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战略专题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时间:2024.3.31

创新驱动战略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会心得体会

20xx年8月19日

8月13日,县局组织我们参加了财税系统创新驱动战略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会。通过参加这次会议,使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这次开展创新驱动战略专题学习交流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了新的提高。

一、深刻认识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内涵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创新驱动发展是相对于生产要素驱动发展而言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配置、消耗和整合来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其弊端逐渐显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国家提出用创新驱动代替生产要素驱动。

二、以创新的思维促进各项工作不断发展

1、强化作风,深入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创新的思维统领工作,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通过加强和改进 - 1 -

机关作风建设,学习借鉴先进的服务理念、质量理念和效益理念,完善服务体制,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载体,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机关。把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

2、开拓创新,努力推进“创新型”机关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始终保持机关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和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创新作为工作、学习的灵魂。保持和发扬创新的勇气和精神,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创新能力。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和变化对财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力,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大胆探索,攻坚克难。

3、精业敬业,不断推进“效能型”机关建设。努力营造“人人讲效能、处处抓效能、事事创效能”的氛围,做到兢兢业业、奋发有为,提神、提速、提效。通过整合机关管理资源、优化机关管理要素、规范机关管理行为、改善机关运作方式等手段,强力打造“效能型”机关。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实现机关工作的高效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快节奏、高效率、勤政、优政的工作氛围。

4、求真务实、积极推进“发展型”机关建设。争先进位是科学发展的前提,能否争先进位,首先要在思想上先人 - 2 -

一步。一方面,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主动出击、争先进位,才能以高度自觉的责任感、奋发有为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题。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机遇意识。能不能抓住机遇,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差距会在失去机遇中扩大,优势将在抢抓机遇中形成。只有增强机遇意识,善于在发展变化中捕捉机遇,善于在解放思想中创造机遇,才能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以三步并作两步走的效率,赢得争先进位、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5、勇于担当,继续推进“发展型”机关建设。要树立勇于担当意识,提升砥砺奋进能力。没有压力就不会产生动力。当前林业改革已经到了攻关阶段,来自不同方面压力和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来。当前,林业人都要树立勇于担当意识,在勇于担当过程中体现责任、体现本领,在林业科学发展的改革大潮中敢为人先,相互勉励、互相激励,不断推进奋进发展的能力。

- 3 -


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决定

(20xx年7月2日中国共 产 党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宁委发〔2011〕36号

市委十二届二十二次全会深刻分析了南京新一轮科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南京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丰富,优势凸显。当前南京正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再创黄金发展期的紧要关口,面临着以人才为第一资源、教育为第一基础、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创新为第一驱动力(以下简称“四个第一”),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第三次重大机遇,这是一次契合南京资源禀赋的难得机遇。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南京抢抓和用好第三次重大机遇,将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创业优势,率先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确保在省内第一批进入基本现代化行列的战略选择。

全市上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打破既有思维定势,跳出固有工作思路,冲破旧有体制束缚,面向国内国际一流城市树立竞争标杆,将工作精力、发展动力、政策措施、考核导向等全面聚焦“四个第一”,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聚焦人才第一资源,要在工作重点上由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转变,由项目牵引向人才引领转变;聚焦教育第一基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提高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所需各类人才的可获得性、易获得性;聚焦科技第一生产力,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着力打通政产学研金等各领域科技资源交流与合作的通道,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聚焦创新第一驱动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打造创新文化,形成千军万马创新创业、创新创业企业遍地开花的浓烈创新创业氛围,推动南京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二、全力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核心,以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作为关键举措,大力组织实施“八大计划”,加快构建具有南京特色的区域创新创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全力以赴把南京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体系健全、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涌现、创新创业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文化活跃、创新创业成效显著,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

(二)奋斗目标。到20xx年,力争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高层次人才占比、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上市科技企业数量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在孵科技企业数、科技服务业总收入三个“翻两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20万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建成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积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

(三)关键举措

——人才引领、科技创业。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科技创业家培养计划,集聚、吸引一大批科技创

