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综述

时间:2024.3.31

关于朊病毒的综述

部系:第一临床医学院 年级:07级 班级:临床2班 姓名:叶媛 学号:6300607098

前言:朊病毒是一类与其他病毒不一样的病毒,它只有蛋白质而无核酸,却既有感染性,又有遗传性,并且具有和一切已知传统病原体不同的异常特性。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袭因子,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本篇综述主要从朊病毒的发现过程、基本结构、致病机理、主要疾病、传播途径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来介绍朊病毒,让大家进一步认识朊病毒,了解朊病毒。

朊病毒的发现过程:

朊毒体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坦利·B·布鲁辛纳(Stanley B. Prusiner)于19xx年发现的。

推测朊毒体仅由蛋白质组成,没有核酸。在这之前,科学家认为所有的病原体都有可复制的核酸(细菌、病毒等等)。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突破口:这种具有感染性的因子主要由被称为PrP的蛋白质组成的。这种蛋白质可以在细胞的质膜上找到(具体功能还不了解),但是与具有感染性的因子PrpSC与正常因子PrPC在形状上有一点不同。科学家推测这种变形的蛋白质会引起正常的PrPC转变成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这种连锁反应使得正常的蛋白质和致病的蛋白质因子都成为新病毒的材料。在这个假说被提出来以后,产生PrP的基因被抽离出来,产生不同形状的突变基因被成功的定义和复制,研究实验鼠的结果为这个假说提供了支持,这些证据现在是强有力的,但并不是无可争议的。

朊病毒的基本结构:

期但利?普鲁辛纳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初步搞清了引起瘙痒病的病原体即朊病毒的一些特点。他发现朊病毒大小只有30一50纳米,电镜下见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经负染后才见到聚集而成的棒状体,其大小约为10~250 x 100~200纳米。通过研究还发现,朊病毒对多种因素的灭活作用表现出惊人的抗性。对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超声波以及80~100℃高温,均有相当的耐受能力。对化学试剂与生化试剂,如甲醛、羟胺、核酸酶类等表现出强抗性。 对蛋白酶K、尿素、苯酚、氯仿等不具抗性。在生物学特性上,朊病毒能造成慢病毒性感染而不表现出免疫原性,巨噬细胞能降低甚至灭活朊病毒的感染性,但使用免疫学技术又不能检测出有特异性抗体存在,不诱发干扰素的产生,也不受干扰素作用。总体上说,凡能使蛋白质消化、变性、修饰而失活的方法,均可能使朊病毒失活;凡能作用于核酸并使之失活的方法,均不能导致朊病毒失活。由此可见,朊病毒本质上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普鲁辛纳将此种蛋白质单体称为朊病毒蛋白(PrP)。

朊病毒致病机理:

最引起当今科学家兴趣和关注的是朊病毒的复制机理。由于朊病毒是一种只含有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分子生物并且只能在寄生宿主细胞内生

存。因此,合成朊病毒所需的信息,有可能是存在于寄主细胞之中的,而朊病毒的作用,仅在于激活在寄主细胞中为朊病毒的编码的基因,使得朊病毒得以复制繁殖。

另一种学说认为朊病毒的蛋白质能为自己编码遗传信息。这种假说与传统的分子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是相违背的,因为朊病毒没有核酸。于是人们假设朊病毒的复制可能的方法,一认为是通过逆转译过程产生为朊病毒编码的RNA或DNA(如后者情况还需要逆转录)必须存在逆转译酶,甚至还要有逆转录酶。二为蛋白质指导下的蛋白质合成,即蛋白质本身可作为遗传信息。

19xx年普鲁宰纳提出了朊病毒致病的“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以后魏斯曼等人对其逐步完善。其要点如下:①朊病毒蛋白有两种构象:细胞型(正常型PrPc)和瘙痒型(致病型PrPsc)。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空间构象上的差异。PrPc仅存在a螺旋,而PrPsc有多个β折叠存在,后者溶解度低,且抗蛋白酶解;②Prpsc可胁迫PrPc转化为Prpsc,实现自我复制,并产生病理效应;③基因突变可导致细胞型PrPsc中的α螺旋结构不稳定,至一定量时产生自发性转化,β片层增加,最终变为Prpsc型,并通过多米诺效应倍增致病。

