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地域文化(本)名词简答

时间:2024.4.5

名词解释

1、《太平经》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深,许多思想家都在努力探求治弊救世的方法。一些人便把作为学术的道家的老子庄子等著作神化把道家理论与齐地的神仙方术相结合,是老子微教主依托《老子》理论,形成道教。东汉后期,出现了道教的系统的理论著作《太平经》。 王道:“王道”指的就是一种远离邪恶、崇尚公平、以正直无私为原则的政治形态。王道的基础是孟子反复阐述过的人人皆备的良知本心。老吾老,天下可运于掌矣。王道善的最大化。 2、 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 、 战国 之际, 墨子 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墨子》中有《兼爱》三篇,阐述其主张。 语出《荀子·成相》:“ 尧 让贤,以为民,氾利兼爱德施均。”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仲尼 兼爱,不羞执鞭。”

3、岁时习俗指在特定的时日,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活动内容的民间风俗。特点因时而兴。

4、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人的文化活动有关的景物构成的风景画面。

5、《历学会通》?薛凤祚是清初著名的天文、历法和算学家。本文就选择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历学会通》分为正集致用考验内容分为1天文历算知识2天文之外的各学科知识。。

6、传说以著名事件、人物、地方风情和山水物产为中心形成口头叙事文学,在民间流传,反应不同民族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地方特色和传奇特点。

7、摩崖石刻:广义指人民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狭义专指文字石刻,就是选取恰当的山崖石壁铲平磨光在其上刻字,一边叙功、记事立言。

8、武氏祠又叫武士墓群石刻,位于嘉祥县城南15千米的武翟山村头,是东汉末年武士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石构建筑。武氏祠汉代画像题材内容丰富、思想内涵深邃,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

9、“五德终始说”:邹衍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阴阳学派的代表人物,齐国人。其思想核心是“五德终始说”。“五德”来源于“五行”,所谓“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邹衍认为,这五种物质每一种都和人的一种德性相配,而这五种德性之间又存在着相胜相克的关系,具体说就是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与五行相联系的五德每一德都没有绝对的优势,每一德都有盛有衰。自天地开辟以来的每一朝代都与其中的某一德相配。统治者只有具备与当时处在优生位置上的某一物质相对应的德性,才能具备统治的合法性,才能有稳固的基业。人类历史就是按照这种五德相胜的规律循环演变的。邹衍的五德始终说,可以说是一种应时而生的理论,提出的动机是要劝告当时的统治者敬天尚德,戒除淫邪。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邹衍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一致之处。

10、元嘉历:何承天是南朝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和天文学家,坚持观测天象四十多年,对观测结果作了详细记录。南朝刘宋文帝时,何承天参与了改制新历。元嘉二十年(443),何承天向朝廷奏上自己创制的历法,被宋文帝采用,因时在元嘉年间,故称其历为“元嘉历”。从元嘉二十二年(445)起,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何承天制定的元嘉历中,第一次采用定朔来安排历日,考正冬至日度,知春秋分晷影无长短之差,是一个大胆而可贵的尝试,对以后历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元嘉历前后共使用了65年。

11、生活习俗:是包含最广的民间习俗,包括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等。它最先是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等级身份的严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人生礼仪的繁复,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社会心理等差异的产生,各地区各民族的习俗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它所满足的不仅是生理的需要,同时也包含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文化的内涵。

