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报告

时间:2024.4.21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报告本班学生共48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3人。省内学 生15人,其中本地学生只有7个,大部分来自于全国各地。外来工子弟多,学生流动大,上学期学期转入学生有6人。

在经过了两年多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自觉学习。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应慢。具体表现,学习比较浮躁,书写马虎,畏惧困难,作业不及时交,欠缺主动学习的习惯。家长很多是外来务工的,所以很多时候没有时间有效督促学生,只是在作业登记本上签个名;又或者家长对孩子教导时采取粗暴的教学方式,造成恶性循环。成绩不理想。以下,对我执教的班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1、识字。虽然注重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效率低,再加上平时没有及时带领学生回头复习,导致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耗时多,仍然有少数学生对生字掌握不牢固。

2、写字。虽然每次作业都强调孩子的书写,也能对每次优秀作业进行及时表扬,但是孩子是在硬性规定下被迫认真书写,写字水平整体难以有很大的提高。

3、阅读。学生较难自觉静下心来阅读,阅读速度慢;课外阅读慢。

4、查字典。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同样由于应试教学思想的作用,虽然孩子已经完全学习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但没有应用在自己的学习中,能够在读书识字过程中自觉查阅字典的比例几乎为零。

5、背书情况:有一部分学生不自觉背书,较拖拉,要老师抽查和小组长催促才背。所以,听写句子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学生背得很熟的古诗默写是竟然写错字的很多,可见学生在读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看着书读、认字的习惯。

6、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更不能及时给予帮助。

7、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系统的口语交际训练和写话说话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虽说接近学生的生活,但对我们学生来说生活范围狭隘,看过的书籍不多。所以在这方面很难脱口而出。他们知道的仅仅是一二年级里所学的内容。

8.作文:多数学生能用上学过的词语写一句话,把图意表达正确。一小部分学生能用上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进行描写,语言流畅,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标点使用仅仅停留于句号,

一部分学生还不会使用标点,错别字还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形近字、音近字的混淆,用拼音代替也写错。也有个别孩子所写的话存在严重病句或者学过的字写不出的现象,根本没有弄明白作文是怎么回事。有些在学习园地作文中经过多次修改抄正后,在考试中出现同题作文却又不会写。学生灵活变通能力不够。


第二篇: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寺庄镇中心校

2011—2012学年数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一、教材分析

数学(1—6 年级)教材分析

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与原则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这套教材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教材的基础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和时代特征的数学课程体系,充分地反映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对公民的数学要求。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这次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要努力建立一个旨在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的数学课程体系,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 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 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内容的学校数学,以促进 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方面,新课程标准 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 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师生关系方面,强调使学生 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的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本教材将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这样的课程体系,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条件。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 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本次教材的编写,力图在解决这些问题上下大功夫,有所突破。

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经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过 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 的数学知识。

体现我国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广大教师积累了许多经 验。这套教材的编写,将进一步吸收广大一线教材的经验,力求较全面地体现这 些实践经验,使新教材更加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需求。

教材的基本特点

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发展习题的层次性、 思考性、有趣性、生活性。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的设计方式,强 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数学活动是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 动,着重强调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思想及估计意识的发展,通过数与计 算、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及实践活动等方面内容的安排,突出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课程渠 道。实践活动渗透在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努力形成实践活动系列化、多样化。 习题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上,考虑到 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注重情境的创计,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教材试图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叙述模式, 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 学和获得发展。教材题材选择力图广泛,包括奥运、环保、星球世界、微观世界、 探险、商店、

学校、童话、乡村、城市等方面,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 活动中。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从而,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 材的丰富多彩,信息呈现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 唯一等。所有这一切都为了形成学生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如,教材设计了“整理与复习",其目的是 让学生对自己在一个学习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 项归纳总结与反思。这部分内容有两部分组成:一、你学到了什么?这是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二是“我的成长足迹”,这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情感的总结与反思。又如,教材设计了“问题银行",以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暂时不能解答的问题存放在“问题银行"中以后解决,这些做不仅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以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教 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重新研 究与整合。如,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整合了加减法关系,在教材做到中有合有分。首先把加减法合起来安排,这样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对同一个情境可以提出加和减问题),加强数学概念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同时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的效率。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而且加了与加减法知识的沟通,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

