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规划及专家论证报告

时间:2024.4.18

六.学校发展规划及专家论证报告

苏苑高级中学

“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

(20XX年12月14日三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苏州市吴中区苏苑高级中学创办于1991年7月,1998年5月确定为江苏省重点高中,2005年7月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学校坐落在吴中区城区宝带东路,与区行政中心、文体中心相邻,占地61430平方米(约92.1亩),投资总额5407万元,建筑面积27112.4平方米,绿化面积25221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文化气息浓郁。

学校现有38个班级,1898名学生。教职工165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75人,占教师总数的59%,教师平均年龄34岁。专任教师127名,学历达标率100%,其中硕士毕业1人、教育硕士在读14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21人。中、高级教师101人,占专任教师的79.5%。

办学十五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最高宗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教育创新,科研强师,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彰显“科研促教,强师兴校,文化育人”特色,以“培养健全、高雅、能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为目标,全面推进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评价体系改革,努力办成具有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管理和一流教育质量的现代化学校,扎实推进“三风”建设,形成了“文明、勤奋、求实、开拓”的校风,“爱生、勤教、严谨、创新”的教风和“礼貌、勤学、诚实、善思”的学风。

1997年成功创办省重点高中以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驶上了快车道。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办学之路、振兴之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社会影响力和舆论美誉度与日俱增。但我们也明显看到存在的一些不足:特级教师、高端名师偏少,教学用房、活动场所相对不足,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添置、更新相对滞后,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足。

2005年四星级高中成功晋升后的一段时期,将是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期,更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的关键期。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我校科学、跨越发展,特制订吴中区苏苑高级中学五年主动发展规划(2006-2010年)。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围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目标,以“三个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创新,科研兴师,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依法治校、文化立校、科研促教、强师兴校”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学校新的发展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扎实工作,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升办学品位,致力于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吴中、依托苏州、面向全省,致力内涵发展,彰显学校特色,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管理制度、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育质量为重点,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把我校建设成为管理体制科学、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良、文化氛围浓厚、教学质量一流、办学特色鲜明、品牌优势显著的,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二、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

保持36个班级的办学规模,平均班额40名。

2.办学条件

按照江苏省五星级高中要求完善教育、教学、生活、运动的设施和设备,遵循立足实际、局部修整、循序渐进的原则,完成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方案制定、报批和立项工作。规划保持原有校园总体功能区划不变,保留原有道路架构和功能分区,在综合活动区新建一幢综合楼,整合多功能教室、专业教室、图书馆、校史馆、行政办公等功能;教学区新建一幢教学楼,建立各类专用教室。

3.管理队伍

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从组织上配齐配足行政班子,选拔一些年轻有为,有一定管理才能的教师进入中层干部队伍。二是要从政治上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要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行政班子成员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三是要对行政班子成员进行管理业务的培训,行政的全体成员必须全面熟悉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依法治校,团结务实,民主高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4.师资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校着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知识渊博,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特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严把教师入口关,坚决不让非合格学历者进入教学岗位。到2010年,80%以上教师胜任3个年级循环教学,80%以上教师成为一专多能型教师,每人至少能开设一门选修课,25%的教师取得硕士学位,吴中区级学科骨干教师达到50人,吴中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知名教师、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等达到40人。

5.学生素质

我们将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以“培养健全、高雅、能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为目标,着眼于学生以下素质的培养:

坚信念: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要为人民服务,有较强的责任感

健身心:具有良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能适应较高强度的学习和生活,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有不怕挫折、不畏艰险、自我平衡的心理品质

会求知: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能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

能自立: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学习能力,不依赖父母,不依赖别人,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有自我评价能力、鉴别是非能力。

善合作:具有健康的交往意识,善于与他人交往,能尊重他人,善于与人合作。

有特长:在各方面素质比较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在某一方面的素质得到比较突出的发展,即有特殊的兴趣、才能和成就。

能创新: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乐于接受新事物,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不断探索真理的精神,有创新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层次提高、数量增加。