12、“后七子”:(P157)1547年,李攀龙与同好谢榛发起建立诗社。次年,与王士祯相识相知。随后,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又先后入社。他们志趣相投,雅怀高蹈。或郊游畅怀,或宴饮高歌。诗兴勃发,往往属辞连对,互相唱和,一时间在京都名声大振。因其论诗宗旨,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颇多相似之处,故被人们称为后七子。 13、牧野之战年代说法不一,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进行的决战。由于子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14、柏举之战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此战吴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国。孙武主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15、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16、隆中对《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标题是后人加的。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南阳卧龙岗或襄阳古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17、唱酬量沙 据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元嘉八年(公元431),宋文帝刘义隆派著名将领檀道济率军与入侵的北魏军作战,前后交战30余次皆捷。进军到梁王庄驻扎时,河南滑台已被北魏军攻占,断绝了宋军运粮草的来路,檀军营地外有伏兵,内缺粮草,军心浮动,处境十分危机。此情若被魏军得知,乘机攻打,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危急之时,檀道济根据营中地形心生一计,何不以沙充充粮,称沙唱数计筹,以示营内粮食充足来迷惑敌人,然后待机行事呢?于是,在夜间利用白泉附近的沙土当作粮食,让兵土边量边堆边高声喊着筹码“一斗、二斗、三斗......”,把量过的沙土堆成高高的一个个沙堆。在天亮前,再把营中少有的粮食撒在沙堆的表面,月光下,远远望去像是一堆堆金黄色的粟米。结果,宋军各营兵士都看到大营里粮食充足,军心得到安定。

北魏军误认为宋军营中粮食堆积如山,一时未敢贸然攻打。檀道济便乘机率军突围出去。待北魏军发觉上当时,已为时晚矣。檀道济“唱筹量沙”的经典战例被载入史册。

18四诊法,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古

称“诊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它自创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

19割圆术3世纪中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所谓割圆术,就是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长的方法

20、“南洪北孔”即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洪升和孔尚任。 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北方山东曲阜人)创作的《桃花扇》。他们因此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21、左思风力 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22、辛派词人辛派词人,是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23、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24、鲁文化圈的形成,体现在“周礼尽在鲁”以及儒、墨显学的出现。所谓“周礼尽在鲁”,是说鲁国是西周典籍和文物制度保留最多的国家,是公认的东方文化中心。对于周文化所蕴涵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等制度,齐人和鲁人都称其为“周礼”,或简称“礼”。 战国时期,随着齐国对鲁地的占领,把齐文化带到鲁地;随着儒学在齐地的传播,把鲁文化带到齐地。在这种大环境下,齐文化、鲁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齐鲁地区,齐文化圈和鲁文化圈已基本浑然一体,逐渐形成了一个“齐鲁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里,齐文化、鲁文化既保存各自的特色,又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的主体。

简答题(每小题23分,1—2小题为2011至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

31、举例谈谈民间传说的特点。一、情节的传奇性二、内容的倾向性三、结构的完整性。

33、举例说明左思《咏史》八首的思想内容。一、表露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二、揭露门阀氏族制度的腐朽三、揭露壮志难酬的悲愤苦闷。。

6、、齐鲁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何特点?平原地区,人口密集,临海优势。

1、 你怎样看待《孟子》一书中体现出的民本思想?(1)在对王道政治的阐发中,孟子逐步发展出了一种十分珍贵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儒家的一贯主张,孟子则把这种观点发展到高峰,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原则。(2)孟子总结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国家的兴衰存续有赖于民心向背。国家之间战争的胜负归根结底也取决于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3)孟子更为深刻的地方在于他已经认识到国君统治的合法性取决于他是否代表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4)孟子还提出,国君在处置一些重大的事项时,应当充分听取并遵从国民的意愿。从上述言论可以看出,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虽然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主张主权在民、民众有权参与国家管理的现代民本主

义,但就内在精神而言,二者是有相通之处的.

2、 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为例,说明李清照词的主要艺术特点。(详见课本148至149页)

答:(1)以女性的身份刻画女性的内心世界,细腻逼真。作者通过广阔空间中寻常而又富有 象征和代表性的景色(如梧桐细雨、黄昏残照)的渲染表现了其晚年形影相吊的凄凉镜框及濒临崩溃的绝望心态。(2)善用白描手法来言情状物、写人记事。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 的意境。寻寻觅觅一词作者就是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一个生活不幸、孤苦无依,多愁善感、内心世界丰富的贵族妇女形象。(3)情感蕴藉,耐人寻味。(4)语言平易,纯用白描。以浅显易懂通俗的语言或口语来描景状物,传情达意,力避平庸。三杯。。这次第。。都是日常口语我们不仅不感到浅俗,反而感觉真挚准确痛快。