朊病毒主要致病:

除上文提到的几种由朊病毒引起的疾病均发生在动物身上外,人的朊病毒病已发现有4种:库鲁病(Ku-rmm)、克——雅氏综合症(CJD)、格斯特曼综合症(GSS)及致死性家庭性失眠症(FFI)。临床变化都局限于人和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研究表明,随着阮病毒的侵入、复制,在神经元树突和细胞本身,尤其是小脑星状细胞和树枝状细胞内发生进行性空泡化,星状细胞胶质增生,灰质中出现海绵状病变。朊病毒病属慢病毒性感染,皆以潜伏期长,病程缓慢,进行性脑功能紊乱,无缓解康复,终至死亡为特征。

对于人类而言,朊病毒病的传染有两种方式。其一为遗传性的,即人家族性朊病毒传染;其二为医源性的,如角膜移植、脑电图电极的植入、不慎使用污染的外科器械以及注射取自人垂体的生长激素等。至于人和动物问是否有传染,目前尚无定论。但有消息说,英国已有两位拥有“疯牛病”牛的农场主死于克—雅氏综合症,预示着人和动物间有相互传染的可能性,这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证实。

传播途径:

朊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用动物肉骨粉饲料、牛骨粉汤;医源性感染,如使用脑垂体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和硬脑膜移植、角膜移植、输血等。朊病毒特点是耐受蛋白酶的消化和常规消毒作用,由于它不含核酸,用常规的PCR技术还无法检测出来。朊病毒存在变异和跨种族感染,具有大量的潜在感染来源,主要为牛、羊等反刍动物,未知的潜在宿主可能很广,传播的潜在危险性不明,很难预测和推断。朊病毒可感染多个器官,已知的主要为脑髓,但在潜伏期内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各种组织器官均有感染,且感染多途径,除消化道外,神经系统、血液均可感染,预防难度大,人畜一旦发病,6个月至1年全部死亡,100%的死亡率。

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讲,“中心法则”认为DNA复制是“自我复制”,即DNA~DNA,而朊病毒蛋白是PrP→PrP,是为“自他复制”。这对遗传学理论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但也有矛盾,即”DNA→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矛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会丰富生物学有关领域的内容;对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探索生命起源与生命现象的本质有重要意义。从实践上讲,其对人畜健康;为揭示与痴呆有关的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病)的生物学机制、诊断与防治提供了信息,并为今后的药物开发和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Science2000,287:661; Mol Cell 2000, 5:163

中国医学论坛报20xx年4月13日第26卷第14期 总第708期 中国医学论坛报20xx年4月13日第26卷第14期 总第708期

CHINESE JOURNAL OF VIROLOGY 2000 Vol.16 No.4 P.378-382

方元、陈莒平.《朊病毒与朊病毒病》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5-137.


第二篇:分子生物学综述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肿瘤病理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理论、方法出现的革命性创新并日臻完善,使生物医学进入分子时代,也将病理学带入分子病理学时代,对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发病机制及形态变化,从传统形态学概念深入至分子或基因水平,其中以肿瘤分子病理研究是最为热点的领域,,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是目前常用的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的方法之

