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

时间:2024.4.21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通“毋”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二)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三)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四)使动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 使动

(五)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六)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三、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其:(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 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还矢于王,而告以成功 成功:(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四、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 (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

2.困

1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 (困扰)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禀告)

4.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5、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句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

练习题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存勖(xù) 请其矢(shí) 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ɡ) 盛以锦囊(chénɡ) 誓天断发(f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 乱者四应(yínɡ)

D.吾遗恨也(yí) 智勇多困于所溺(nu?)泣下沾襟(jīn)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 .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3.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

2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身:身体。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

8.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10.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11.翻译下面的语句。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雠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宗皆许以为刺史 许:答应。

B.周匝谒于马前 谒:拜见。

C.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行:走路。

D.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愿:希望。

1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他在胡柳作战,宠幸的伶人周匝被梁国人俘虏。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

庄宗不仅喜欢伶人,而且又有伶人是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够自己谱曲。

C.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能和陛下共同取得天下的都是些英雄豪杰忠诚勇敢的志士。

D.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你说的话虽然是正确的,然而应当迁就我去做这件事。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不听郭崇韬等人的劝告,一意孤行。

B.庄宗为自己所溺爱的东西所灭。

C.庄宗被伶人所灭。

D.庄宗不能理解和接受郭崇韬等人的进谏。

15.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课文《伶官传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

B.课文《伶官传序》揭示的深度比本文更深,因为它总结了历代帝王成败的一般规律。

C.本文和课文《伶官传序》都揭示了同一主题。

D.本文的语言史学味浓,而《伶官传序》文学味更浓。

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伶官传序答案

1. 答案:B 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2. 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

3. 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

4.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

5.提示:B项应为“负(锦囊)而前驱”。 答案:B

6. 提示:D项,身:自身、自己。 答案:D

4

7. 提示: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C项中“组”在此处为名词。 答案:C

8. 提示:D项为被动句。 答案:D

9. 提示:B项“乱者”翻译有误,不是“乱了的人”,而是指作乱的人。 答案:B

10. 提示:从句中“岂??欤?”的句式,可理解为是一种反诘。从“皆??欤?”可以断定是要肯定人事的重要。再从全文来看,文章论述的也是人事。 答案:B

11. 参考答案: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2. 提示:C项,行:实行。 答案:C

13. 提示:B项“知音”为通晓音乐之意,与今天的“知音”含义不同。 答案:B

14. 提示:D项,庄宗理解,但并未接受。 答案:D

15.答案:A :A项,这两篇文章的立脚点是一致的,庄宗失败的原因在这两篇文章中的体现也是一致的。

16. 参考答案:从他称王开始,直到他当上皇帝,都常常亲自和那些以歌舞谐戏为业的人在朝堂上上演各种杂戏,那些戏子因此得到重用,终于走向了灭亡??,

5


第二篇:新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


二十四 伶官传序

一、知识要点

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古今异义

1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推究

今义:原来

7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

1

三、一词多义

1、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顺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返回

2、告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祭告

具告以事 告诉

告之于帝 禀告

3、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4、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困难)

5、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6、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语气词 多么)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副词)

7、而

而皆背晋以归梁 但,表转折

及凯旋而纳之 表顺接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表递进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表顺接

8、以

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2

而皆背晋以归梁 相当于“而”,表顺接

盛以锦囊 用,介词

9、与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跟,介词

与尔三矢 给,动词

四、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探求、考察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5)泣下沾襟 下:掉下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3、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4、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5、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6、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 亡:使……灭亡

(2)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3)至于誓天断发 使……断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者,……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2)“……也”式

A、梁,吾仇也

3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无标志式

燕王,吾所立

2、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倒装句

(1)定语后置

其意气之盛

(2)介词结构后置

A、盛以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而告以成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4、省略句

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5、.固定句式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啊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难道……吗

6、翻译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翻译:交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啊。

3.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翻译:因此,当他兴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七、课文简析

(一)论证方法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 4

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2、对比论证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二)语言特色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八、解题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5

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6

更多相关推荐:
伶官传序知识点总结

伶官传序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二、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前:向前2.仓皇东出东:向东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动词作名词1.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伶官传序知识点

伶官传序一、知识要点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

二十四伶官传序一、知识要点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

伶官传序的翻译及重点字词总结

伶官传序的翻译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

《伶官传序》知识点教师版

伶官传序知识点一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名词动用推其根本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4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二名词作状语6负而前驱前在前边...

伶官传序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伶官传序通假字及仇雠已灭雠通仇仇敌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不要一词多义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知识点

伶官传序知识点一古今异义1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今...

伶官传序的翻译及重点字词总结

伶官传序的翻译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

伶官传序知识点

伶官传序知识点重点实词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缚组泛指绳索3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所有的莫没有谁5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重点虚词1其尔其无...

伶官传序 知识点测试卷

伶官传序练习题一解释下列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负而前驱2仓皇东出3一夫夜呼4而告以成功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一夫夜呼乱者四应7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8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伶官传序》知识点学生版

伶官传序知识点学生版一指出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加以解释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函梁君臣之首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4抑本其成败之迹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6负而前驱7仓皇东出8一夫夜呼9乱者四应10忧劳可以兴国1...

伶官传序知识点1

伶官传序知识点重点实词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3抑本其成败之际抑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莫5逸豫可以亡身逸豫重点虚词1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以与其所...

伶官传序知识点总结(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