3.试述颜真卿书法的艺术成就。(详见P189至192)

答:(1)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楷书上。其楷书元气弥漫,浑厚雄强,法度森严。用笔以裹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为主,方圆并施。

(2)行书也有极高造诣。行书高过楷书 4、齐鲁文化与汉武帝时期政治文化的转型

汉武帝时,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随之涌出。为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亟需建立一种适应于封建大一统政治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于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汉代的文化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齐鲁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齐鲁地区丰厚的儒学底蕴为汉武帝时期政治文化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自汉初以来,齐鲁地区的儒生就积极参与政治。当刘邦举兵围鲁时,“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汉书·儒林传》)以致刘邦大为感慨,不忍用兵。鲁地归汉后,刘邦在路经曲阜时,鲁地硕儒浮丘伯率弟子前往鲁之南宫拜见刘邦,

表示愿与刘邦合作。西汉建立后,浮丘伯则迁居京师长安继续授徒讲学,弘扬齐鲁儒学。公元前202年,叔孙通征聘鲁地儒生30余人西行,主动为西汉王朝服务。汉高祖刘邦拜叔孙通为太常,位列九卿。诸弟子儒生也都被任命为郎官,齐鲁儒生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汉惠帝时,济南硕儒伏生,以《尚书》教授于齐鲁间,其弟子晁错、张生和欧阳生都在汉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当时汉代的政治中心在西安,文化中心则在齐鲁。汉朝建立后,在政治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礼仪问题,往往向齐鲁儒士请教。

2、董仲舒对《公羊》学说的发挥,使儒学独尊成为可能

董仲舒虽非齐鲁籍人士,但他以齐人公羊高、胡毋生为师友,其所学是齐学。《史记·儒林列传》称:“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他所著《春秋繁露》十七卷,对公羊春秋学加以归纳推阐,并融合阴阳家、黄老和法家的思想,构建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以公羊学说附合时政,深得汉武帝的赏识。

3、齐鲁诸儒传经立学,广聚生徒,对儒家文化的传播及其正统地位的确立发挥了巨大作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诸儒授徒传经,有效地配合了汉代政治文化由布衣将相到儒者将相的转变,在儒学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简述齐长城的价值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建的防御鲁、楚及中原各国的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现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

一、科学价值。齐长城的建设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数学、运输、人力物力、建筑等多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1.建筑现状。齐长城运用城池建筑手段,巧妙的将池、关门、城堡、烽火台、墙等形式与山水地形结合在一起,建成了雄伟的军事工程。

2.建筑技术。为适应作战,建立了雉墙和站墙。雉墙也可能建的时间晚点。锦阳关西的雉堞中间有了望孔,上面建着檐,檐顶上起脊,利于顺水。

二、历史价值。建筑齐长城,主要作用是防御并以利屯兵进攻。建筑齐长城不是偶然的,是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的,在保障齐国经济发展、军队防御和进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1.背景与地理。从政治方在来看,公元前771年,平王东迁,王室日衰,诸侯称霸,战事不断,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国都在修筑自己的都城的城池,提高军事实力,保卫国家安全。齐国当然也不例外,在筑都城的同时,还利用地理优势设防。

2.战争的需要。如防门线发生的著名的战役有:公元前555年,晋联军与齐的防门之战。莱芜谷线的主要战役有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还有齐鲁的几次会盟。如周桓王三年(前717年),鲁隐公与齐僖公盟于艾(即现今的钢城区)。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鲁桓公与齐襄公盟于艾,商量郑国的许叔为公的事。春秋·桓公三年(前709年),鲁桓公与齐僖公在蠃相会,谋文姜。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鲁定公与齐景公在莱芜谷前举行夹谷会盟等。

3.经济发展和争霸的需要。在各国的发展中,都需要有稳定的环境,需要有坚固的国防。齐国成为军事强国,首先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要有稳固的边防。勤王、争霸也需要有稳定的后防。齐桓公奉周王之命,伐楚、晋等国,先后灭掉了30多个国家,9次会诸侯。