一。聚合酶链反应( PCR) 技术是一种快速的体外扩增DNA 技术。PCR 技术应用于肿瘤的检测为肿瘤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研究方法,推动了病理学的发展。 1实时定量PCR 检测IgH 重排在B 淋巴细胞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自1985 年PCR 技术问世以来定量PCR 技术应用于癌基因检测等方面。定量PCR 也经历了从粗略定量,半定量到精确定量,绝对定量的发展过程。通常采用极限倍比稀释,竞争PCR 等对基因进行定量检测。但这些方法步骤烦琐,费时,费力,且有易污染,不准确,灵敏度不够等缺点。荧光探针实时定量PCR 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它是在普通的PCR 体系中加入了一个能与靶基因结合的双荧光标记探针。 其5'端标有一个荧光报告基团3'端标有荧光淬灭基团。在PCR复性延伸阶段Taq酶利用其5',3' 外切酶活性将5' 端荧光报告基团切下,使其解除了3'端淬灭基团的淬灭作用而发射荧光。被释放的荧光信号与PCR 产物成比例增长,通过检测PCR 过程中的荧光变化即可得知产物数量的信息[2]。为了消除PCR 前很多步骤对定量的影响, 常采用一些生物体内稳定存在的基因如β-actin(β肌动蛋白)GAPDH(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等作内参照。 根据各自检测结果得出待测基因的相对浓度(待测基因浓度/ 参照物浓度) [3,4]。用此法检测IgH 重排的难度在于其重排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用单一的引物和探针进行扩增。一般实验过程为:用IgH 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共有引物(consensus primers)扩增出标本中的肿瘤克隆,对其测序,根据测序结果为每个病例设计一条克隆特异性的TaqMan 探针,再配合一端或两端的ASO( Allel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s)引物进行RQ- PCR[5]。 从而排除其他B细胞克隆的干扰,对肿瘤克隆进行准确定量。RQ- PCR 就像一把非常有用的尺子,而尺子的刻度必须由标准品来确定, 所以标准品的状况越接近样品越理想。理想的实验是将每个患者的肿瘤克隆扩增产物克隆到质粒中, 用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倍比稀释后作为标准品[4]。 在AL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D 的研究中,也有人采用初诊时的骨髓作标准品。

因为此时骨髓中的肿瘤细胞通常都占很大比例[3]。TaqMan 荧光探针实时定量PCR 较既往定量方法在PCR 扩增过程中加入了探针杂交提高了PCR 的特异性实时检测动态反应扩增产物的生成效率, 能更准确地对原始模板进行定量。闭管操作,最大限度避免了污染,无PCR后处理,可重复性好[6,7]。由于这些优点,使其在定量检测IgH 重排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以IgH 重排为靶基因,采用RQ- PCR 定量检测MRD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B 淋巴细胞肿瘤中。Donovan 等[4]对儿童ALL 的IgH 重排进行了扩增并测序,比较测序结果后设计针对FR3 区域的7 条探针。 用其配合克隆特异性引物( ASO 引物) 追踪了童ALL 中IgH 重排数量的变化,MM是骨髓中病变浆细胞克隆性增生的结果。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 为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8]。为了更准确地评价治疗效果。研究者开展了定量检测肿瘤细胞的工作。比利时( 荷兰的一个血液肿瘤研究组[9]在5 个实验中心分别采用极限倍比稀释法及RQ-PCR 法通过检测IgH 重排数量,对MM骨髓中的肿瘤细胞进行定量。结果显示RQ-PCR 精确性高,用此法定量检测系列稀释倍数的标本,曲线的相关系数都在0.99 以上,而同样的标本倍比稀释法的相关系数只在0.91~0.93间。当RQ- PCR 的敏感性达

1.25×10- 5时,后者为1.25×10- 4。 可重复性亦优于传统倍比稀释法,RQ-PCR 不同实验结果之间的变异系数只在0.21,而后者却高达0.77。 这些显示了RQ- PCR 方法在定量检测上的优越性。已有不少研究[10]显示,大剂量化疗后用G. CSF 动员收集到的造血干细胞( HSC)中存有残留的肿瘤细胞。Marco等用RQ- PCR 通过检测IgH 重排的拷贝数来衡量收集到的HSC 中肿瘤细胞的水平。他们分别采集了治疗开始的+60天和+100 天用5 g/m2 CTX 化疗+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 PB)的HSC。 发现重复的大剂量化疗对减少HST 中肿瘤负荷并无太大帮助, 因为第2 次IgH重排拷贝数较第1 次并无太大变化(P =0.84) 。 一同收集的骨髓和外周血HSC中,所含肿瘤细胞的水平骨髓标本是明显高出外周血。 它们间差异的中位数=2.68 logs。并且外周血HSC 中肿瘤负荷与骨髓中的并不相关,往往BM中非常高而PB 中却很少。基于这些实验数据, 他们建议应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T)作为自体移植的首选干细胞来源。他们还将用RQ1PCR 法测得的残留肿瘤细胞水平与以CD38 为标记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作了比较。发现PB中后者所得的MRD 水平远较RQ- PCR法高,分析可能由于动员末期采集