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我们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趣 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教材引入了儿童喜闻 乐见的卡通人物(如淘气、笑笑、智慧老人等),设计"数学故事" "数学万花筒 ""你知道吗"等栏

目。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等活动形式,增强数学与语文学习的联系和综合。

使用本套教材的几点建议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与认 识特点,教师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可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建议

1.培养学习数学的愿望

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应该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尽快成为每个学生的好朋友, 打消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陌生感,要注意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个儿童的情 况。每个学生都是抱着美好愿望上学的,因此,保护并激发这种学习的愿望和兴 趣是每位教师应考虑的首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的热情,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教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 良好的行为。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中了解某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规范性的语言来训练学生。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 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数学。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 求成,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良好 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 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3.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 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 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 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没有给出"例题"的字样,而是 以"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

学。教师应充分地利用这些活动素材,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并在 活动中加以指导。

4.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着差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和进 度做适当的调整,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学生 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出发组织教学。

5.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计算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 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师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6.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材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教师应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 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学生的数学数 学学习重点在于经历有关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获得对有关知 识的体验。

7.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安排了一些教学案例片段及点评,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进行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二)评价建议

1. 注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可以利用平时课堂考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方法以分析与诊断学生 的学习情况,也可以通过建立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学习历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特别注意对评价结果的定性描述,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

3.要注意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评价的基础和起点,教师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包括了解他们思维的特点,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在这三个方面刚入学的学生也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出恰当的评价。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评价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运用观察、谈话等方法了解学生,并作适当的记录。可以采用下表进行记录,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

二、学情分析:

1、总体纪律好,思想方面积极上进,集体荣誉感较强,有一支工作认真负责、组织管理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

2、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对学习比较重视,有学习紧迫感。

3、比较配合老师的讲课, 课后注意自学并有部分同学注意向任课老师请教。

4、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改善,答题能力有所提高。

5、学生的成绩在考试成绩的基础上稳步提升,不少学生取得长足进步。

三、存在问题

教师方面: 1、教师质量目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而没有高度关注质量取得的过程,缺乏对学生学习流程进行有效的指导,缺乏对薄弱学生,跟踪、监控与辅导,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不落实,另外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 有所回潮,让学生机械训练,简单摸仿,忽视思维的训练、方法的指导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的培养。

2、部分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领会与理解还不够深刻。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 高,讲解多,交流少,花样多,落实少,缺乏学生思考的空间与平台,学习的激 情与欲望没有得到充分调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与新课程标准还有一段较远的 距离。

3、教材价值的认识有所偏差。传统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走天涯的现象又有所抬头,部分教师对教材的整合能力比较缺乏,不能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没有 很好的象炒股那样把教材这本教学资源盘活盘大,也没有很好地将教材置于学生 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之中。

4、学生方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们对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方法有了较牢固的掌握;学生们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 力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平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

2、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够好,部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手段单一,遇到有难度的题目不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

3、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不够。这应该先转变教师的观念,加深教师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数学工具性的认识,能真正做到标准 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缺乏思考与主见,自主意识单薄。 学生只习惯于给予,不习惯于探索,只习惯于接受,不习惯自主实践。学生的思 维缺乏有序的条理和深刻。对简单的生活常识的认识与了解比较肤浅,思维具有一定的狭隘性或浅簿性,缺乏深度和广度,同时也缺乏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四、改进措施

1、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方案,坚持走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之路。新课程评 价倡导“立足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因此我们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2、进一步优化教学流程实效,坚持走质量提升的规范之路。 如何优化,我们认为第一:认识教材的价值。教材不是全部的教学资源,也不是至高无上的圣旨,它只不过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载体,在新形势下,要将教材充分置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之中,置于教学资源宏观背景下,不断提高自我对教材的整合能力,将教材用活、用好。

3、进一步优化情意目标,充分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 兴趣、意志等在很大层面上决定了该生的学习品质,因此我们的老师在紧张的工 作之余要充分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关爱每个学生,给予学生父母般的温暖,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既是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内在 的学习欲望与激情,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教学中要重在凸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题目, 设计解题的策略,多做分析和编题等训练,让有的学生从“怕”应用题到喜欢应 用题。

