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济季报

时间:2024.4.27

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济季报(上)

概要

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放缓至一个更可持续的速度。随着全球经济的放缓,2008 年以来国内的经济活动也在减速。扣除价格上涨的因素,进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已经减缓但仍保持强劲。虽然贸易净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为正值,但进口价格的快速上升提高了进口的价值量,从而减少了中国贸易顺差。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部分地反映了投资的降温,但国内的经济仍处于良好状态。

总体通胀压力正在减缓但非食品价格上升的压力正在显现。食品价格上涨对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正开始减退,但它的溢出效应正在工资和一些其他价格上显现出来。同时由最近工业大宗商品和石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新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但从目前来看,这些影响还不足以造成消费价格的全面上涨,消费价格总指数应能够保持一个逐步走低的态势。在国际收支盈余创历史高位之际又出现了这些价格变动,使得货币政策的运用面临挑战,但目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仍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

在全球经济增长减弱和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大背景下,中国仍可依靠其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和强劲的国内经济来支持其经济的增长。全球经济正在减速,而商品价格的上涨又使得情况变

得更为复杂,并使整个全球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但中国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将继续支撑中国的出口。从国内看,虽然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间悲剧,但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却是有限的。我们预计中国2008 年的GDP 增长将略微下滑至仍然强劲的

9.8%(由于新公布的调整后的GDP 数据显示出了更为强劲的服务业增长,我们对此前的预测进行了上调)。

对于当前的经济增长预期,目前还没有必要对宏观紧缩政策加以放松,但要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保持警觉并加以灵活的应对。如果经济出现更严重的下滑,采取一种更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宏观调控上则要求做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要抑制原材料涨价的溢出效应和通胀预期,采取一个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是必要的。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需要继续强化其(贸易加权的)有效汇率。同时,将燃油价格调整到能反映出其稀缺性的水平是重要的,并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减少扭曲。

如何减少中国巨大的外贸顺差仍然是一个关键的政策难题。经常帐户盈余仍然是对外盈余的主要来源。若要减少它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结构性政策来对总体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而对于政府这一关键性的目标至今仍未取得明显的进展。近期投机性资金的流入有加快的趋势,如果决策者们认为这些热钱的流入将给经

济带来很大的问题,就应该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制并采取有关政策来有效地改变人们对汇率升值的预期。

近期经济走势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高涨的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使得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与此同时,创纪录的外部盈余规模也对中国的货币及汇率政策提出了挑战。

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减速的情况类似,2008 年迄今为止,中国的GDP 增长有所放缓。今年年初,新发布的2006 年及2007 年的GDP 增长率都调高了0.5 个百分点以反映服务业迅速的扩张。修正后的2007 年全年GDP 增长率达到了11.9%,高于此前的预期。2007 年第二季度,GDP 年同比增长率达到峰值。此后由于逐渐走弱的世界经济,以及2 月份雪灾的影响,增长率从2007 年第四季度的11.3%,下滑到20xx年第一季度的10.6%(图

1)。第2 季度的工业生产增长保持强劲,4 至5 月的平均同比增速达到了16%(虽然该同比增长率由于工作日的变化而被有所夸大)。

2008 年经济增长的放缓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投资热度的降低。2008 年的前四个月,名义城镇固定资产投资(FAI)年同比增长超过25%, 与2007 年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是,由于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实际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07 年的21%,

下降到了2008 年前5 个月的16% (图2)。2008 年至今,由于销售前景受全球经济变化的影响最大,工业部门的投资增长放缓最为显著。服务部门的投资增长也有所减缓。但在,农业部门投资则在农业收入强劲增长,以及食品价格走高的推动下,增长显著。到目前为止,通货膨胀率上升对零售没有带来什么影响。由于名义零售增长与通货膨胀同步上升,2008 年至今,实际零售总额继续以13%的年同比增速增长。

