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时间:2024.5.2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海南省政府文件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琼府 〔2005〕39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有关单位: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四届省政府第61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市县、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我省辽阔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旅游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选择,是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沿海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根据《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本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一并精心组织实施。省政府直属各有关部门要履行好各自职能,加强对各地贯彻落实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和督促,促进我省海洋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二○○五年七月十七日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一、基础条件与现状评价

(一)自然资源条件

区位条件 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内靠粤港澳深珠形成的华南经济圈外缘要地,外临东南亚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中心位置(附图1);海南省是祖国的南大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海南省向东北穿过台湾海峡等直抵西太平洋环形经济区的北部,向东经巴士海峡等与太平洋沟通,东南经苏禄海等可达大洋洲,西南经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通,海上交通十分便利(附图2)。

海域空间 海南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面积为

3.54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其中,环本岛海域使用管理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与相关的陆域形成一个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附图

3);可以利用的大陆架浅海83万平方千米;南沙海域73万平方千米(附图4)。 资源基础 海南省滨海地区和海域有多种自然资源,适合发展海洋经济。据

不完全统计,共有岛、洲、礁、沙和滩600多个;全省海岸线总长1928千米,海岸线系数为0.05453,位居全国第二(图1),其中海南岛海岸线长1618千米,海岸线系数为0.0477,高于全国海岸线系数的平均水平;环本岛港湾84个,可开发的68个;洋浦、海口、清澜、新村、三亚和八所等港湾面积较大、海水较深、腹地较广阔,适合建设港口;海南省周围海域油气资源丰富(附图5),估算油气资源总储量200多亿吨,居全国各海区之首,南海中北部海区蕴藏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截止20xx年底,南海海域原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58779万吨,剩余可采储量4921万吨。凝析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535.9万吨,剩余可采储量352.9万吨。气层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577.39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1632.54亿立方米。溶解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39.09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24.87亿立方米。海南省周围南海海域已探明油气资源储量占估算总储量不足1%。海南岛本岛近海有渔业资源6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40多种,西、南、中沙海域有鱼类1000多种,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80多种(附图6,7);滩涂和水深20米以内浅海,总面积5568平方千米;全省有风景名胜资源241处,已开发为旅游点的123处,其中有83处分布在海岸带地区,占已开发景点总数的67%,发展热带滨海和海岛休闲度假旅游潜力巨大;滨海砂矿资源80多种,其中钛铁矿、锆英石储量分别为761.7万吨和129.6万吨,占全国同类矿产储量的1/4和1/3以上。

环境状况 海南省坚持生态建省原则,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相关环保法规,制定颁布了《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发育,生态价值巨大。海南岛珊瑚礁岸线约200千米,岸礁生长带宽达1500-2000米,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绝大多数由珊瑚礁构成,珊瑚礁生物十分丰富,开发和增殖礁盘生物前景很好。现有红树植物16科32种,占我国红树种类的90%以上,其中有8种是海南独有的珍贵树种,红树林面积约42.74平方千米。

此外,海南省也有较为丰富的海洋盐业资源、滨海农业资源和风力资源等。

(二)社会经济条件

整体经济实力日渐增强 新世纪以来,海南经济逐年稳步快速增长,进入健康稳定较快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可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资金支持。20xx年全省生产总值691.6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69%。人均生产总值8573亿元,比上年增长9.5%。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经济的内生性增长能力增强,为通过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涉海产业,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投资效率创造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环境。20xx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固定资产形成对全省生产总值贡献率为49%,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固定资产中企业自主投资贡献率大幅度增长。20xx年,企业自主投资重点领域的工业投资额达66.3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6.6%上升到27.8%,增长幅度109.9%。

产业结构得到新的调整,第二产业成为牵引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23.4%提高到20xx年的24.9%,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都有所下降。地区快速工业化进程为海南省涉海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随着粤海铁路的开通运行,基本上实现了海南岛与大陆

交通的对接。滨海高速公路连通岛内全境;港口建设已形成"四方五港”的合理布局;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综合通信网。中线高速路改造工程、多项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县乡电网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更多发展机遇。

社会发展基础良好 海南省久远的海洋文化积淀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使得海南人民自古就形成了依海而生,靠海而存的思想观念。在新世纪面临新发展机遇的大背景下,谋求发展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投向海洋。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方面为海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了政策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数量众多的琼籍华人、华侨,更为本省吸引外资和沟通信息敞开了渠道。

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0xx年末,全省就业人数360.34万人,比年初增长3.0%。全省共有养老保险人数116.5万人,比上年增长4.8%。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3万人,增长20%。职工年平均工资10397元/人,比上年增长9.7%。 近年来,科技和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兴海”计划的实施使海洋科技取得了较大发展;科技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20xx年末,科技活动人数3723人,比上年增长8.16%,科技经费34436万元,比上年增长16.7%。全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6项,比上年增长11.8%。全年共获专利授权296项,比上年增长48.7%。

与此同时,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日益完善,涉海立法与执法工作不断加强,海洋开发与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水产、海洋旅游、交通运输、海水晒盐和滨海砂矿等产业持续发展,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xx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左右。

主要海洋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海洋水产业已形成捕捞、养殖、加工及渔业服务业等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图2)。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水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图3),总产值快速增长(图4),渔业经济所占比重逐步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渔民收入逐年增长,水产品加工出口强劲增长。20xx年海洋渔业总产量达到104.51万吨,总产值达到91.45亿元。(2)重要的港口有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和清澜港,以及地方小港口,20xx年全省主要港口吞吐能力3290吨,海洋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16.7亿元。(3)海洋旅游业基本形成协调配套、功能齐全的供给体系,具备年接待2000万人次游客的能力,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图5);20xx年旅游业接待游客1321万人次,旅游收入93.5亿元。(4)滨海砂矿业稳步发展,20xx年,滨海砂矿总产量187.23万吨,总产值2.06亿元。(5)盐田生产面积40平方千米,原盐生产能力30万吨以上,主要盐产品有日晒优质盐和日晒细粉、粉洗精制盐等,20xx年原盐产量近18万吨,产值0.75亿元。(6)以海洋油气利用业为主体的临海新兴工业发展迅速。 海洋经济推动沿海市县全面发展 20xx年海南省沿海市县总人口667万人,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84%;沿海市县非农业人口约185万人,约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86%;沿海市县生产总值约60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8%;沿海市

县从业人员299万人,占全省83%(表1)。

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进入市场的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困难;吸引现代大型企业的竞争力较弱,招商引资难度大;南部海域海洋权益争端形势复杂,影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由于《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及《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的签定,海洋捕捞业受到较大影响;沿海养殖区域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四)机遇与挑战

