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书报告--甘晨

时间:2024.5.13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摘 要: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一书详细地记叙了江苏开弦弓村村民的生活各个方面。在丝织业一章中,作者介绍了该村发达的丝业过去的生产方式,以及如今缫丝工业被现代工厂接收后村中日趋衰落的现状。文章最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撰写了一些体会与感悟。

关键词:开弦弓村 蚕丝业 社会关系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xx年11月2日~20xx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xx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xx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19xx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19xx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他的主要论著收入《费孝通文集》。还有《内地农村》、《生育制度》、《乡土重建》、《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Chinese Village Close-up》、《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小城镇四记》等诸多著作。

二、书籍简介

《江村经济》 一书是费孝通1938 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论文以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为材料,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 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作者将开弦弓取名为江村。1986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本时沿用原书扉页上的《江村经济》一名。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分为三部分,包括“江村经济”、“重访江村”、“共 产 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

其中《江村经济》这一部分是费孝通在英国留学时的博士论文,同时也是费孝通教授的第一本书和成名之作,论文的指导老师是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后者将此书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虽然费孝通先生只对研究对象——太湖南岸的开弦弓村做了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但本书无愧于老马的盛誉,它开创了研究中国社会——尤其是乡土社会的一个先河,并通过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内在理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化的可行道路。这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有着原创性的意义。

《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另有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作的序及附录“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际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出版后受到了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它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三、读后感 《经村经济》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一本书,是根据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过程,本书说明的是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尽管这是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但是反映的却是中国农村普遍的生活状况和一系列由社会变迁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有些问题知道今天都还没有确定的有效的方针对其进行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这在当时只是处于萌芽的趋势,但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这也正好说明了费教授的先见之明。

造成劳动力过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增长量过快,二是农业机械化。

人口增长虽然在当地来说是受到压制,但是人口还是得增长的,人均占地量也是快速的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

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又来了更大的挑战,农业机械化接着来了,如果机械化得到普遍的应用的话,那又将有大批的农民沦为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将进一步提高,即使农业人口不再增加,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也将迅速增长。尽管当时人们没有普遍的采用机械化,但是这是一个趋势来的,这是历史的潮流,是社会的进步,谁也挡不住的。这个从我们自己这一代人生活的年代可以看得到的,从七八十年代农业机械化在全国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所以说这是一个趋势,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改变这个趋势也不是去阻止它,我们要从机械化的应用之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行的,但是村民们不知道该怎样去找,叫他们去城里打工争得过受过高等教育的吗?不行,这就导致了劳动力过剩的必然的产生。

农田中的劳动力剩余,如果没有其他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渠道,农村中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就会多起来。比如聚众赌博、酗酒、各种迷信、热衷于红白喜丧事、滋事生非、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等等乡村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农村基层政府管理社会的工作量日益加大,成本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如果大量的劳动者有工作可干,大家都忙忙碌碌,一天八小时工作,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折腾别的事情;而一个国家,有很多的劳动力没有事情可干,就会闲而生非,无端生出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来。所以,劳动力过剩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急待解决的。

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过程是不可抗拒的,其进程必然要有很多的农业劳动力剩余出来,正确的战略选择是要加速这种现代化过程,使农业产业劳动生率提高,能支付农业产业分工所发生的交易费用,而与农业关联的产业得到足够的支付后,也能正常地分工发展,从农业种养业中吸收过剩出来的劳动力就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分工和产业分化则会大量地增加就业。当然,这个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由农村内部产业的分工和分化吸收就业。一是农村的一些产业要向城镇集中,二是相当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要向城镇转移。这样,农村的农业就可以家庭农场式经营,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为期不远了。

但这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艰辛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一个问题来的,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是不怎么公平的,跟别人竞争的起点就不一样了,成功的可能不大。我认为这个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有国家这个强力的后盾无论是什么问题解决起来都不难。这就要看国家的政策到底是怎么实施的了,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算有多好的政策实施起来也是有点难度的。

