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

时间:2024.5.8

《摄影构图》

《摄影构图》是电视系各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以固定画面为基础,研究摄影画面构成的技巧和影视摄影画面创作的基本规律。(编导、摄像、灯光、剪辑、制作、主持人都需要)

(讲课大纲出自郭艳民的《摄影构图》)

第一章 摄影构图的概念及其创作规律

第一节 摄影构图的概念

一、构图

1、构图的原意:

造型艺术中的构图来源于拉丁文,是指对造型素材进行取舍、组织、构建,表现素材的联系及其结构法则。

2、汉语中的构图:

汉语中的“构图”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的构图:是指各类造型艺术进行创作时的艺术构思、结构、修辞及艺术处理。

(2)狭义的构图:是指在艺术造型作品中,对具体材料、素材的艺术处理、安排、组织及其结构规律、章法等。

二、摄影构图

1、涵义:

摄影构图是由美术构图转化而来的,也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摄影构图包括主题确定、题材选择、画面形式及造型手段和技术技巧的运用等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

(2)狭义:摄影构图是指用一定的技术技巧把客观景物有机地安排在一幅摄影换面中,以构成画面的各要素,如点、线、面、光、影、色等,形成一定的艺术形式,是表达摄影者的意图和观点的方法。

2、定义:

1

摄影构图就是指运用摄影的手段,在画面中经营位置,进行结构布局,把各种造型元素、画面元素,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以最佳形式表现主题和审美情感。

第二节 构图的一般规律

综述:构图是形式因素的综合运用,也是形式美体现的焦点。

形式美是指从构成美的物质材料的运用,从自然对象、社会事物、从人的观赏习惯中总结、推演出来的形式法则。

形式美的规律是客观世界的现实存在与人的美感满足相统一的结果,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以下规律:(对称、平衡、黄金分割、对比、多样统一、变化和谐及节奏)

一、对称

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1、对称的四种形式:

(1)左右对称:即以事物的中轴线为基准,左右两边完全对等。

(2)两侧对称:即以事物的中线为基准,左右两边的事物不是完全对等的,而是在形式或内容上具有某种相似性或具有明确的相对性。

(3)上下对称:以画面的横向中轴线为基准,上下部分完全对等。

(4)辐射对称:即以一点为中心,对应点可以在任何角度上构成对称关系。

2、对称的特点:

整齐一律,均匀划一,排列相等,可以产生一种极为稳定、牢固的心理反应,构成平稳安宁、和谐、庄重感。

缺点:

视觉刺激不强,往往会产生呆板、单调、缺少变化之感。

二、平衡(亦称均衡)

平衡是生理器官控制的一种心理体验,人的感观,可感知各种平衡和不平衡。艺术处理不应违反人们心理方面的经验和感受。

造型艺术中,平衡是组成视觉形象的诸因素在组合中所需达到的一种美的分 2

部关系。

对称的同形、同质、同量、同价可以造成绝对平衡感,但平衡感并非全然由对称分布产生。

1、平衡感

在平衡感的构成中,有两个因素是重要的,即重量和体积。但是,平衡感的因素在欣赏中,除重量和体积之外,还在于人的感知经验和心理体验。人们把重量感分为以下几种:

(1)人比物重

(2)动物比植物重

(3)动的比静的重

(4)背景为浅色时,深色比浅色重;背景为深色时,浅色比深色重

(5)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重

(6)颜色鲜艳的比灰暗的重

(7)近的东西比远的重

(8)离支点或画面中心远的,比距离近的重

(9)画面当中,物体位于上部比下部显得较重

(10)画面当中,左边位置比右边位置重

2、平衡的作用

造型艺术中的平衡,能给人安静、平衡感,又不像绝对对称的那种呆板无生气。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

3、画面平衡的方法

(1)被摄对象位置安排

主体的位置安排自由度最大,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效果。确定主体位置后,再相应确定陪体、前景、背景等其它被摄对象的位置,求得画面平衡。

(2)视线方向、线条走向、运动方向

视线向空白较大的方向投去,画面容易显得平衡,有时会有“一瞥重千斤”的效果。同样,线条走向、运动指向也会对人的视觉心理造成影响,指向方位有比较重的量感。

(3)光影配置

3

阴影不是实体,但却有实际存在的形象,在画面中同样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面积,具有一定的量感,它的位置大小处理对画面均衡处理有强大影响。

(4)前景运用

在静态构图中,只要配置得当,前景调整画面平衡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5)色彩、影调运用

不同的色彩可以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轻重、大小感觉,明暗不同的事物也会给人带来轻重不同的感觉。将事物的色彩、明暗与事物的位置、大小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形成画面的均衡感。

三、黄金分割(古希腊数学家)

是一种数学比例关系。把一段直线分为长短两段,小段与大段之比等于大段

与全段之比,比值为1:1.618

朱光潜先生讲形体美时说过:“‘黄金分割’是最美的形体,同时它能体现‘寓

变化于整齐’这个原则......”

中国传统绘画也有类似黄金分割的论述,《论画》中叫做“三七停” 四条分割线相交,交叉点为黄金分割点。

135胶片的画幅比例为2:3(黄金分割运用,首先表现在画幅的比例中)

四、对比

对比是把对象间各种形式要素间不同的质和量进行对照,可使其各自的特质更加明显、突出,对人的感观有较大的刺激强度,造成醒目的效果。

1、对比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1)使原因素中已存在但不鲜明、不显露的外形和内涵在对比中更加突出、强烈;

(2)对比带来变化;

(3)对比可产生第三种涵义。

如:稻子和稗子,主体和背景、二者姿态的对比。

2、几种对比关系:

(1)明暗对比;

4

(2)点线面的对比;

(3)形状对比;

(4)色彩对比;

(5)动静的对比。

五、多样统一

又称“杂多统一”“对立统一”,是形式美中对称、平衡、比例、变化、参差、虚实、节奏、韵律等规律的集中概括。它在组织、结构、安排对象时,要多样、有差异,且浑然融为一体。

“多样统一”是在多样和差异中求得的,具体表现在:

1、形状的方圆、长短、曲直

2、方向的正侧、上下、前后

3、质地的刚柔、粗细、平皱

4、量的轻重、大小、多少

5、势的动静、聚散、正斜

6、色的深浅、浓淡、明晦

7、光的强弱、明暗

8、韵的强弱、缓急

9、境的疏密、虚实、隐显、扬抑等

六、变化和谐

是从音乐中借用的概念,是形式美的最高级。异形、异质、异量的事物在组合中相成相济就是和谐。

古典美追求和谐,严格遵守形式美的规律,它给人的感受是自由的、愉快的、圆满的。

近代美学观念则追求对立、复杂、动荡,具有双重性,它不完全遵循形式美的规则,并力图冲破规律。强化矛盾,突出对立而后达到统一是近代文艺的特点。

艺术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的统一。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依附性,它只有与内容完美结合并鲜明表达内容涵义才有价值。

5

第三节 评价画面优劣的标准

简单的共性的评价标准:

