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4.5.14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城市建筑学》这本书19xx年发表,到19xx年第三版再版,随后译成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和法语。19xx年译成英语,19xx年由艾森曼主持再版。《城市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是建筑,其实是城市。这里的建筑不仅包括城市中不同的建筑和城市的视觉形象,还包括城市的建造过程。这本书包括3版的序言、绪论与四个章节。阅读过程中感觉此书的内容略显晦涩,不太好理解,读完整本书以后再看序言比较有帮助。

作者简介:阿尔多?罗西,理论家、创作者、艺术家、教师兼建筑师,在他的祖国意大利以至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声望。19xx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代表作品:卡洛菲利斯剧院,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威尼斯水上剧院,圣卡罗公墓等。

《城市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只是建筑,其实说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发展本身,城市中的建筑的自主性问题,城市中的建筑学自身的发展。

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第二部分是由不同的元素来分析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是研究城市建筑和留有其印记的场所及城市的历史,第四部分讨论城市动力的基本问题和整治作为选择的问题。

一、 城市建筑体的结构

主要内容摘录:

因为,城市建筑物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能使人们会到下面的重要议题上来:个性、场所、设计和记忆。——《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1节

城市作为人造的产品由自身的建筑构成,由所有那些真正转变了自然的作品构成。——《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3节

第一部分中强调形式感染我们,同时又赋予城市以结构,想象力和几何几亿是城市建筑物的典型特征,强调类型对于城市的意义,但试想如果城市的每一栋建筑物都具有各自的类型都具有一种纪念性,那城市真的还有意思吗?这时的城市是否又回归平庸呢?罗西指出与城市建筑体相关的主要问题:个性,场所,记忆和设计本身,但没有提到功能,但是否真的去评价城市的时候可以忽略功能呢?功能是从一种需求出发,虽然在时间的向度里,功能有它的不确定性,但从功能考虑是基于一种社会性的考虑,如果建筑脱离了他的社会性,那它存在的意义有何在?如果城市全是一种精神愉悦,而不是功能的满足,那我们也只能走向死亡。在这一部分罗西阐述了类型学的观点。多数关于城市的描述集中在其形式方面,城市建筑体虽然只能是城市的某一方面,但却是讨论问题最为具体的实际出发点。每个城市建筑体都有其独特性,其特性取决于什么?更多取决于形式而不是材料(尽管材料更有实际意义),更取决于其在时空中发展出来的复杂属性。新建的建筑就因为缺乏丰富的历史,而不能具有同样的价值。因此我们就不能只讨论建筑的风格形式,而应该关注建筑留存的精神价值。罗西提出与城市建筑体相关的问题:个体,场所,记忆和设计本身。

城市作为人造的产品,从新石器时期的茅草屋就开始,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随着住房、神庙和更为复杂的建筑出现,最初的类型出现。类型根据需要和对美的追求的发展,特定的类型与某种生活方式相联系,尽管其表现的具体行状在各社会中不同。昆西(18世纪末法国著名建筑理论家)对类型下了定义:“类型”这个词不同于被精确模仿的对象,也不是一种作为原型规则的元素。原型是一种依样复制的物体,是精确而确定的;而类型刚好相反,人们可以构思出完全不同的作品。类型的模仿是需要情感和精神,类型是一种规则,是建筑的一种组织原则。

