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论文

时间:2024.5.4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潘海成 指导教师 章启祥

分 院 工商管理分院 专业名称 工商管理

班 级 10工商1班 学 号 1020300127

2012 年 6 月 5 日

浅谈改进企业内部沟通的策略

摘要:沟通不良几乎是每个企业都存在的老毛病,企业的机构越是复杂,其沟通越是困难。往往基层的许多建设性意见未及反馈至高层决策者,便已被层层扼杀,而高层决策的传达,常常也无法以原貌展现在所有人员之前。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实现良性发展,建立沟通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势在必行。

一.前言

所谓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是将信息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逐渐广泛传播的过程。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沟通不良几乎是每个企业都存在的老毛病,企业的机构越是复杂,其沟通越是困难。往往基层的许多建设性意见未及反馈至高层决策者,便已被层层扼杀,而高层决策的传达,常常也无法以原貌展现在所有人员之前。

沟通管理是企业组织的生命线。管理的过程,也就是沟通的过程。通过了解客户的需求,整合各种资源,创造出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企业是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而沟通则是机体内的血管,通过流动来给组织系统提供养分,实现机体的良性循环。沟通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实质。

二、企业内部沟通存在的问题

通过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对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耳融目染,我们可以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内部沟通问题还是挺常见的,若是哪个企业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那该企业必定发展迅速。

一般来讲,企业的沟通有以下几种类型:高层之间,部门之间,部门内部,高层与部门之间。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企业内部沟通概括为三种主要类型的沟通:上下沟通,平行沟通,交叉沟通。

首先,在上下沟通中主要的沟通困境是,虽然下级不一定理解和肯定上级的观点和看法,但限于这种权属上下级关系,下级往往会接受并执行上级的解决方案。 其次,在平行沟通中由于双方都处于比较高的管理层次,对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都有一个宏观全局的认识,因此在沟通理解上一般没有问题。然而,沟通困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组织架构的不合理,业务流程的不合理,公司薪酬激励机制设计的不合理等因素,导致沟通双方在利益上出现冲突时,即使对于公司整体目标来说是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为了维护自身或本部门的利益,沟

通双方也有一方不愿意接受的情形,此时双方需要进行协调,平行沟通由此变为上下沟通。

最后,在交叉沟通中,由于双方接触和处理的事物不同,认识基础和认识层次也存在差别,因此极易出现不能理解的情形,而一方对另一方往往又没有直接的命令权,因此在不能理解的前提下,一方提出的观点或解决办法往往不被接受和执行,一方就会寻找另一方的上级进行沟通,此时交叉沟通变为平行沟通。无论何种沟通问题,在平行沟通,交叉沟通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演变为上下沟通,最终一般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但是,这种沟通方式只能作为临时的策略性的沟通机制,若公司大部分沟通都是以最终的上下沟通为主,那么,这对公司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都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另外,如果企业组织机构过于复杂、机构层次设置太多,那么,信息从最高管理者传递到最底层不仅容易产生信息的失真,而且还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失去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学者统计,如果一个信息在高层管理者(董事会)那里的正确性是100%,到了信息的最终接受者(职工)那里可能只剩下20%的正确性。这是因为,在进行这种信息沟通时,信息传递中间的各个层次都会把接受到的信息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处理,信息被传递者按自己的理解下传,造成传递到最底层的信息与高层管理者的最初信息相去甚远。

三、改进企业内部沟通的策略 我们工商管理专业从《企业管理》这一门课程中可以略微学到一些新颖而又实用的企业管理知识,当然其中也包括企业内部沟通管理。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由于员工之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性格气质、思维能力、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甚至在一个团队内部存在巨大差异时,必然导致相互不理解、不信任、不合作,造成各自为战的紧张关系。这时就需要沟通来增进彼此的了解。沟通是人的情感世界里的价值取向,是精神世界里的生命轨迹。人与人之间试着沟通,倾听心灵的声音,心灵便不会再寂寞与彷徨。浦江县局(分公司)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为员工之间相互交流创造机会,加深彼此之间的沟通。

1、建立健全规范公司会议系统。通过例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一方面使公司各种指令、计划信息及时上传下达,相互协调;同时让广大干部员工有机会在一起交流心得与经验,增进了解和信任,通过双向交流和信息互动反馈,使内部沟通渠道畅通无阻,使大家能步调一致,目标统一,彼此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2、建设企业文化,树立全员沟通理念。利用OA平台、黑板报等载体,把公司生产经营动态进行有效汇总,整合公司信息,统一全体员工思想;同时,开职工阅览室,让职工在工作之余有机会聚在一起学习沟通,丰富职业精神生活,创造人人能沟通、时时能沟通、事事能沟通的良好氛围。

3、开展各项活动,加强员工之间相互沟通。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活动,如登山、钓鱼、参观等集体活动。浦江县局(分公司)还适时聘请心理咨询师为全体员工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全体员工参观“江南第一家”感受和谐文化等,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同理,企业内部沟通也和安全工作一样,也要超前,必须从源头上消除不稳定因素,预防为先。浦江县局(分公司)以思想政治预警机制建设为重点,立足预防,重在疏导,通过建立工作流程,明确工作内容,深入展开超前式企业内部沟通。建立三级预警网络和责任体系。根据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的需要,建立了以所、队、部为基础,以科室为纽带,以和谐烟草工程领导小组为领导的三级预警网络和责任体系。其中,所、队、部这一层面主要是组建了思想动态信息员队伍,像价格、统计信息员一样开展工作。从各科室部门中选出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团队中有较强公信力的12名员工担任信息员,负责收集基层员工队伍中各方面的信息。通过每周与部门负责人、科长沟通交流,每月召开信息员工作例会,做到一级向一级反映、一级对一级负责,实行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报表制度和报告制度。


第二篇:帮忙整一篇组织行为学的论文


帮忙整一篇组织行为学的论文,题目如下,任选其一即可,2000字:

1、集权与分权;

2、工作绩效与满意度;

3、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

4、群体的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5、人际关系;

6、群体间的冲突。

组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决策制定过程将如何集权和如何分权。二战以后的20年里,在美国大企业公司中出现过一种分权运动,这在当时可能是一种健全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更多的分权都是件好事。 不同的决策要由不同的组织级位来制定,而制定某类决策的