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济季报

对外贸易实物量增长放缓,但进口价格的显著上涨使得进口货物总价值仍保持较快增长。今年到目前为止,以美元计算的出口增长仍然保持稳健。但在2008 年前5 个月中,由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在用攀升的出口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后,实际出口同比增速从2007 年的年均18%下降到了所估计的12%(图3)。在急剧上涨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推动下,进口商品价格增长加速——今年的前4 个月,以美元计算,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8%;

而以人民币计算,同比增幅为8%。因此,尽管从2007 年秋开始,以美元计算的进口总量增长加速,但是实际进口增长出现了下降。

在今年前5个月,中国贸易条件的大幅度恶化,使得贸易盈余低于一年前同期的数额。以不变价格计算,第一季度贸易对增长的贡献率是1.5 个百分点。而在4 到5月间,这一贡献率还更高。但是与2006 和2007 年的大多数时期相比,贸易对增长的贡献大大降低了(图4)。

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济季报

更为细分的贸易数据看起来与正在减速的全球经济,以及仍保持强劲的国内经济相吻合。加工贸易增长的减速比“一般”贸易更为显著(图5、图6)。加工贸易相对“一般”(非加工)贸易而言,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和贸易周期的影响,同时对价格及汇率的敏感性也低一些。加工贸易增长受累与由于全球经济的放缓而减速——世界真实贸易增长预计将从2007 年的7.5%下降至

2008 年的4.5%(表1)。加工贸易进口往往更容易受到加工贸易出口而不是国内需求的影响。而一般贸易进口,由于与国内需求的联系更为紧密,在2008 年的前5 个月增速大大高于加工贸易进口。在用上涨的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之后,估计的真实进口增速在2008 年至今已经有所降低,但仍然保持强劲。这与仍保持强劲的国内需求是一致的。

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济季报(中)

经济前景及政策

经济前景

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正在放缓,但目前来看,对2008 年的经济增长预测的下调已经见底。在经历了一个金融动荡和剧烈波动的阶段之后,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平静了一些,但是,金融动荡造成的影响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实际上,在美国的引领下,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正在显著放缓。第一季度,美国避免了全面的收缩,但是,近期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显示出经济进一步走弱的迹象。到目前为止,欧元区经济还没有恶化,但是领先指数和人气指数显示了今后可能会出现下滑。尽管如此,在经历了超过9 个月的持续恶化的增长前景之后,目

前看来,对美国和欧元区2008 年GDP 增长的一致预测已经见底。但是,对2009 年的增长前景,一致预测仍在持续走低。 尽管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也很可能放缓,但增长幅度仍将继续高于高收入国家。到目前为止,面对高收入国家的金融动荡和经济增长的放缓,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例如中国)表现出了很强的韧性。它们对这次金融动荡(主要集中在复杂工具和成熟市场)的直接敞口相对较少,因而主要通过实体经济感受到冲击。而同时它们的经济增长也温和、有序地下滑到更可持续的增长幅度。由于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所以这种韧性对全球经济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缓冲5。与此同时,通过贸易和资本流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同高收入国家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日益密切的联系将强化周期性波动的传播,使得二者的经济周期的不太可能分离6,但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势头将继续明显高于高收入国家。综上所述,世界银行预测,以市场汇率计算,世界经济增长将从2007 年的3.7%,放缓到2008 年的2.7%,并将在2009 年回升到3%(表

1)。

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济季报

商品价格推高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各国的棘手问题。在商品价格飙升(尤其是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推动下,高收入国家的通货膨胀上升,使美国和欧元区难以进一步降低利率。通货膨胀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造成的麻烦更大。由于食品在这些国家消费者支出中占的比例更高,食品价格的暴涨普遍导致了更高的总体通货膨胀率。由于全球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飙升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发生,这使得紧缩措施的推出变得更为困难。而这些紧缩措施对防止价格的溢出效应以及抑制通货膨胀预期很可能是必须的。

