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报告5

时间:2024.4.20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课题报告

汨罗市古培塘中学语文课题组

二O##年十一月

汩罗市古培塘中学语文教研组课题——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的研究报告

主要研究人员:杨芳、王昆良、向志红、霍正光、彭滔、刘丹、张怀瑾、谢朝云、刘兴飞、吴耕涛、杨正兴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厚丰富。它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其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撑起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它流淌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举手投足、喜怒哀乐。

语文课程目标要求:“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加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弘扬民族精神,要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粹传承给下一代,必须指导学生学好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精神底子”。这就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研究动因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在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却在历史的夹缝中企求生存的空间,人们在放眼看世界的同时,淡忘了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积淀。于是,当我们的子孙还未看过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的时候,《三国演义》已成为日本,韩国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他们在吸收《三国演义》的智慧;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非中国人铭记于心……,我们不得不感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河流正面临着断流的危机,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我们可贵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为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尽我们的努力。重新找回心灵的归宿。因此,我们从文化长流中掬起一瓢,试图从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入手,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追求,感受传统节日中人们崇尚的真、善、美,从而健全学生的品格,树立他们崇尚民族文化的信念。

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忽略或是极不妥当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导致了教学完全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更导致了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语文素养的停滞不前。在此种背景下,我校组织全校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在多次论证后最后提出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策略》的研究课题。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广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建构主义的理念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主动地吸收与消化。

(3)《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三、研究目标

我们设定该课题的总目标是夯实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预期研究目标是:在理论上,研究新时期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容、特点和生成规律;在实践上,探求一种符合农村中学实际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方式,以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具体说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着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拟定让实验老师实现如下目标:①学习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更为广阔的人文生活视界下,进行广泛的阅读,汲取人类的文明,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养;②掌握科学先进的教学理论知识,体会教育理论的精髓,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在理论上正本清源,走向教育理论的源头;③拥有深刻和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进入更广阔的语文专业书籍空间展开阅读,并且要读得深读得透,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④形成较强的开展课题各项研究的能力。

第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进步,通过系统和长期的教学,我们拟定主要在学生身上实现如下目标: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之情;②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了解;③在各项学习中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三,在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的融合策略上,我们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梳理归类,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实践。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年5月——20##年2月:基础研究阶段

①宣传动员,提高师生参与课改的兴趣与热情;

②问卷调查,明确存在问题;

③确定子课题。

第二阶段20##年3月——20##年5月:课题实施阶段

①组织学习相关理论,邀请专家进行指导;

②全面实践研究。在实践中逐步调整策略,完成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20##年5月——20##年6月:经验总结阶段

整理、汇总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包括学生习作、活动照片,教师论文、案例、教学录像等,出版论文集、展示学生成果等,撰写报告,提请主管部门验收。

五、具体做法:

将课题定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策略”,因此寻找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多重融合策略是我们开展此次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

在教学中,通过细心研究和调查,我们发现,学习、生活中无处不有语文,无处不有传统文化。一书一笔中蕴含语文,一字一画中贮满传统文化。我们课题组重点要做的,是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探究语文与传统文化中的天然脐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中蕴含的各类传统文化,用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厚实课堂的文化底蕴,拓宽语文的教育渠道,最终实现夯实学生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的目标。

(一)挖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点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在语文教学中,所牵涉到的传统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细细归纳,我们重点整理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语文教学与传统语言文字的融合;

如可开展“每周一字辩文化”。每周给学生示范辨析一个字,从辨析中融会传统文化。当然也要求学生每周自己积累十个字,并能够辨析。如:“孝”,会意,形声字。 解: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其义有:1.善事父母之道曰孝。如《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2.善事父母之人曰孝。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 3.居丧曰孝。如守孝、在孝。 4.奉养、孝顺曰孝。如《礼记?祭义》“内则孝于亲”。 5.服父母与祖父母之丧的曰孝。如孝媳、孝孙。 6.能继先人之志也。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 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 :“孝乃天经地义”。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如果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师长、宗亲;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贡献,让父母宽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勤没有白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光耀门楣”,“孝行”至此就更加圆满。“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至此追悔已迟。  

总之,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其中的传统文化是学无止境的,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责无旁贷,是语文教师必须的责任。

2、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意趣的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样一些小故事来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意趣的完美的融合。如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辨姓诗》:

潮州太守黄霁青先生安涛,嘉善人,工诗,善滑稽。有同年某投札,误书黄为王,先生作诗答之云:“江夏琅琊未结盟,草头三画最分明。他家自接周吴郑,敝姓曾连顾孟平。须向九秋寻鞠有,莫从四月问瓜生。右军若把涪翁换,辜负笼鹅道士情。”工整熨贴,风趣独绝。

