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时间:2024.5.2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姓名: 翁舟璐 学号:712092062010 年级: 2012春 学习中心:舟山普陀 —————————————————————————————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要求:

1. 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

2. 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分。如果只涉及单一章节内容或简单就事论事,都算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3. 独立完成,切勿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将以不合格处理。

4. 请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在课程作业栏目自行上传读书报告电子版。

正文:

通过对本课程视频的观看学习以及书本的阅读,我全面深刻地学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等一些基本理论知识。

第一章本章的内容提要与主要观点本章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观点做了纵向述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观点。但在这些变化发展着的观点中,由于现实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究竟应该设定在什么样的形式和程度上,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还是与实际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可以说没有找到基准点,从而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邓小平同志大胆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进行改革,从最初的引进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到不要纠缠“姓社姓资”和“三个有利于”的提出,基本认清了现实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必须市场化即由市场来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中国共 产 党十五大以后将非公有制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已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新路子。只是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约人们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事实上,在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中实际上也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如: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作用;生产资料形成的基础与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及相互关系等。作者认为以生产力作为生产资料形成的基础,以生产工具作为生产资料变化的标志,就有值得商榷之处。而将生产资料的作用更多的社会化,也不太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中市场化与计划化的作用应看作同等重要,甚至市场化更为重要一些。混合所有制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除论述的内容外作者似乎得出结论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社会平和是主流,阶级斗争虽然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之一,但从时空上看不应夸大它的作用。

在本课程的第二章中,主要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

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一样首先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但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决定和影响着社会组织和企业运行方式和企业制度与结构。 计划经济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相应地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政府的意志,企业也必然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因为一切资源(更何况资源又十分有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而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价格、工资、供求、竞争来配置资源,社会生活和企业生产活动及企业组成的制度形式等都需要根据市场的意志来改变,市场的瞬息万变也要求其他各个方面与环节能服从于这样的变化。我们用政治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资源配置手段决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必然相应变化。至于为什么要采用市场经济来配置资源,那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或者说是由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并不是人们随意选择的结果。就资源配置的方式而言有多种多样,各种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哪一种好,哪一种差的判断。只有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相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说资源配置手段决定所有制形式,而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又必然决定人们的意识,既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与法律判断等。用人们习惯的语言讲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就会不断提高,“金钱观念”会成为人们判断事物取舍的一个重要标志。思想的自由与创新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由此会形成一种自主、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至于这些方面程度有多强度、多快慢会受到各民族的文化、习惯、习性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邓小平提倡在中国搞市场经济正是基于对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认识而提出来的。一定社会的发展阶段通过物质利益的刺激或诱惑;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等,会调动人们内在生存与发展的强烈愿望,从而改变自己和社会的状况,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样的序势选择是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虽然它遇到了一定的抵触,但还是势不可挡地实现了。在我们这一章教材中,由于作者成书较早,现在回顾头来看很多内容还是充满了计划经济的色彩。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经济发展的部署等都必须由市场来作出,或以市场为基础来实施的。我们希望下次出版时能得到改进。

在本课程的第三章中讲述的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缺陷的经济,集中表现在市场失灵与市场风险上,即主要体现在两极分化(财富上有不公平)、失业、环境污染、垄断行为的产生等。这些方面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自身难以纠正的行为,需要政府来干预。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的,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长处主要在于:1.将企业的决策风险与决策利益联系起来,提高了决策效率,降低了决策成本,使决策能更快更好地反映市场供需变化,保持市场供需平衡;2.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意识和竞争压力,提高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3.优化资源配置,调节供求关系,使稀缺资源得到较为及时有效的利用;4.市场机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提升,有利于完善产业结构。但是在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其缺陷现在人们通常以市场失灵来表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目标是围绕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而展开的。通常作为市场经济的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促使企业提高效率。我们一般所说的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即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和引导。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节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已成为促进经济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结合我国实际,当前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是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保持货币供应与经济结构平衡联系起来,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市场化,在危机中抓紧机会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惟有如此,才能巩固总量调控的成果,确保国民经济的快速成长,实现结构平衡,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转换,在追求技术进步时妥善解决好