这些情况意味着国际方面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包括高收入国家将采取的政策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的衰退也许会更严重,而且持续时间更长。而且即使世界经济进一步走弱,大宗商品和石油价格也有可能进一步上涨。

尽管如此,中国的出口将继续受到强劲的国际竞争力的支持。出口增长、市场占有率、出口价格及制造企业利润等数据都清晰的表明了这一点(参见专题框3)。

国内方面,尽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道灾难,但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很可能不大(专题框2)。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尤其是财产方面的损失。受灾地区(以及那里的经济活动)在中国的总体经济中所占份额不大。此外,大部分受灾地区已经开始恢复生产,而且尽管地震影响了第二季度的GDP 增长,但灾后重建实际上很可能推动今年下半年的GDP 增长。尽管地震对总体通货膨胀的影响将不会很大,但与重建有关的需求可能会加大建筑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

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可能进一步放缓,但是将保持稳健。2008 年的今后几个月,出口部门的增长和投资很可能进一步降温。但是,内向型部门的投资动力保持强劲。中国银行系统的流动性仍然很高,而且,尽管存在商品价格和工资方面的压力,但迄今为止多数部门的盈利状况保持良好。消费增长将继续得益于稳定的工资增长。综合考虑所有因素,我们预测2008 年GDP 增长

9.8%(表2)。低于这一预测的风险是国内需求减弱的程度比我们预计的严重。由于更高进口品价格,我们预计今年的经常账户盈余约为3770 亿美元,亦即GDP 的9%。

我们预测总的通货膨胀率将逐渐下降,但是核心通货膨胀率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上升。我们预计,在对其他商品价格造成明显影响之前,最初来自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但是,这部分压力的减轻被工业类商品和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这将影响核心生产者价格指数)部分抵消了(图10)。因此,预计通货膨胀只会逐步地下降。特别由于高涨的国际原材料及食品价格,我们对通货膨胀的这一预测有很大的低估风险。国内粮食价格已经大大低于国际粮食价格水平,这带来了通货膨胀上升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取决于未来国际粮食价格的走向。 如果目前的通货膨胀率再持续一段时间,将很可能影响国内需求。这要么影响实际收入,从而影响消费,要么影响企业盈利状况,进而影响投资9;具体的影响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中雇员的谈判能力。因此,特别是在雇员缺乏话语权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会阻碍国内需求和消费重新平衡的过程。

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济季报

专题框2. 四川地震

20xx年5月12日,中国西南地区发生了8.0级大地震,震中在四川省汶川县。地震发生在当天下午,正是公共建筑和办公室充分利用的时间,震中距离四川省省会成都西北57公里。整个亚洲都有震感。余震超过30次。

据估计,有3400万人受灾。遇难人数已经上升到7万人,约1万8千人失踪,37.4万人受伤,并有超过570万人被迫撤离家园。有六个省受灾:四川、

甘肃、陕西、河南、云南及湖北。受灾地区多山的地形使得交通困难,难以进入救援。

受灾地区遭到严重损失:

农业:超过30,000公顷耕地,100,000公顷水稻,以及大量的农业设施(包括30,000多台农业机械)严重受损。地震也摧毁了7,635公里的灌溉渠,影响了大约22.4万公顷耕地的收成。

水及卫生系统:地震摧毁了88,615 处水源设施,影响了四川360 万人用水。因为尸体、医用废弃物以及反复使用消毒剂和防疫制剂的原因,政府发布了震区饮用水污染的警告。地震破坏了7,800公里供水管道。震区城镇地区的供水网络严重损坏,完全切断了110 万人的供水,同时对水库及水处理厂的损害,影响了另外的几百万人的生活。21 处重大滑坡使河流壅塞。34 处地震造成的堰塞湖出现险情,7 处已经被控制。最为危险的唐家山堰塞湖,靠近北川县,已经蓄水大约1.13 亿立方米,附近的3 万居民已经撤离。当水位开始超过大坝顶部的时候,很可能造成下游发洪水。对所有的地震湖都进行二十四小时监控,以评定发生洪灾的风险。

