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校本课程备课

时间:2024.5.8

南营小学古诗文诵读活动计划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只奇葩,源远流长。为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我校将继续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学生分析

参加本小组的学生均来自一、二年级,他们正处于记忆力的快速发展时期,但他们的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模仿能力,特别是一年级刚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识字量比较少,对阅读的规律和方法也知道的很少。因此在阅读方面存在较大难度不能初步读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诵读目标

1、通过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

2、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陶冶其性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3、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努力塑造学校文化氛围营造书香校园。

四、诵读原则

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五、诵读参与对象:

一、二年级全体学生

六、诵读内容:

《春晓》

《悯农》

《静夜思》

《明日歌》

《江南》

七、诵读教学措施:

1、教师准确把握文中情感,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2、变换多种形式诵读,让学生更好感知古诗文朗读情感。

3、通过积累古诗文,提高学生记忆的广度,相应增加识字量。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悯农·锄禾日当午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日歌

【明】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春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时光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积累是不同的,学生的理解方法也是各异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应该是自主的,让学生运用以有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学习理解古诗,逐步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教学重、难点:1、配乐诵读古诗

感受《春晓》的诗意,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说春导入

1.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确,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万物复苏,春雨细细地下、草绿了、花开了、各种各样的鸟儿在欢叫,自由自在多欢快。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

2.宣布课题: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个春雨过后的早晨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春晓》板书:春晓

3. 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二、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你能读懂什么?

2、检查: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二两行诗。

(2)讨论:读懂了哪些字词?能连起来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这是诗人早晨的所见所闻。

(3)齐读一、二两行诗。

(4)指名读三、四两行。

(5)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6)齐读这两句诗我们来体会诗人的所想所感:

师: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3、学生读4、教师读诗。学生找出自己和老师读的不同(学生交流)

5、指名读古诗(学生练习读诗句)

6、学生齐读,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7、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整体感知

1、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2、带着自己的感情配乐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3、带着自己的感觉配乐齐读课文。(学生读诗句)

4、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学生配乐读诗句)

5、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

四、拓展延伸

拓展春天的古诗

教学反思:

《悯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古诗,配乐背诵古诗。

2、学会“禾”、“午”、“辛”、“苦”四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盘”、“粒”、“皆”三个字只识不写。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农民种田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配乐诵读古诗

2、朗读体会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以疑导入

1、 同学们们,最近我们开展了配乐诵读古诗的活动,老师有个建议:全班按照

男女生分成两大组,我们来比赛配乐背古诗,看哪一组背得多、背得好,好吗?

3、谈话导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句诗,选自古诗《锄禾》。伸出手来跟我一起写课题,读题。

二、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你能读懂什么?

2、检查:理解诗意:

(1)指名配乐读古诗。

(2)讨论:读懂了哪些字词?能连起来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有谁知道碗里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呀!)

3、同学们,诗人李绅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所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锄禾》。(师配乐范读)

4、学生找出自己和老师读的不同(学生交流)

5、指名配乐读古诗(学生练习读诗句)

6、学生配乐齐读,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7、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整体感知

1、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2、带着自己的感情配乐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3、带着自己的感觉配乐齐读课文。(学生读诗句)

4、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学生配乐读诗句)

5、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

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配乐诵读、配乐背诵这首诗文。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配乐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二、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你能读懂什么?

2.(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3.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4、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5、指名配乐读古诗(学生练习读诗句)

6、学生齐读,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7、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整体感知

1、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2、带着自己的感情配乐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3、带着自己的感觉配乐齐读课文。(学生读诗句)

4、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学生配乐读诗句)

5、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

四、拓展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反思:

《明日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倾听故事,理解古诗中“复”、“待”、“蹉跎”、“暮”、“坠”等字、词的含义。

2.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语言的特点。

3.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古诗,知道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配乐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理解故事《等明天》

二、读古诗

1.完整欣赏古诗《明日歌》,初步发现古诗语言的特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

2.再次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自由读古诗,你能读懂什么?