我想单靠现在的分散的小农经济是难以解决农业的现代化问题的,它达不到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所以说用农业机械化在这里难以得到发展。

农村劳动力过剩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国家应该要出台什么有效点的方案来解决了吧,希望不要让我们人民等太久了。

再例如费老通过当地蚕丝业的发展与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的互相博弈。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的,是国际蚕市场的变幻,技术的推动,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动机和手段。

正如书中前言所说,该书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通过对一个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的开弦弓村这样的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可以以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从微观到宏观,来观察、分析、探讨中国——尤其是乡土中国的经济、文化的结构以及这种乡土结构在新的国际力量下的转变或“社会迁移”和“社会重组”。费老认为,社会科学的功能即在于“正确地了解当前存在的以事实为依据的情况,将有助于引导这种变迁趋向于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因此,在对中国的变迁研究中,尤其是文化和制度变迁的研究中,社会科学的事实描述和阐述,应该是起重要作用的。“真正需要的是一种以可靠的情况为依据的判断。”

在本书中的第十章有关农业提到:“前两年村里有两台抽水泵??然而这种机器尚未被普遍的采用,主要是因为使用机械而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尚未找到生产性的出路。”注意了,这两台抽水泵在村里已经存在了两年,根据当地的地域宽广来说应该是有足够的时间得以推广的了,但是它偏偏就是没有被普遍的采用,而其根本原因也已经明确了。也就是说在当时来说,当地的农民们就一家就已经害怕劳动力过剩了,相当于吃闲饭吧,害怕失业。也就是说至少从那时开始村民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而在本书当中曾不止一次的提到可以说是强调每个家庭都不敢要过多的孩子,怕养不起,就算养大了也还是个问题,因为财产的再分配问题,也即是人均占地量又将减少。

读了这本书,最初的收获是发现自己日常的生活、理所当然的思维惯式在费先生以开弦弓村为缩影的传统生活格局下找到了来源。

四、个人体会与感悟

虽然生活在大城市里,但是骨子里仍深深浸润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当时的开弦弓村正经历着由传统经济格局向合作、集体作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格局变迁,由此而产生的生丝价格下降、佃户地租负担沉重的经济波动时期,并由此呈现出从经济领域延展出的其他领域的变迁,如妇女地位、礼节性支出、结婚等方面的微妙变化,下面就我在书中所阅读到的这些典型特征,在整理的基础上,谈一些看法。

1、土地问题

传统的农村经济体制是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支出由家长严格控制,父母的权利在子女逐渐成长为一个完全的社会人的过程中也经历着这样一个变化:从经济控制到享受瞻养的“情感权利”,而瞻养也反过来是子女用以表明传嗣合法的权利。

提到遗产的继承,就不得不涉及到土地的继承与处理问题。由于逝去的长辈对后辈仍有影响,比如宗教观念的影响潜移默化地使子女不敢随意变卖土地,认为他会触怒死去的长辈的灵魂,但传统经济受到的冲击使得下一代出现经济上的拮据,他急需要一笔钱而变卖土地,在土地的占有问题上,反映的不再是一种伦理关系,更多的是一种金融关系,这种纯粹的金融关系与经济衰落息息相关。但仍保留田底所有权,因此那些在农村中超过90%的拥有不到10亩的土地,这些剩余劳动力成为佃农,由于他们的耕作是“靠天吃饭的”,又由于经济萧条,地租成为贫农沉重的负担。土地问题的困境在于农民可在土地上得到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国民党的政策都用以反共,共 产 党土改后又把在红色地区的土地收回,使得土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2、传统家庭新格局倾向