主要机遇:(1)进一步融入东南亚地区经济体系的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为发展海洋运输业、物流业和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创造了新的机遇;(2)进一步融入华南经济圈的机遇。9+2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为海南利用粤港澳大都市人才、金融、信息等资源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为分工协作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带来机遇;(3)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发展海洋事业,海洋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十六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将海南岛列为一个海洋经济区;20xx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十大工作任务中,海洋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经济的重视为海南发展海洋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4)海南省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临海工业发展创造了发展机遇。(5)海洋经济在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全省形成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共识,海洋经济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6)海南省在海洋经济总量、每公里海岸线海洋产业产出值、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方面,在全国都处于比较偏后的地位,这也说明海南省的海洋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主要挑战:(1)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海洋科技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低,传统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临海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难度都很大;(2)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后,中国市场全面开放,依靠特区开放政策吸引外资的效应减弱,招商引资需要优势经济资源和市场,海南面临严重挑战;(3)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临海产业的大发展,入海污染物将大量增加,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二、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框架下,确立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整合与合作,实施滨海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骨干的海洋经济体系,以及"一环四带三区、阶梯式开发”的区域布局,重点开发建设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20xx年实现海洋经济总量翻三番的目标,为海南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可持续快速发展原则 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海南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海洋经济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xx年以前,海洋经济有可能保持15%左右的快速增长。因此,政府在指导海洋经济发展的时候,要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坚持海洋经济适度快速发展的原则,争取海南省的海洋经济能够实现翻三番的战略目标。

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原则 海洋经济发展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大力发展海洋资源加工业和临海重化工业,突出油气资源开发和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形成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临海型工业经济地带。二是坚持捕捞、精养、深加工协调发展的方针,努力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业、港湾和近海网箱养殖业、海产品精深加工业、热带海水养殖苗种培育业,保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充分发挥热带海岛旅游资源和环境优势,把海南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海滨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四是在水运、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综合运输体系的框架下,以承担岛外运输为主要任务,加强港口建设,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

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原则 完善粤海铁路建设,促进海南岛与大陆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热带海洋和五指山等名胜旅游资源,海山联动发展海南的旅游业;以海洋生态建设、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海陆联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以海口、洋浦、东方、三亚、琼海为中心的四个海洋经济分区为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的、海陆联动的产业集群。

科技兴海原则 整合海南海洋科研力量,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科技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步伐,促进海洋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海洋产业的竞争力,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寓维权于开发的原则 在国家南海方针政策的框架下,积极参与南海开发。西沙群岛区域,以渔业和旅游业发展为先导,逐步勘探开发深海油气资源;南沙群岛区域进一步发展捕捞业,加强已进驻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发展海岛旅游业;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合作,使海洋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渔、景、港、油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的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全省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海洋科学技术的贡献率显著加大,海洋经济的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继续保持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

总量目标 以20xx年海洋产业增加值为基础,20xx年海洋产业增加值翻1番以上,达到325亿元;20xx年海洋产业增加值翻3番,达到1104亿元。 增长目标 20xx年以前海洋经济总量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2011-20xx年保持13%左右的增长速度;20xx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2.22%,20xx年达到31.82%(表2)。

促进沿海市县发展目标 沿海市县总人口达到全省人口总数的85%;沿海市县生产总值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90%;沿海市县从业人口达到全省从业人口总数的85%。

沿海城市发展目标 把海口建设成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成为海南的中心城市,并在海口周边形成城市连绵区,辐射和带动全省中小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同时,在沿海市县建设城镇人口20-30万人的中等城市,形成城市体系,使城镇人口由目前的204万人增加到500万人以上。港口建设、海洋运输、仓储物流、临海重化工业、水产品深加工、海洋医药等产业,主要布局在海口和其他沿海城市,以及环岛公路发展轴上,形成"点-轴”系统。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近岸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海水水质标准,近海和远海海域水质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珊瑚礁、红树林等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得到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维护或提高。

三、产业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步伐;突出油气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的实力,加快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形成协调发展的海洋产业群,实现海洋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海洋油气业

利用国家继续勘探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机遇,积极发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产业,提高油气资源储备和加工利用能力,逐步形成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群。 勘探开发油气资源 加大勘探力度,加快开发步伐,扩大油气资源开发生产规模。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以开发天然气为主,20xx年,以东方1-1气田为中心,上陆管线、东方陆上处理厂及海南大化肥厂和生产平台为基础,以及东方29-1、岭头1-1进行联合开发,形成东方气田开发体系;以崖13-1气田为中心,崖13-1至三亚、崖13-1至香港上陆管线和陆上处理厂为基础,以及正在开发的相关油气田联合开发,形成崖13-1气田开发体系;北部湾以石油开发为主,发展边际油田和稠油开发技术,扩大开发规模。20xx年,勘探开发崖19-1构造、崖21-1构造等崖南油气构造,临高20-1构造等临高油气构造的油气资源;积极进行琼北福山凹陷和琼南斜坡海区油气资源勘探,并争取本省参与开发。 发展油气加工业 积极支持海南富岛化肥厂、南山天然气发电厂等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并扩大招商引资,争取20xx年建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企业,发展成品油加工、民用天然气生产,天然气发电和化肥、有机原料、精细化工产品,以及合成纤维、橡胶、合成氨等深加工产品,全面发展油气加工产业。

油气加工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 在油气资源加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引进和开发综合利用技术,建立加工企业,综合开发利用油气加工废弃物和副产品,生产无铅汽油、柴油、甲醇汽油和其他精细化工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海洋水产业

海洋水产业坚持捕捞、精养、深加工协调发展的方针,以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为主线,实施渔业产业化、发展特色精品、科教兴渔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实现海洋捕捞由近海向远海转移、水产养殖由内陆港湾向近海转移、水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转移,使海洋水产业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保证海洋水产业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渔业现代化。20xx年海洋渔业总产量195万吨,产值246亿元。

海洋捕捞业 海洋捕捞业要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加快渔船更新改造,控制和压缩近海捕捞,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保护增殖近海资源,开发新的作业海域和新的捕捞资源,实现海洋捕捞从近海向外海和远洋的转移;同时,重视发展热带休闲和观赏渔业。20xx年海洋捕捞渔船1.25万艘,其中远洋渔船总数达到400艘,海洋捕捞总产量达到160万吨。

调整近海捕捞业。制定、实施渔船报废制度,淘汰破旧渔船,清理"三无”和"三证不齐”渔船。大力发展渔区二、三产业,引导渔民从事养殖、加工、水产品运销等行业。把严重损害资源的近海定置网和底拖网作业改为刺钓、笼捕等作业类型。选择适当的近海区域,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渔业资源,实现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鼓励发展外海捕捞业。组织科研和捕捞企业开展南海深海和岛礁区渔业资源

调查,开发推广新型渔具渔法,建立西沙渔业基地,发动群众造大船,闯深海,发展外海捕捞业,包括南海北部大陆架外海拖、围、刺、钓作业,南沙西南部陆架区拖网作业,南海诸岛周围海域岛礁渔业,南海深海渔场开发,实现海捕生产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的转变,20xx年外海捕捞产量达到80万吨。

发展远洋捕捞业。开展远洋渔场勘测和渔业资源研究,建设东南亚拖网作业基地、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南美金枪鱼延绳钓和围网作业基地,在海口市建立渔获产品加工和销售基地。20xx年大洋性现代化渔船100艘,带动300艘群众渔船从事远洋捕捞,产量达到8万吨。

发展休闲和观赏渔业。努力挖掘休闲渔业文化,丰富休闲渔业内容,积极探索与旅游公司的合作,组建休闲渔业船队,大力发展西、中、南沙群岛潜、刺、钓、围等休闲渔业。积极开发南海岛礁区观赏鱼资源,捕捞并养殖观赏鱼,培育观赏鱼市场,发展观赏鱼零售产业。