1、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多数人能认同和理解的。

2、画面自身具有较强的表现力。画面是一种视觉语言,应当和文字语言、口头语言一样,好的画面语言可以直接影响人的直觉和情感。

3、摄影画面必须简洁明了。一个画面通常只有一个主要表现对象,中心事物只能有一方,只有简洁了,主体才会突出,主题才能充分显现。

4、摄影画面必须重视形式美的追求。

第四节 边框、画幅、幅面划分

一、边框

边框是画面的分界线,它可以排除次要的东西,使主要的、有价值的东西显得更加鲜明、更集中、更精练、更典型。

边框之外的世界被舍弃,边框内出现一个新的画面世界,构图诸元素的组织安排、位置确定都是相对于边框而言的。

边框是一个重要的视觉要素。

二、画幅

与边框直接相关,形成三种最常见的画幅形式: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 横、竖画幅的长短边比为8:5,方画幅1:1。

1、横画幅

看上去最自然,是运用最多的画幅形式。

原因:

(1)先天的。人的两眼是水平的,横视场角大于竖视场角;

(2)因为地平线是水平的,大多数东西是水平面的延伸。人们观察水平事物比垂直更自然。

特点:

(1)水平线被强调,使画面有一种稳定性,事物的横向联系、横向排列、 6

动体水平运动可以得到突出表现;

(2)有利于表现高低起伏的节奏感。

2、竖画幅

也是常见的画幅形式,其特点为:

(1)有利于表现垂直线特征明显的景物,使被摄体显得高大、挺拔、庄严。

(2)有利于表现平远的事物,它往往结合俯拍角度,展现事物在一个平面上的延伸。

3、方画幅

方画幅四边等长,四角相等,属于中性画面,其特点为:

往往显得均衡、稳定、静止、严肃、调和,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稳定状态,庄严的主题。

严谨是方画幅的另一特征,也是主要特征,它既照顾了水平线,又照顾了垂直线。

缺点:

容易让人产生单调的逆反心理,有时显得呆板、缺乏生气。

4、倾斜画幅及其它

倾斜画幅是以上三种画幅的倾斜拍摄形式的画幅。它可以带来特殊的视角效果,可以充分利用对角线的长度,给画面带来稳定感,增强画面的动感。

此外还有:圆画幅、椭圆画幅、扇形画幅、菱形画幅等。这些画幅常用于绘画或摄影作品后期加工。

5、影视画幅

电影电视受技术制作限制,画幅单一。

电影银幕边比1:1.38; 宽银幕1:2 ; 电视屏幕1:1.33。

电影、电视摄影只能适应其造型手段。

三、幅面划分

幅面一般可划分为四个部分

1、画面的几何中心

(1)概念:

画面中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就是画面的几何中心。它是画面最端正、最居中的 7

位置。

(2)特点:

最易形成对称式构图,表现安静、稳定、严肃、庄重的主题容易使画面显得呆板、单调、缺乏变化。

2、画面的趣味中心

(1)概念:

四个黄金分割点相连接,形成了一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所包含的范围就是趣味中心。

在人的正常视看过程中,画面趣味中心是最清晰的部分。往往也是人的注意力集中的部分。

(2)特点:

画面趣味中心包括画面几何中心,又大于画面几何中心,在这个范围处理被摄对象不仅容易集中观众的注意力,还比较灵活、多变,可以产生多种构图结果,丰富画面效果。

3、画面意味中心

(1)概念:

画面趣味中心范围和边框之间的幅面空间。不是观众注意力集中的地方。

(2)特点:

在这个部分安排主体,往往是为了表现一种特殊的意味,更多的是一种态度。 如将主体安排在这一位置,可采取各种手段将观众注意力吸引过来。如光线明暗处理、色彩对比处理、虚实处理、线条指向处理等。

4、画面边角:

即紧贴边线和四角的位置,不是表现主要被摄对象的区域。

多数情况用于处理前景景物的位置,保证画面和谐,突出主要对象。如将主体放于此处,一定是为了表现反常的视觉效果,带有强烈的主观审美态度。

第二章 构图诸元素及其处理

构图原素分为以下几部分:

8

1、主体

2、陪体

3、环境(包括前景背景)

4、空白

主体构图方式分为:黄金分割、S形构图、对角线构图、对称式构图等。

第一节 主体

一、概念

主体是一幅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它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是控制全局的焦点,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吸引摄影者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因素。

二、主体的作用

1、表达内容。主体是表达内容的中心

2、结构画面。主体是结构画面的中心,画面中的其它元素都要围绕主体来组织。组织原则是:使主体鲜明、突出。

三、主体自身条件(影响主体突出的第一因素)

1、内容方面:表现主题,某些事物会在人们的意识中显得更为重要,易于突出。

2、形式方面:指被摄对象自身的外部形态,包括物体的形状、轮廓、明暗、色彩状况、是否清晰、容易突出。

四、主体位置(影响主体突出的第二因素)

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是影响主体是否突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事物放在不同的位置,其突出程度不一样。

理论上说,主体可以放在画面上的任何位置,关键根据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画面繁简而定,这里介绍几种构图样式。

1、三分构图法(即黄金分割构图法)

把主体放在黄金分割线或接近黄金分割线的位置。传统绘画中的“井”字构图即为此法。

2、三角形构图

是一种常见的构图样式。

9

正三角形:具有稳固、安定、坚强、静默、稳重的感觉。

侧三角形:不稳定、不安定、要倾倒的感觉。

斜三角形:有冲击、突破、前进的动感。

3、S形构图

画面主体呈S形。这种构图活泼、轻快、适用于河流、小路、长城等线条物质的拍摄。

4、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放在画面的对角线上或靠近对角线的位置上,可以充分利用对角线的长度、充分利用画面的容量;对角线构图能在画面上产生线条透视,表现空间感和主体感;可以重点交待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画面显得均衡和稳定。

5、对称式构图

(1)概念:

以画面水平中轴线或垂直中轴线为轴,把主体安排在轴线上或其它两边对称的位置上。

(2)特点:

对称构图往往显得均衡、稳定、和谐、庄严。我国传统上很喜欢对称、特别表现在建筑、绘画上。

对称构图的不足之处是:绝对对等、显得有些呆板、压抑、静止、缺少变化。同时,由于正面拍摄,只是表现被摄体的高度、宽度,空间深度不明显,主体感不强。

五、主体面积

主体在画面当中的面积是影响主体突出程度的第三个因素。处理主体的方法有二:

1、直接处理

即主体在画面上占有面积比较大,这是一种偏重写实的方法。做到这一点,一是近距离,二是长焦距。

2、间接处理

即主体面积并不大,但可通过一定手段使它突出,是一种偏重写意的方法。 10

(1)运用明暗对比来突出主体,大面积的暗衬托小面积的亮,或反之。

(2)运用色彩对比来突出主体,即大面积的某色彩与小面积的其它色调相对比。

(3)运用线条的作用突出主体,线条有引导视线的作用。

(4)采用框架性前景突出主体。

(5)运用动静的对比突出主体。

六、支点

所谓支点,就是拍摄以表现规模、场面气势、气氛为主的画面时,要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点或物体,使其在画面中起提纲挈领、统帅全局的作用,使画面形成一个整体,这个点或这个物体,就是支点。

支点一般处在较优越的位置,也往往在影调、色调方面与其它事物有鲜明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并不比其它元素重要,但它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成为支点的事物:人、动物、生灵;亭、塔、桥;纪念碑、帆船等。

第二节 陪体

陪体是在画面当中陪衬、渲染主体,并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被摄对象,它是画面中与主体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次要对象。

