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分析

时间:2024.4.30

20##年呼伦贝尔市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一、  命题依据、范围与原则

 20##年中考历史试卷以教育部20##年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命题。在充分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关注时事热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综合、分析等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在考查过程中坚持了基础性、发展性、时代性的原则,体现了源于教材又略高于教材的原则。

可以说,我们依托科学的依据、原则和合理的范围,编制了20##年的中考历史试卷。这份试卷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二、  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覆盖面较广。20##年中考历史试卷最大限度的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知识点分布合理,覆盖面较广。四册书的五个时间段的知识点都有所涉及。在考查的过程中注重识记层次的考查,突出基础性。

2、注重能力,迁移性较强。试卷提供了教材和教材以外的新材料,形成新的问题情境,并注意与教材主体内容有机结合,既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查了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热点,开放性较大。联系社会热点是咱们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今年的历史试卷和时事联系密切,关注了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的综合能力。例如Ⅰ卷选择题第18、21、22、28题考查的是历史周年大事,Ⅱ卷的第3题对经济危机这样的社会热点、焦点予以关注。试卷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不仅体现了历史的教育价值,也在无形中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4、注重图表,实效性较好。今年历史试卷涉及到的图表题较多,例如Ⅰ卷16、20、23题,都是教材图表转换题,16题是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沙皇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示意图》。23题是九年级上册第二课《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示意图。20题是今年争议比较大的一道题,有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它超纲了,其实不是。它是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这课的《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在这张示意图中,有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教师在指导学生记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时候就应该指导学生辨析这张示意图:最大的经济特区、最北的经济特区等。这道题考查的就是考生对地图的关注程度。第25题是图片直观题,Ⅱ卷第1题、第2题也都是图表题。试卷就通过这些图表的转换、提示,使学生获得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知识到能力的提升过程。

、学生得分情况统计与分析

(一)Ⅰ卷学生得分情况统计

 

今年的历史试卷形式发生了变化,分为Ⅰ卷的选择题和Ⅱ卷的材料分析题和综合题。

Ⅰ卷选择题注重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内容涵盖面比较广,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多,试题难度适中。可是从学生得分情况的柱状统计图看,考生得分率起伏较大。其中24、25、26、30题得分率较高,17、20、22、27题出错率较高。什么原因使学生的得分率起伏如此之大呢?我们来看一下题:24、25、26、30题都是由知识点直接转化为采分点的题。17、20题是由知识点间接转化为采分点的题,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22、27题是组合知识点转化为采分点的题,学生如果辨析能力不强很容易失分。

学生在Ⅰ卷失分的主要原因是:1、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2、准确记忆、辨析和比较的能力较差。3、学生阅读理解知识,获取有效信息和隐性知识的能力较差。

Ⅰ卷的试题比例在今年的中考中有所增加,由原来的12道题增加为15道题。分值占到了总分值的一半。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选择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做选择题的一些技巧:例如,四选一,往外踢,变成三选一,变成二选一,变成唯一。在训练中既要速度又要质量。一定要让学生抓住选择题的基础分。

(二)Ⅱ卷学生得分情况统计

20##中考历史试卷Ⅱ卷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得分率的统计分析

(抽查全市300份)

 


Ⅱ卷包括材料分析题和综合题。我们对全市300名学生的Ⅱ卷进行了抽样分析。从学生得分情况可以看出:无论是平均分、及格率还是优秀率,材料分析题都大大低于综合题;二者的及格率、优秀率都偏低。说明材料题的难度比较突出,Ⅱ卷识记部分的比例稍小;理解和运用部分的比例偏大。就是说Ⅱ卷更偏重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材料题的答卷情况。材料题涉及到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的内容。共设4个小问。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答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错别字较多;知识点混淆。如奕䜣专有名词的书写错误,洋务运动的中央代表人物与地方代表人物混淆;目的与性质混淆;口号出现前后颠倒。这种由知识点直接转化为采分点的题,由于学生死记硬背,稍微不熟练就导致失分。

2、阅读、概括能力较差。这道题学生得满分的极少,学生只能根据材料一回答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能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提示语写出“引进机器设备”。

3、学生不会活学活用历史基础知识,对“企业性质”这一历史概念模糊,导致丢分。这就是课标当中明确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点,但由于学生死记硬背,不会活学活用。