首联中古代江夏是黄姓郡望,而琅琊是王姓郡望。而廿头和三画是民间区分两姓的主要说法。颔联中是指百家姓中有“周吴郑王”,“顾孟平黄”两句。颈联则意为《礼记.月令》中《季秋之月》有“鞠有黄华”,“鞠”通“菊”,黄华指菊花。又,《孟夏之月》有“王瓜生”之句。王瓜块根可以入药,与用作蔬菜的黄瓜不同。尾联中右军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倍翁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笼鹅指王羲之以字换鹅之事。
  极富趣味的辨姓诗中蕴含如此丰富传统文化,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学生的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的积极自然就十分高涨了。  

3、语文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

绵延几千年的中国,自然也创造了无数传统民族文化,仅就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几个节日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从生活中的节日入手,开展有关的学习活动。

根据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我们策划了系列学习专题和主要内容(见下表),为学习活动提供参考,为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营造氛围、搭建平台。

4、语文教学与传统美德的融合;

中华民族有十大传统美德,分别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对中国知识阶层乃至整个中国人来讲影响深远。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要渗透,不要强加,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语文课讲成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找好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因此,我们可以选择这样一些途径来开展此项教学:

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②在语文活动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③利用作家事迹精神感召学生

④文言文古诗词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语文教材是民族文化的凝聚点,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的丰富内涵。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受熏陶,思想受感染,心灵得净化,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是非曲直与美丑善恶,并依此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就必须在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挖掘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且融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语文教学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必然的,“传美”教育应视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

(二)落实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线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贵在落实,结合教学实际,我们确定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实现其融合。这四个方面犹如四条贯穿教学的线,它们相辅相成但又各有侧重地将一个一个的教学点串连起来形成一张巨大的语文教育网,能较好地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

1、阅读教学是主线,贯穿语文教学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选择一种文体,学习古典文学,如《诗五首》、《词五首》、《出师表》等;

②分析一个人物,体认传统精神,如《智取生辰纲》、《隆中对》等;

③抓住一种文化现象,体认民族文化,如《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等;

此外,还可以探究一两种课堂教学模式,如古诗词教学可采用如此三步教学法: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古文教学可用如此四读法:读中释疑——读中理文——读中悟文——读中积累。

2、作文教学是虚线,连结语文教学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写作问题为什么一直无法得到较满意的解决?有曰,形式不能掌握,也有曰内容空洞。形式方面只要指导得法、引导到位,不难解决。而内容方面则很难解决,因此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诚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米下锅,确实已成为写作教学的一个疴疾,这是人所共知的问题。但是为何无米下锅?一般都认为应试教育使学生无时间顾及书本之外的生活,造成学生与生活的远离,从而使学生生活内容单调、贫乏,写作时自然也就无话可说、无米下锅了。其实,仔细分析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个因素还不是最主要的。哪怕是全封闭教学,学生也不至于无话可说的,因为,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绝不单是走出校门、亲历生活,古人尚能“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何况今日信息时代。缺乏亲历的生活,只要老师善于引导、组织学生去注意去查询去调查去研究去感受去积累去整理,学生从网络、书本杂志和教师、同学中仍然可以获得足够的补偿,而且,也同样能得到独特的感受。相反,即使是全开放的教学,学生若没有去注意去查询去调查去研究去感受去积累去整理,写作时仍然会无米下锅。无米下锅并非封闭教学才有,也不是应试教育后才有。所以,我们认为,无米下锅应该还有其更重要的原因。其中很值得重视的是,无米下锅,并非学生心里真的无米,而是有米。甚至有许多米,只是有两个原因使他们仍然无法写好文章,其一是:他们仓库里的米相对于每一个话题来说,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且大都未经加工,写作时难于顺利、妥帖地运用;而相对于总体系列话题来说,贫富不均,有的话题所需的“米”绰绰有余,学生写到这类话题容易写好;但更多的是不足或几近空白,学生写到此类话题的作文则或良莠齐上,无选择余地,或无话可说,只好东拉西扯,杂乱无章,不知所云。造成这种状况,不能一味责怪封闭式教育和学生的偷懒,应该发现,我们老师没有认真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开列一个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话题进行相关的资料查询、调查研究,从而有目标、有系列地才、保质保量地积累必须积累的思想和所需的写作素材,做到仓里有粮,写作不慌,以至于学生写作时往往捉襟见肘,这,才是一个大问题,不解决它,写作水平的提高只能因失去最根本的基础而难上加难。其二是学生在写作时不知道所需的米在仓库里的那一个角落,没办法把记忆仓库里的米取出来使用。就像我们平时使用电脑没有养成给文件、文件夹命名和把文件归类装入文件夹的习惯,结果总是找不到所需的文件一样。学生写作所需与记忆仓库所存,其实存在着一个断节,就是这个断节,使本来有所需的“米”的学生写作时也觉得无米下锅,难于顺利成文。如果我们不能引导并帮助学生按系列话题对记忆仓库里的材料进行通过分类整理、抽取有用观点和写作角度、进行交流表达等活动,为学生把这个断节连接起来,写作教学的成功也就极其有限。