三、文化价值。齐长城的形成有着独特的背景、地理,所以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1.凝聚作用。齐长城两边遗存着二、三十万年以前的沂源人,五万余年的新泰乌珠台人。长城两边有着与齐长城不可分割的齐国、鲁国故城和许多的小国的故城遣址。经过隔墙的进攻,统一到齐、鲁两国管辖,实现了局部的大融合。齐长城又是世界较早的长城之一,给人一种自豪感、安全感。所以,齐长城是联结黄河和大海、海岱文化区的纽带,具有重要的凝聚作用。

2.兵家文化和孔孟思想的交汇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围绕着齐长城进行争战,遗有兵家的理论精华。如合纵连横、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孙子兵法、晋军拽柴布疑阵、齐将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等,都是兵家的经典之作。孔孟仕齐,往返于古莱芜谷的长城之间,有鲁桓公的赢之会,孔子的夹谷会盟,孔子观礼处,孟子的止赢论谈等。所以,兵家文化和孔孟的思想在这里交汇,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3.长城诗篇。雄伟的齐长城,吸引着文人墨客前来浏览并题词讴歌它的风采,留下了较多的石刻和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如孟姜女的故事。

4.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齐长城连接着一串大山,花岗岩石和石灰岩石交错出现,每一个山都有一个外貌,都有一种内涵,都有一串动人的故事,千姿百态,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总的来看,齐长城东西横跨泰山、沂山,把黄河和大海联结在一起,气势恢弘,携带着泰山等众多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齐长城的内涵丰富,是一项巨大的军事工程,是齐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文学艺术的宝库,也是旅游观光的胜地。我们要按照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题词精神,学习修复利用长城的经验,进一步保护好长城,研究好长城,继承好长城文化,调查、宣传、保护、开发、利用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如维修重点关口,建齐长城展览馆、孟姜女展览馆、战役和会盟展览馆,开发溶洞、森林、岩石等景区,发挥齐长城的教育作用。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众志成城,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7、、略述齐国、鲁国在建国方略上有何不同?

齐国立国之道公始封,周公问‘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始封,太公问‘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而亲亲’。”齐国举贤尚功,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用人才。在这一人才政策的激励下,涌现出管仲、鲍叔牙、隰朋、宁戚、晏婴、司马穰苴等贤相能臣。他们虽不是公室贵族,却为齐国的发展和强大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是齐国富国强兵的前提。 赏罚严明的法制政策《六韬·文韬·文师》云:“文王问太公曰:‘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即用“信赏罚必”的政策,来“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 “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

鲁国立国之道1、变俗革礼的文化政策

鲁国位处奄商旧地,紧邻徐戎、淮夷。伯禽就鲁不久,就发生了徐戎、淮夷的反叛。伯禽兴兵征战,迫使徐戎、淮夷退到淮水一带。鲁地土著的抵抗,实际上是奄商旧部与周王朝的对抗,因此周公在鲁国没有采取“因其俗,简其礼”政策,而是“变其俗,革其礼”,即用周礼的模式来改造鲁地固有的传统习俗。2、重视农桑的经济政策鲁国地处泰山之阳,丘陵蜿蜒起伏,平原一望无垠,汶水、泗水横过境内。便于灌溉,且利于交通。鲁国发挥当地土肥水丰的自然条件,根据国人长期农耕的传统,制订了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鲁国农业虽然发达,工商业却远远落后于齐国。在经济上,逐渐出现了齐富鲁贫的局面。 3、“尊尊亲亲” 的用人政策鲁国尊尊亲亲,就是尊贵抑贱,重亲轻疏,即以身份的贵贱、门第的高低以及和宗室的亲疏远近来制定用人标准。在宗法制下,这种政策虽然能起到维护宗室的作用,但这种任人唯亲的方针,限制了鲁国人才的成长和综合国力的发展,也就导致了鲁国人才匮乏及其综合国力远不及齐国的严重局面。 4、明德慎罚的法制政策《尚书·召诰》中,周公强调,对“命”、“民”、“天”、“德”四者要尤为重视。而四者中,德为核心。殷人由于“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所以他告诫鲁人应当“克明德”。在明德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罔厉杀人。”要“慎罚”。人有小的过错,如非故意,可不予追究;即使有大错,如确有悔改表现,也可从轻发落。

8、为什么说“周礼尽在鲁”?]

