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时间:2024.5.14

一、实验目的
1、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从而加深对量子化概念的认识。

2、加深对热电子发射的理解,学习将电子与原子碰撞微观过程与宏观物理量相结合的实验设计方法。

3、了解微电流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
夫兰克—赫兹实验仪(含夫兰克-赫兹管、微电流放大器等)微机等

三、实验原理

为实现原子从低能级E0向高能级Em的跃迁,可以通过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来实现,为此应有

          (1)

也可通过与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碰撞来实现。若与之碰撞的电子是在电势差U的加速下,速度从零增加到V,并将全部能量交换给原子,则应有:

         (2)

由于具有确定的值,对应的U就应该有确定的大小。当原子吸收电子能量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相应的U被称为第一激发电位(或中肯电位)。因此,第一激发电位就对应于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量差。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它可能以辐射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而自发跃迁到低能级。

    当汞原子吸收电子从基态6S10跃迁到第一激发态6P31时,相应的电子加速电压U=4.9V,即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是4.9V。汞原子在激发态的平均滞留时间瓦数量级为10-8~10-7秒,因而跃迁到6P31态的原子将很快通过自发辐射跃迁回到基态,辐射光子的能量为hv=El-E0=4.9V,即辐射波长为253.7nm的紫外光。

实验中原子与电子碰撞是在夫兰克一赫兹管(F—H管)内进行的。管内充以不同元素的气体就可以测出相应元素的第一激发电位。F—H管是个三极管或四极管,现以常见的充汞蒸汽的四极F—H管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四极F—H管包括灯丝F附近的氧化物阴极K,两个栅极Gl,G2和板极A。第一栅极G,靠近阴极K,并加有一个小正电压,目的在于控制管内电子流的大小以抵消阴极附近电子云形成的负电位的影响。第二栅极G2靠近极板A,其间加一减速电压,使得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能量损失的电子达不到极板。G1和G2之间的距离较大,以保证电子与气体原子有足够高碰撞几率。

灯丝F加热阴极K,由K发出大量电子,这些电子经G2、K间电压的加速获得能量,它们在G2、K空间与汞原子遭遇碰撞,把部分或全部能量交换给汞原子,在G2、A间经减速电压减速达到极板A,检流计指示出板极电压的大小。与IP的关系曲线如图2。当<4.9V时,电子在G2、K空间获得的能量小于4.9V。实验表明,电子与汞原子的碰撞是弹性的。简单计算可知,在每次碰撞中,电子损失的能量约为其自身能量的10-5倍,即电子几乎没有能量损失。随着上升,板流即将按真空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逐渐升高,当=4.9V时,电子在G2附近将获得4.9V的能量,这些电子与汞原子的碰撞是非弹性的,因此,将引起共振吸收,电子把能奄全部传递给汞原子,自身速度几乎降为零。而汞原子则实现了从基态向第一激发态的跃迁。由于减速电压的作用,失去了能量的电子将不能达到极板,IP陡然下降。

    当4.9V<<2×4.9V时,电子在G2、K空间枳蓄的能量一旦达到4.9V,将与汞原子发生一次非弹性碰撞而损失能量,然后在电场中继续加速,只不过到达G2时重新获得的能量小于4.9V,故非弹性碰撞不会再发生,电子将保持其动能不变达到G2,从而克服的阻力到达极板,表现为IP的又一次上升。

    当=2×4.9V时,电子在G2、K间与汞原子进行两次非弹性碰撞而失去能量,IP

再一次下降。

    显然,每当=n×4.9V(n=l,2,3,…)时,都伴随着IP的一次突变,出现一次峰值,峰间距为4.9V。连续改变,测出与IP的关系曲线,即可求知汞的第一激发电位。

    容易证明,一定时,电子达到极板时能量与在G2、K空间和汞原子碰撞的地点无关。不难预料,当管内汞原子密度较大时,电子积蓄的动能每达到4.9eV,将会与汞原子发生一次非弹性碰撞而失去能量,当比4.9V大几倍时,电子与汞原子实现非弹性碰撞就有几个相应的区域,在这几个区域中进行能量交换的几率最大。因此被激发到第一激发态的汞原子跃迁回基态时,将形成一个个可见光环。对于能量大于4.9eV的激发态,由于电子加速过程中积蓄的能量还未达到这些邀基态的能量之前,就已和汞原子进行了能量交换,实现了汞原子向第一激发态跃迁,所以实现向高激发态的跃迁几率就很小了。

