    1.0132

m =

   115

ts =

    0.7485

11.给定系统如下图所示,设计一个串联校正装置,使幅值裕度大于h>10分贝,相位裕度大于等于45度。

程序如下:

G=tf(100,[0.04,1,0]);

[Gw,Pw,Wcg,Wcp]=margin(G)

G1=tf(100,[0.04,1,0]);

G2=tf(100*[0.025,1],conv([0.04,1,0],[0.01,1]))

bode(G1)

hold

bode(G2,'r')

grid

figure

G1c=feedback(G1,1);

G2c=feedback(G2,1);

step(G1c)

hold

step(G2c,'r')

grid

结果如下:

Gw =

   Inf

Pw =

   28.0243

Wcg =

   Inf

Wcp =

   46.9701

Transfer function:

       2.5 s + 100

-------------------------

0.0004 s^3 + 0.05 s^2 + s

矫正前后的bode图和域响应图如下:

图11.1矫正前后的bode图

图11.2矫正前后的时域响应图

三.总结

本次课题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升。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到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自动控制原理MATLAB实现的相关资料,自学的时候与同学交流探讨,一步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各种问题,最终完成了课题设计。在此期间遇到了不少问题,首先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遗忘,再次,MATLAB的初次见面也很陌生。不仅要复习自动控制原理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MATLAB软件的使用。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巩固了自动控制原理所学的基本知识。同时,最主要的是对MATLAB软件有了初步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也使我们明白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态度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初步使用MATLAB时,不是很熟悉,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通过这次课题设计,锻炼了我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控制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学会使用MATLAB和Simulink动态仿真工具进行仿真与调试,更能提高我们自身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我们自己的学习研究!

四.参考文献

【1】程鹏,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胡松涛,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9

【3】赵广元,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德丰,MATLAB自动控制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黄忠霖,自动控制原理的MATLAB实现,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第二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一、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100s-1

(2)相位裕量γ≥30°

(3)幅频特性曲线中穿越频率ωc≥45rad/s。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设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5s-1

(2)相位裕量γ≥40°

(3)幅值裕量Kg≥10dB。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三、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闭环系统主导极点满足ωn=4rad/s和ξ=0.5。

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四、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5s-1

(2)维持原系统的闭环主导极点基本不变。

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五、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4s-1

(2)相位裕量γ≥40°

(3)幅值裕量Kg≥12dB。。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六、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100s-1

(2)相位裕量γ≥40°

(3)幅频特性曲线中穿越频率ωc=20rad/s。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七、已知串联校正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对象和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  

校正装置在零点和极点可取如下数值:(1);(2);(3)。若保证闭环主导极点满足ξ=0.45,试分别对三种情况设计Kc,并比较它们的闭环极点位置、静态速度误差系数和时间响应快速性。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分别对三种情况设计Kc,使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闭环系统主导极点满足ξ=0.45。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和根轨迹示意图。

4、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5、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八、设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20s-1

(2)相位裕量γ≥50°

(3)幅值裕量Kg≥10dB。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九、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50s-1

(2)闭环主导极点满足ωn=5rad/s和ξ=0.5。

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设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及其性能特点。

3、设计如图所示的桥式T形网络(校正装置),消去传递函数中的复数极点。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和幅值裕量Kg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说明:

1、题目分配

2、每行同学是一组(红体字),每位同学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不得雷同!做同一个题目的学生,所采用的设计方法或参数不能完全相同。

3、设计报告使用课程设计专用封面和纸张撰写,每份报告用文件袋装好,上边贴封面。

4、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1)设计题目、设计指标要求;

(2)设计原理及设计步骤:设计报告要写出详细的设计步骤,每步设计时用到的理论依据和结果。设计报告要按照题目要求的顺序书写(手写、打印均可)。如有参考资料,要求列出参考资料的名称。

(3)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4)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全面总结课程设计中自己所做的工作、心得体会,提出改进意见。

5、时间安排:20##年12月8日—20##年12月19日,20##年12月19日上午按组交设计报告。

6, 指导教师:黄敏      

更多相关推荐: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专业设计题目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班级自动化0943学生姓名XXX学号指导教师分院院长XXX教研室主任XX电气工程学院目录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111设计内容112设计要求113Mat...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实习报告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生姓名所在班级联系电话起止时间指导教师j1630122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习罗达兴电气112xxxxxxxxxxxx0xx121520xx1219徐今强职称副教授一课程设计的意义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金陵科技学院课程设计目录目录绪论1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211课程设计的目的212课程设计的题目2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321课程设计的任务322课程设计的要求3三校正函数的设计431理论知识432设计部分5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1设计内容开环传递函数GsKs001s1s1对传递函数进行分析包括时域频域根轨迹分析要求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指标为45ess0052设计要求分析函数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日初始条件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0sKss102s1试设计一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如下性能指标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8相角裕度4011设计原理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设计题目串联超前校正设计所学专业名称班级自动122学号20xx211172学生姓名方以磊指导教师汪先兵年月日电气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名称串联超前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课题串联超前滞后装置的设计与校正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姓名指导教师设计日期20xx年12月24日成绩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电气信息学院1前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的各种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变得日益复杂起来如何快速有效的...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清华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陈智专业班级自动化0801班指导教师张立炎工作单位自动化学院题目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初始条件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GsKs...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专业自动化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xx年01月11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目录1设计目的22设计内容23设计过程和步骤24软件仿真65电路模拟以及结果分析76思考题97设计...

电气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标准模板 2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设计题目专业名称自动化班级131学号20xx210869学生姓名张志强指导教师汪先兵20xx年12月9日电气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

单位负反馈系统超前校正——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审定成绩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单位负反馈系统的校正设计单位二级学院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负责项目设计时间20xx年12月目录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摘...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二○XX~二○XX学年第一学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书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班级:自动化2010级3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XX年1月1.需求分析1.设计题目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总结(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