罗西提出的类型学研究的是不能进行缩减的元素,不能等同于一种形式。例如住房,带有连廊的住房有悠久历史,出现在每个城市住宅中。罗西认为住宅作为一种类型从古至今没有变过,改变的只是元素的具体表现形式。“类型是建筑的思想,最接近建筑的本质。”要研究城市的结构,就不能单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城市建筑体。当然罗西并不否认功能概念的合理意义,只是反对在功能与形式之间建立一种线性因果关系。索尔曾写下一句话:“生命只能用生命本身来解释。”根据功能的分类不是一种解释,只是一种描述体系,功能分来只是类型定义中的一个方面。那到底从什么方面才能认识城市?每个人都会问这个问题。罗西指 出研究城市历史是比其他方式更有用的,但把城市看成历史学科又显然是错误的。城市中有一些建筑长期保留下来,因为具有一种持续的活力,它们使城市带有过去形式的特征,使人们在今天仍能体验到过去的形式。这些经久元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可以推进作业的元素,例如帕多瓦的拉吉翁府邸,其中底层被当做了零售市场,这种人们部分仍能使用的建筑;另一方面是变态的元素,例如阿尔罕布拉宫,孤立于城市之中,什么也加不上去。这两者区别在于,前者我们仍能体验过去的形式,而后者则是孤立和异常的。纪念物就是城市结构中的的固定元素,体现真正的美学意义。当然城市主要是演变而不是保护,所以纪念元素在城市中保留下来肯定是因为它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元素。历史过程中主要被提出有三种认识评价城市的论点。罗西提出了一种特有的方式理解城市,城市被认为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建筑,居住区和主要元素在城市中起决定性作用。历史上有三种论点支持其论点:第一种论点最重要,米利齐亚把城市建筑分为私密和共两大类,前者为住房,如别墅和住宅,后者则是指那些称之为首要建筑物的“重要元素”,如警察局、公共设施和仓库设备等,其他的部分则具有艺术品功能。第二种论点,每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建筑物虽然没那么突出,但是你会因为他们的类型风格一致而感到这个城市很美,如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第三种论点,功能概念不依赖于形式,这里的功能指的是建筑物的目的,而不是自身的功能,例如:服务于公共卫生和安全目的的建筑物因其宏大、庄严而同属一类。城市建筑体的集合特性是理解城市建筑的关键。

二、主要元素和区域概念

主要内容摘录:

这种趋于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因素,但它也是公共创造的物体,成为城市建筑中的重要部分——《城市建筑学》第二章第1节

整体考虑城市建筑体,完整的分析城市的某一部分,确定其中所可能具有的一切关系。——《城市建筑学》第二章第2节

罗西首先提出三个概念:首先,城市的发展有一个时间的尺度,即城市有先后之分。这意味着可以根据时间坐标,把本质不同的可比现象联系起来;其次,

城市空间是有连续性;第三,城市结构中有某些特殊性质的主要元素,它们据有延缓或加速城市过程的力量。

城市在本质上不能被缩减成单一的东西,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城市的典型特征之一。但作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区域的形式有助于分析城市本身的形式。罗西认为城市中有两个主要的持久元素:居住区和纪念物。居住区就是城市形成的一部分,与城市演变和性质密切相关,居住区自身由部分组成,又反过来构成城市的形象。居住区作为单个的住房是可变化的,但作为一种类型是不会发生变化。“纪念物在城市中长久保留下来,是城市变化中的固定点,它们比经济规律更有力。”纪念物重要的不仅是其建筑的风格和纪念性特征,重要的是它的历史和建设。就像人们在摧毁巴士底狱时,法国人是在消除其形象所象征的几百年的凌辱与悲伤。

罗西特别强调纪念物的作用。他认为记忆尤其依靠于确定的纪念物来表现,特殊的建筑由于他们的纪念品质可以抵挡住时间的侵蚀。“一个真正的纪念物赋予城市的不只物质上、视觉上的表现,它赋予城市以意义。”但似乎在一些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中,纪念物的作用还是挺微弱的。当然纪念物并不是唯一的主要元素,罗西认为规划也是一种主要元素。经过规划的城市核心也是一个主要元素,例如巴西利亚的三权广。那种认为规划会很严格的限制城市空间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规划只是城市很多元素中的一个。

三、城市建筑体的个性

主要内容摘录:

尽管在最为衰败的时期,城市也并没有真正死亡,而只是出于一种惊恐状态——《城市建筑学》第三章第六节

城市本身就是市民们的集体记忆,而且城市和记忆一样,与物体和场所相联——《城市建筑学》第三章第7节

采用集中布局的建筑具有双重功能它会最有效地使灵魂自由地到达其冥想的境地,以此达到某种使观者心灵升华和净化的目的——《城市建筑学》第三章

第三节

建筑。在古典世界中,任何建筑物或城市的选址都很重要,地点就是由场所精神,由地方守护神来控制的。“场所是某一特定地点与其中建筑物之间的某种关系,既独特,又普遍。”