最佳组织级位又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近年来,分权化的势头在减弱,甚至存在着某种走向集权的运动。分权和部门化的作法并非总是成功的,因而人们又趋于集权化。使决策重新趋向集权化的第二个力量是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引进。 一般人认为,分权是好事,集权是坏事,其实西蒙认为这种看法不一定正确。一个组织中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不能脱离决策过程而孤立地存在,有关整个组织的决策必须是集权的。同时,由于一个组织内决策过程本身的性质,分权也是必需的。

由于个人理性决策的局限性,为了保证决策的尽量合理和令人满意,建立决策组织和采取分权决策是必要的。在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决策权集中在最高决策层甚至是个人决策,是不利于正确决策的,分权决策则更好些。欧美、日本很多大企业实行的事业部制,就是这种分权趋向的产物。

对复杂的、具有多方面因素的问题,因个人不可能同时了解和分析其各个方面,故须把它分解为各个因素,由不同的专业部门来研究,并尽可能采取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来协助计划,分析各种参数,以便尽可能地了解各方面的因素和影响,作出较为合理的决策。

在谈到集权和分权问题时,西蒙特别提到了中层管理以及直线人员和参谋人员。当计算机最初用于中层管理决策时,出现过中层管理“衰亡”的某种征兆,故有人认为需要高级经理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多而中层管理人员少。但后来的事态发展却同这种认识相反,中层管理人员并没有减少。这是因为:一是自动化使得基层操作人员大大减少;二是对自动化决策和规划系统进行设计和维护的参谋性作业的增加,使得中层管理人员不能减少。而参谋单位的增长是以直线单位的减少为代价的。这种发展的最终结果一般是,随着直线组织的变小而使组织的层次减少,同时通过参谋职能的扩大而使组织扩展。这样,组织在某些方面来说比以前的结构更为复杂,跨越等级界限的各单位间的相互作用更多了。但是这种复杂性是可以容许的。这里所言的在管理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已不仅是一种推测,而开始有某种“案例研究”和一些系统调查来支持这种预言。

关于直线人员同参谋人员的关系问题,西蒙认为也应从决策过程的观点来看,但他不同意“只有直线指挥人员才有权作出决策”这一观点。为了解决直线指挥人员同参谋人员的矛盾,西蒙提出两条建议:第一,“狭义的统一指挥”,即

一个人可从几个上级接受命令,但当这些命令发生冲突时,他只能服从其中一个上级的命令;第二,“权力的分工”,即每

一单位在某一特定的领域内具有全权,在这个领域内它发出的命令是必须服从的。这两条可以分开单独使用或合并作用。

但西蒙的这两条建议没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被人认为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破坏了“统一指挥”原则。

管理学论文

浅谈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其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最后,总结了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三种激励方式。

关键词:激励;激励理论;激励方式

1、激励理论

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为了引导人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管理者可在了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改变个人的行动环境。对需要以及人内在动机和环境的激发。形成各种各样具体的激励理论,一般可将激励理论分为激励的需要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

1.1 激励的需要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19xx年出版了《人的动机理论》一书,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生理需要与安全、保障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而社交、归宿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需要。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2O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其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督导、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人际因素等方面。激励因素是指适合个人心理成长的因素,内容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调动积极性。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带来强烈的不满,但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并不能带来强烈的激励作用。

2.2 激励的过程理论

(1)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② 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Qp/Ip-Qo/Io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人的感觉。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③不公平的心理行为。当人们感到不公平待遇时,在心里会产生苦恼,呈现紧张不安,导致行为动机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逆反行为。

(2)期望理论。

弗鲁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M = V E

其中:M-一激励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V—— 目标效价,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期望值,这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

2、激励理论的启发

2.1 激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必须要考虑人的需求,别人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激励,这样的激励才是真正有效的。打个比喻说,如果一个濒临饿死的人你就是给他十座金山都没有用,还不如给他一个面包更直接、更有效。需要层次理论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能正确认识被管理者的需要多层次;努力把管理的手段、方法和员工的需要结合起来,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员工各种各种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

2.2 激励也要注意公平

不公平、不合理会带来心理挫伤。中国古代就有“不患贫,患不均”的说法。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为了避免职工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企业往往要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

2.3 激励目标的设置

在激励方面,期望理论启示管理者不要泛泛地采用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采用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而且在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在激励过程中,还要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加强期望心理的疏导。期望概率过大,容易产生挫折,期望概率过小,又会减少激励力量;而实际概率应使大多数人受益,最好实际概率大于平均的个人期望概率,并与效价相适应。

2.4 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

在制定激励政策之前,要对员工的所有需求做认真地调查,并制定一份详细的清单。然后将公司可以满足和不能满足的部分分开,划掉那些不能满足的部分。对可以满足的那部分进行认真研究,找出满足的途径,并将这些途径流程化(可操作化)。上述工作完成后,激励政策就有了雏形。下面,就要制定具体规则,即:得到某个激励等级的员工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另外,在每个激励等级上,都要设计几种不同的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要选择燕中的一种。.比如说,在某个激励等级上,有技术培训,公费旅游,休带薪假期等多个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一种。

激励政策本身也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了解员工的需求,及时将员

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这样才能使政策能够保持持续的有效性。

3、激励方式:

有效的激励,必须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来实现。按照激励中诱因的内容和性质,可将激励的方式与手段大致划分为三类: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和工作激励。

3.1 物质利益激励

物质利益激励是指以物质利益为诱因,通过调节被管理者物质利益来刺激其物质需要,以激发其动机的方式与手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因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是普通员工的共同愿望,它决定着员工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

3.2 社会心理激励

(1)目标激励。即以目标为诱因,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的方式。

(2)教育激励.具体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

(3)表扬与批评。是管理者经常运用的激励手段.

