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原文 翻译 注释 文言知识

时间:2024.4.29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本求源,推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或者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顾:看。

函:用木匣装。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纳:放回。

仇雠:仇敌。

《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1]

及:等到。

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2.泣下沾襟 泣:泪水

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

2.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其:(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 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还矢于王,而告以成功 成功:(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一词多义

1、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2、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3、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4、微: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

5、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 重点实词

1.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 原:推究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组:泛指绳索

3.抑本其成败之际 抑:或者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所有的

重点虚词

1.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2.以: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以锦囊盛)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固定句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课文研讨

内容和结构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

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

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论证方法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2.对比论证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特色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解题指导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2.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第二篇:伶官传序翻译及赏析


我爱学习网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壮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释:

理:道理。

岂:难道。

原:推究,探究。

以:把。

立:即位。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

前:在前。

系:捆绑。

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函:用木匣装。

高中学习网

我爱学习网 仓皇:匆忙的样子。

及:等到。

抑:还是。

兴:使??兴旺。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迹:迹象。

莫:没有一个人。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伶官传序翻译: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上天的旨意,难道没有人为的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他的儿子庄宗,并且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王原与我订过盟约结为兄弟,可是都背叛晋而归附梁。这三个人,是我的遗恨。现在给你三支箭,你可不要忘了你父亲报仇的愿望!”庄宗领了箭,把它们藏在太庙里。后来他出兵打仗,就派遣部属用一副猪羊到太庙祭告,取出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再把箭送回到太庙去。

正当他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帝及其部将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灵前,禀告成功时,庄宗意骄气盛,可说是雄壮极了!到后来仇

人已消灭了,天下已经平定,这时一个人夜间喊起来,作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慌张张向东逃出,还没有看到叛贼,士兵就溃散了,庄宗和臣下面面相觑,不知道到哪儿去才好,以至对天盟誓剪断头发,泪水沾湿了衣襟,这是多么衰败凄惨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探求它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所以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所有天下豪杰都不能跟他争雄;等到他衰落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却落得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人生的祸患常常由细微的事情累积而成,智高中学习网

我爱学习网 勇的人大多被他溺爱的事物陷于困境,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伶官传序赏析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作者写《伶官传序》旨在告诫当时北宋王朝,应当以为鉴,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这篇小序重在议论,意在警戒,是—篇史论。

文章以“天命”、“人事”并提,用反问句式强调“人事”的主导地位:接着写晋王临终赐矢,告其子“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矢,终于报仇雪恨。这是正面描写,说明庄宗登位有—个良好的开端。第三段对比强烈。“方其”、“及”,这是时间对比;曾几何时,“壮”、“衰”境遇对比,何异天渊!,,系燕父子以组”,令晋王含笑九泉;而庄宗与群臣相顾失措,“断发而誓”,只能使晋王饮泣地下。作者运用了—组组简洁强烈的对比,人事与天命、盛与衰、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忧劳与逸豫,说明成败之迹皆出于人事。这说明庄宗没有—个好的结尾。文末以“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结,强调这个教训的普遍意义。作者文笔简练,明白晓畅,擅长逐层阐析,气势雄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结构分析伶官传序

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盛无忘父志藏矢于庙负矢前驱凯旋而纳意气之盛(莫能与之争)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逸豫可以亡身满招损(伶人困之)衰

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借古讽今的写法;要舀青作者的思路(详见“结构分析”图表);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的特点。

一、本文用了大量的对称语句

①方其?可谓壮哉

及其?可其衰也②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③满招损

谦受益④故方其盛也?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为天下笑

这样行文,使句式对称,读起来琅琅上口。特别是一些正反对比的对称句子,不仅有音高中学习网

我爱学习网 节美,而且在细细咀嚼中可深刻地领略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体会

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 二、本文的句式和结构运用独特

(1)“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感叹句,表示强调。先肯定“天命”有理,但更强调的是“人事”重要,全文就此展开议论。这样写论述全面,概括了“天命”和“人事”,只不过详略不同罢了。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这句是递进关系,重点在后一句,突出规劝——殷切的期望全融于“其”上。再联系《烛之武退秦师》的“其”,也能领会到“其”的分量。晋文公在阐明不能攻秦的理由,要求退兵,说“吾其还也”,“其”劝说得多么有力!

(3)写庄宗凯旋,非常威武得志,以“何其壮哉”结束;接着写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于是骄傲自满,生活淫逸,致使“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这时作者却以“何其衰也”收尾。两相对照,文章用选择复句归纳:“岂得之难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目于人欤?”这时,读者当然感到关键是“人事”,这与开头相照应。

写文章要学会布局,要瞳得自圆其说。在句式上,要学会善于恰当地变换句式,使文章表达得生动有力。

三、语气词连用

本文感叹句很多,最后一句“也”和“哉”连用,这也属同义复词,意在强调感叹至深。 文化文学常识

序欧阳修这篇序从体裁看,是以议为主的议论文(《送东阳马生序》是以叙为主)从内容看,它又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为题目是《伶官传序》,文章就应着力于写伶官,可是这篇序—不对伶官的史实作任何补充,二不对伶官的才技作评价,而是着力于写后唐的兴衰。可以说,序文所讲的全是题外话,文不对题,旨在借题发挥。然而,本文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因为人们可以从序文中玩味它的题外之意,弦外之音,观赏本文的特色。

序文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至结尾“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在于阐明一个道理:成败得失,事在人为。文章虽是写唐,实际上是为北宋敲警钟。

本文转载来自我爱学习网/wenyanwen/gaozhong/5099.html

高中学习网

更多相关推荐:
伶官传序知识点总结

伶官传序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二、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前:向前2.仓皇东出东:向东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动词作名词1.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伶官传序知识点

伶官传序一、知识要点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

二十四伶官传序一、知识要点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

伶官传序的翻译及重点字词总结

伶官传序的翻译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

《伶官传序》知识点教师版

伶官传序知识点一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名词动用推其根本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4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二名词作状语6负而前驱前在前边...

伶官传序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伶官传序通假字及仇雠已灭雠通仇仇敌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不要一词多义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知识点

伶官传序知识点一古今异义1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今...

伶官传序 原文 翻译 注释 文言知识

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精讲

伶官传序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二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装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订立盟约3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4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推其根本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前向前2仓...

项羽之死伶官传序庖丁解牛过大孤山小孤山六国论知识点全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实词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刈YI旗割砍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汉军皆披靡溃散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亡其两骑...

唐宋八大家文言知识检测(关于游褒禅山记,伶官传序,方山子传,祭十二郎文。翻译和重点字词。默写的试题)

都梁中学高三年级唐宋八大家知识竞赛一班级姓名得分一字词解释和翻译1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衔具羞翻译2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昰依省怙是翻译3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

二十三苏武传一知识要点1选自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2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因事株连死于狱中汉书由他的妹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他的弟弟班超有投笔...

伶官传序知识点总结(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