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课例研究

时间:2024.4.27

什么是课例研究

一、课例研究的含义

“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1、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

A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

B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

C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

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

D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不仅着眼于简单的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且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2、常用操作模式

上述是课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

1)、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小学英语、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

2)、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

3)、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小学点教学,辅助线作法、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基本概念的复习教学等等。

4)、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课例研究就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的活动。

3、研究与通常教学研究活动(公开课)的区别

(1)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

1、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

2、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

3、设计。要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4、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

5、课后反思。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

(2)课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题。完成一项课例研究后,会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对素材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首先是主题的突现。一个课例研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这节课怎样上才好”,但这不是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

研究过程的展示。在叙述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依据的是行动研究的要义,采用叙事研究,从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结论,而不是脱离材料,空发议论。

反思。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

把教学实录转写成课例,不仅有主题、选材的问题,还有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

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的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课例研究与教学研究(公开课)的区别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

1.具体操作

  课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

2作用

  课例研究为教师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共同改进教学提供了平台,为深化教学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

  通过完成课例研究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二篇:课例研究两例


课例研究两例

语文“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

萍乡六中语文教研组

执教人:刘 冬

探讨主题: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台找寻缺失的母子、母女情

第一部分 课例研究背景

一、教学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把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从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个精神,新增设了“综合性学习”板块,它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它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平台。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虽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往往又不能客现、全面、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在与学生日常交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情感上存在一定缺失与障碍。为此,我们语文教研组利用“综合性学习”这一崭新的教学平台,开发设计了一系列以情感教育为主题的课例,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歌唱黄河,歌唱祖国》;帮助学生端正情感态度,树立健康、高尚的追“星”观的《我也追星》;以及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明白辩论之美在于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的《上网利弊谈》,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次研讨会所展示的课例《献给母亲的歌》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在学习了胡适《我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我们试图以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增进亲情的契机,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

在伦理亲情方面,大多数学生存在以下两个误区:

1.不愿与父母沟通,感受不了母爱,理解不了母爱,甚至摒弃母爱。这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反映出来。

:片段一::妈妈变得越来越唠叨了,一句话要说十遍以上,大事小事都要管,真烦人!

片段二:妈妈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她只爱分数,当我考得好时,妈妈会大发慈悲,满足我的一切要求;当我考砸了的时候,她会勃然大怒,俨然换了一个人,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片段三:妈妈现在除了唠叨,还变得神秘兮兮,老用怀疑的眼光看我,还追着要看我的日记本,说是要摸清我的思想动态。唉,有这么一位老妈,真是我人生的不幸啊!据了解,学生的这些心里话,并没有跟自己的母亲讲过,他们认为与家长交流有障碍,讲了也白讲,干脆不讲。这样一来,彼此之间难免产生隔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隔膜越来越厚。家长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烦恼,孩子们在家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主动与父母交谈,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弄得父母还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2.不懂得向父母表达情感,不懂得感恩。今年母亲节,我们做过一个问

卷调查。调查结果:知道母亲生日的,全班不到四分之一;主动帮妈妈干过家务的,只有五位同学;了解母亲工作、身体状况的,仅三位同学;曾亲口对母亲说过问候语的,如“妈妈,我爱你”此类的话更是寥寥无几,只有一位同学说过。学生认为说这样的话很肉麻,很别扭,说不出口,而且也没必要。问卷调查的结果,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序列结构的安排,不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逻辑体系中,而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应该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挖掘、利用身边的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组织、有步骤的实施,为此,我们主要利用了以下方法与途径:

1.通过阅读有关母爱的文学作品,欣赏有关母爱的影视、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感受真挚、伟大的母爱。

2.通过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与追求。

3.与母亲一起欣赏自己儿时的照片,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体验母爱和至爱亲情。

4.针对以上内容,通过作文或日记的形式,反思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5.邀请母亲走进我们的课堂,与子女进行直面沟通与对话,敞开胸怀,增进理解,消除隔膜

6.为母亲献上一份自己准备的礼物,或为母亲做一件有益的小事,以此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

三、前期学习的组织实施及成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其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重在学习过程。依据这一特点本次活动拟用四周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各选出一名小组长。

第一阶段

1.学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懂你》

2.利用图书馆、影视、网络等媒体搜集资料

(1)描写母爱的文学作品

(2)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爱有关的感人事迹

(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4)展现母爱形象的绘画、影视、广告、摄影等作品(学生共搜集到诗歌二十首,散文十五篇,小学四部,新闻报道七篇,并编辑成册)。