一、陪体的作用

1、与主体配合,说明画面的内容。

2、可以点明和深化画面主题的作用(乌干达的干旱)。

3、陪体在前景位置,起到双重作用。其一交待主陪关系,其二丰富画面影调。

二、陪体的处理方法

1、直接处理陪体:直接处理陪体,就是把陪体处理在画面内。主陪要有对比,陪体不能压过主体,必须有主次、有虚实。

(1)陪体的面积往往比主体小。

(2)位置不优越,往往是边、角、前景与背景位置,有时残缺不全。

(3)色彩、影调与主体有对比,不抢眼。

(4)动作与神情与主体有配合。

11

2、间接处理陪体:就是把陪体处理在画面之外,观众看不到,但能感觉联想到。

3、两种观念的差异

(1)直接处理陪体——把画面当成完美、独立的世界,框架是一种“界限”

(2)间接处理陪体——把框架当作窗口

第三节 环境

一、环境及作用

1、概念:

环境即主体周围的景物,包括人物、景物和空间,是画面的重要组成因素。

2、环境的作用:

(1)环境有助于说明事物发生的原因

(2)环境能渲染一定的情调和气氛,如枯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

(3)环境能表现真实性。在纪实作品中,环境能加强真实感;在表现风格的作品中,环境有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作用。

二、环境的选择

环境选择的核心,是选择那些能够与主体相结合、适合于主体表现的环境。

1、同一事物处于不同环境可表现不同内涵.(包括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环境肖像)

2、注意与画面造型相关的因素:光线、影调、色调、明暗、线条等等。

三、两种特定的环境景物

1、前景

前景即在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离观察者最近的景物。

前景还有位置的意义,只要处在离观察者最近的位置上,就可称其处在前景的位置。前景离观察者近, 有利于突出某事物,因而有的画面将主体置于前景 12

位置。

前景 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增强空间感及透视感,在二维的平面上,模拟表现三维空间。

(2)前景可交待环境特点、渲染环境气氛。

(3)前景可以弥补画面中的空白,起均衡画面的作用。

2、特殊前景——框架前景

框架前景或称装饰性前景,如门窗、栏杆、桥梁等。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内含框架前景之意。其特殊作用:

(1)强化画面的图案美感;

(2)有利于把观众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主体上面;

(3)可以挡住不必要的、防碍主体突出的杂乱事物。

3、背景

在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后、渲染衬托主体的景物就是背景。

背景的作用:

(1)点明主体事物所处的客观环境、地理位置及时代气氛;

(2)点明、深化、丰富主题;

(3)利用背景与主体影调色调对比、突出主体;

(4)利用前景、背景的对比,形成纵深构图,表明主体。

背景的处理:

背景的处理要简洁、方法有:

(1)利用拍摄角度,舍弃复杂背景(仰、俯);

(2)利用光线,舍弃复杂背景(逆、侧逆、侧光);

(3)利用焦距,简化背景(长焦);

(4)利用光圈,简化背景(大光圈);

(5)追随拍摄,造成主体实,前景、背景虚化;(快门速度要慢)

(6)利用天气变化,简化背景(雨、雪、霜、雾)。

第四节 空白

13

一、空白及其作用

1、空白:

在画面中除了实体对象以外,起衬托实体作用的其它部分就是空白。

空白不是纯白或纯黑,只要画面中色调相近、影调单一,从属衬托实体的部分都可称空白。如天空、水面、地面、墙壁、长焦虚化的背景。

2、作用:

(1)空白可以起到营造意境的作用。

画面中,实体面积大,画面趋于写实;空白大,长于抒情写意。

(2)突出主体。主体周围空白大,主体便突出。

(3)使画面语言简练。

二、空白的处理

1、被摄物的方向:

(1)被摄物前方留较多空白;

(2)在运动体的前方留较多空白;

(3)在光线射入方向留较多空白。

2、空白比例:

不能太空太散,比例最大1:9 , 最小6:4。

3、电视摄像的空白:

(1)相互关联的事物相向的方向留较多空白;相谐的方向留较小空白;

(2)单幅画面空白失衡可在相接镜头时恢复(弥补);

(3)声音的远近弥补观众对空白的感受。

4、空白应有层次:

天空可以有云、水面可以有涟漪。

第五节 运动

世上万物都在运动当中,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摄影必然要表现“运动”这一事物的特征。

一、图片摄影表现运动

14

图片摄影中,只能较好地表现运动的瞬间姿态和有限的运动方向,而运动的速度、轨迹、过程、节奏的表现受到限制,而对运动的表现更多地建立在日常人们对运动的感觉上。

图片拍摄中,多数情况下是利用静止的画框表现运动的物体,这种运动被称之为:画面内部运动。具体方法有:

1、通过快门速度的控制来进行。用高快门拍摄,可抓住运动的瞬间状态。特别快的动作运用电子闪光灯,几万分之一秒

2、用慢速快门拍摄运动体,画面出现拖影B门使用

3、用慢速快门与高速闪光灯配合,B门三次闪光,出现三个形象。

4、照相机轻微抖动,可创造性地表现动感。

5、利用变焦距镜头,在按动快门的同时,变动焦距,造成以画面中心的爆炸式画(用三角架)

第三章 拍摄角度

前言:

角度对摄影画面的最终结果影响巨大,它可以完全改变画面的结构形式,使同一被摄物体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

拍摄角度包括:拍摄方向、拍摄高度、拍摄距离三个方面。

第一节 角度的意义

角度选择实际上就是拍摄位置的确定。

1、角度对画面结果的影响最大,它决定的是画面的骨架。

2、角度不同,画面中主体与陪体、前景与背景及各方面因素的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有时会带来对主题表现的准确性、深刻性的差别。

3、角度有鲜明的个性,它能够强调、突出、夸张对某个事物的表现,也能减弱对某个事物的表现。(甚至可以对被摄体歪曲)

第二节 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拍摄角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

15

一、正面角度(特征作用)

1、正面角度是体现物体主要外部特征的最主要的角度,它可以毫无保留地再现被摄体正面的全貌和局部,这是许多物体与其它物体相区别的面。

2、从正面角度拍人物,可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展示人体对称的特征和人体正面动作的姿态。

3、正面角度的画面往往给人以某种程度的静态的感觉。适合表现安静、平衡、庄重的主题。

4、正面角度往往可以使被摄体直面摄影镜头,也就使被摄体直面观众的主视点,可以产生画面内与画面外的直接交流。

5、正面角度还可以把多个有联系或者差别的形象并列展示,同等平分,形成对比,产生引申意义,丰富内涵。

二、侧面角度

侧面角度是从被摄体的正侧面拍摄,它往往用来勾勒物体的轮廓线,强调动作线、交流线的表现力。如:“皮影戏”

特点:

1、侧面角度有利于表现人或事物的动作姿态。许多事物运动的最优美、最富特征的线条往往展现在侧面。如人、马、汽车、鱼等等。

2、侧面角度有利于清楚地交待动体的方向性和事物之间的方位感。(柯受良飞跃壶口瀑布)

3、侧面角度有利于展现被摄体的轮廓特征。(水乡渔歌:小船、鱼鹰、人物、小桥等)

4、侧面角度配合中景,适合表现情节、情感交流,交待相互交流的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动作关系。(安南接见贝利)

三、斜侧面角度

斜侧面角度往往是介于正面角度和侧面角度之间的角度。

特点:

1、斜侧面角度可以弥补正面、侧面结构形式的不足,消除画面的呆板,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多变。

2、斜侧面角度拍人像,既能表现人物的主要面部特征,又能表现人物面部 16

的主体起伏和轮廓的特点,矫正人物面部的缺陷。

3/4人面像为经典人像。胖瘦的调整。

3、斜侧面角度有利于使相互联系的事物分出主次关系。(藏拙)

4、斜侧面角度还有利于表现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的立体感。

(化平行线为斜侧线,形成物体近大远小)

5、斜侧面角度可以充分利用画面对角线的容量,形成对角线构图,似乎空间被扩充了。(过马路:警察带领儿童??)