据此,我们有理由提出一个假设:假如我们能开列一个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话题,引导并帮助学生通过对这些话题进行相关的资料查询、调查研究,从而有目标、有系列地、保质保量地积累必须积累的思想和所需的写作素材,能引导并帮助学生,按系列话题对记忆仓库里的“米”进行分类整理、抽取有用观点和写作角度,进而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特定作文的特定需要,从记忆仓库里顺利地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写作,不就可以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中基本解决这一难题吗?

总之,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假如我们能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度,开列一个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系列话题,能引导并帮助学生通过对这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系列话题进行相关的资料查询、调查研究,从而有目标、有系列地、保质保量地积累必须积累的思想和所需的写作素材,能引导并帮助学生,按系列话题对记忆仓库里的“米”进行分类整理、抽取有用观点和写作角度,进而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特定作文的特定需要,从记忆仓库里顺利地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写作,不就可以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中,既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又解决有米难下锅的难题,并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中增强师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从而达到认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达到一石三鸟的境界。

作文是学生我手写我心的再创作过程,一周一次的作文训练,都可以围绕传统文化展开。选材上既可以是传统道德精神的现实延伸,如《悠悠寸草心》;也可以是传统节日的现实再现,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还可以是传统文化的全新拓展,如以白话文扩写《夸父追日》、《木兰诗》等。

除在选材上渗透传统文化,还可以在写作指导上借助传统文化。如以课内某一类文章为例子,以此学习该文的语言、结构、写作手法,从而切实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厚积方有薄发,每天我们都会要求学生背记一首古诗词,以加强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并指导学生学习前人措词的精准优美以及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3、主题教学是粗线,深化语文教学

正因为传统文化的无可比拟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主题教学正好可以承担起承载传统文化的重担,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深化语文教学搭建最佳的桥梁。

什么是主题教学呢?所谓主题教学是指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有一个具体的主题,如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但它又不同于综合性学习,因为综合性学习是综合了听说读写练多种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不受学科限制,故称之为“综合性学习”而主题教学则在内容上趋于集中,教学手段上也较为平实。

如果说平时的阅读教学是点点滴滴的渗透与积累,那一次主题集中的语文学习就是对某一特定主题的传统文化的内化。如《走进戏曲天地》教师通过让学生听戏、看戏、学戏、试戏、唱戏,甚至包括自己的亲身示范把一种浓浓的戏弥漫始终,于是耳濡目染中,雍容的京剧、典雅的昆曲、高亢的梆子戏、婉转的越剧都如一股股清泉汩汩渗入学生的心田。在生旦净末丑的悲欢离合中,学生用心去感受着戏曲的博大与悠长。

主题教学可以是书上已经编写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还可以是师生从实际出发自主选择的专题性学习活动,如搜集整理有关“雪”的相关材料,开展一次“走进雪的世界”的传统文化专题活动。

4、课余学习是波浪线,促进语文教学

对于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更应该在课余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受其熏陶,来净化心灵、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并以此作为热爱语文、学好语文的前提。积极、有序的课余活动对于青少年来说既是追求知识的重要渠道,又是学习做人的重要环节。在语文课余活动过程中,笔者努力引导学生就课本中涉及到的某些文化现象、人物背景等多层面生发开去,自觉地从课余学习中挖掘、欣赏其中丰富多彩的美的蕴含,从而充实学习内容、深化基础知识、扩展语文涵盖,使学生能在活用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文能力。其具体做法如下:

①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传统文化搜集本,将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传统文化随时拿笔记下。

②每个月出一次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板报。如“秋诗秋词秋文章”、“端午节的千年发展史”、“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等等。

③每学期进行一次有关传统文化的征文。

④定期开展传统文化学习讲座。

⑤每人买一本文学名著,每学期至少看一本文学名著,并作好读书笔记。

⑥每日课前五分钟背诵一首古诗词。

⑦每期进行一次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考查,其结果纳入学生的期终考评中。

六、课题成果

用该课题实验指导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其研究能力,为其今后传承民族优良文化奠基,又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全面提高学生读说听写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理论成果

此番课题实验,我们着力于探究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多种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探讨出了“文言四读”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马克思广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导向,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观来指导整个教学流程,力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学习文本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完成由“鱼”到“渔”的知识与能力的提升、由“思”到“疑”的过程与方法的飞跃、由“模糊”到“清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