第二阶段利用周日与母亲聊天

(1)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与追求。

(2)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对自己的希望,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3)填写“关爱母亲问卷调查表”。

由于有了亲身体验,涌出了一批文质兼美、饱含真情的学生习作,如肖剑博的《感受母爱》,李颖婕的《妈妈的微笑》,漆宇婷的《妈妈的手》等。

第三阶段

1.总结学习收获,集体交流学习成果。

2.致母亲的一封信,邀请母亲参与本次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

第四阶段

课堂展示

①请母亲走进课堂,与子女进行直面沟通与对话,增进理解,消除隔膜 ②向母亲献礼,感恩母爱以上是我校语文教研组对于新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和不太成熟的作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了更多更好的课例。在综合性学习这张崭新的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第二部分:课例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

一、导入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世界的伟大是因为人类有了慈爱而坚强的母亲”。是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而又最亲近的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智慧,给了我们幸福,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古今中外有哪些以母爱为主题的主题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呢?(学生举手回答)这些作品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但对母亲的真挚与深切的关爱却是同样的,母爱是人间第一情。

二、感受母爱

1.配乐诗朗诵:《永恒的妈妈》(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要求字正腔圆,饱含真情,节奏分明,

2.照片里的故事(背景音乐同上)

同学们刚才精彩的朗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人间最无私、最伟大的亲情,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母爱,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一起去听听照片里的故事。

(1)《妈妈的手》、《感受母爱》(先后展示学生与母亲的合影、背景音乐同上)请两位学生

通过自己与母亲的合影讲述倾注着母亲无尽关爱的生活小事。

①请其他同学谈谈听完后的感受

②老师从选材的角度点评

(2)老师的母女情(展示老师母亲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老师讲述自己与母亲的温馨往事

三、理解母爱

1.展示学生习作片段一:《妈妈的唠叨》

①找出文段中有关妈妈唠叨的语句。

②母亲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唠叨?唠叨的目的是什么?

2.展示学生习作片段二

①根据内容给文段取个恰当的标题。

②你如何看待文中父母对女儿的爱?这种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为什么?

3.展示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片段。

(1)找出文段中体现母爱的关键词句

(2)小组讨论:

①比较《妈妈的唠叨》、《笼中小鸟》、《我的母亲》中三位母亲的教子方法有什么不同,并对此作出评论。

②你觉得母亲在教育自己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或者你觉得哪些方法不能接受,请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1-2种方法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①各小组选出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各一名;②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人人参与,大胆发言)

四、感念母爱

1.向母亲献礼(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写上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心里话,并当场诵读,将卡片送给在场的自己的母亲或回家送给母亲)

2.请母亲代表谈谈自己此时的心情与感受。

3.全班齐唱《懂你》。

4.老师赠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三部分:教 学 反 思

一、执教者反思:课堂展示是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头戏,想到学生平时对亲情的那种漠然、那种不屑一顾甚至怨恨,我忐忑不安地走进了教室。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中,活动课开始了。首先是配乐诗朗诵《永恒的妈妈》。在朗诵即将结束时,我发现朗诵的肖剑博同学竟然眼含泪水,声音哽咽,心里不觉一惊。接下来是“照片里的故事”,由李睿婕、漆宇婷两名同学讲述母亲关爱自己的小故事。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台上讲故事的同学早已是泣不成声,台下听故事的同学也已是泪流满面,这是我预料未及的。之后,泪水一次次模糊了同学和家长的双眼,特别是在最后的“感念母爱”中全班齐唱《懂你》之后,一位平时不苟言笑的男生竟然跑过去抱住了前来听课的妈妈,母子相拥在一起,这一幕感动了当时所有在场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不仅是感动,更是震撼,还有一丝内疚,觉得自己此前并不真正了解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并非冷血动物,而是作为成人的家长、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已。