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 力争本二达线率达55%、重点本科达线率达25%以上,每年有1-3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体育、艺术教学形成特色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生长点。

6.德育工作

德育组织网络化。在五年内,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学校为主渠道,党政齐抓共管、家庭社会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营造全社会关心的育人氛围。

德育内容体系化。按照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努力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年级德育目标、内容、途径体系。

德育工作全员化。建立和完善培训和考核制度,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校级骨干班主任占在任班主任70%以上的目标;聘请持证上岗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加强师生的心里疏导工作;逐步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自我管理作用。

德育制度科学化。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改进和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特别是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班级量化考评、班主任绩效考核、学生成长导师制考核、资深班主任激励机制等五项德育评价机制,使之更加科学,容易操作,对我们的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德育管理有序化。学校德育管理有序进行,严格按照有关德育制度办事,按照学校、班级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实施,做到管理思路清晰,管理方法科学,管理目标人性。

德育科研规范化。建立德育科研制度,规范德育科研程序,建立德育科研档案。

德育效果最优化。创建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和谐校园。

7.教育科研

把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化校本研究通过实施“科研促教”战略,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科专家组建设,建立以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知名教师为代表的校学术委员会,形成苑中学术研究体系;建立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果鉴定和名师考核评估队伍,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科研水平和名师素质;积极申报或完成国家级课题1-2项、省级课题3-4项、市级课题6-8项、区级课题20-25项,确保人人有课题;定期举办教育论坛、教育沙龙,专业技术人员每学年至少投稿2篇,每年学校在市级以上发表文章(含通讯、报道、论文等)不少于100篇;加大投入,资助各学科校本教材的出版工作;每学期出版《苑中教研》1-2期。

第四部分 重点工程

一、人本教育铸造工程

加强“以人为本”的研究,正确解读“以人为本”的内涵并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理念,努力形成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国家利益、民族未来的教育体系。

1.正视价值冲突。在特定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传统价值观已经解体,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所以会出现多元教育价值观念的分歧、论争和对立的局面。价值冲突对于学生感悟社会文化的多元性,确立主体性的价值批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现实途径,都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坚持以教师为本,以服务为核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与发展。让每一位教师在被信任中获得自尊,在自尊中健全着人格,享受着工作的快乐。

3.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活动与交往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发挥与挖掘的过程;离开了活动,学生的潜能就失去了得以凸显、生成的基础。积极构建以青春文化为载体的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平台,正确引导,精心组织,注重实效,科学评价。

4.创设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的情境。在教学中应强调师生的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理好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所有问题。因为任何人的成长与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过程中实现的。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智力挑战、怡人性情、益人心智、培养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有利于个体主体性的发展。一切以学生的发展、民族的发展为本为真,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不浮躁,不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

二、队伍素质提高工程

以全面提高队伍素质为中心,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团结合作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培养一批名师,实现学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1.坚持科研促教、强师兴校。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加强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先进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成果的推广和实践。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目标,关注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和青春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一批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骨干群体的快速成长,使他们成为既擅长教育教学实践,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教科研工作与青年教师成长、名优教师的考核等挂钩,与实施新课程、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德育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内涵发展等紧密结合,不搞形式主义。

2.全面优化教师结构。到2010年,教师队伍的高、中、初级职称结构比例为3:4:3;继续执行积极稳妥的引进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政策,使中青年教师人数达到教师总数的70%以上;对不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实行转岗、待岗或调岗。

3.抓青蓝互进工程。利用“强师兴校”平台,为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指路子、树样子、压担子、搭台子、给位子,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锤炼内功,促进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达标、教育教学质量达标,90%以上的青年教师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继续实行“师徒结对”和导师制,实行捆绑式考核,确保“青蓝工程”有名有实,早出成果,促进新老教师共同进步。