建设蓝色牧场。制定渔业资源增殖法规和规划,建立渔业资源增殖管理机构,开展放流增殖和人工鱼礁建设,发展新兴的海水增殖业,使之成为提高海洋渔业产量的重要措施。20xx年放流苗种100亿尾,在北部湾、琼东部海湾区域,投放人工鱼礁200万空立方米,形成4万公顷蓝色海洋牧场,年增殖渔业资源15万吨。20xx年,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海域建设海藻增殖区。

建设海洋渔业生产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渔业生产安全通讯保障网络、卫星遥感渔场勘测保障体系,预报渔场渔汛状况,掌握渔船生产动态,减少或避免渔业涉外事件,保障南沙渔船正常生产。

海水养殖业 海水养殖业要充分利用40米等深线以浅海域,从滩涂和港湾养殖向近海养殖推进,扩大养殖面积,培育海洋渔业新的增长点。利用东寨港、清澜港、小海和老爷海、新村港和黎安港、铁炉港和红沙港、新英湾和花场湾等海湾,发展网箱养鱼和海藻养殖,沿岸陆地池塘对虾养殖,滩涂贝类养殖,保持港湾养殖业持续发展;在环岛近海发展深水网箱养殖、筏式养殖、浮绳式网箱养殖;通过"订单养殖”、"合同养殖”,使近海设施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海藻养殖业成为持续发展的新兴渔业产业。20xx年海水养殖业产量达到35万吨。 在琼海、文昌、三亚、东方、乐东、临高、儋州等形成苗种产业带,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鱼、虾、蟹、贝原良种体系,使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的暖水性水产养殖苗种繁育产业化基地。20xx年育苗水体达到100万立方米,苗种产量达到700-800亿尾。

鱼类养殖。在海口新海,万宁小海、老爷海,陵水新村港,三亚红沙港、铁炉港,文昌清澜港,利用已有的养鱼网箱,结合养殖结构的调整,建立网箱养殖石斑鱼出口基地,同时发展其他鱼类养殖;其中,重点发展近海网箱鱼类养殖,使之成为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海水鱼类养殖主体产业。20xx年鱼类养殖产量6万吨。

虾蟹养殖。对全省沿岸虾蟹养殖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证虾蟹养殖业与渔业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锯缘青蟹原种场和南美白对虾种苗基地,推广高产、生态养殖模式,扩大养殖面积,20xx年海水虾蟹养殖产量19万吨。

贝类养殖。逐步由浅海向深海水域发展,20xx年,贝类养殖面积达到3800公顷,产量5万吨。在儋州新英港、琼山东寨港、东营港和澄迈的东水港发展牡蛎养殖;在琼山东寨港、东方四更镇等海域发展泥蚶养殖;在儋州新英港、临高马袅湾及乐东沿海发展文蛤养殖;在临高、三亚、陵水等沿海区域发展扇贝养殖;大力发展鲍工厂化养殖;在三亚、陵水、儋州、临高等沿海区域发展珍珠养殖;

其它贝类增养殖在陵水、文昌、临高等沿海区域;在港湾和礁滩区域发展巴非蛤、东风螺、蝾螺、马蹄螺等增殖业。

海藻养殖。在澄迈、儋州、海口、东方等沿海市县建设江蓠养殖基地;在陵水建异枝麒麟菜养殖基地;在琼海、文昌、三亚、昌江、西沙群岛建设麒麟菜增养殖区。至20xx年,全省海藻增养殖面积达到3300公顷,产量为5万吨。 水产品加工与贸易业 水产品加工业要从简单的生产加工向综合加工利用的方向转变,成为海洋渔业的重要产业之一。

加强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改造改组一批中小型水产加工企业,建设一批大中型水产加工企业,加快实现水产品加工产业化,逐步完善水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综合利用和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水产品质量检验,全省水产品加工率20xx年达到50%。在海口、三亚、白马井、八所、清澜、陵水建立冷冻加工基地;在海口、三亚建立水产品精加工园区,形成高附加值产业带;在澄迈、琼海、临高等地区,改造和新建藻类加工企业,改进加工技术,促进藻类加工产业化发展。加快实现水产品加工产业化,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产品名牌产品,推动海南水产品走向世界。

完善三亚、白马井、美兰、八所、清澜、陵水新村等水产品批发交易中心的配套设施,形成六个省级水产物流中心,年物流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扶持大型水产流通龙头企业,带动全省水产流通渠道建设。

渔港建设 重点提升渔港的配套功能和建港水平,并与渔区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渔港建设成渔船安全避风、渔货集散、生产整休、加工贸易、质量安全监督、生产补给、滨海旅游和休闲渔业为一体的产业基地。20xx年以前计划改扩建东方八所、儋州白马井、三亚六道湾、临高新盈、琼海潭门、陵水新村等6处国家级中心渔港,以及海口、文昌清澜、乐东岭头、昌江海尾、万宁港北、澄迈玉抱等6处国家一级群众性渔港,逐步形成以中心渔港为中心,一级渔港为骨干,二级、三级渔港协调配套的渔港体系。进一步推进西沙渔业补给基地建设,为外海渔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海洋旅游业

充分发挥海洋和滨海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度假休闲旅游为主导,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建设滨海和海岛旅游区,实施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战略,提高旅游业整体质量和效益。把海南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海滨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旅游人数从目前的1000万人次提高到3000万人次,使海洋旅游业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度假旅游 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度假休闲需要的基础设施,发展度假休闲产品,实现由观光型向度假、观光复合型-度假休闲型发展。

建设度假休闲旅游区。把海口热带海洋世界、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三亚亚龙湾旅游度假区、天涯海角旅游区、南山文化旅游区建设成国家5A级旅游娱乐景区;继续开发建设海口东西海岸和火山地质公园,文昌东郊椰林和铜鼓岭旅游区,琼海市博鳌水城、万泉河旅游区,三亚市小东海、西岛、东岛、蜈支岛旅游区,昌江县棋子湾旅游区,陵水湾旅游区。选择一部分景区建设低密度度假休闲区。

开发度假休闲旅游项目。适应滨海度假休闲、高尔夫度假休闲、温泉度假休闲、保健康复度假休闲旅游的需要,开发各种相关旅游产品。其中,重点发展滑水、冲浪、帆板、飞艇、拖曳伞、摩托艇、沙滩足球排球运动,开发浮潜、半潜、全潜观光和潜水运动,盐场盐水浴保健旅游产品等。

观光旅游 利用碧海蓝天和热带海岛风光,积极发展热带滨海城市、热带森林(红树林)、热带海洋生物、热带海洋自然风光、热带农业观光业,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发展。利用粤海铁路发展海峡观光、工业观光、海陆联运交通设施观光旅游。发展珊瑚礁、贝类生物群落海底公园,海龟、金丝燕、白鲣鸟、热带观赏鱼类等动物观光旅游。