就业问题,努力提高城市化程度,大力向中心城市集中资本、人力形成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建立适应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宏观调控体制。

通过对第四章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目标;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性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经济改革与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搞活国有企业的意义在于:1、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坚持共 产 党领导的物质基础;2、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力量;3、代表着企业制度形式发展的方向。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扩权让利到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明确了要确立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思想,这中间虽有一些反复,但基本的改革思路还是被顺利地贯彻下来了。改革目标的演化过程是与改革的阶段相适应,中国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改革才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总目标。在谈到搞活国有企业时,我国采用了“抓大放小”与“抓小放大”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需要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有:1、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进行制度创新,塑造自己全新的市场主体2、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所有制的单一形式,积极探索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实现形式3.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只注重数量、规模的传统观念,走结构性战略调整之路4.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孤军作战”的局面,实行诸兵团联合作战5.正确评价当前形势,坚定搞活国有企业信心。

第五章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一个基本要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较快,但另一方面又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而提出来的。它希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人口、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强调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国民经济由主要依靠投入劳动力、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改进为主的集约型增长上来,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以后,逐步从一个经济概念,演变为经济、社会、自然的概念,也就是要实现多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至于可持续发展能否真正做到,理论界是有不同观点的,有一种观点就提出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现实的,经济发展的一定起伏是市场形成的必然要求与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条件。另一种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能够依靠科技进步而实现的。而我本人倾向于持前一种观点的。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作者的观点有三:一是一定程度的经济起伏是不可避免的;二是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可以抵消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伏的程度;三是地区间过度的自由竞争会导致一些地区长期高速发展,一些地区长期萎缩增长。对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际意义也是值得怀疑的。从中共十六大开始新一届领导人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的观点,是既继承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又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做了必要的补充。其补充的主要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还是强调发展的速度为主,科学发展观主要强调“科学”发展,将速度问题淡化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发展的持久性,科学发展现强调的是发展的社会目的性。也就是发展为了什么?可持续发展理论显然也强调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国民经济,但其中的科学技术是发展的手段,而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既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手段,更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即合理性,强调理性地发展,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

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1)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3)统筹区域协调发展。(4)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同时两者之间是即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第六章分配关系的调整与市场关系本章最初是讲解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市场低迷问题。市场低迷表现为主要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用经济学语言讲是表现为买方市场。这对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个新课题。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情况是严重的短期经济,从凭各种票证购物到彻夜排队购物,再到托熟人找关系购物,及搭配残次品、劣等品购物等都是老百姓熟悉了的情况。突然间这种情况不见了,商店搞起了各种促销的手段,厂家的广告铺天盖地。有统计材料表明我国97[%]以上消费品已存在过剩现象,出现了商品卖不动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人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但分配关系的不合理应是经济学考虑的重要方面。 一些人钱多的花不出去,一些人穷的什么也买不起,想买的买不起,买的起的不想买.穷人与富人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同。对穷人而言货币的边际效用大,很想消费可没有钱;富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小,花钱的欲望降低了,导致消费品市场的过剩,市场低迷。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而本文认为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起抓。而抓国内市场的关键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他们的购买力,满足他们庞大的购买需求,增强有效需求能力。那么调整分配关系就不可缺少。首先是要增强税收征管,力争堵住严重的偷漏税现象。其次是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向中低收入者倾斜。第三出台有利于社会救助体系形成的政策,从政策与法律层面鼓励各种捐赠、救助、支助的社会行为。第四建立统一的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分配与评价体系,对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要引入市场竞争体系,对教育、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应接受市场的调控。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因出现了不少启动经济增长的措施,结果又出现了结构性的经济过热,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及与此相关的行业过热。国民经济又面临着一手解决部分商品销售难,一手解决部分商品供应短缺,物价上涨的问题。经济过热可能导致一哄而上的生产行为那又会导致资源严重浪费。从现在来看中国经济出现了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渡的信号,而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价格的反倾销调查与压迫人民币升值问题的频频出现,启动内需成为一个必要与必然的选择。启动内需靠什么还是要靠调整分配关系。分配关系的调整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遵循下列重要原则:(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3)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5)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

