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课程总结

时间:2024.4.21

地域文化课程总结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我对汉唐时期的文化有了很深刻的了解,该课程贯通我国汉唐历史文化发展,全面而重点地介绍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汉唐历史文化沿革、汉唐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皇室文化、教育文化、城市文化、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核心,遵循汉唐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客观事实,吸纳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以史论的形式展现汉唐历史文化,突出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有利于学生对汉唐以及中国古今历史、文物遗存、名胜古迹、风俗文化的了解,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从而使我对祖国民族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汉唐盛世

汉唐盛世形成的原因:1、经济基础:无为而治,修养生息。2、社会基础:以民为本,广施“仁政”

3、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化

道德文化基础:进取、包容、开放、昂扬的汉唐人文精神二、汉唐文化汉唐文化,是在两汉和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衍生于关中大地的汉唐文化,具有封建宗法社会农耕文明的显著特点,它的政治文化具有相当稳定的传承性。与秦文化比较,汉唐文化更具有开放、吸纳、兼容的气量和 能力,汉唐文化的文化表征及其特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开放性。无论是汉王朝还是唐王朝,毫无例外的都是以开阔的胸襟接纳外来文化,主动吸纳异域文化的营养;(二)兼容性。汉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道儒释的烙印。

二、长安汉唐儒学的发展:

中国儒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班固)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第四个阶段,

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1、董仲舒与新儒学 :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武帝时期,提出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国家之治关键在于国君。国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当,方法正确,国家就会大治。反之,国家就会大乱。因此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即新儒学,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第第三,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

四、“三纲五常”理论。 三、佛教在汉唐长安的传播: 佛教是世

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释迦摩尼是佛教创始人。 佛教在长安广泛传播始于东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出现了第一次传播高潮。 四、道教在汉唐长安的传播: 创立于东汉时期,形成于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 达到鼎盛时期,距今已有1800余年。

其实汉唐文化还有很多很多精华,我只是选取了一部分去总结。还有很多很多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去领悟。把我国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我们也要继承汉唐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


第二篇:尔雅课程《心理、行为与文化》笔记总结


心理、文化与行为课程笔记总结

一.心理、行为与文化 绪论

1. 本门科学习采用心理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几个大规模文明社会为对象,探讨文化、心理与行为,是“国民学文化”研究。

2. 其特点:从文化和心理两方面研究人的行为;比较文化的视野。

3.学习本门课的意义:

(1)了解“异文化”(自知之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而不同);

(2)了解一种把握人的方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为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深层背景;

(4)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具有惊叹世界多样性的能力,是探索世界意义的前提)

二.心理文化学:源流、原则与方法

1. 学科的定位

心理文化学其定义是研究心理、行为与文化的学问,是从心理人类学分离出来,以许烺光倡导的心理和文化相结合的视角和方法,主要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的学问。

2.心理文化学源流:

发展阶段:

(1) 文化与人格学派 博厄斯(文化跟人类的进化、跟种族的关系)——文化决定论(人的育儿方式,文化与人格派)

(2) 哥伦比亚讲座派 林顿、卡迪那、克拉克洪(人的价值、行为和人的性格)

(3) 国民性研究 二战前后 《菊花与刀》鲁斯本尼迪克特 三个倾向:

人类学倾向(鲁斯本尼科特、马格丽特)

社会学倾向(埃利希弗洛姆)

统计学倾向(怀挺夫妇)

二战后批评的原因: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影响,过分注重人幼

年的负面影响,得出负面结论比较多;国民性研究是否可以进行(对大规模社会的国家评价无用)

(4) 心理人类学

19xx年许烺光《心理人类学》 人类学的一个分支。

其研究内容为:儿童社会化(又称童年人类学)、知觉和认知的文化差异、文化与人格、心理健康

(5) 心理文化学

以许烺光先生的学说为基础介绍许烺光:出生于庄河,跟马力洛夫斯基学习人类学,1977-19xx年任过美国人类学会主席讲者的著作:《心理文化学:许烺光理论的研究与运用》《心理文化学要义》

3.人类学的分支

(1)民族志

(2)社会人类学,又称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传播学派,X学派,心理学派:文化心理、跨文化、心理人类{心理文化学、X氏})

(3) 形体人类学

4.心理文化学的文化视角

世界上各种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而不是生物意义上的。一派关于科技与经济的人认为《世界是平的》;另一派文化人类学为代表的人认为:保护世界的多样性。

5.文化的定义(此处为古典文化的定义)

(1)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 泰勒 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

(2)文化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3)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 马利诺夫斯基

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以及价值而言,这概念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

5.广义的文化三个层面

物质层面(房屋、器物、机械等)

社会层面(社会组织、制度、政治、法律形式、伦理道德、风俗、

教育等)

心智层面(科学、技术、知识、语言、精神、宗教、审美意识、文

化艺术、神话等)

6.文化与文明

(1) 公平俊文《信息文明》观点

①文化是隐藏在背后的“深层”因素,是社会成员几乎在无意识情况下学习、适应和传承下来的、人的行为诸方面的原理以及文明

的设计原理的符合体,是一种制造、传达、保存和处理信息的系统。 (理解:文化也是一种复合体,但是与古典定义不同在于“原理”——我们人行为背后的原理;文明背后的原理,是人创造的。强调了“无意识”的得到。)

② 文明是在文化设计原理作用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文类有意识地产生出来的、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社会生活类型的复合体。

(理解:文明是可看到的,不是一个原理,是原理的表现形式。)

(2)文明分以下几个方面造物

物质造物(人施加影响的有机自然物)

社会造物(家庭、婚姻、国家、习俗、道德)

观念造物(语言、宗教、仪式、经典等具体的物)

(3)两者关系

文明及其文明的设计原理可以喻为生物的表现和遗传基因的关系。基因为文化,其表现是生长、衰老、死亡。文明可变化,是人的创造。喻为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是有变化的,更像生物基因,有生物基因变现型。

例子:《中国人的天性》,中国人与家庭的联系很强。客死他乡,把遗体运回故乡,是一种无论生死的最后回归。叶落归根。——民族性的迁徙。

7.心理文化研究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种种属,没有哪一个种族比其他族群进化程度更高)生物与文化的多样性的体现——文化没有前进之分,与进化论不同,不分高低整体性原则(人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宗教、生产等)

(2)相对性原则(一定的文化系统是人们适应不同环境的产物,是人们解决面临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一种选择,因而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克服文化的沙文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只有自己是最正确的。

