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思考

时间:2024.3.31

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思考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当前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20xx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金融部门一定要正确认识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认真研究分析实体经济金融需求,把准金融工作方向,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历史与现实昭示:金融应当且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

周小川行长在《财经》杂志年会的主旨演讲中曾经强调,“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实物,不能只强调物质的生产,也要包括服务”。作为实体经济的一部分,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避免金融业的自我膨胀和循环,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将损害经济社会发展

19xx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东南亚各国大批金融机构和企业破产。20xx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国际国内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能够达成共识: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过度发展和膨胀。

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的虚拟经济近年来持续加速,虚拟经济占GDP的比例远远大于实体经济,资金的运作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全球外汇交易量每天在两万亿美元左右,其中98.5%的交易没有任何贸易背景和生产背景,交易纯粹是为了资金流通、盈利或风险规避。这使得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任何实体经济的不利变化都可能使资金交易方式、方向以及规模发生大幅逆转,并可能通过金融市场交易传递到其他经济实体。在这样一个全球宏观背景下,金融部门一定要认真汲取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教训,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不动摇。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要求金融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重点发展实体经济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而且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是不争的事实。要提升产业结构层次,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是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解决企业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的资金缺口。同时,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而中小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与其对经济的贡献度不相匹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是要改变服务大企业、大项目的惯性思维,主动帮扶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体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和创新空间。19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认为: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上是跟随实体经济需求的引导,当实体经济有需求时,金融业就自然而然发展起来。当前,在以客户为中心的需求导向型金融竞争中,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避险、套利、融资、支付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促使金融机构开发和创新了种类繁多

的避险型、收益型、融资型、支付型等金融工具,客观上有助于增强金融业创新水平和区域金融竞争力,促进金融业转型升级。

同时,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存在的依托和利润源泉,金融业利润的最终来源是实体经济,其本质是对实体经济剩余价值的分割。当前,我国金融业比较容易获取利润,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金融业单纯为了追求利润,偏离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无疑是对实体经济的掠夺,这样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利润是不可持续的。

社会资金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两游离”

一方面,民间投资增长乏力,部分社会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民间投资一直是宁波市经济最大的亮点和特色。但近年来由于外需趋缓、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土地、环保、劳动力资源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民间投资逐步疲软。20xx年,宁波市民间投资规模为115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8.1%,比浙江省低近12个百分点。同时,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将正常的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排除在借贷市场之外。目前宁波市民间借贷利率与金融机构信贷利率的利差为10个百分点左右。借贷利率上升导致借款企业成本上升,经营利润下降,直接影响企业家的发展信心。同时,民间借贷操作简单、短期高收益率的特点,诱使企业主缩小或退出实业企业经营,将资金转入民间借贷谋利,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部分信贷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以钱炒钱,脱实向虚。从宁波市金融运行情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银行借贷资金通过资金中介平台、企业流转、个人渠道等多种途径流入民间借贷市场,部分银行内部人员扮演资金掮客角色,扰乱正常金融秩序,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增加了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导致信贷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和非正规金融风险向正规金融传递。

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主攻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是必须坚持的一条主线。金融部门必须在全面、深刻理解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牢牢把握金融发展的“四个提升”:通过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提升金融供给与不同类型实体经济的适应性;通过加大创新力度,提升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需求的匹配性;通过强化金融对社会资金的导向,提升金融功能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度;通过加强金融管理,提升金融风险防控的有效性。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提升金融供给与不同类型实体经济的适应性

金融体系状况直接决定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效果。林毅夫提出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认为,金融体系结构与实体经济最优产业结构相互匹配,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才得以有效发挥。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与经济结构存在两个不匹配。一是以大型化、集中化为表现特征的银行结构与小型化、分散化的民营经济不相匹配。信贷资源向大中型企业集中,大企业与银行间形成了相互选择的竞争性服务关系,小企业、“三农”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二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与不确定性较大的初创企业金融需求不相匹配。技术开发、企业初创、新产业发展的初期,通常需要采取私募股权融资以及组合融资方式对创新创业提供有效激励。现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垄断性金融体制,缺乏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融资方式与金融组织,严重制约了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