在传统模式的家庭中,妇女的地位是由其对家庭手工业——丝业的贡献确立的,以及母凭子贵都体现了经济作用在农村中对家庭的直接影响。书中所提到的婆媳关系,“回乡”型与“上山”型婚姻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倾向,可以看到新媳妇在开始一段新生活时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而经济的变迁,尤其是传统的蚕丝业在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冲击下,急需新技术的补充,在这样一个转折时期,导致了家庭矛盾、分解的问题。比如由于农村的劳动力分配接近饱和,或贫穷的无地居民,子女会进城务工以赚取工资,这种新的收入来源则会导致子女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私人财产,而当父母发现后,一旦引起家庭矛盾,则很可能会导致分家产以求经济独立的情况,因为一旦子女成为社会上完全的独立成员,则会要求相当的经济独立,包括对物的支配权,也就是俗话说的“別籍易财”。

经济衰落给传统习俗带来的冲击在于,一方面农民会尽可能将礼仪上的开支推迟,比如娱乐性占较大比重的宗教集会被迫暂时取消、在结婚的重要问题上出现了特殊情况如晚婚情况的出现、“小媳妇”的过渡时期特有的现象(虽然可以节省结婚时一大笔开支,但导致亲属圈子得不到扩展的深远负面影响,因此村民也认为之可以是短期行为。)

丝业的衰落,妇女也不被允许在农田里劳动,则最终导致妇女走出农村,到城镇谋生的高度流动性,妇女职业的转变使传统的夫妻关系必然会呈现新的变化,进而导致整个亲属关系的变化、组合,这也是工业化所带来的在其他领域所引起的变革。

3、技术革新进退维谷

前提是农民只关心即得利益是多少,比如在向工厂贡献蚕茧时的作为:工厂分红逐渐递减(其实工厂的业绩有缓慢提到,而且工厂同时也尽量减少自己的利润)而农民没有看见这一趋势,而造成在缫丝工业上的成果不大。

费先生在书中殷切地提出他对复兴乡村经济的建议:通过引进科学的生产技

术和组织以合作为原则的新工业,来复兴乡村经济。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乡村已取得的成效和做的还不够的地方。

对于传统农业,书中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据,如2/3以上的农户主要从事农业,一年中有8个月用来种地,农民的食物完全依赖自己田地的产品;又如村里90%以上的土地种植水稻、油菜籽和小麦,这些数据显示了农业占了传统乡村经济相当大比重。而在传统经济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单靠农业,以不能维持生计,而书中则指出辅助企业可获得盈余,但原始的生丝的原料加工业则因受市场价波动和西方新技术、世界经济萧条等因素价格下跌需要变革。

如果如费先生所言,需以合作振兴乡村经济,则首先要处理好从个体性劳作到集体劳作的转变,乡村的田地具有分散性,一方面不利于畜力灌溉,成为中国农业技术落后的首要原因,可能一块地有几户人家各自耕作,水的灌溉是一种集体活动,需要合作来进行,但由于每户人家都想灌溉到更多的水却要求各家的田地要保持平坦以保持水的分配平等,而经常引起矛盾,而工厂集体式工作的特点是专业分工合作,这种向合作型转型需要农民去适应。

科学养蚕的结果则使得因养殖技术不佳而培养出来的劣蚕的数量被控制在20%以下,蚕茧的总产值比用传统养殖方法增加了20%,所以怎样逐渐培养起农民科学养殖并有信心持之以恒是一个课题。

当然书中还牵涉到一些具体的土地格局阐述是我认为比较生僻的新知识,还希望通过其他书籍加深了解,因为农村的土地问题是在是又重大又迫切,但限于知识的局限,未能在这里谈个人较深入的看法。

【参考文献】

[1] 张霞.《费孝通早期乡村经济思想评述》[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xx年(3):71-75.

[2] 宋猛.《江村土地的占有、继承及终结》[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xx年(4):68-70.

[3] 程华敏.《文化的制度因素对消费的影响》[J]. 《中国市场》20xx年(13):55-56.


