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解题策略总结

时间:2024.5.19

文言文解题策略总结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察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文言实词知识来解决实际阅读问题的能力。

⒈牢记实词考察点: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偏义复词 通假 ⒉解题方法:

①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词义。例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东家杀豚何为?曰:欲啖汝。 解析:“信”做“的确”讲;“啖”做“给……吃”讲。

②语法分析法:根据词语在语法功能上的作用来推断词义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宣王好射,说人谓己能用强也。解析:第一处应为动词“尊重”,第二处应为“老人”;因为”使用“后应跟宾语,所以解释应为”强弓“。

③结构分析法;根据语句中特殊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得以自资 《颜氏家训》。

解析:“树之以桑”应为“以桑树之”,所以“树”应为“种植”;“自资”应为“资自”,所以“资”应为“帮助”。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掌握虚词的一般用法;牢记兼词“焉”;注意特殊用法(而 以 则 因 所 若 乃 焉 与 其)。 解题方法:

①辨明虚实:

例如: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解析:根据语境“以”作动词“带领、率领”讲。 例如:敛资财以送其行。解析:连接“敛”和“送”两个动词,且“敛”的目的是“送”,所以“以”是连词。 例如:失其所与,不知。解析:根据语境“与”做动词“结交”“交好”讲。 例如:日与子弟角,无不胜。解析:与“子弟”连接且在动词“角”的前面做状语,所以“与”是介词。

②分析位置:虚词的位置不同表明了它不同的语法功能,所以根据位置可以确定用法。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解析:“之”在“臣”与“壮”之间,而“臣壮”这一主谓结构在该句中做状语,所以“之”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解析:“之”在宾语“句读”和谓语“不知”之间,所以“之”的作用是提宾。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⒈牢记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⒉方法总结:

A、 判断句、被动句从结构特征上掌握

判断句:⑴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⑶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臣本布衣。⑥且相如素贱人。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⑹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 1

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被动句

⑴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⑵用“被”表被动“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⑶用“见”或“见……于……”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⑷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⑸无标志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

B、语境入手推求

⑴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⑵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⑶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⑷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⑸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C、倒装句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记住使用习惯

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王见之曰:“牛何之?” ③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一言以蔽之 余是以记之 ④“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 夫晋,何罪之有? 唯弈秋之为听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介宾结构后置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申之以孝悌之义 能谤讥于市朝 谓语前置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固定句式(略)

(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技巧总结:遵守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特别注意训练自己根据语境,对词义的引申、对句义的变通能力。

六字直译法:留、对、换、删、补、调。

留——保留 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名、朝代名等都按原文保留下来。如:启听淮北取籴。(上报说应听任百姓往淮北购粮。)

对——对译 把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节词。如:

惟恐他将之来。(只恐怕其他将领来到。)

换——替换 主要针对古今异义词。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尚惠说的责备单于。)

删——删略 针对某些虚词 例如:不惧比干之诛。(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夫战,勇气也。(作战,(凭的是勇气。)“之”,结构助词,“夫”发语词,不译。

补——补充 针对省略对象 例如: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苏琼)亲自从(有粟人家)那里借来粟给饥饿的人。)

调——调整 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例如:不殴杀何待?(不打死他还等什么?)

2

注意:借代、互文、委婉、讳饰、铺排等修辞句要用意译。

(五)筛选文中的信息

技巧总结:首先要搞清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其次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其次从三方面入手操作。

⒈从事件入手分层。

一是区分写了几件事。二是区分同一件事的几个不同侧面。留心地点、时间、人物、事件等记叙要素。

⒉从表达方式入手分层。

一是文末的议论。二是在叙写中插写的评价性言语。

⒊从传记的文首引语(总介)入手分层。

总的来说,要从是否其人、是否其时、是否其地、是否其事、是否直接或间接等角度进行分析筛选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3


第二篇:抒情类文言散文的特点及解题策略


抒情类文言散文的特点及解题策略

20xx年湖南卷《放鹤亭记》的出现,标志着高考文言文在选材上有了新突破,从而改变了史传类选段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改变了人们对“浅易文言文”这一概念的理解。以这类文言散文命题的可能是很大的。所以有必要梳理这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准确做好这类文言散文鉴赏题。