鲁国代表的是山东的和整个中国的礼仪和文化(儒家文化),同时鲁国的地域位置在山东中南部,比齐国所在的山东东北部位置更优越。而且鲁国在文化上也更加发达,加之孔子就是鲁国人,更能代表山东的历史文化。

鲁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都城曲阜,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是孔子的故乡。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语)。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成为周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

9、简述稷下之学的主要内容。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学而言,曾在稷下学宫中有影响的儒家学者,前有孟子,后有荀子.至于荀子,则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人性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诸方面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从而将诸子学术推向高潮,成为战国诸子学的真正总结者,其中对

后世最有影响的就是荀子的“礼法结合”的政治思想。

10、略述《论语》中“礼”的内涵。

孔子学说的核心,用两个字概括,就是“仁”和“礼”。

孔子的“礼”内涵宽泛,主要指国家的政治伦理制度和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人的真挚情感是其根本。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调节社会成员之间关系,孔子极力宣扬“礼”,一再强调“礼” 的重要性。他认为,一般社会成员,“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11、略述墨子“非攻”的主要内容。

这是从兼爱的立场自然引申来的观点,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贪婪暴虐的残酷现实的最有力批判。“非攻”是墨学的重要范畴,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伦理思想。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13、如何评价孟子“人性善”的观点?

战国时期孟子首先要完成的使命是确立对人的信心。为此他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这是孟子的理论基石。孔子是把仁看成人的本性中发出来的品质。孟子的人性善的理论正是对孔子的思想的发挥与完善。在孟子看来,喜生恶死,救人危难,纯粹是人的一种本能----向善的本能。孟子将人的这种原发性的情感萌动称为“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上》)因为人人具备“四端”,所以人人向善,“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14、为什么说“大九州说”体现了邹衍的空间观念?

“五德终始说”之外,邹衍的另一个有影响的学说是他的“大九州说”。如果说“五德终始说”体现的是邹衍的时间观念,那么“大九州说”则体现了他的空间观念。九州的说法源于《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邹衍则突破经验限制,发挥惊人的想象力,以“大九州说”展现出一个浩瀚广阔的世界。邹衍在这里呈现出的是一幅犹如农家田亩的“天下图式”,以九为进数逐层扩展,虽宏大却井然有序,其中暗含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一天下图式虽然距我们今天熟悉的真实世界相去甚远,但在当时提出来却有助于打破占据主导地位的天地间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位于天下中心的封闭的地理观念,大大拓宽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思路。

邹衍之所以能突破当时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大九州说”,可能受到道家思想的启发。生活年代略早于邹衍的庄子已有与“大九州说”类似的想象:“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五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这也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复杂多变,人们迫切希望从一种更为宏观的角度返观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摆脱纷纭世相的迷惑,确立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主体地位。此外邹衍能提出“大九州说”也和他的生活经验不无关系。邹衍出生于齐地,活动范围也主要是在齐、燕两国。这两个诸侯国都属于沿海地区,民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知识和有关海洋的种种传说。两国也有较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

海上交通。有些学者认为当时的齐、燕已经跟朝鲜、倭国、交趾、天毒有往来了。正是这种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推动邹衍去构想出一个由海洋分割包围且各自独立的“大九州”世界。

除了正面提出的“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之外,邹衍在建立自己的理论主张时所运用的方法论也值得称道。这是一种经验加推演的方法,也包含了想象的成分,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当然,邹衍的方法缺陷也很明显,主要在于他的推演只是一种对有限经验的简单扩大,因而只能设想出循环型的历史和复制型的宇宙。这是当时有限的经济、技术水平造成的,我们不必苛求古人。