(4)尊重激励。管理者应利用各种机会信任、鼓励、支持下级,努力满足其尊重的需要,以激励其工作积极性。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员工参加管理。所谓职工参加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级参加企业决策以及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企业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②榜样激励。运用榜样激励,首先要树立榜样。选择

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行为确实是企业中的佼佼者,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其次要对榜样的事迹广为宣传,使企业的员工都能知晓,使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③竞赛(竞争)激励。在企业里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很多时候都要制定竞赛来激励员工。要注意目标不能太高或者太低,这样员工才会为这个目标去努力。要精心选好奖品,比较公平和公开的进行竞赛,而且竞赛完了一定要公布出来,才能达到最后激励员工的效果。

3.3 工作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对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来自于工作本身,因此,管理者必须善于调整和调动各种工作因素,搞好工作设计,千方百计地使下级满意于自己的工作,以实现最有效的激励。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工作丰富化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

工作激励是通过促进员工工作的丰富化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法,其实质就是让工作本身成为激励因素。优秀的企业不仅给员工发工资,还给员工的工作增添意义,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很有成就感,而且,尽可能地让他们扩大工作范围,允许他们经常调换工作,调剂他们的工作强度,促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乐趣。在这种情形之下,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干劲和热情。工作激励方法很值得我国企业运用和借鉴。现在国内发展型企业,多半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序技术性不高,专注面窄,重复性强,容易导致工作乏味和无聊,影响生产效率,如果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人轮换工序,使他们的生产操作从单调枯燥趋于丰富多彩,也许有些工人会从工作轮换中发挥出自己的更大潜力,从而确立几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自己真正喜欢干的工序来,这样他们一定会更愿意长久地在企业扎根,做更多的事来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

4、结语

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激励,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门学问,科学地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潜力,使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在实践中达到统一,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但在工作中就是不表现出来,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服从性、合作性差,服务质量差,工作效率低,轻则影响工作效率,重则引起客人投诉,令管理者十分头痛。这是缺少激励的表现。

员工激励就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员工潜能的过程。

员工的潜能是企业一笔巨大的财富,企业管理者如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将极大地提高服务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改善企业的市场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巨大的利润。这些都有赖于员工激励,员工激励是管理者实现其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员工激励的方法

一、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确立工作目标来激励员工。正确而有吸引力的目标,能够激发员工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斗志。

运用目标激励,管理者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要切合实际。目标的激励作用:目标价值x期望概率。“目标价值”即目标本身的价值,“期望概率”就是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讲,目标的价值和期望概率越大,其激励作用就越强。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是成反比的,目标定得越高,价值越大,则实现的可能性,即期望概率就越小。反之,目标越低,价值越小,则实现的可能性,即期望概率就越大。因此,目标的制定,不能盲目地求高、求大,而应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要使员工通过努力能够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使目标激励真正起作用,才能实现目标激励作用的最大化。否则,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还可能起消极作用,使员工丧失信心。

2.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层次、多方向的。除了企业的基本目标外,还应包括其它许多目标,如企业管理目标、培训和进修目标、技术考核目标和生活福利目标等。

3.要将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的具体目标。有了总目标,会使员工看到前进的方向,鼓舞员工实现总目标的斗志。但只有总目标,会使人感到目标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如果同时又制定出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就能使员工感到有实现的可能,就会将目标转化为工作压力和工作动力,既增大了期望值,也便于目标的实施和检查。

4.要将企业的目标转化为部门、各班组以至员工个人的具体目标。企业目标不仅要分解为阶段性的具体目标,还要转化为各部门、各班组以至员工个人的具体目标,使目标和责任联系起来,再加上检查、考核、奖惩等一系列手段,才能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施,才能使目标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二、角色激励

角色激励实际上就是责任激励,就是让个人认识并担负起应负的责任,激发其为所扮演的角色献身的精神,满足其成就感。

但是,如果一个人认识不到自己应负的责任,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出现“油瓶子倒了也不去扶”的现象,角色激励也就失去了其作用。所以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帮助员工认识和重视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于客人、对于企业以及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三、物质激励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物质的需求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也是个人在精神、智力、娱乐等各方面获得发展的基础。

管理者还应当清楚,物质奖励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激励,是上级管理人员对下属的行为和所取得成就的肯定,能够满足下属的成就感,同时,也表明上级对下属的认可和赞赏。

企业管理人员在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时,一定要注意公平原则,否则,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

反而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甚至造成矛盾,影响团结。事实证明,下属对领导者的能力和工作水平低大都可以原谅,而对领导者不能一视同仁,处理问题不公平,则往往表现出不能容忍的态度。

: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其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最后,总结了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三种激励方式。

关键词:激励;激励理论;激励方式

1 激励理论

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为了引导人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管理者可在了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改变个人的行动环境。对需要以及人内在动机和环境的激发,形成各种各样具体的激励理论,一般可将激励理论分为激励的需要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

1.1 激励的需要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19xx年出版了《人的动机理论》一书,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生理需要与安全、保障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而社交、归宿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需要。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其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督导、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人际因素等方面。激励因素是指适合个人心理成长的因素,内容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调动积极性。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带来强烈的不满,但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并不能带来强烈的激励作用。

2.2 激励的过程理论

(1)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②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Qp/Ip=Qo/Io

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入的感觉。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③不公平的心理行为。当人们感到不公平待遇时,在心里会产生苦恼,呈现紧张不安,导致行为动机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逆反行为。

(2)期望理论。

弗鲁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M=V x E

其中:M——激励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V——目标效价,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

E——期望值,这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

2 激励理论的启发

2.1 激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必须要考虑人的需求,别人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激励,这样的激励才是真正有效的。打个比喻说,如果一个濒临饿死的人你就是给他十座金山都没有用,还不如给他一个面包更直接、更有效。需要层次理论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能正确认识被管理者的需要多层次;努力把管理的手段、方法和员工的需要结合起来,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员工各种各种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

2.2 激励也要注意公平

不公平、不合理会带来心理挫伤。中国古代就有“不患贫,患不均”的说法。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为了避免职工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企业往往要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

2.3 激励目标的设置

在激励方面,期望理论启示管理者不要泛泛地采用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采用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而且在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在激励过程中,还要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加强期望心理的疏导。期望概率过大,容易产生挫折,期望概率过小,又会减少激励力量;而实际概率应使大多数人受益,最好实际概率大于平均的个人期望概率,并与效价相适应。