4、抓不住关键词,知识要点回答不全面、专业术语表达不准确,答题不规范。如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答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或答成“促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综合题的答卷情况。综合题中的第2题其实也是一道材料题。它图文并茂,材料通俗易懂,设问明确,创设新的历史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现象的宏观感悟、认知,它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的简单复制就能完成的,而是对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考查,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充分理解、运用和再认基础上的,因此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语言不严谨,表述不清楚,繁琐,大多数学生不会用历史术语。如三角贸易三个路线中携带的物品写的五花八门:大到军舰,小到美洲的可可豆,还有一部分考生对三角贸易这段历史史实不清,出程就带着奴隶,中程运送奴隶,归程又把奴隶带回来了。导致由知识点直接转化为采分点的题都不能得分。

2、语言组织不到位,不能深挖材料,不会拓展,只会从材料中摘录原文,而没有能力将它们概括总结,缺乏理解、分析能力。如大多数学生能回答出英国“占领孟加拉”, 却不能分析概括出这是一种“殖民扩张”行为;能回答出“窃取国库”, 却不能分析概括出这是一种“殖民掠夺”的行为。学生没有论从史出的能力。

3、学生缺乏审题的能力、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材料题的答题技巧掌握不够熟练。大部分学生没有结合材料回答问题,首先没按题目要求“概述现象”,所以就没有概述出材料一是“三角贸易”,材料二是“殖民掠夺”,所以就无法把握“对西方和东方造成的影响”。

综合题的第3题是时事热点题。本题通过呈现热点问题创设历史情境,切入经济危机这一主题。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重视学生审题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有一定梯度。学生在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题中有多处都有限制性的词语要求,“这次危机”“显著特点”“显著成效”“参照新政”等,部分考生在作答时忽视了这些限制要求,导致答非所问。

通过分析学生答卷中存在的失误,可以归纳出以下三个典型问题:

⒈史实错误,时空模糊

部分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基本史实生疏,基本概念混淆,存在知识盲点,有明显的史实错误。历史时空概念模糊。部分考生对材料中提供的时间、空间不敏感,以及相关时段发生的大事把握不准,导致不能正确答题。

⒉综合能力缺乏

第一、审题能力不足。部分考生不认真审题,对题意的理解不够,以致答案要点不全。这表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习惯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却很少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领会诠释史料的能力较差。部分考生读不懂材料,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缺乏归纳、提炼能力,尤其对图表材料,学生不善于把图表材料转换成文字材料,没有注意材料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作答时乱抄材料、甚至不做。

第三、书面表达能力偏差。

一是不用历史语言作答,口语较严重。二是理解了题意,但不会准确表述。

⒊不能规范答题

第一、答案缺乏条理。一些考生平时缺乏必要的训练,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对答案不加整理和归纳,想到哪写到哪,杂乱无章,不分要点,层次不清,甚至文不对题。

第二、书写不够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书写不清楚;二是在卷面上乱划;三是错别字较多。

第三、答错试题位置。由于考生心理压力过大或考试紧张,将答案写错位置。

我们细致的查摆问题,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那么对于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我想谈几点建议。

四、对今后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1.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活动。

《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课程设计思路、三维目标、内容标准层次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反映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是初中历史教学、备考、命题的主要依据。

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不能停留在浅层次上,要注意挖掘隐性知识。要了解课程标准对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的要求,分清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层次的要求,避免在教学中走弯路。

在我们听课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在教学中也依据课标,但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不能突出教学的三维目标并使之有机结合。我们拿《洋务运动》这课为例:课标要求是:1、列举洋务运动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用、民用工业。2、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就要挖掘其隐性知识: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怎样评价洋务运动等历史知识,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达到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所以,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标,仔细领会其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历史教学的方向和深度、广度,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增强中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效率。

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跟上历史教学改革和中考命题改革的步伐,做到三个转变。

1、尽快从开卷考试的教学模式转变到闭卷考试的教学模式。我们初中历史从20##年又恢复到了闭卷考试的模式。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尽快从开卷考试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注重双基教学,依托课本,培养学生能力。

2、从“闭卷就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思想转变过来。大部分教师认为闭卷就是背,理解与否都不重要,关键在于学生背的扎实。从这份试卷的答卷情况我们也看出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是不会扎实的。机械识记只会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3、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自20##年新课改开始,我们就一直提倡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大部分教师还没有领悟到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你就明白这二者的差别在哪了。我还以《洋务运动》为例。“教教材”的教学模式是这样的:同学们记住了这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是自强、后期是求富。而“用教材”的教学模式是这样的:请同学们分小组探究一下,为什么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是自强、后期是求富。它以教材上的知识点为载体,通过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新体验。