的PB标本中,有许多CD+38的细胞并不是恶性克隆。 所以,用RQ-PCR 法分析MRD 将更精确,更特异[11]。

2PCR检测双重重排( dual rearrangement)在淋巴细胞恶性淋巴瘤中应用

近10年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双重重排(同时存在Ig与TCR基因的单克隆重排)现象时有报道。Vergier等[ 12]报道过在前B细胞原始淋巴细胞白血病中, 60%的病例可以检测到双重重排,而在恶性淋巴瘤中的检测率较低, 13%的B细胞和T细胞淋巴瘤可观察到。根据淋巴瘤类型的不同,双重重排的检测率也存在差别。在B2NHL 中,套细胞淋巴瘤(32% )及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1% ) , T2NHL中,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 ILT, 46% )及Sezary Syndrome ( SS, 55% )中双重重排的发生率较高。通过本课题组研究,我们[ 13 ]认为,发生双重重排的B2NHL主要分布在黏膜相关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T2NHL主要分布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及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研究淋巴瘤中双重重排的病理意义的小组观察到不同的结果。Theriault等[ 14 ]发现在检测到双重重排的B2NHL病例中,肿瘤性B细胞中有大量的非肿瘤性T细胞的浸润,推测发生TCR2γ基因的克隆性重排可能只是浸润的T淋巴细胞的寡克隆扩增而并非真正的双重重排。但是Vergier等[ 12 ]对2例B2NHL (1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另1例为套细胞淋巴瘤) , 2例T2NHL (1例为A ILT, 1例为SS)行微切割进行IgH和TCR2γ的PCR 检测,发现有2 例( 1 例为SS, 1例为套细胞淋巴瘤)在同一肿瘤细胞上同时发生了IgH及TCR2γ基因的重排,而另外2例仅检测到与其免疫表型相一致的单克隆重排。Al Saati等[ 15 ]也报道过这种特殊的具有B /T双基因型的淋巴瘤细胞系,并将其命名为Deglis细胞。双重重排发生的机制目前也不十分清楚,推测有以下几种可能: (1) T和B肿瘤细胞各自同时重排,即双起源性双克隆重排; (2)同一肿瘤细胞上发生的双重重排。Hollingsworth等[ 16 ]报道了3例双重重排的病例,其中2例是A IDS患者,另1例为肾移植患者,同时他还检测到有2例存在EBV的感染,这些结果表明检测到双重重排的患者可能存在着免疫缺陷或是免疫紊乱。但是在检测到双重重排的患者中更多的并不存在以上明显的免疫缺陷。推测原因可能是IgH和TCR基因同属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的成员,两者序列相似,在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会出现错误的双重重排;或是当TCR基因重排后,其表达产物可以作为抑制IgH基因重排的信号,阻碍IgH的重排,在肿瘤情况下抑制机制失调从而出现双重重排[ 17 ]。由于存在双重重排的现象, 因而用