1

业者、科技创业家和科技创业企业。完善面向科技创新创业全过程的金融服务链,做到“创有所扶、长有所促、成有所励”,营造真正有利于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和加速成长的良好制度环境,促进科技、教育、人才、创新资源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制度先试、园区先行。按照“先行先试”的精神,大力推动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建设一批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创新创业人才特别集聚区),促进现有大学集聚区向科学城拓展、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将园区建成抢占科技与人才竞争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体制与机制创新的特殊试验田。按照“非禁即可、非限即许”和“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原则,不为定势所困、不为视野所限、不为艰难所惧,解放思想,敢闯敢冒,制定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突破性举措,营造园区发展特殊的政策环境,以制度创新的超常规力度,推动科技园区的超常规发展。

(四)重点计划

——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创新创业人才特别集聚区)建设计划。高标准规划建设接轨国际的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和人才公寓等相应配套设施,给予特别体制、特别机制、特殊政策、特殊环境,打造一批创业特区(人才特区)。到20xx年,特区内建成孵化器、加速器和中试用房600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创业企业10000家。

——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到20xx年,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000名,其中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1000名、港澳台及外籍创业人才1000名、国内创业人才1000名。

——科技创业家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一批在相关领域开创技术新路径、商业新模式、产业新质态的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到20xx年,着力培养科技创业家200名,集聚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00名。

——科技创业企业上市辅导计划。建立科技创业企业上市跟踪服务机制和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到20xx年,实现科技创业企业境内外辅导上市100家。

——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共建计划。积极鼓励各区(县)和高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工业园、文化创意园、现代农业园等)、科技园、创新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到20xx年,共建大学科技园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60个。

——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计划。建立和完善覆盖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多元化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到20xx年,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基金总规模突破500亿元;五年内,覆盖扶持科技创业企业10000家、重点培育科技创业企业1000家。

——高端研发机构集聚计划。设立国际企业研发园,大力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到20xx年,共引进其中100家高端研发机构。

——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建设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执法体系、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到 20xx年,发明专利授权量10000件。

三、努力夺取科技创新创业重大突破

(一)集聚科技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

大力开发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要大力吸引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力争到 20xx年,集聚列入中央“千人计划”创新人才100人。推进校地、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加快建立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模式。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采取“人才+项目”的方式,依托国家和省市重点人才计划及重点

2

科研、工程和产业项目,面向产业发展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突出抓好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深化院士与人才结对工作,重点培育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和团队。支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资助海外专门研修,提升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 大力吸引科技创业高层次人才。实施“南京321计划”,重点依托各类孵化器、加速器和中试基地,大力吸引科技创业高层次人才,力争到20xx年,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集聚列入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00人。制定实施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在启动资金、创业场所、金融财税、人才住房、生活服务等方面,给予海内外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更大扶持力度,加速人才落户和成果转化。制定实施科技创业家培养计划,扶持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承担的科技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的科技创业项目,聚焦重点、选优培强,给予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科技创业家。推广“创业之初当保姆、成长之中配导师”的创业服务模式,给予科技创业人才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推广“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模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到园区进行科技创业,园区的科技创业高层次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担任教授、研究员,建立高校、院所与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动在宁高校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向科技创业人才全面开放。建设南京地区高层次人才库,在市、区县两个层面,建立校地双方“双创”会商对接制度,统筹规划开发科技人才资源。探索建立人才价值市场化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人才的创业活力,引导更多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二)强化教育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撑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支持在宁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支持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鼓励高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著名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为南京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

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把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意识,在仙林、浦口、江宁等三个大学集聚区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南京科技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输送各类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形成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体化的现代城市职业教育体系。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与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有机衔接,鼓励现代远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机制,优化学校专业设置,推进产学结合、工学结合,选择重点企业建立一批大学生实践基地。大力发展专业化、国际化的教育培训产业,开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到20xx年,科技创新产业相关培训量累计达100万人次。 提升教育国际化程度。积极引进国际名校,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探索利用外资办学,加快建设南京国际高教园区。在承办青奥会的背景下,引入并推广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按照国际科技创新创业的标准,鼓励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企业共同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国际运作的人才。到20xx年,建成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暨南京科技创业家培训学院,建立国际化科技创新产业相关教育基地10个。