“最伟大的建筑作品更多是由社会而不是个人做创造的,它们是个民族辛勤劳动的产品,不是天才的灵感所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遗产,是长期积累的财富,是人类社会不断升华的沉淀,一句话,它们是一类结构。”——维克多?雨果

正是建筑和它所包含的记忆的综合构成了城市建筑体的结构,而城市是一系列价值的综合体。这些价值与建筑自身的组织和功能没什么关系。像雅典这种城市所表现出来的城市思想,远远超越了它们自身的物质形式。像古巴比伦这种城市更是一种极端,除了物质形式消失以外,具有其他的一切。可以说,城市本身就是市民们的集体记忆,而且城市和记忆一样与物体和场所相关联。记忆或者说历史,就是理解整个城市复杂结构的线索。

四、城市建筑体的演变

主要内容摘录:

同说有城市建筑体一样,城市也只能通过对空间和事件的严格参照来定义—

—《城市建筑学》第四章第1节

人们可以看到,为解释现代城市根源而武断编造出来的一些论点成痛苦之

一。与之相反,所有时期中的一切被压迫阶级或多或少地受到住房短缺的折磨——《城市建筑学》第四章第6节

这一章探讨了影响城市的经济和政治因素。罗西认为:城市的性质和这些力量产生转变效果的具体方式对理解城市的力量会有很大的帮助。并认为规划是一种现代现象,经济力量是其主要影响,这也使得经济因素会在城市演变中发挥主导作用。但经济因素并不能完整解释城市建筑体的结构。有些建筑的产生,肯定不是因为经济的需要,而是城市本身的需要。另外作者也提到了政治因素,政治是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政治是一种选择。”人们总是且只能通过政治体制来最终选择城市的形象,但这种选择是一种集合意愿,并非一人多能决定的。 最后罗西把建筑上升到一种新高度:“城市的法则或许就像控制个人生活命运的那些法规一样。每一部传记都有自身的乐趣,尽管它被限定在出生和死亡之间。当然作为人类卓越成就的城市建筑就是这部传记的具体体现,他超越了我们所认识的城市的意义和情感。”

五、随想

读完《城市建筑学》 ,自己对于自主性建筑的理解又通透了点,可以说罗西对于自主性建筑的贡献还是很大的,正是有了一种理论的知道,建筑的自主性就更明确了,同时罗西对于类型学的思考,对于其他学科的交叉,又更深层次的去推进了建筑自主性的发展,自主不意味着自闭,只有这样建筑学才能发展壮大。“书中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同时对现代建筑所深切关注问题的赞同中,也折射出对现代建筑的忧郁”。关于主体与客体统一的概念追求方面,罗西重新引入了历史学与类型学的基本”原理,但这种引用不是要留恋往事或运用缩减式的科学方法,相反,历史被类比为一个度量时间而且又被时间所量度的“构架”,在罗西看来,建筑的历史就在建筑的实体中,正是这种实体构成了城市这个分析客体。地点,时间和标记之间的这种三重关系构成了城市建筑体的特征。只有十分清晰的理性体系才能使人们正视非理性的问题。

但是我们同样认为类型学还是有其局限之处。比如我们不能忽视功能的多重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忽视建筑的社会性,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要想一种一劳永逸的形式去适应社会,是不现实的。试想我们的地震灾区重建,临时性设施,我们会不优先考虑它的功能性吗?难道这时还要强调它的纪念性,它对于人们记忆的存在吗?(罗西只是反对在功能与形式之间建立一种线性因果关系)同时书中一直在探讨城市本身的内在逻辑,与形式发展,指出作为城市记忆即集体与场所的关系的历史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城市结构的意义,城市的个性以及表现这种个性形式的建筑。但是我们应该怎样的去应用类型呢?还有就是感觉对全书理解真的不够,作者想要表达的太多,但又有很多重复的东西,一直在强调类型,但对于设计本身的方法,其实是很少涉及的。我认为《城市建筑学》虽然能很大层次上提高读者的思想境界,但对于如何很好的解决现今建筑设计所遇到的瓶颈没有给出很好的答案,是本书的一大遗憾。