PCR 来检测样本DNA中IgH和TCR的克隆性重排并不能作为判断肿瘤来源的金标记,当检测结果为双重重排时,目前可以采用的对策是联合轻链( IgL)的重排检测或用southern印迹法来辅助诊断。研究者关心更多的是双重重排的意义。Garcia等[ 17 ]认为双重重排的B2NHL的增殖指数更高一些,但是这种趋势并无统计学意义,在T2NHL中,双重重排的增殖指数低。本研究组[13]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在NHL中增殖指数与淋巴瘤基因双重重排无相关性。虽然双重重排的发生与高增殖指数、特殊的形态和免疫学表型看上去无关,但最终的结论必须采用大样本,病理类型构成符合疾病的发病率及长期的随访并深入到肿瘤细胞水平上来进行。 3 PCR- SSCP 分析技术及在肿瘤中应用

PCR 产物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 - SSCP) 是在PCR的基础上,根据被扩增的单链DNA 片段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含有点突变基因会发生迁移率的改变,从而与其正常基因片段区别开来这一事实,由Noumi T等人首次建立的[18] ,1989 年后SSCP 技术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至今,该项技术已成为一种快速、敏感、筛查已知突变位点,识别未知突变,并广泛应用于多态性的分析。SSCP 分析技术的基本程序为:首先PCR 扩增特定的靶序列,然后将扩增长度变性为单链,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不含变性剂的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时,DNA单链的迁移率除与DNA 链的长短有关外,更主要的是取决于DNA 单链所形成的构象[19 ] 。在非变性条件下,DNA单链可自身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构象,这种构象由DNA 单链碱基决定,其稳定性靠分子内局部顺序的相互作用(主要为氢键) 来维持。相同长度的DNA 单链其顺序不同,甚至单个碱基不同,所形成的构象不同,电泳迁移率也不同,PCR 产物变性后,单链产物经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因靶DNA 中发生单碱基置换,或个别碱基插入或缺失时,因迁移产生变化会出现泳动变位,从而可将变异DNA 与正常DNA 区分开[20] 。由此可见, PCR - SSCP 分析技术是一种DNA单链凝胶电泳技术,它根据形成同一构象的等长DNA单链在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电泳迁移率变化来检测基因变异。SSCP 方法最初采用放射性同位素32 P 标记[19 ] ,该方法具有污染大,程序复杂的缺点。随后,非同位素标记的SSCP 法应运而生,银染技术是按常规PCR 扩增特定靶基因序列,扩增产物变性为单链进行非变性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再通过硝酸银(AgNO3 )染色显示结果。银染法具有需要样品量少,操作简单,费时少,其检测的敏

感性与同位素法相近,且没有同位素污染可用于常规诊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结果可以永久保存,是十分方便和敏感方法。目前,国内外经常采用荧光检测技术用于PCR - SSCP分析,提高了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好[21 ] 。最近几年,利用毛细管电泳对PCR 产物作SSCP 分析,筛查突变,国内外已开始了探索,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快速、高效、样品消耗少等特点,已经在寡核苷酸的分析方面显示独特优越性