因此,从我国经济结构实际需求出发,应当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组织体系,以提升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契合度。一是增加市场供给主体,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增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放松金融准入管制,推动机构创新,引入不同风险偏好的机构。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机构特别是小型金融机构,把社会资本疏导到亟需金融服务的经济领域。大力发展社区型金融机构和不吸收公众存款的小型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机构体系。二是大力发展适应初创阶段企业、行业的融资机构。适应初创阶段企业、行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积极鼓励信托、租赁、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机构的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和延伸金融产业链,弥补单一金融体系的缺陷。金融产业链要从围绕债务性融资以及与此相配套的担保、抵押、典当等方式,转移到围绕权益性融资以及与此相配套的投资银行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加强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股权投资机构、信托租赁机构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通过金融合作,发挥银行在风险管理、资金实力、客户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实体经济在新技术处于孕育期、新企业处于初创期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

加大创新力度,提升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需求的匹配性

金融创新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路径和经济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欧美国家“创新过度”的情况相反,当前我国面临的更多的是金融创新不足的问题,创新不足已经成为影响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构建经济金融良性对接机制。

一是明确以需求为导向的金融创新路径。金融创新路径有两条:需求导向型和供给引导型。当前,我国金融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金融创新路径必须要由“引进-本土化-再引进”的供给引导型向需求导向型路径转变,积极进行自主创新。

二是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渠道和领域。以垂直化、扁平化、集中化管理为切入点,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创新;创新信贷、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等方面的金融产品,着力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融资需求;研究分析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需求,通过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的金融支持,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产品和服务;着眼于国际化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便利客户境外贸易结算和开展投融资活动。

三是夯实金融创新的基础,增强金融体系的弹性与活力。金融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金融改革过程中的“松绑效应”,减少对自下而上底层金融创新的审批与管制。深入推进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拓宽金融机构的创新空间,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化、复合型的金融服务。加强信贷转让市场建设,加快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促使银行从贷款持有型向贷款流量管理型转变,为银行开展业务创新、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腾挪空间。

强化金融对社会资金的导向,提升金融功能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度 强化金融筛选功能,发挥金融对社会资金的导向作用,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性举措。通过金融筛选功能,便利优质产业、企业或项目融资,对劣质产业、企业或项目形成融资难、融资贵的外部融资约束,迫使其退出市场。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具有自动筛选功能。但高利率可能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将理性融资需求者排除在正常的信贷市场之外,使实体经济的正常资金需求在信贷领域无法得到满足。因此,金融筛选功能的发挥,不能仅仅依靠利率,金融机构还要更多地从企业的行业、特征因素等方

面实行详实的尽职调查,信贷决策要从注重第二还款来源转向主要依靠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

在宏观层面上,金融机构要树立长期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行业发展情况的研究分析,使信贷筛选行为符合宏观调控的要求和国家发展战略。要把准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方向与重点,积极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产业和行业。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金融机构的筛选功能,支持优质企业和项目,扶优限劣。金融机构能够发挥筛选功能、克服信贷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的关键在于它具有信息生产和信息利用的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内部数据支持系统和内部评级技术,提高信息生产和信息利用的能力,减少贷款增长的波动。在民间资本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其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民间金融是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在当前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的“两多两难”困境下,必须有效消除民间资金回归实体经济的障碍。要探索建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借贷供求信息发布、资产评估和登记、公证、结算、法律咨询等配套业务,提高民间借贷的透明度。积极探索成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搭建民间资金与实体经济的对接平台,促进民间融资的规范化、阳光化。

加强金融管理,提升金融风险防控的有效性

金融体系顺周期性以及金融风险跨部门传染等特性,使得金融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同时,金融业具有自我循环的倾向,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容易脱离实体经济,无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因此,强化金融管理,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膨胀,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是确保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而不是损害实体经济的关键。

一方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此轮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已不足以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要注重宏观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预警,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强化对跨周期和跨系统风险的监测与评估。加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的研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工具,增强宏观审慎管理的有效性,防范金融风险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加强央行与发改委、财政部以及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配合,增强货币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另一方面,把握好微观金融管理与金融创新的关系。营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管理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流程、服务、技术和制度创新。加强金融管理创新,更新金融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方法,提升金融管理效能,在扩大金融供给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第二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略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略

“稳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一方面,要及时出台综合措施快速扭转消费、出口、投资三大动力下滑的势头;另一方面,更要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将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实现稳增长目标的重要一环。

