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和评析

时间:2024.4.13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解析

苏教版第10册第21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概意思,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方法;能根据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3、在理解、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理解、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理解、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出示词组,学生朗读:

跋山涉水;连绵不断、雄伟险峻的高山;惊涛骇浪的江河;荒无人烟的草地。 教师引语:

七十几年前的中国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为了保存实力和北上抗日,他们在跋山涉水,他们在翻越连绵不断、雄伟险峻的高山,他们在争渡惊涛骇浪的江河,他们正行进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他们在——长征。长征是题目,七律指七言律诗。今天,我们就随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去重温那段传奇的岁月。

——设计意图:这段导语用“在”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绪拉入到长征的情境中去,用语文的方式突出了红军的形象,为下面的课文理解、想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诵读:

1、自读课文,仔仔细细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节奏、韵律。

2、检读,关注字音(逶迤、礴、岷);检读,关注节奏。

3、齐读。

三、理解、感悟、诵读:

导语自学:

诗读到这里,红军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再深入地读、更用心地读!仔细阅读、展开想象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同桌交流。

检查、交流:

(一)、抓“万水千山”,探讨怎样的“山”,怎样的等闲,怎样的画面: 考一考大家是否理解了诗的意思,谁能用课文中一个词概括红军遇到的千难万险——万水千山。有几处山?几处水?(抓典型)

思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山”与“水”在红军眼里是怎样的等闲?

交流:什么山?怎样的山?它们又是怎样的等闲?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方法:想象人入境)

(方法指导细节: “逶迤的五岭”与“腾起的细浪”联系的关键点是“山”在红军的眼中是怎样的“等闲”,方法是要联系上一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来理解。) ——设计意图:方法的指导要细致,有人认为教学不能细,其实是对教学的一知半解,教师的专业表现恰恰是一个“细”,在“细”中学到方法,学到态度! 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设计意图:为何问画面,而不是诗句意思?这与诗的特点有关,诗是意境,画面的呈现是“意思”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理解的沃土,它有助于学生的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的预设是源于教者对文本深入解读的结果: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五蒙磅礴走泥丸”中“腾”“走”的主语也可以理解为红军,“腾”“走”是古诗词文中常见的互补叙述关系,在“山清水秀”“鸾飘凤泊”等成语中也可以看到这点。对“走”的解读经历几个过程:滚动的泥丸(字面意思,或如阪上走丸?)——五蒙山会滚吗?——红军滚(快速行进)?——五蒙山不动,红军疾走(跑),如车行树滚,故乌蒙山滚也通——“走”与“腾”之前后联系。

相机出示画面进行语言训练如:(什么)如同(什么)?

——设计意图:为什么语言训练是:(什么)如同(什么),而不是:(什么的)山如同(什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将影响教学的具体行为、策略的把握。

——设计意图:画面的呈现时机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此处学生可以根据文本去想象画面,理解文字,如果一开始就呈现画面,虽然有助于学生理解意思,但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能力的形成。

(相机轻拨淡点:在老师的眼中还看见红军行进的队伍如奔腾的波浪,行军速度如阪上泥丸。)

小结:五岭逶迤只等闲,乌蒙磅礴只等闲。

(二)、探讨怎样的“水”,怎样的等闲,怎样的情感:

交流:什么水?怎样的水?红军又是怎样的情怀?学生读诗句、看画面、体会情感。

暖:你如何理解句中的“暖”字?投影《云崖暖图》

简介巧渡金沙江:为了抢渡金沙江,红军先威逼昆明,使防守金沙江的兵力减少,红军又快速赶到金沙江边偷渡,成功控制渡口,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时东时西、忽南忽北地牵制追兵,并顺利渡过金沙江。两天以后,敌兵才追到大渡河。此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设计意图:对有关背景知识的介绍要有所取舍、概括,要适合课文、适合学生。而这一点往往被人忽略,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是不行的。

指读,读出暖的味道——你从“暖”体会到什么?(水雾之暖,心情之暖??) 寒:你如何理解句中的寒?相机投影铁索寒图、血战大渡河图帮助理解。 指读,读出寒的意味,诗人用“寒”想表达什么?此处用“寒”字好在哪里? (方法:字词知冷暖,冷暖是情感;知事明情。)

