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第一堂课--结题报告

时间:2024.4.20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第一堂课》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依据温教字【2012】104号文件的精神,为了规范统一小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我县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发挥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服务和支撑作用,按照文件要求,于2012 年 4 月,我校信息技术备课组承担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第一堂课》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学校领导严密计划、组织和培训指导下,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逐步开展研究,积极实验,大胆探索。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这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将预示着教育将迈上信息化之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发挥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服务和支撑作用,提高我县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开展此次“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第一堂课”的课题研究。

2、在硬件设备不足,班级庞大,师资力量不足,课堂时间有限的条件下,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实效,提高课程改革质量。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依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第一堂课”为我校课题研究题目。“人多力量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通过这个课题研究,归纳总结,不断实践创新,研究出一个有效的信息技术第一堂课的课堂教学方案,营造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和谐的信息课堂,为学生在往后的信息技术课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打好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思想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向。随着多媒体的运用与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创造性能力的工具。信息技术现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综合性指标。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之一。 信息科技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是最新科学前沿的课程,定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自主地使用信息处理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获取、整理、加工。

任何一门课的第一节课,特别是信息技术这类实践性很强的课,对于学生来说,充满期待、好奇,会在未上课之前进行一番揣测;但对于老师来说则不一定有这种感受,特别是上了多年课程的老教师,又上重复的老课,也许就少了这份期待与好奇。因此,我们不难想象,正是这种心理上的差异,导致教与学之间沟通的隔合。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带着与学生一

样的期待与好奇,上好第一堂课,是让学生学好一门课程重要的第一步!

态度决定一切!在教学的一开始,学生的态度受教师态度的影响和感染,教师应当对整个教学过程能有所控制与把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包括人生目标、职业目标与课程目标,集中实现的是课程目标,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用学生的人生目标与职业目标去不断的强化与引导,才能始终保持这种良好的教学状态。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受到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但由于教师是施课的主体,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态度应当是主动的、积极的,乐观向上、富有激情!

我们积极响应温教字【2012】104号文件的精神,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目前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依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确定信息技术第一堂课的上课内容、上课地点以及如何开展这堂课。通过实地调研、参考文献、调查问卷,不断实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构建一个实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把握我校学生特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1、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校园氛围。

2、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通过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使得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较大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内容、方法、策略和原则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4月20—4月30)准备阶段,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填写立项申请及课题实施方案。主要内容: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填写立项申请及课题实施方案。由陈校长、牛主任指导,确定研究方向及课题实施方案。

1、4月份制定问卷调查,并写出书面的调查分析及总结。

2、5月份完成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上课,完成课堂实录,并写出书面总结及反思,完成课堂录像,并刻录光盘。

3、6月份整理材料,撰写论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方案。

第二阶段:(5月2—5月15)实施阶段,统计分析各客观现状,细化各研究过程。

1、陈校长指导安排有关上课事宜。

2、研究上课思路及设计。

3、安排课堂实录的相关工作。

4、上课、听课、提出指导意见,完成课堂实录。

第三阶段:(5月16—6月3)总结性阶段,拟写论文。对前几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指导安排论文的撰写。

第四阶段:(6月4—6月10)结题报告阶段。对这一课题研究工作的总结及效果评价,书写结题报告。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过去的文盲是不识字;未来的文盲是不会使用电脑。这是个 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电脑知识势在必行。

2、信息技术第一堂课的上课地点。

目前,绝大多数中学生都很喜欢玩电脑,特别爱打游戏与上网聊QQ。经过漫长的寒暑假,在经济的制约下,在父母严格的控制下,他们可能很少玩电脑,所以,大部分同学都特别渴望回到信息技术课堂,与游戏、网友见面,与鼠标握手。在这种情况下,开学的第一堂课如果我们在网络教室上课,不管我们讲什么,大部分同学肯定心不在焉、

置若罔闻。诚然,信息技术课不纳入考试,但它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并且在上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有很多事项值得我们强调。鉴于此,信息技术课的第一堂课我们觉得不应该在网络教室上,而应该在本班级的教室上。

3、信息技术第一堂课的上课内容。

对于小学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同学来说,开学第一堂课应该是常规教育课,在信息技术课的第一堂课上,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应该向学生讲关于这个课的要求、学习目标、内容分析以及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重点是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的正确认识。

对于初一下学期的学生,我觉得每一学期开学第一堂课,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更正性教育及鼓励性教育。

4、信息技术第一堂课如何上。

首先讲解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发 现、分析、总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如:自动取款机、网上购票等。

其次引出信息技术课的课型—理论课+实践课。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是信息技术实践课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延伸,没有理论知识支持的实践,注定是无根之木。

再次讲解信息技术课的要求,从课前要求预备铃响,进入机房,对号入座,不得无故迟到、旷课;课中要求遵守机房规章制度(禁止乱换座位、禁止破坏公物、禁止带优盘、禁止带食物),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断创新;课后要求整理位置,文明有序离开机房,值日