4.打造名师工程。在实践中发现、选拔、培养一批教育思想端正,教学能力强,勇于挑教学重担的青年教师,使之成为各学科的业务骨干;完善并落实各类教师培训的制度和措施,加大对名优教师的管理、使用、奖励的力度,用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培养制度来保障和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逐步形成教学新秀、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和校内名师四级校内梯队,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吴中区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名教师、省特级教师四级校外梯队的角逐。教师培训经常化、制度化,每年安排更多的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和出国出境培训,支持和鼓励教师报考教育硕士。

5.打造学科团队工程。以学科专家组和中心备课组建设为抓手,通过制定课程计划、研究学科教学的计划、方案和措施,积极营造组内协作和研究的良好氛围,提升学科专家组和中心备课组以及全体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组织有效教学的水平。

6.打造班主任团队工程。以现有的班主任和广大中青年教师为主体,通过个案分析、“金点子”介绍、“新老班主任结对子”、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为班主任的专业化学习创造条件;通过优秀德育案例评选、德育反思等为展示班主任专业水平搭建平台;通过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促进班主任专业化的自我完善与自主发展。让班主任不断开拓管理思路,增强管理艺术,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全面提升班主任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

7.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坚持每周至少半天的学科集体备课制度,坚持每年一次的教科研论文报告会制度,要求全体教师特别是近五年来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写教学反思后记,进行“叙事研究”。教师只有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加强校本教研,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8.加强课题研究指导。聘请专家,加强对本校进行科研指导,及时了解教育科研的动态,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吸取其中的精华,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深入开展基于问题或困惑的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课题充分有效的实施。根据各级课题的阶段安排,做好跟踪、检查、指导、信息提供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及考核工作。组织协调各级课题的阶段汇报及终结性鉴定等工作。

9.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主要从以下六方面着手:一是课程决策能力。教师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实事求是地结合我校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情况,积极参与我校课程改革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二是课程整合能力。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三是课程实施能力。能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自主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四是课程评价能力。要学会对各种课程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评定。五是课程开发能力。要充分利用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包括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提升课程开发能力,提高课程活动质量。六是课程研究能力。能开拓多维的研究视野,逐步形成研究型的教师工作习惯和职业生活方式,成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研究者。

三、课程教学创新工程

贯彻课程建设纲要,推进学科课程均衡发展,开发校本课程。

1.制定《苏苑高级中学课程发展规划》。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苏苑高级中学课程发展规划》,明确各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积极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有学校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质量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加强综合实践课课程的研究和实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和专题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着力抓好校本课程开发工程。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组建以校长、教务部门和学科带头人为主的开发领导小组,从宏观上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积极探索以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目的的菜单式校本课程建设。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激活内部造血机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确立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和门类,统筹教师、学分与课时。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的教、学、研有机结合,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并在中等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案一体化、校本资源库、校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科学实用的校本课程。

四、学校管理优化工程

1.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学校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在各办处室组定编设岗定责的基础上,对教职工按水平、能力、实绩进行考核。在完善人事考核、聘用、奖励制度的提下,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使“上岗靠竞争,聘任凭实绩”的管理机制全面成为学校管理的现实。

2.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对专业技术人员,坚持按照岗位要求择优聘用,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对管理人员,按照管理水平、工作实绩、岗位需要进行聘任。对工勤人员,按照岗位等级规范,建立“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办法。加强聘后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教职工,辞退或调整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工勤人员。加强对末聘和下岗人员的管理,鼓励和支持人才流动。

3.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实施总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一步强化各项管理措施,使学校的食堂管理、财务管理、公物保管、校园绿化等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规管理常抓常新,使我校的校园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真正符合省级文明学校的要求。增强服务意识,要求后勤人员具有“和蔼、热情、主动、高效”的工作作风,积极、及时、准确地做好教育教学用的各类物资的供应工作;努力办好食堂。加强食堂管理,健全食堂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抓住卫生、安全这一重中之重要求,将这一要求落实到“采购、烹饪、就餐”等每一个环节,从根本上防止食物中毒现象的发生。坚持“营养、卫生、经济、特色”的原则,千方百计让师生吃饱、吃好。