文化不能以前进与落后比较,文化是人的一种选择。

例子:

a.高跟鞋与缠足。现代人以人的生存权作为坐标,认为它是陋习;古代人以审美小脚作为坐标,而缠脚。实际上高跟鞋与缠足都是为了美,只是以前是强迫,现在是自由的。所以不能脱离事情的背景,看待文化。

b.女士整容,为了追求美而摧残身体。

c.手抓饭、筷子、刀叉的使用。不要用技术的观点来看待文化的前进与落后。

8.文化的比较

(1)比较方法:是研究社会和文化的常用一种方法。

运用的大家:马克思韦伯、汤因比、帕森斯

对象有中国、美国(西方)、印度、日本。

(2)比较的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①由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社会科学不能定量,只能定性和比较的。例如婚姻与爱情)

②比较方法广泛的存在于我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心理文化学的心理视角(人,一个很复杂行为的社会体,不仅仅对社会文化做出被动的反映。)人是一个有认知能力和主动能动性,会思考,会选择,内心想法和外部行动并不总是一致的复杂体。

9.人心难以研究的原因

(1)人心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不具有形体性。(人心看不到、摸不到,只能通过人的外显行为间接推测心理活动。)

(2)人心既有客观性的一面,也有主观性的一面,其涉及到人的情感、意志、信仰、人生观、审美观等带有较浓厚的主观性。

(2) 人心受文化的影响较大(知人知面不知心)

例子:

a.科技发展与宗教信仰

人心研究对人的认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科教发展与人们的宗教信仰

宗教的定义: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物质世界的丰富和对世界认识的知识的增加,与对于我们心灵的宁静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并不是成正比。所以此时宗教能满足我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 b.抑郁患者增加人的沟通与交流的太浅薄了。

心理的新的世界型流行病。未来所有好的关于“人”的学问都离不开对和谐人际关系与和谐心灵的关注,让人更幸福快乐,

因而也必然代表了某种心理学和医学倾向。

10.人的心理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机制

(1)自然机制

心理的生理机制和心理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规律等内容,主要通过生物进化而形成,具有较大的普同性,不同文化里的人的心理多具有相同的自然机制

(2)文化机制

包括人的社会心理机制,如自我,和审美心理机制等内容。主要通过文化的积淀而逐渐形成,具有较大的差异型,不同文化孕育不同的文化心理机制。心理的自然机制心理“事实”主要依靠科学心理学的途径寻求解决,而心里的文化机制和心里的价值层面靠这种科学心理学的路径难以解决。)

课外补充知识:

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奠定,德国的冯特,认为不同方法从事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因为社会科学受自然科学影响,所以实验心理学更接近可科学数据,人们更愿意接受实验心理学。

目前本土心理学的流行发展。

本门课对于人的心理的自然机制从而不论,而关注人的心理的文化机制,带有人类学的视角。

三.需要、情感与文化

1. 人的需要

人是有各种需要的社会动物,满足各种需要是人行为的原动力NEED需要的三个层次:

(1) 需要是一种缺乏的状态

(2)需要是由缺乏状态引起的主体自动平衡倾向

(3)需要是伴随主体自动平衡倾向的择取倾向

关键词:缺乏、状态、选择性

2.人的需要分类

(1) 生物性需要(维持自身、繁衍后代)

(2) 社会性需要

人需要的本质是社会性需要

3.需要与本能的区别

本能是身体结构产生的能力,是一种反映书,是无意识的行为。强调人的生物性。

4.需要与欲望的区别

(1) 需要是人的身体产生的一种缺乏状态;欲望是人的身体和外部

条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状态,未必是缺乏的状态。

(2) 需要是一般的,抽象的;欲望是指向具体事物的。

(3) 需要是隐形的;欲望是显性的。

(4) 需要是容易满足,也是应当满足的;欲望是无止的。

5.人类基本需要的分类的几种学说

(1) 英国报纸的调查

支配人行为的15种基本欲望和价值(有基因的基础)有好奇、食物、荣誉、拒绝、性、报复、体育运动、秩序、独立、社会交往、家庭、社会威望、厌恶、公民身份、权力

(2) 马斯洛的五需要论(从低到高的层次)

生理、安全、从属和爱、自尊、自我实现

(3)美国的社会学家威廉托马斯的四需要论

对新鲜经验、对安全感、对反映、对承认

(4)许烺光的三需要论

安全、社会交往、地位

6.需要三个层次分析

(1)情感性需要的分类(从低到高的层次)

情感性需要为人需要的三个层次中最高的层次

①表达悲欢的需要

②倾诉的需要

③爱与被爱的需要

④尊严的需要(自尊、受人尊敬、成就感、荣誉感)

⑤完善生命的需要(提升生命质量:美感、和谐感、宁静感、满足感、“自我实现”某些宗教体验)

情感需要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相互交错,但又不能与之完全苟同,也有其独立的方面,比如美感。

社会需要一般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满足,但情感需要未必从人际关系中得到,比如养宠物。

(2)生物性需要——延续自身的需要(食物、躲避危险)和延续物

种的需要(性需要)

(3)社会性需要——安全、地位、社会交往情感性需要——爱、新鲜经验、拒绝、自我实现(心理活动)

7.需要的三大类三层次

三大类(安全类、交往类、地位类),三层次(生物性、社会性、情感性)可相互交织,如社会性安全、社会性交往等9个划分

安全类需要:

(1)生物性安全(身体的进化机制、躲避危险等保障我们生命安全的最基本)

(2)社会性安全(处于在他人互动的交往中,能够利于我们生存的社会归属)

(3)情感性安全(其定义为在生活中,与伙伴的有密切的联系,不孤立,是社会伙伴中的一员,与他们有相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遇到威胁和困难时,伙伴能够精神和物质上有所帮助)表现为尊重、关爱。

交往类需要

定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流、互动,及社会联系。

(1)生物性交往:出生后来自保护者的爱抚,成年后没有爱情而知识以生育为目的的性活动。

(2)社会性交往: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一般性交往,又称角色性交往。(寒暄、陈述事实等)

(3)情感性交往:投入感情的关系。

例子:较多社会性交往,不一定就有很多情感性交往。过多的社会交往,会影响情感交往,因为情感交往是私密、小群体。

古代中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五种情感性关系(五常):夫妻、父子、兄弟、君臣、朋友。