6、电视摄影中,常常被用来交待相互联系的事物。但应注意:

(1)前景中的人物不必十分实稳,一般得留1/3左右

(2)过肩镜头焦距不能过短,一般用标准镜头

(3)过肩镜头应该从个子较矮或位置较低的人背后拍摄

7、斜侧面角度还有利于表现动、势、动感。(上访者3—1—11)

四、背面角度

背面角度即从人体背后拍摄。

特点:

1、往往会给观众带来很强的参与感、伴随感,观众可以看到主体面对的人或事,容易体会主体的所思所想。

2、背面角度往往有一定的悬念效果。当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背面发出兴趣的时候,就更加企盼知道它的正面的情况。

3、背面角度具有借实写意的效果。(笛子独奏3—1—13,画面让人感受到悠扬的笛声和美妙的音乐)

注意:背面角度、人物事物的表情、细节已降到次要位置,应着意刻画人物的姿态和轮廓、并选择提炼典型线条。

第三节 拍摄高度

拍摄高度不同,会影响到画面当中地平线的高低、景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前后景物的显现程度、景物的远近距离感等。具体分为:

一、平角度拍摄

17

1、平角度拍摄即镜头与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个角度合乎或接近人们平时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视点。

2、平角度适于表现人物的情感交流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但不易出现特殊的画面效果。

3、平角度往往给观众带来平等、客观、真实、自然的感觉,而拍摄者的主观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景物的选取、位置的安排,不同焦距的运用、明暗虚实的处理、色彩光线的处理来完成。

4、注意事项:

首先是选择、简化背景

其次是避免主次不分、避免形成平铺直叙,想办法突出主要形象。

再次,注意避免地平线分割画面。

二、仰角度拍摄

1、仰角度拍摄即镜头处于视平线以下,由下向上拍摄被摄体。

2、仰角度拍摄有利于表现处于较高位置的对象、有利于表现高大垂直的景物。

3、仰角度拍摄跳跃动作有夸张跳跃动作高度的作用。

4、仰角度拍摄往往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如表示赞颂、胜利、高大、敬仰、庄重、威严等。有些场合也表示反面的、贬义的感情色彩,如《菊豆》发丧。(表示盛气凌人、气势汹汹、飞扬跋扈、压抑感等)。

5、仰角度拍摄还有利于简化背景。

6、利用广角近距仰拍,可使前景物体变得高大、有夸张作用 。

7、仰拍还可以形成上下景物的对比、联系,深化主题、丰富画面内涵。

三、俯角度拍摄

1、俯角度拍摄即摄影机镜头处于正常视平线以上,由高处向下拍摄被摄体。

2、俯角度拍摄有利于表现某种气势、地势,如山峦丘陵、河流等;有利于介绍环境、地点、规模、数量,如群众集合、阅兵等;有利于展示画面中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方位等。

3、俯拍与对角线构图相结合,可充分展示纵深感、充分展示纵深线条。

4、俯拍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表示反面的、贬义的感情色彩。如违反 18

这种心理定势,可产生不同寻常的感受。

5、俯拍具有简化背景的作用。

6、俯拍和使前景压缩、后景突出。

四、顶角度拍摄

1、顶角度拍摄即摄影机镜头垂直地从被摄物体上方自上而下拍摄。

2、顶角度有利于强调人物、景物造型上的图案变化,往往用于展现平面上组成的图案的美感。(花样游泳、团体操)

3、影视摄影:航拍、景象壮美。

第四节 拍摄距离与景别

一、距离

1、摄影中的两种距离变化:

(1)镜头与被摄体之间的实际距离

(2)选用镜头焦距的长短,即用不同焦距求得距离变化。

2、用两方法获得同一景别的画面

(1)用短焦距近距离拍摄

(2)用长焦距远距离拍摄

上述两种方法拍摄的画面虽然景别一样,但效果却不一样,表现在以下方面:

A、景深:短焦距拍摄景深大

B、空间感:短焦距拍摄空间透视感强

C、色彩:短焦距拍摄色彩饱和鲜艳

D、清晰度:短焦距拍摄画面坚实、清晰度高

3、拍摄方向、高度不变的情况下,拍摄距离对画面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距离带来视点的变化

(2)距离影响画面的容量的变化

(3)距离影响画面的透视效果

(4)距离影响物体的主体形态

距离对画面影响最明显的体现为:景别的变化

19

二、画面景别的意义

1、景别对空间的表现:

景别首先表现为对空间的再现,不同景别所包括的空间不同,对空间的展示能力也有很大差别:

(1)景别不同,对事物的表现侧重点、表现方式、表现程度不同

(2)景别可以使创作者有效地规范、限制、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3)景别的存在、变化、排列,可以产生节奏,形成影视作品的叙事方式、表现方式和画面风格。

2、决定画面景别的主要条件:

画面景别的处理是创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的体现,取决于创作者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表现,同时要受客观场景、拍摄手段的限制。

(1)场景空间

拍摄场景空间的广度和深度,决定对画面景别的设计与处理。

(场景空间大、景别可能越大)

(2)摄影机到被摄体的物理距离

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摄影机距离被摄体越近,景别越小;反之,画面景别则大。

(3)镜头的焦距

在摄影机到被摄体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焦距越长,景别越小,反之则大。

(4)创作者的主观意图

画面景别是创作者表现主观创作意图的重要手段,画面景别要受影视作品整体风格追求的限制。

三、五种常见的画面景别

1、远景

远景是从远距离拍摄获得的画面景别,它能包括被摄景物全面的空间,包括较多的空间景物,易于表现整个环境和总的气势。

特点:

远景画面中,空白、空间往往占据较大的面积,可以引人联想,寓情于景,创造自然含蓄美和无限深远的意境。

20

2、全景

全景景别如果按成年人的人体来衡量,一般是指包括成年人人体的全身,如果拍摄其它事物,则是指保留事物外部轮廓线完整,表现被摄对象全貌,并且被摄体周围没有多少空白的画面景别。

特点:

(1)全景主要用来客观地表现被摄体的全貌

(2)全景画面中,环境占一定画面空间,可以交待被摄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处理:

要注意保持主体形象完整、适当的空间。

3、中景(适中的景别)

中景景别以人体来衡量,是指腰部以上(坐)或膝部以上(站),对其他事物而言,则指包括事物主要部分的大部分。

(1)中景别可以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反映人物动作、姿态、手势。

(2)最大优点是表现情节,既能交待人物动作的姿态,又能看到人物的神态表情。

4、近景

按成人人体衡量,近景景别一般是指人的胸部以上的部分。拍摄其他事物,则指包括拍摄对象的主要部分

近景主要表现人物的神态、表情和细节,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内心的活动。 近景画面中,环境空间近一步被排除在画面之外或景深之外,环境完全处于陪衬地位,主体得到进一步突出。

5、特写

(1)按成人人体标准衡量,特写一般指人的肩部以上的部分,拍摄其他事物,则指事物的细部。

可以起到突出、强调某事物或者事物局部的作用。

(2)特写画面主要用来表现细节,具有概括力单一、凝练的特点,细节刻画主要为了艺术的概括,可以通过一点透视人物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

