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实验报告

时间:2024.3.31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与频域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学院:控计学院        

班级:测控1101

姓名:朱木森     

学号:1111160127


实验二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与频域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如何运用计算机的MATLAB软件进行根轨迹分析

1、  掌握如何用计算机MATLAB软件工具进行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的测试。

二、实验类型

    综合性

三、实验设备

计算机

四、实验原理

频率特性函数是静态下正弦输出信号与正弦输入信号的复数符号之比。从频率特性图象上可以很方便的得到关于系统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的一些信息。因此,它是研究控制系统的一个重

、实验要求

1、预习根轨迹的绘制的方法,编制相应实现的MATLAB程序。

2、在理论上画出实验中惯性环节、振荡环节相应的幅相频率特性,对数幅频和对数相频特性,绘制奈奎斯特图和伯德图;并预先编制实现的MATLAB程序。

3、写出实验报告,对于内容(一)写出实现的MATLAB程序;给出给定系统的根轨迹图,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实验总结;对于内容(二)给出出惯性环节、振荡环节的实现程序及各实验曲线;将实验结果同理论估计的结果相比较,若不同分析其原因;根据实验曲线能得到哪些结论(稳定性、增益方面的)。

六、注意事项

命令调用的格式不能随意改写

要工具。

七、实验内容和要求

(一)内容

1、 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绘出闭环系统的根轨迹,并找出根轨迹与虚轴交点处的增益k值。

实验程序

H=tf(1,[1,16,36,80,0])

rlocus(H)

[k,poles]=rlocfind(H)

实验结果

得到k= 153.9679

坐标分别为 = (-13.7212 + 0.0000i)、 ( -2.6443 + 0.0000i)、( 0.1828 + 2.3802i)、(0.1828 - 2.3802i)。

2、 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绘出闭环系统的根轨迹。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实现程序:

clear all

H=zpk(-3,[-1,-1,-2,-4],1)

rlocus(H)

[k,poles]=rlocfind(H)

得到结果:

K= 28.3623,故知k取值范围为(0,28.3623)时系统稳定

3、  编程实现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编程实现幅相频率特性,对数幅频和对数相频特性,绘制奈奎斯特图和伯德图。

奈奎斯特图

1)      实现程序:

clear all

H=tf(1,[0.005,1])

nyquist(H)

2)      得到结果

Bode

1) 实现程序

clear all

H=tf(1,[0.005,1])

bode(H)

grid on

2) 得到结果

4.       编程实现振荡环节的频率特性。

,用MATLAB软件编程仿真出振荡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对数幅频和对数相频特性,绘制奈奎斯特图和波德图,增益相位裕度的伯德图。并在同一极坐标图和伯德图中绘制不同下的响应曲线。(要获得谐振峰值、谐振频率,带宽等关键点的值。)

1)nyquist图实现程序

clear all

T=0.002;e=[0.2 0.4 0.8];

for i=1:3

    H=tf(1,[T*T,2*e(i)*T,1])

    nyquist(H)

hold on

end

2)程序结果

            2)bode图实现程序

close all

clc

T=0.002;e=[0.2 0.4 0.8];

for i=1:3

           H=tf(1,[T*T,2*e(i)*T,1])

           bode(H)

           hold on

           grid on

end

bode图结果由图可知,谐振频率为e=0.2时,谐振频率为484,谐振峰值为8.08dB,带宽为756,;e=0.4时,谐振频率为409,谐振峰值为2.69dB,带宽为431

思考题

如何利用Bode图来分析系统的增益裕度、相位裕度、及其稳定性?

答:?相角裕度

      幅值裕度

     为系统的截止频率,为系统的穿越频率,均可由bode图得到,而且当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均为正值时,系统稳定。


第二篇:东南大学自控实验报告 Matlab-Simulink_仿真实验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名称:        Matlab/Simulink 仿真实验                                 

(系):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名:    XX              号:   22011XX            

室:  机电实验平台         实验组别:                  

同组人员:     XX             实验时间:2013 11 20

评定成绩:                    审阅教师:                  

目录

一、实验目的……………………………………….3

二、预习要求……………………………………….3

 

 

三、实验内容……………………………………….3

 

 

四、实验总结……………………………………….14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系统数学模型的多种表达方法,并会用函数相互转换。