2.4 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

在制定激励政策之前,要对员工的所有需求做认真地调查,并制定一份详细的清单。然后将公司可以满足和不能满足的部分分开,划掉那些不能满足的部分。对可以满足的那部分进行认真研究,找出满足的途径,并将这些途径流程化(可操作化)。上述工作完成后,激

励政策就有了雏形。下面,就要制定具体规则,即:得到某个激励等级的员工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另外,在每个激励等级上,都要设计几种不同的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比如说,在某个激励等级上,有技术培训,公费旅游,休带薪假期等多个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一种。

激励政策本身也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了解员工的需求,及时将员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这样才能使政策能够保持持续的有效性。

3 激励方式

有效的激励,必须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来实现。按照激励中诱因的内容和性质,可将激励的方式与手段大致划分为三类: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和工作激励。

3.1 物质利益激励

物质利益激励是指以物质利益为诱因,通过调节被管理者物质利益来刺激其物质需要,以激发其动机的方式与手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因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是普通员工的共同愿望,它决定着员工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

3.2 社会心理激励

(1)目标激励。即以目标为诱因,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的方式。

(2)教育激励。具体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

(3)表扬与批评。是管理者经常运用的激励手段。

4)尊重激励。管理者应利用各种机会信任、鼓励、支持下级,努力满足其尊重的需要,以激励其工作积极性。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员工参加管理。所谓职工参加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级参加企业决策以及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企业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②榜样激励。运用榜样激励,首先要树立榜样。选择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行为确实是企业中的佼佼者,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其次要对榜样的事迹广为宣传,使企业的员工都能知晓,使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③竞赛(竞争)激励。在企业里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很多时候都要制定竞赛来激励员工。要注意目标不能太高或者太低,这样员工才会为这个目标去努力。要精心选好奖品,比较公平和公开的进行竞赛,而且竞赛完了一定要公布出来,才能达到最后激励员工的效果。

4.3 工作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对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来自于工作本身,因此,管理者必须善于调整和调动各种工作因素,搞好工作设计,千方百计地使下级满意于自己的工作,以实现最有效的激励。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工作丰富化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

工作激励是通过促进员工工作的丰富化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法,其实质就是让工作本身成为激励因素。优秀的企业不仅给员工发工资,还给员工的工作增添意义,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很有成就感,而且,尽可能地让他们扩大工作范围,允许他们经常调换工作,调剂他们的工作强度,促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乐趣。在这种情形之下,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干劲和热情。

工作激励方法很值得我国企业运用和借鉴。现在国内发展型企业,多半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序技术性不高,专注面窄,重复性强,容易导致工作乏味和无聊,影响生产效率,

如果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人轮换工序,使他们的生产操作从单调枯燥趋于丰富多彩,也许有些工人会从工作轮换中发挥出自己的更大潜力,从而确立几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自己真正喜欢干的工序来,这样他们一定会更愿意长久地在企业扎根,做更多的事来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

5 结语

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激励,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门学问,科学地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潜力,使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在实践中达到统一,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2 激励也要注意公平

不公平、不合理会带来心理挫伤。中国古代就有“不患贫,患不均”的说法。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为了避免职工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企业往往要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

2.3 激励目标的设置

在激励方面,期望理论启示管理者不要泛泛地采用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采用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而且在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在激励过程中,还要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加强期望心理的疏导。期望概率过大,容易产生挫折,期望概率过小,又会减少激励力量;而实际概率应使大多数人受益,最好实际概率大于平均的个人期望概率,并与效价相适应。

2.4 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

在制定激励政策之前,要对员工的所有需求做认真地调查,并制定一份详细的清单。然后将公司可以满足和不能满足的部分分开,划掉那些不能满足的部分。对可以满足的那部分进行认真研究,找出满足的途径,并将这些途径流程化(可操作化)。上述工作完成后,激励政策就有了雏形。下面,就要制定具体规则,即:得到某个激励等级的员工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另外,在每个激励等级上,都要设计几种不同的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比如说,在某个激励等级上,有技术培训,公费旅游,休带薪假期等多个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一种。

激励政策本身也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了解员工的需求,及时将员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这样才能使政策能够保持持续的有效性。

3 激励方式

有效的激励,必须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来实现。按照激励中诱因的内容和性质,可将激励的方式与手段大致划分为三类: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和工作激励。

3.1 物质利益激励

物质利益激励是指以物质利益为诱因,通过调节被管理者物质利益来刺激其物质需要,以激发其动机的方式与手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因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是普通员工的共同愿望,它决定着员工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

3.2 社会心理激励

(1)目标激励。即以目标为诱因,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的方式。

(2)教育激励。具体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

(3)表扬与批评。是管理者经常运用的激励手段。

(4)尊重激励。管理者应利用各种机会信任、鼓励、支持下级,努力满足其尊重的需要,以激励其工作积极性。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员工参加管理。所谓职工参加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级参加企业决策以及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企业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②榜样激励。运用榜样激励,首先要树立榜样。选择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行为确实是企业中的佼佼者,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其次要对榜样的事迹广为宣传,使企业的员工都能知晓,使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③竞赛(竞争)激励。在企业里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很多时候都要制定竞赛来激励员工。要注意目标不能太高或者太低,这样员工才会为这个目标去努力。要精心选好奖品,比较公平和公开的进行竞赛,而且竞赛完了一定要公布出来,才能达到最后激励员工的效果。

4.3 工作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对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来自于工作本身,因此,管理者必须善于调整和调动各种工作因素,搞好工作设计,千方百计地使下级满意于自己的工作,以实现最有效的激励。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工作丰富化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

工作激励是通过促进员工工作的丰富化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法,其实质就是让工作本身成为激励因素。优秀的企业不仅给员工发工资,还给员工的工作增添意义,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很有成就感,而且,尽可能地让他们扩大工作范围,允许他们经常调换工作,调剂他们的工作强度,促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乐趣。在这种情形之下,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干劲和热情。