住房:四川省政府报告,目前有550 万住宅倒塌,另有590 万住房严重受损。这使得几百万人无家可归。另外,由于担心余震,很多人不愿意回到他们的住处。

基础设施:地震灾区超过2,100 万栋建筑物受损。受灾的电力传输线路高达1,978 公里。大约2,300 个水坝(包括2 个大型和28 个中型水坝)受损。地震破坏了2.2 万公里道路及隧道,影响了21 条高速路,15 条省际间高速公路,以及2,756 条农村道路。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尽管地震在受灾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受灾地区在中国的整个经济中只占一小部分。初步估计,地震造成的直接伤害和损失大约为2000 亿元人民币

(合288 亿美元),而间接损失更高。这相当于中国GDP 的0.7%。此次地震特别显著的一点,并不是造成的损失的数额,而是损失高度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区。 面对这种巨大的自然灾害,幸运的是,中国拥有如此规模巨大而且多样的国民经济,可以继续很好地运转,并能够迅速筹集资金,进行灾区重建。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从今年的预算中拨款人民币700 亿(合101 亿美元),建立受灾地区重建基金。中国政府救灾资金已经增加到人民币230亿元(合34 亿美元)。国内外对中国地震灾区的捐赠也已经达到人民币437 亿元(合62 亿美元)。

所有这些救灾及重建基金增加了国民经济的需求。因为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8%, 所以在国民经济的其他方面采取措施,抵消这部分新增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中央政府计划减少其他政府开支,为灾区重建让路,而且已经要求各省政府配合。如果中央政府担心这项抑制整体财政支出的措施可能不奏效,一项可能的配套措施是进一步紧缩货币。

世界银行的援助

地震发生之后,世界银行向中国提供了150 万美元的捐赠,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世界银行也组建了一个国际专家组,很多成员有近期发生的其他地震的救灾工作经验,例如土耳其、古加拉特、印尼的亚齐。6 月12 日,这个专家组与中央和地方政府负责灾后重建计划的相关人士举行了会议。国务院已经建立了9 个工作组,负责不同领域的工作。世界银行将向负责基础设施、社会部门和经济恢复的工作组提供技术支持。

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济季报(下)

经济政策

中国面临的三个主要宏观经济政策挑战是:

? 究竟该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经济下滑?在经历了两年超过

增长潜力的经济增长之后,目前看来,20xx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似乎将放缓到一个略低于产出潜在增长率的水平上。但是,由于20xx年经济增长仍将高于8%的官方目标,以及出于控制通胀预期的需要,紧缩的宏观政策还不能放松。目前,全球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大于往常,而未来的发展或许会带来对宏观政策的重新评估。因此,警惕性与灵活性是关键。万一出现超过目前预期的严重经济放缓,中国强大的基本面和财政状况使之可以采取所需的政策放松。在这种情况下,出于抑制通货膨胀预期,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以及降低经常账户盈余的需要,放松财政政策比放松货币政策更为合适。出于同样的原因,汇率贬值,或者是放缓兑美元的升值速度则不是那么必要。

? 如何抑制外溢效应和通货膨胀预期?迄今为止,中国的通

货膨胀原因是由食品和其他原材料价格的飙升,而非过于放松的货币政策。虽然如此,抑制通货膨胀的外溢效应和控制通货膨胀预期还需要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有效的沟通。同时,汇率升值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压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采取放松的财政政策意味着需要更为紧缩的货币政策。