[22 ],因此,非同位素标记的分析SSCP 法是一种简单、安全、快速,有效的分析点突变的方法。SSCP 分析结果的检出率主要受温度,甘油,片段长度等条件的影响

[23 ] 。首先用于SSCP 分析的核酸片段越小,检测的敏感性越高[24 ] ,有资料表明用< 200 bp 的片段进行SSCP时,可发现其中70 %的变异,对于300 bp 左右的片段则只能发现其中50 %的变异,而> 500 bp 的片段,则仅能检出10 %~30 %的变异,因此, < 300 bp ,尤其是150 bp 左右的核酸片段能检出100 %的变异,所以, > 400bp 的产物需把其处理成< 400 bp 的DNA 片段,再进行SSCP 分析。Liu and Sommer[25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大片段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延长了SSCP DNA 片段的检测长度,大大提高了突变基因的检出率。其次,凝胶中加入低浓度的变性剂,如5 %~10 %甘油,5 %尿素或甲酰胺,10 %二甲亚(DMSO) 或蔗糖等有助于提高敏感性[26 ] ,可能是因为轻微改ssDNA 的构象,增加分子表面积,降低了ssDNA 的泳动率。但有些变异序列却只能在没有甘油的凝胶中被检出[26 ] 。一般认为保持凝胶内温度恒定SSCP 分析最关键的因素[ 27 ] ,温度有可能直接影响DNA 分子内部稳定力的形成及其所决定的单链构象,从而影响突变的检出。室温电泳适于大多数情况,但由于在电泳时,温度会升高,为确保电泳温度相对恒定,应减少凝胶厚度,降低电压,有效的空气冷却或循环水冷却等。Ravnik - Glaval 等人提出10 %胶[28] ,113 %胶粘度等为最适条件,作者还认为碱基的组成决定最适胶成分,提出较高比例的G+ C 碱基组合应由蔗糖作为低浓度变性剂掺入胶中而不是甘油。Leren 等人利用4 种不同条件得到100 %突变检出率的理想结果[29] ,提出对同序列只用单一的条件,检出率为77 %~87 % ,要得到100 %的检出率,可能必需采用多种条件,例如在进行未知突变种类的SSCP 分析时,最好采用两种以上凝胶浓度,可以提高突变种类的检出率。Sheffied[9 ]研究指出,包括突变的片段和突变所在的位置影响检出率,对同一片段的研究时需用不同的引物,使用限制性内切酶产生不同的片段提高检出率。1992 年Sarkon 等人[30 ]的研究结果发现了

RNA SSCP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NA SSCP ,提出RNA 较DNA 更有可变性,可能因为DNA 较短的发夹结构以及其2’- 羟基上有很强的结合力,使DNA 的次级结构较RNA 稳固,因此,若DNA发生突变,不易产生迁移率的改变。SSCP 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可能检出假阴性结果。首先,SSCP 分析技术是通过对基因的外显子和cDNA分析研究筛查致病基因,从而探索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的常用手段。而对于一些致癌基因的研究,SSCP 技术也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30 ] ,例如作为研究p53抑癌基因,以及定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p14 ,p15 ,p16 瘤相关基因的常用工具

[31,32] ,

PCR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在基因过表达的检测,表达产物的检测基因扩增的检测,基因突变的检测 ,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端粒酶及其检测。分子生物技术是肿瘤分子病理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检测手段,拓宽了病理学研究的范围,使我们对肿瘤发生发展、形态特征、生物学行为的认识进入分子水平,PCR技术广泛用于肿瘤病理研究领域。PCR 技术本身已比较成熟,一般都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但影响因素较多,最大的问题为技术性假阳性和假阴性。PCR 技术,要使检测技术具有高敏感性,又要确保检测结果的高特异性和重复性,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关键在于建立标准化的实验操作程序这样才能对肿瘤研究提供有意义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何蕴韶,程钢. HBV- DNA 荧光探针定量[M]// 郑怀竞. 临床基因扩增实验指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04-110.

2 Voena C, LadettoM, Astolfi M, et al. A novel nested- PCR strategy for the detection of rearranged 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genes in B cell tumors[J]. Leukemia, 1997, 11(10):1793-1798.

3 Donovan J W, Ladetto M, Zou G, et al. 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consensus probes for real-time PCR quantification of residual disease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J]. Blood, 2000, 95(8):2651-2658.

4 Mensink E, van de Locht A, Schattenberg A,et al. Quantitation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in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patients using real2

time quantitative PR 3 PCR [J]. Br J Haematol, 1998, 102(3):768-774.

5 Verhagen O J, Willemse MJ, Breunis W B,et al. Application of germline IGH probes in real5 time quantitative PCR for the detection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Leukemia, 2000, 14 (8):1426-1435.

6 Mensink E, van de Locht A, Schattenberg A, et al. Quantitation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in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patients using real2 time quantitative PR 3 PCR [J]. Br J Haematol, 1998, 102(3):768- 774. 7 Bruggemann M, Droese J, Bolz I, et al. Improved assessment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in B cell malignancies using fluorogenic consensus probes for real 7 time quantitative

PCR[J]. Leukemia, 2000, 14(8):1419- 1425.