发展海口市西海岸沙滩、文昌市月亮湾沙滩和铜鼓岭海蚀地貌、琼海市博鳌玉带滩、琼州海峡海域、万泉河出海口、猴岛,万宁碧海情深海洋世界等海洋自然景观观光旅游。

专项旅游 完善推动专项旅游需要的协调机构,建设高档酒店和功能齐全的通讯设施,开辟专项旅游航线,培养专项旅游人才等,发展会展、邮轮、水上运动、海洋科普和探险考察等专项旅游,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完善商务旅游网络,以博鳌水城和海口为重点,积极扩大会展旅游市场,发展各种政务、商务、科研会展旅游;完善三亚、海口的邮轮客运码头和相关设施,开辟沿海豪华邮轮旅游航线;积极准备和开发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邮轮航线,扩大国际豪华邮轮旅游;发展水上体育运动旅游,包括沙滩排球、足球、越野车、沙滩浴等沙滩体育项目,踏浪、游泳、帆板、划艇、水上自行车、海峡横渡等水上体育项目;逐步开展海岛生存训练、水下狩猎、水下漂潜、水下摄影等探险性旅游;进一步完善饮食设施,开发热带海洋食品,发展热带海鲜等美食旅游;西沙群岛海洋观光、科学考察、水上运动、东岛鸟类观察研究等科普旅游。

(四)海洋交通运输业

依据海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与海南省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在水运、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综合运输体系的框架下,以承担岛外运输为主要任务,加强港口建设和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

建设布局合理的港口体系 本着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和统筹规划,以及港口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的原则,合理利用港口岸线;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海南港口向与现代物流业相适应的第三代港口转变的进程,逐步把海口港建设成主枢纽港,把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清澜港建设成地区重要港口,积极扶持龙湾港的开发建设,同时发展地方中小港,形成布局均衡的港口体系。20xx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9800万吨左右;其中集装箱运输120万标箱,滚装运输吞吐量210万辆。20xx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230万人次。

发展海洋运输业 调整船舶结构,淘汰和更新船龄较长的船舶,改善船舶技术状况,建造一批新型船舶,提高运输能力;继续发展适应本省海洋运输需要的客船、高速客船、客车滚装船舶、集装箱船、冷藏运输船、成品油轮、液化气船、化学品船、拖船等,形成现代化运输船队。

在海口、三亚发展国内和国际邮轮旅客运输,其中国际航线重点发展豪华邮轮运输;发展海口和洋浦港支线集装箱运输,争取逐步使海口港成为集装箱干线港、洋浦成为支线港的合理布局。在洋浦、海口、清澜港发展石油及石油制品运输,建设大型石油运输码头,实现原油30万吨级船舶、成品油5万吨级船舶运输;在八所和海口发展水泥散装运输,3万吨级船舶进出口化肥运输;在洋浦和海口港发展3.5万吨散装粮食运输;在八所港发展2万吨级船舶的铁矿石运输。 发展海陆联运业 建设琼州海峡滚装运输主通道,实现大陆与海南的国家公路网对接,形成与内地高速公路、铁路联运网络,发展海峡轮渡运输和海上旅客运输,包括普通客轮、高速客轮、汽车轮渡、车客滚装船运输。

发展物流业 一是加快建设港口区物流中心、口岸基础设施和集疏港通道基

础设施;二是建设公路、铁路长途配载物流信息系统、城市配送物流信息系统和多式联运物流信息系统;积极筹建和完善海关、检测、边防等口岸基础设施,构建临港物流中心,并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形成辐射全岛的物流网络体系,实现原材料、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及存储的全程服务。重视培育新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物流企业为服务对象进行物流设计,寻找货源和配送,为政府和企业实现零库存服务。

优化整合北部和西部临海工业带港口岸线,建设仓储设施,积极发展仓储业。20xx年以前的建设重点为:建成可年储存百万吨乙烯、二氯乙烷等液体化学品仓储设施;以引进南方建材仓储为切入点,在铁路沿线建设大型建材仓储市场,使其成为周边地区建材集散中心;建设以杂货为主的仓储小区。

(五)海盐业

坚持以盐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以及以销定产,产销平衡原则,稳定原盐生产、发展盐田养殖、盐产品加工业,保持海盐业稳步协调发展。莺歌海盐场继续发展原盐生产和盐产品加工业,东方盐场继续发展滩晒海盐和海水种养业,其他中小型盐场,做好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盐田养殖业、盐藻种植业等。生产能力过剩的盐业企业,要重组生产要素,精干盐业主体;盐场所属非盐实体既要立足服务于本场,又要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海盐生产 20xx年盐业生产面积稳定在30平方千米左右,生产能力保持15万吨左右。海盐产品以食用盐为主,不断提高原盐及加工产品质量,继续搞好日晒优质盐和日晒细粉、粉洗精制盐生产,实现精细化、多品种化和包装小型化。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除加碘外,生产加锌加铁加钙盐,以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效益。

盐田养殖 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美良镇管区盐场、马袅盐场等晒盐条件较差、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装置落后的海盐生产企业,以及莺歌海盐场等过剩盐场水面,发展盐田养虾、养鱼,走综合发展道路。

(六)滨海砂矿业

滨海砂矿业要加强资源勘探,发展采矿和选矿、深化加工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一是重点开发文昌县的铺前锆钛矿区、东郊锆矿区、烟墩-三更峙独居石矿区、横山-铜岭钛锆石矿区、龙马石英砂矿区,琼海沙老-南港钛锆矿区,陵水县新村港-万州坡锆钛矿区,三亚市西部沿岸的马岭-保平港钛锆矿区,东方市的石英砂矿区、小岭粘土矿区,儋州市的新隆石英砂矿区、铺前石英砂矿区。二是开展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金红石等优势资源成矿规律和找矿远景研究,加强万宁、陵水近海陆架区砂矿资源勘探,逐步形成浅海区的雷琼钛铁矿-锆石砂矿采矿带,琼东南钛铁矿-锆石砂矿的采矿带,扩大砂矿产业规模。三是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逐步建立钛白粉、海绵钛、二氧化锆、高纯超细硅酸锆粉等深加工产业。

(七)海洋医药业

利用热带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外引内联,利用大都市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培育海洋医药企业,发展海洋医药产业。发展本省的海洋药物研发能力,研究提取热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带海洋生物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海洋中成药和海洋保健品;逐步开发农用海洋生物制品、工业海洋生物制品;到20xx年,形成一定规模的海洋医药产业。

(八)其他海洋产业

海水种植业 在莺歌海、东方、榆亚等盐场发展螺旋藻、隐杆藻等盐藻种植业,并积极发展螺旋藻深加工、盐藻胡萝卜素提取等盐藻产业。利用闲置盐田和未开发滩涂,发展盐生植物海蓬子等种植业,生产海水蔬菜、海水油料等海水农业产品。

海水利用业 针对海南淡水资源不足的矛盾,重视引进成熟的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和经验,建设海水水厂,发展城市和重化工业冷却、净化、冲洗用水事业;引进新的低成本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在本岛和西沙群岛等缺水海岛,发展海水淡化事业,解决淡水日益短缺的问题。

风力发电业 在本岛西部、东部风力资源较好的区域,采取外引内联等多种方式,积极扩大风力发电规模,形成大规模的风力发电区;在风力条件较好的海岛,开发风力资源,发展海岛风力发电产业。

四、区域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特色突出、结构相对完整的海洋经济区域和开发区域。环岛陆域和海域定为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南海北部海域、南海中部海域、南海南部海域为三个海域开发区域,形成"一环四带三区、阶梯式开发”格局。

