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求法 人教版

时间:2024.4.27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几种求法

http://www.DearEDU.com

云南会泽实验高中  方 

摘  要 线面距离及面面距离通常都是转化为点面距离进行求解.异面直线的距离也常常须转化为线面距离,进而转化为点面距离求解.所以点面距离是学习其它空间距离的基础.弄清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概念及理解一些相关定理是掌握点面距离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点面距离与线面距离、面面距离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 点  平面  距离

Abstract  The distance between a line and a plane or two planes is always turned into the distance btween a point and a plane to solve.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to lines which are in different planes is also need to be turend into the distance between line and planes,and then point and plane to solve.so the distance between point and plane is the basic of learning other kinds of space distance,Clarifying the conception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point and plane and understanding some relatice theoms of it are the supposition of maste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point and lane.During teaching process,it is the focal point to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transform the transform of distances between point and plane ,line and plane , plane and plane.

Key words  point  plane  distance  

1引言

立体几何中的距离是建立在弄清概念、恰当作图、严格论证的基础上的.空间中的距离有八种点与点、点到直线、点到平面、两平行直线、两异面直线、平行平面、平行于平面的直线与该平面、两点间的球面距离;其中点与点、点到直线、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基础,而异面直线的距离、线面平行的距离一般均可通过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这些知识点及处理能力均为高考的重要内容,因此熟练掌握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常用方法是立体几何中应重视的课题.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是研究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陈旧的问题,在国内外探索“点面距离求法”通常是建立在定义的基础之上.通过一些例题进而总结出一些基本方法.

2 基本概念

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这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这点到平面的垂线段.其实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这点到平面的垂线段长.

例:(如图1)若PA⊥α于A,则P点到平面α的距离就是线段PA的长.

点到平面的距离有如下三条性质:

(1)存在性 对于任意一个平面和这个平面外任意一点

都存在着距离.

(2)唯一性 一个平面和平面外一点间的距离是唯一的.

(3)最小性 平面外一点的距离是这点到这个平面内任意一点的连接线段长度的最小值.

3 例题求解

已知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F分别是AB、AD的中点,GC垂直于ABCD所在平面,且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3.1 直接用定义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3.1.1 直接作出所求距离求其长

解法一:(如图2)为了作出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延长FE交CB的延长线于M, 连 结GM,作BN⊥BC,交GM于N,则有BN∥CG

∴BN⊥平面ABCD

∴BN⊥EM

作BP⊥EM,交EM于P

∴平面BPN⊥平面EFG

作BQ⊥PN,垂足为Q

∴BQ⊥平面EFG

∴BQ是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易求出BN=2/3,BP=,                  

     

3.1.2 不直接作出所求距离间接求之
(1) 利用二面角的平面角

引理1:(如图3)若二面角的大小为α,点A到平面N的距离AO=d, 则有

       (1)

其中的α也就是二面角的大小,而并不强

求要作出经过AB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解法二:(如图4)过点B作,交FE的延长线于P,易知,这就是点B到二面角C-EF-G的棱EF的距离.连结AC交EF于H,连结GH

易证∠GHC就是二面角C-EF-G的平面角.

∵ GC=2,AC=,AH=

∴ CH=,GH=

于是由(1)得所求之距离

(2) 利用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引理2 (如图5)OP为平面α的一条斜线,,OP与α所成的角为θ,A到平面α的距离为d,则有

      (2)

注:经过OP与α垂直的平面与α相交,交线

与OP所成的锐角就是θ,这里并不强求要作出点A在α上的射影B,连结OB得θ.

 解法三:(如图6),设M为FE与CB的延长线的交点,作,R为垂足.

∵平面BER⊥平面EFG

又ER为它们的交线

∴∠REB就是EB与平面EFG所成的角θ

由△MRB∽△MCG,可得

在Rt△REB中

     

于是由(2)得所求之距离

(3)利用三棱锥的体积公式

解法四:(如图7)设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为d,连结BF,则有体积关系:

连结BF,则,于是有

     

 

3.1.3 利用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引理3 (如图8)PO为平面的垂线段,PA为斜线段,是平面的法向量,则有:

证明:

 

 

即:

解法五:(如图9)以C为原点,CB所在直线为X轴,DC所在直线为Y轴,CG所在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B(4,0,0),则E(4,-2,0),F(2,-4,0),G(0,0,2),从而有

(0,-2,0),(4,-2,-2)

(2,-4,-2)

=(X,Y,Z)为平面EFG的法向量,则由

,有,即2X-4Y-2Z=0

,有,即4X-2Y-2Z=0

得X=-Y而,故得=().