(3)特写含蓄、富有寓意,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特写画面中,物体细部被 21

放大,观众注意力被强制集中于事物局部,造成凝视、审视、触目惊心等视觉效果。

四、景别处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景别是个相对的概念

某一事物同样大小的画面,在某个影视段落中,可以是特写,也可以是全景。判断画面景别,不能只看面积大小,而是要取决于画面所在的影视段落所表现的主题。

2、景别向两极发展。(两极景别被称为“心理镜头”,充分表现人的思想情感。)

第五节 影视摄影角度处理

一、影视摄影角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决定人物的动作和形体关系(站着不是坐着);而人物形体关系、动作、位置决定摄影机的角度。

2、在每一场景的拍摄中,要根据空间关系、光线要求、叙事内容决定主角度。(全景角度)

3、创作风格影响角度的确定

二、影视视点

在固定图片摄影中,画面体现的是摄影家的视点。

在影视作品中,画面体现的视点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创作者的视点,有的是主要事物的视点、有的是特定对象的视点,视点不同,往往体现着“谁在看”“怎么看”。

一般来说,影视作品的视点分两大类:客观视点、主观视点。

由客观视点拍摄的镜头叫客观镜头。

由主观视点拍摄的镜头叫主观镜头。

客观视点相当于文学创作的第三人称,是对被摄体的客观纪实性记录。(记者的)

主观视点往往体现作品中人物的视觉效果、视觉感受。(与其说是人物所看,不如说是所感受到的),观众可以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心理体验。 22

第四章 画面形象造型因素

影调和线条是画面形象主要的造型因素

任何电视片和摄影画面,究其根底是由各种不同的影调组成的。

影调自身又派生出了一定的线条结构,摄影者的立意表达、感情抒发、构思的实现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都靠影调和线条来实现。

第一节 影调

影调是指画面的明暗层次和虚实对比及色彩的明暗关系。可以说,影调是光与空间的存在形式。

在摄影画面中,影调的结构体现在它由白到黑的过渡层次和等级。

在彩色摄影中则体现为在一种颜色中,光向影的过渡。光影层次分明,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空间感就会明显。

一、用影调配置来形成画面基调

1、在一幅画面中,影调的配置一般都有一种倾向,要以其中一种影调为主,这就形成画面基调。

2、画面的基调由画面内容、拍摄对象特征和情绪气氛决定。

影调的区分:

(1)低调画面:画面整体影调偏重深色和黑色的画面

低调画面往往表现沉重、肃穆、悲伤、庄严、忧郁、深邃、恐怖、神秘等色彩。(拍摄一般采用侧逆光、逆光、窄光、散光照明)

(2)高调画面:偏重于浅色和白色的画面

高调画面适宜表现轻快、安静、优美、淡雅、纯洁、轻柔、梦幻等感情色彩。(曝光稍过渡)

(3)中间调画面:黑白影调相同,以柔和细腻的灰色为主时的画面。 中间调(正常影调)画面对表现色彩、质感、立体感、空间感非常有利。

(4)硬调画面:是指明暗反差很大、对比强烈、影调层次不够丰富,主要只保留黑白两极影调而舍去中间影调层次的画面。(硬朗、粗犷、豪放) 23

(5)柔调画面:是指明暗差别较弱,对比较弱,较多中间影调层次,画面中缺少强烈的明暗对比的画面。(柔化朦胧、轻盈、淡雅、愉悦)

二、影调对比中处理好几个关系

1、主体同背景的影调比,主体的影调不能同背景浑然一体。

2、主体同陪体及周围物体的影调对比,防止喧宾夺主

3、前景同被景的影调对比,是再现空间、表达透视的需要,一般前暗背明。

第二节 线条

一、在平面造型中,线条是造型要素之一。(在绘画中是惟一要素)

1、线条具有很强的视觉表现力,摄影画面形象的再现,主要在于对事物的最有特征的线条的再现和勾勒。

2、线条还可以使画面中不同事物联系起来,赋予画面一定的画面形式。

3、线条还能借助线性透视,强化空间感和引导观众把视线投向兴趣中心和远方。

二、线条语汇、视觉语汇

不同的线条往往能引起观众的不同情绪和感觉。(线条调动了观众的艺术想象)

直线——刚直、有力感

曲线——优美、圆通、优雅、律动感

垂直线——崇高、庄严、向上、高大、稳定、刚毅感

水平线——安静、平稳、宽广、萧条感

波浪状线条——轻快流动、节奏平稳

S形线——优美抒情、流畅、轻快、曲折、富有节奏感

放射性线——热情奔放、活跃、向外辐射发散、有突出中心、向外扩展的视觉

倾斜线条——运动、动荡不安、倾倒矛盾感

X形线条——深远、空旷、纵深、遥远的感觉

圆形线条——运动、滚动、圆满、优美、完美、舒适、柔和的感觉。

三、线条的分类

24

1、有形线条:一般指物体轮廓线、影调间分界线。

2、无形线条:指几个处在一定关系中的物体相互关联所构成的假设线条。

四、线条的选择和提炼

选择最佳瞬间拍摄,选择“决定性瞬间”拍摄

1、利用不同焦距镜头的不同造型功能,提炼线条(爆炸式画面)

2、利用快门速度变化提炼线条(盛世)

3、通过曝光控制,利用画面中不同部分亮暗反差提炼线条

4、通过角度、光线虚实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部的取舍,产生不同线条。

五、线条运用中,注意表情达意。

表情达意的基础就是“线条与人的心理”,如柔美的女子、阳刚的男人?? 线条运用中,注意形成一定的节奏感——能引起人们情绪反应的秩序感。

第五章 画面造型任务

现实生活中,客观对象是三维的,而摄影画面是两维的,要缩短画面形象与实物的距离,就要学会利用摄影技巧与艺术手法再现现实世界特征,这主要包括空间感(透视感)、立体感、质感的再现。

第一节 空间感

一、线性透视

线性透视,又叫线条透视,是用几何方法在平面上把立体物象显示出来,也是利用线条表现画面空间深度的手法。

1、线条透视有自己的规律

(1)景物距离拍摄点远近不同则形象大小不同

(2)物体有规律排列成的线条,或互相平行的线条,有向中间汇聚的趋势。 把线性透视规律强调在画面上,深远的空间感就出现了。

2、拍摄方向影响线性透视,影响画面表现的深度。

用斜侧面方向拍摄能化平行线条为斜线条,有利于展示线条透视的纵深。

3、拍摄高度也影响线性透视的状况。

25

平角度拍摄透视感弱,仰拍、俯拍有利于表现线条透视效果。

4、拍摄距离影响线性透视。

拍摄距离远近是线条收缩急缓的基本原因。

拍摄点距离景物近,线条收缩强烈,线条透视明显。拍摄距离远,线条收缩较弱,透视感不明显。

5、镜头焦距对画面透视有明显影响。

短焦距镜头使远近景物大小对比十分明显,透视效果好,长焦距镜头透视效果差。

二、空气透视

空气透视是利用物体在大气中的变化,创造出一种富有空间深度感的幻象。

1、空气透视规律:

(1)物体的影调随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而变化,近的物体影调暗而深,远的物体的影调淡而浅。

(2)物体的色彩随着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而变化。近处的色饱和度高,明度高,远处的物体饱和度差,且趋于冷色。

(3)物体的明暗反差的变化:近处物体明暗反差较强、较明显,距离远的物体明暗反差较弱。

(4)物体的清晰度随远近距离不同而不同,近处物体清晰度较高,远处的物体清晰度较差。

2、影响空气透视的因素

(1)空气中的介质影响透视度,如雨、雪、雾、尘土、水气、烟等,往往使画面透视感强。(注意:介质不能太多,太多空间感减弱!!)