抒情类文言散文的阅读,首先也要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即便是一个选段,出题者都是从文章相对独立的部分节选出来的。没有整体阅读意识,就会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也就没法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意。一些考生误以为只需理解所设题目对应的内容,贪图便道,由于没能抓住全文的主旨,导致对部分的理解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认定“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为只有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局部才会清晰,思路才会一目了然。

理解文言抒情散文的主旨,主要在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的情感是作者直接抒发出来的,有的情感是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的,有的情感是隐藏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的,但无论哪种情感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表露的关键语句,把握情感就是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如《项脊轩志》的情感主要由生活细节来传达,但归有光在文中依然有直接的流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所以,在把握作者感情时既要把握在细节和景物中传达出的感情,更要把握作者直接流露出的感情。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把握文章的结构是高效快速阅读文本的捷径。文言抒情散文的阅读,主要要抓感情线索。如《兰亭集序》第一段写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心中的快乐。第二段由“乐”而生“痛”,因为人总是被“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所左右;第三段由“痛”而生“悲”,在“悲”中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由此生出生死的感念,从而又表露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作者感情是复杂的,但只要理清了线索“乐—痛—悲”就能较好体会文意了。

文言抒情散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借景抒情、叙事抒情与托物寄情。借景抒情,指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如《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叙事抒情,指通过日常生活事件与情景的细致描绘来抒发感情,如《项脊轩志》、《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托物寄情,即借助对物的描摹,用物来寄予作者深厚的感情或志向。《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托枇杷树传达出对亡妻的一片思念与哀悼之情。

文言散文阅读题错误选项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类:

1、无中生有。将文段里没有的内容硬塞了进来。

2、内容混杂。在文言抒情散文中则表现为感情杂糅,即将几个事件掺杂在一起,故意混淆它们各自所表达的情感。

3、曲解混淆。

⑴言过其实。

⑵因果混淆。命题者故意将因果关系误解、倒置或者强加因果。因果混淆最隐蔽,需仔细分辨。 ⑶故意误译。文言阅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将文意读懂了,它毕竟不像现代文那样考查对深邃含蓄的文意的理解。所以将词语故意误译,造成考生的误解,是常见的错题设计策略。 文言抒情散文的阅读解题,要强化五种策略:

1、梳理结构、全面把握。

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2、锁定区域,准确筛选。

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选择项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项与文章要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看选择项与题目是否完全吻合。

1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5、综合分析,理清因果。

对文意的推理必须综合全文分析,尤其要结合主旨,看是否混淆概念,尤其注意是否倒置了因果,或故意混淆了因果关系。

考题例析

一、20xx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放鹤亭记 (宋)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2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

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导析】1.B。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è,动词,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此处不作形容词,也不能理解为“和睦”。

2.A。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B项第一句“其”是代词,指“它们”,第二句是表语气的副词,此处是表反问语气。C项第一句“而”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修饰。D第一句“声闻于天”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句的“于“是介词,当“由于”讲。

3.C。此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别能力。A项“明年”是指“第二年”,与现代汉语“明年”意义不同。B项“适当”是“刚好对着”的意思,现代汉语的“适当”作“恰当”“合适”讲。C项“同日而语”是成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也就是“相提并论”的意思。成语词义有较大的稳固性,现代汉语中保留古汉语的意义。D项“南面”不是表方位的名词,而是“面向南”的意思。

4.D。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它不能理解为“意境悠远,余韵悠长”。文章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也表现归隐居之乐。

3

5.(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1)“乐”是意动用去,要解释为“以之为乐”。 (2)“全”“名”是关键词,“全”是使动用法,当“使之全”讲,“名”是动词,“闻名”的意思,(3)“履”是“踏”的意思。

二、20xx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

C.畏其敏 畏:担忧。 .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

4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

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

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导析】 1.C。“畏”,敬畏,敬服。

2.B。B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A项第一句中的“乎”为介词,相当于“于”;第二句中的“乎”为介词,“比”。C项第一句中“以”为介词,“因为”;第二句中“以”为介词,“把”。D项第一句中“焉”为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第二句中“焉”为兼词,“于此”。

3.D。①句指“先王之泽”;③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④句是苏轼的心理。

4.B。“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其人之浅也”。

三、20xx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蚊 对 (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

肉,扑股[撍]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 5

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

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

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

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本文有删节)

[注] ①翣(shà):扇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形受质 质:资质 .