地位类需要

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地位是依照一个社会的文化规范有高有低的位置。

(1)生物性地位:由性别、出生、血缘关系等所决定的。

(2)社会性地位:表现为社会威望、荣誉、财产、权力和权威。

(3) 感情性地位:来自亲密的家庭、朋友或同事的评价

8.文化与人的需要

(1) 人的需要是文化产生的根源。

(2) 文化乃为限制人的各种需要而设。

(3) 有限制而文明立,无限制则文明废。

(4) 文化是如何限制(满足)人的需要的

行为的目标、关注对象和行为手段,输出输入系统,行为者的需要得到满足或收到阻碍,依据规范和标准,此时反馈给行为者满足或是阻碍,其基准系取决于价值、态度、情景等,不断的反馈以调整基准系。

这个叫行为取向体系的自控模型。

9.文化对人的需要的影响

(1)欲望与文化(欲望有双面性,而文化起调节作用)有的社会制约人的欲望的规范极为严格,禁欲主义,有的较为宽松,纵欲主义。

(2)对安全、交往、地位认识的不同

(3)文化对社会性需要的评价不同(马斯洛,完满人性、自我实现的表现)

10.情感与人的行为

决定人的幸福和快乐,是人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人的社会地位和银行的存款。——对情感的重视。

四.PSH原理与基本人际状态

1. PSH原理与基本人际状态

即描述人各类要求的满足与文化的关系。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心物交互多位动态平衡整体”。

研究人需要的满足和行为,必须从整体的、动态平衡的角度进行,而且前主流社会科学则基于“科学”的需要,趋于将人类割裂开来,静态地把握。

2.将人静态研究的原因

(1)“整体人”无法进行科学分析,必须分割。(经济活动、政治行为、心理学、社会学等)

(2)“人心”“情感”不易科学把握,易忽视(理性人假设)

(3)人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系统,是一个“场”,而“场”远没有确定性实体——个人——容易科学把握。

3.解释FSH

整体把握人的模型的科学——FSH,心理—社会均衡(心理社会

稳态)

模性可以理解为“场”:“场”描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互动的场,由多个同心圆构成。由内而外,7个同心圆8层构成。从内到外为:

7、潜意识(或“无意识”使我们心理的最深层,一般意识不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层在人意识不到时表现,如做梦、笔误等)

6、前意识(能够意识到,但未形成清醒的意识)

6、7是人的心理最深层

5、限表意识(能够情形人是到,但由于种种原因,表达受到限制,藏在人的内心,有时只传达某些亲密的人。其原因:害怕、逃避、羞于表达、想表达但难以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4、可表意识(人最动用的一层意识,表达感情、沟通交流等) 人的意识分为限表意识和可表意识是对人的“意识”深化和细化。其区别的意义是:1.为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提供了分析空间,意识的可表或限表,不仅有个体的差异,还受文化规定的影响。如隐私2.为分析情感控制的文化机制提供了空间。

3、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三种东西构成:人——亲密的人,物——心爱之物,文化规范,如执着之念、宗教信仰、贞操观念)其最大特点:有感情。”生命包“——人活着的重要意义。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和文化差异。

2、作用的社会与文化 构成:人——司机、售货员,物——烟火缸、扇子,文化规范——礼貌习俗、问候方式、交通规则、考试纪律

与第三层的区别在于感情投出,其作用在于功能性的,影响人生活的不便。2、3内容会互换。

1、远离的社会与文化(没有实际用处,没有功能,没有情感,只是知其存在)

0、外部世界(“异文化”、“外国”,一般了解很少,无知或存在诸多错误。)

0、1区别于1为文化区域,0则是不知的

以上是整体把握人的第一步。

4.PSH原理(内部运作的原理)

(1)人的存在是一个由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互影响的“场”

(2)每个人都有一个只管重要的“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层,此层可称为人的“生命包”

(3)人与”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层的关系答题处于一种动态均

衡中,不均衡会带来某种心理紧张并力图恢复均衡。

(4)PSH模型有个体的差异,分析个体的生命包类型和均衡模式,可以调节和矫正人的行为

(5)PSH模型有文化的差异。分析不同文化中生命包类型及其均衡模式,是了解诶文化差异和文化变化的关键

理解:

a.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可以比作一个架子,上面摆放着家庭、父母、婚姻、神明、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还有理想、信仰等文化规范,我们与他们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b.PSH原理是一个看似简单、内容却十分深刻的理论。谓其简单是说它讲的是一个类似人”饿了想吃,吃饱了不饿“的常识,谓其深刻是说人的心理行为的奥秘正与这一个简单道理相关联。真理都是简单的,正因其简单而常被忽略。

c.卡尔*马克思,告诉我们理解社会的简单道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弗洛伊德学说,告诉我们理解社会文化的简单道理:性趋力是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在内的各种各样活动的最根本的动力。

e.PSH原理也是简单的,人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互动的动态均衡“场”,(人的心理和文化两个方面把握人)人们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知识“人”这个“场“动态均衡过程的一部分。

5.修订PSH理论(对其补充)

(1)修订的原因

PSH原理是许烺光先生提出,但不是很完善。此原理是心理文化学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分析事情、分析文化、分析人的重要工具。

(2) 增加的内容

①增加”8、超意识层“(因为印度教等宗教提出人的行为背后的最深一层的关系,即灵魂、终极存在)使我们理解人能更深一步,但不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目前没法科学解释的:谁控制人的情绪的平衡宇宙的平衡、内在和谐是什么东西控制。

②经过修订的PSH,就称为一个由内而外的、共分九层的人的”生存谱“。第四层以内诸层可称为”意识谱“,第三层及其以外诸

层称为”生活谱“。

生存谱可比作物理学中的光谱图,而每种类型的基本人际状态则可比作具有特定波长和频率的单色光,各种生存者状体可在该谱图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和相应的描述。

第八层则是主要是东方传统心理学和宗教探讨内容。

第七、六层则是弗洛伊德学说。

第六、五、四是普通心理学探讨的。

第五、四、三、二是心理文化学重点探讨的部分,即基本人际状态

③基本人际状态

又称:人间常数”基本人际状态“与生命包基本人际状态指人与生命包的一种互动模式,比个体人大,比集团小。

定义是“人的系统”,是对人与人相互认知和交流系统的统称。基本人际状态的分类

a.个人(强调个人的个体性特点)如:现代美欧人、古希腊型、古以色列型。

这是一种以”强调人的独立性、弱化人的相互性“为特点,”在独立、自由等理念下,特意将个体与他人的联系切断或减少交往中对他人的依赖,或者崇尚这种状态的人的系统。”个人的概念两种含义:个体之人;作为一种生存状态的人。

b.间人(强调个人的相互性特点)如:中国型伦人、日本型缘人、接序人

第二大基本人际状态是以强调人的另一属性“相互性”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这种基本人际状态定义为“个体认识到无法摆脱所处的情境以及与他者的具体、特定的关联性,故以包容的形式与他者在相互依赖状态之中,或者恩威这种状态为人的常态、并在自——他领域中进行相互关联控制的人际系统。”