? 如何减少并应对继续扩大的国际收支盈余,包括抑制投机

资本流入?虽然投机性资本流入在最近似乎有所加速,但经常账户盈余仍然是中国外部盈余的主要来源。减少经常账户盈余需要一系列的结构政策来重新平衡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多的服务与消费,更少的工业与投资。这一系列政策包括:人民币升值;政府开支向健康、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的倾斜;更多的金融改革;国有企业的红利支付以及公司管理的加强;对资源、能源、土地的更好的定价机制;放松对劳动力及资本流动的限制;给予更强的动力让地方政府平衡经济增长10。而投机性资本流入则可以通过加强资本流入的控制,以及有效改变汇率预期的政策来加以抑制。

货币及汇率政策

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控制价格压力的外溢以及通胀预期是必需的。由于通货膨胀仍然高于贷款利率,而且银行间利率处于低位,因而货币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已经成功的将货币总量的增长速度降了下来。目前看来M2 与信贷的增长是受控的。这些紧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冲销外汇占款,以及信贷控制以减缓信贷扩张来完成的。但是,这些措施无助于培育更加商业化的银行体系。而更大的提高利率的空间将有益于宏观经济管理。

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要求继续进行汇率升值。经常账户盈余居高不下,增长模式的调整还没有到位,通货膨胀仍然令人担忧。虽然由于全球需求减少,中国的出口很可能下降,但是中国出口部门的竞争力看起来仍然良好,而且并没有明显迹象显示汇率贬值有助于抵消需求的减少。再者,汇率政策的制定应该基于对整个经济的通盘考虑。如果是为了满足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那么宽松的财政政策或许比汇率贬值更为有利。

投机性资本流入是否是个大问题,以及它对汇率政策的影响,还存在很多讨论。在汇率方面的传统做法(渐进地汇率升值和增加弹性)为贸易和交易提供了稳定而明晰的环境,这对于实体经济是很有利的。同时,中国在包括金融部门在内的改革与开放政策预示着更灵活的汇率制度以及独立的货币政策。而更灵活的汇率会促成金融市场的发育与深化(包括对冲汇率风险的对冲工具的提供)。面对明显增加的投机资本流入,对如何是恰当的政策应对,目前还存在着争论。如果将投机资本流入视为一个主要问题,那么收紧并更严格地执行现有的控制资本流入的政策是一种显而易见的选择。政策制定者也正在考虑它对汇率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政策制定者一方面需要权衡更快地引入弹性汇率制度在抑制投机资本流入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方面的有益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权衡其对实体经济的潜在不利影响。

一派观点认为投机性资本流入是一个大问题,并呼吁改变目前的汇率政策以改变人们对汇率的预期。很多人认为投机资本对利差很敏感。因此,对投机资本流入的担心已经变成了提高利率的一个制约因素。而从国内的角度来看,更高的利率是更为恰当的。投机资本流入还可能会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并使经济在面对由市场情绪改变所导致的突然资本外流时更加脆弱。这派观点还认为,在面对目前中国由于巨额经常项目顺差所带来的持续升值压力时,渐进而缓慢升值将会导致市场对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单边下注”。与主流经济学思想相同,这派观点认为升值的预期可以被一次大的升值所打消。现在引入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将会打消将来升值的预期,抑制投机性资本流入。一次大的升值可以增加汇率未来变动的不确定性,从而是有益的。

第二派观点同样认为投机性资本流入是一个大问题,但却得到了非常不同的政策含义。这派观点认为就打消升值预期来说,渐进升值或不升值是最为有效的。但是,面对中国包括巨额经常账户顺差在内的基本状况,很难看出这种方法为什么可以打消升值预期。

第三派观点认为投机性资本流入并不是一个大问题,没有必要对汇率政策进行大幅的调整。到目前为止,投机性资本流入的规模并没有大到无法应对,且其中的大部分都已经被冲销了。在可预见性和稳定性方面,目前汇率方面采取的渐进措施对实体经

