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岩屑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时间:2024.4.20

第三章  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一、技术路线

在充分研究和利用已有地质、物化探、遥感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普查区的地球化学景观条件,以《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1—91)和中国地调局下发的“物化探异常查证若干要求”为工作标准,以现代地球化学找矿理论为指导,以岩屑法这一适合本区景观特点的地球化学找矿工作方法为主导同时配合开展1:5万路线地质找矿等地质、物探、遥感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初步查明区内金、铜多金属元素的分布、分配特征及地质背景条件。在圈定并剖析研究化探异常的基础上,选择规模大、强度高、相关元素套合好、浓集中心明显、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金、铜等化探异常,通过路线踏勘、大比例尺地质草测、稀疏槽探揭露及地、物、化剖面测量等方法对其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查证,追索异常源。对新发现的金、铜矿(化)点以大比例尺地质草测、稀疏槽探揭露等方法开展初步评价,并对其找矿远景作出初步评价。在上述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划分成矿远景区,圈定金、铜找矿靶区,为该区开展进一步的异常查证及矿产普查提供依据。对测区内金、铜矿主要矿床类型的地球化学模式要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的找矿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二、野外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及质量要求

 1、采样介质与采样粒级 

普查区主体属于中低山-丘陵半干旱景观区,水系不发育,水系沉积物形成的条件较差,虽然1:20万化探采用水系沉积物扫面控制了区域内各元素及异常的宏观分布,但对于这样的景观条件,水系沉积物不能较好的代表本次工作尺度下的地球化学分散条件,若对原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进行进一步分解、充分表现异常细节,根据区内景观条件和残坡积层较发育而土壤又不发育的特点,通过与其他单位在类似景观条件采样介质的对比,任务书所要求的岩屑比较符合采样介质条件。

 根据《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1—91)对此类景观条件在采集土壤(岩屑)样的基本要求,并参照有关单位在类似景观条件下开展相同工作所采用的采样粒级、采样层位,确定粒级为-4—+20目、采样深度5-40cm,采样层位为C层,但如果在实际采样时风化层分层不明显,可根据情况以采集到残积层为原则(图3-1)。此采样粒级和采样层位既能较好的避免风成沙的干扰又能最大限度地提取金、铜多金属地球化学信息。

由于工区前人开展过较多的矿产勘查等工作,地表尤其在已发现矿化、蚀变的地段其原始状态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客观反映地球化学及其异常特征,应避免在这些人为“改造”过的地段采样。

 2、采样密度 

在测区的可采区内,以8个点/Km2采样密度为测区的基本控制。另外根据前人成果在测区中南部边缘1:20万化探231至232综合异常一带、北部191综合异常一带及中北部Au5异常一带等三处分布有重要金、铜等异常及金矿点的找矿有利地段,在野外施工期间,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密采样,加密地段采样密度为12-14个点/Km2


1.风积粗砂砾层 2.盐碱胶结砂土碎石层(钙积层) 3.残积层 4.基岩 5.采样段 6.采样部位

图3—1  岩屑样采集部位及层位选择示意图

 3、采样点布置 

    (1)采样点布置原则

采样点布置遵循以下原则:

A 根据招标任务书要求,采样密度采用500×250米的正规网格布设采样点,采样点布在采样格的中心(但遇到采样确有困难时,允许将个别采样点在采样小格内合理移动),在可采样范围内不得出现连续5个以上空白小格。

B由于普查区地质体走向、构造线方向、金铜有色金属化探异常的展布及异常长轴方向、金矿点展布及矿(化)体的走向总体上呈EWW向,所以采样点以250米间距较密集分布方向按接近垂直EWW向,呈SN向布设较为合理。

C 在找矿有利地段加密时,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布设。对于各种找矿信息比较一致的沿NWW向展布且在NNE向变化大时,应以SN向并在250米样距方向上加密为主;对于金、铜等重要的化探异常形态呈近圆形、金矿点各矿(化)体、蚀变带分布方向不一致的地段,应在500米样点间距间加密为主,以达到各向均匀加密控制的目的。

(2)采样网格敷设与采样点编号

为使图幅内采样编码统一、样品的归属明确、保管有序,采样编码按图幅的国际分幅统一规划,具体的编码方法如下:

在1:5万地形图上,以方厘网为界的一个网格(1平方千米,图幅边界大于0.5平方千米)为一个编码单元,即一个采样大格。每个大格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序编号1、2、3……,号码置于网格中央。再将采样大格划成4个边长各为0.5千米的采样单元格(1/4方格), 自左而右、自上而下编为a、b、c、d,然后将这4个采样单元格各划分为2个经、纬向长分别为500和250米的8个采样小格,编号顺序以采样单元格为基础,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注a1a2 、b1b2、c1c2、d1d,在每一个采样单元格中除了在两个采样小格所设计的脚注为1和2的两个样外,另外增加的样,按第三号样序标号,依此类推。对于加密在采样单元格边框上的样,按其左侧和上侧采样单元格样序编号。采样点编号按其所在的位置进行编号,一个样点的编号由所在的采样大格号+采样单元格号+样品标号组成,如图3-2中的20a1即为20号采样大格中a采样单元格内第一个采样点的编号。为避免图幅间样品的混淆所有样品编号前还需加注1:5万图幅号。

(3)重复样、重复分析样及监控样


为了解采样误差和分析误差对地球化学变化的影响,衡量分析批次之间和分析批次内的分析误差和精密度,在每个1:5万图幅内,按50个左右单点分析样品为一个分析批次,在其中任取一个号码为重复采样格之编号,并在样点布置图上标明,在此格内对号码在先之样号重复采样,另外取3个号码作为此格内重复取样及分析的编号,取4个号码作为插入二级标样编号之用,编号原则仍以采样小格内号码在先之样号编号。如图3-2中22b1即是对23d1的重复采样, 23d1为第一次采样第一次分析号、21c1为第一次采样第二次分析号、22b1为第二次采样第一次分析号、25c1为第二次采样第二次分析号。20d1、22d1均为监控样编号。

 

   图3—2  采 样 编 码 图

4、采样方法

    (1)采样定点

采样点采用GPS定位,采样路线采用航迹记录,并定期将GPS与便携式计算机联接,把GPS航迹定位信息输入计算机,以备质量监控和在MAPGIS操作平台上制作采样点位图、地球化学图。定点误差在图上不大于2.5mm。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将来异常查证,每个采样点必须留有明显的、较为坚固的、注明样品编号的标志。在野外采样时,采样点附近,若有表面光滑的基岩或石块,将采样点号用记号笔标注在基岩或石块上,若没有基岩和石块时,用注明采样点号蘸有红油漆的筷子,插在采样点位置上,做为标记。

此外,在采样工作全面开展之前应收集区内3-5个水准点坐标数据,并将拟使用的GPS 带到水准点,实际测取数据后进行校正,而且在野外采样工作期间要进行若干次这样的校正工作,以保证定点精度。

(2)采样方法

为了使所采样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采样时可采取在采样点周围点线距1/3范围内多点采样均匀混合成一个组合样的方法。野外样品重量要保证充分过筛后不小于250g。样品加工后重量不小于150g。

在干旱荒漠景观区进行化探工作,都面临着风成物质干扰问题。除风成砂(土)完全覆盖情况以外,可以从粒度、形态、成分、颜色等方面结合起来将其与作为采样介质的碎屑区别开来。因此,在采样过程中不仅要避开风成物质容易积淀地段,还要时时严密观察风成砂分布、堆积、成分、形态等情况,严禁风成物质混入样品中。

重复样应由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采集。

样品袋必须是新制作,未遭受污染,以确保样品质量。

 5、采样编录 

按照《地球化学普查规范》要求的格式和内容记录每一个采样点的详细内容。记录内容包括图幅名称、工作地区、采样位置、样品成分以及地质地貌特征等。其中图幅名称指化探普查区的1:5万国际分幅的图幅名称。

工作地区指化探普查项目的所在的地区—北准葛尔。

采样位置指采集样品的具体位置,如河床底部、河漫滩、凹地、山坡等。

样品成分指样品物质的组成成份,如石英片岩、大理岩等。

地质地貌特征指采样点附近出露的基岩名称,是否见到蚀变、矿化的基岩露头或转石,以及地形切割、第四系覆盖厚度等情况。

每完成一件样品的采集,必须在现场完成必须现场记录的采样位置、样品成分以及地质地貌特征等内容,不得追记,并将采样位置和样品号现场标定在工作手图上。 

每日工作结束后,将采样点用2mm的小圆圈标定到图上,编上样品号,并着墨。工作一定阶段后,将手图全部内容转绘到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图。转点误差小于0.5mm。