工作激励方法很值得我国企业运用和借鉴。现在国内发展型企业,多半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序技术性不高,专注面窄,重复性强,容易导致工作乏味和无聊,影响生产效率,如果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人轮换工序,使他们的生产操作从单调枯燥趋于丰富多彩,也许有些工人会从工作轮换中发挥出自己的更大潜力,从而确立几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自己真正喜欢干的工序来,这样他们一定会更愿意长久地在企业扎根,做更多的事来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

5 结语

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激励,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门学问,科学地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潜力,使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在实践中达到统一,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中的一种最重要的资源,如何合理地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激发人才的潜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着企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竞争。

现代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员工绩效问题,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企业留不住人才,有很大程度上说明企业激励机制出现了问题。企业人员流动率高,缺乏一定人员稳定性,这本身就给企业持续发展

带来了很大危害,也影响本企业内部员工的团队士气和凝聚力,间接导致生产能力下降.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优秀的人才,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成为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研究的重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在于“吸引人,激励人,留住人,发展人”。面对着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竞争和企业本身的绩效问题,构建现代企业激励机制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迫切需要研究的任务,先从激励谈起。

一、激励的概念与过程

激励对于组织经营至关重要。员工对组织的价值并不是取决与他的能力和天赋,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动机水平的高低。无论一个组织的现代化程度有多高,除非作为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载体的员工被真正激励起来,否则它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要了解激励,首先需要理解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一)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等物质需要及对归属、爱等社会需要。需要未能满足的状态,会产生一种驱动人采取行动满足需要的压力,这种压力只有达到目标,满足需要时才会缓解或解除。

动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能否以及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要。动机有三个要素:决定人行为的方向,即选择做出什么行为;努力的水平,即行为的努力程度;坚持的水平,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自己的行为。

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做某种行为是因为行为本身,因为这种行为可以带来成就感或者个体认为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外在动机是指人为了获得物质或社会报酬或避免惩罚而完成某种行为。完成某种行为是为了行为的结果,而非行为本身。

员工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影响员工在工作中的偏好。具有内在动机的员工更看重的是工作的本身,热衷于寻找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为此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出于外在动机的员工更看重工作的结果,丰富的报酬,显赫的地位会使其高兴。

(二) 激励和激励机制的概念与激励过程

激励一般是指一个有机

体努力追求某些即定目标的意愿程度,其目的在于满足有机体的某些需要。激励机制,是指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总和,也就是指企业激励内在关系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总和。激励机制包含两个要素:第一,发现他需要什么,然后用这个事物作为员工完成工作的报酬。第二,确定他的能力是否可能完成这项工作,也就是说,需要和能力是实现激励功能的两个要素。激励并不是无条件地简单满足员工的任何需要,而是要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组织绩效提高的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要,要对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予以控制。例如员工在上班时间有社交需要,他可能会擅离职守去会友来满足这种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不仅不会导致组织绩效的提高,反而对组织有害。而且有些需要被过度满足后反而会导致绩效下降。

员工激励是一个过程,是员工行为发生前后相互关联的因素链。了解这个因素链,便可因人而异地实施激励方案,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在激励员工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否很高?如果不是很高,则不仅要激励员工的动机,而且要提高他的工作能力,并且进行绩效评估,发现问题并寻找修正措施。

二、西方员工激励理论

激励的理论的特别多,差不多所有的激励理论,都透着一个共同的基本原理,人们愿意做那些能够从中得到报偿的事情。

总的来看,现在的激励理论包括两种形式,即满足/内容理论和过程理论,又大概可分为五大类:需要理论,强化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强调的是什么因素激励员工努力

工作来提高工作效率,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金钱是否能够激励员工付出更多的努力。过程型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员工如何被激励去努力工作的。

(一) 内容型激励理论

● 需要理论 激励因素是一种助推器,它促使人们尽力满足他们某些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没有满足的愿望产生激励,而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会产生激励。主要的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需要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需要分类法和ERG理论。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19xx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需要的强度并不是都相等的。他将人的动机由低到高分为五层,形成阶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一层生理需要。包括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物质需要,诸如对食物、水、遮蔽所,睡眠等身体的需要。

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主要针对身体安全和经济安全,以保障身心免受伤害。

第三层次是社交的需要。人们在获得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之后,便希望能够与人友善相处,在融洽的人际气氛中工作和生活。人们渴望友爱,渴望成为某一组织或团体的一员。这种需要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

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即寻求自信、自立、成就、知识、地位、受人赏识,受人认同和受人尊敬的需要。人们的尊重需求也体现为自尊的要求。一个人一旦不能够自尊,或长期不被人尊重,便会导致自卑,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

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一层的精神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以上五种层次的需要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主要依靠外部条件或因素,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这两个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马斯洛的理论假设人的需要是从最底层的生理需要开始的,由低到高,依次向上,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被激发并起到激励作用,而且,一般认为,后两种需要是很难达成的。

(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在他的专著中,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工作中的满足因素与工作内容有关,称为激励因素;工作中不满足因素与工作的周围事物有关,称为保健因素。赫茨伯格将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分为两类,即比较低级的需求和比较高级的需求。比较低级的需求包括生理、安全,社交需求,而比较高级的需求才会产生激励作用。赫茨伯格认为:满足比较低级的需求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而满足比较高级的需求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他指出保健因素并不是好的激励方式,因为较低级的员工需要比较容易获得满足,还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也不能激发其积极性,从而提高产值。赫茨伯格也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是从人的内部,从工作本身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通过丰富工作内容,提供获得成就感,认同感,承担责任和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这些因素才是激励因素。

(3) 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又称为三重需要理论,由麦克莱兰和亚特金森提出的。他们认为人有三种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所谓成就需要是指追求卓越,实现目标和寻求成功的驱动力。成就需要高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倾向于挑战性的工作和乐于看到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评价等特点;所谓权力需要是指试图影响别人顺从自己的愿望。权力需要强的人喜欢“发号施令”,倾向于驾驭别人。提供权力对这种人有激励作用;所谓亲和需要是指寻求与别人建立友善且亲近的人际关系的欲望。在工作群体中建立融洽的气氛对这种人有激励作用。

不同的人三种需要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在对员工实施激励时需要考虑这三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以便提供能够满足这些需要的激励措施。例如,企业家的需要结构是高成就需要,低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管理