第二篇:读书笔记:城市土地使用规划


读书笔记:城市土地使用规划

最近才读了《城市土地使用规划》这样一本好书。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好几年,现在才接触到所谓在西方国家被誉为规划界的“圣经”的这本书,实在觉得有点惭愧。目前粗略地看了下目录和前面第一部分前3章,觉得所谓“圣经”的说法确实有道理。书中对规划本质的深刻理解、全面完整的框架体系以及严谨清晰的表述思路,都不是一般书籍可比的。虽然其植根的是美国的社会和文化传统,但对于中国也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

书中对理性主义、共识建构以及城市形态设计等各种规划模式进行了综合。首先,这种对规划模式的界定本身就是很具有启发性的,从整体的层面对规划概念、方法和程序进行了分类。其次,将各种规划模式整合为一整套清晰完整的方法,并对规划师、规划方案等在其中的角色、作用进行深入浅出的表述,也体现了对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书的第1章是“土地使用规划程序框架”。在引入章节,作者首先对规划作为一种博弈过程进行了解读,对规划师的主要作用进行了界定。一开始就将各方假设为狭隘的利益群体,反映了美国以个体为先的文化传统。而将规划师渲染成公共利益的守护人、改善弱势群体利益的倡导者,又不失理想主义的高尚情怀。作者对规划实践有着深刻的认识,没有将规划看成是一个有序的和理性的过程,而是将其描述为一种充满了误导、妥协的政治过程。正是在这样一种“恶劣”的环境中,规划师的作用得到了体现,就是对整个博弈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提供信息、倡导协调、描述愿景、起草方案和条例等;同时,规划成果(Plan)的价值也自然显现出来,那就是引导建设、为土地使用提供依据,记录各方达成的协议、建构共识,以及描绘关于未来的生动图景,形成共同行动。

在对规划的环境作了简洁的描述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框架,明确提出规划的目标是要“寻求一个永续的城乡土地使用模式”,并在环境、经济、社会和宜居性等价值取向之间适当平衡。这一节是统领全书的内容,也可以说体现了全书的核心思想。这一框架中既有作为目标的四种价值观平衡,也有作为一种方法的规划支持系统,还有作为规划内容形式的各层次规划网络,涵盖了规划的主要方面。作者显然明白,如果一个框架没有内容和实例支撑,必定只是一个空空如也的摆设,所以接下来紧密结合美国当前规划实践的重点,对传统的低密度开发、永续发展、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读,也对土地使用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宜居性四种价值观进行了剖析,最后以美国规划网络(体系)为重点介绍了规划程序。对于当前中国以及不同地区来说,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规划模式、规划体系都有很大不同,四种维度的价值观分类也未必恰当,当值得本土规划师们深入研究。

第2章“用永续棱锥模型编制规划”首先强调了土地使用变迁管理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然后介绍了Campbell的永续发展冲突三角形,即以经济、公平、生态三种价值维度为顶点,以经济增长与机会均等之间的“财产性冲突”、经济发展与生态永续性之间的“资源性冲突”、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开发性冲突”这三类价值冲突为边的三角形。接着,作者将宜居性作为第四个维度对三角形模型进行了拓展,提出一个永续棱锥模型。宜居与公平、经济、生态之间的主要关系或者说矛盾分别是中产阶级化冲突、增长管理冲突、绿色城市冲突。这样,就构成了由四个目标、六大冲突构成的规划框架,而理想的规划就在于实现它们的平衡。作者认为,永续发展的3E概念、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都只部分地反映了四个目标,例如:永续发展的三角形模型方法最强调生态,强调解决资源冲突;新城市主义以宜居性为最高价

值观,并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段整合宜居价值观和经济价值观;精明增长也以宜居性为最高价值观,但主要是通过土地使用规划和设计来解决增长管理冲突和绿色城市冲突。