广大历史教师要积极采取较为理想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3.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认为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即学生的读史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史能力,我们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在今年的历史中考中,许多考生由于不会从所给材料中准确读取有效信息而白白丢分。这无疑提醒我们,历史教学不单是教会学生历史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历史知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⑴指导阅读材料,提高读史能力。

在指导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可以从三个步骤入手:第一步-----阅读。阅读是审题的开端,在阅读时应先读设问再读材料。这样,一可以克服阅读的盲目性,二可以减少阅读时间。第二步----提炼。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材料里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第三步----成文。就是组织答案。要求答案要论从史出,但又不能照抄材料堆砌史实或抛开材料去任意发挥;成文内容的多少要按照每个设问所赋分值的多少来确定,分值少的要精炼概括,分值多的要史论结合。成文的语言要要规范化,说明见解,论述合理,层次分明,语句通畅,坚决杜绝错字、别字。指导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切勿忽视材料中的“提示语”和“材料引文出处”。提示语是指材料解析题在提供的材料之前有一句关于说明这些材料的话,在设问中出现的一些限制性词语等。

⑵采用灵活方法,增强记忆能力。

记忆历史基础知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记忆多于抽象识记,意义记忆多于机械记忆,针对学生实际,教师应该尝试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我还是以《洋务运动》为例,说一下历史知识巧计要远胜死记硬背。

⑶设置课堂问题,激发思维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适时地向学生提出疑问,激发他们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质疑,再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这就活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整体感,有完整清晰的思路,将复杂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问题串,环环相扣,以问题带动教学。杜绝过于简单、平淡、照本宣科、缺乏思维力度的问题。

4.掌握主干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要把握好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点,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来,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立体的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达到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5. 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审题不细、答题不规范,书写不认真,答题程序不清,不注重及时复习等不良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注意纠正。另外,部分学生学科思维能力较差,表现为历史空间概念不明、对历史问题的总结概括、比较分析、评价分析、逻辑推理,阅读材料等能力都需进一步加强、开放性题目的处理不恰当、历史表述的混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和习题设计中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注重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渗透,增强学生作答的信心和体验,加强学生的考试技巧和答题规范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6. 适当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焦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走向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榆林市高考市一模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20xx年榆林市高考市一模文综历史试卷分析本次文综历史试题基本上模仿近两年的新课标高考卷,试题的设置注重古今贯通、中外结合;突出主干知识,侧重能力考查,渗透新课改理念。总体难度适中,对于学生后期的备考有一定的导…

祁阳县20xx年下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祁阳县20xx年下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一、试题分析本试卷试题分97分,卷面分3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从试题的难易的坡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从易…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历史试卷分析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历史试卷分析一、讲评目的1、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查漏补缺;2、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比较、评价能力;3、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学科语言,书写,要点化…

八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八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一、关于本次历史试卷题目单项选择题,共25道,每题2分,共50分。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判断题,共6题,每题1分,共6分。材料解析与问题解答题,共4道,合计24分。列举…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卷分析刘雪萍一、试卷总的特点:本次期中考试是高三第三次月考,试卷从总体上说,题型基本稳定,难易度把握与高考接近,知识考查的覆盖面较广,包括选修及必修一四册书的内容…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一、基本情况本次考试:年级最高分〔192〕87分,最低分〔190〕9分,优秀人数19人,及格人数131人,差生86人,均分50.62分二、试题特点试题满分100分,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

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一、试题分析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共三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分析探究题。可以说题型多样,接近中考试题类型。整份试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全面检测出课标上中国近代史部分对学生所…

历史试卷分析

20xx年下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20xx年下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共分为六个大题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40分历史年代和大事记10分判断题10分填图析图题5分材料解析题10分综合测试题25分考试时间90...

历史试卷分析

大路铺中学20xx年月考历史试卷分析一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选择题存在的问题一基础知识不扎实如252728313435题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强如2429303233题三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如272930题四解题...

历史试卷分析

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一本次考试试题分析1紧扣课标题型多样难易适中符合我校九年级历史教学实际试题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

历史试卷分析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1试卷结构本次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题型分选择题四选一历史诊断题图说历史题材料分析题以史为鉴题五种题型稳中有变2考试质量从这次考试中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考生失...

历史试卷分析1

历史试卷分析一试卷的特点这份试卷共有三种题型第一部分是单项选择题第二部分是材料分析题考查的内容为第一和第二单元的内容知识量与分值的分布第一单元占43第二单元占57总体来说这份试卷的知识分布试卷结构比较合理命题科...

历史试卷分析(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