6、1:5万矿产路线地质调查

在开展1:5万化探普查工作过程中,为了及时、直接发现矿化信息,了解工区地质特征,应同时同步开展地质路线找矿工作,对路线找矿中发现的蚀变、矿化等重要的找矿信息,应在现场收集较详细的一手资料,为找矿工作提供线索和依据。

1:5万矿产路线地质调查应随采样工作同步进行,每一条采样测线都应是一条地质观察路线,都应有完整的路线记录。对较重要的地质界线和地质体应定地质点进行控制。工作中应配备专门的手图和记录本。

对路线找矿中新发现的较重要的矿化线索,要现场进行追索控制,勾绘草图,采集Cu、Au快速分析样或拣块化学样。

在开展工作前,应充分收集区内已有的区域地质矿产资料,初步建立测区的地层层序和构造格架等为本次路线调查提供依据。

根据工区已有地质矿产资料分析,工区具有寻找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和斑岩型铜矿等类型矿床的良好条件,因此在路线调查中,要注意在大型韧性剪切带及中酸性岩体发育的地段对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的寻找,着重对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与寻找该类型矿床关系密切的蚀变特征的观察描述;注意在Cu、Mo、Pb、Zn等异常套合较好、发育中酸性斑岩小岩株的地段对斑岩型铜矿的寻找,着重对具有分带特征的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黄铁矿化等与寻找该类型矿床关系密切的蚀变特征的观察描述;根据已有资料初步分析,工区北部191综合异常一带、Au5异常一带及230至231综合异常一带等地段是寻找此两种矿床类型的有利地段。

三、野外质量检查

为保证化探普查项目工作的高质量,建立采样小组自检互检、项目分队专检和生产单位技术主管部门检查三级质量检查监督体系。各级质量检查内容、方式如下:

1、采样小组的日常自检和阶段性互检  由各采样小组组长负责对当天所采的样品、采样记录卡和采样点位图进行检查,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工作进行一定阶段时,各小组交换资料互相检查,全面检查本阶段所采样品、记录卡、点位图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自检互检工作量100%。

2、项目专检  由项目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分阶段到各采样组、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技术和质量检查。

(1)方法技术检查

项目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随同采样小组、样品加工组深入工作现场,全面观察野外采样工作过程和样品加工过程,检查其是否符合规定和工作设计,了解有无沾污和编号混乱现象。

(2)工作质量检查

包括室内检查和野外检查。室内检查工作量不小于总工作量的10%,主要核对采样点位图、采样记录卡和样品成分;野外检查包括重复样在内不小于总工作量的5%,主要是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取样部位、定点误差、记录内容等。

项目专检的结果,必须填写统一的质量检查记录卡,以供资料验收时参考。

(3)生产单位主管部门检查

在项目进行中以及项目结束,甲方未验收之前,生产单位主管部门应组织人员对项目工作进行全面抽查,并提出检查意见。

四、样品管理及送样

    样品加工由样品加工小组专门负责,主要负责样品干燥、过筛、填写样品签、装瓶、填写送样清单、装箱送样等。

    1、样品交接  

采样小组采回样品后,应及时清点核对样品、采样点和样品编号,无误后把样品送交样品加工组。样品加工小组对各小组每日采回的样品必须逐样清点,并登记在案。

    2、样品加工 

样品干燥后,用-4—+20目不锈钢筛进行过筛。过筛前要检查样品是否混有风成黄土、风成砂及盐碱类物质,一旦发现污染物并无法予以剔除时,该样必须作废,应重新取样,并报告项目负责人。过筛后的样品,用对角线折叠法充分混匀。样品重量不小于150g。装瓶送交分析。

    样品加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加工,每加工处理完一个样品后,必须彻底清理样品加工器具后,才能加工下一个样品,避免产生加工污染。

    3、样品管理与送样

加工完毕的样品,按图幅和分析批次顺序装箱。在样品箱上注明图幅号、样品数量、样品起止号、送样单位等。按入箱的样品准确填写送样清单。送样清单一式三份。一份随箱,一份交实验室,一份存档。样品交接时,送样方和收样方必须共同清点样品,无误后在送样清单上签字。


第二篇:区域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等


第三章  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工作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执行。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及质量要求

一、 野外工作布置

根据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区域成矿规律、通行难易程度,结合《地球化学普查规范》要求,围绕项目目标任务,工作区部署的原则是:进行化探普查,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局部用土壤样代替,注意区域化探成矿元素异常区,全区按平均采样密度4点/km2,一般地区4~6点/km2,条件艰苦地区1~3点/km2,通行极端困难区可划为不可采区(总量不超过工作面积5%)。