第一种基本人际状态可称为“个人”。

日本学着滨口惠俊认为第二种基本人际状态,称“间人”与“个人”相对应的基本人际状态。

例子:法国,路易*杜蒙《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现代美欧性是个人的最精致的形式帕森斯说过:“古希腊与古以色列是现在西方社会的苗床”。

④人的存是多位的,基本人际状态可分为四个维度

a.集团:人所处的最重要的社会文化脉络,以怎样的方式与他人缔结集团,亲属集团与次级集团。

b.交换:与他人怎样交换(互动)

c.情感控制:将原欲转换为情感的模式

d.自我认知:对自己情绪感受的认识、调节和自我评价。 四个维度的复合体就是人,是PSH模型中的第三、四层。

6.理论及其特点的评价

评价为:新范式的意义。

由许烺光提出并经过笔者完善的”心理社会均衡“和”基本人际状态“,是心理文化学的两个核心概念,也是新的研究范式。基于这两个概念工具,产生了若干新的概念工具。

特点:

(1)场的概念:”基本人际状态“(人)

(2)动态均衡的概念:”生命包“与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心灵

(3)超意识

7.PSH原理和基本人际状态

PSH原理和基本人际状态,是心理文化学的两个核心概念,也是新的研究范式。

PSH原理是把握大规模文明社会的工具,是进行比较研究的操作单位。

基本人际状态可以比作描述人存在状态的分子式,是人存在的社会文化属性的最小单位。

例子:美国源于安格鲁撒克逊,有新教背景的白人。

8.“基本人际状态”与“国民性”

国民性强调对人性格的描述,是国民性的深化

基本人际状态重点在于状态,是国民性的替代概念

9.PSH原理的进一步阐述——中国人的PSH模式“伦人”

(1)“伦”的解释:同辈或同类;条理、秩序。

①同辈或同类时:

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朋友、父子、兄弟、夫妇物质能够人伦关系。后三者为亲人关系、天伦关系。

人伦关系指以几组亲属关系为核心的向外辐射的一种人际关系 ②指调理、秩序时:

中国基本人际状态的特征。

水小波曰沦。沦,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释名*释水》 费孝通:”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

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

潘光旦:“伦”的社会学理论概括伦人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我们称为伦人主义。

(2)伦人”生命包“构成特点

近亲、熟人、朋友是“生命包”的永久居民,亲属关系至高无上。人的系统不是“个人”,而是一种“关系体”。

最大特点:极其稳定

伦人的PSH均衡模式获得均衡较容易,个体无需动员其他层的内容就能维持PSH均衡,具有静态、稳定的特点。因为亲属占据了基本人际关系的第三层,而第三层比较稳定,投入了大量的感情

(3) 伦人的PSH均衡模式

①中国人的第三层:亲属关系

第2或1层:将情感关系的层面提升并扩大,并缩小角色运作的空间

第0层: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第5层:不可表意识(隐私)

第6层(潜意识)和第7层(前意识):没有动员

②伦人主义价值观

孝、悌、敬、忠、仁、义、礼、信、和等。

特点为:基于人的相互性。更受推崇的人格有重视家庭、重视人家关系、稳定、谦逊、中庸、节制等优点。但同使也有轻视个性独立、依赖他人和权威、缺乏自信等缺点。

③中国人基本人际状态的变化表现

a.追星现象(生命包均衡出现了问题,需要偶像弥补)

b.养宠物现象(家庭关系的变化)

c.宗教盛行

d.富士康“9连跳”

(4)伦人的四个维度

①集团维度:亲属体系——父子关系主轴主要次级集团——宗族 ②交换维度:“信用借贷型”交换

③情感维度:抑制性控制机制(与弗洛伊德“性压抑”区别。压抑是把人的原欲压制到人的意识深层;抑制是疏导到限表意识层) ④自我认知维度:相互依赖型自我

10.PSH原理的进一步阐述——美国人PSH模式“极致个人”

(1)名称:极致个人是个人基本人际状态(西方社会)的一种精致形式

(2)生命包特点:个体有一个不确定、不稳定的第三层,亲属成员

知识PSH第三层短暂的成员

(3)PSH均衡模式特点:多样、动态的均衡

例子:

传教士型:第0层特别大超级

爱国者型:第1、2层特别大

组织型:第2层特别大

遁世性:第7层特别大

(4)“极致个人”的类型

a.指向PSH意识的内层表现

信奉他排他的宗教;

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

有时候可能还会借助于药物产生的幻觉

b.指向第2层

强调个人独立的结果使美国人难于在亲属集团中缔结亲密联系,因此在伙伴(第2层)中寻求联系(所谓“社交”)成为一极其重要的生存手段。个体需要可以组织、精心策划社交活动,有大量私人“派对”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以第2层弥补第3层的不足 c.以多种方式驾驭物质世界

人会因为无所寄托而投身于物质世界的驾驭,从驾驭物质世界中提亚体验到自我存在的确实感。强烈的驾驭物质世界的欲望为探索小到粒子世界大到宇宙的科学技术的发达提供了心理能量。人会因缺乏安全感而积极追求物质财富,而物质的富有的却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安全感。

d.投向第1层(更远的社会与文化)包括国家和政府,对其感情的投注表现为美国人对政治的热心,以竞选方式选举国家灵动啊人、重视个人意愿表达为特点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发达。对国家体制的仇视无政府主义者,刺杀政治领导人等行为。

e.投向第0层(外部世界)一般来说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很少接触这一层,或缺乏认识,或只是一些错误的认识。不过”极致个人“对这一层也有强烈的感情投注,积极的对外传教、探索未开垦的处女地或部落、探险和援助活动、强烈的干涉他国内政意向和更为积极的意识形态输出等。

例子:

夏尔巴人(尼泊尔)与攀登珠穆朗玛峰夏尔巴人有征服自然的欲望

(5)“极致个人”的四个维度

①集团维度:亲属体系——夫妻关系

主轴主要次级集团——结社

②交换维度:交易型交换占优势(商品交换)