虽然丹佛(Denver)等区域的案例验证了框架的适用性,我们仍然要注意作者建立的框架只是基于美国规划实践的,对于中国的规划是否适用仍可存疑。特别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化冲突在中国应该不是主要的,因为整体而言中国的社会结构并没有一个显著的中产阶级;增长管理冲突在中国更多的是城市内部的问题,而绿色城市冲突则经常体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另外,不同背景也导致了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有所不同。例如作为第四个维度的宜居性,在中国规划界经常作为体现了3E原则的单一综合目标,出现在不少城市规划建设的愿景中;而在作者的概念中,宜居性除了二维的3E原则之外,也体现在公共空间、交通系统和建筑设计等三维特征方面。

在提出永续棱锥模型之后,作者对理性规划、共识建构和城市设计三种传统规划方法/模型进行了阐述。在美国,理性规划大行其道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甚至出现了不少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学模型,走入了一个极端和误区。作者对这一历史过程没有进行介绍,而是在总结了几种较为中肯的批评声音后,指出理性规划模型如果融合共识建构和参与性设计的方法,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可以解决批评中指出的问题。共识建构在20世纪90年代起在美国规划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可以看作是对过度关注目标的矫枉过正,但批评的声音是它过度关注过程,导致对通过编制并实施规划以改善城市形态这一中心目标的偏离。作者指出,这样一种开放化、参与式又常常充满争论的过程缺乏一种通过规划对未来城市面貌提出愿景式设计的驱动力。城市设计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历史最为悠久,也是早期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但这种规划模型容易陷入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泥淖,如果没有与市民需求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对规划领域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认识,其愿景可能会很难实现。

最后,作者认为应借鉴和整合理性主义、共识建构和愿景设计三种模型,并以西雅图城市规划和街区规划为例,提出要建立一个协作规划的过程,将技术性的信息、价值观和场所创造结合起来。

第3章题为“如何创造一个优秀的规划方案”。在回顾了第1章规划的核心目标之后,对区域土地政策规划、城乡土地使用设计规划、地段或特定意图区规划以及开发管理规划的内容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的角度提出了规划质量的评价准则,并简要说明了潜在的限制因素。

这一章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别是不同类型的规划是根据美国的实践提出的。但同时,规划质量评估准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列表,可以对规划作一个全面的检查。对于这样一个列表来说,求分值总和的意义其实并不大,毕竟对于不同规划来说,其重点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列表最大的好处是,我们可以较方便地发现遗漏或忽略了什么。而对于规划支持系统的建立来说,这个列表也反映了对于系统的一大类使用需求。不嫌烦琐,把这份规划质量评估草案列于下:

一、内部质量准则(1-4)

1. 问题和愿景的陈述

1.1 是否对规划期内将发生的变化、趋势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有基本的评估?

1.2 是否对城镇预期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所描述?

1.3 是否审视了地方政府当前或潜在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1.4 是否能用语言描绘出一个总体图景,确定城镇希望成为什么,希望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2. 事实基础

2.1 描述和分析地方规划权限的要点:包括现状和未来的人口和经济;现状土地使用,未来土地使用需求和当前为未来储备的土地数量;现状(和未来需要的)服务于城镇人口和经济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状况,代表宝贵但脆弱的资源以及土地使用的物质约束。

2.2 鉴别和解释事实所使用的方法:包括为表达信息而使用的图纸是否清晰、恰当和全面;集成了数据的图表是否适合所分析的规划区域并且有意义;是否使用了事实来支持议题、政策方向的推导与解释;导出事实的方法和数据是否有出处;基础的空间数据是否充足;官方的项目是否得到了严格核实与验证;项目是否明确地与规划政策结合。

3. 目标和政策框架

3.1 是否清晰地表明了目标?

3.2 当政策明确地与一个(或者几个)目标有关时,它们是否保持内在一致性?

3.3 政策是否紧密联系一个特定行动或者开发管理工具(例如含糊的政策——减少洪水威胁与详细的政策——降低洪泛区的开发密度)?

3.4 政策是强制性而不是建议性的吗?