1采样点布置

原则上布设于大于300米的一级水系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水系较长时水系中间增加采样点,每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控制在0.25~0.125 km2,区域化探异常区加密布点,边缘放稀。要求采样点分布比较均匀,90%以上采样格(大格计)有采样点分布,不出现或很少出现5个以上空白小格,每个小格内样品数一般不超过2个。

2布点方法

测区选用1∶5万地形图为野外工作用图,采样点按1 km2大格进行编号,以1∶5万图幅为单位,从左到右,自上而下顺序编排大格号,每个大格等分为A、B、C、D 4个小格,每个图幅任取12~13个大格为重复样,大格内样点重复取样,设计重复采样格时考虑不同地质景观和成矿条件,在图幅中较均匀布置,原则上不能变动。

测区面积1760 km2,初步布点情况统计见表1,共布水系沉积物采样点7040个,平均采样密度4点/km2,重复样140件。

表1  设计采样主要技术参数统计

二、工作方法与质量要求

1、采样位置的确定

采样小组接受分配任务后,将工作范围的设计点标在工作手图上,在采样过程中严格按设计点执行,特殊情况可适当变动,但必须在卡片中注明并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变动点比例不大于总样点数10%。

采样点定位使用GPS结合地形图确定,保留各采样点间路线轨迹,并把GPS信息录入便携式电脑中;GPS三维导航误差大于30米或GPS无信号时采用半仪器法、微地貌法确定采样点,误差应小于100米,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应留有标志,每条水系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2、取样位置及介质

野外采样应在设计采样点水系上下20~30m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采样部位选择在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在间隙性水流地区、干的河道或极少量水流的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尽量选择有利于沉积物聚集的水流变缓处、河道转弯内侧、大转石背后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处采集。

采样物质以淤泥和粉砂为主,为减少测区内元素含量波动,采样物质尽量保持一致,避免采集表层物质和外部搬运到采样点的物质。

3、样品编号

按图幅号、大格号、小格号、样序顺序编号,如H-45E-008-005 010A 1。重复样第一次采样编号与前述编号一致,但第一次采样第二次(12)分析样及第二次采样的第一次(21)和第二次(22)分析样随机编入1∶5万图幅大格编号顺序以后。

样品袋外编号,袋内加聚脂薄膜标签,注明样品编号及采样者编号,内标签在样品加工整理时放入纸样袋中。

4、野外记录

采用区域化探扫面野外工作记录卡,按规范要求需在野外实地记录的项目,必须在野外如实填写,允许室内填写的项目可在当日或次日完善,格式按DZ/T0167-95附录A用2H铅笔填写。

记录卡中的各项内容要求填写正确、工整、清晰、及时、保持整洁,不得随意涂改或毁掉原始记录重抄。

每天野外工作结束后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编上样品号。然后根据野外采样手图,将全部采样点用GPS坐标投影到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转点误差小于0.5mm,允许对部分与地形明显不符的样点进行移动。

5、样品加工及管理

样品加工及管理由样品加工组负责,在野外进行初步加工。干燥以日晒风干为主,严防污染,晒样过程中经常揉搓,防止结块。干燥后用60目样筛充分过筛,用对角线折叠法混匀,然后装入塑料瓶中,重量不低于150g。

重复采样的样品第一次采样和第二次采样各自组成一件样品,再用四分法分成两个样品重份分析。

每加工完一件样品,都要对加工工具认真清扫干净,以防玷污。同时要认真核对样袋号、标签、图上编号和记录卡上的有关内容,以防错号、漏号而引起样品混淆和错位。

6、送样

水系沉积物样品加工后,将分析样分别按图幅、格子编号顺序排好,清点无误后,顺序装箱填写送样单(一式三份),专车送样,车内不得混装其它有污染的物品。

测试样送四川省地矿局德阳地矿检测中心,进行Au、As、Sb等13种元素测试,并提交送样单(要求不注明重复样、重复分析样号码)。

分析后副样送化探队样品库保存,附送样单一份,由样品库管理人员清点无误后,双方签字存档。

第二节  野外质量检查

野外工作质量监控严格按项目、化探所、地调院三级质量检查管理制度进行,主要检查内容:野外采样定点、采样部位、物质组份、取样重量、记录内容、样品加工、设计执行情况及室内资料整理等。质量检查以随机方式进行,兼顾均匀和全面。