4、指名配乐读古诗(学生练习读诗句)

5、学生齐读,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6、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整体感知

1、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2、带着自己的感情配乐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3、带着自己的感觉配乐齐读课文。(学生读诗句)

4、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学生配乐读诗句)

5、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 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内容、大意,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体会诗中的江南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诗大意,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提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呀?你知道秋天有什么花吗?(秋天、菊花)

那你知道夏天有什么花吗?(荷花)

夏天是荷花开得最灿烂的季节,特别是在江南水乡荷花开得非常漂亮,下面我们来欣赏荷花图。

二、出示图片—荷花图。

提问:你看到了荷花图上有什么?(绿绿的荷叶,粉色的荷花,大大的莲蓬) 你猜猜荷叶下面藏了什么?(嬉戏的鱼)

三、初识古诗

下面我要为大家朗诵一首关于江南荷塘的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提问:你在诗里面找到了什么?(莲叶,鱼){解释莲叶即荷叶。}

诗里的小鱼在干吗呢?(在玩游戏)

介绍该古诗的作者、内容。(汉代的乐府诗,是古时候人们唱的歌的歌词。内容是夏日荷塘里的茂盛景象,荷塘里有人们在采摘新鲜的莲蓬,荷塘的水里有鱼儿在嬉戏,大家和谐而快乐。)

四:再识古诗。

教师配乐朗诵前两句,同学们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解释何田田的意思)配乐朗诵后四句,同学们学说:鱼戏莲叶东??

提问:小鱼在莲叶的什么地方游戏呢?(莲叶的中间和东西南北)

出示字卡和太阳图案:东西南北。引导同学们学习简单的方位词意表示。

三、整体感知

1、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2、教师演唱古诗歌曲《江南》,让同学们感受音乐古诗的韵味,体验古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3、带着自己的感情配乐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4、带着自己的感觉配乐齐读课文。(学生读诗句)

5、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学生配乐读诗句)

6、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 教学反思:

南营小学校本课程:

低年级《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案

南营小学:于宪珍

南营小学校本课程《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学校办出特色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结合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形式需要,枣庄市实验学校初步确立了“民族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个性学校的办学定位。实施“文化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方略,建设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交相辉映的齐鲁名校”是我们的办学目标。“办齐鲁一流教育,创华夏品牌学校”,是我们的长远发展愿景。 基于此,为积极引导学校走民族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我校特制定《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规划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提高学校办学品位,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积极引导学校走民族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我校拟根据学校文化战略工程,确定学校新的办学特色——以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为突破口,顺应“回归国学,崇尚经典”的教育潮流,创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特色学校,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底蕴,锻造优雅人格,促学生全面发展,促教师修身养性,铸学校特色品牌。

二、背景

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是艺术精品,是民族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影响深远。

我们认为,将诵读中华古诗文活动作为学校一项特色进行创建,符合现实背景: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给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带来了挑战。承担文化传承任务的学校教育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性格,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我们的青少年要面向世界、开创未来,就一定要让他们站在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这个历史巨人的肩上,在纯净空廓的心灵里,激发起一生的文化向往,使他们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人。

三、目标

(一)、总体要求:

通过学校“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特色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充分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能基本背诵代表中华文化经典的精美诗文,一生受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熏陶。学校具有“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浓烈氛围,形成诵读的教育传统,把学校建设成典雅诗园。

(二)、具体目标:

1.营造独特而浓郁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让校园里每一道墙壁、每一条长廊、每一块黑板、每一处花坛都散发古诗文诵读气息,形成“诗”的校园。

2.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感受中华古典文化的魅力,一、二年级能背诵诗文10篇(首)。一生受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熏陶,强记博闻,厚积薄发,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修正思想,提升品位,丰富底蕴,健全人格。

3.学校形成良好的诵读传统,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校园环境、学校设施等方面独具特色,最终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品牌学校。

四、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课外诵读活动。

2、诵读遵循“以背为主,只做适量与适当的讲解”的原则。

3、活动开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提高学生诵读的信心。以后根据活动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内容。

4、诵读效果呈现方式可打破班级界限.

5、本诵读活动坚持以“尝试着做”的试验精神,及时总结经验,欢迎师生对本方案提出修改或补充。

一年级经典诵读计划

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认识,就是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先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也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有效途径。让小学生经常诵读经典诗文,必将使其受益终生。因此,我们一年级在本学年将计划诵读一下经典诗篇:

上学期:(一年级上册)

1、《 江南 》 2、《敕勒歌 》3、《咏鹅 》 4、《风 》5、《咏柳 》 6、《凉州词 》7、《 登鹳雀

楼 》 8、《春晓 》9、《凉州词 》 10、《出塞 》下学期:(一年级下册)1、《芙蓉楼送辛渐》 2、《鹿柴》

3、《送元二使安西》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静夜思》 6、《古朗月行》

7、《望庐山瀑布》 8、《赠汪伦》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早发白帝城》

从十七周开始进行检查评比,可集体检查和个别抽查,对诵读掌握全面的同学给予奖励,对稍微落后的同学进行激励。

1、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二、学习古诗:

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1、字词解释

“吴”和“楚”都指镇江一带地方。

平明: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冰心:像冰一样莹洁的心,这里表示不改志节,不为宦情所污。

2、诗词今译

连绵的寒雨在夜晚洒落吴地,

清晨送别辛渐时,心中感到像楚山一样孤独。

洛阳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的情况,

就说我的心像玉壶中的冰那样明净无瑕。

3、诵读点拨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诗的头两句,作者不仅交代了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而且表达了诗人当时强烈的离愁别绪。为什么诗用“孤”字点明自己的心境?这不仅是写知已远行后自己的境况,同时也写出了自己一生的孤傲独行,心中的愤慨。后两句表白了自己品格行为的清白。用“冰心”比喻自己内心思想的高尚、纯洁。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诵读时把握“吴、孤、壶”等韵脚强化记忆。

2、《鹿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 王维,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汉族。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这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

5.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咸阳县的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旅店门前的一排排柳树,显得更加新鲜。)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 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 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请再喝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后就没有我这个好朋友了!)

(3)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 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五、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古诗,谁知道王维,以前背过王维写的什么诗?

2、师小结:王维是盛唐时期非常有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他的诗非常优美,人们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千古绝唱。板书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从题入手,整体感知

1、题目中哪个字是思念的意思?(忆)

2、从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相机指导: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插茱萸的风俗,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山东”: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就在这。

3、小结: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提出要求:好,接下来,就让我们走入诗中,自由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准读好。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全诗念通顺,注意诗句的停顿。

2、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插、茱”都是翘舌音,书空“插”

3、指名:还有谁想读

4、范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注意老师的停顿

5、齐读

四、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真好,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什么意思

介绍注释及如何使用

3、小组交流: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5、《静夜思》备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猜一自然景物(月亮)。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与月亮又关,让我们把书翻开,说说图上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

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释题意。“思”是思念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圈出生字,边圈边读,加深印象。

3、小老师带读生字,齐读生字。

4、去掉拼音抽读生字。

5、小组讨论:用老师教给你的识字方法,你认识了哪几个字?说给同学听一听。

6、全班交流:用了什么方法记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换一换、猜字谜)

四、生字回文,细读古诗

1、生字回到文章中,你还认识吗?找小伙伴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师倾听,多肯定,多鼓励)

2、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带着问题读读古诗。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说说夜空,朗读感悟

让我们站起来,当一回李白!请你们想像一下,如果你就是此时此刻的诗人,看着一轮明月,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感受到李白那强烈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情感,同时学习有语气朗诵古诗的方法——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

五、自我展示,当堂背诵

多种方式熟读成诵。(男女赛读,分行读,分组读)

6、《古朗月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朗、呼、疑、镜、碧”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来。“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树头。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来。”(月亮)

2.出示朗月的画面。我们知道,弯弯的月亮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小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启发想象。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唐代大诗人李白把它想象成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板:古朗月行)

二、揭题,范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读通课文。

2.范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教师随机指导生字读音。

4.相机出示生字:古、行、时、识、作、台、朗、呼、疑、镜。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读古诗,谈认识。

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从哪句诗句知道的?

(1)古时候的小朋友把月亮当成“白玉盘”。又当作“瑶台镜”。

(2)“呼”的意思是叫。

(3)“识”的意思是认识。

(4)“端”的意思是云彩的上面。

(5)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做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2.借图想象,感情朗读。

(1)出示幻灯片:图上画的都有什么?谁能把图意说一说?

(2)听描述,想象诗的意境。

晴朗的夜空,一片碧蓝,一轮圆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上面。月光如银,洒落在房前屋后,多么宁静、美好的景象啊!

(3)边想象边诵读诗句。

(4)指名读诗文,大家评议。

3.背诵古诗。

先同桌互背,再指名背诵,齐背。

四、识记生字字形。

1.自学生字。

2.小组内交流。

3.班内交流,指导“作、台”。

7、望庐山瀑布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一到二首。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四、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逐句释义: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三)、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六、相关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山前面的河流。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8、《赠汪伦》活动设计

教学分析:《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⑤送别诗1首;

学习提示。

学具(课件)

①《赠汪伦》诗句和重难点名词注释;

②古诗学法概括;③扩展自学送别诗(图文加重点词语解释)。

学习方法:1.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生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教师提供学法和学习资料,点播助学、培养能力。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自学互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①(不敢高声语)②白发三千丈③(举头望明月)

④(朝辞白帝彩云间)⑤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交流资料

[内容简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三、学习古诗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组内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边板书,并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个竖,而不是“西”。