15、《六韬》的军事思想有何特色?一、文伐是姜太公军事理论的重要内容二、韬光养晦的谋权思想三、修德施仁,民心为上是姜太公军事思想的主体 1、“文伐”是姜太公军事理论的重要内容

姜太公的文伐,实际上就是利用各种手段瓦解敌国,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对孙子的“全胜”思想有重要影响。姜太公认为“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因此,他强调不单纯使用武力来实现政治目标。

2、韬光养晦的权谋思想

在灭商阶段,面对商强周弱的局面,姜太公没有公开向商朝挑战,而是积极积蓄力量,暗中设法削弱商纣的辅翼, “阴谋修德以倾商政”,最终实现了

强弱转化、以弱胜强。在《六韬》中,姜太公以修德治、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政治军事思想为主线,突出了“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等韬晦思想,突出了政治重于军事、文伐先于武伐、谋胜贵于兵胜的制胜之道,对韬光养晦作了具体详尽的多角度论述。

3、修德施仁、民心为上

姜太公认为只有修德行善,争取百姓的支持,才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特别强调亲民、惠民,在军事行动中打出了吊民伐罪的旗帜,以赢得民心,将民心向背看作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六韬·文韬·文师》:“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强调国君要行仁修德,泽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害民,只有这样,人民才能真心拥戴国君,国君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六韬》的思想内容丰富广泛、博大精深,不仅仅局限于兵事,也不单纯是一部兵书,而是一部文事武备兼资取鉴、治国理民并可为用的古代典籍,最集中、最全面地反映了姜太公的思想。

16、略述司马穰苴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2、以文附众的治军原则3、“视敌而举”的战术原则

司马穰苴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纷争,战乱不止,生灵涂炭,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反差,影响着司马穰苴对战争的看法。他认为:“国虽大,好战必亡。”(《司马法·仁本》)司马穰苴虽反对战争,但他认为对不符合仁爱原则的行为则必须用战争来抑制:“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司马法·仁本》)在进行战争时,也要以仁为基本原则。“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司马法·仁本》)

2、以文附众的治军原则

司马穰苴的“以文附众”,表现在怀德、正则等方面。所谓怀德,就是通过与广大士卒同甘共苦,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拥护。“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所谓“正则”即以己正人。身为将帅,要谦逊自处,战争获胜,功劳归于大家;战争失利,错归于自己。司马穰苴认为,将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全心全意为国家着想的崇高品格,他说:“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3、“视敌而举”的战术原则

《司马法·用众》曰:“凡战,设而观妄作,视敌而举。”其大意是以假象迷惑敌人,并侦察敌人的动向,然后视具体情况攻击敌人,以最终取胜。

综观司马穰苴的军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传统而又对传统有所突破。司马穰苴生活在春秋末期,传统的宗法体系趋于崩溃,传统的道德信条也逐渐失去约束力,人们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的战争不断升级,这种社会变化,使许多人对旧道德、旧秩序和旧的政治体制十分留恋,甚至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司马穰苴也是如此,他的军事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军事礼法的肯定和颂扬,所以他强调“仁”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以文附兵,以德治军,没有孙子兵法中的诈变和权谋。但是,无情的社会现实,又使司马穰苴意识到仅仅靠“仁”、“德”是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所以他又对传统兵法进行了改造和突破,提出了许多科学的战略战术原则,从而丰富了齐鲁兵学的内容。

17、、试述《孙子兵法》一书的主要思想内容。《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18、陈规的城防思想有何特点?《守城录》是陈规一生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的系统总结。一、坚持大纵深防御思想,主张建设忠诚重壕。二、立柱“先策”、“精思”。三、力求把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应用于守城作战。四、主张攻势防御。

略述戚继光主要的抗倭事迹。

19、略述鲁班发明创造的主要成果?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今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公输般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受自然现象的启发,致力于创造 发明。一次攀山时,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鲁班造过桥鲁班还发明了锁。他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鹞,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公输般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在建筑、机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能建造“宫室台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勾强”;创制了“机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作工具,还发明了磨、碾、锁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为“祖师”。