该教学模式从教学规律入手,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总的说来,在本教学模式建构下的动态教学过程中,它鲜明地彰显出如下三大特点:

    A、循序渐进,层级导学夯实学生基础

    B、书声琅琅,多样朗读搭建学习之梯

C、质疑思辨,多方对话推动学习深入

(二)直接效益

调查表1: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态度

试验个案:

彭博同学,男,153班学生。该同学在进入此轮实验班以前一直是语文老师的心病。因为该生是一个各科成绩皆优异,唯独对语文缺少学习兴趣的同学。自从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因子,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丰富有趣的传统文化现象后,该生一反以前对语文学习的排斥,同时还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后来在20##年中考中,该生语文成绩考出了98分的特优分。

张双琦同学,女,153班学生。该同学在进入实验班的学习后,高兴地告诉老师:“我以前一直以为语文就是一个需要死记硬背的科目,没有一点趣味。但自从上初三以来,老师总是注重在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我才知道语文是这么的博大精深,这么的富有情趣。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学好语文,必须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传统文化。”

调查表2:实验班与非实验班会考成绩对比

表3:语文个性特长发展情况近两年对比表

表4:近两年语文教师发表和获奖论文情况对比表

表5:近两年语文教师教学竞赛成绩对比表

(三)社会效益

由于学校实施该课题学生成绩较以前有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风气也有重大转变,学校在20##年9月新进了十几位慕名前来的新生,其中有不少还是邻近乡镇的孩子。

七、课题尚待进一步探讨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课题实验至今日,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语文工作呈现出可人的新局面,但在实验进程中,我们也还留下了一系列问题留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1、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犹如形影一样难离难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努力挖掘各种语文因素中或显性或隐性传统文化因子,同时我们思考得更多希望做得更好的是如何用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与实验中,这个问题仍是我们工作的主旋律。

2、由于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学生在收集过程显得有得盲目,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3、学生对于承载传统文化的文言文、诗歌总是有种望而生畏的情结,如何更好地改进此类教学,这个还应做重点研究。

4、更加深入研究除教材之外的更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古典文化,以更宽地延伸语文教学的外延。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实验并未结束,在离结题的一年多时间里,甚至在以后更长的岁月里,我们都应毫不松懈地科学严谨地继续做好与课题有关的各项研究工作,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收获劳动的喜悦,才能一直走在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上。

更多相关推荐:
课题成果报告

课题成果报告课题类别青年课题学科分类教育信息技术课题名称农村小学远教资源的整合与运用课题负责人***负责人所在单位__山西省祁县城赵镇中心校专业技术职务小学一级教师编号:42**立项号:***一、课题研究的主要…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省级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研究》课题组学生是一座资源宝库,激发学生内心潜能,学业成绩才能发挥效益成为道德品质的杠杆。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逐年增多,农村孩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发展瓶颈和…

1课题研究成果结题报告书

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成果结项报告书课题名称《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实施问题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立项编号BB09-031课题类别_________中学数学____课题负责人______________…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学生生物学科听课效率低下的原因研究成果报告虢镇中学生物课题组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学生的生物科学习大多是被动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学习学习效率低下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

创新课题成果研究报告

古蔺县项目课题农村片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创新模式研究成果报告龙山小学课题组由龙山辅导区教导处教科室共同提出的农村片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创新模式研究课题于20xx年9月申报立项历时3年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现将研究成果...

课题成果报告

运城市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书姓名课题名称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承担任务课题研究组长成果名称议论文答题技巧鉴定时间一研究报告二自我评价三学校评价四县级鉴定五市级鉴定六市课题规划领导组意见

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材料

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材料教师姓名:承担课题:学科教学方法与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汇报日期:20xx年1月5日一、课题名称:学科教学方法与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二、研究方向: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

课题成果报告表(五)

贵阳一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成果报告表以课题组为单位填写贵阳一中教务处

实践课题成果调查报告

实践调查报告一活动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国家对于城市建设规划这一块比较重视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代表了这个城市的人文背景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关心周边新老商业区的整合规划在这方面多了解我们在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

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结论一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物理新课程下对高中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个体独立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助于个体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品质的提升有助于个体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

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成果结项报告书 2

连云港市灌南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成果结项报告书课题名称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验研究立项编号017261课题类别中文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通讯地址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省级教改课题所要求的研究报告的内容与结构

省级教改课题所要求的研究报告的内容与结构研究报告RESEARCHREPORT是在课题研究工作结束后申请结题前课题组不仅仅是主持人对整个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表达研究成果的书面材料它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

课题成果报告(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