B.今人乃自贵其贵 贵:以??为贵 .

C.畜妻而育子,同也 畜:养 .

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 欺凌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

邻之厚,君之薄也 .

B.尔不谨,褰帷而放之入 .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

6

其孰能讥之乎 .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维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导析】1.A。质,本质。B项第一个“贵”为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第二个“贵”,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尊贵的方面。C项中“畜”为“奉养”的意思,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有“俯不足以畜妻子”的句子。D项中“陵”通“凌”,欺凌;高中语文第一册读本《荆轲刺秦王》中有“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的句子。

2.B。B项中的“而”连词,表示相承关系;A项中的“也”均为句末语气词,但第一个表示陈述语气,第二个表示肯定、感叹语气;C项中“其”,第一句中为代词,指一般人,第二句中为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D项中的于均为介词,第一句中引出动作的对象,第二句中“于”和“见”组成表示被动的“见??于”句式。

3.C。“左麾右旋”的主语应该是“童子”。

4.D。《蚊对》,与课内学习过的《种树郭橐驼传》等课文相类似,主要采用寓言式的写法来讽喻当时的社会,因此D项后半部分“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的理解显然有误。

5.(1)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明。(2)它们是异类,防范它们如果很周到,怎么会成为人类的视察?(3)听到同类之间互相残害却置若罔闻,(这)难道是先人后己的君子之道吗?

(1)句兼考查被动句式,“为??所”表示被动,“亟”,赶紧,赶快。(2)句兼考查判断句,“苟”,如果;“至”,周到;“乌”,怎么;“为”,成为。(3)句兼考查反问句式,“噆”,残害,残食;“而”,却;“身”,自己;“岂??耶”,难道是??吗。

四、20xx年福建卷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柔。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 7

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杨子云,即杨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

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肝胆为之悼栗 .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B.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

C.篷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

D.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

8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预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

C.②④⑥

B.①③⑤ D.④⑤⑥

9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

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导析】1.C。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用法。C.“工”在此处应当理解为“巧妙,精巧”。

2.C。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为”,介词,由于,因为/介词,被;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原因,因为;C项“而”,连词,都表示转折,可是;D项“焉”,代词,代“志”/语气词,无义。

3.B。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是他人蜀的原因;⑥与山水无关。

4.A。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中的“有财富”,在原文中没有体现,不能看作入蜀的必要条件。

10

更多相关推荐: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总结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咏雪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2.因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3.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特殊句式1.省略句…

文言文总结~

文言文总结文言文的讲解顺序1、读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问题)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

七年级文言文总结

文言文总结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女通“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日扳仲永:通“攀”,牵,引。不同“否”。裁同“才”。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七年级期中考试文言文总结

期中考试文言文20山市[自学]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然数年恒不一见:2一切乌有:3相顾惊疑:4念近中无此禅院:5始悟为山市:6连亘六七里:7危楼一座:8裁如星点:9或凭或立:10则黯然缥缈:一、整体感…

文言文总结

《小石潭记》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yi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

语文必修5 文言文总结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

高一上文言文总结

通假字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勾无,山名,在浙江。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句意是,规定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将免者以告——免通“娩”,生育,临产。句意是,妇女将…

赤壁之战文言五大类总结

赤壁之战一通假字1擒捉拿2猝仓猝3顷之烟炎张天焰火焰张同涨布满4擂敲击5驻驻扎6二古今异义词1荆州与国临接古孙权所统治的地区今国家2古逃跑今与来相对3古恳切慰问今热情而周到4古中原地区今中华人名共和国5古尽头力...

文言文总结---《大道之行也》

文言文大道之行也一文学常识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所撰本文的两个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理想社会二理解性默写1默写表现人人都...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蜀道难知识点梳理实词归纳尚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尚贤使能崇尚尊重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危乎高哉高危如累卵危险正襟危坐正端正去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除残去秽除掉去掉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

文言文实词总结

小升初常见课外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及虚词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梳理勾践灭吴1写出下列重要虚词的意思1之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三江环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何后之有久之乃得解2其执其手而与之谋洁其居美...

文言文总结(7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