20、试述《墨经》的主要科学价值。一、《墨经》记述了丰富的力学知识。二、

关于杠杆的平衡问题,墨子做了重要论述。三、墨子对光学也很有研究,贡献更为突出。针

孔成像实验四、墨子在几何学上也有重大贡献。墨子说是无间也没有体积不占空间。即点。

21、简述《氾胜之书》的主要内容。一、土地耕作:主要阐述土壤耕作的时机和方法。二、种子筛选:包括种子的选择、保藏、处理以及播种日期的选择。三、作物栽培四、区田法:区田法是一种少种多收、抗旱高产的综合性耕作栽培技术。

22、举例说明一下王祯发明创造的主要成就。王祯不但是农学家,还是机械制造家和发明家。王祯设计多种水利灌溉机械,如高转筒车、水转翻车等2、他对轮轴感兴趣创制了水轮三事最为巧妙。3、他不但善于发明, ,对传统机械进行改造如:水转连磨。4、他对传统的印刷术进行改造。

24、略述三孔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孔府大门“圣府”匾额,二门后重光门,二堂之后内宅,最后花园。孔庙:金声玉振坊第一座石坊命名,灵柩门第一座大门,圣时门十三碑亭,大成殿。是中国历代统治阶级推崇入学、纪念孔子的产物孔子生前不被统治者重用,居处十分简陋。孔府的建筑规模,是和历代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和对孔子及其后裔加封分不开的。北宋至和二年宋仁宗赐给孔子46代孙孔宗愿“衔圣公”的封号。孔府孔庙数千年的存在,形象的阐述了封建宗法社会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与君主专制相结合形成的伦理政治。孔氏家族长期存在形象反应长子继承制、宗庙制、宗法社会特点。

25、略述鲁国故城的规划建筑特点。鲁城由周公仆选址和规划,最后由伯禽筑成。

26、简要回答齐鲁民俗的内在精神。一、齐鲁民俗是齐鲁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产物。二、体现了齐鲁文化中礼与仁的精神。三、在古代是齐鲁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四、是社会道德的维系力量。五、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在发展中体现稳定性。

27、试述吕剧的社会价值。

首先他的形成、发展丰富了我国的戏曲文化,在我国众多的戏曲剧中独树一帜。其次在他的传播、演出过程中,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最后吕剧的发展完善为研究山东民间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8、简述《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时间最早、内容最系统、完整的农业著作,这部介绍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著作,规模宏大,全书共分10卷,92篇,11万多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齐民要术》一书,内容非常丰富全面,因此有农业百科全书之称。书中前五卷记述了粮食、油料、纤维、染料作物、蔬菜、果树、桑树等栽培技术,第六卷专门介绍禽畜和鱼类养殖;第七卷到第九卷介绍了农副产品加工、储藏,包括酿造、腌制、果品加工、烹饪、饼饵、饮浆、制糖,乃至煮胶和制笔墨等知识。正因为《齐民要术》丰富的内容和对北魏以前农业技术的全面总结,所以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被誉为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被列为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

29、以《叶生》为例,说明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是如何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的?

1.蒲松龄在自己的体会和经历中,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并对此进行了批判,但是并没有全面否定科举制度,而是将批判的矛头主要集中在科举制度的不公正这一现象上。

2. 在聊斋的很多篇章中,如《叶生》作者揭示了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悲剧,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

《叶生》就从压抑和埋没人才的角度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的不合理。主人公叶生久考不中,抑郁忧愤而死。死后也要显示自己的才学不凡,不仅将自己的平生所学教给朋友的儿子去中举获得功名,自己也终于中了举人。叶生在死后终于奋迹云霄,衣锦还乡,可面对自己的灵柩,怃然惆怅,扑地而灭。生时冠绝当时,但困顿名场;死后鬼魂终一举成名而扬眉吐气,可自己灵柩的存在让鬼魂醒悟已非为人,“怃然惆怅,扑地而灭”。这最后的“扑地而灭”。足见其屡遭困顿压抑的那种难于磨灭的记忆,及对死后荣贵、于生无补的痛心与灰心。篇中叶