这节课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如此良好的效果,作为执教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情感。本次“综合性学习”为期四周,分四个阶段进行:前三个阶段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欣赏母爱的各种形式的作品,与母亲聊天,为母亲做一件有益的小事,给母亲制作一张卡片等实践活动进行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实践体验过程中,对母爱的感受颇深,如漆宇婷同学在《妈妈的手》一文中写到:“夜深了,妈妈又来到了我的房间,照例给我掖被子,用手摸摸我的头,十三年了,妈妈天天为我忙碌,为我操劳。这份母爱实在是太深沉了!”为了给母亲制作贺卡,每个同学都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肖怡伦同学在随笔中写到:“今天是周末,本来与同学约好去看《哈里波特4》。但为了给妈妈做贺卡,我没有去,不过我还是觉得很快乐,和妈妈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制作的贺片非常有特色,在紫红色的封面上,用碧绿的绿豆粘成“母爱”两个字,用白色的大米粘成“物语”二字。贺卡的第二面工整地写着“妈妈的爱,就像绿豆和大米一样,虽然平凡、朴素,但对我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谢谢您,妈妈!”这样的情感体验是任何说教都不能代替的。

二、教师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感人,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教学中设计了“老师的母女情”这个教学环节,我声情并茂的讲述打动了每一位学生。张梦婕同学在《课后

感受》中写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刘老师也讲述了她与自己母亲的故事。当时,我向四周望了望,发现同学们也和我一样,是流着泪在听,随着老师的讲述,母亲为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可见,老师的这种情感释放与学生产生了共鸣,促进了学生与家长情感的交流与融合,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境地。

三、领情入境,营造了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首先借助音乐和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一个有利于情感开放的教学氛围。深情、舒缓的《烛光里的妈妈》作为背景音乐贯穿于这堂课,无时不在感动着听众;将歌曲《懂你》制作成动画,插入学生与母亲的合影,当学生演唱这首歌曲看到屏幕上的这些画面时,再次掀起了感情的波澜,成为这堂课的高潮与亮点。他们和家长一起流着泪唱完这首歌曲,心中的情感得以升华。

二、集体反思

语文教研组组长杨尔红

(一)专家的理论指导,让我们的课例研究少走了弯路,明确了方向。 语文组是一支思想活跃,团结上进的教研队伍,但对于“课例研究”还是初次涉猎。我们意识到,要想研究有成效,必须先扎实地学好理论知识,因此老师们进图书馆、上网查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市教研室汤更〖KG-*3]〖HT6〗生〖HT〗民老师来我校作课例的研究专题讲座,让我们很快掌握了课例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同时大大激发了我们的研究热情。经过全组人员共同研讨,很快确定了主攻方向: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平台,选用人教版八年级下期《献给母亲的歌》这个课例作为本次研讨的主题。

(二)课例研究重在找准突破口我们的研究重在突破两个难点。其一:针对学生的情感问题,即如何帮助学生找寻缺失的母子、母女情。对于这一重点的突破我们采用了两套实施方案:

1.让学生亲身体验,说亲身事,诉真实情;2.围绕“母爱”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母爱、理解母爱、歌颂母爱、感念母爱。实践证明这两套方案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效果显著。其次是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没有成功的课例可借鉴,也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全靠语文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自行操作。因此,要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区别于班级活动课、思想品德课,凸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着实要费一番脑筋。我组人员群策群力,经过反复的实践反思,最终确定了有效的实施方案,让情感教育渗透到整个语文能力的培养中。

三、我们的不足

1.本次课例研究,本是我校的自主要求,应自下而上完成,但实施中却变成自上而下的一个教研任务来完成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明显被动,这说明我们的科研意识不够强。

2.在方案实施中,我们创造性设计了让母亲走进课堂,与子女进行直面沟通与对话这一环节。

,这本应是方案设计中的一大亮点,但由于执教者的时间没有掌握好,未能充分展示,致使亮点不够亮,这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

成员反思:

周泉湘:这次语文课例研究: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开展得很成功并且很有特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节课能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目前,有的

学生不体谅母亲的良苦用心,不满意母亲的唠叨,不理解母亲的深爱,而这次活动正是用真情传递真爱。有位同学讲述“照片里的故事”时声情并茂,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所有的同学,也感动了在座的母亲与听课的老师。有位同学谈到听故事的感受时,回想起自己与母亲斗嘴的情形时,深感内疚,说着说着不禁潸然泪下,以至当场啜泣起来,一句句肺腑之言,一滴滴悔恨之泪,震撼人心。当学生们把最想说的话写在卡片上亲自献给母亲,这个“真情面对面”的环节体现了真正的心灵沟通。在最后的师生同唱歌曲《懂你》的环节,把整堂课推向了最高潮,整个教室里真情燃烧。

朱元清:刘冬老师的示例课《献给母亲的歌》,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广泛阅读有关母爱的文学作品,根据亲身经历写作,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老师准备充分,课堂语言精练,听课的家长和老师们倍受感染。