2.  学习模型串并联及反馈连接后的系统传递函数。

3.  掌握系统BODE图,根轨迹图及奈奎斯特曲线的绘制方法。并利用其对系统进行分析。

4.  掌握系统时域仿真的方法,并利用其对系统进行分析。

二、预习要求:

       借阅相关Matlab/Simulink参考书,熟悉能解决题目问题的相关Matlab函数。

三、实验内容:

1.已知Hs=,求Hs)的零极点表达式和状态空间表达式。

答:

1)零极点表达式:

>> num=[0.05 1];

den=conv([0.2 1],[0.1 1]);

sys1=tf(num,den)

sys2=zpk(sys1)

sys1 =

       0.05 s + 1

  --------------------

  0.02 s^2 + 0.3 s + 1

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

sys2 =

   2.5 (s+20)

  ------------                              %  零极点表达式

  (s+10) (s+5)

Continuous-time zero/pole/gain model.

状态空间表达式:

>> num=[0.05 1];

den=conv([0.2 1],[0.1 1]);

sys1=tf(num,den);

sys3=ss(sys1)

sys3 =

  a =

          x1     x2

   x1    -15  -6.25

   x2      8      0

  b =

       u1

   x1   4

   x2   0

  c =

          x1     x2

   y1  0.625  1.562

  d =

       u1

   y1   0

Continuous-time state-space model.

2.已知

(1)      求两模型串联后的系统传递函数。

答:

>>  m1=[1,5];

n1=conv([1],conv([1,1],[1,2]));

m2=1;

n2=[1,1];

[m,n]=series(m1,n1,m2,n2)

G=tf(m,n)

m =

     0     0     1     5

n =

     1     4     5     2

G =

          s + 5

  ---------------------               %  两模型串联后的系统传递函数 H(s)=H1(s)*H2(s)

  s^3 + 4 s^2 + 5 s + 2

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

(2)      求两模型并联后的系统传递函数。

答:

>> m1=[1,5];

n1=conv([1],conv([1,1],[1,2]));

m2=1;

n2=[1,1];

[m,n]=parallel(m1,n1,m2,n2)

G=tf(m,n)

m =

     0     2     9     7

n =

     1     4     5     2

G =

     2 s^2 + 9 s + 7

  ---------------------                 %  两模型并联后的系统传递函数H(s)=H1(s)+H2(s)

  s^3 + 4 s^2 + 5 s + 2

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

(3)      求两模型在负反馈连接下的系统传递函数。

答:

>>  m1=[1,5];

n1=conv([1],conv([1,1],[1,2]));

m2=1;

n2=[1,1];

[m,n]=feedback(m1,n1,m2,n2,-1)

G=tf(m,n)

m =

     0     1     6     5

n =

     1     4     6     7

G =

      s^2 + 6 s + 5

  ---------------------              % 两模型在负反馈连接下的系统传递函数

  s^3 + 4 s^2 + 6 s + 7    

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

3. 作出上题中(1)的BODE图,并求出幅值裕度与相位裕度。

答:

>> num=[1,5];

den=[1,4,5,2];

w=logspace(-1,2);

sys=tf(num,den)

bode(num,den);

[g,p,wg,wp]=margin(sys)

sys =

          s + 5

  ---------------------

  s^3 + 4 s^2 + 5 s + 2

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

g =

                                        % 幅值裕度

   18.0016

                         

p =

                                        %  相位裕度

   67.3499

wg =

                                        %  相角频率

    4.7960

wp =

                                         %  截止频率

1.1127

幅值裕度 g = 18.0016

相位裕度 p = 67.3499

相角频率 wg=4.7960

截止频率 wp=1.1127

Bode图                      

4.给定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与奈奎斯特曲线,并求出系统稳定时的增益K的范围。

答:

(1)代码

>> num=[1];

den=conv([1,2],[1,2,5]);

G=tf(num,den)

figure(1)

pzmap(G);

figure(2)

rlocus(G);

figure(3)

nyquist(G)