一、作业组自检

作业组长对当天所采样品、记录卡、点位图进行检查,在完成某区域工作后,作阶段性检查,重点检查有无漏采和不合理样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自检比例100%。

二、项目(化探所)检查

1.方法技术检查:项目负责人深入作业组,采取现场跟班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观察采样全过程,检查其定点、取样部位、物质、重量等情况是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样品加工时有无污染及编号混乱现象。

2.工作质量检查:项目、化探所野外抽查率占工作总量的5%(包括采重复样)。内容为随机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采样点到位情况并检查取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介质、记录内容的正确性。室内原始资料抽查工作,项目、化探所占总工作量的10%,主要核对采样点位图、记录卡、样品成份的一致性。

方法、质量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加大抽查比例,检查合格后写出检查意见。

三、化探队验收检查

化探所检查合格后,提交化探队检查,化探队组织有关专家对野外工作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并对原始资料进行评价和验收,检查合格后提交验收文据,报四川地矿局验收。

四、地矿局验收

在化探队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地矿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野外质量检查,对作业组、项目(化探所)、化探队质检工作和全部原始资料检查评价,确定任务完成情况,并写出检查验收文据。

第三节  样品管理及送样分析

一、分析指标及分析方法

样品加工测试工作选择有计量资质的四川省地矿局德阳岩矿检测中心承担。测定的元素、分析方法和检出限见表2,测试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分析方法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后的分析方法应优于表2的要求。

要求重点测试Cu、Pb、Zn、Ag、Au等5个元素。重点元素的报出率90%以上,其余元素报出率80%以上。

表2  化探普查样品元素分析方法及检出限要求      (单位:10×10-6

注:AAS—原子吸收法    AFS—原子荧光法    POL—激谱法   ES—发射光谱法

二、分析质量监控

1、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检验

用分析地矿部GSD—1—12地球化学标样(一级标样)进行检验,被选用的分析方法应对12个GSD标样中的每一个标样进行12次测定,并分别计算平均值和推荐值之间的对数偏差(Δlg)或它们之间的相对误差(RE%);相对标准离差(RSD),其结果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化探普查样品多元素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

注:为GSD标样n次实测值的平均值;Ci为GSD标样i次实测值的平均值;

Cs为GSD标样的可用值;。

2、分析过程中准确度监控

化探普查样品大致以50个为一批,500个样品为一大批,每一小批中密码插入四个GRD二级标样和四个重份分析样,选择Cu、Pb、Zn、Ag、Au等5个主要监控元素,用省化探GRD二级标样四个在元素含量范围及基本组成均为合适的GRD二级标样作为工作区质量监控样。计算平均对数差()和对数标准离差(λ)及重份分析样相对偏差(RE%),其结果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中:

λ=

RE%=

式中:n为每小批中插入GRD二级标样的总数;C1 二级标样测定值;C2 为二级标样的实测值。

3、分析过程中精密度控制   

用二级标样监控样系列(GRD)4件,密码编入每批(50个分析号)中预留的空号内进行分析。计算其分析值平均值的平均对数偏差(△lgC),用以衡量每批之间的分析偏倚。同时计算插入的4个监控样对数偏差的标准离差(λ)用以衡量本批样品分析的精密度,计算结果应满足表4要求。并将(△lgC)值绘制成质量监控图。

表4   监 控 样 分 析 监 控 限

注:GRi为监控样第i测定值;GRS为监控样的推荐值。

4、重复样(密码样)质量监控

重复采样及重复分析样的编码及样品插入由采样单位负责,按密码方式顺序插入分析。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一级标样、二级标样的密码插入和四个重份密码监控样的插入。

送样单位接到分析成果后,自行剔除重复采样及重复分析样,同时进行三层套合方差分析的检验。

5、异常点抽查

每批样品分析完毕后,对部分特高、特低含量样品由实验室进行抽查检查,计算双份分析的相对偏差,并统计合格率(以相对误差≤50%或△lg±0.22为准),一次内检合格率不低于90%。

6、痕量金分析质量监控

按上述要求插入GSD一级标样及GRD二级标样,进行质量监控,单独统计每件标样测定值与推荐值的相对偏差RE。其监控限满足表5要求,全部监控样的合格率≥90%。

表5   痕量金分析允许相对偏差限

重复样分析,高含量和部分中、低含量样品,基本分析和检查分析结果的相对偏差应达到表5的要求,合格率应≥80%。

7、分析成果报告提交

样品分析工作结束后,测试单位必须对最终报告样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合理性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同时用磁盘与文字报告两种方式提交正式分析成果报告。