(三)加快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倾力打造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创新创业人才特别集聚区)。坚持制度先试、园区先行,制定实施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创新创业人才特别集聚区)建设计划,最大程度地创造出适合科技人才创业、科技创业企业成长的良好空间和卓越服务。以模范马路科技创新园区、麒麟生态科技城、四个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和仙林、江宁、浦口大学集聚区为重点,在各区县建成区或规划建成区范围内划出一定区域,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作配套”和“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社区化”的原则,规划建设总计占地30平方公里的创业特区(人才特区),鼓励主城区盘活现有存量资源和利用高校老校区闲置楼宇(土地)改建扩建成创业特区(人才特区)。特区内重点建设国际一流的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配套建设科技创业企业总部基地、科技创业毕业企业产业基地、人才公寓和完善的服务设施,积极构建完备的

3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及中介服务体系,打造“无障碍创业”环境及便捷高效的创业通道。设立每年不少于2亿元的特区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扶持特区建设与发展。到20xx年,特区内毕业企业 3000 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500家。

建设新型孵化服务体系。重点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跃升”和“孵鹰”两大计划,构建以“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创业投资”为服务模式的新型孵化服务体系,提高科技企业初创成功率和成长速度,孵化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科技创业企业。制定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孵化器星级评定。到20xx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突破100家,在孵企业10000家,全面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水平与服务功能的提升。

共建大学科技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制定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共建计划,大力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依托高校优势学科集成创新资源,校地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成为大学服务社会、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载体。按照“产业技术研究院+学科型公司”的院地、校地结合模式,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促进知识技术化、技术工程化,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

(四)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建设

推动大学集聚区向科学城转型。促进仙林、江宁、浦口大学集聚区由教育城、知识城拓展提升为科学城,有效地推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产业技术创新、高端人才创业和创业企业孵化成长,着力培养和聚焦一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影响的创新创业企业。充分发挥各高校优势学科、研发资源和创新平台载体优势,支持大学科技园加快建设。引导大学面向产业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成为支撑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中心和重要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在岗创业,加强大学学科支撑、知识溢出、技术辐射、人才培养输送。构建综合服务体系,形成有综合有专业、有共性有个性的服务网络。

加快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二次创业”。以建设创新型园区为目标,全面推动四个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从外延扩张向内生增长转变,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经营向创新发展转变。引导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着眼自主创新,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集聚和开放共享,显著提升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内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形成主导产业集聚区。从产业整体优化发展的高度,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的要求,坚持“每个高新区(开发区、产业区)聚焦发展一两个主导产业”原则,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新型显示产业,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和无线通讯产业,南京化学工业园重点发展绿色化工和新型材料产业。各省级开发区(产业园区)也要立足现有产业优势,明确一至两个主导产业,实现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重点建设新兴产业创新基地。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以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约化、人才国际化为方向,重点建设软件谷、显示谷、无线谷、生物医药谷、现代农业谷等新兴产业创新基地,积极整合区域内优势产业资源,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强化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力求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突破效应和区域极化效应,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创新型产业基地。

(五)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和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南京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进一步突出在依靠科技、教育、人才引领发展的领域,以高端化、规模化和国际化为核心,超常规强力培育新型显示、无线通信、智能电网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掌握标准话语权,抢占技术和产业国际分工体系的制高点,显著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

壮大发展先进制造业。以推进转型升级为抓手,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紧密结合,广泛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一批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产业竞争能力和综合效益全国领先的千亿级、百亿级现代制造业基地,推进整个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作示范的目标。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规划建设以雨花台区为核心,江宁区和浦口区为两翼的中国(南京)软件谷,打造中国软件名城的核心区和标志区,打响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南京软件”品牌。实施智慧南京、智慧青奥、千企升级、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等一系列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巩固和扩大智能电网、通信、智能交通等软件产品集群的国内领先地位,在基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重点突破,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亿级和千亿级企业。培育和引进一批高端软件人才,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建设国家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和软件大学。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强原创作品研发,积极拓展基于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的文化业态,大力推动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以及数字内容原创为主的文化企业集聚,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文化创意项目品牌。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业,构建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具备技术、市场和资本融合功能的科技服务业产业链。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从事技术研发与设计、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积极推动高技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相融合,促进产业链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加快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会展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将南京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科技进步驱动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提高农业现代科技支撑、现代设施装备、现代经营水平,积极发展种源农业、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围绕生物农业,打造国家级生物农业基地。推进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的融合,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业电子商务。到 20xx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70万亩。