张桂花:新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版块的增设,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崭新途径,它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走向生活并真切地感受生活。刘冬老师的课例是在教材基础上的变通、拓展与创新,为母亲与儿女的情感沟通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试图利用课堂来解决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课的本身,家长、学生、教师都倍受教益,值得探索与推广。

李蕾: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是学生和家长都乐意接受的内容,实施效果较好。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只要老师轻轻一点,学生的智慧之泉便汩汩而出,课堂真的还给了学生。这使我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活动中老师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了家庭,学生通过与家长交流,认识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是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的一次有益尝试。

曾祥英:课件制作反思:一直以来,语文就被公认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如何上好语文课,则是长期困扰着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我们课题组选择了“综合性活动”进行研究,试图通过个别课例来探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我们这次研究的主题是“献给母亲的歌”。我的任务是制作课件。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感悟并真正理解“母爱”的深刻内涵,我运用了Microsoft PowerPoint和Flash MX两种软件制作课件,将文字、图片、音乐融为一体,制成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课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课题展示,运用Flash MX制作动画,背景音乐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气氛,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童年的回忆,重温那熟悉的母爱。第二部分,通过诗朗诵、照片里的故事、典型文章分析,感受母爱和理解母爱,运用Microsoft Power Point将诗歌、照片、文章制作成幻灯,背景音乐是《烛光里的妈妈》,在那婉转深情的音乐感染下,经过认真激烈的分析讨论,学生们终于理解了“母爱”的伟大。

第三部分,感恩母爱,运用Flash MX将学生与母亲的照片制成动画,背景音乐是《懂你》,许多学生在跟着动画唱的时候,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此时,学生的心情是复杂的,对“母爱”的理解是不言而喻的,而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由于课件中使用的素材都是来源于学生,包括学生自己和母亲的照片,学生自己的习作,以及学生熟悉的课文和音乐,这些都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这些素材经过加工变成了动画,使学生立刻受到感染,进入角色。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切感受到,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学生和文体的特点,

设计制作一些生动形象的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样,语文教学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例研究:《声音的特性》

——初中物理操作实验实施的探讨

萍乡六中物理教研组

执教人:梁莉红

第一部分:课例研究背景

一、教学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物理学习是让学生重演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以探究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一步步地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最关键的步子。新课标理念的更新,导致现行教材中关于物理实验的描述与以往教学大纲指导下的实验描述有了很大的差距。以往的教学大纲具体规定哪些知识点需进行什么样的演示实验、哪些知识点需进行什么内容的学生实验,以及这些实验需要使用什么仪器,实验的总课时是多少等等,过去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甚至随堂实验、学生小实验等,在《新课标》中一并以“通过实验”“通过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术语提出了要求,并且没有界定哪些是教师演示,哪些是学生实验操作。

我校属于萍乡市直属中学,相对农村学校而言,实验室器材较为齐备,基本能满足以前大纲要求下的物理实验需求,但自实施新课标以来,我们感觉实验室器材已远远不能满足课堂需求。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为例,课堂实验以演示实验、学生探究、想想做做、想想练练、科学世界、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形式出现,其中演示实验17项、学生探究实验11项、想想做做、想想练练15项、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小实验共24项。近几年,我校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物理教学已添置了部分器材,但因经费等实际情况制约,离标准要求相差较远。实验室中的常规器材中还缺4项演示实验器材,如示波器等器材;缺5项学生探究实验器材,如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等;缺想想做做、想想练练器材5套,例如汽化实验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观察小孔成像现象、电铃等;特别缺少的是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小实验器材,其中24项实验器材中就缺少19项,可做率仅达20.8%;此外还缺少大量与当前科技应用相联系的展示器材,如电子体温计、声强计、各种二极管、漏电保护器开关、紫外线验钞笔等;还有部分器材因教材调换而闲置,例如量热器等。新课标实验器材的短缺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不切实解决实验器材的短缺问题,课堂中就经常会出现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我校物理教研组成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要切实搞好初中物理操作实验,真正解决实验器材短缺与新课标实验的要求的现实矛盾,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以下五大问题:

1.如何实现实验方案的个性化。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猜想创造性地设计实验方案,并敢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行动,探究实验结果。

2.如何多途径选择实验器材。《新课标》要求要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我们的实验过程中尝试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还可通过思维方式的转化在选择器材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如何实现实验器材的校本特色化。实验室因有的实验器材往往不符合学