第四章  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

第一节  野外资料综合整理

一、原始资料整理

1.对各类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记录卡、记录本、分析报告、野外工作底图及实际材料图(采样点位图)等进行整理,审核和编目、整饰、建档。

2.在各类原始资料扉页编列目录,编制项目原始资料索引表。

二、工作质量资料整理

1.整理野外工作质量检查记录、验收文据等资料。

2.整理样品分析质量监控资料,利用三层套合方差分析,评估分析结果的可利用程度。

第二节  分析数据处理

一、分析数据处理

分析数据按实际数据填写在采样点旁。检出限大于10-6的元素含量值保留整数,10-6~10-7者保留两位小数,小于10-7者保留三位小数;数据进位按四舍六入,逢五奇进的处理。

大于报出限的,给报出上限的120%;小于方法检出限的,给检出限的80%。

二、元素背景值和异常下限的确定

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是根据区内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类型、地质矿产特征,将测区划分为若干地球化学区(子区),以统计计算法为主,分别计算不同(地质)单元中的背景平均值及异常下限值,同时参考地球化学变化趋势和规律综合确定。

三、地球化学参数统计、分析

采用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和数学模型研究,分析元素间的关系(相关分析),研究异常的特征如元素的对比值、衬度、异常强度、规模等。

在进行多元统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种统计数学模型的应用条件和处理结果的多解性,使推断解释结果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以正确评价区域成矿潜力和解决基础地质问题。

第三节  主要图件编制方法

一、原始图件及基础图件

1.地理底图:将测区水系、地形、交通、居民地、行政区资料等制成地理底图,成图比例尺1∶5万。

2.地质矿产图:不单独绘制。根据1∶20万区域地质矿产图,收集最新矿产和异常查证成果资料,按规定的图式图例和色标叠加在1∶5万地理底图上制成地质矿产图。

3.数据图:将原始分析数据逐一填写在采样点旁,按1∶5万比例尺成图。

4.实际材料图(采样点位图):将化探普查采样点位采样编号、方里网、经纬度套合地理底图及地质矿产图,按规定的图式图例叠加编制成实际材料图。

二、地球化学图

1.地球化学图以面积性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资料勾绘等量线成图,利用计算机内插值加密后在MAPGIS中追踪等量线,等量线间距一般为0.1Logμg/g、ng/g(表6) 。少数变化范围较小的元素可采用0.05μg/g或×10-2(pH无单位)含量间隔直接勾绘等量线。对特高(低)值或极少数点造成的特高(低)值区等量线间隔在图上不得小于1mm,否则应进行必要地抽稀。在图上标出特高(低)值,县乡以上人民政府驻地位置。

表6   等量线间隔表

2.在图廊外作对数直方图,其组距及组端值规定组距为0.1logμg/g或0.11ogng/g。少数变化范围较小的元素可采用0.5μg/g。组端值规定小数点后第2位数字为7(见表7),这样可使所有正数的值落在组内而不落在组端上。

3.直方图包括全测区数据的直方图及测区内主要地质体、主要地质景观分区数据的直方图。统计时保留所有的高值点。每个直方图上要标注地质符号、样品数、算术平均值X、标准离差S和变异系数CV。

4.为便于追索地球化学图上等量线延伸情况及了解其意义,有必要分几个色区,色区的划分原则及着色作如下规定:用以制作地球化学图的数据,剔除特高值后,求出算术平均值X及标准离差S,采用如图5所示的间

 

隔划分色区。常量元素数据若不服从正态分布可用累计频率法划分色区成图。

表7   组端值与真含量对照表

三、地球化学异常图

1.单元素异常图

为过渡性图件,不单独绘制。由于1∶5万化探普查选区位于1∶20万区域化探异常分布区,是成矿最有利的地区,在这类地区中用全部样品含量平均值确定异常下限会造成异常下限值偏高,因此测区根据元素含量频率分布直方图上元素大致分布特征,在剔出高值点后,分别计算背景平均值X及异常下限T

对数背景平均值:

对数标准离差:

对数异常下限:  TL=XL+2λ

式中 XL——组中值;f——频数;n——样品数。

统计计算异常下限在异常圈定时作为主要参考标准,同时还应根据测区矿产和矿化分布特征适当修正。

具体的异常圈定按异常下限的1、2、4倍划分三个浓度级,勾绘异常等量线,分别以粉红、红、棕色三种面色编制。

2.综合异常图

将主成矿元素互相重合或交迭的元素套合在一起,叠加到地质矿产图上,用不同的线条、面色、花纹表示每一种元素的异常,然后按异常元素组合和成因联系,将同种成因、空间上密切相关的异常归并为一个综合异常,并划分类别,顺序编号。元素组合中的元素按其在该综合异常中的重要程度和找矿远景由高到低顺序排列。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主要成矿元素或有重要指示意义的元素异常和所要反映的问题,同时,应尽量使综合异常中每一种线条,面色、花纹都具有其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含义,如分别反映整个异常的范围、元素分带,近矿程度和矿化范围,异常或矿化中心等。

圈定的综合地球化学异常,按规范要求填制异常登记卡。

3.重要异常剖析图

按单元素异常(划分浓度带)排列在一张图上。将有特殊地质意义的主要异常,按异常区地质矿产、元素异常的浓度分带等情况编绘一起,制成剖析图册。

第四节  综合研究

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

主要结合已取得的各元素的分析数据,地球化学参数统计及其有关的图件和表格等资料,揭示元素的背景分布,元素在测区及主要地质单元中的分布,元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趋势。

二、元素分布与构造、矿床之间的关系研究

通过对与构造、矿床密切相关的元素(组)分布富集特征研究,探讨构造、矿床与元素成因联系。

三、异常解释与推断

结合已有地质、构造资料及重要异常成果,对化探异常进行分类,排序及异常解释与推断,总结区域地球化学规律,对测区成矿远景进行探讨或预测,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第五节  异常评价与查证        

异常查证系指采用地质、物探、化探、探矿工程等综合手段,对所发现的异常进行地面检查与验证,以查明引起异常地质起因,达到找矿和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目的,原则上每个1:5万图幅安排3~5个异常进行查证工作。

一、异常筛选原则

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异常元素组合、异常面积、强度、规模、分带性等化探异常特征参数,结合地质、矿产、遥感、物探等相关资料,对异常进行综合评估排序,分类进行异常查证。对于肯定有找矿前景的重点异常,直接安排详查工作,需进一步工作的异常按综合排序情况安排查证。

二、异常查证程度

1、对于肯定有找矿前景的重点异常,根据异常面积直接开展1∶2.5万~1∶1万的化探、物探详查工作。

2、其它异常查证以追踪异常源、确定异常性质为限。即达到化探异常Ⅲ级查证工作程度。

三、异常查证方法

在布置化探、物探详查的地区,系统开展面积性的土壤、物探测量工作。土壤测量网度根据矿种一般在80~160×20~40m之间选择。物探测网根据方法而定,一般要求与化探测网一致或配套。同时开展相应精度的地质填图、施工轻型山地工程。

在其它异常地区,经过野外地质踏勘,初步掌握与异常有关的矿(化)体的产状、规模及异常浓集地段,重点异常区布测地质、物探、化探综合剖面。剖面的布设方向应垂直异常带走向或矿(化)体及地层走向;至少应布置三条物化探综合剖面,剖面长度超过异常带宽度,进入正常场;工作比例尺为1∶10000。

异常查证工作要充分利用痕量金、冷提取等野外快速分析方法X荧光等物探快速测试技术。野外分析测试成果应有记录。

通过异常查证,发现矿产地,用少量的槽探工程对矿化带或矿体进行控制,对其下步工作价值提出评价。

四、异常查证成果提交

异常查证工作完成后,由工作承担单位提交异常查证工作简报,并附相应的综合图件、文图表格和电子数据。

第六节  化探普查报告编写

一、技术要求

地球化学普查工作的成果是以文字报告、图件和表格等形式来反映和向国家提交。编写成果报告是地球化学普查工作中野外工作和样品测试后的总结,要求章节齐全,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文字精练、图表齐全、结论有据、建议可行。报告中的专业术语、名词、计量单位和代号要按已颁布的规范标准执行。非标准名词、术语应予注释说明。

二、地球化学普查报告提纲

㈠ 序言

1.目的任务

2.测区自然地理及景观条件

3.以往地质物化探工作成果

4.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㈡ 工作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1.区域地质特征