③情感维度:压抑型控制性机制

④自我认知维度:独立型自我

(6)推崇的价值观

独立、自由、平等、公平、竞争、民主等。特点:基于人个体性。更受推崇的恩格具有积极、进取、自行、实际、坦率、自尊等,同是也具有内心不稳定、孤独、焦虑、不宽容等特点。

11.自我实现,完满人性

(1)心理社会均衡理论与完满人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亚伯林罕*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人格)

“自我实现”的人的特点:对现实和环境的认知能力较佳,较能接受自己、他人及自然;内心生活、思想、行为等比较自然、率真;较能够且喜欢独处,比较独立自主;较能够接受与欣赏新奇的事物或经验;都较常经历神秘或高峰经验;较能建立久远的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民主性格特质;有不带敌意而又丰富于哲理的幽默;比较具有创造性。

(2)哈佛大学“幸福课”建议:

从你内心释放热情

学会失败,摆脱完美主义

接受自己全然为人

有规律地锻炼

睡眠

慷慨

勇敢

表达感激

(3)两者理念的不足:

①“积极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路子,没有拜托人的内部(即PSH图示的第4层以内)的某种“心性”,而不是某种基于社会文化脉络(即PSH图示的第4、3、2层0的状态。只局限于人的心态,我们的课程是在扩大视角,人的存在状态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②缺乏可操作性,勇敢、接受自己、学会失败,与马斯洛的理论一样,都不叫抽象,没有将这些特点与他们的“生命包”状况联系起来,因而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也没有向人们提供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③基于西方人的心理特点

(4)总结

人生的幸福、快乐,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问题,不是仅仅依靠学习积极的心理学就能解决。基本人际状态理论在逻辑上暗含着对完满人性问题的回答。

幸福快乐的人生必须有一个健康并经营良好的生命包。

(5)经营生命包的几个原则:

(原因:必须是考察各种文化下,基本人际状态下的优缺点,才能构建一个超越文化的、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理想的生命状态。——完满人性)

a.人是一个“场”

b.动态均衡

c.融合不同基本人际状态的特点

12.“健康的生命包”

“健康的生命包”是指一中高质量的心理社会均衡状态,这是生命需求层次的最高点。涉及和追求健康生命包并不是要使自己变成一个完人,而是说我们要知道有这样一种生命境界,它可给我们的人生树立一个标准,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人不能放弃完善生命状态的努力,我们未必能完全做到健康生命包所要求那样,但经过若干选择和取舍,我们的生命状态可能会得到改善,人性会充分地发展。

13.讲者的“健康生命包”建议

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命包,那里有三样东西:亲密之人、心爱之物、执着之念。

物——有心爱之物不一定贵重,但要相伴一生。

有一个“窝”,不一定很大、很豪华,能使你遮风避雨、温馨舒适。

有点钱,但不要太多。决定你是否新股,不是你的银行存款,而是你的精神状态。

人——有一个伴儿现在对他(她)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至少要有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家庭以外的朋友。

念——做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事,不要轻易放弃。 有自己喜欢的格言,并身体力行。

五.集团:亲属体系

1.“极致个人”的四个维度

集团维度

交换维度

情感控制

维度自我认知维度

集团维度和交换维度为人存在的社会文化方面,我们叫心理社会均衡情感控制维度和自我认知维度为人存在的心理层面,是PSH中的P。

2.集团的定义

人们通过一定持续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结合起来的集团。是一群有集体认同感、共同利益,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一群人,是人们生活的具体单位。

3.集团的性质分类

初级集团(亲属集团)和次级集团亲属集团是由血缘、婚缘或者两者结合的共同建立起来的。

4.关于家庭的理论

(1)家庭的主要功能

生育功能、性生活满足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休息娱乐功能(辅助功能)

(2)家庭存在的生物学基础

雌性与雄性之间的持续的性关系

(3)家庭的规模

至少由一组关系开始,可发展为多组关系,其分类为核心家庭(小家庭)和复合家庭(大家庭),家庭规模的表述公式为(n^2—n)/2

(4)家庭的形态

一夫一妻

一夫多妻(如:现代的伊斯兰社会)

一妻多夫(如:印度的多达人、中国的摩挲人)

(5)居住形式

从夫居、从妻居、双方居、独立居

5.从心理文化学视角怎样看待家庭亲属集团

人生存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维度,所以它主要在PSH模型中由第2、3层构成。

家庭浓缩的社会文化的基本遗传信息,使个人习得生活方式和

价值观的初级学校,是人出生后最初遇到的社会关系,是人第一个所处的群体。

6.家庭是人类“社会细胞”的含义

(1)复杂的数额会集团和气象万千的社会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大部分社会关系都可以在亲属关系中找到其雏形。

(2)在家庭中包含着社会文化的“遗传基因”,文化的传承很大一部分是在家庭中完成“转录”的。

7.家庭对人的影响

直接接触而不是靠某种明确的规则

全面、深入、达到情感层次

8.心理人类学对亲属关系关注的侧面

(1)家庭中占有优势地位优势的二人关系是什么?占优势地位的关系及其属性如何影响其他关系。

(2)家庭关系怎样被用来界定社会群体的性质和类属?

(3)二次群体的特点与家庭的联系是怎样的?家庭关系与人社会际关系的特点有何联系?

(4)家庭关系与人的心理社会均衡模式有怎样的关系?

(5)家庭关系与人的社会化?