5、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学生说题目的算理,也 许不一定会错,但有时他们是凭自己的直觉做题,不讲道理,不想原因。这点可 以从试卷上很清晰地反映出来。学生排除计算干扰的本领。立足于教材,扎根于 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 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忽视有些自己以为无关紧要的知识;又要在教材的基础 上,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而且 在高段数学的教学上要有意识地与初中数学接轨。

6、关注过程,引导探究创新。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而且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自觉发现新知、发现规律的能力。 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探索的 科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 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 革的重要内容。多做一些与生活有关联的题目,把学生的学习真正引向生活、引 向社会,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寺庄镇中心校

2011—2012学年品德与社会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自20xx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设立的新课

程。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该课程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公民性的性质。综合性“即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型课程”,综合了原小学思想品德和社会课的内容但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主题学习的综合性和课程目标的综合性;生活性“即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这一观点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理念的一大突破;公民性“即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崭新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公民素质。

(一)教材内容组成方面

1、教材内容容量不足。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置的要求,在小学中高年级每周开设三节品德与社会课。根据来自各地地区的教师调查问卷情况,教师普遍反映教材的内容容量不足。出现教师课堂讲得空,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一般来说,教材呈现为4-3-3的结构模式,每一单元主题(一级主题)下设置课主题(二级主题),主题之下设置活动主题(三级主题),按要求每个三级主题应一课时完成,每一课主题需用3-4课时完成,但是实际上教师在用教材时大部分一课时完成一个二级主题,这固然有教师备课的问题,但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材内容容量不足。这方面苏教版教材相对来讲做得好,活动容量和内容容量都很充实。

2、教材内容在知识点和深度上偏浅,知识系统性不足。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都是原有思想品德和社会课的综合,从单元目录来看数量较多,但是深究起来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深度上偏浅。虽然是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删除教材中的偏难内容,但是某些内容所涉及的是将学生的一些生活、社会现象、场景简单的复制到教材上,或者

是关于某一主题方面的罗列,基本上找不到贯穿知识点的逻辑线索,只能点点滴滴找到知识的片断,知识的系统性上略显不足。其次,缺少系统的目标练习。虽然在教科书的页面中呈现了“说一说”,“写一写”,“我来画”,“这是我的调查报告”等练习性的实践作业,但是这些作业还是缺少一条系统的知识链条贯穿,显得有些凌乱。

3、教材相关内容界定不清楚。

从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中我们发现,小学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是和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课程紧密相关的。但是,品德与社会教材都存在相关内容知识概念界定不清楚,这影响了与初中相关知识的衔接。

4、内容的与时具进和创新性差强。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多元化是这个时代的标识。离变化着的环境和人们的价值观还是稍显滞后。因此内容的与时具进和创新性应该加强。如针对近年来的校园安全、地震、海啸、核辐射、等等热点问题,都应及时写进教材,对学生进行当下最及时的知识能力训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二)教材呈现方式方面

1、问题设计过多,留白设计过多。

教科书在呈现上最大的特点是每个活动主题基本上设有多个“问题泡泡云”,通过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在问题之后都会设计一处留白,给学生流下了一定的疑问和探究空间。问题设计过多,留白设计过多,表面上看来设计了很多主题和发展性的问题,但是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肤浅,有些问题大多是从一个视角来提出,没有从多元的角度、思维方式考查问题。这样设计的问题过多,空白过多,导致教材多少带有图文并茂的、问题集式的儿童读物之嫌。

2、卡通图片过多,文字容量少。

三套教材图片呈现丰富,包括卡通图画展现儿童的对话,创设儿童生活情境,真实生活照片和真实图片及借用图片。图片呈现虽然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教材中卡通图片过多,不利于儿童真实情感的共鸣与学习动机的迸发。有的版本卡通画的比例是真实照片的数

倍,学生很难产生真实感。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卡通图片和照片比例过多过大的情况下,侵占了教科书的页面,卡通问题泡泡充斥着页面,没有连贯性的教科书语言,使教科书的内容苍白。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现象有所改变,文字量虽然增多,仍缺少系统性和连贯性。

(三)教材结构方面

1、缺少评价环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念是“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3、教学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为了达到课程理念的目标,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没有体现在每一个单元主题和活动主题后的评价页面,山人版教科书在四年级下册“健康生活每一天”中有所体现,但是评价仍缺少连贯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参与社会的,在每一个活动主题完成之后,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应该通过及时评价来体现。