生所说的“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让世人了解他一生不中的委屈。这些话就完全是蒲松龄本人的心声。这不正是入木三分地写出了科举制度对世人的毒害吗?作者就是在借助想象,倾吐心中的孤愤之感。

31、杨家埠年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何特点?杨家埠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概括起来说:它的内容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洋溢着浓厚而淳朴的乡土气息。在表现上具有概括性和象征性,常用浪漫和夸张的手法体现主题,而且诗画结合,它的构图完整、饱满、匀称,富有装饰性,造型夸张、粗壮、朴实,线条简炼、挺拔、流畅,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杨家埠年画是真正的农民画,它集中地典型地体现了我国北方农民粗狂、奔放、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与高尚道德情操,反映了他们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健康的审美情趣。 它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祈福迎祥、消灾除祸;美女娃娃、吉祥欢乐;人情世事、男耕女织;小说戏曲、神话传说;山水花卉、飞禽走兽;时事新闻、讽刺幽默;还有些以实用为目的,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杨家埠年画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花鸟山水、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庆新年、恭喜发财、宝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象亲人的祝福、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32、、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是如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全剧有两大线索:一是明线,即“离合之情”,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线索;一是暗线,即“兴亡之感”,作者在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他本人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时的感怀之情。

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更多相关推荐:
地域文化电大考试 总结

一填空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

20xx年四川电大地域文化(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xx电大地域文化本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地域文化本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1一选择题15ADBAB610BDDAD11CD12ABC13ABC14ABCFH15ABCD16ABCDE17ABC18ABC19ABC...

电大齐鲁地域文化试题及答案

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春秋时期鲁成为当时的大国其控制范围基本囊括了汶河流域和泗河的中上游地区2据考古发现山东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沂源猿人3齐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姜尚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4鲁国的首都...

电大地域文化名词

太有用了刚考试过很好名词解释1太平经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深许多思想家都在努力探求治弊救世的方法一些人便把作为学术的道家的老子庄子等著作神化把道家理论与齐地的神仙方术相结合是老子微教主依托老子理论形成道教东汉后期出...

电大作业地域文化20xx秋第2次作业

电大作业地域文化2012秋第2次作业,内容附图。

湖南电大地域文化作业1

123456789101112

电大(本科)地域文化作业一

地域文化作业一一填空题1岭南东部汉族的三大民系是指以及2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其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3广东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以及三个民族4最早记载疍民的典籍是晋代的5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佛寺...

20xx天津电大地域文化第1-4次作业讲评

第一次作业讲评同学们好我将批改作业情况反馈给您请阅读本次作业的知识点见于教材的绪论至第二讲主要考察大家对天津地区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形成和帝国主义对天津的侵略等部分掌握的情况下面我重点地讲评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如...

电大齐鲁地域文化试题

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春秋时期鲁成为当时的大国其控制范围基本囊括了汶河流域和泗河的中上游地区2据考古发现山东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沂源猿人3齐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姜尚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4鲁国的首都...

湖南电大地域文化综合练习题(免费)

湖南地域文化综合练习题单选题部分及答案1在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湖湘名人是AA魏源B曾国藩C王夫之D宋教仁2就以下作品不属于魏源撰写编辑的是DA海国图志B筹漕篇C筹鹾篇D太极图说3曾提出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

电大江苏地域文化

第一章江苏文化特征一江苏文化的界定1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认识文化这个概念第一个层面是物态文化或称物质文化第二个层面是制度文化第三个层面是行为文化第四个层面是心态文化或称精神文化社会意识文化2江苏的界定1江苏...

四川电大地域文化(本)

一列举1请列举从古到今的6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2请列举15处四川的名胜古迹3请列举四川的5处宗教胜地或建筑4成都曾七次成为帝王之都请列出每次的朝代建都时间帝王名以及政权名二名词1诸葛亮2金沙遗址3书院4道教5苏轼...

电大地域文化总结(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