者的需要结构是高权力需要,低亲和需要和中成就需要,而技术专家的需要结构是高成就需要,低亲和需要和中权力需要。

(4) ERG理论

耶鲁大学的阿尔德福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修改后的马斯洛理论成为ERG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主要分为三种,即生存需要(E,Existence),相互关系(R, Relatedness)和成长(G, Growth),称之为ERG理论。ERG理论的第一层需要生存需要与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对应;第二层次需要相互关系需要,与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尊重的外在部门相对应;第三层次是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与马斯洛的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对应。

阿尔得福认为,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

● 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也被称之为刺激理论或诱导条件理论,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工作绩效与奖励之间的客观联系,得到奖励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得不到奖励的行为不予重复。同时,反馈可以同样扮演强化的角色,虽然反馈可能即非奖赏也非惩罚,但反馈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它在塑造人的行为上起着重要作用。 ●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强调,个人的期望可以激发出个人向上的力量。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决策是三个普通观念的产物,即价值,绩效获奖估计与期望。价值是员工对奖励价值的评价,绩效获奖估计是指高工作绩效能够受到奖励的可靠性,而期望则是员工对自己通过努力的工作获得良好绩效的信心。这三个方面影响着员工潜力的发挥。那些认为自己能通过努力带来工作的高绩效并且估计到其成就能获得奖励的员工会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并且他们所得到的奖励和他们期望的相一致。这促使其保持这种工作积极性。这三者关系可以用下式表述。

价值×期望×绩效获奖估计=动机 期望模型中的三个因素可以有无穷多的组合,产生最强动机的组合是高价值、高期望和高获奖估计。如果得到报酬的愿望高,但是另两个估计的概率值较低,则动机充其量是中等水平。如果期望和绩效获奖估计很低,那么价值就是很高,动机也会很弱。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 手段-期望理论 手段-期望理论可以用下式来表达:

努力 绩效 报酬

依据这个理论,薪酬能否成为一个激励因素取决于努力、绩效、报酬三者的关系。也就是说,员工的努力工作会带来高绩效,并且高绩效与高报酬相对应。仅仅在努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联系强度和工作绩效与报酬之间的联系强度足够大时,金钱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激励因子。

● 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xx年提出公平理论,对此作了专门的阐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产出-投入的比率相比较,来进行公平判断。忠诚和承诺,时间和努力,创造力,以及工作绩效。员工的产出包括薪酬、福利、工作安全、成就感、认同感,工作的挑战性等。值得注意的是,员工比较的是他对投入、产出的知觉,而并非是投入、产出的客观测量结果。

某人的产出 ? 其他人的产出

某人的投入 其他人的投入

员工进行公平比较时可进行纵向比较,包括员工将自己的工作和报酬与同一组织中把自己的工作和报酬与过去的相比较,也包括员工将自己在不同组织里相比较;也可进行横向比较,包括员工将自己的工作和报酬与同一组织内其他人员相比较,也包括与其他组织员工的工作和报酬相比较。如果员工通过比较,感受到自己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会大大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感受到不公平的员工可能会采用以下方式来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1、改变自己的投入或产出。如,如果员工觉得自己产出少,而投入多,他将减少投入或要求加薪。

2、改变被比较者的投入或产出。如,感到报酬不足的员工会向上级部门汇报被比较者工作不够努力,让上级迫使被比较者提高努力程度或减少其报酬。

3、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感觉。包括对自己的感觉,例如,认为自己报酬过度的员工可以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太大,工作难度更高,工作更快,这也是一些拿到很高报酬的人不内疚的原因;也包括对被比较者的感觉,感到报酬不足的员工认为被比较者的实际表现比想象好得多。

4、改变参照对象。例如,员工认为原选的对象较特殊,而去重新选一个更合适的被比较者。

5、辞职。这是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员工经常所做的选择。

激励过程是动态的管理过程。人力资源管理者若沉醉于员工受到激励后所焕发出来的高昂情绪中,而不去研究激励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变化,难免出现事倍功半,虎头蛇尾的结果。

公平理论给管理者的启示包括:加强体制改革,贯彻效益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原则,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另外,根据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来给予报酬,并确保不同的员工的投入/产出比大致是相同的,以保持员工的公平感;因为公平感是员工的主观感受,应经常注意了解员工的公平感。对于有不公平感的员工应予以及时的引导或调整报酬。

● 目标设置理论 美国心理学教授洛克于19xx年提出“目标设置理论”,他指出外来的刺激(奖励、沟通、监督的压力等)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并且目标越明确,目标难度越大,取得的成绩就越大。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还指出,如果员工对组织的发展目标不甚了解,对自己的职责不清,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必将大大降低目标对员工的激励力量。这里的目标设置应具有SMART原则,即目标的具体性(Specific),目标的可测量性(Measurable),目标的可实现性(Achievable ),目标的可行性(Realistic),和目标的时效性(Time)。

三、激励理论在我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 A公司的激励问题及对策

人力资源竞争不仅在于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激励和保留。在人力资源竞争中,必需提到薪酬管理,也就是工资问题,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有一个有效的薪资系统。有竞争力的薪资就是高薪吗?但事实并非如此。下面讲述一个工资总额不低,但明显缺乏竞争力企业实例。

A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的生产型企业,主要产品是汽车配件和饰件,为华东地区的整车厂提供配件。全厂共有员工21000多名。近年来,A公司在市场上的营销做得非常成功,在国内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销售业绩连年翻番。

但是,随着A公司的迅速发展,公司原有的管理体系越来越与企业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尤其是员工对薪资的抱怨成了管理层与被管理层矛盾的焦点。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司给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的薪资在市场上几乎没有吸引力,导致核心员工频繁跳槽,而招聘难度又很大;公司的决策层认为公司每年支付的薪资总额已经很高了;公司内部从中、高级管理人员到车间工人,都抱怨工资太低;虽然月月有奖金,奖金占总现金收入的比例的近1/2,但是员工仍然不满意;员工感到公司付薪不公平。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秩序的稳定和员工的积极性。决策层即感到事态的严重与紧急,有感到棘手,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解决。

A公司的具体问题有:

首先,公司没有对组织内部职位进行科学的评价,缺乏公平付薪的基础,当然无法公平地确定企业中不同职位之间薪资水平的差异。

其次,薪资数据违背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脱离了市场水平。

再次,工资档次拉开幅度不够大,即不能激励先进,留住核心员工,也不能鞭策后进;奖金太高且过于普遍,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A公司在建立一个能起到有效的薪资系统中,要求达到“三项公平”,即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及员工个人公平。所谓外部公平,就是指依据市场水平。内部公平是指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坚决拉开企业内部员工的分配差距,主要向责任重、效率高,贡献大的员工倾斜。所谓员工个人公平指的是薪资与绩效挂钩。因此,建立薪资系统的第一步是采用要素比较法,进行职位分析,评估职位价值,确定岗位工资。A公司在创业初期,企业也不可能有经济能力给员工提供高薪,更为实用的激励手段是给员工创造晋升机会,赋

予其更多的责任,而且将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用,有利于保持员工的积极性;正因为A公司发展了,老的员工把自己看作元老,认为自己所得与付出不成比例,造成对其薪资不满,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在建立有效的激励薪资系统中,要加强内部有效沟通,沟通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另一方面,从A公司实际的给薪方式出发,建立与绩效管理制度相结合的薪资体系。对于那些从事基础性工作的员工,要参考劳动力市场工资状况,使其基本工资不低于市场平均工资。减少奖金比例,以此增加员工的收入安全感。对于那些从事重要职位的员工,有效地利用绩效考核体系,同时,通过培训、福利政策,完善企业文化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激励员工,激发最大的工作积极性。在奖金体系上,根据企业经济状况和员工个人绩效进行分配,使企业业绩与个人利益相挂钩。

现在许多企业都认识到,如果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拥有优秀的人才,而基于绩效考核的薪酬制度是企业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关键。

(二) 目标管理在现代企业实践中的应用

目标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应用十分广泛,其理论基础来源于激励理论中的目标设置理论。目标管理的基本核心是强调组织群体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而且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

目标管理的目标制定可以自上而下的进行,也可以自下而上的设置,这两个过程互相结合,将组织的目标层层具体化,明确化,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目标层级体系,使得每一个员工都有明确、可行的与部门和组织目标紧密联系的目标。组织的目标被分散为员工各个的目标。员工目标的实现意味着组织目标的完成。

目标管理有四个要素:目标的具体化,参与决策,限期完成,绩效反馈。

1.目标具体化指明确地、具体地描述预期的效果。比如,不应笼统的要求提高产品产量,降低产品次品率,而应具体到可实现的百分点。

2.参与决策要求在制定工作目标时,涉及目标的所有群体共同制定目标,并共同规定如何衡量目标的实现程度。而不是上级单方面地指定下级的工作任务。

3.目标管理要求每一个目标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4.绩效反馈是指不断给予员工一些关于他们目标实现程度或接近程度的信息,使员工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进展情况,掌握工作的进度,从而进行自我督促和激励,发挥其工作积极性。

四、构建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一些思考

激励对于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如何建立一个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激励机制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从一些实际常见的企业激励问题分析出发,来思考一下什么是可行的激励机制

一)确定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但高薪是否为强劲的激励措施?

现代企业中有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象员工的激励问题,认为只要给他们汽车,房子,高薪等物质利益,就能留住员工,激励员工,其他的一切问题也都好解决。但情况并不是这样。

高薪并不是有效的激励措施

显而易见的问题,一个员工在企业中取得工资的多少和怎么取得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企业老总给员工无论多少工资,并不能保证此员工一定卖力地为他效劳,即使他出于感恩也许会卖命地给你干。让我设想一下两种工资机制。一种是给员工固定工资,但没有奖金;另一种是没有固定工资,但依据员工业绩,从利润中提成。设想一下,不说两个工资机制下员工的个人收入,但从员工的工作态度上,两者肯定有所差别。

从员工角度来说,他更愿意从事一种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因此他更偏好于到设置第一种工资机制的单位工作;但从企业角度看,第二种工资机制更利于激励员工。因此,在设计企业激励机制时,要明确拿多少和怎么拿的区别。

低薪也是筛选员工有效的机制

新设公司和比较成熟的大公司之间的激励机制应有所不同。对于一个新设公司来说,资金实力不强,现金流量一般而言比较紧张,而且新设公司较难从金融机构贷到资金。因此,新设公司应当减少在现金方

面的支出。高薪对新设公司而言不太可行。

对于一个新设公司,招聘员工时要挑取有创新进去能力和一定冒险精神事业心强的人,并且低薪将那些只图物质利益的人拒之门外,摆在新设公司面前较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较好地结合起来,稳定员工队伍。这本身有利于保持整个队伍的士气。

应设计实际可行的薪酬方案

企业内部不同的员工,其个人偏好也有所不同。对于公司自己认为应当培养核心员工的人可以考虑采用职位、股权而非奖金来激励。对于一般员工,收入方面的奖励可达到其努力工作的目标。而对于不同年龄的员工,也应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一个较大年龄的员工来应聘,他不可能奔着事业来的,对于这样的员工,薪酬而非股权才是更合适的激励。而且,对于他们而言,追求稳定性是该年龄层次的特点,另外,工资构成上,固定工资要占较大的比例,奖金比例适当地降低一些更为实用。

而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提供一个让其充分发挥才能和潜力的环境以及职位上的激励更为有效。对于这样的人,工资的构成中固定工资比例小一些,而奖金比例应高一些,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措施。

(二)激励也需技巧,克服激励过程中常遇见的问题

企业老总们都想通过自己的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来为他们工作,但实际的激励效果却不那么明显。他们往往单凭经验或感觉行事,常常步入无效激励的胡同。

问题之一:士气低落才激励 很多管理者都认为激励上常规性的工作,无须花太多的精力。其结果呢,至到公司内部人员频繁跳槽,才认识到激励的重要性,但已为时过晚。激励应保持连贯性,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留住人才。

问题之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失偏重,形式单一 现实中,一些企业老总并不总是考虑员工的内心需要,即马斯洛的高级需要。在激励时不分层次,不分形象,不分时期,都给予物质激励,形式单一,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造成企业费事费财,激励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激励时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进行有机的结合,必须在形式上多样化,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激励效应的最大化。在激励前,一定要搞清楚员工最需要什么,而且想方设法满足他,并且形式灵活,才能有利于激励效果。