    但是,如果F—H管中汞原子密度较小时,由于电子的平均自由程变大,电子有机会使积蓄的能量大于4.9eV,从而使向高激发态的激发几率迅速增加,因而对于高激发态的加速电位,IP会有相应的峰。当电子能量大于10.4eV时,可以使汞原子电离,出现电离峰。

    实际上,由于亚稳态的存在(相应的电位为4.7V,5.47V等等),以及原子的顺次激发,光电效应,二次电子发射,第二类非弹性碰撞,光致激发和光致电力的存在,使过程变得很复杂。不过,选择合适的工作条件及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仍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E6%B5%8B%E9%87%8F%E6%B1%9E%E7%AC%AC%E4%B8%80%E6%BF%80%E5%8F%91%E5%8E%9F%E7%90%86%E5%9B%BE.jpg

夫兰克-赫兹实验管电势分布图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 按照实验要求连接实验线路,检查无误后开机。
2. 缓慢将灯丝电压调至2.5V,第一阳极电压UG1K调至1.5V,拒斥电压UG2A调至7.0V,预热10分钟。
3. 按机箱盖标牌上给定的参数,输入实验参数,用A方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做IA—UG2K曲线图,求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4.改变灯丝电压(调整建议控制在标牌参数的±0.5V范围内)、第一阳极或拒斥电压,重复进行实验,观察实验曲线的变化,分析原因。
5.实验结束,将实验装置恢复为原始状态。

更多相关推荐: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题目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器材FH实验管恒温加热电炉FH实验装置示波器实验内容1熟悉实验装置掌握实验条件该实验装置由FH管恒温加热电炉及FH实验装置构成其装置结构如下图所示FV管中...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惠州学院近代物理实验报告电子科学系09物理2班实验日期20xx年11月15日姓名学号同组姓名指导老师宋晋湘实验名称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亚原子等元素的第一集发典韦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实验原理1电子和气态汞...

大学物理 实验报告-夫兰克-赫兹实验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实验报告姓名:专业:班级:学号:实验日期:实验教室:指导教师:【实验名称】夫兰克-赫兹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夫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该实验的物理构思和设计技巧。2.测量氩原子的第…

夫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姓名田辰光学号5502211070班级本硕111班实验日期20xx年10月13日夫兰克赫兹实验实验目的1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从而加深对量子化概念的认识2加深对热电子发射...

夫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LBFH型夫兰克赫兹实验仪第1章仪器介绍LBFH型夫兰克赫兹实验仪是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原子碰撞的方法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并通过电子和原子碰撞时交换出某一定值的能量测量氩原子的激发电位观察其特殊的伏安特性现...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题目班级09物理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背景19xx年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和赫兹对勒纳用来测量电离电位的实验装置作了改进他们采1取慢电子几个到几十个电子伏特与单元素气体原子碰撞的办法着重观察...

夫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夫兰克赫兹实验实验背景19xx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提出波尔原子模型理论认为有原子能级存在光谱学的研究证明了原子能级的存在19xx年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和赫兹对勒纳用来测量电离电位的实验装置作了改进他们采取慢电子几个...

大学物理夫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夫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附图。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背景19xx年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和赫兹对勒纳用来测量电离电位的实验装置作了改进他们采取慢电子几个到几十个电子伏特与单元素气体原子碰撞的办法着重观察碰撞后电子发生什么变化勒纳则观察碰撞后离子流的...

夫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夫兰克赫兹实验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班级物理姓名学号时间20xx年10月14日夫兰克赫兹实验摘要本实验通过汞蒸气产生的电子流与汞原子之间的碰撞其电子产生的电流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由于其间隔为4...

弗兰克-赫兹实验

弗兰克赫兹实验摘要该报告阐明了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历史背景及实验目的并研究了弗兰克赫兹实验的设计思想及实验方法通过此实验证明了原子能级的存在AbstractThisresearchpaperfirsttalking...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设计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设计系别物理系专业物理学班级20xx级B班学生姓名刘立宏学号20xx1711233指导教师姓名王蕴杰职称讲师最后完成时间20xx年5月弗兰克赫兹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设计刘立宏青海师范大...

夫兰克赫兹实验报告(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