济大有好处。相对诸如吸引投机性资本流入、以及升息受限等不利因素而言,渐进升值的好处更大。

目前很重要的课题是弄清投机性资本流入的规模,以及汇率制度的变化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是否加快升值速度,是否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以及是否一次性的大幅升值,这取决于政策制定者对投机性资本流入的规模及危害,以及大幅汇率波动的可能危害之间的权衡。无论如何,鉴于目前汇率的预期以及利差状况,投机性资本流入显然存在着利益驱动。收紧及强化现有对资本流入的控制可能是一个相对容易的决策。

财政及其他政策

20xx年,适当地采取了审慎的财政政策。中央和地方合计的财政盈余相当于20xx年GDP的0.7%。如果把盈余大幅度上升的社保基金和其他预算外资金包括在内,财政盈余会更大。由于20xx年经济增长速度尤为迅速(超出潜在增长率),财政余额的增长是适当的。这是因为它减少了刺激经济的因素。

保守估计,20xx年的预算保会出现小额赤字。预算反映出政府对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更加重视并增加了相应支出。20xx年的总支出增长设定为22%。在基于8%的GDP增长和4.8%的通货膨胀率的假设之上,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预计为14%。中央和地方合并后的政府赤字预计将是20xx年GDP的0.8%。这意

味着宽松的财政政策,与“审慎财政政策”的政策指导方针并不一致。

专题框3.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上升及竞争力

对成本压力将危及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担忧已经上升。广东省有关出口企业亏损和倒闭数量增加的报道受到了很多关注。那么,总的数据显示出了什么样的情况呢?前景又如何呢?来自工资上涨和原材料成本飙升的成本压力并不是刚刚发生的。从2003 年开始,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加权投入成本就比加权产出价格(工厂交货的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增长快3-4 个百分点。但是,生产力和效率的更快增长,抵消了这种影响,使利润率继续逐步增长。

最近,原材料价格持续迅猛增长。这对全世界(包括中国)的制造商都造成了影响。也因而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出厂价格)通货膨胀率上升。但很明显的,这种程度的成本增加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竞争力。

中国的制造业部门面临工资压力。工资增长的确持续强劲。但近期工资增长是否有所抬头还不很清楚。特别需要指出的,2008 年1 月生效的劳动合同法的影响还不明显。2008 年第一季度,官方发布的制造业工资增长率19%,与2007 年基本持平 。

汇率有所升值。如文中所示,从2005 年年中开始,以贸易加权为基础,中国的汇率升值幅度大约是每年3%,虽然不是很大,但很明显。而且,环境方面和其他标准正在收紧。这很可能明显提高某几个结果指标显示,目前为止,利润率和竞争力都保持良好。今年1 至2 月(目前可得到的最新数据),核心制造业的利润增长和利润率持续向好,工业部门(不包括价格大幅波动的采矿业和石油加工企业)的利润增长仍然超过30%(年同比增长)。由于出口增长连续明显高于世界贸易增长,中国继续在全球市场赢得份额。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在国外市场上并没有明显的价格竞争力问题。4月份,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年同比增长1.4%,比从其他国家进口商品的价格涨幅要低得多(欧洲的进口价格数据相对难以解释,因为只有几个特定国家数据可用)。 按照这些研究结果,我们该如何解释关于广东省的出口企业的报道呢?在某种程度上,在劳动力密集及附加值不高的那些行业中的小企业同机械设备行业的企业之间存在差别:前者在广东占有较大比重,它们难以抵御成本压力。而机械设备行业则能够从规模经济获益。另外,数据显示,尽管增速不如过去,但广东省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仍然相当可观。2008 年的前4 个月,出口增长年同比增长16%,外商直接投资(FDI)年同比增长21%(均以美元计价),而就业年同比增长4.4%。成本上升影响了收益率以及某些低端制造商的成本竞争力。但是,目前为止,并没有明显的迹象显示中国制造商的竞争力普遍受到了威胁。这并不令人吃

惊。原因在于,很多中国的企业得益于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扩展的供应链,工业的迅速扩张(使得企业可以从规模经济中获益),以及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即使是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情况下,这些因素仍将支持其竞争力。