(6)家庭关系与文理文化取向的关系

(7)家庭关系与人的情感模式和对性的态度;对政治、居住方式、文学艺术、灵魂观、神明观的影响。

9.许氏假设

描述人的亲属集团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个假设,称为许氏假设(许烺光提出)。

(1)在任何一种既定的亲属体系中,必有一种居支配地位的“轴”(dyad)

“轴”指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最小单位。

(2)居优势地位的“轴”必有居优势地位的属性。(夫妻轴有两性关系组成,一男一女;而父子轴两个男的)

(3)主轴的属性决定了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4)由主轴发出了亲属体系中其它轴的相对关系。

(5)主轴的属性还影响到亲属体系以外的关系

10.主轴及其属性

(1)夫妻轴的属性

非连续性:不与他人结合的状态或态度

排他性:逐出他人或不愿与他人分享

性爱:受性的吸引

选择意志:可追求自己的意向

(2)父子轴的属性

连续性:与他人结合的状态或态度

包容性:一体化行为或态度

无性爱性:与性无关的状态

权威性:命令和强迫服从个人力量

(3)母子轴的属性

非连续性:与他人结合的状态或态度

依赖性:依赖他人的状态或态度

包容性:一体化行为或态度

扩散性:向各个方面扩散的倾向

力比多性:扩散了或潜在的性爱

(4)兄弟轴

平等性

非连续性

包容性

竞争性

11.国家家庭的分析

中国家庭:父子关系为主轴

北美、北欧家庭:夫妻关系为主轴

印度教徒家庭:母子关系为主轴,父子关系为亚轴

日本家庭:父子关系为主轴,母子家庭为亚轴

12.许氏假设的评价

(1)亲属家庭的重要性“轴”“优势轴”“属性”与“优势属性”,是分析文化和社会的有效工具,由此可进行更广泛的推论。

(2)个体在心理上与父子型、夫妻型及母子型这三类亲属类型的纠结最为深刻。

(3)把人的亲属体系与人的心理社会均衡联系起来。

13.个案考察(观察与理解)

(1)传统中国模式(父子关系占优势)

杨茂春认为:

复式家庭(两组及以上夫妻关系)

男系制度(家庭按男系计算)

重男轻女

夫对子期望高

财产共有

岳庆平《中国的家庭与社会》认为:

父家长制 祖宗崇拜 尊老敬宗 重男轻女 男系制度 大家庭制度 多子主义 蓄妾制度 父子世袭

孝亲意识

父子关系的几种属性与中国模式的关系父子关系占优势,强调了亲子关系。

①父子的关系“连续性”“包容性“,可以解释”父父“”子子“以及重男轻女,还有大家庭制度。中国推崇”大家庭“形式,其能够延续是应为“忍”。

②父子关系的”联系性“、”权威性“可以解释孝亲意识、祖宗崇拜等特点。孝是社会道德之本。如:《郭巨埋儿》的二十四孝;孝行的拖延——祖先崇拜。

③父子关系的“权威性”可以解释中国的权威人格和忠君、尊老敬宗的特点。如弗洛伊德提出:奥狄普斯情节(又称恋母情节)。 ④父子关系的”非性爱性“可以解释中国家庭中夫妻受贬斥以及蓄妾制度。

理解:一个大的群体受到”性爱关系“的忽视。

”夫妻有别而父子亲“,夫妻示爱被认为不妥。所以弱化夫妻间性爱关系。

“大禹治水”表明了父子关系占优势——此为代际关系。

蓄妾制度:一夫多妻制,弱化了夫妻关系的排他性。

⑤父子轴的"连续性”、“包容性”与传统中国亲属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乡村人际关系:

系}、其他关系{邻里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

(2)美国人的家庭(夫妻家庭占优势)

安格鲁撒克逊系统为主的美国白人家庭

①夫妻关系的非连续性、排他性与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制。

②大家庭(或称复合家庭)既不是文化上的理想,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流行。

典型的美国家庭:父系制

夫妻关系的“性爱”属性与浪漫爱情受到较大的强调。

缔结婚姻强调爱情。

爱情是基于两性之间身体的相互吸引,具有难以解释和捉摸不定的性质,是一种不稳定、最容易变化的感情。

爱情是一种很不稳定的情感,以浪漫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不稳定的,家庭中夫妻之间不断示爱是维持婚姻关系重要关系。 ③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与亲子关系受削弱、代沟和“奥狄普斯情结”。

"下一代中心"取向“青年崇拜”,其育儿方式是独立、自由和权力。 ④夫妻关系的“选择意识”属性与对自由、平等的强调。

⑤夫妻关系的排他性、非连续性与美国人家庭的短暂性和离心性。 独立的含义中就有隐私的意义。隐私是有距离的。

⑥美国模式的特点:

1.夫妻轴占优势地位的亲属体系是最不稳定的,这种模式的家庭最短暂,对个体束缚力最小,同是对个体提供的保护更少,人们生活的中心必须转到个体为中心,发展出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

2.以这样的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和文化具有更大的活力和变化的内驱力。同时,个人有一种更不稳定、更靠不住的内心世界,社会更不稳定,个体缺乏安全感。

(3)对比

中国人的亲属关系:网状

美国人的亲属关系:放射

中国人的住宅方式:四合院

美国人的住宅方式: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分隔

中国模式的特点:稳定

印度教模式:母子关系占优势,父子关系占亚优势。

日本的模式:父子关系占优势,母子关系占亚优势。

六.集团:次级集团

1.初级集团与次级集团的对比

(1)次级集团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目的而人为缔结起来的集团。

(2)初级集团与次级集团构造的差异:

初级集团:无明确目标、规章一般不明确、家长、血缘或婚姻。 次级集团:目标和明确的职能、明确的规范章程、推选的领导体系、某种后天的资格。

(3)两种集团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的差异

初级集团:原发、直接、全面、深入

次级集团:投射、间接、部分、较不深入

亲属集团与次级集团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许多社会的群体很难作这样的区分。

2.不同社会的次级群体特点是不同的,如美国的政党与日本、中国的政党不同,造成这样差别主要原因是文化。

同一种文化中有各类不同性质的次级群体,其构成方式、运作原理、集团内的人际关系模式有相似之处。

3.“器物”与“社会造物”不同,构成“器物”基本元素是物质;构成“社会造物”的基本元素是人,人是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脉络中。

4.人与人之间几种重要的群体连带原理:

亲属原理

契约原理

阶序原理

5.次级集团与文化的关系——许氏假设2

在多种次级集团中,必一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对个人生活十分重要,这种主要次级集团的性质、构造特点以及缔结这种集团所遵循的原则(即社会连带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这个社会和文化的特征,其他次级集团或者受这个重要的次级集团的很大影响,或者是它的在塑。

6.主要次级集团的条件

(1)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即社会上必须有相当多的人参加这个集团。

(2)必须在历史上较长的延续性

(3)构成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4)集团缔结的原则能够解释社会上其他集团的缔结以及人际关系的特点

(5)能够与社会亲属关系特点相联系

7.主要次级集团及其缔结原则

(1)中国社会的最主要次级集团的是宗族,缔结原理是亲属原理。

(2)美国社会的主要次级集团是自由结社,缔结原理是契约原理。

(3)印度教主要社会的主要次级集团是种姓,缔结原理是阶序原理。

(4)日本人主要次级集团是原理是家元,缔结原理是”缘——约“。

8.主要次级群体与亲属体系的关系

(1)次级群体与文化的假设、亲属体系与文化的假设,这两个假设都是阐述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论假设,是构成心理文化学的重要内容。