(一)"一环四带”海洋经济圈

"一环四带”海洋经济圈包括环本岛海洋经济活动涉及的沿海陆域及海南省海域使用管理的海域,总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环岛海洋经济圈地理位置优越,具有滨海旅游、港口海湾、滨海砂矿、滨海土地、近海油气和近海渔场等多种资源优势,是海南省人口和城镇最为密集、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本省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20xx年,总人口666.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4.4%和87.5%。遵循全省"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分别构建四个主导产业不同的产业带。 北部综合产业带 包括海口、澄迈、临高、文昌等4市县及其邻近海域,海岸线长568.3千米,以区位条件、港湾资源、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为主的优势十分明显,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以海口市和海口港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两翼发展,建设琼北滨海城镇密集区,形成综合性海洋产业带。 海口综合海洋经济区。包括海口市全境。确立建设"大海口”的思路,加快城市建设及其发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成为本区未来发展的核心。(1)要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港口设施和专业化市场建设,加快现代海洋运输配套产业的发展步伐,促进区域性物流分拨中心的形成,并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

(2)依托西海岸旅游风景长廊和东部铺前生态旅游景区,发展城市郊区娱乐健身、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滨海旅游业;(3)利用海口湾和铺前湾的浅海、滩涂资源,大力推进以贝类、藻类为主的养殖业的发展,建成以泥蚶、牡蛎为主要特色的海水养殖与加工基地。

澄迈湾临港工业-水产养殖区。包括以马村港为依托的澄迈县沿海地区。本区港口条件优越,工业发展基础良好,是琼北地区重要工业集聚区。(1)以海港运输为基础,形成大型机械、船舶制造产业序列,同时利用"三港合一”的契机,依托马村港区形成临港工业区;(2)加快以盈滨半岛为重点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使之成为琼北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亮点;(3)利用区内浅海、滩涂资源条件,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重点突出牡蛎、江蓠、文蛤和鲍鱼等养殖品种,建成精品养殖与加工基地。

临高综合海洋经济区。以渔业经济为重点,筹划建设沿海公路,实现后水湾、

头咀港、新盈港、黄龙港、调楼港、抱才港、美夏港、临高角旅游区、红牌港、马袅港等重要生产基地的相互贯通,带动海水养殖、捕捞加工、渔需品加工、修造船业、渔业服务业、渔港小城镇建设、休闲渔业、滨海房地产、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等产业的协调发展,使本地带成为琼北海洋经济综合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澜港滨海旅游-轻加工业区。本区包括清澜港及其腹地文昌县的大部分地区。本区山海、椰林为主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滨海砂矿、海洋水产和热作农副产品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今后,应在进一步巩固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带动其他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逐步加大特色水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滨海采矿等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风力发电产业。

南部度假休闲产业带 以三亚市为中心,包括三亚、陵水和乐东三县市及其周边海域,海岸线长382.5千米,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盐业资源丰富,海洋渔业发展基础良好。20xx年全区总人口130.3万人,GDP达76.6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6.5%和11.1%。应突出三亚市作为海南省南部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职能;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海水育苗、远洋捕捞、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壮大渔业产业的实力;发展海盐化工和海水化学工业,利用莺歌海油气资源登陆点的便利条件,积极发展油气化工,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三亚观光-疗养-度假旅游区。本区包括三亚市沿海陆地区域及其周边海域,是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地段。以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基地和国际性热带滨海疗养度假胜地为目标,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本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依托三亚渔港加快渔业发展,发展海洋生物技术产业。

陵水湾旅游-渔业-热作农业经济区。本区包括陵水县沿海区域及其周边海域。(1)依托三亚旅游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以香水湾、南湾猴岛、陵水分界洲岛和椰子岛等为重点的旅游业,带动城镇建设和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业的发展。(2)在加快新村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浅海、滩涂和深水网箱养殖业,积极拓展深海捕捞业,加快发展冷冻、印刷、包装、运输等配套产业,建设现代化渔港经济区。(3)加快陵水气田勘探、开发进程,发展天然气开采及其相关配套产业。

莺歌海化工为主导的经济区。本区包括莺歌海盐场为主的乐东县沿海地区及其周边海域,是海南岛最大的盐场所在地。(1)进一步加大盐业转产、转制和产业结构调整;(2)以莺歌海油气资源开发为契机,积极发展海洋油气化工业;

(3)利用沿海滩涂、浅海及莺歌海转产盐场,建设海产品养殖基地。

西部工业产业带 包括儋州、昌江、东方3县市沿海地区、白沙县西部地区以及周边海域,海岸线长406.1千米。20xx年,总人口151.5万人,占全省的19.2%;GDP108.1亿元,占全省的15.6%。铁矿石、石灰石、石英砂及近海油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又有洋浦、八所港口及高速公路、国道公路和铁路沟通与区内外和国外的联系。应加快临海重化工基地建设,谋划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项目,加快旅游业、海洋渔业、特色农产品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视滨海经济中心建设,近期以那大和八所为重点,远期以洋浦开发区和东方化工城(八所)为双核心,形成三个专业化经济区域:

洋浦石油化工-港口物流业经济区。本区以洋浦港为依托,范围包括洋浦开发区、儋州沿海陆域及其周边海域,以及白沙县西部地区。(1)以洋浦开发区为载体,以石油炼制及石油化工项目为龙头,在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和扩大生产

规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下游产品的生产;(2)配合洋浦港口建设,兴建港口综合物流园区,争取兴建自由贸易区;(3)谋划并争取获准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6)利用白马井、新盈、排铺、海头等渔港和浅海、滩涂资源,发展捕捞、养殖、水产育苗和水产加工业,建设现代化渔港经济区。

八所天然气深加工-滨海砂矿开发区。以八所港和东方市(八所镇)为中心,包括昌江和东方2县市海岸带及其周边海域。(1)依托天然气化肥、大型甲醇、苯烯和大型三聚氰胺等项目,加快发展天然气深加工和精细化工及其下游配套产品,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洋天然气化工和能源基地、农用化工产品生产基地;(2)利用石英砂为主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发展玻璃、水泥等建材工业。适当发展海洋渔业和旅游业。

东部旅游农业产业带 包括琼海和万宁2县市沿海区域及其附近海域,海岸线长260.9千米。20xx年总人口101.4万人,GDP为8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2.8%和12.3%。农业发展基础好,旅游资源特色突出,钛铁砂矿和锆英石等矿产资源富集,又是海南岛重要的侨乡,"博鳌亚洲论坛”位居于此。应充分发挥"博鳌亚洲论坛”带来的机遇,推进以会展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全面提升。同时,发展农副产品和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滨海砂矿资源开采与加工业。

龙湾港旅游-港口贸易-渔业经济区。本区以龙湾港为依托,包括琼海市沿海区域及其周边海域,海岸线长41.7千米。(1)龙湾港是海南岛东部的重要出海口,要加快建设大型深水港口,发展中转贸易及其他以大宗来料出口加工为主的临港工业;(2)发挥"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效应,依托博鳌水城、万泉河生态旅游区、官塘温泉度假区、白石岭风景区,建设会议展览、康体疗养、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际性旅游胜地;(3)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水产品加工业;(4)利用潭门中心渔港建设的契机,发展海洋捕捞、养殖、加工及水产品流通业,加快现代化渔港经济区的建设步伐。