第二篇:关于金江村经济转型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

关于“金江村村民就业、创业意向”

调查报告

(编写时间:20xx年7月)

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负责人:袁 野(金融工程)

“金江村村民就业、创业意向”——调查报告

写在前面

镇江市润州区金江村是一个以渔业经济为主的江南小村,是20xx年9月实行村组合并后由原金江乡金山村、高资村合并而成的。在镇江这座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的城市中,该村充分利用拥有从西至东40余公里的长江岸线以及方便的水陆交通条件这些宝贵资源,历经几年来的建设,成为镇江市两个高品质、高产量的专业渔村之一。目前,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两个居民小区,因为该村出色的表现,金江村先后成为“市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以及“优秀民主法治村”,村委会则获得了“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称号。

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渔业政策的出台,沿江靠“水”吃饭的金江村再单单靠渔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方向是肯定不行的。因此,金江村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求变,必须向其渔业型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那么,金江村村民们对于政府相关政策是怎样理解的?村民们对于未来又有怎样的设想?村民们会选择就业还是出去创业?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就相关问题前往金江村展开实地调查。

微观经济学 2

“金江村村民就业、创业意向”——调查报告

正 文

一. 掌握基本行情,做好转型准备

(1)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结构

长江中下游地区沟渠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内陆水域面积2600多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16.9%,大大小小渔场加起来,总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左右;另一方面,渔业资源也极其丰富,有海淡水鱼类280余种,虾类35种,蟹类44种等。

20xx年以来,全省依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宝贵资源,水产品总量已达346万吨,列全国第六位,渔业总产值达370亿元,列全国第三位。

镇江,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要塞,从古至今都是全国重点的“鱼米之乡”,充分利用沿江的地理优势,开发渔业资源,为人所熟知的镇江特产“长江三鲜”——鲥鱼、鲋鱼、刀鱼,便是典型代表。

(2)金江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村的经济,力促广大渔民增收致富,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优良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因此,围绕“要建就建一流、建第一”的目标,20xx年,金江村自筹资金200多万元,新建面积约1600平方米的集办公、渔民科普学校、市民学校、文体活动中心、综合会议、警务站等为一体的村级现代化办公楼。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了一流的硬件条件和基础平台,该村又打造了文化活动场所,其中有乒乓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多功能室及渔民公园等。这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将为金江村的经济转型及发展带来利好条件

(3)金江村渔民素质

因为金江村是以单一的渔业经济为主要发展模式,所以,以打渔为核心的渔业生产是典型的“祖辈继承”式。这种模式下,造就的渔民是低文化、低素质的,这对于经济转型、发展是不利的。因此,金江村村委会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渔民书屋、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网络等,为渔民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通过培训,为渔民解决知识理解上的问题,提高渔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微观经济学 3

“金江村村民就业、创业意向”——调查报告

二.政策方针扶持,安全“护航”转型

(1)渔业发展的规划纲要

根据《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相关要求,金江村积极落实开展精神性文件的学习,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相关政策方针对渔业经济转型进行指导和分析后,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① 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经济

让更多的水产品通过便捷的交通,运到镇江市以外,让金江村的渔业产品逐步走向全国,获得良好口碑。

② 渔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因为长江渔业资源的逐渐枯竭,近年来,捕捞量一直呈“负增长”态势,因此,需要将渔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

③ 逐步完善渔业体系建设

金江村在渔业生产方式上独树一帜,但还没成具体体系,在应对类似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事件时,底气不足。所以,需要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民主法治建设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除了相关政策的引导外,还需要法制建设进行全程“护航”,防止在转型过程中出现道德,甚至是法律层面上的问题。村委会通过宣讲等方式,让渔民们知法、懂法,在民主法治建设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司法部、民政部联合授予的全国364个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名单中,润州区金江村名列其中。

微观经济学 4

“金江村村民就业、创业意向”——调查报告

三.市场正确分析,转型少走弯路

(1) 市场推进战略

金江村靠近长江,地处镇江润州区。因此,捕获、加工的鱼类产品首先要投放到镇江市场上,要用单一的产品,优惠的价格打开初期市场;到了中期,力争走出镇江,向沿江一带的重点城市迈进,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南京青奥会申办成功,金江村需要用多元化的鱼类产品吸引中外企业的投资;后期,力争进入内陆地区,用江鲜的美味、优质的服务大力拓展市场,形成金江村渔类产业链。