4.严格财务工作管理。健全财务制度,严肃财务纪律,严格做好学生的收费工作,杜绝乱收费。继续加强校产管理,做到定期检查,账物相同。

5.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加强学校设施的维修工作,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口上。根据学校的实际财力,逐步添置、更新部分设备。

五、学校文化营造工程

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形成学校精神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优化、美化学校文化环境为重点,坚持导向性、整体性、教育性、个性化、主体性原则,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制定《吴中区苏苑高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2006-2010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1.加强组织文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实施策略、规章制度,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加强苑中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不断丰富“超越”的内涵。

2.加强课程文化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方案,积极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积极开展围绕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活动。

3.加强教师文化建设。进一步更新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提高师德、师能、师智,铸造师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加强教师学习文化建设,使每一个教师学会将每一项工作视为一个学习的机会,从工作中学习新方法、新技能,并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增长,同时把学习当做每天的工作,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以此积极影响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4.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建好文化长廊、读书长廊,重新布置校史陈列室,注重每一处建筑在风格、布局、色彩等审美方面的协调、和谐,将每一处建筑都变成传播文化的载体;提高校园绿化水平、档次,争创绿化特色。

5.加强学生文化建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水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组建学生社团,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6.加强艺术教育特色建设。充分发挥我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优势,整合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艺术的魅力,获得成功的快乐,得到艺术的滋养、情操的陶冶,成长为人格健全、气质高雅、个性突出、能力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

六、信息资源开发工程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校要进一步发挥优势,走信息化之路。

1.建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将知识、资源、信息汇集成各种数字学习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服务,并形成相应的信息规则、信息习惯与信息氛围,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2.积累教学资源,实施知识管理。教务处、教技室、教研组、备课组作为资源建设的主体,要按照教学要求,对所属资源分门别类地进行集中管理,形成完整的学科资源库体系。注重对学校隐性知识的挖掘与整理,形成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专题资源,如名师课堂、校本课程、精品课、专题讲座等,充分挖掘我校许多名特教师的隐性资源,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并争取结集出版发行。形成一系列相关的激励机制与政策,对优秀资源与成果进行奖励,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共享与健康生态发展。

3.建设班级信息化管理制度。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班级管理的评价机制,开发与之相应的管理平台,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班级活动内容、学期评语、平时表现、学业成绩表现等,逐步取代现行的班主任工作手册和学生成绩报告单,形成班级管理的信息化。

4.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施与设备,加强维护和管理,使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课时比例不断提高。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探索。通过举办活动,进一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模式,举办校网络教学评比活动,推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此项研究中来。推进与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的整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大力提倡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的应用,推出研究性学习平台,便于学生跨班级跨学科开展研究性活动,同时对学习活动进行信息化的加工、处理和发布。提供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结合,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都能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从而提升校本课程的质量。

七、国际交流合作工程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并借鉴国际优秀课程、教材和教法,强化双语教学,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

1.取得区上级主管部门支持,成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引进和开发国际合作项目,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

2.积极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聘请外籍教师来校工作,接收外籍师生来校访问、学习,接待国外教育考察团,汲取先进教育理念,大了学校国际影响。

3.选送部分学生赴国外留学,组织学生赴国外短期修学旅行,选派教师赴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进修、访问和讲学,积极提供教师和学生接触世界、了解世界的机会,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的复合型人才。

第五部分 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我校五年主动发展规划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我校必须建立促使目标达成的保障机制。

一、优化管理机制,深化内部改革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即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校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学校党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面对新课程和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为了提高学校管理绩效,学校将进一步进行管理重组,简政放权,降低教学管理的重心,加强年级组管理机制。组建由分管校长、中层干部和年级组长构成的年级组管理委员会,对本年级各项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执行实施,年级组对校长负责。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教技室等职能处室在校长室领导下,对各年级的相关工作负责指导和协调。建立在校长室、党总支领导下的各职能处室和年级组条块结合、纵横交织的立体管理体制。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学校发展