2.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㈢ 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

1.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包括采样布局、采样密度、采样介质、采样方法及质量评述等)

2.分析方法及质量评述

3.数据处理及图件编制

㈣ 成果的解释推断

1.异常的圈定、分类评序

2.主要异常解释、推断与评价

3.找矿远景与找矿方向探讨

4.进一步工作的具体意见

㈤ 结论与建议

㈥ 主要附图、附件

1.1∶5万单元素数据及异常图11张(×4幅)。

2.综合异常图1张(×4幅)。

3.重要异常剖析图册及异常登记表各1册。


第五章   实物工作量

本项目计划完成实物工作量如表8;在完成水系沉积物测量后异常筛选,选择4~5处进行异常查证。

表8   实物工作量统计表


第六章  预期成果

通过化探普查工作,系统地获得测区主要成矿元素分布、分配特征,对区域成矿潜力作出评价,为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提供地球化学依据。该项工作完成后,主要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一、原始资料

包括野外采样记录卡、实际材料图、原始数据图及所采样品加工、送样、质量检查记录和各类验收文据。

二、成果资料

13种元素异常图(原始数据图)、综合异常图、异常登记卡、重要异常剖析图册。

三、成果报告

20##年1月提交《西藏措勤县南嘎仁错东部地区1∶5万化探普查报告》。

更多相关推荐: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

1:5万比例尺**省**市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院二〇**年二月第一章工作概况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影响,**省各类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呈现多发态势,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为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省计划…

化学探究社工作总结

化学探究社活动开展工作总结本学期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共完成探究实验15个化学探究社共分ABC三个平行社团含社员共58人每周二三四各开展一次活动由于能认真准备并开展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学期初次使用了我校新编制...

物探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

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双频激电法主要用来寻找铜多金属等硫化矿床以及相应的伴生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其他矿床也可以寻找磁铁矿有极化效应的赤铁矿和镜铁矿锰矿等黑色金属矿床此外还可以寻找煤石墨矿和地下水双频激电法除了对致密块...

户外拓展训练工作总结

户外拓展训练工作总结这是我在人力的参与的第一个活动感觉很开心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完成工作刚开始做策划的时候真的是什么都不懂第一次做出来的策划有很多问题很多细节都没有考虑到策划书的格式语言也不规范还好有师兄师姐的...

生态学野外实习总结1

生态学野外实习总结实习时间:20XX年6月4日--20XX年6月7日实习地点:临汾霍山兴唐寺指导教师:XX实习学生:生科院0801班、0802班全体学生大三第二学期期末这次的生态学综合实习,使我们基本掌握了野外…

工 作 总 结

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本人胡俊华20xx年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并于同年7月工作于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一一大队参加工作6年来我一直工作于本单位地质勘查工作的野外一线参加了大小十余个项目工...

20xx工作总结

原平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20xx年度森林防火工作总结本年度原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认真贯彻上级森林防火指挥部的有关精神指示按照省忻州市森林防火考核内容精心组织及早安排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领导重视社会关...

野外施工总结

野外施工管理总结序言自毕业至今工作有8年有余经历了试验施工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等具体工作沉淀了一些个人在野外施工方面个人意见主要包括如何建立团队如何利用团队野外施工与市政建设的差异野外施工的管理重点...

野外专业实习总结(含图)

个人专业实习总结08级生物班袁国明指导教师王林随着时间的匆匆流失在这个生机勃勃阳光明媚风高气爽的四月又迎来了我们班08生物的野外实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季节温和少雨植被也换上了自己的新衣在这个长达两周的实习期间我学...

户外广告整治工作总结

机场路昌樟高速南昌段户外广告整治工作总结为打造江西景观第一路和省门第一路遵照省市领导的统一部署和省交通厅省路政总队的有关要求整治协调小组于今年7月份开始深入开展机场路昌樟高速南昌段户外广告整治工作小组成员以及南...

护林员半年工作总结

20xx年度半年工作总结时光飞逝半年的工作已结束在领导的关怀和同事的帮助下使我在我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半年的工作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些丰富的工作经验与知识也看到了自身的一些缺点与不足现将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一思想...

矿产勘查项目野外工作总结提纲

矿产勘查项目野外工作总结一野外工作概况说明勘查许可证或地质调查证编号野外工作的开始时间工作过程与当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沟通情况二项目任务书规定的总体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果按任务书说明项目的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果如有任...

化探野外工作总结(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