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国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金融市场服务经济增长的功能已充分体现。但金融市场深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使其优势和潜力不能完全释放。

一是存在将金融与实体经济人为割裂的倾向。这一倾向在现阶段体现得较为明显。由于在要素使用、竞争环境和监管体制等方面的差异,金融与实体经济其他行业在资本投入、效益实现等方面体现出特定的差异,银行业总体利润高在社会上引起一定争议,这亟须更多的理性分析而不是指责。如果人为地将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可能反而会恶化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环境。

二是金融业自身发展滞后。

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但与较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依然明显。从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来看,20xx年,美国、日本等分别达到了8.5%、5.6%。横向比较看,我国目前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受到制约。

三是金融监管的行政色彩依然过浓。

虽然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已显著推进,尤其是债券市场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更是与适度监管竞争、重视市场化力量密不可分,但由于多种原因,现阶段我国金融监管的行政化色彩依然浓厚,甚至出现“监管俘获”、“监管套利”和“监管政策调控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一些本应由市场规律主导的领域被“加强监管”、“统一监管”,从而出现“过度监管”。这不利于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监管架构,不利于提升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和活力,也不利于实现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

空间广阔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现阶段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及时有力,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现阶段的差距,恰恰也是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空间。在为稳增长战略“保驾护航”过程中,金融市场的作用空间将非常广阔。

一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解决这一市场顽疾,需要金融市场积极作用的发挥。金融市场可以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包括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区域集优模式集合票据等,满足小微企业的特定

需求。此外,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将大型企业引入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中来,使得有限的信贷资源得以腾挪出来,并“倒逼”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二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视。这一工作部署,与当前我国社会融资结构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的状况密不可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将积聚于银行系统的风险通过直接融资市场的扩容、投资者结构优化、产品创新、机制设计等予以缓释。

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稳增长战略实施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发展直接融资应是当前经济金融工作的重点推进方向之一。

三是降低社会融资行为的货币创造效应。

现阶段看,在间接融资依然占据主导的情况下,金融在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使得货币投放数量增加,造成了价格的上行压力。在我国已越过“刘易斯拐点”,价格总水平可能平台上移的情况下,信贷投放引致价格上行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更为明显,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既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又具有温和货币创造效应的融资渠道,而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恰恰可以二者兼具。

研究显示,由于在货币创造机理方面的差异,相对于银行信贷而言,债券融资所产生的货币创造效应仅为银行信贷的一半左右。因此,未来要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市场的这一优势,使得经济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三者协调方面更灵活、有效。

四是引导和促使企业回归实体经济。

实际经营中,企业具有强烈的逐利动机,在利益的吸引下不少实体企业偏离实体经济的范畴,向虚拟经济延伸,导致资金脱离实体经济呈现自我循环。为应对这一情况,可以发挥金融市场的信息平台作用,在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下,让市场参与者、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广大人士都了解到企业的经营动向。如果企业盲目追求短期利益,涉足高风险的虚拟经济炒作,投资者可能会“用脚投票”,对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形成硬性约束,由此促使企业回归实体经济。

内外兼修

为更好地服务于稳增长战略,当前应将金融市场建设和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是营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良好环境。

次贷危机过后,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创新是危机爆发的最终根源,进而庆幸我国因金融创新步伐慢而“逃过一劫”、“置身事外”。但实际情况是,在次贷危机中我国并未全身而退、毫发无损,而国际上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要正视我国金融创新滞后的现实,尽快形成市场共识、有效破除体制障碍,积极推动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资产证券

化、市政债券、高收益债券等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基础性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在创新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市场导向和服务实体经济需求这一根本,以是否利于提高金融市场有效性、是否利于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是否利于经济稳健增长为标准,合理把握创新的界限和力度。

二是构建有利市场发展的科学监管模式。

监管模式要确保金融体系在有效、有序、稳健的框架内运行,不能积聚系统性风险;监管模式也要为金融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对中国而言,应参照其他国家实践,并结合现阶段经济金融发展特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