(2)两个假设具有逻辑上的联系:人们的心理能量向什么地方投注,与亲属集团的性质,或确切地说,与亲属集团中占优势地位的“轴”及其属性有关,可归结为人类社会的三种最重要的关系——夫妻、父子、母子关系及其属性对人的纠结上。

9.个案考察

(1)中国的宗族与亲属原理

①宗族特点:

规模大

拥有成员的详细记录(族谱)

拥有共同的祭祖仪式和祭祖的场所(墓地和祭坛)、共同财产 共同的行为规范

领导职能和领导资格

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宗教保障、经济保障、社会性保障) 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白虎通义》

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白虎通义》 ②中国宗族连带感的表现:

对荣誉的共享

对责任和惩罚的承担

表现为:一方面是个人向上奋斗的重要心理动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连带对荣誉和责任的分担。

宗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离开宗族集团的人,无论走多远,都回一种有归宗族集团的倾向。

③中国腐败的根源来源于文化中宗族的连带感和亲属集团的基本人际关系的情感束缚。中国人有权力后,有人情负担,即会容易造成腐败。

④伦人集团层面的特点表现为:按照亲属原理连接起来的家庭和宗族,成为人的亲密圈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宗族的变化(从19xx年后的变化)

a.彻底的土地革命摧毁了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

b.农业合作化以后建立的生产大队和小队冲淡了宗族组织的作用。 c.对阶级的强调和对旧制度、旧价值观的批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宗族的意识。

⑥当前中国宗族力量的表现:

a.作为一种有形的社会制度,宗族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并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规范力量。

b.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深层结构”的宗族制度,仍深深影响着中国其他社会组织的构成方式以及中国人行为方式。

如:中国人单位的概念,带有宗族的某些特点。人在一个单位就有安全感、归属感。

⑦宗族连带原理及连原理下人际关系的特点:

a.亲属原理特点:

自动性

血缘性或拟血缘性

差序性(差序性变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义务和权力大小不同。根据血缘的远近来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和义务的大小特点被称为差序性)。

⑧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特点:

a.中国人人与人的关系——分圈子(差序性造成)分为自己、亲人、熟人、生人。“人情”付出的每一份对他人的帮助,都预期得到他人的帮助。

b.强调亲情——“拟亲属化”倾向性

c.交往上的零距离化倾向(相互信赖,理想的关系是“不分你我”,是一种不能相互信赖就不能相互合作。)

例子:过分热情失去了生意

厦门城隍庙事件

d.强调直接接触而非条文文化规则

“大信不约”

e.“关系”和“人情”的重要

(2)美国社团与契约原理

亲属关系无法给个体提供恒久的保护机制,个人必须到亲属体系以外的地方寻求心理社会均衡。

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不依赖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随着个

体的长大,个体炸断与亲属集团的联系,到亲属集团以外的地方寻求密切的联系,来满足对自己的安全、社交、地位的要求。

在“成年人”的定义中本来就包含了切断亲属集团的联系。 人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

①美国缔结集团应复合以下条件:

a.集团资格不是自动的,必须具有高度的选择意志。

b.集团的规范不能影响个人的独立,人与人的关系不是相互依赖的模式。

c.集团中的每个人体都是平等的。

所以美国的人的主要次级集团是以契约连带相联系的各社团。即自由结社。

②结社的心理文化动力

通过缔结各种各样的俱乐部组织,达到控制他人或解救他人、追随他人(如明星任务)或获得追随者,帮助他人或超越他人等自由,寻求亲密联系。

③结社的定义

结社,又称自由结社,协会等。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人为缔结起来的非亲属、非地域的自愿性团体,包括社交团体、企业、军队、教团、政党、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

④“自由结社”的特点:

自愿性(自发的、非自发或半自发的)

(例如:拖泥带水的俱乐部、秃头男性俱乐部、国际傻子组织)强调个人独立与自由的人拥有巨大的结社能力。

由于血缘、地缘等传统联系对人的束缚降到最低,各种自由结社不仅数目更多且对个人的生活影响更大。

排他性(追求成功和平等)

竞争性(满足生命包的不稳定)

以契约原理缔结的社团与美国人的心理社会均衡模式的关系。 从心理文化方面来看,美国社会社团的发达与美国人亲属体系的构造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PSH模型相关。

⑤各种自由结社的契约原理是契约原则。

契约原则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连带方式,其特点实用性(功能性)、可计算性和高度的选择意志。

⑥契约原则下美国社会人际关系容易出现的若干倾向:

a.人际有关系手段化(人与人缔结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交往本身不是目的。)例如:朋友的专业化。

b.人际关系强调契约(规划)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的缔结,自愿性和选择性程度较高。具有间接性、可

测量性、权力、义务和规则比较明确,因此简洁、明了、容易把握的特点,是”不信赖也能合作“的关系。

c.人际关系的平等性

平等的理已经融入公民的自觉意识。

七.交换维度:人与人的关系模式

理论与假设、个案分析

1.交换的定义

狭义交换指人与人之间除掠夺以外的流动过程。

广义的交换指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与信息的流动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

2.现代交换理论:霍曼斯的五个命题

(1)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够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越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增多;获得奖赏越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2)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的活动得到奖赏或惩罚,而出现相同的情况下,他就会重复或不重复。

(3)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就越会可能重复此活动。

(4)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复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奖赏对其本人(或团体)的价值就越小。

(5)攻击与赞同命题

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收到未曾预料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或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就会高兴,就会赞同此行为。

5个命题看成一组,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

5个命题的预设前提是: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

少基本是公平分布的。

3.评价霍曼斯的命题缺陷

(1)预设每个人都是自利的

(2)忽视社会和文化变量

(3)排除了情感因素

4.马塞尔*莫斯对交换理论的贡献

《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

后现代时期的交换理论:作为交往的交换

将交换看作是人交往的一种方式。

5.“锚定”的理论

“锚定”的理论,较好地描述了价格形成的机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确定价值往往不是围绕理论的交换价值上下浮动,而是像抛锚那样将交往价值选定在某个有意义的点上。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以人为本的新经济,特别是其中的个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定价实践,直接摇动着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情况。 相对于交换价值,意义价值代表着人性的更高的感性的一面,这种新的交换价值的特点,是以意义价值相等为价值原则。