万宁沿海旅游-农副产品加工-滨海砂矿业经济区。包括万宁市沿海区域及其附近海域。应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特色热作农产品种植与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滨海砂矿资源开采与加工业,积极开发抗高温、耐腐蚀的国防和航天需要的高级原材料。加快外海捕捞与养殖业的发展,以港北、坡头等重点渔港建设为基础,发展水产品保鲜、加工、储运、销售等产业。

(二)"阶梯式”海洋开发区

第一阶梯:南海北部海洋开发区

(1)渔业资源开发。南海北部海南岛以东渔区自福建的东山岛至台湾的鹅銮鼻连线以西,至1100 E以东的广东、海南两省沿岸区,作业渔场面积约24.6万平方千米,鱼类超过1000种,虾蟹类300多种,头足类约60种,目前开发的海藻类5种、贝类13种、头足类24种、鱼类40多种。本海区的渔业资源年可捕量约100万吨,尚有开发潜力,应继续发展传统捕捞业,同时积极发展娱乐休闲渔业,在海上选择一些海域,作为游钓场和观赏水生生物的水域。北部湾渔区面积10.7万平方千米,鱼类约240种,贝类200多种,头足类20多种,虾蟹类100多种,大型海藻30多种,渔业资源年可捕量估计为21-40万吨。加快发展近海捕捞业,逐步废除损害渔业资源的捕捞方法,保护渔业资源;同时,在沿海城市建设休闲娱乐渔业基地,在海上选择一些海域,作为游钓场和观赏水生生物的水域。在选定海域建立海上牧场,发展贝类、藻类、鱼类、虾蟹类放牧业。

(2)油气资源开发。琼东南盆地已发现构造圈闭73个,非构造圈闭27个,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莺歌海盆地内有构造圈闭22个,非构造圈闭14个。加

强莺琼盆地勘探,争取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天然气开发区。北部湾盆地已发现涠10-3、涠11-1、涠11-4、涠12-3、乌石16-1油田,含油气构造7个,继续加强勘探力度,发现更多的探明储量,发展边际油田开发技术,加快开发步伐。 第二阶梯:南海中部海洋开发区

(1)基础设施建设。西沙群岛周围海域包括北纬12度以北、水深大于200米的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千米。继续加大永兴岛投资建设力度,加快东岛、中建岛、琛航岛的开发;完善西沙渔业补给基地,港口码头及其他相关设施建设,进行涵养水源和风能、潮汐能电站及生活设施建设;铺设海底电缆,发展海上通讯及信息服务,加强海洋监测及管理站点建设;实施主要海岛生态建设工程,建立各类海岛及邻近海域自然保护区。

(2)渔业资源开发。西沙和中沙渔区位于东经107- 115度,北纬15-17.5度之间,面积21万平方千米。已经记录的鱼类有500多种,潜在渔获量为23-24万吨。发展底拖网作业和潜、刺、钓、围等多种作业,发展海岛海珍品捕捞和休闲渔业。

(3)油气资源勘探。西沙和中沙盆地位于琼东南-台西南、珠江口盆地以南,中沙群岛至越南的归仁盆地一线以北的区域。国家将加强西沙群岛海区勘探,争取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以及深海油气资源。

(4)旅游业。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开放西沙旅游,发展热带海洋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业。

第三阶梯:南海南部海洋开发区

南海南部海域是指北纬12度以南的南沙群岛区域。这个区域在我国断续线以内的面积约73万平方千米,其中有岛、礁、沙洲、暗滩等230多个,出露水面的有25个,最大岛屿太平岛面积0.423平方千米,区域内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丰富。南沙群岛附近海域是重要的国际航道,战略意义突出。

(1)基本设想。本区域开发应以维护海岛主权与海洋权益为基本出发点,逐步加强开发与管理,实现在开发中维护海洋权益的目的。为此,应根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开发南沙、渔业先行”的基本方针,加快进驻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海洋渔业,探索发展旅游业;并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为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创造有利条件。

(2)渔业资源开发。南沙渔区指北纬12度以南环绕南沙群岛的海域,这个区域已经发现珊瑚礁鱼类110种,底层鱼类360多种,大洋性鱼类10种,虾蟹类300多种,头足类约60种,资源量估计约24-40万吨。目前开发的品种主要有海藻类5种,贝类13种,头足类24种,鱼类40多种。今后应选择适当岛礁,建设开放性、商业性海上补给基地,为国内外船舶提供油料、淡水、食物等补给服务,渔需物资供给、调配和鱼货转运服务;加快渔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3)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南沙海域盆地总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有丰富的石油资源。首先要突破北康盆地和南薇西盆地勘探,争取发现规模较大的油气田,并争取进行商业性开发。

(4)执法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执法巡视,组织科学考察,逐步实现有效管理。加强海洋科学观测站建设,使之成为热带海域的一个科学实验基地。

五、生态环境保护

站在维护和提高自然资本质量和数量的战略高度,与"一省两地”战略目标相适应,坚持"预防为主,开发与保护并重、高标准与达标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海洋生态系统管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提高海洋生态力,维护一

流的海洋生态环境。

(一)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

环岛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 环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行"分区段,有重点”的建设与管理方式:(1)西段工业与环境协调区。以洋浦和东方的现代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基础,带动周围区域生态建设,加强工业走廊景观建设,强调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推进沿海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保护海洋自净能力;在工业污染物预期入海量增加的形势下,加强海域污染监控,及时防治污染事件;鼓励、引导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2)北段生态城市区。在海口、临高、澄迈和文昌等城镇,着重进行生态型的人居环境建设,建设沿路、沿河和沿岸的绿色生态走廊;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引导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产业;继续加强海域的污染监控。

(3)东段生态资源保护区。以大洲岛和铜鼓岭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提升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科研水平;增设东郊椰林等保护区;完善和改造沿海防护林体系,构筑完整的风暴潮灾害防护林带;把保护珊瑚礁、海草床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利用养殖海域结合起来。(4)南段生态旅游区。保护现有海洋和滨海自然景观;完善区内的交通网络,联结各分散景点,打造"大三亚”旅游区;低密度开发新的旅游度假区,减轻传统景区生态环境压力;加强三亚市区的环境整治,加快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进程;推广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

海岛开发与保护 坚持规划先行,加强管理,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尽快制定《海南省海岛开发保护管理办法》,明确开发利用海岛的单位和个人保护海岛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责任和义务。尚未利用的无居民海岛应采取保护为主的措施,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岛及其周围海域,依法申报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或海洋特别保护区;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申请利用海岛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受理机关提交《利用海岛的生态保护方案》,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重点开展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河口、滨海湿地等特殊生态系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保护。争取到20xx年再有1-2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以"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标准,管理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与岛外科学研究机构联合,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保护区非核心区适度开发生态旅游。