4. 规划提案

4.1 空间设计:规划是否有未来土地使用总图?土地使用规划是否考虑了交通设施、给水排水设施发展?用地范围是否满足未来发展需求?设想的用地范围是否考虑了景观的适宜性要素?

4.2 实施:是否确定了实施规划的行动?是否将这些行动划分了优先度?是否对实施设定了进度表?是否明确了应当对政策的实施承担责任的组织?是否明确了实施所需的资金来源?是否对规划更新有一个时间表?

4.3 监测:目标是否得到量化?在每一个目标中是否都包含指标?是否明确了监测和/或提供数据的机构?当监测的环境发生变化时,是否有一个更新规划的时间表?

二、外部质量准则(5-8)

5. 鼓励对于规划的使用

5.1 规划是否生动形象,并有强制性的行动程序来推动人们实现它?

5.2 规划是否呈现了一个简明扼要、行动导向的议程?

5.3 规划是否对多个备选的行动过程做出说明,以加强城镇应对复杂环境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5.4 是否解释了法律环境对规划的要求?

5.5 是否有规划需要的行政管理权限?

6. 创造清晰的图景,加强对规划的理解

6.1 是否有包含内容的详细表格?

6.2 是否包含术语表和名词解释?

6.3 是否有一个执行摘要?

6.4 在议题、目标和政策之间是否相互参照?

6.5 语言使用是否通俗易懂?

6.6 是否使用了清晰的图示?

6.7 空间信息是否在图纸上标注清楚?

6.8 是否包括了规划的支撑材料?

7. 说明规划中相互支撑的行动

7.1 是否解释了与横向的地方规划和项目之间的关系?

7.2 是否解释了与纵向的区域和州的政策和项目之间的关系?

7.3 是否解释了政府间协作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提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减灾(洪水)?

8. 参与的角色

8.1 是否说明了规划准备过程中牵涉的组织和个人?

8.2 是否解释了为什么牵涉这些组织和个人?

8.3 这些牵涉到的利益相关者是否代表了政策和行动将影响到的所有群体?

8.4 是否解释了所使用的参与方法?

8.5 是否解释了这些相关者的参与对于我们优先的(怀疑此处翻译有误,是否应为:原先的)规划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

8.6 是否描述了规划的演进,包括它对市民和私人领域的利益相关群体的影响?(怀疑此处翻译有误,是否应为:是否描述了规划的演变过程,包括所受的市民和私人领域的利益相关群体的影响?)

8.7 是否解释了规划能够得到的公共机构的介入和支持(公共工程、经济发展、公园)?

8.8 是否与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构成使用?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范例

读书笔记姓名洪心洁学号班级24069335106级会计学1班前言我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搜索图书馆数据库资料查阅有关期刊和查找网页上相关的资料四种方式为我的论文治理型内部审计起免疫系统的预防作用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并...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

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gt范文一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

读书笔记范文

德不厚福不居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读书笔记的概念人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2读书笔记的作用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2做读书...

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二写读书报...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读童年有感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埃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

读书笔记的格式

读书笔记的格式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一般说来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摘录式二是提纲式三是评论式四是心得式四大类又分若干种每一种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摘录式摘录式是阅读活动中收集资料日寸最常用的记录形式主要是为了以后开展科研活动...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xx年7月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1000字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1000字遇见未知的自己很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这本书只是单纯地喜欢它的封面没带太多的兴致因为心想也不过是一本很普通的关于励志心理的书籍上了大学后很少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地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

杜威五大演讲读书笔记

杜威五大讲演教育哲学部分读书笔记一教育的必要性1为什么教育必不可少生与死的问题1人类婴幼时很弱不能独立必须依赖他人的抚养教育和训练2人死后要传承经验和知识教育是从婴孩时期渡到成人时期的一只摆渡船2为什么教育哲学...

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笔记书名作者文章背景可有可无好句好段摘抄12语言赏析可有可无读书心得重点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

我要小学生读书笔记模板

书海徜徉学生姓名第周我读了这篇文章真美呀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词语超市绝妙句子本人感悟书海拾贝学生姓名第周今天我读了这篇文章妙极啦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好词佳句我的感悟

读书笔记范本(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