意义价值相等,交换价值可以不等。

等意义交换在后现在经济中理解为交往。作为交往的交换,是不等价交换。

6.交往与交换的区别

(1)交往是主体的交流,交换是客体的交流

(2)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变现为货物等价而情感不等价。作为交往的交换,是不等价交换。交往主体在交换中投注了情感,表现为情感相等而货物不等价。

(3)前现代与后现代的产品交换,都具有与语言交换同样的特征。这种交流,与符号交换特点相反,不是抽象价值交换,而是活的具体意义的交流,物的关系结束后,人的关系还在。

(4)交往对象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人际交往的具体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即一方可“出售”所有形式的事物,另一方可以用所有形式的事物进行“支付”,只要这些事物含有对方所需要的事物。

7.等意义交换:交换中的价值转换

(1)交易型交换(物物交换)

例子:购买商品

特点:功能性,地位平等、价值相等、同时完成、不带情感、没有价值转换。

(2)雇佣型交换(物与服务交换)

例子:公司与职员

特点:交往、雇主提供照顾、保护等或受雇者提供劳动、忠诚、服从等、不意义平等、带感情、价值转换、交换价值不等而等意义相等。

(3)单惠型交换(不需偿还,单方面给予和接受的一种形式) 例子:慈善捐赠

特点:赠予、交换价值不相等、地位不平等、价值转换、带有情感。

(4)信用借贷型交换(带情感的物物交换)

例子:借钱、送礼

特点:有情感、双方有义务和责任关系、交换价值不等、持续过程、特定人群。

(5)好意优先型交换

例子:

特点:特殊的持续性、交换价值不等价、没有责任和义务、价值转换。

7.价值转换

(1)交换价值和情感价值的转换

(2)眼前的价值与未来价值的转换

(3)现实价值与非现实价值的转化

8.交换与情感:PSH原理与作为基本人际状态一个维度的交换

交换内容意义的大小是根据人们的价值观确定,而价值观又与我们的情感投注相联系。一个人对什么人、物、文化规范投入情感,视什么为有价值而将其放入PSH的第3层(即所谓“锚定”),不仅因人而异,也因文化而异。

9. 个案考察:占优势地位的交换模式

中国:由伦人的基本人际状态发展来的信用借贷型,用“≡”表示 美国:由极致个人的基本人际状态发展来的交易型,用“=”表示 印度教徒:由接序人的基本人际状态发展来的单惠型,用“≠”表

日本:由缘人的基本人际状态发展来好意优先型,用“≤≥”表示

(1)伦人社会:“信用借贷型”交换

a.交换者都是相互认识的人且相互信赖,这种交换都讲回报,都可以预期出去的东西会以某种方式回来,类似某种基于信用关系的借贷行为。

b.伦人的三个圈与交换关系:

亲人为亲情法则(无条件施恩,无法量化,如父母与子女)

熟人为人情法则,即亲情法则的淡化(有预期、有还报、持续性、 生人

c.特点:非同时性、宜增量还报、宜非等价性、非限定性

(2)个人社会的交换模式:交易型交换

a.交易型交换的典型形式是商品交换,目前我们人类对此交换方式的研究最为透彻,积累的知识也最为丰富。

b.特点:同时型、等价性、利益性

c.交易性交换为什么合适个人社会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单纯,没有人情负担。

双方的独立、自由、平等。

现在交换理论完善于美国,与交易型交换模式在美国社会占优势地位这一事实分不开。

d.交易型交换对美国单惠型交换的影响。

用小部分钱做慈善

现实利益回报

办慈善是富人,即使身份地位的提高

(3)阶序人的交换模式:单惠型交换

a.单惠性交换是交换价值完全不等,一方是单方面的付出,另一方面是单方面接受,不要求回报。

最典型表现在人与神明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交换的平衡,是通过那个无所不包的超自然的“法”达到。 c.用交换模式的特点分析中国与印度腐败的不同:

中国官员地位越高腐败越重(倒金字塔型);印度官员地位越高腐败越低(金字塔型)

中国人行贿成功,可以预期他人为你办事;印度可能不会帮你办事。

更多相关推荐: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20xx-1-1这学期我的教学任务是为计算机软件专业***班级讲授《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信工系:孙彦明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现对该课作一个全面的总结。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计划为48课时,其中理论部分24课时,上机部分24课时。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计算…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学院)课程总结与分析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任课教师:×××授课时间:20xx.9.10-20xx.12.29学时安排:4学时/周授课班级:×××学生人数:×人《大学计算机…

Bvzqkw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课程总结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无名《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课程总结20xx年x月—…

型计算机课程总结

HEFEIUNIVERSITY电子系专业导论论文专业10级自动化(1)班姓名学号1005073028完成时间20xx/7/1指导老师丁健题目微型计算机控制控制技术总结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总结

合肥学院课程综述论文题目系部专业班级学生姓名计算机组成原理总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11网络工程(2)IceBin20xx年x月x日计算机组成原理总结内容摘要本课程学习知识要求高,技术性较强,而且随…

模电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一个学期将要结束,终于,模电课也将要结束。对于模电课,我从最开始的好奇,到中间的担忧,一路走来,到现在也是有所收获了。刚接触模电的时候,我可以说对其一无所知的。但是,我也是比较感兴趣的。首先是基于对未知…

《商务写作》课程教学总结

商务写作课程总结报告一课程概括这一学期我们新增了商务写作这门课由陈琼华老师任课商务写作该书主要讲解了应用文的写作基础知识有日常事务文书和行政管理文书这两大板块其中日常事务文书包括了计划总结启事求职信申请书行政管...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结报告范文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专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摘要3第一章设计指标411设计题目412设计任务和要求413设计原理4第二章系统方案521系统模块及框图522单元电路设计6221秒基准信号发生器6222计数器72...

课程总结报告范本

华北科技学院课程总结20xx20xx学年第1学期安全评价技术院部安全工程学院姓名班级B105学号20xx10044502指导教师张跃兵

课程顾问工作总结范文

课程顾问工作总结范文引导语为您提供了课程顾问工作总结范文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工作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今年的ampldquo教育管理年amprdquo活动中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市区两级教...

课程总结报告

电子商务项目管理实践课程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实验课程系别经济系专业电子商务班级10级电子商务本科班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xx年11月20日1电子商务项目管理实践课程以经济系与喜点传媒广告公司合作共建梧州喜点传媒电子商...

课程总结范文(6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