校具体情况,给课堂实验带来不便,因此我校教师根据本校情况,制作了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具。

4.如何将实验结论应用化。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与科技相联系,也是新课标中STS的目的

5.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科学素养能力。

本过程包括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如何合作,如何分配角色等。教研组围绕这些问题作过多次探讨,也请市教研室汤苏民、汪菁华两位专家亲临指导并多次集中讨论研讨。这次课例研究中我们决定就前两个问题作为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二、解决问题的启示

作为江西省基础教育新课改最大的实验区,新课标物理教材从20xx年起在我市全面铺开使用,在已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已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各种方法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类似问题。

(一)实验方案方面。例如在执教九年级《摩擦力》中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

验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摩擦力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运动速度的快慢等因素有关,我们在课堂内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猜想设计出个性化的探究实验方案,并自主选择器材完成探究实验;再如声速的测量实验中,我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共想出七种测量声速的实验方案,各组学生自由设定角色,选择秒表、皮尺等器材,完成实验。学生的个性化实验方案课堂中得到实现,个体才能得到肯定,学生会表现出饱满的探究热情。

(二)器材选择方面。①实验室可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从生活中去寻找实验器材,利用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可有效地完成课标要求的探究实验。例如在探究大气压的存在时,我们用空矿泉水瓶来代替铁桶;在探究浮力产生原因,利用矿泉水瓶和乒乓球制作演示器;探究声波传递能量时,利用矿泉水瓶和橡皮膜制作器材,效果非常明显;在自制温度计的演示实验中,教材上是采用广口瓶和玻璃管制作,我们改用口服液小瓶和吸管制作温度计模型,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提高了实验效果;在探究用纸锅烧水的实验中,我们用牛奶盒代替普通纸锅完成实验,经济又实用;②可以转换思维方式,导致使用器材的不同。如在探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规律中,我们习惯于将平行光线射向不同的反射面,通过观察反射光线寻找规律;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法在镜面和粗糙面上的分布规律探究两种反射的不同。第一种方案实验器材为平行光源、镜面、漫反射面;第二种方案实验器材为大头针,光滑纸面,粗糙纸面;在探究轻按桌面能否使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时,可直接轻按桌面观察其形变程度,也可在大桌面上放两个平面镜,再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两次反射,最后射到刻度尺上,形成光点,轻按桌面,两平面镜会向中间倾斜,通过观察光点在刻度尺上的移动来判断桌面是否变形,第一种方案器材为桌面;第二种方案器材为平面镜、光源、刻度尺、支架、桌面。实验思维方式转换,导致实验器材的多样化,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往自觉与不自觉行动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本次教学活动将围绕实验方案的个性化、实验器材的多途径选择两方面来进行探讨,用相应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可能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这仍可展示我们探讨的过程。

1.设计个性化实验方案,指导选择个性化的实验器材

探究方案的个性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使学生敢于按照自己

的思维方式行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思想或技法的形成。教学中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各小组按自己的猜想设计相应的探究方案,并按个体方案自主行动,完成探究过程;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鼓励学生敢说敢做,多方案完成任务。

2.实验室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从生活中去寻找实验器材

在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教材中选用钢尺来完成演示实验,演示效果不明显,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所需的器材——音叉,学校实验室不够用,因此我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代用品,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

3.转换思维方式,多角度选择实验器材,自主完成实验活动

在探究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时,生活中有很多发声体的振幅是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清楚的,例如桌面的振动、拍掌时手掌的振动等,因此,在教学中可提示学生不一定要直接看到桌面的振动,可在桌上放置一些物品,拍动桌面,通过观察桌面上物品的振动幅度可间接地判断出桌面的振动幅度,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课例方案的实施过程

声音的特性[人教版八年级(上)]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会设计个性化实验方案,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进一步了解初中物理实验实施的方法。

4.会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来完成物理探究实验。

5.知道转换思维方式,改变观察角度,多角度选择实验器材来提高实验效果。

6.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过程:

引入主题

一、(话题)假如世界上没有声音??。通过想象没有声音的世界来感受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

性。

二、

1.(录音)猜猜看是谁的歌声?让学生在时尚轻松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2.(展示李宇春照片)请学生用生活语言谈一谈宇春声音的特征,引出物理学中声音的特征,进入课题。

新课教学

三、音调

1.音调的定义

(1)(演示)口风琴音调的变化。请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对音调的理解。(感受音调定义)