问题之三:轮流坐庄搞平衡,挫伤了先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激励过程中往往难以做到拿真正标准来衡量,评先评优轮流坐庄,今年你当,明年我当,年年如此,年年走过场,先进不再带头,后进保持着落后,激励成为可有可无的工具。

问题之四:缺乏考核依据,激励成为无源之水 一些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工作标准,难以对员工进行合理的业绩考核。企业效益好时,领导一拍脑袋,就发奖金,多少研究一下就敲定。大多的企业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当官”的多拿一些,员工少拿一些。奖金成了“大锅饭”,发了白发。激励下属应当有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对工作业绩的考核。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激励机制,要让员工明确工作目标,并且清楚实现目标后能得到什么回报,这才能调动大家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 以人为本,有效激励员工,确定富有人性化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激励人才过程中,企业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切实体现出对员工保持不变的尊重,才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1) 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内部沟通与协调工作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因此,人力资本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员工是公司最为重要的资产,他们值得信赖,应当受到尊重,能参与与工作有关的决策,会因为受到鼓励而不断成长,以及希望实现他们自己的最大潜力。

沟通是一种很好的激励。企业在决策过程中,要建立起上下畅通的言路,使领导和员工之间的能够就一些分歧进行沟通,对那些关系员工利益的事情进行协调,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 为员工安排的职务必须与其性格相匹配

每个人都有性格特质。比如,有的人安静被动,另一些人则进取而活跃;一些人相信自己能主宰环境,而有些人则认为自己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环境的影响;一些人乐于挑战风险,而另有些人倾向于规避风险。组织行为学有关性格与职业的阐述中指出,员工的个性不相同,他们从事的职业也应有所不同。与员工个

性相匹配的工作才能让员工感到满意、舒适。比如说,喜欢稳定、程序化工作的传统型员工适宜会计、出纳员等工作,而充满自信、进取心强的员工则适宜让他们担任项目经理、公关部长等职务。如果让一个人干一种与其个性不匹配的工作,工作绩效可想而知的。

(3) 慎重奖励,针对不同的员工进行不同的激励

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若干层次。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员工就会转向其他需求。由于每个员工的需求各不相同,对某个人有效的激励措施可能对其他人就没有效果。管理者应当针对员工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个别化的激励。比如说,有些员工偏好于工资,而有些员工偏好于休假。有针对性的激励容易使员工觉得自己享有地位和受到尊重。

4) 激励机制要保持公平

员工工作中难免将自己的报酬与其他人比较,如果员工感到不公平,会造成其失望,不再努力工作甚至跳槽的可能。管理者在设计薪酬时,员工的经验、能力、努力程度等应当在薪水中获得公平的评价。只有公平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5)为每个员工设定具体而适当的目标,对完成目标的员工进行奖励

有证据证明,为员工设定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通常会使员工创造出更高绩效。目标会使员工产生压力,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另外,对完成既定目标的員工进行奖励,以强化他的进步行为。

总而言之,激励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面对着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竞争和我国现代企业本身固有的劳动者积极性不高、生产率低下等情况。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着对人才恒久的吸引力,一个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的建立显得格外关键。

更多相关推荐:
组织行为学 论文题目

?请根据提供的参考答案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五个问题任选三个做具体分析。要求??(1)使用A4纸张或信纸书写,字迹工整、清楚,打印稿不计分。?(2)不低于4000字。要求在封面写明课程名、论文题目、作者姓名、…

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行为学论文————关于提高团队凝聚力众所周知,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无论是部门,还是生产小组,无时无刻都存在着团对的形式。不管是规定的,还是潜移默化形成的,但终归而言,那是一个团队,不管人多还是人少。盈利是…

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行为学结课论文大学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院xx学院专业xx姓名xxx学号xx指导老师xx日期20xx年06月摘要3一学生自学为中心与教师指导相结合511新型教学法之问题教学法512提倡选择问题教学的理由...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写作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期末论文写作大纲一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掌握文献检索与利用资料信息获取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二要求课程论文选题必...

组织行为学工作满意度调查报告

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一调查的目的进行数据测试调查员工工作满意度状况二调查时间20xx年4月26日三样本人数30人四调查方式向先锋软件公司的一个工作部门的部分员工下发了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以不记名的方式进...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写作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期末论文写作大纲一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掌握文献检索与利用资料信息获取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二要求课程论文选题必...

08220xx029-组织行为学与调查报告总结

实训总结-----组织行为学及其调查报告(管理学院人力081班问芸08220xx029)本学期参加组织行为学的实训,老师的授课深入浅出,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以及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门研究领导者如…

浙大20xx《组织行为学》课后作业第一次答案

浙大20xx组织行为学课后作业第一次答案1什么是组织组织的特点有哪些答广义组织是很多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就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狭义人们为了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

组织行为学二学习心得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学习心得臧岩兵通过对第二章的学习主要有以下心得体会一能力知识点每个人在能力方面都各有强项和弱项这使得个体在从事某项具体工作或活动时相比其他人来说可能更为有利或更为不利从管理的角度问题在于了解人们...

组织行为学学习感想

谈谈组织行为学学习的一点体会自己的工作本身就是管理说管理即谈到人谈到人即想到行为而行为的目的又是为了组织由此见组织行为学实在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带着排疑解惑的心情参与到课堂中去可一学完突然让我对此有个说法有个概念想...

组织行为学第八章学习心得

组织行为学第8章情绪和心境学习心得臧岩兵理性是且公是激情的奴隶除了遵从和服务于激情不能再觊毹其他名号大卫休谟一情绪和心境二情绪劳动三情感事件理论四情绪智力五情绪和心境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六本章小结及对管理者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学习心得

组织行为学第7章基本的动机概念学习心得臧岩兵动机就是一切你可以做两个人的工作但你不是两个人相反你必须充分激励另一个人然后再让他去激励他的下属李亚柯卡一通过改变工作环境的本质进行激励二员工卷入方案三奖励员工

组织行为学论文(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