8 Schlossman R L, Anderson K 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multiple myeloma

[J]. Curr Opin Oncol, 1999, 11(2):102-108.

9 Willems P, Verhagen O, Segeren C, et al. Consensus strategy to quantitate malignant cells in myeloma patients is validated in a multicenter study. Belgium- Dutch Hematology-Oncology Group[J]. Blood, 2000, 96(1):63- 70.

10 Corradini P, Voena C, Tarella C, et al. Molecular and clinical remissions in multiple myeloma: role of autologous and allogeneic transplantation of hematopoietic cells [J]. J

Clin Oncol, 1999, 17(1):208-215.

11 Ladetto M, Omede P, Sametti S, et al. RealA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multiplemyelom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umor contamination of stem cell harvests

[J]. Exp Hematol, 2002, 30(6):529-536.

12 Vergier B, Dubus P, Kutschmar A, et al. Combined analysis of T cell recep tor gamma and 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gene rearrangements at the single2cell level in lymphomas with dual genotype. J Pathol, 2002, 198: 171-180

13 张晓飞,周韧,杨幼萍,等. 非霍奇金淋巴瘤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中双重重排现象的初步研究.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4, 25: 583-587

14 Theriault C, Galoin S, Valmary S, et al. PCR analysis of 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 IgH ) and TCR2gamma chain gene rearrangements in the diagnosis of

lymphop roliferative disorders: results of a study of 525 cases. Mod Pathol, 2000, 13: 1269-1279.

15 Al Saati T, Delecluze HJ, Chittal S, et al. A novel human lymphoma cell line (Deglis) with dual B /T phenotype and gene rearrangements and containing Ep stein2Barr virus genomes. Blood, 1992, 80: 209-216.

16 Hollingsworth HC, Stetler2Stevenson M, Gagneten D, et al.

Immunodeficiency2associated malignant lymphoma. Three cases

showing genotyp ic evidence of both T2 and B2cell lineages. Am J

Surg Pathol, 1994, 18: 109221101

17 Garcia MJ, Martinez2Delgado B, Granizo JJ, et al. IgH, TCR2

gamma, and TCR2beta gene rearrangement in. Diagn Mol Pathol,

2001, 10: 69277.

18 Noumi ,T ,Mosher ME ,Natori S ,et al . A pheny lalanine for serine substitution in the B subunit of Escherichia coli F ,ATP ase affects dependenceof its activity ondivalentcation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1984 ,259 :10071 – 5

19 Orita M,Iwhana H ,Kanazawa H ,et al . Detection of Polymorphisms of human DNA by gel electrophoresis as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2

phisms. Proc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89 , 86 :2766-70

20Orita M,Suzuki Y,Sekiya T , Hayashi K.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oint mutations and DNA polymorphisms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Genomics. 1989 , 5 :874 - 9

21 Atha D ,Wenz M, More ,et al . Detection of p53 point mutation by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 analysis by capillary electophoresis , Electrophoresis ,1998 , 19 :172 - 179

22 Righetti PG, Gelfi C. Capillary elextrophoresis of (DNA) for moleculardiagnostics. Electrophoresis ,1997 , (18) :1709 - 1714

23 Hayashi K,Yandell D W. How sensitive is PCR - SSCP Human Mutation ,1993 ,2 :338 - 46

24 Sheffield V C ,Beck J S , Kwitek A E , et al . The sensitivity of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for the detection of single basesubstitutions.