(2)(演示)吹自制喇叭,感受高音和低音的不同,师生交流,理解音调的意义。

(3)分级剪断喇叭上的吸管,(改变振动空气柱的长度)感受音调的变化。

(4)师生交流,喇叭发声的发声体是空气柱,吸管变短,管内空气柱振动可

能越快。提出问题: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

2.探究活动: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实施过程(一)

(1)学习方式的选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全班共分成6组,每组学生按角色分配为操作员、设计员、观察员、考察员、记录员,每个学生可担任1-2个角色。学习过程要求全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实验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即注重个体能动性,更注重小组合作,充分发扬团队精神。

(2)实验方案制订、器材选择过程:课前组织各小组根据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并写出个性化实验方案报告,教师与各小组进行交流,注重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及实验现象的明显性,并指导学生根据方案利用廉价的材料制作相应的实验装置,从生活中选择恰当的物品进行改装,作为实验器材使用。

(3)方案实验过程:课堂内各实验小组,报告自己实验方案,介绍本小组方案设计的启示、来源及器材选择过程,小组成员按各自角色分工合作,并根据个性化方案完成实验,展示实验报告。

(4)实验评价方式:分为小组自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三种形式。各小组对本组实验实施过程及效果的满意度进行评价;考察员对别组的个性化方案设计、实验器材选择、小组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附评价表)。

(5)得出结论: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3.超声波和次声波

(1)超声波(幻灯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2)学生解释:蝙蝠是瞎子,是靠什么来确定运动方向的?

四、响度

1.(活动)学生通过肢体语言体验响度的大小。

2.响度:声音的强调3、探究活动: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实施过程(二)

(1)学习方式的选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全班共分成6组,每组学生按角色分配为操作员、设计员、观察员、考察员、记录员,每个学生可担任1-2个角色。学习过程要求全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实验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即注重个体能动性,更注重小组合作,充分发扬团队精神。

(2)实验方案制订、器材选择过程:课前组织各小组根据生活经验讨论猜想:响度与什么因

素有关(用力的大小、振动的快慢、振动的幅度等),各小组根据自主猜想制订个性化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方案报告。教师与各小组进行交流,提示观察桌面等振动不明显发声体的振动时,可转变观察对象,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选择不同的器材完成实验。要求实验过程采用控制变量法完成。并指导学生根据方案利用廉价的材料制作相应的实验装置,从生活中选择恰当的物品进行改装,作为实验器材使用。

(3)方案实施过程:课堂内各实验小组,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报告小组根据自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过程及器材的来源,说明所选用器材的优点,小组成员按各自角色分工合作,并根据方案完成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4)实验评价方式:分为小组自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三种形式。各小组在课堂内的展现本组实验猜想是否正确,并展示实验报告;考察员根据评价表对别组的个性化实验方案、实验器材的适用性及小组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附评价表)。

(5)教师组织交流,得出结论。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五、音色

1.(录音)比较不同歌手的歌声,感受音色的不同。

2.(活动)猜猜这是什么?发声器材从学生身边找。

3.(录像)了解有关乐音的知识。

4.结论:音色与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六、探究总结

学生谈谈:从生活中寻找了这么多的物品完成了自己想做的科学实验,我的收获,我的感受,我还想到些什么??

七、作业

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些演奏器材,如哨子、响铃等,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开个自创乐器

小型音乐会。

第三部分:教 学 反 思

执教者反思

校本教研“课例研究”模式是教师通过研究最贴近自己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促进自专业的发展和理论水平提升的目的。我是萍乡六中的一名普通物理教师,有幸参加第一次全市性校本教研“课例研究”活动,收益匪浅,具体感受如下:

(一)近距离接受专家指导,感受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

校本教研“课例研究”问题背景的提出,是搞好课例研究的第一步。我作为一线教师,拥有的是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理论水平比较欠缺。因此第一次将“课例”背景报告写成了教学经验总结介绍。这时市教研室的老师指导我们“课例”背景报告的基本写法,并要求我们从校

本实情出发,有条理地表达出教学问题产生的过程,并从中选择能够升华的亮点,从教学角度去发现问题。会后,我深感个人理论水平的缺乏,通过各种渠道阅读了大量有关校本教研课例研究的文章,充实自我,埋头苦写几天,终于拿出一份自认为理论水平较高的材料上交。有关专家看后,肯定我认真的工作态度,表扬我能自觉学习相关理论,但是委婉指出我的第二稿内容空洞,不切实际,操作性不强。第三稿撰写前,我的思路逐渐清晰,意识到“课例”背景报告的撰写并不是要搬出大段自己都看不太懂的理论去堆彻,而是要从校本实情、教情、学情出发,去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我重新回归教材和新课程标准,通过比较“