生留下检查卫生及电脑情况。

最后讲解信息技术课的课堂设置,课前预留5分钟复习旧知,10分钟讲授新课,25分钟自主掌握,完成课堂任务,交流学习。

(三)研究的方法

1、调研法

实地调研是相对于案头调研而言的,是对在实地进行调研活动的统称。

2、文献法

通过文献法广泛搜集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情报资料,以及各学科教学改革方面的情报,一方面防止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别人的研究方法和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各学科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寻找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结合点。

3、调查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到教师、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接受、合作的态度以及教学效果的测量,所以必须通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通过试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

4、实践法

通过课堂实录,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足,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不断创新。

(四)研究的策略

1、发现问题,明确研究方向

当前,学科教学往往是片面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理和形式化的结果,而对学科知识的发现过程的展示和直观性背景注意太少,大量的时间花在讲题和练题上,于是,在学生眼里,学科知识成了枯燥乏味的公式、定理、结论和问题的堆积,充满美感和生机勃勃的学科内容丧失了它本来的面目。而且,在传统教学模式那里,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里,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者的手段和工具。所以研究的方向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由此确立的教学模式,目的是真正转变教学要素各自的地位和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媒体则成为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情感交流的认知工具和媒介。

2、转变观念,着力潜件建设

习惯了黑板、粉笔的我们的教师已开始对新的教学模式的非议是在所难免的,这更体现转变观念,加强潜件建设的的重要。教师只有掌握了各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体系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才可能尽快说纳新的教学模式。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离开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整合将无从谈起。为此,我们曾对教师实施了三个层面的培训:

1 )普及型 : 培训对象主要是在师范院校较少学习教育技术的在职教师、管理人员和刚从高校毕业走上教育岗位的见习教师。

2 )骨干型 : 培训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知识与技能的在职教师。 3 )研修型 : 这是教育技术培训的较高层次,它的培训对象主要是一些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有着较丰富教育技术知识的学科骨干教师。

培训内容

对于普及层次的教师,培训的内容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与技能,要求他们掌握打字、排版、打印、 windows XP 的简单操作以及 word2003 的简单使用方法。

对于骨干层次的教师,培训的内容有:网络访问技术以及幻灯片( Powerpoint )、几何画板、 AUTHORWARE 等工具软件的应用; CAI 课件和个人网页的独立制作等。

对于研修层次的教师,培训的内容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实用、网上信息的下载、网页设计以及网上教学信息的开发、网络教学模式等。

最近两年,我们还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法培训,是教师能很好的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学;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培训,是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展开的具体进程与方式。

3、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的投入是实施新教学模式的基础。要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就应优先建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设备。为此,我校在政府投入较少,资金紧张的条件下,负重前行,在以前配置的 10 多个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于 2012 年 4 月为全校 23个教学班配置了实物投影、大屏幕、液晶显示屏,为高一每位教师配备了电脑,并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通过光缆接入了互联网。这些硬件的投入,为教师应用水平的提高,为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协调配合,加强软件建设

硬件只是提供了处理教学或管理的工具,它必须要有加工的对象才能真正有价值,因此

必须建设与硬件相配套的教育资源。建立教学资源软件库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除由学校统一购买之外,还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学习各种软件制作知识,从而参与软件制作工作。起初,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中选取课题,精选素材,编写教案,汇编脚本,精心制作便于操作的课件。

5、 典型引路,完善教学模式

我们采取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运用信息技术),优秀青年教师上研讨课(运用信息技术),老教师上普通课(不用信息技术)等形式,来带动所有学科和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讨中来,通过对典型课例的比较分析和研讨(从教学特点、学生的学习难点、培养目标重点、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以及教学各流程的设计等方面),寻求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及特点。

(五)研究的原则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探究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及时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创新,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目的性原则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第一堂课的研究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志向,不要盲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核心是解决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第一堂课。不要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只重直观和形象而忽视了理解和抽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要鼓励学生注意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将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 主体性原则

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觉选择合作伙伴,自觉主动协作和探究学习内容,而不是被动得接受知识。现代信息技术也应自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工具。

3.适用性原则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往往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情境,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就需要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尤其对现代信息技术而言,在实际教学中更应以“适用”为准则,不一过分追求“高精尖”。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学习、借鉴和试用国内外限于的适用的课件和素材,并与自己已有的资源相整合,以便设计出符合个性,符合教情的具有

可操作性的操作平台,使师生在其中更好的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五、研究的成效

(一)物化性成果

1、撰写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第一堂课》的论文。

2、撰写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第一堂课”结题报告》。

(二)经验性成果

1、积累了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研究成果的经验和方法。

2、提高了自身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3、对小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增强了自身的科研能力。

(三)实效性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2、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效率。