(六)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按照“政府培育、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原则,支持优强企业并购重组。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不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商标、品牌、专利和标准化建设,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品牌经营。鼓励企业高起点、有重点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努力实现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向自主创新、从面向自身发展转向引领行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大力培育20个百亿元级的创新创业型企业集团,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积极推进企业创新载体建设。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鼓励南京地区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等公共科技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科技条件资源的开放、共享,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到 20xx年,建成企业技术中心30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0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20家。 引进国际国内高端研发机构。制定实施高端研发机构集聚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展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重点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在麒麟生态科技城和江宁、浦口、溧水、高淳,规划建设总计占地20平方公里的国际企业研发园,加速集聚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研发中心。鼓励和支持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参与国家、省、市重点科技项目,支持在宁企业到海外建立或兼并研发机构,就地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推动南京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把南京建设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重要影响的国际研发城市和世界研发服务外包首选城市。

5

(七)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在宁高校院所利用人才、设施、技术等资源,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鼓励产学研主体共建研发机构、共担科技项目,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更新科技成果价值观念,形成校、企对科研成果关注点趋同的长效机制。建立高校院所与企业间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促进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重大国际科技计划项目、加入国际科学组织和国际战略技术联盟,提升南京承接国际重大技术转移的能力。

开展股权与分红激励改革试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科研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在南京就地转化,在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高校院所以科研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中,实施企业股权(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团队)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多种形式的奖励,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激发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开展自主创新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推进高校创业评价制度改革。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加强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逐步引导高校在现有评价体系中增加专利、技术转让、成果产业化等职称评定要素的权重,探索设立技术推广型技术职称系列,激发高校教师创业活力。

(八)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

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制定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培育工程、运用推进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成果,推进一批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品牌和标准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到20xx年,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400家,实施重大专利产业化项目500项,创建驰名商标100个,培养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10000名。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机制,出台并实施《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机构和工作机制,建设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立重大投资项目和大型展会知识产权审查机制、实时高效的知识产权侵权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健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所,推动知识产权商品化、资本化、金融化。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九)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采取“政府平台+市场化平台”的模式,建设服务科技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和政府服务平台。加强政府引导,市本级设立每年不少于1亿元的公共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各区县和四个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等相应设立,重点在创业特区(人才特区)等孵化器内搭建一批高水平、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技术平台。坚持市场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专业技术服务、人才、法律、知识产权和财会等各类中介机构,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的紧密联系,激活创新链,降低创新创业风险。整合南京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推进区域性非公开科技企业柜台交易,加速科技成果资本化。以最高效率引导全社会各类创新要素向最有利于自主创新的领域、产业和企业集聚,以最优状态配置创新要素、创新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十)构建创新创业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引导性科技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确保每年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增长幅度,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实施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增强政府调动和优化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市本级设立每年不少于1亿

6

元的科技创业种子(天使)投资专项资金,

各区县和高新区(开发区、园区、街区)相应配套设立。组建市科技创业投资集团,发起设立“紫金创业投资基金”。市级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扩大到不少于10亿元,各区县和四个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等相应设立,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参股和风险补偿等手段,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基金集聚。到20xx年,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基金规模突破500亿元。

建立健全企业主体投入的激励机制。落实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各类财政金融手段,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创业投入。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型企业倾斜,积极运用政策采购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探索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新机制和新模式,通过定制和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等方式,激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打造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服务链。制定实施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计划,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整合各类科技投融资服务资源,设立科技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中心。支持科技银行建设,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两年内实现对各类科技园区的全覆盖。建立健全科技担保体系,加大对科技担保业务的补贴和风险补偿力度。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科技创业企业信用、科技保险、短期融资券、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等各类科技金融创新,拓宽科技企业的债权融资渠道。制定实施科技创业企业上市辅导计划,积极辅导和支持科技创业企业多渠道上市融资,推进科技创业企业通过“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创业板、中小板、主板以及境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四、积极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创业高位协调工作机制,研究决策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战略位置,认真研究重大问题,强化科技创新创业工作责任分解工作,分区域、分年度量化具体工作目标任务,制定落实政策措施,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实施。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资源要素配置机