新课标”与“大纲”对物理操作实验要求的差异,统计出我校实验室常规器材配备与现行教材需求的差距,根据以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初中物理操作实践实施中急需解决的五大问题,并将“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实践器材的选择”两大问题作为

本次研究的主要问题。“课例”背景报告经过五次较大修改后基本定稿。至此,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线教师要准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平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和积累实践经验,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经验问题,才能升华为校本教研课例研究中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课例”设计需集思广益,发扬团队精神

“课例”是校本教研的核心研究要素,要集中展示问题,寻求解决策略,提高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要设计优秀课例需发扬教师“共同体”的团队精

神,教研组在设计课例过程中经历了以下环节:①集体备课。先由执教者写出实施草案,教研组集体讨论,共同讨论教学策略,相互交流观点,调整“课例”实施方案;②组织实施。执教者试讲,邀请有关专家和教研组成员听课。听课教师合理分工,从不同角度,如学科基础知识,学生探究方案、教师组织教学等角度各有侧重,观察、思考授课流程,保证试讲反思时评论侧重有所不同;③反思调整。课后所有老师一起交流观察及记录实况,剖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修改实施方案,然后再展示,再反思,这种过程,需重复多次,直至满意为至。

(三)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调控相结合

本“课例”采用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例”亮点在于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并从生活中自选自制器材完成科学探究。各学习小组最初设计的探究方案整体可行性不强,选用器材适用性不够强,实验效果不够明显。此时很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启发,我先给学生示例优秀案例,指导各组学生通过网络、科普丛书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记录,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细节,从中寻找启示。学生做好探究知识准备后,找到了很多灵感。如赵程欣学习小组发现每天做眼保健操时广播“滋滋”作响,感觉广播在振动,于是立即找来复读机和小纸屑进行实验,起初效果不明显,学生感到非常困惑,我首先肯定他们方案的可行性,提示他们从器材选择上下功夫。该组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发现选用大音调复读机和吹塑纸器材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效果十分明显,学生个体探究能力得到充分表现后,课堂内表现十分积极主动,始终体现出成功的喜悦。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需要老师的帮助与鼓励,只有将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调控相结合,才能较好地实施课例。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引导学生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成因或实验结果进行猜想与假设;②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计划,寻找计划中

的不足,并预料他们探究中产生的不良后果;③提高对探究计划在科学探究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④引导学生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对探究计划作出调整;⑤引导学生多途径寻找材料,并对材料质地、用途等方面进行比较,选择较好材料做为器材使用;⑥引导学生准确描述实验,分析数据,并能进行简单因果推理,得出正确结论;⑦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在不同的课题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依靠集体的力量优化探究过程,发扬团队精神。

(四)充分调动学习小组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设计探究实验计划。

设计探究实验之前,必须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指导学生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渠道针对性查阅资料,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问题具体化、程序化。一般做法是先分析现有条件和探究要求,有哪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哪种方法具有可行性,然后根据选定的方法选择所需的器材,再按这些方法的逻辑关系构思出操作步骤。充分开发实验资源,提倡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完成实验。使用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可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身

边的物品也并非是可随手拈来进行科学探究,要尽量挑选多种材料比较筛选,在实验效果的可听、可视、可行方面下功夫。

(五)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班级的差异。

本课例是在我校小班内操作实施的。学生从七年级开始接受自主探究实验科学素养能力的训练,知道如何进行小组合作、角色互换,有较强的自主探究意识,能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创造设计探究方案,并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各类物品作为

实验器材进行探究,课后学生能深深感受到新课标物理教学的优势,对今后的物理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类自主探究式课例在实施过程中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实验科学素养能力和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我们也曾在大班内进行过类似课例的操作实施,感觉学生层次差次不齐,实验科学素养能力比小班学生更差,组织实施难度更大,实验效果比小班更差。如何在大班内更好地实施自主探究物理实验操作,是我校当前急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集体反思