③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

问:大家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试着读出你的感受。(练读-指读-齐读)

师:有个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师小结: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4.配乐背诵出示课件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5.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四、扩展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6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五、引导课外练习。

这节课先交流到这里,校本活动时再继续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1、小调查,古诗和一般的课文相比更喜欢哪个?原因是什么?(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古诗言简意赅,不错。但就是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却字字珠玑,大家在学古诗词时不要轻易放过任何简单的字眼,把诗词读深、读透、并且读长。

2、古诗——唐诗——李白——《赠汪伦》,生齐声背。边背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深入诗题,解读大意

1、汪伦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李白,通过预习加上诗题的提示作用,告诉我在这首诗中又是谁送走了谁?(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师:读了这么多遍诗题,再仔细对比几首送别诗的题目《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三、细读诗歌,体悟诗情。

1、强调读的重要性。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阅读,师检查反馈,生齐读。

2、师要求生读通——读懂,边读边解决问题。并强调批注的作用。

生自由读诗,讨论,交流。

理解故人:有诗为证(屏幕出示)讲述他俩相识相知的经过。并说明借助注释读古诗的方法。

理解烟花三月(屏幕出示)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 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会在哪里相送?当江边看不到帆船,又可能到哪里?半山腰也看不见了呢?

师生一咏三叹读最后两句。

4、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总结:情深)

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点都不错。带着李白的深情,我们齐声朗读全诗。

10、《早发白帝城》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

二、自由朗读

打开书,自己读读?早发白帝城?首诗。觉得难学吗?

三、学习?早发白帝城?

在“安史之乱”后李白因“附逆”罪名入狱,先被囚在江西九江,后又被流放到贵州。当时他乘船逆流而上,行程长达5月之久。在到达巫山附近的白帝城时,传来被赦免的消息,他绝路逢生,立即返回江陵。这首诗是李白被皇上赦免后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所写的。

1、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

早:早上。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学习“帝”字。

2、怎样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种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词语、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3、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法自学古诗?早发白帝城?。(先读再说)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那个词或哪句诗?来汇报一下。

① “朝”“辞”“彩云间”“江陵”分别是什么意思?

② “千里”之遥,“一日”之短,这是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③ 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④ 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万重山”是虚指,表现了行船速度之快) ⑤ 后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⑥ 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4、体会诗人心情及古诗意境

(1)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5、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6、背诵。

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更多相关推荐:
一年级校本课教学计划

一年级校本课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诗词的魅力深植于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从小热爱诵读诗词学会赏析诗词从而发自心底地喜欢中国的文化并愿意竭尽全力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二教学目标1通过经典诵读工作的实施充分激...

一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XXX小学时间20xx2年级一年级学科校本课程教师姓名XX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信自强为目标以弘扬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参与实践活动学会求知自我锻炼保健学会生...

一年级上册校本教学计划

一年级校本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诗词的魅力深植于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从小热爱诵读诗词学会赏析诗词从而发自心底的喜欢中国文化并愿意竭尽全力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传统文化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好奇心...

一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兴隆完小古莎莎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文明礼貌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本课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具体进行学习礼貌用语的教育使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礼貌用语的含义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培养学生从小使...

一年级校本课程计划

一年级校本课程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这些活泼可爱健康向上的孩子们刚开始小学生活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方面都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对学生进行健...

一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文明礼貌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本课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具体进行学习礼貌用语的教育使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礼貌用语的含义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培养学生从小使用礼貌用语的好...

一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黄红丽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有待加强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礼貌具有安全意识具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现代小公民...

校本课程一年级上期

一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趣味数学设计何海涛二0一一年秋季数一数教学内容认识110的数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小组交流的作用教学...

一年级《娃娃英语》校本课程计划与教案

一年级娃娃英语校本课程计划与教案授课教师潘雪琪沈琛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周五一教学模式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创建以游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组织和设计生动活泼的英语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玩玩乐乐不知...

校本课程书法教学计划

一年级下册校本课程书法教学计划东城完小一四班郭银增一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加深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增进学识修养提高写字技能为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祖国文字并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夹河乡中心小学20xx年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夹河乡中心小学20xx年校本教研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紧紧围绕课程改革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校本教研管理水平和校...

一年级《娃娃英语》校本课程计划与教案

一年级娃娃英语校本课程计划与教案授课教师潘雪琪沈琛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周五一教学模式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创建以游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组织和设计生动活泼的英语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玩玩乐乐不知...

一年级校本课程计划(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