(2) 市场需求分析

金江村以渔业经济为主,捕获的鱼多经加工送到市场上进行买卖,那么究竟市场上这些鱼类的价格会有何变化呢?我们经过调查,以“长江三鲜”中的刀鱼为例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

关于金江村经济转型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金江村经济转型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微观经济学 5

“金江村村民就业、创业意向”——调查报告

我们发现,镇江人对吃江鲜是很热衷的,但对于“刀鱼”(在鱼类中算是奢侈品)来说,人们不会经常食用,因此,价格的居高不下使得需求逐步减少。结合影响价格的因素这方面知识我们来分析原因:

① 消费者对刀鱼的需求量不大

一方面,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人们收入的提高,日常可食用的东西愈加丰富,不再趋于单一;另一方面,刀鱼的上市是呈季节性特点的,不是随时随地就可以获得的。

② 刀鱼的替代品较多,可替代程度较高

刀鱼贵为江鲜,但在市场上可与之抗衡的鱼类品种亦很多。和刀鱼一样味道鲜美、鱼肉细嫩的有河豚、鲈鱼等,市场上比刀鱼价格便宜的也有鲫鱼、鳊鱼等鱼类,人们选择多样。因此,市场上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③ 用途单一

刀鱼只限于食用方面,想要在食品市场上获得青睐不容易。

(3) 整合市场资源,控制成本

在金江村,有一条街名叫“江鲜一条街”,是近年来,政府为了扶持金江村的经济发展,进行的一项措施。但经过调查发现,在这条街上,大大小小饭馆林立,但生意并不好,唯有一家——毕士荣江鲜大酒店发展不错,且已走出镇江,开始向周边地区发展。

经过对该大酒店的调查,我们发现,除了市场定位准确,还有重要的一条——对资本和劳动方面的成本控制的很到位。因为将两个要素进行最优的组合,所以,酒店在生产和管理上节省了很大的力气。

关于金江村经济转型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微观经济学 6

“金江村村民就业、创业意向”——调查报告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E点是生产最为节约,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结合上图以及我们的调查,具体分析一下毕士荣江鲜大酒店创业以来的一些做法。

创业初期,以毕士荣为首的一些渔民想转行发展,谋求更多的财富,虽然缺乏知识,但祖传下来的烧鱼秘技让他们想到了开饭店、做生意。创业的中后期,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他们进入管理层,招揽了一些渔民作为厨师,这些渔民手上都是有烧鱼绝活的,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节约了包括培训在内的一些成本,将资金充分利用到其他地方。在劳动力方面,尽量招聘一些勤劳肯干、积极进取、素质较高的员工,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也对未来酒店的发展大有好处。

所以,要寻求要素投入的最优化组合,必须在资金和劳动上下足功夫。

(4) 发掘新兴市场,多元化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看,金江村紧邻镇江市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金山寺公园。金山寺公园作为国家4A级景区,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另一方面,金江村——据传是“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战金兵”、“杜十娘怒沉八宝箱”等经典民间故事的发生地,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基于此,我们找到了村委会的相关领导,就金江村开发旅游产业及其它新兴产业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据了解,目前,金江村在进行大面积的房屋改造及整合工程,目的是开辟一块土地,与金山寺公园进行合作,共同打造“金山文化公园”,让更多人了解镇江的历史文化。

金江村从渔业起步,到近来,因为“江鲜一条街”转而开辟餐饮业的市场。未来呢?旅游业无疑是个选择!一方面,以金山寺作为发展依托,根基牢固,弥补经验上的一些不足;另一方面,金江村可以为镇江市的两所高等院校——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的大学生提供包括创业实习、社会实践、文化学习等一系列的活动机会。当然,因为上海世博会,还会吸引大批的中外游客前来镇江参观游玩,客源是充足的。