2、缺少对学生活动过程和学习方法指导。

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各版本教材都注重多种活动方式的设计。但是对于调查访问、观察发现、操作性实践等活动的研究过程及方法,调查的结果结论等,教材中一般都没有明确的说明。缺少对学生活动过程和学习方法正确指导,导致学生在活动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三、 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成绩波动较大,说明各班级间,班级内部竞争都很激烈;

2、部分尖子生的成绩不够尖,不够稳定,存在偏科现象,需要班主任、科 任老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更多的关注,也需要家长从多方面的配合;

3、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习惯较差,基础比较薄弱,我们老师和 家长都要端正心态、正视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习惯,不能急于求成,在反复的教育过程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4、少数同学偏科情况极为严重,有的品社成绩很好,但语文、英语成绩很差,有的语文、英语成绩很好,但品社成绩很差;

5、少数同学自信心不足,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很小,也不能积极主动地与人 交流。

四、今后采取措施:

1、 “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先从行为习惯做起,再到怎样学习品社,后到提高品社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需深入了解,特别是对各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理解与运用。

3、注重开发性使用对教材,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在变化的情景中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训练,而不是变成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操练,因为操练并不发展意义,重复并不引起理解,反而加重学习负担,降低学习效率,引起学生的厌恶。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继续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4、注重积极的情感、负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价值,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大力鼓励和奖励学生,对优良学生,鼓励他们还要刻苦学习,努力进步,要致力于发展性思维训练,不光是为了考试分数高,更主要的是学习习惯和行文习惯的培养。鼓励优秀学生积极创造,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做学习上的小老师。

5、做好家长、学校、学生三方面的联系,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得到家长和学校的支持。

6、开展学习反思活动,要求学生对课本的每一知识点或每一单元学习要有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效反思,并能在同学之间交流。

更多相关推荐:
学情分析报告

实验班学生学情分析报告该班【六(5)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本班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2岁左右,也有少数偏大的学生,年龄结构比较正常。本班学生多都来自周边地区,其中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且不能…

大陈小学学情分析报告

大陈小学未来规划一学校现状及分析大陈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小学现有教职工9人教学班5个学生130人现任校长为姚二红同志她带领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发扬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努力创造大陈小学发展的辉煌一年来学校教学质量稳定提升社...

六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六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一试题分析本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包含六种题型填空判断计算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这些大题囊括了这段时间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纵观整张试卷分析其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和形式这次期中考试...

城南小学校情分析报告

城南小学校情分析报告一学校现状及分析城南小学前身是崇道初中由周边村小合并而来是一所普通的中心小学现有教职工27人教学班13个学生594人属中等办学规模的学校现任校长为章晓明同志他带领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发扬艰苦奋斗...

科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科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本学年已经结束教导处对我校的小学科学教师现状教材使用课堂教学常规教研等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采取的主要方式有现场听课教师座谈与学生座谈查看教学资料等现将情况总结如下一教学情况一年来学校以新课程理...

六年级学生学情分析报告

六年级一班数学学情报告教师马玉霞六年级上学期即将结束我认为在教学中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对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重要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行兴趣动机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了解也必不可少一班级...

六年级学生学情分析报告

六年级学习情况分析报告六年级是学生在小学学习生活中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终生学习的一个中转站,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在教学中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分析,及时掌握学生具体的学习成绩、品行、兴趣、动机…

三年级学情分析报告

北苑小学英语学情分析记录表

六年级学生学情分析报告

六年级英语学情分析六年级中期考试已过几周了我认为在教学中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对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重要尤其是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品行兴趣动机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了解也必不可少一班级情况1学生...

分数的基本性质学情分析报告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学情分析报告青铜峡市二小刘学荣本人根据学校工作需要从四年级开始担任本班数学教学在将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所了解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

六年级数学学情分析报告

六年级数学上期学情分析报告罗义萍本人根据学校工作需要本学期担任六年级一班数学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对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重要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行...

一考班级学情分析报告(8)

高二15班一考学情分析报告陈怀礼一基本情况本班学生总人数71人男35人女36人回族1人团员66人男31人女35人农业57人非农14人骑车32人住校28人女13男15走读28人校外12人借读10人三限8人特长5人...

小学学情分析报告(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