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七章我们学习的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帮我们深度的分析了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建国初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巩固新生政权和国防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一,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密切了党群、政群、军政和军民的关系;其二,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新生政权;其三,促进了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其四,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国防,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建国50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人民生活的稳步提高。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稳定了人民生活;第二,调动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第三,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中也暴露出来很多弊病,主要有:覆盖面还不够广,没有能很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性;社会化程度不高,发展水平低,亟待提高;保障项目不全,适应不了经济改革的需要;一些保障项目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延续性和系统性,难以操作。而这些弊病的根源在于人们对我国社会经济性质认识不够准确有关。过去人们简单地接受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把前者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片面加以强化,把后者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加以排斥。计划经济既被看作是社会主义惟一的经济性质,又被看作是经济管理机制与手段,计划覆盖了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再分配的一种表现,也就必然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成为高度集中的一种管理社会与经济活动的形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只能选择放在整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要求中来。具体说,首先,应该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看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其次,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搞活企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再次,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改进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最后,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要保证。我们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优缺点,目的并不是为了盲目崇尚或简单批判。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可有多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以便于我们自己少走弯路,为更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服务。

第八章主要让我们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结构;了解了我国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

从我们对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析中,得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 社会保障项目的增添、范围的扩大与享受程度的提高要与社会物质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 形成三方合理负担的筹资机制,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第三, 应以劳动满足为主,福利满足为辅;第五, 遵循效率优先原则。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基本结构为:(1)社会保险,(2)社会救济,(3)社会福利,(4)社会资助。

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制度的适用对象即覆盖范围;养老保险基

金的筹集、运营、管理和使用; 养老保险金的享受条件和待遇标准。存在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家庭保障功能减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与地区差距过大;养老金保值增值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能认识、解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疑难问题,了解我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立足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还是到后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都在为建设一个更好,更强的新中国而努力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党和人民共同的努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并结合中国社会现有的实际情况更加使我们坚定的相信,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更多相关推荐: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长期以来我对政治这门学科没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学生时期都是表面的背诵来应付考试但是现在我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又要再次面对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现在的心情已经不是当初的抵制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我对该...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姓名朱盛鹏学号71112820xx44年级20xx秋学习中心华家池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具体要求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2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之我见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一书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和变化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直至形成有中国...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姓名学号年级学习中心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具体要求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2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分如果只...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姓名XXX学号7120xx19xxxx年级20xx秋学习中心象山学习中心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具体要求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2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姓名学号年级学习中心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具体要求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2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分如果只...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姓名胡君学号7111140120xx年级11秋学习中心奉化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具体要求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2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读后感

社保真的劫贫济富了12级金融3班近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了现行社保制度的劫贫济富效果一文我觉得有点意思于是想用几页读后感浅析一下中国的社保文章称中国社保政策推行之后似乎起到了劫贫济富的作用正如民众纷纷叩问的一...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姓名卜璐莉新的学期我接触了政治经济这门课程开始觉得它离我们还很遥远但通过网上仔细听戴文标老师的精彩演讲和课下认真读书查阅资料我发现其实它并不陌生经济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譬如我们的日常消费保...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读书报告工商管理二班管贤尺320xx020xx3从字面上讲政治经济学是讲述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科学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有阶级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一政权为核心的阶级关系...

浙大远程政治经济学(专题)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姓名年级20xx春学号学习中心71考查课程大作业均由教师批阅发现内容雷同或抄袭一律按0分计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具体要求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

浙大远程20xx政治经济学(专题)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姓名年级学号学习中心考查课程大作业均由教师批阅发现内容雷同或抄袭一律按0分计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具体要求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