海洋生物资源保护 加强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控制和压缩近海传统渔业资源捕捞强度,严格捕捞作业管理,坚持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制度;加强海域水生资源繁育区的保护,扩大放流品种和规模,增殖优质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支持人工鱼礁建设;借助岛外科研力量,加强对濒危珍稀物种的保护研究;借助企业资金和科研力量,加强对具有药用价值的热带海洋生物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二)海洋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重点抓陆源污染控制、近岸养殖污染控制以及近海和远海污染防控。加快经批准立项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并充分发挥已建成项目处理能力,提高沿海城镇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率。整治沿海城镇的小型排污沟,新建和完善沿海城镇污水管网,严查私建排污管道现象,提高污水管网纳污能力。加强泻湖港湾的污水排放和垃圾倾废管理,确保港湾水质。继续巩固工业排海废水全部达标,工业固体废弃物零排放的成绩。以征收垃圾和污水处理费、中水利用、垃圾资源化和商品化、附带项目开发、政府政策扶持等为突破口,加速城镇

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市场化步伐。

通过改进养殖技术和加强污染监控,防止海水养殖污染。继续加强对高位池养虾环境影响的监控和研究。规范旅游项目开发和运作,严格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防止新的海洋开发项目对海洋造成污染。

严格海洋倾废区的管理,杜绝非法倾废。主要依托国家力量监控和防治海洋溢油污染。在西沙和南沙开发过程中严格执行保护优先的原则。

(三)海洋灾害防治

配合国家海洋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结合海南海洋灾害防治的实际,建立面向公众、信息畅通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机制;组建多部门联合的灾前预报、灾情评估和灾后救助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通过完善沿海防护林、加强长期海洋预报、调整产业布局等手段,最大限度降低风暴潮灾害损失;在养殖密度大的海区,加强赤潮的预防和监控,减少损失;杜绝养殖业和滨海采矿业等开发活动对海岸的破坏;采用生物固岸和工程固岸相结合的方法,整治海岸侵蚀,坚决杜绝人为因素引起的海岸侵蚀。

六、政策措施

(一)改善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为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做好宣传工作,强化民众海洋意识,使海洋经济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限期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对历史遗留重大项目进行清理,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建立行为规范、程序简便的审批制度。建立海洋经济信息网络,坚持长期不断地收集海洋科技发展、海洋新产品、市场发展预测等方面的信息,加强预测和信息服务。 ——重视招商引资。通过举办招商会议、走出去介绍等方式,加强海洋产业的招商引资推介工作;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建立招商引资奖励制度。 ——制定优惠政策。组织力量研究制定适合海南特点的税收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及产业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下,鼓励各种投资者开发西沙、中沙、南沙海域资源;积极发展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扩大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企业的建设规划批准后,只须办理项目备案手续。

——培育市场体系。加强中介服务,培育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市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包括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本市场、贸易市场、海域使用市场、海洋科技市场、人才市场等,为国内外企业进入海南海洋经济领域创造良好的环境。 ——建设海洋公益服务系统。建设海洋环境及灾害监测体系和预报、预警系统,增强海洋地震和海啸预报预警的能力;建设海洋、气象、公安边防、环保、海事、民政、广播电视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全面协调灾害预报、灾情评估和灾后救助等的组织领导工作。

(二)顺应经济区域化趋势融入地缘经济体系

经济发展全球化和区域化是世界的大趋势。任何国家和地区,如果不能真正融入邻近的经济区,都有可能被边缘化,难于持续快速发展。海南省临近华南经济圈,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地理中心,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中国-东南亚自由贸易区,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海南经济发展。

研究构建新的政策体系,争取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过程中,加快

海洋经济发展步伐。

(三)利用入世"后过渡期”加快招商引资步伐

从20xx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入世的"后过渡期”。这个时期我国的市场将全部放开,合资、独资企业要进入农业、运输业、仓储业、酒店业、金融业等多种行业,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是运输、仓储、金融等行业面临外资企业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可能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发展外资独资、合资海洋运输、仓储、金融、水产品交易等行业。应对这种挑战和机遇,重点做好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制定"海南省进一步开放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若干政策”,解决入世"后过渡期”外资进入海洋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促进临海工业、水产品深加工、海洋旅游业的发展。

(四)发挥大城市集聚效应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加大海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化水平,形成海南经济社会的核心增长极,辐射和带动周边及全省中小城市的发展。以海口为中心,通过进一步引进资金、资源、技术、管理经验,积极开发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逐步实现产品、产业、运行规则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改善投资环境,利用海口大城市集聚效应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近期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制定发展规划。制定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形成以海口为大型中心城市的城镇化体系。借鉴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在一定时期内全省集中力量建设海口中心城区。

——确定发展方针。制定新的城市发展方针,逐步放开一切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特别是户籍限制政策。

——调整发展战略。调整海口市经济发展战略,把海洋经济作为海口市主要经济领域,重点发展港口服务、海洋运输、仓储服务业,热带海洋旅游业,医药(包括海洋医药)业,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金融服务和信息产业等。

——加快沿海中心城镇建设。利用乡镇的土地资源,将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所在乡镇纳入中心城镇建设,使渔港建设和渔村城镇发展互相结合、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充分发挥渔港的功能优势。

(五)加强中介服务促进海洋渔业现代化

海洋渔业要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应解决生产企业分散、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等问题,实现生产规模化、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过程标准化。 ——建立"海南渔业商会”(或协会)。通过商会的中介作用,谋求企业会员共同发展。组织会员企业之间互通有无,相互承接采购、加工、储藏等业务;以股份制形式发展远洋捕捞、水产品深加工企业,会员企业入股,按股分红;商会组织会员企业对外集体采购、销售活动,减少分散活动的成本。

——发展"订单渔业”。以现代化的水产品加工业为牵引,由渔业商会等中介组织,按照现代化加工企业的要求,组织分散生产单位按订单(build to order )进行标准化生产,保证生产出成品规格、鲜活程度、药物残留等符合精深加工要求的水产品,形成具有海南特色和竞争力的加工产品。

——发展大型水产交易市场。整合现有交易市场,在海口建设10万平方米以上的"海南热带农渔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形成立足海南、面向全国的展示平台、采购交易平台、物流配送平台、信息发布平台、检验认证平台,成为宣传推介海南农渔产品的窗口。同时,重视发展"电子商店”,实现供应商与消费者的无纸化联系,使有条件的生产商实现及时生产(just in time )和订单生产。

(六)完善海洋科技开发和推广体系

完善海洋科技开发和推广体系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建立创新型海洋科技体系,提高海洋科技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近期内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深化海洋科研机构改革。加快涉海科研机构改革步伐,整合现有的海洋科技力量,组建省海洋科学研究院。

——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改革科技投资机制,多渠道增加海洋科技投入,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各级财政逐年增加对海洋科技的投入;设立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省财政每年拨款一定数额用于支持重点海洋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凡经认定从事海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与推广的科研单位,其项目优先列入各有关部门计划,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同等优惠政策。 ——完善海洋技术开发、推广和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省级海洋水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海洋科技攻关,集中力量研究开发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的重大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建立健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近期结合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和水产病害防治能力建设,在海口建设省渔业检测中心,重点沿海市县和中部市县设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逐步形成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加强海洋科技教育。加强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学科建设,大幅度增加科教投入,增强科教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海洋科研和产业应用型人才;努力办好涉海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更多的适用型海洋技术人才;加强与海洋经济相关的职业教育,重视人才的在职培训。在沿海市县进一步实施渔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技术培训,提高渔业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在海水增养殖、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成立专家顾问组,开展不定期交流活动;制定相应的海洋科技人才需求规划,通过委托培养、招聘、借用等办法建设一支与海洋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加强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广泛开展科技交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带项目的海洋科技人才。鼓励外商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引进海洋生物新品种、先进的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七)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体系建设,为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灾害防治、海洋渔业管理、海岸带管理等提供保障。近期重点任务是:

——加强港口作业能力和口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切实提高港口的综合运输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港口管理,使港口建设规范、有序、快速发展。

——改扩建重点渔港,提高渔港服务功能。创新投资和经营管理机制,拓宽渔港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用5 年时间,改造、扩建省重点渔港,提高渔港安全配套功能和服务功能。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采取"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模式开发建设。

——加快沿海地区乡镇公路网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不断提高沿海地区公路的等级水平,改善路面状况,构建沿海快速通道,形成滨海旅游公路网;加快沿海地区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能力,以满足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发需要。

——建设渔业通信保障体系。建设渔业无线电通信网中心岸台和三亚、琼海潭门、儋州白马井分岸台,配套建设沿海市县渔业无线电通信网岸台,逐步建成

渔业通信保障体系。

(八)强化海洋综合管理

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协调和决策各项重大海洋事务。近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逐步建立健全具有海南特区特色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近期内要抓紧制定《海南省海岛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海南省实施<渔业法>办法》(修正)、《海南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办法》、《海南省水产种苗管理办法》、《海南省海洋生态保护条例》等。

——加强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海域使用证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海洋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的审批制度。大中型用海和围填海项目要按规定严格审批,围海填海建设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行海域使用(包括养殖用海)竞价出让制度。

——加强海洋执法管理。建立健全省海洋综合执法机构,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切实履行好省海监的职能;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装备建设,海洋执法经费按规定标准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每年在省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海洋与渔业执法装备建设。市县海洋与渔业执法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其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建立海洋执法年报和计划编报制度,以及海洋执法监察公报制度,坚决依法查处无证用海、无证采海砂、污染海洋、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

(九)重视对海洋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重视和加强对海洋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依据"以海带陆、依海兴琼”的基本战略,把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列入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省政府成立海洋经济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指导海洋经济工作。沿海市县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制定落实规划措施。沿海市县制定落实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

——聘请专业单位,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如:港口建设规划、滨海旅游发展规划、海洋渔业发展规划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高起点、高水平和科学地发展相关产业。

(十)谋划重大建设项目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抓紧谋划和启动重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表3)。重点是大型油气资源加工利用项目的建设,以此扩大海洋经济总量。同时重视海洋渔业项目建设,包括深水网箱养殖项目、渔港城镇化项目、水产品加工项目、苗种繁育项目等,以此扩大项目覆盖面,提高渔民生活水平。近期重大建设项目主要包括: 油气工业项目

——天然气化工工程。以东方化工城为依托,开发化肥、甲醇等天然气化工产业链,把海南建成全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年产60万吨甲醇、12万吨三聚氰胺项目建设,筹备新建100万吨甲醇项目。

——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工程。加快800万吨炼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60万吨对二甲苯、6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等石油化工项目,启动一批相关项目的规划和机会研究工作。

——90万吨乙烯项目。开展90万吨乙烯及下游产业链延伸项目的研究,争取在20xx年前启动项目建设。

——南海油气开发利用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支持基地、石油储备基地。着重谋划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支持产业和海洋石油工业的专业技术服务建设项目。

重大基础工程项目

——琼州海峡大桥/隧道建设项目。加强与大陆的交通运输联系,是海南省参与国内大范围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首要环节。为使海南尽快并入全国高速运输网体系,应该加紧论证并争取国家批准建设琼州海峡跨海高速运输通道工程,力争到20xx年正式开工建设。

——港口基础设施工程。利用琼北"三港合一”资源,加快规划和建设海口主枢纽港,加快秀英港二期、八所港和洋浦开发区成品油、纸浆专用码头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专业化分工明确的港口群。研究琼海市龙湾港开发建设规划,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把龙湾港建设成为国际中转大港。

渔业建设项目

——深水网箱养殖示范项目。积极推广深水网箱先进养殖技术,选择适宜地点进行试点示范。一期可建设两个试验示范点,包括养殖场、鱼苗孵化场、饲料加工厂各一个。

——热带鱼虾贝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设一个一流的中国海水育苗基地,发展培育优良品种和种苗生产技术,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培育热带鱼虾贝藻的优良品种,建立良种基因库,使主要养殖种类实现良种化。

特色工业项目

——石英砂与玻璃制造工程。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石英砂资源优势和天然气登陆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码头及道路配套设施,科学规划和建设玻璃工业园区。引进比利时矽比科公司建设100万吨石英砂生产基地,引进福耀集团投资建设年产70万吨浮法玻璃生产线,积极推动玻璃相关延伸产业发展。 海洋旅游项目

——西沙群岛旅游开发基地建设项目。充分利用西沙群岛众多岛屿、热带特色的动植物群落、优越的地理区位及丰富的人文景观,以及特殊政治历史意义等优势,建设西沙群岛旅游开发基地,发展西沙旅游项目。开辟三亚-西沙群岛的客轮旅游航线,开设海上旅游俱乐部,开展海底珊瑚礁潜水观光、海洋博物馆、热带观光休闲游等系列旅游项目活动;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建设西沙海洋旅游基地,将海南旅游空间边界从三亚向西沙群岛南移。

更多相关推荐:
季圩村20xx年度经济发展计划

XX村20xx年度经济发展计划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基础是村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升庄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为更好地发展村集体经济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级经济发展规划

李庄村经济发展规划20xx年20xx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稳步提升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县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制定李庄村经济发展规划一经济发展现状李庄...

x村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规划

x村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规划一年之计在于春20xx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xxx村又迎来新的一年回顾20xxxxx村在村支部班子的领导下真抓实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的一年xxx村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部署结合本村实...

20xx年度xx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20xx年度xx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xx村的实际情况和地区...

村级经济发展计划及规划

20xx年村村级经济发展计划为了促进我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镇政府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

兰度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

兰渡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一基本村情自去年两委换届工作结束以来现我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人口1300多人党员51人预备党员3名耕地面积1584亩山场面积2800亩近一年来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县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20xx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计划

20xx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计划增强集体统一服务功能的物质基础是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向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划文件

岳发20xx11号岳家庄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意义重大为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功...

鲁支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鲁支党支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计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是核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关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密切干群关系增强集体统一服务功能的物质基础是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和战...

20xx年 村村级经济发展计划

20xx年保台村委会村级经济发展规划为了促进我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按照国家农业部的十二五规划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推动农业科学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目标着力强...

关于xx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xx村)

云雾镇营上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根据关于转发lt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gtlt黔南州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三年行动计划gt的通知贵定党建办通20xx29号文件精神为发展壮大...

马集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马集村20xx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为落实区委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会议精神加快我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根据镇委镇政府部署制定本发展规划一基本情况马集村位于黄集镇西部汉十高速公路贯穿我村全村总人口为1677人面积30...

村经济发展计划(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