Genomics ,1993 , 16 :325 - 32

25 Vidal - Puig A , Moller D E . Comparative sensitivity of alternative single -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hpism ( SSCP) Methods. Bio Tech2

niques , 1994 ,17 :490 - 6

26 Hongo T ,Buzard GS ,Calvert RJ . Heterogeneity studies.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3(3) :471 - 6

27 Ravnik , Glawac M, Glacvc D and Dean M. Sensivity of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d heteroduplex method for mutation detection in the cystic frbrosis gene.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1994 ,3 (5) :801 - 7

28 S and Berg K. Evaluation of running conditions of SSCP analysis application of SSCP for detection of point mutations in the LDL receptor gene. PCR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1993 , 3 :159 - 162

29 Sarkan G Yoon H - S ,Sommer S S. A screening for mutations by RNA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rSSCP comparison with DNA -SSCP. Nucleic Acids Research ,1992 ,20 : (4) 871 – 8

30 Sarkan G Yoon H - S ,Sommer S S. A screening for mutations by RNA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rSSCP comparison with DNA -SSCP. Nucleic Acids Research ,1992 ,20 : (4) 871 - 8

31 Iimonen M, Helio T ,Ebeling T ,et al . Screening for mutations in the exon 26 of the applipoprotein B gene in hypercholest - erolemic Finnish

families by the single -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method. Hu2

man Mutation ,1994 ,4 : . 217 - 23

32 Makino R ,Kaneko K, Kurahash T ,Matsumura T ,Mitamura K. Detection of mutation of the p53 gene with high sensitivity by flunores cence -based PCR - SSCP analysis using low - pH buffer and an automatedDNA seguencer in a large number of DNA samples. Mutat Res ,2000Jul ,452 (1) :83 - 90

33 Shintani S ,Nakahara Y,Mihara M. Inactivation of the p14 (ARF) ,p15

( INK4B) and p16( INK4A) genes is a frequent event in huma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Oral Oncol ,2001 Sep ,37(6) :498 - 50

更多相关推荐:
生物技术专业综述性毕业论文范文

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编号: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米蛋白的研究进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技术年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2)引言(3)1大米蛋白的组成与结…

细胞生物学综述领域

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综述要求1可选内容领域1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理论或实验教学2RNAi技术研究进展3抑制肿瘤增殖的研究进展4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进展5细胞超微结构研究进展6转基因细胞研究进展7动物性别控制研究进展8干...

细胞生物学报 综述格式

超低温保存中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徐瑾刘芊李秉玲刘燕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3摘要作为一门广泛应用于医学水产养殖和濒危物种保护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超低温保存已成为近年来低温生物学的研...

分子生物学综述

肺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摘要肺癌是目前人类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基因多态性及遗传易感性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尤其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p53ras基因频发...

生物化学综述

合肥学院生物化学综述学号120xx11034姓名张雪班级12生物工程1班专业生物工程题目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前景摘要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一种天然高分子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展涉及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综合...

细胞生物学综述

细胞生物学概述摘要生命体是多层次非线性多侧面的复杂结构体系而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有了细胞才有完整的生命活动一切生命现象的奥秘都要从细胞中寻求答案细胞是生命科学的基础也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支...

细胞生物学综述

细胞生物学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研究的内容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说明了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同时阐述了当前细胞生物学的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研究...

发育生物学综述

生物发育过程的研究摘要生物的发育具有严格的时间的控制和空间的次序性这种时间的控制和空间次序性由生物发育的遗传程序控制发育是有机体的各个细胞协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一系列基因在网络性调控的结果本文从早期胚胎发育程序...

细胞生物学综述

细胞生物学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研究的内容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说明了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同时阐述了当前细胞生物学的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研究...

生物工程综述

抗体工程对于肿瘤的治疗摘要过去的20年单克隆抗体mAbs发展成为一种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适应症的主要疗法mAbs演化到癌症治疗的前沿需要在隔离和优化方面有着显著的优点本章讨论了促进这种演化的步骤以及驱动治疗癌...

现代生物科学进展综述

生命科学发展趋势与现代生物技术进展综述摘要生命科学是当代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的带头科学其中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前沿学科和带头学科分子生物学对生物学的各学科如遗传学细胞...

医学分子生物学综述

大肠癌基因治疗摘要大肠癌的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倍受关注其很多研究已进入临床阶段大肠癌基因治疗的研究主要包括自杀基因治疗基因修复或置换治疗反义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及溶瘤病毒治疗等此文就近期大肠癌的基...

生物学综述(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