制创新,聚集市内外各类创新资源。建立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扶持科技创业、鼓励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完善财政性创新创业资金的使用机制,集中资金对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按照“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要求,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提高服务效率。

(三)完善科技创新创业考核评价机制。淡化对GDP总量的考核,以是否有利于把南京的发展方式转换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轨道上来,是否有利于南京科技、教育、人才、创新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否有利于自主创新、科技创业、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标准,结合争创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指标体系,强化对 R&D(科技研发)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发明专利申请数等与自主创新、科技创业有关指标的考核,加快构建一套科学描述南京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对各区县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激励考核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创业重点任务督查考核体系、重点工作进展专报制度,定期对科技创新创业重点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并纳入市各有关部门和区县、开发区(工业园)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

(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进一步营造激励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倡导和崇尚创新创业精神,促成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加强对创新创业先进典型的总结和宣传,评选创新创业杰出英才,对创新创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南京成为创新最受鼓励、创业成本最低的城市。 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抢抓

7

第三次重大机遇,更加珍惜有形资源、无限放大无形资源,大力提升竞争标杆、创新竞争路径、倡导竞争文化,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新的姿态,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南京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为南京在江苏“两个率先”中带好头、转型升级上作示范,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而努力奋斗!

8

更多相关推荐:
创新训练心得体会

创新训练心得体会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以来,感慨颇多,这既是我们在专业领域更精深的探索之路,也是与导师、队友、师兄师姐等的相处历程。当我们还对专业知识懵懂、实验设备陌生的时候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开阔视野,提…

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邢台市桥东区东郭村镇党委书记乔国兵通过专题学习,我对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结合本次学习,下面结合实际我谈谈对创新社会管理肤浅认识和体会:一、创新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基…

创新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创新能力培训心得体会源潭镇第一初级中学谢继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

创新设计课学习心得体会

创新设计课学习心得体会转眼间创新设计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虽然我们只有每个星期四才上下午的那俩节课但是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真的感慨万千还有更多的是收获啦学习生活提高了我的独立学习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事能力在学习期间我最大...

创新思想观念心得体会

创新思想观念心得体会数学与信息工程系石玉敏一要加强学习为创新思想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新观念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不加强学习就适应不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会掉队落伍更谈不上干好工作只有加强学习才...

“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学习心得体会[1]

学习心得“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学习讨论活动正在全市全面展开,现在各单位在高效完成业务工作之余,利用一切时间认真学习规定篇目文章,加深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在学习也中尝到了甜头,体会到经济…

技术创新理论学习心得

技术创新理论学习心得本人于20xx年上半年至南京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萃智理论的系统学习回公司后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应用也有了较深刻的心得体会就我公司而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技...

融合创新学习心得体会

近期开发区分行掀起学习钱行长讲话的思想热潮对钱行长的治行方略进行了讨论思想交流大家见仁见智发表自己对钱行长一系列讲话的心得守正融合担当振兴给我们指明了学习和努力的方向让我们一起为辽宁省分行成为做最好的银行这一目...

创新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外出培训心得体会在主任副处长的带领下壮族自治区委党校第22期中青班全体学员外出培训此次培训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训途径主要是专题讲授现场教学和教学参观上海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创新能力建设》学习心得20xx

加强学习锻炼自我不断创新创新能力建设学习心得通过学习了20xx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建设培训讲座创新在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重要作用个人创新能力培养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充分理解了以人为本科技兴邦的内涵以下是我对创新能...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王瑛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面结合课改就英语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改师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

人力1104(110440107)刘航《学习创新系列讲座心得》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NORTHCOLLEGEOF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20xx届本科生文法经管类学习创新系列讲座结业论文题目学习创新系列讲座心得专业人力资源管...

创新学习心得体会(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