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汉--《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时间:2024.5.15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xx年11月2日--20xx年4月24日),祖籍江苏吴江。费老,曾就读于清华大学、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世界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并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xx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由书也即奠定其学术地位。费老一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学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是享有世界名誉的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此外,费老是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费老一生心无旁骛,致力于他所认定的学术道路,为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晚年的他依然在为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而四处奔走忙碌。

二、著作介绍:

《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经典学术著作,是费老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

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另有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作的序及附录“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际人类学家 、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出版后受到了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

三、主要内容:

费老在《江村经济》以生动手法、简朴通俗的语言,在平淡之中又不乏深刻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位于太湖边的传统中国农村在社会变迁时的全貌,正如费老所言“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坏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筒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本书将说明这个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与问题”。读此书,可以看到作为社区的中国乡村经济在社会变迁时其相关因素是如何反应的。

从费老这本书中主要看到如下个方面:

一是,运用“微型研究”方法。在进行相对宏观的研究时显得尤为重要,每当在讨论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常常上升到整个社会转型或文化积淀)或涉及宏观研究时,往往由于经费或时间等种种原因显得捉襟见肘。其实,费老“微型研究”的方法就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一条捷径。选取一个或几个熟悉的“典型”,对它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寻找出整个社会的共性,将结论推演到整个社会,这不正是让我们在探讨偏宏观问题时得以将其付诸实践的一种方法吗?与单纯的思辩研究相比,它更有说服力、更客观;与文献分析相比,研究者得以拿到一手资料,有真实的主观认知;与全面调查相比,它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且结论有相当的代表性:可谓一举三得。不过,在佩服之余,我不得不说这种微型研究方法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研究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在仿效费老开展“微型研究”时注意。固然,对自己熟悉地区进行的调查在语言、获得对方信赖乃至前期准备工作上是有一定优势的,但它要求研究者必须拥有一颗清醒的头脑与敏锐的眼光,能够在融入当地人生活的基础上保持客观的公正性并毫无隐晦的揭示出问题的所在。最为困难的还在于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无法保证所在地居民免受观察者自身影响。微观研究作为一

种定性研究方法,这一要求的合理性与重要性显而易见。此外,再典型的个别也不能完全代表整体,因此我们在进行此类研究,尤其是从个体推演整体时应当慎而又慎,注意到其中的差别。幸运的是,费老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他以当地人的身份利用养伤过程中的空闲进行的这次调查并未引起居民的注意而改变行为方式,而良好的专业训练和个人能力帮助他著就了这一巨作。

二是,功能主义的烙印。费老作为功能主义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得意门生,深受其师影响,将功能论、系统论的思想丰富地运用于研究之中。费老把江村的社会生活看成一个整体,细致的考察了其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并无时无刻不体现着需要功能论“需要便存在”的观点。第十二章《蚕丝业》是为功能主义的最佳典范。江村传统的蚕丝业受到了外来的技术变革冲击,其收入无法满足各家庭的需要,因而当地的乡民在纺织学校的帮助下进行了改革,而这种技术层面的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到社会结构的其它部分,如亲戚关系等。尽管这些功能论、系统论思想给我们带来了相当大的启示,但众所周知,功能主义学派在应对相对静止的社会时足以游刃有余,但缺少对社会变迁的把握,而《江村经济》所描绘下的中国农村正经历着几千年来未有之大变革,如果费老只考虑功能论、系统论思想未免捉襟见肘。费老是伟大的,他在这部书中不仅对马氏理论进行了合理的应用,更是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费老在书中描绘出了这样一种静态均衡下的演化历程:结构、权力的均衡───利益最大化───对获利的投入───结构的变化───另一均衡,从而对现实中的开弦弓村作了动态的文化变迁的分析。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纵然存在剥削,存在不平等,但农村中各行各业,不论是农民、商人,还是船夫,都有条不紊地生活着,各子系统都正常地发挥着自己的功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个江南水乡无法保持自身的宁静了,先是传统家庭手工业的破产,既而生活紧张,入不敷出,为获资金而被迫转让土地所有权,最终影响到家庭结构乃至农村方方面面,原有结构不能满足需要,人民开始寻求改变以获取利益,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工业下乡开始。无数个像开弦弓村一样的传统的中国乡村就以这样的方式在外来冲击之下开始了自己艰难的现代化之路。

三是,乡村建设蓝图。费老在《江村经济》中就隐约为我们描绘出一副工农结合的现代化乡村图画,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它没在江村实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发展乡村工业的道路正是我们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捷径。农村人多地少是长期阻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大问题,目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农民工的形式进入城市,但由此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在农村兴办一系列类似开弦弓村中那样的企业,既安排了富余劳动力又提高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可谓一举三得,这反映了费老的“离土不离乡”的思想。费老在书中也要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像江村那样的企业是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政府的,如政府在金融方向上的足够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中国典型的城乡二元制背景下,乡土社会里的农民的力量是非常的薄弱的,依然在“靠天吃饭”。农民的“离土不离乡”,农民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效率与公平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总之,以政府为牵头,龙头企业为先导,以相关行业组织为纽带,充分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解决好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是,土地与人的关系。乡村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在中国变现的尤为明显。正如书中所言“这村有2/3以上的农户主要从事农业。一年中有8个月用来种地。农民的食物依赖自己田地的产品。”这可以足够说明土地的重要性。在江村许多农民只有田面使用权,而无田地所有权,这种不平等性当时不仅体现在此村,在更大的中国随处可见,正如书中“他们有属于的劳动力,但没有足够的土地”。同时,土地的经营离不开人,而人口的多少直接关系着土地的承受力。费老所调查的开弦弓村,可以发现人口与土地的紧张关系,人口众多而土地资源稀缺,尽管延续“香火”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费老自己所言“尽管村中的人认识到后