——设计意图:此处画面及相关介绍文字先展示出来,是基于学生对历史史实比较陌生的考虑。对历史事件的陌生将成为理解“暖”“寒”情感的障碍,教师应当扶孩子一把。

相机动态生成情感三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有多少战士付出生命呀,读——;寒字寄托着对英勇牺牲战士的怀念,读——;寄托着对英勇牺牲战士的哀思,读——。

上下句交替引读、范读:云崖暖——铁索寒;云崖暖——铁索寒;云崖暖——铁索寒。

教师学生挑战读,融理解意思、感悟对仗于朗读中:

(教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教师读下句,学生读上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金沙江里的水——大渡河上的桥;云崖暖――铁索寒;铁索寒――云崖暖;云崖暖――铁索寒。??

——设计意图:将朗读与理解融为一体,是朗读的训练,也是理解的训练,还是语言的训练。

(三)、抓“喜”与“不怕”,整体感知“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什么心情?——喜,还有一个词写出了喜(开颜,喜笑颜开),读句子。

怕吗?不怕!(圈出首联中的“不怕”与尾联中的“喜”,首尾呼应) 读出红军面对困难的态度,读——。

诵读全诗:老师读第一句(首联),男生读颔联,女生颈联,全体读尾联。如果你觉的坐着不能表达情感,可以站着读,表演读,下面请听某某班诗朗诵——。 ——设计意图:教师紧紧围绕“万水千山只等闲”展开教学,因为这句话一方面上承“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启具体的“万水千山”,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其次,“万水千山只等闲”是红军伟岸形象的准确概括,符合“不怕”的基调,符合“长征”的实际,也符合“腾”“走”“暖”“寒”“喜”“开颜”等的动作及情感特征。再者,“万水千山只等闲”相对来说是一个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句子,它可以在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

(四)、在探讨“等闲”与“不等闲”中升华情感

质疑、探讨:

诗读到这里,你读懂了谁等闲?谁是等闲之辈?谁非等闲之人?

师生相机动态生成板书:——是等闲的,——是等闲的,——是等闲的,——不是等闲的,因为这是一支——的队伍!

小结:

这是一支智勇双全的队伍;这是一支视万水千山如等闲的队伍;这是一支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的队伍;这是一支笑到最后的队伍??

四、倾吐、研读

导语:这又是一首怎样的诗歌呢?

(一)、教师朗诵《读<七律长征>有感》:

读《七律长征 》有感

作者/余金元

穿越/湍急险峻的/万水千山,

是/一种/无奈,

更是/一种/执着与信念!

五岭的连绵,簇拥起/一路高歌的/浪花;

乌蒙的磅礴,彰显/气势如虹的/风华。

岷山的飞雪寒冰,草地的沼泽泥泞,谱写出/生死古今情。

金沙江水/拍岸的惊涛,卷起/智慧的欢笑;

大渡河桥/冰冷的铁索,凝固着/勇士的热血/和冲锋的号角。

二万五千里的铁血远征, 是生命的韵律诗!

在五十六字的咏叹调里,

咏叹着,

咏叹着/行进的足迹 !

(二)、练笔或研读:(二选一)

1、写《七律·长征》读后感。

2、阅读有关长征的故事,如魏巍的《地球上的红飘带》。

——设计意图:倾吐和研读部分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教学是一个变数,学生也是一个变数,作为教学设计,自然要考虑课堂中许多的变数,在变中生成,在变中调整,这是教学的一大特点。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山?水?等闲?——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联系、想象)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知事明情,冷暖是情感)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不怕——喜)

作者姓名:余金元 通信地址: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实验学校 邮编:213332 电子信箱:yujinyuan999@sina.com


第二篇:《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更多相关推荐: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洛阳市小语七班王学艺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禾阳完小文学灿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教学方案推广试用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材简介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提高课)

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导入课题同学们七...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教学对象分析通过观察发现高年...

人教版小学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第九册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2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启发学...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一概述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长征是第一篇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 产 党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说课稿

序号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五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2345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

圆的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民治小学张坤上周四我对所教的六1和六6两个班进行了第一单元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单元测试总体成绩还算比较满意但从试卷上和平时的作业上来看反应出来的问题还是比较多下面就这一单元近来的教学作以如下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