G =

            1

  ----------------------

  s^3 + 4 s^2 + 9 s + 10

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

(2)零极点分布图和根轨迹图

图1 零极点分布图

     图2   根轨迹图

3)奈奎斯特曲线

图3  Nyquist图

图4  Nyquist图

(4系统稳定时的增益K的范围

根轨迹曲线(标记处为 K 的临界值) 从图中得出其坐标为 0+3.01i  ,此时 K 的临界值为 25.7。即当增益K<25.7时,系统稳定。

>>  [r,k]=rlocus(num,den)

r =

   1.0e+02 *

  -0.0100 + 0.0200i  -0.0100 - 0.0200i  -0.0200         

  -0.0091 + 0.0205i  -0.0091 - 0.0205i  -0.0217         

  -0.0085 + 0.0209i  -0.0085 - 0.0209i  -0.0231         

  -0.0074 + 0.0218i  -0.0074 - 0.0218i  -0.0253         

  -0.0057 + 0.0233i  -0.0057 - 0.0233i  -0.0286         

  -0.0035 + 0.0256i  -0.0035 - 0.0256i  -0.0330         

  -0.0006 + 0.0292i  -0.0006 - 0.0292i  -0.0388         

   0.0030 + 0.0341i   0.0030 - 0.0341i  -0.0459         

   0.0074 + 0.0407i   0.0074 - 0.0407i  -0.0547         

   0.0128 + 0.0491i   0.0128 - 0.0491i  -0.0655         

   0.0194 + 0.0598i   0.0194 - 0.0598i  -0.0788         

   0.7746 + 1.3650i   0.7746 - 1.3650i  -1.5893         

      Inf                Inf                Inf         

k =

   1.0e+06 *

  Columns 1 through 10

         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1    0.0002

  Columns 11 through 13

    0.0003    3.9147       Inf

5、对内容4中的系统,当K=1040时,分别作出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要求用Simulink实现。

答:

(1)      K=10

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2)      K=40

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3)      实验结论

由图中可以看出:

K=10时,曲线收敛,系统趋于稳定;

K=40时,曲线发散,系统不稳定。

四、实验总结

在本次实验中,通过对 MATLAB 实验的边做边学,,我还对课程中有些不理解的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印象。我想起我当时学习根轨迹画图时,总是感觉很纠结,感觉画图不准确或者不理解,而这次通 过 MATLAB 简单地敲几个代码进去而画出了根轨迹的图,加深对课本中知识的理解,受益很多。最后,特别感谢此次实验课老师的悉心辅导和自控原理老师的课堂理论教导!

更多相关推荐:
自控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名林泽斌学号20xx03870308指导教师何能通专业班级自动化1203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提交日期20xx年12月15浙江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技能...

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报告实验一发电机组的启动与运转实验一实验目的123了解微机调速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掌握其操作方法熟悉发电机组中原动机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特性掌握发电机组起励建压并网解列和停机的操作二原理说明在本实验平...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实验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一实验目的学习利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时域分析包括典型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和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二实验要点1系统的典型响应有哪些2如何判断系统稳定性3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有哪些三实验方法一...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三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

实验三线性系统的根轨迹一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用于控制系统中的一些基本编程语句和格式2利用MATLAB语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3掌握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的图解方法4掌握系统参数变化对特征根位置的影响二实验报告1...

广工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实验报告

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报告专业成绩评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热电偶的结构及测温工作原理2掌握热电偶校验的基本方法3学习如何定期检验热电偶误差判断是否及格二实验内容和要求观察热电偶了解温控电加热器工作原理通过对K型热电偶的测...

一阶二阶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成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学院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方向班级120xx1学号120xx019学生姓名毕森森指导教师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实验一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实验...

办公自动化课程实验报告美图秀秀

办公自动化课程实验报告1办公自动化课程实验报告2办公自动化课程实验报告3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1

装订线12实验报告系姓名预定时间自动化系专业学号实验时间自动化班级1202班授课老师实验台号3实验名称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4装订线2装订线3装订线4装订线5装订线6装订线7装订线8装订线9装订线510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电气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名张德海学号13291119指导教师王艳实验日期20xx年12月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了解非线性环节特性2了解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响应二实验预习1非线...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信控学院上机实验实验报告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日期年月日专业班级测控1201班姓名XXXX学号XXXXX同组人实验名称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分析及状态反馈极点配置批阅教师签字一实验目的1学习掌握MATLAB控制工...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报告姓名学号时间地点实验楼B院系专业系统的数学模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系统的数学模一实验目的和任务1学会使用MATLAB的命令2掌握MA...

北航自控实验实验报告模板(1)

成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学院专业方向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实验时间20xx1028实验编号35同组同...

自控实验报告(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