代的重要性,但现实还存在必须限制人口的因素。儿童的劳动能对家庭经济做出贡献,这是事实,但必须要有足够的劳动对象来利用这些劳动力,由于拥有土地的面积有限,能养多少蚕也有限度,家中多余的成员,成了沉重的负担。”在一定供需平衡下,人口无节制的增多,有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导致就业机会减少。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可能会增加一些就业机会,但考虑到科技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很好的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相反还有可能的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与更大的环境压力。

四、停笔深思:

费老这本书被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研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里程碑”,是符合当时国际学术界发展趋势的,费老在《江村经济·附录二<留英记>》所言“从人类学本身来说,当时正在酝酿一个趋势,要扩大它的范围,从简单与落后的部落突入所谓的‘文明社区’,就是要用深入和亲密的观察方法来研究农村、市镇,甚至都市的生活”,这种创新,为人类学研究打开了新局面,同时也为社区研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费老以一个小小的开弦弓村为对象,并深入田野以期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的研究方法,被人们称为“微型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当时具有开创性,取得了非常的效果;但也引起了学术界的质疑,他们认为这种从个别社区甚至可以说这个社区是非常小的入手,进而来得出整个大社区基本情况的方法是否科学。尽管这种微型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正如费老所言“以江村来说,他果然不能代表中国所有的农村,但是许多中国的农村由于所处条件的相同,在结构和所具有的文化方式上和江村是基本相同的,所以江村固然不是中国全部农村的‘典型’,但不失为许多中国农村所共同的‘类型’和‘模型’,是我进一步摆脱了利奇的责难。我认为有可能用微型社会学的方法去收集中国各地农村的‘类型’和‘模型’,而达到接近中国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认识。”,相信每一个读过《江村经济》的人,都可发现,费老笔下所描述的村庄是那么多熟悉、是那么的相似,所以不得不佩服费老的开创性,以足可见其在人类学与社会学上具有地位。

现在距费老调查并写成这本书已过74年了,中国乡村的情况依然未改变多少。固然,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极大地提高,但是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地区差距非常明显以及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再加上农业生产力的相对落后,就是连农民外出务工的一些基本权益有时也得不到保障等这些仍是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尤其是中国乡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与活力不足,显得非常令人担忧。尽管政府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比如: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足见政府下的决心,但对于庞大的乡村地区来说,这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

作为社会学准毕业生,看到了他们身处分崩离析的旧中国,不惮风雨,不畏险阻,远赴重洋,求取真知,他们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读了这本之前就很想看的名著,看了费老为研究中国乡村经济奔波于田野之中,感受颇多;加深了对中国社会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殷切期望,并真正体会社会学研究的乐趣!如今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溘然长逝,作为后来者的我们惟有沿着这些先贤的脚步谨然前行,不负前者在天之灵。

更多相关推荐: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xx年11月2日20xx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xx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xx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周五的下午阳光明媚寂静的图书馆里只听得轻轻的书页摩擦声收拾起一周以来忙碌的心情放松身心坐在满目都是盎然春意的窗边翻开书本执起笔我写下了这篇读书心得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老师介绍给我们的据说不错当然在看...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xx年11月2日20xx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中国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从开弦弓村蚕丝业说开去江村经济读书报告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19xx年的开弦弓村同样在进行蚕丝业的改革这种改革在发生背景改革经过和经验教训方面在...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我是一名对这门学科不多感兴趣的大一学生想完全参透江村经济里面的东西是难而又难的可是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所以我会尽我的理解去读懂它的江村经济描述了江...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甘晨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摘要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一书详细地记叙了江苏开弦弓村村民的生活各个方面在丝织业一章中作者介绍了该村发达的丝业过去的生产方式以及如今缫丝工业被现代工厂接收后村中日趋衰落的现状文章最后结合自己的人生...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一费孝通简介费孝通19xx20xx生于苏州吴江19xx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xx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xx年底赴英国留学19xx年获英国...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1)

用行动坚持信念读江村经济有感一作者简介重情奇男子19xx年夏一位刚从清华毕业的年轻人在太湖边的一个普通中国农村住了下来一个月后前往英国求学在上海到威尼斯的邮轮上他写下了这篇论文的第一行字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涛涛海...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人类文化学

易江村经济读书报告一书名江村经济二著者费孝通三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四页数220五内容大意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

西方宏观经济学读书报告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读书报告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总体行为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的学问而经济的总体趋势是经济中数以百万计的单个经济个体的行为加总的结果因此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构成经济的数以百万计的家庭...

宏观经济学读书报告

宏观经济学读书报告谈文献的阅读和论文的研究方法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指导老师文淑慧教授学生崔鹏学号20xx20xx68宏观经济学读书报告谈文献的阅读和论文的研究方法这八篇论文信息量大思路清晰论述严谨方法得当逻辑性比...

经济学专业的读书报告

酷玩经济学图书馆里关于经济学的书籍满目琳琅书架上的经济学丛书甚至多不可耐翻开一看难免都属于文字生硬类型的要不就是公式文字或专业术语让人头脑晕厥但是从中我发现了一本封面设计比较特别的讲解微观经济学的书叫酷玩经济学...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