在目前具有挑战性的状况下,宏观经济管理需要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良好协调。根据我们目前的经济预测,没有放松财政政策的必要。目前的不确定性还很高。如果增长前景恶化明显超过目前的预期,则可能需要放松财政政策。但是由于财政政策同时也影响着通货膨胀的压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非常重要。 政府近期已经采取了几个措施,以平抑食品价格。2007 年期间,政府采取了一些行政措施,以平抑食品价格(参见我们二月份的季报,第13 页)。其他的配套措施也在2008 年推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抑制或限制出口并刺激进口,包括对粮食和化肥出口(2008 年1 月开始)引入配额制,取消食用油出口增值税退税(2008 年5 月),并降低一些医药和食品项目(包括冻猪肉和婴儿食品)的进口关税(从2008 年5 月开始到2008 年年底)。此外,为了降低国内化肥价格,含磷类产品的出口关税从20%提高到100%(从2008 年5 月开始到2008 年底),并免除硫磺的进口税。而且,考虑到目前的状况,从6 月开始,国产有机肥的销售将免收增值税。2008 年对农民提供的直接补贴增长

了75%,达到630 亿人民币,而且政府设定了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

政府可以考虑更多地转为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其原因在于,面对食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保证让人们买得起食品和其他基本生活品,与控制价格水平同等甚至更为重要。为了使成本最小化并保持补贴的合理性,直接补贴(如果可行对话)是对最贫困群体最有针对性的方法。可以考虑的办法包括,对贫困人口提供直接补贴,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补贴标准,以及扩大社保网络的覆盖范围。

价格问题

近期国际价格大幅上涨,对价格政策施加了压力。在中国,大多数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且中国的多数食品和商品价格跟随国际价格变化。但两个主要的例外是粮食和燃油产品。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以防止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影响国内粮食价格。因此,中国的粮食价格目前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图8)。由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价格差距更难维持。譬如,尽管国内和国际粮食价格有巨大差距,但中国的大豆价格跟随国际市场变化。因此,现在中国的农民从种粮转向种植大豆11。这

会使得粮食的供给减少,而且甚至可能最终导致更高的粮食价格。

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对中国的石油产品价格体系提出挑战。2003 年,政府采取措施,使国内燃料油价格暂时停止了根据国际油价进行变化。其后,采取了一些临时性的调整措施。2007 年,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加剧,政府发布了一条行政性禁止价格上调的禁令。但是,由于燃料油短缺开始蔓延,11 月份政府将汽油和柴油的价格提高了10%。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这意味着,按照这种价格,生产商收支平衡的石油价格大约是每桶人民币540 元,亦即大约每桶78 美元12 。由于国际油价已经上涨到更高的水平,与国内燃油价格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导致那些以市场价格买入原油以生产燃油精炼产品的公司损失加大。由于这些对燃油产品销售的反向激励因素,局部地区的燃油短缺时有发生。这种损失也引发了为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石化)提供补贴的谈判。中石化是原油的净买入方,不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那样主要依赖国内生产的石油。中石化2007 年获得的补贴是人民币49 亿元,20xx年第一季度获得的补贴是人民币74 亿元。政府也开始对征收的成品油进口税进行退税。

尽管不像某些其他国家那么严重,但是燃油价格的这种安排所带来的财政后果仍然很明显。根据我们的估算,以20xx年平均石油价格每桶108美元(世界银行最近的预测)计算,在进口时