故点B到平面DEF的距离                

3.2 不经过该点间接确定点到平面的距离

(1) 利用直线到平面的距离确定

解法六(如图10)连结BD,AC,EF.BD分别交EF于H,O.因为ABCD是正方形.

 E,F分别为AB和AD的中点,故EF//BD,H为AO的中点

  

   ∴BD//平面EFG

    BD和平面EFG的距离就是点B

到平面EFG的距离

   平面ABCD

  

   平面HCG

   ∴面EFG面HCG,HGS是这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

   作OKHG交HG于点K,由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知OK平面EFG

   ∴线段OK的长就是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GC=2

*    AC=,HO=,HC=

∴在

   

*  

(2) 利用平行平面的距离确定

解法七(如图11)把平面EFG补成一个正四棱柱的截面所在的平面.则面GMT是正四棱柱ABCD—A1B1C1D1经过F、E、G的截面所在的平面.MG交BB1于N,TG交DD1于Q.作BP//MG,交CG于P,连结DP.则有

平面GTM//平面PDB

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所求之距离.于是可以把点B平移到平面PDB上任何一个位置.

而这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d又同三棱柱GQN—PDB的体积有关,所以可以利用三棱柱的体积确定所求之距离.则有三棱柱GQN—PDB的体积V的关系式:

  (3)

易求出

    BN=2/3,CP=4/3,PB=PD=

    BD=

由关系式(3)可得

   

于是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即点B到面EFG的距离为

4 方法总结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常用方法有:

(1) 定义法 过平面外一点作平面的垂线,直接求出这点到垂足的距离.

(2)射影定位法 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平面外一点在平面内射影的位置.再求这两点的距离.

(3) 转化法 通常情况下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可转化为下面三种形式

10 点线距离 在平面内找出(或作出)一条直线使平面外的点和这条直线所确定的新平面和原平面垂直,则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

20 线面距离 若能够找出过一点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则这条直线到平面的距离等于点到平面的距离.

30 面面距离 过平面外一点作出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则这两平行平面的距离等于点到平面的距离.

(4) 等体积法 将点到平面的距离视为一个几何体的高,又能够容易求出这个几何体的体积及高所对的底面面积.则可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

(5)公式法 建立恰当的坐标系,能够确定平面的方程及点的坐标.运用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出距离.

参考文献

   [1] 聂文喜,周家山.点到平面距离的求解策略[J].数学通讯,2004.6:12~13

   [2] 优奋强.点到平面的距离[J].数学通讯,1996.10:1~3.

   [3] 李惠珠.从点到平面的距离谈发散性思维[J].高等数学研究,2004.7:11~13.

   [4] 朱宏志.点面距离两面观[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3.10:12~13.

   [5] 乐敬英.用向量求距离的统一解法[J].数学教学,2003.10:34~36.

   [6]. 吕林根,许子道.解析几何[M].成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31~142.

   [7] 刘增利.高中数学教材知识资料包[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256~271.

[8] 刘伯虎.立体几何中点面距离的求法[J].数学教学研究,2003.3:30~31.


第二篇:点到平面的距离的七种求法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七种求法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七种求法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七种求法

更多相关推荐: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案例及反思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案例及反思民勤职专李荣仁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2两平行线间距离二能力训练要求1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2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3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间距离三...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反思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理解很陌生可是我们曾经在课本第17页接触过两点间的距离那时应当让学生掌握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这儿的理解应当牢牢抓住垂直线段长度这些关键字眼我们仅仅读...

新人教版四年级《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第59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垂直线段的性质的探索过程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2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利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 成长博客CERSP BLOG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新疆兵团农二师数学1班朱莉群设计说明数学公式的教学应包含两个部分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数学公式的推导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谁忽视了这个产生过程谁就忽视了数学的精髓谁就忽视了学生探...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点到直线的距离-青岛版【小学学科网】

第三课时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内容信息窗37376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点到直线的距离-青岛版【小学学科网】

第三课时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内容信息窗37376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

小学四年级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导学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导学案

直线、射线和线段教学反思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反思浮山中小学邵秀丽该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2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3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

04《直线射线和角》教学反思

直线射线和角教学反思直线射线和角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二年级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角的度量这一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借助直观引入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又在射线的概念基础上...

《直线、射线和角》教学反思

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教学反思我在备课中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来认识数学概念首先让学生借助直观珠子穿成链子体会线是由无数个点叠加而成的接着引出射线和直线的概念直观感知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再...

《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617页第二单元角的第一课时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射线直线和角包含以下几个知识点建立射线直线的表象比较射线直线线段的...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反思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反思直线线段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是学生第一次同时接触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数学基础知识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把认识线段直线射线三者的区别作为一起来让学生加以区分掌握足以说明学生建立三...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反思(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