3、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六、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实验的结果表明,我们依据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所建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体现了理论构想中“整合”教学的基本特征,且模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操作性,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及教学要求而形成了学科教学子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修正、完善,既保持了学科特点,又与三个“整合”模式达到了统一。其基本做法在促进学生学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作用。分析如下:

1 、从教学过程的本质分析。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是学生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以信息技术营造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以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主要特点,能够将师生间的教与学关系变成一种交流互动、合作探究、彼此悦纳、共同发展的关系,构建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将极大的解放学生的心灵,解放学生的手脚,使学生实现自主,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

2、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分析。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

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的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抹杀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拓宽知识的渠道,丰富信息资源,使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师主载知识成为历史,面对信息技术,师生是平等的,甚至学生成了教师的教师。“整合”模式正是通过对教学环境、教学关系的改变以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建立,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

3 、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效应来分析。

信息技术的应用效应集中反映在:它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学习环境,形成适宜师生愉悦心态的教学情境,使教师与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这势必提高学习的投入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的丰富,将提高学生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学习的机会,也将使学科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更加深入。这将极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学科及学科以外的全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重组,可以改变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要素,带给教学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的优化,更重要的是为教学带来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建构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思想,带来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现代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模式是有效的。

2 、以主体性、活动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以情境——探究、主题学习、科学实验为理论假设模型的“整合”操作模式,通过对教师教学角色的定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通过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诸因素的整合,对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存在的问题及讨论

1 、学习资源开发建设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后,与学科课程配套的电子资料还不健全,

网上的信息或不足、或不系统、或出现重复建设现象,教师准备一节“整合”课往往花费几倍于常规教学的时间,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不高,对于有固定课时的学科教学来说,这的确是困扰“整合”的瓶颈。为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与学科相应的资源库,广大教师与学生也要增强课程意识,注重学习资料的建设与积累。

2 、资源利用问题。“整合”教学中,学生有机会面对书本以外更为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多是补充性、拓展性的知识,按照新的课程理念,更多的网络信息是供选择的。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信息的丰富,忽略学生对基本学习任务的学习,使学习成为信息发布会,学生游览了大量信息,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将信息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建立联系,很难将学科知识内化。缺少了对信息的选择与再认识,缺少了对补充信息与基本学习任务的把握,必然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现象,难以实现真正的意义建构。

3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是一个困扰研究成效的问题。就本研究而言,教师的素养存在这样的缺陷:一是理论知识显得薄弱,特别是教学论知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缺陷;另一方面,新课程的理念,还未生成新的稳定教学行为,教学时常出现患得患失,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出现新的注入式、新的教师中心现象,制约着“整合”的研究成效。

更多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课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沙雅县第一小学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第二课堂活动总结这学期在学校的支持和组织下我们继续开展了小学计算机第二课堂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力的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锻炼了孩子的手的协调能力为了...

信息技术课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这学期,在学校的支持和组织下,我们继续开展了小学计算机第二课堂,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力的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锻炼了孩子的手的协调能力。为了下学年能更好的开展计算机第二课堂,以便以后能做到取长补短,有所…

第二课堂信息技术小组活动总结2

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活动总结本学期我校认真组织了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兴趣,发展了学生能力。现就本学期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如下:一、开展活动的一些具体措施1、按计划开展活动,做好活动课题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20xx年20xx年第二学期第二课堂工作总结本学期在学校的支持和组织下我们继续开展了信息技术第二课堂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力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根据学生现有电脑基础...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这学期在学校的支持和组织下我们继续开展了小学计算机第二课堂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力的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锻炼了孩子的手的协调能力为了下学年能更好的开展计算机第二课堂以便以后能做到取长...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总结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总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学期我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积极组织信息兴趣小组每周活动一次活动时间为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这学期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主要学习了网页设计和acdsee制图软件和logo语言期间也穿...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总结

黄东伟张楚刘文君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我们开展了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本次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我们主要是举办了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特效设计、电子表格EXCEL制作…

20xx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马翰文和硕县第四小学榆树园分校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总结这学期在学校的支持和组织下我们继续开展了小学计算机第二课堂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力的开发了学生的...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工作总结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担任了这次第二课堂电脑制作的任课教师本次的课题是电脑制作根据学生的现有电脑基础与兴趣所向考虑我打算以电脑绘画的教程为先电脑绘画还是相对比较受欢迎的运用电脑绘画可以大量节省...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金昌市八冶一中宗静摘要学生在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其他科目的学习在此课程中得到运用和练习可以使其他学科在此课程中得到加强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计划(13)

20xx20xx第二学年度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报刊一教学目标第二课堂的开辟是为了弥补第一课堂知识传播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传授知识而忽略学生个性培养以及能力提升而留下的缺陷通过开辟第...

小学信息技术第二课堂计划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课堂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计划一活动宗旨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完善学生第二课堂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切实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知识面广动手力强...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总结(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