1.加强班子建设。学校党政工团班子成员必须自觉遵循“勤政、廉洁、团结、高效”的准则,增强服务意识,团结合作,以身作则,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率先垂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坚持教书育人;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校务公开制度;自觉遵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关于《学校领导廉政建设若干规定》,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健全校务会制度。每周一次校长办公会议,会前个别酝酿,广泛吸取师生员工的意见,会上充分讨论,依照教育法规与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民主集中,保证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3.加强依法行政力度。每两周举行一次由党政工团领导一起参加的行政联席会议,学习教育教学法规,加强各处室部门的交流、沟通和协商,协调各处室力量,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使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4.制定和完善四个评价方案。即《苏苑高级中学干部评价方案》《苏苑高级中学学生评价方案》《苏苑高级中学教师评价方案》《苏苑高级中学家长评价方案》,依据评价方案,对学校工作实施全过程监控。

5.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激励竞争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多劳多得、责重多得、绩优多得”的结构工资制,完善教职工聘用制、学校干部竞聘制,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学校党总支积极发挥学校工会的作用,大力支持工会工作,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涉及学校发展、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

三、后勤保障有力,提供一流服务

后勤工作坚持“开源与节流、经营与服务”的理念,有效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及时为教育教学、管理特别是实施新课程和师生服务配置各项设备设施,并提供一流的服务;确保教职工福利待遇每年有所提升,为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学校五年主动发展规划目标的达成,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四、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学校发展

全校教职员工必须深刻认识到苑中的品牌是靠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为社会、家长、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结晶,是历届校领导、教职员工多年奋斗的结晶,是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历届校友对学校关心、爱护、支持的结晶。苑中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必须建立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在每一位员工精心管理,勤奋工作,为每一位学生和家长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

努力构建和谐的办学环境,整合社会资源。一是努力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高人一着,更胜一筹;二是加大与各级领导和政府各部门沟通的力度,争取上级政府和各部门对我校办学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加大与高校、各兄弟中小学的沟通和联系,努力起到示范性、实验性和辐射作用,为兄弟学校提供良好的服务,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争取双赢;四是加大与学生家长、社区和校外资源基地的沟通和联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育人的合力;五是加强与历届校友、社会贤达、热衷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的沟通和合作,争取他们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第六部分 实施步骤

一、规划制定、评审阶段:2005年8月~12月

本规划经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并报苏州市规划局吴中分局认可,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区教育局专家组论证后执行,学校内部的各处室据此制定部门规划,确立具体工作目标和措施,报规划领导小组审核认可。

二、规划实施初期阶段:2006年1月~12月

启动规划的实施。学校规划及各部门规划分解为年度及学期工作计划具体实施。

三、规划实施中期阶段:2007年1月~2009年12月

分步组织规划实施,进行中期目标达成评估。实施过程有检查、有记载,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加以研究并作相应调整,学期及年度结束时认真进行总结,并报规划领导小组审议,由领导小组给出明确具体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评先进表彰模范、年度考核和奖励的范畴

四、规划实施后期阶段:2010年1月~12月

达成规划目标。由领导小组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就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制定下一轮发展规划。

《苏苑高级中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

论证报告

《苏苑高级中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对学校“十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成就、经验和问题进行了客观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苏州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及中远发展规划》和吴中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中段教育发展的要求,审时度势,集思广益,提出了学校2006~2010年学校发展的五年规划,对学校今后五年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合理、具体的阐述,规划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发展性、前瞻性,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符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符合教育发展现代化、信息化的潮流。

规划在实施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紧紧抓住学校新的发展机遇,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创新,科研兴师,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依法治校、文化立校、科研促教、强师兴校”的发展战略,明确“三个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为重点,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升办学品位、致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追求目标。指导思想正确、科学、明晰。

该规划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立足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的要求对学校办学目标进行了分层次的、具体的描述。把办学目标定位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管理体制科学、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良、文化氛围浓厚、教学质量一流、办学特色鲜明、品牌优势显著的,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定位准确。