物理教研组组长潘宜芳

本课例的课堂教学基本思路是: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自主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内围绕音调与频率有关因素和响度与振幅有关因素两个探究实验,通过学生个性化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器材选择来解决课例研究中提出的两大问题。整堂课老师的组织能力非常棒,能通过有效的演示,引导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和有依据的猜想,一步步地诱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一步步地探究下去。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各小组成员团结协作,能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自主选择身边的物品作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各小组之间通过自评和互评交流实验结果和找出不足,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老师的教学语言清晰,富有激情。优秀的课件为本课锦上添花。可以看出从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课前指导学生,到课堂正式实践,执教者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实验器材选择方面,可行、可听、可看上还要多下功夫。在本次课例研究中,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在探究实验中遇到、或受到启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偶然的,是我们几年来参加市教研室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课题研究中的子课题——《物理实验的研究》中发现并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作为课例来进行研究,虽然有过课题研究的基础,但是课例研究不同于课题研究,开始时,我们感到了课例研究的迷惑性,在市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下才逐步明确如何进行课例研究。在本次课例研究中,我们教研组召开三次组内研讨会,群策群力,确定了研究内容。执教者梁莉红老师牺牲休息时间,五易其稿完成研究方案。对展示课《声音的特性》,我们多次集体备课,通过两次试讲,使学生实验探究的实验方案个性化和多途径选择器材得到了具体化,突出了展示课的效果。正是教研组团队的力量使得课例研究得以完满结束。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我们有如下体会:

1.通过研究和撰写课例,教师本人能反思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得失,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能让没有参与课例研究的老师分享经验,通过学习和分析别人的课例来解剖自己,不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改进自己的教学。

2.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方式之一,是我们正在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下的《物理实验研究》课题研究的好素材,为我们进一步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3.通过研究和撰写课例,我们发现老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的缺乏,使老师在课例研究中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专业理论的不足使老师难于把某个具体问题放在教育理论的大背景下予以思考和阐释,也难于用恰当的术语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论。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努力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4.课例研究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要有着浓厚的教研氛围;教研组要有团队精神,共同精心策划;要有肯付出心血的老师。

成员反思:

廖燕怀: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执教教师在学生身上花了很多功夫。在实验中如何使

实验效果明显,如何得出正确结论,是今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可听、可试、可看地加强实验效果。

杨山林:组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课前准备要充分学生能较好配合,学生准备器材的目的性较为明确,课前能有程序地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能长期训练学生好的探究习惯。

彭涛:这种实验形式在大班内较难推广,是否有较好的措施组织大班实施?我们

在课例研究中是否能考虑在大班如何创造条件具体实施。

谭春蓉:能让学生设计个性化方案,能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杨海波:设计在生活中找到较多器材,学生能从生活角度感觉到声音特性,能有效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更多相关推荐:
课例研究报告范本

课例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框架内容一、阐述研究的主题与内容1、确定研究主题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主题)是什么,研究这一主题的意义与价值。2、选定研究课例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

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主题与内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根据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要求,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语感…

典型课例研究报告

《济南的冬天》典型课例研究报告一、课例研究的背景及目标1、背景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

课例研究报告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英语歌曲教学实效小学英语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恩施市盛家坝中心小学李吉秀一研究背景与主题英语课程保准强调教师要把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出发点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遵循学生学...

课例研修报告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活动探究”课例研修报告★邓宇香本次青年教师园丁工程基地研修活动的重要研修理念是让园丁学员以课例为载体,完整亲历从理论学习到行动研究,连环改进的全过程,成为有研究能力的教学实践工作者。而我们作为…

怎样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怎样撰写“课例研究报告”一、提出课例研究的背景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普教科研回归本原的一个举措。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目标基本目标:通过研究体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学生参与作用的操作、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发挥、教学策略多样化、教学模式系列化的课堂教学实例及理论成果。衍生目标:在研究中,通…

课例分析报告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课例分析报告州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班数学第一小组成员田桂庸梁光涛李梅彭英慧石慧萍石芸隆华杨春燕教材分析今天我们组的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第一课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

课例分析报告

课例背景分析图形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2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基础上通过大量...

初中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初一英语微型课例研究报告研究主题7AUnit6Comicstripandwelcometotheunit的教学教学班级初一1班执教教师杨西文研究教师沈红李文峰庄建华端一飞沈鸿飞指导老师沈红研究过程一问题的提出和...

课例研修报告

小学英语课例研修报告《Waystogotoschool》课例研修根据此次国培学习的要求,结合自己在平常教学中的做法,下面,我就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2Waystogotoschool第四课时课题进行学…

周长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周长课例研修报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

课例研究报告(5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