(2)光线方向也会影响到空气透视状况,逆光和侧光是获得空气透视的基本条件。

(3)前景是强调线性透视、空气透视的重要因素,选择较暗的前景景物,使其形成与后景的明暗、大小对比,有利于展示三度空间。

(4)多层景物能使空间透视明显化并富有节奏感和韵味。

(5)控制景深,选择焦点,造成物体的虚实对比,也是表现空间透视的重要方法。

26

(6)利用滤镜可增强空气透视效果。

(7)选择光线,造成近暗远亮,也有利于交待空间深度。

第二节 立体感

物体存在于自然界中,都占有一定的立体空间,平面造型艺术只有充分表现出事物的多方面及其分界线,才能很好地表现立体感。

1、拍摄角度影响物体立体感的表现:仰拍、俯拍比平角度有立体感; 斜侧结合仰拍、俯拍比单纯仰拍俯拍有立体感。

2、距离影响立体感:

近距离拍摄立体感强。远距离拍摄立体感弱

3、焦距影响立体感:

标准焦距或短焦距比长焦距立体感强。

4、光线影响立体感的表现:

侧光、斜侧光照明,物体有明确立体感。

5、被摄体的背景状况也影响物体的立体感。

第三节 质感(有助于表达影像与原物相似)

一、质地与质感

用艺术手段描写现实,与表现物体的表面质地密切相关。

所谓质地是指物体的表面构造的性质。在画面上对物体表面质地的表现,主要是模拟表现物体的质感。

所谓质感是指艺术品所表现的物体表面结构特质的真实感。

二、质地的分类

1、粗糙表面结构:老人皮肤、皮毛、麻布、树皮

2、光滑表面结构:金属制品、油漆木器、瓷器、塑料、丝绸

3、透明的物体:茶具、酒具、瓶子、透明塑料

4、镜面物体:

三、表现质感的方法

1、粗糙表面物体

考虑粗糙程度,分别用不同的光线:

27

(1)结构纤细,眼睛辨别不出表面,用柔和光线。

(2)表面极粗、眼睛容易识别的:采用有一定亮度与物体表面呈一定角度的侧光。

2、光滑表面结构的物体:

用倾斜的、从一定角度射向被摄体表面的散射光,选择能见到高光的位置拍摄。

3、透明物体。

一般采用逆光、侧逆光照明,辅助光照射正面,背景光不宜太亮、整体光线柔和。

4、镜面物体:

采用柔和的散射光。

第六章 色彩

色彩在摄影作品中的主要作用是写实、抒情

第一节 色彩学的基本知识

一、色别

色别也叫色相,是各种颜色的名称和相貌。如红、绿、兰、青、品、黄等等

二、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包含两层含义:

1、指各种纯正的色彩相互比较产生的明暗差别

2、是某一种色彩受到强弱不同的光线照射,其本身产生的明暗变化,也表现出明度的不同。

三、饱和度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以阳光的光谱色为标准,越接近光谱色,色彩饱和度越高。

饱和度越高,色彩越艳丽。

四、原色

人眼视网膜上可分辨色彩的视锥细胞中,含有与光谱中三种主要色彩相适应 28

的三种视质素,即感红色素、感绿色素、感蓝色素,所以红、绿、蓝即是三原色。

五、补色

两种原色光混合后呈白光的色光,颜料色混合呈消色的成对色,均互为补色 摄影是从光上来讲的,绘画是从染料上来讲的。色光:红与青、黄与蓝、绿与品红;颜料中的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均互为补色。

六、消色

所谓的消色就是指黑、白、灰。这三种物体对光源的光谱成份不是有选择的吸收与反射,而是等量吸收和等量反射各种光谱成份,这些物体,看上去就不是彩色的。

(1)对光谱成份全部吸收——看上去是黑色;

(2)反射大部分而吸收极小部分的表面看上去是白色的;

(3)等量吸收一部分、等量反射一部分的表面,则是灰色的;

黑、白、灰都不含彩色部分,被称作消色。

消色在彩色摄影的色彩配置和视觉效果上有很积极的作用,它与任何色彩配置在一起都显得和谐、协调。

七、色彩的冷暖

暖色与冷色是人眼的色觉与温度感觉联结的一种彩色感受现象

红橙黄等色被称为暖色,青蓝、蓝绿、蓝紫等色被称为冷色,绿、紫等被称作中性色(温色)。

暖色画面具有暖调的性质,给人一种热烈、温暖、积极、热情的情绪感染 冷色画面具有冷调性质,给人一种寒冷、严峻、冷静、收缩的感觉。 凡是以红、橙、黄或主要以红橙黄构成的画面,都可叫暖调

凡是以蓝、青或主要以蓝、青构成的画面都是冷调画面

八、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有些色彩之间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有些色彩之间,却有和谐的视觉感受。

1、凡是在色轮上处于相对位置的两种色彩如红与青、黄和紫、绿和品、它们之间的视觉对比是鲜明的,能给我们的眼睛一种强烈的色彩跳动感。

2、在色轮上靠近的一些色彩显得和谐与协调:红、橙、橙黄;红、品、红紫;蓝、青、蓝绿;绿、黄绿、黄

29

九、色彩的轻重与进退

色彩的进退是指在同等距离上,红、橙、黄等暖色看上去比蓝、青等冷色显得近些,在视觉上构成远近有别的幻觉。

摄影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错觉去强调空间深度感

我们把红、橙、黄这些容易显得向前突出的色彩叫作“前进色”,把蓝青这些容易显得退避的色彩称作“后退色”

十、色彩的感情

自然界中的不同色彩,能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和联想。人们把这种对色彩的感觉所引起的情感上的联想,称之为“色彩的感情”

太阳——温暖和兴奋、希望与活跃

红色——容易使人振奋

绿野——恬静舒适

不同的国家、民族对色彩的喜爱有差异,中国皇家专用色为黄色;罗马天主教穿红;教皇穿白;伊斯兰教偏爱绿色。

十一、色彩的象征性

特定色彩的象征意义,即用一定的色彩隐喻某种理性的或观念的含义 黄色——至高无上

绿色——和平、自然、生命

红色象征革命、斗争、热情

蓝色象征忧郁、纯洁、宁静、梦幻

白色——象征纯洁

色彩的象征也不是绝对的

第七章 光线

光线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自然光又分为室外自然光和室内自然光。这里自然光,包括直射光和散射光。

第一节 光线的意义

一、意义

30

摄影是“用光来作画”,是“光与影的艺术”。

没有光,我们无从感受世间万物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也就更无从发明摄影,没有光,也就没有了“曝光”这一摄影的最基本的环节,摄影也就不存在了。

二、作用

光线决定画面的造型效果,光线会影响事物的色彩。

1、光线影响着事物空间感、立体感、质感的表现

2、光影有规律的排列、变化,可以形成画面的节奏,可以增加画面的形式美

3、光线可以渲染画面的气氛

4、光线可以表现画面的情感

第二节 光的性质与形态

一、光的性质:

1、直射光(硬光):所谓直射光就是能够看到有明确的光线投射方向,能够在被摄体表面形成明确的受光面、阴影和投影的光线。

2、散射光(软光):就是没有明显的光线投射方向,没有明显的光影变化。

二、光的形态

1、顺光:

顺光即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镜头光轴方向一致的光线

(1)顺光照明均匀,能较好地传达物体的色彩的属性、色别、饱和度和明度。

(2)顺光照明由于不形成受光面、阴影面、投影,所以不能很好地表现景物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也不利于表现空气透视。

(3)利用顺光拍摄注意事项:

A、选择那些本身色彩明暗配置较好的景物拍摄,利用其自身的影调对比弥补顺光照明均匀影调过平的不足

B、选择多重景物,利用其自身的多层次增强远近距离感

C、利用纵深线条画面,通过线条引导观众的视线向画面深处运动

D、结合俯拍角度,就可以看到被摄体背后的投影,充分利用光影,丰富画面造型。

2、斜侧光

31

斜侧光即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镜头光轴方向成水平45度角左右的光线

(1)斜侧光可以形成较好的明暗关系,能比较好地表现景物的立体感、轮廓形态和景物表面的质感。

(2)斜侧光用光方法:

A、窄光照明:光源在被摄对象的侧前方60度—90度角度位置上,适宜表面起伏不大、主题感弱、需要强调质感的事物。拍人防止阴阳脸。

B、正常斜侧光:光源在被摄体侧前方45度—60度角的位置,可在物体表面形成适中的明暗分布。

C、宽光照明:即光源在被摄对象侧前方30度—45度角位置,能充分照明被摄体3/4的面积。可用于强调面积,但不适宜宽平、线条不明显、起伏比较小的事物。

3、侧光

侧光即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镜头光轴方向成水平90度角左右的光线

(1)侧光形成的影子是很重要的造型原素,它不但显示了立体空间的意义,而且在阳光下还有时间意义,这是通过光影长度来显示的。

(2)侧光能很好地表现被摄体的形状、立体感、质感。

4、侧逆光

侧逆光即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镜头光轴方向成水平135度角左右的光线。

(1)侧逆光作为造型光——主光,是刻画事物外部轮廓特征的理想光线。特别拍摄光比大,反差强烈的低调人像作品的常用光。

(2)侧逆光照明下的景物会产生影子,可表示时间概念,强化主体空间。

(3)侧逆光照明是形成空气透视的理想光线

(4)侧逆光照明受光面、阴影、投影明显,能很好表现物体的主体形态。

5、逆光

逆光即光源的投射方向与摄影机镜头光轴方向相对,并来自被摄体后方的光线

(1)逆光照明往往形成画面造型偏暗的影调结构,是表现低调的理想光线。

(2)逆光是有利于勾勒物体轮廓的光线。在固定视点的情况下,光源位置偏高,受光面积较大,在景物四周形成光带或光条;光源位置偏低,受光面积较 32

小,在景物四周形成较细的光边。

(3)逆光照明在背景较暗时,可以获得明亮的被摄物的轮廓光;如果背景较亮被摄体较暗,则画面形成剪影、半剪影效果。

(4)逆光可以表现时间感(投影)

(5)逆光可强化空间感(远近不同的轮廓线)

(6)逆光可照亮透明物体,形成晶莹明亮的效果(泼水节)

(7)利用变焦距进行逆光拍摄可产生光环和光晕。

6、顶光

顶光是来自被摄体上方与视平线构成90度角的光线(一般不宜采用)

7、脚光

脚光是来自被摄体下方的光线,分为平射脚光和仰射脚光

一般只用作辅助光

第三节 室外自然光的特点及任务

自然光一般分为室外自然光和室内自然光。

室外自然光又分为室外直射光和室外散射光。

自然光泛指日光、天体光、月光。

一、室外自然光的特点

最大的特点是运动:

1、有规律的变化,一定程度影响景物色彩

A、日出前和日落后,景物色彩受微弱线蓝光的影响

B、日出后和落日前,太阳光照明的景物似乎被涂上一层浅橙黄色

C、夜幕降临时,景物表面的色彩特征随之失去

2、室外自然光的照明效果简洁、统一、真实

A、简洁:一个太阳只产生一个光影,投射方向明确

B、统一:被摄体、光的强度是一样的

C、真实:可以全面反映事物特征

二、室外自然光照明的任务

1、对自然光进行选择

33

选择合适的光线照明条件,是主题表达、气氛再现、意境生发的关键。

(1)选择可以烘托气氛的光线效果

(2)要选择真实的自然光造型效果

(3)要选择有利于景物造型的光线效果

2、弥补自然光照明的不足

照明亮度一致,有利有弊,需要修整。

3、人为调整室外自然光的反差

4、对被摄体暗部偏色进行矫正

5、模拟和再现特殊的光线照明效果

第四节 室外直射光

室外直射光照明通常是指阳光没有被云雾和空气中的介质遮挡,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光线。

一、早晨与黄昏时间

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0度—15度角以内和太阳将要落下15度—0度角以内这个时间范围,叫日出日落时间,又叫做早晨与黄昏时间段。

1、特点:

(1)光线比较柔和

(2)受光处的亮暗间距相对较大,反差较强。

(3)物体投影很长,日光型胶片拍摄画面会明显偏暖。

2、运用:

(1)是适合拍摄抒情写意画面的时间段。

(2)是拍摄逆光、侧逆光画面的理想时间段。

(3)是拍摄剪影半剪影的理想时间段。

(4)是利用物体投影来进行创作的理想时间段。

二、正常照明时刻

太阳投射高度由15度升至60度和由60度降到15度这个时间段,被称为正常照明时间段,也叫上午和下午时间段。

34

1、特点:

被摄体有明显受光面、阴影和投影。地面反射光和天空散射光相互交织在一起,被摄体周围形成了明亮而柔和的散射光,能够给予景物或物体阴影部位以辅助光,使物体明暗反差鲜明而正常,影调层次丰富而柔和,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都能表达。

2、运用:

有利于被摄体色彩的正常还原。

三、顶光照明时刻

1、太阳投射角在60度至90度,90度至60度范围内的时间段,被称为顶光照明时刻。较难处理。

2、运用:

(1)尽量选择、充分利用多层景物和重复景物,形成景物自身多层、重复排列透视线条。

(2)改变被摄体的位置,将被摄体调整到阴影部位,变直射光为散射光。

(3)用辅助光改善明暗差别

(4)利用顶光照明不足与缺点,符合主题创作的需要,也是顶光运用的重要方面。

第五节 室外散射光

室外散射光主要指光源被密度不均匀的、存在于太阳与地面之间的大量的云、雾、尘埃遮挡,间接投到地面上的光线。

散射光包括天光、阴天和薄云天、雨雪天、雾天、晴天的阴影中,等等。

一、天光照明时间(日出前和日落后)

所谓天光照明时间是指太阳欲升时,光线投射角度由地平线以下15度到0度和太阳刚落时至地平线下15度这段时间的光线。

1、这个时刻,要求摄录器既能记录下亮部层次又能反映出暗部质感显然是不可能的,单独对亮部或暗部进行造型处理,舍弃亮暗的某一级是现实的。

2、这个时间较为理想的是拍摄剪影、半剪影画面。

二、阴天的光线照明

35

1、阴天照明比较均匀,比较稳定

2、深度感较弱,远近景物叠加缺乏层次

3、薄云遮日的“假阴天”:

光效比较柔和,照明效果比较均匀,不形成明显的明暗反差,并具有丰富的影调、色调层次。

“假阴天”是拍摄高调画面的较好的光线

4、阴天是拍摄水中倒影的良好时机

三、雨雪天的光线照明

雨雪天具有独特的情调和气氛,雨和雪往往被称为抒情性元素,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引入人们的主观感情色彩。

1、为强化雨和雪的形象,拍摄往往采用逆光、侧逆光。

2、利用有雨雪天特征的特有景物渲染现场气氛,雨伞、雨衣、草帽、斗笠等,还会有水泡、积水等。

3、雨雪天拍摄注意突出雨和雪的位移现象,可采用慢快门速度拍摄。 彩虹——不能曝光过了,顺光拍

雪天——最好第二天拍,适宜高调画面

四、雾天的光线照明

雾也往往被称为抒情元素。

1、雾天光线特点:

(1)散射光强度超过雨雪天,地面景物被均匀照明。

(2)构成空气透视重要因素,可简化环境背景,复杂的物体细部,减弱掩盖局部层次,常常用于写意。

(3)远处呈淡兰色。

2、拍摄注意事项:

(1)选用侧光、逆光、侧逆光拍摄

(2)注意选择暗的景物配置画面远近的层次。

(3)注意选择雾的浓度、轻雾为宜。

第六节 室内自然光——直射、散射合成

36

一、室内自然光的特征

1、室内自然光照明效果受两个主要因素影响:

一是受到室内建筑结构的影响,二是受到自然光运动的影响,并形成基本特征。

(1)自然光效的真实再现,主要表现为自然光的投射方向及方向变化,自然光的性质(直、散)、自然光的明暗变化、自然光的色温等。

(2)有的室内有自然光和人工固有光混合的照明效果

(3)自然光照明的统一、质朴、简洁,往往构成和谐的光线造型效果。

2、室内自然光主要是室外散射光照明的结果。

3、室内自然光下的被摄体的亮度要受以下方面的影响:

(1)受建筑物门窗面积大小和数量及介质的影响。

(2)被摄体距门窗远近。

(3)受太阳投射角度和强度影响。

(4)受室外景物的影响。

(5)受室外景物反射光影响。

4、室内在天空散射光和太阳直射光同时照明下,照明情况复杂。

(1)景物亮度的间距非常大

(2)景物在有直射阳光投射时形成较复杂的造型效果(剪影)

(3)这种混合光照明效果的变化很快也很大

5、室内自然光照明效果受到大自然天体运动的制约

(1)气候的影响

(2)季节的影响

(3)一天内的影响

6、自然光与人工光混合使用

对黑白摄影来说,只影响被摄体的影调结构。

对彩色摄影来说,还影响色调。

二、室内自然光的处理

1、对光的选择

在单光源的情况下,距光源近的景物亮度高,反之则低。同时距光源近的景 37

物受光面与阴影面明暗差距大。用什么光需选择。

A、顺光:如以散射为顺光,拍摄有其特点,较明亮背景下可拍到明亮影调的画面;在较暗背景下,可形成主体明亮、主体突出的效果。

B、侧光:可以造成被摄体受光面和阴影面的反差,构成景物立体感。

C、逆光:室内逆光拍摄,有利有弊:

利是:直射光形成光斑,会丰富画面影调;直射光会增加室内照明亮度;会在地面形成投影等。

弊是:明暗反差很大,亮度平衡不易掌握。

多光源情况:

多光源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投射到室内的光。和单光源比,多光源内亮度明显提高,给曝光带来有利因素,对被摄体的造型选择提供了多种的可能性。

2、室内自然光下的亮度平衡

(1)亮度平衡

所谓亮度平衡是指根据作品内容和造型的需要,对光线的明暗强度、明暗范围、明暗对比、明暗面积等影调配置进行控制,形成和谐的具有美感的亮度结构。

(2)亮度平衡的依据

A、景物的亮度间距过大,需要平衡。

B、为了艺术和造型处理的需要,要对亮度进行平衡处理。

(3)亮度平衡的方法

A、进行构图时,避开高亮度的光源——门窗

B、利用人工光或借助现场景物的反射光进行辅助照明来进行亮度平衡

C、对亮度高的景物进行遮挡

D、有的情况下可以对亮部或暗部进行简化处理,即不对它们进行详细表现。

3、室内自然光与人工混合光照明时的色温平衡。

一般不要改变人工光的本来状态。

38

更多相关推荐:
摄影构图总结

相信大家听过黄金分割或者黄金分割点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0618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

摄影构图的技巧与心得

嫁啦啦结婚网摄影构图新观念1向绘画学习构图的原因摄影与绘画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用绘画的标准来衡量摄影但我们可以从绘画艺术中找到很多艺术手段应用于摄影上尤其是摄影构图上绘画发...

学习总结的关于风光摄影构图十技巧

学习总结的关于风光摄影构图十技巧风光摄影构图十技巧对于摄影,我小时候挺陌生的,但是还是挺喜欢的,我没有相机的我觉得每一个瞬间都是美丽的,我知道摄影能把美好的记忆留下,使我对摄影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以前对摄影的了…

摄影总结原版

名词解释1仰拍平拍俯拍1平拍就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在同一水平线上拍摄平拍所构成的画面效果接近于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它所形成的透视感比较正常不会使被摄对象因透视变形而遭到歪曲和损害平拍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是往往把处...

浅谈摄影构图技巧

浅谈摄影构图技巧罗谦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黑龙江哈尔滨巧0000摘要就像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一样构图就是摄影表达的工具日常交际离不开语言摄影表达离不开构图构图有很多种形式很多因素都影响构图本文主要从摄点的画面...

摄影艺术总结

摄影艺术课程学习小结摄影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一学期我们的摄影艺术课程快结束了,回想起来,我们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发现与留住生活中的美。在选修这门课之前,我对摄影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

《摄影构图圣经》读后心得

摄影构图圣经读后心得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相机已经成为了老百姓的一个必需品人人都爱拍照摄影也随之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摄影技术同时也提高了摄影艺术水平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手中拿着一台不错的相机却拍出很普通的相片没有体现...

摄影构图

第五章摄影构图学习要点第一节什么是摄影构图构图乍一听很复杂其实你在拍摄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画面进行取舍这就是构图当你把镜头对准被摄体准备把某一对象某一场景再现到有框架有一定长宽比的画面上时就不可避免地涉及...

摄影课程小结

数码摄影基础及应用课程小结班级学号姓名XXXXXXXXXXXXXXXXXX1对摄影的认识摄影一门艺术是用相机记录瞬间美跟感动的过程摄影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记录但是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回忆但是能够能够记录的更好更美是...

摄影摄像总结

1数码单反相机数码单反相机是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的简称其将现代数码技术和传统单镜头反光相机的优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他通过镜头将景物反射到取景器中按下快门按钮后镜头翻起快门打开感光元件感光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形成图像2微...

关于优秀照片的秘密——摄影心得总结

关于优秀照片的秘密摄影心得总结这个是从我看过的文章里挑出来的我仍然不能作的很好但是希望能给喜欢摄影的朋友一点启发有了好的心得希望您也可以来这里告诉我和大家分享经验从对摄影事业的态度来看我主张把摄影家分成基本不同...

摄影小结

旅游摄影与科研课堂小结摄影篇摄影是用相机等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与单纯的照相相比摄影更加注重光与影更加注重构图与角度摄影除了记录之外还追求影像的美感就记录的功能而言摄影是将具体事物的原貌记录下来摄影比文字和语言...

摄影构图总结(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