该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学校改革、创新、发展的七大重点工程:人本教育铸造工程、队伍素质提高工程、课程教学创新工程、学校管理优化工程、学校文化营造工程、信息资源开发工程、国际交流合作工程。重点突出了人本主义、师资建设、课程创新、体制改革、学校文化、信息资源六个方面。

人本主义: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注重人文关怀,始终把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师资建设:从九个方面规划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途径和要求,明确了建设一支高素质、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的重要性。

课程创新:从贯彻课程建设纲要,推进学科课程均衡发展,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加以规划,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体制改革:规划涉及管理体制、分配机制、评价体系诸方面,符合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和师生发展的需求。

学校文化:规划从文化立校的高度,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立足实际,突出艺术教育特色,,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信息资源: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具有前瞻性,体现出学校的战略眼光。

专家们一致认为,“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为苏苑高级中学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各项具体任务,凸现了学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符合学校实际。专家们希望,苏苑高级中学要以规划为学校五年发展的总纲,扎实工作,积极落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总结,并结合发展形势进行适当的调查、调整和整改,确保办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20XX年11月18日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学校发展报告

凝心聚力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20xx年口前镇春登中心校年度发展报告年度工作发展概要1月新购置电脑30台安装中心校走廊暖气3月承担吉林地区美术教学论坛现场会分会场4月组织全体教师高效课堂引路课6月永吉新闻播报...

学校发展报告

沙家湾小学关于学校深度发展情况的报告一学校基本情况沙家湾小学创建于19xx年19xx年改制为一所村级六年制小学学校占地面积4500平米地处会宁县城以南25公里处地域偏僻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纯属少数民族生源辐射大寺三...

学校特色发展专题报告

理念落地高品质成就学校快发展学校特色发展专题报告时间真快转眼两周的北京跟岗学习便结束回到学校翻看学习笔记回想所见所听仍激动且不由思绪万千不断反思萦绕脑海落于笔端细揣回味跟岗三所学校海淀区花园村二小朝阳区望京南湖...

职业技术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壮大调研报告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进一步了解我省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加快打造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省教育厅开展了我省职...

小学学校特色发展调研报告

学校特色发展调研报告平遥县襄垣乡郝温村小学校一学校基本情况平遥县郝温村小学校是一所单轨制的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距县城20公里学校共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9人其中寄宿生18人共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小学调研报告在县教育局131工作方针指引下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发展分析学校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我校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根据县教育局师训股的安排我对学校进行了教学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学...

学校发展分析报告Microsoft Word 文档

学校发展分析报告根据县教育局博爱县推行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我校对学校近年来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剖析现在将近年来学校发展情况报告如下一办学条件某某小学位于孝敬镇某某东北角辐射某某双庙唐村...

单龙寺学校均衡发展迎国检汇报材料

单龙寺学校均衡发展迎国检汇报材料一学校基本情况单龙寺学校前身为原单龙寺初中成立于19xx年20xx年原单龙寺小学并入学校更名为单龙寺学校校址位于霍山县东南部山区单龙寺集镇附近学区人口1万6千多人学校占地面积近3...

学校发展自我诊断报告

学校发展自我诊断报告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学习环境合理配臵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管理者素质提升子项目组的文件通知关于提交lt学校发展...

浦口区永丰小学学校发展自我诊断报告

浦口区永丰小学学校发展自我诊断报告一诊断的背景20xx年5月2126日我参加了江苏省20xx年农村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根据晓庄学院教师研修学院的培训安排24日和25日两天我与来自高淳六合溧水等区县的9名学员来到我...

作业1:学校发展现状诊断报告

广西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培训项目第5期学员作业作业名称学校发展现状诊断报告学员编号学校名称姓名联系电话1学校发展现状诊断报告XX镇中心校一学校基本情况简述XX镇中心校位于XX市XX镇圩镇东面是一所普通农村学校始建于...

学校发展自我诊断报告

学校发展自我诊断报告卢张小学20xx年5月1一诊断目的与过程为适应当前教改的需要推动学校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找出学校发展的优势和问题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以便使学校能更好的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学校发展学校成立了诊...

学校发展报告(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