综上所述,金江村只要好好规划,耐心地去发掘旅游市场,必定会为本村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好的效果,同时,金江村也会因为旅游产业的带动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

微观经济学 7

“金江村村民就业、创业意向”——调查报告

四.创新计划提出,经济转型提速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已经有不少好的创新计划产生,这些都是在校大学生为渔民朋友们想出的好点子。

我们在调查之余,结合了当地实情,也想出了一个创新计划项目,在这里简单列出,与大家分享。

关于金江村经济转型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微观经济学 8

“金江村村民就业、创业意向”——调查报告

结 语

金江村只是一个江南小村,村风优良,村民朴实,人们都本着民主、法治的观念,勤劳的生产,快乐的生活。但是,纵使是这样一个和谐的小村子,还是要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的收入,因为,经济是本,任何物质、精神生活的享受都离不开经济。虽然,金江村传统渔业经济受到冲击,又在经济转型中遇到诸多困难,但是,只要村民们齐心努力,有政府做指导,有市场做牵引,有大学生出点子,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在这里,作为我们这个调查小组,有两个希望:第一,希望在校大学生可以抽空去金江村进行参观拜访,去学习渔民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在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扬这种精神,同时为金江村的经济转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二,我也希望广大的媒体(报纸、电视等),可以多去金江村进行实地采访、报道,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金江村的实际情况,为金江村的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最后,感谢微观经济学何育静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调查实践机会,让我们不仅从课堂上,也从课外实践中学到经济知识,丰富了我们每个人的阅历!

经济学之路漫长,我们还在路上,要学的还有很多!

微观经济学 9

更多相关推荐: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xx年11月2日20xx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xx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xx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

郑成汉--《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xx年11月2日20xx年4月24日祖籍江苏吴江费老曾就读于清华大学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世界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并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周五的下午阳光明媚寂静的图书馆里只听得轻轻的书页摩擦声收拾起一周以来忙碌的心情放松身心坐在满目都是盎然春意的窗边翻开书本执起笔我写下了这篇读书心得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老师介绍给我们的据说不错当然在看...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xx年11月2日20xx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中国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从开弦弓村蚕丝业说开去江村经济读书报告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19xx年的开弦弓村同样在进行蚕丝业的改革这种改革在发生背景改革经过和经验教训方面在...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我是一名对这门学科不多感兴趣的大一学生想完全参透江村经济里面的东西是难而又难的可是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所以我会尽我的理解去读懂它的江村经济描述了江...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一费孝通简介费孝通19xx20xx生于苏州吴江19xx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xx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xx年底赴英国留学19xx年获英国...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1)

用行动坚持信念读江村经济有感一作者简介重情奇男子19xx年夏一位刚从清华毕业的年轻人在太湖边的一个普通中国农村住了下来一个月后前往英国求学在上海到威尼斯的邮轮上他写下了这篇论文的第一行字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涛涛海...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人类文化学

易江村经济读书报告一书名江村经济二著者费孝通三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四页数220五内容大意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

西方宏观经济学读书报告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读书报告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总体行为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的学问而经济的总体趋势是经济中数以百万计的单个经济个体的行为加总的结果因此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构成经济的数以百万计的家庭...

宏观经济学读书报告

宏观经济学读书报告谈文献的阅读和论文的研究方法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指导老师文淑慧教授学生崔鹏学号20xx20xx68宏观经济学读书报告谈文献的阅读和论文的研究方法这八篇论文信息量大思路清晰论述严谨方法得当逻辑性比...

经济学专业的读书报告

酷玩经济学图书馆里关于经济学的书籍满目琳琅书架上的经济学丛书甚至多不可耐翻开一看难免都属于文字生硬类型的要不就是公式文字或专业术语让人头脑晕厥但是从中我发现了一本封面设计比较特别的讲解微观经济学的书叫酷玩经济学...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