这种模式应具备以下要点:一是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责不应缺位。如果没有监管职责辅助和配合,单纯谈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空白且无力,政策效果可能被其他方式冲减。为保障政策效果的有效性,必须要强化中央银行在金融方面的监管职能,二是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要各有侧重。次贷危机过后,功能监管成为发达经济体的一般导向。对中国而言,机构监管存在客观基础,同时应提升功能监管的作用,形成一个中央银行主导下的伞形监管架构,三是以适度监管竞争确保金融运行活力。我国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化力量不够强,适度的监管竞争对维持市场活力、激发市场潜能、加快追赶步伐是有利的,而出于部门利益考虑而推崇的监管统一将会让市场失去活力,并诱发权力寻租。

三是明确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差异化定位。

为提高资本配置能力,信贷和资本市场在服务于企业融资需求时应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化定位。具体而言,规模较大、经营稳定、风险较低的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直接面对金融市场公开披露信息,以较低成本进行融资;规模较小,处于成长期,未来不确定性较大的企业,更适合一对一、个性化的融资方式,可以通过银行,选择信贷方式进行融资。建立起这种分层结构后,在现阶段金融资源相对紧张的硬约束下,对信贷市场而言,原先投向大型企业的资金得以挤出,这部分资金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腾挪出空间。

四是遵循并有效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配置。

在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分层的同时,资本市场内部也要根据各自特征差异化发展和定位。对债券市场而言,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和最主要的直接融资工具,以机构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使得债券市场具有庞大的容纳量,直接融资需求应主要通过债券市场来解决。股票市场也是直接融资工具的一种,但股权融资的特征以及众多散户参与的投资者结构决定了股票市场的主要功能绝非资金融通,而是解决风险的分散和分担,改善企业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构。这两个市场特点各异,定位也应不同。债券市场定位于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求,股票市场满足实体经济稳健发展中的风险分散需求,由此形成一种定位合理、优势互补、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发挥的金融市场结构。(作者系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12/0730/01/87KGOCEM00253B0H.html

更多相关推荐:
服务实体经济

对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放在五个坚持的首要位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发展将会助推资产泡沫形成引发社会经济资源严重错配造成经...

银行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银行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表日期20xx年8月2日作者谢婉莹赵扶扬编辑录入6月份我国资金面呈现高度紧张状态钱荒被形容为中国式次贷危机央行的公开函件对这次钱荒的定性非常明确由于金融市场变化因素较多且临近半年末...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鲜明提出的五个坚持原则中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被放在首要位置专家表示这一思路的提出一方面从金融危机中吸取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教训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也是...

20xx年宁波通商银行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总结

20xx年通商银行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工作总结一、我行的市场定位为商贸金融专业银行,大力支持商贸领域中的中小实体经济发展我行的公司业务定位为商贸金融业务,客户定位为中小客户。商贸金融业务的融资不局限于传统的保证…

长街信用社--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宣传月活动总结

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长街信用社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月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周活动总结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银监会关于“改进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科学发展”的要求,全面巩固提升辖区…

金融要牢牢把握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

黄奇帆在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金融要牢牢把握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2月9日市政府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最近几年特别是去年重庆金融战线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理清思路研究部署如何做好今年...

推进行业创新发展 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大局

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大局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20xx年5月8日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大勾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国资本市场正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

服务和促进实体经济转型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

服务和促进实体经济转型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巴曙松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此过程中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展望未来金融改革引领经济转型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为了进一步总结过去十年我...

一个全面的项目经理工作总结

年终工作总结本人做项目经理工作多年感到做这个工作最要紧的就是要明白什么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只有最合适的没有什么叫对的什么叫错的项目经理最忌讳的就是完美主义倾向尤其是做技术人员出身的喜欢寻找标准答案耽误了工作进度也...

总经理工作总结

张帆工作汇报第一部分公司目前状况首先是关于重大战略决策的肯定从受灾后先后组织各个分管领导和行管人员制定并安排了灾后各项重要事项的施行其中分别对各个人员进行了责任划分龙义海主要负责办公大楼的恢复邓启平澎首尾主要负...

经理工作总结模式

经理工作总结模式一述职一业绩完成情况实销回款账款比费用比的涨幅二市场开拓情况全年开拓了哪些店关闭了哪些店至12月份共多少个店涨幅按业绩由高到低列清店名员工及12月销量三人才培养情况新培养了哪些经理片组长培训师后...

关于片区服务经理及服务人员20xx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

关于片区服务经理及服务人员2011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内容附图。

服务实体经济总结(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