投精炼成品油方面,20xx年对消费者的暗补大约将是2,180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0.8%13。这方面的成本将由石油公司和政府共同承担。在其他几个亚洲国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印度,高补贴成本已经成了最近燃油产品零售价格上涨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的成本不像某些其他国家那么高,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中国自身生产了其消耗的石油的一半。按照平均生产成本大约每桶20美元计算,使用这些原油生产成品油的销售利润可以部分地补偿一些损失,但这并不适用于每个企业。 即使价格控制所带来的财政负担是可以持续承受的,仍有必要进行价格调整。中国与几个其他国家一样将燃油价格保持在低位,以使燃料油和其他基本必需品的价格维持在中低收入人口可以负担得起的水平。但是,低价格对每个人都有益,也包括那些可以负担得起高价格的富裕人口。而且,保持低价扭曲了需求行为。能源是全球性的稀缺商品,因此需要有高的定价。但是,几个国家的低燃料油价格阻碍了需求对价格机制作出反应。 就食品价格政策而言,保护人们的购买力的更有效的方式是:允许价格上涨,同时对消费者直接进行补贴。这一转变将符合政府根据稀缺性和成本决定价格的策略。而该策略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是有益的。直接补贴最好具有针对性。但即使广泛的补贴计划也比价格控制合适,因为这种补贴不会扭曲需求。韩国政府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考虑,6月10日,韩国政府宣

布了一个燃油补贴一揽子计划,包括对涉及四分之三家庭的中低收入家庭直接提供补贴。

更多相关推荐:
世界银行报告20xx年的中国

世界银行报告《20xx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20xx年x月x日,世界银行发表报告指出,中国须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通过企业、土地、劳动力和金融部门改革,加强民营部门,开放市场以促进竞争和…

世行报告20xx年的中国

佐利克与20xx年的中国20xx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中文版2月末世界银行在北京发布了该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完成的中国展望报告20xx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对中国发...

世界银行报告与中国的声音

世界银行报告与中国的声音世界银行带上你的毒药滚回美国去杜建国20xx年3月有人坦言由世界银行参与设计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拉丁美洲私有化计划完全失败了因为任何经济活动最重要是要有效率以及使社会效益最大化而不是...

世界银行20xx发展报告

世界银行20xx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性提高减贫效力9月20日世界银行年度出版的20xx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公平性其基本定义是人人机会均等应成为任何发展中国家成功的减贫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负责发...

20xx年中国发展(翻译自世界银行报告)

Chinaseconomicperformanceoverthepast30yearshasbeenremarkableItisauniquedevelopmentsuccessstoryprovidingva...

20xx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目录前言致谢译校出版与致谢缩略语与资料说明概述农业如何促进发展以农业促发展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怎样才能最好地贯彻以农业促发展议程第部分对于发展农业能够做什么第1章在三类不同国家中促进增长和减少贫困结构转变三类不同国...

国人不知的真相,世界银行震撼报告

国人不知的真相世界银行震撼报告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中有二份报告极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银行专家在4月17日公布的关于印度经济状况的报告中指出印度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的利益的经济增长第二份是世界银行专家12月1日宣布的分...

世行中国经济报告内容节选

20xx年2月27日星期一1711BJT路透香港2月27日电世界银行周一发布报告指出中国须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通过企业土地劳动力和金融部门改革加强民营部门开放市场以促进竞争和创新确保机会均等籍此实现形成新的经济增...

世界银行中国贫困评估报告

世行发布中国贫困评估报告20xx04172329文章来源联合国文章类型转载内容分类新闻世界银行4月8日发布的中国贫困评估报告指出在过去25年里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在扶贫方面取得的进展让人叹服按照中国官方贫困标准计算...

世界银行调研

关于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集中周补考时间调整的通知各二级学院部为了让需要补考的同学有更充分的复习时间同时对补考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学习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正确引导学校将在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后针...

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济季报(中)

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济季报中经济前景及政策经济前景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正在放缓但目前来看对20xx年的经济增长预测的下调已经见底在经历了一个金融动荡和剧烈波动的阶段之后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平静了一些但是金融动荡造成的...

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济季报(下)

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济季报下经济政策中国面临的三个主要宏观经济政策挑战是究竟该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经济下滑在经历了两年超过增长潜力的经济增长之后目前看来20xx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似乎将放缓到一个略低于产出潜在增长率的...

世界银行报告(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