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经济学重点概念总结

时间:2024.5.2

资源经济学重点概念总结

1、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产权是指主体对于财产拥有法定关系并由此获得利益的权利,包括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等。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是为了使自然资源具有明确的主人,由他获得使用这些资源的利益,同时也承担起保护资源的责任。否则就会出现经济学的“公地悲剧”,因为资源没有主权而被过度使用。

    我国的土地承包和林权改革是这类产权制度的典型,同时近年来大型公共资源的产权制度改革也在推进,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就是大气和水体等容纳净化污染物的能力这种特殊的自然资源,被政府这个主体所有并分配给排污企业有限额地使用,改变了原来大气和水体作为“无主”资源被过度利用的局面。

2、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红线可划分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条。

    划定生态红线的意义在于为重要生态服务保护、人居环境保障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因此,通过划定生态红线,可以进一步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支持能力,保障国家安全。

3、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就是要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及其变动情况,以全面记录当期(期末-期初)自然和各经济主体对生态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殖活动,评估当期生态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如果这个变化是正的,说明当期的自然资源资产是增值的,当期地方政府的生态政绩是正的,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反之则意味着当期的自然资源资产在贬值或下降,说明辖区政府的生态政绩是负的,对生态文明做出了负贡献。

4、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制度是以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为目的,以从事对生态环境产生或可能产生影响的生产、经营、开发、利用者为对象,以生态环境整治及恢复为主要内容,以经济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为保障的新型环境管理制度。

5、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它是在地球人口日益膨胀、自然资源日益紧缺情况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制度,是自然资源价值在法律上的体现和确认。

6、土地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

    (1)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2)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3)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基本概念

1、什么是资源经济学?

    资源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经济分析来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最优使用及其与人口、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资源经济问题的学科。资源经济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由三大主题和四个方面构成。三大主题是指效率、最优和可持续性。四个方面内容是指生产、分配、利用和保护与管理。

2、什么是资源稀缺?

    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其主要指标是资源市场价格的存在。资源稀缺的物理度量通常是通过储量分析来进行。

3、什么是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纠正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的方法有哪些?

    资源配置中未被市场交易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及收益称之为外部性

    造成竞争性市场失灵的基本原因主要有市场势力(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以及外部性等。

    纠正外部性市场失灵的方法有:

    (1)排放标准。资源开发利用者可以排放污染物的法定限制,如果超过这一限制将受到刑事处罚。

    (2)排放税。对资源开发者每单位污染征收的税收,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

    (3)产权的重新分配。

4、什么是非再生资源(可耗竭资源)?

    非再生资源是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非再生资源不具备自我繁殖能力,用一点少一点。矿物资源是非再生资源的典型。非再生资源又分为可回收的非再生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前者如金属资源,后者如石油、煤和天然气。

5、影响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稀缺程度。其影响资源利用决策。开采成本、稀缺租和资源产品价格受其影响。

    (2)贴现率。自然资源的动态最优利用涉及时间价值。不同时期的成本和收益需要通过贴现率来折成现值。

    (3)风险和不确定性。

    (4)发现新资源和技术进步。

    (5)制度因素。

6、国家索取“资源收益”的方法有哪些?

    (1)无条件拍卖;(2)联合开采;(3)对产品征税;(4)对利润征税。

7、什么是可再生资源?

    能够通过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称为可再生资源(或可更新资源)。例如土地、森林、鱼类、农作物以及各种动植物等。根据产权是否明确,可以分为可再生商品资源(如森林资源)和可再生公共物品资源(如公海渔业)。

8、什么是共享资源?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指可供具有一定能力且有兴趣的单位及个人共同使用和消费的资源。

    基本特征有:(1)资源共享性;(2)供给的不可分性;(3)利用的外部性问题及拥挤性;(4)管理的必要性。

9、什么是自然资源核算?

    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自然资源,在合理估价的基础上,从实物、价值和质量等方面,统计、核实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况的工作。

10、环境问题形成的经济原因有哪些?

    主要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市场机制的产生作用的前提应该是资源产权清晰、市场完全竞争、没有公共物品、交易费用为零等。若以上条件不满足,市场就不能有效资源配置。大多数环境恶化和低效使用资源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扭曲导致市场失灵。

    形成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1)政府目标与市场目标不一致;(2)市场信息不充分,政府很难准确地制定合理的价格、税收水平;(3)政府政策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而产生偏差;(4)不同政策的相互干预影响,使激励机制发生扭曲。

11、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战略有哪些?

    (1)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修正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用环境成本的变化来修正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净生产总值。建立一套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行资源保护、利用和增值。

    (2)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对资源进行科学的综合开发、深度加工、循环使用和回收再利用。

    (3)清洁生产。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环境的风险性。

    (4)持续农业。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的方法,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改变,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可持续农业达到的战略目标是:一是积极增加食物生产,并注意食物安全;二是努力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三是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5)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改变世界能源制度,寻找可以替代石油和燃煤的清洁能源成为保护环境的重要策略。清洁能源包括: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及地热能等。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带来的诸如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

12、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经济规划的定义和基本内涵是什么?

    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经济规划是对一定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所制定的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实现持续的最佳生态经济效益的战略部署。

    (1)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经济规划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的。

    (2)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经济规划的对象是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的是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融的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系统持续运行发展的战略部署。

    (3)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经济规划必须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

    (4)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经济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自然,合理地配置社会生产力,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在地域分布上协调组合,以便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

13、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区域自然资源及生态经济状况调查与评价;

    (2)区域自然资源经济利用生态经济规划的目标选择;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经济结构的变化;

    (4)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经济分区与规划布局;

    (5)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经济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规划;

    (6)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经济规划的对策与措施。


第二篇:技术经济学概念总结


相关概念总结

1、技术经济的一般分析过程:

1)确定目标功能,即明确解决的问题;2)提出备选方案(有工程师、产品设计人员、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工人技师等提出);3)方案评价(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盈亏平衡法);4)选择最优方案、创新(技术上可行、经济效益最佳的方案)。

2、技术经济分析的比较原理:

1)满足需要的可比原则;2)消耗费用的可比原则;3)价格的可比原则;4)时间因素的可比原则

3、技术经济分析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2)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3)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4)当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5)经济效益与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4、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傅家骥版):

1)研究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寻求提高经济效果的途径与方法;

2)研究技术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探讨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进而获得经济增长。

5、经济效果:

1)概念:成果与消耗之比(产出与投入之比)

2)表达方式:

差额表示法:经济效果=成果-劳动消耗(如利润、利税额、净现值等指标);比值表示法:经济效果=成果/劳动消耗(如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差额比值表示法:经济效果=(成果-劳动消耗)/劳动消耗(如投资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指标)。

3)经济效果分类:宏观和微观经济效果;直接经济效果和间接经济效果;有形经济效果和无形经济效果。

6、投资资产的构成:1)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一定额度以内,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形态的资产。);2)流动资产(可以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3)无形资产(其一长期使用但没有实体形态的可以持续委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如专利、商标权等);4)递延资产(不能全部记入当期損益,应在以后年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如开办费等)。

7、成本有以下几类:会计成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经济成本、经营成本。

1)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指总成本中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费用,其特点是:其总额将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就单位产品成本而言,变动成本部分是固定不变的。固定成本指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费用,其特点是: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变动,但就单位产品成本而言,其中的固定成本部分与产量的增减成反比,即产量增加时,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减少。

2)经营成本:从投资方案本身考察的,是在一定期间(通常为一年)内由于生产和销售产品及提供劳务而实际发生的现金支出。

经营成本=总成本费用一折旧费一维检费一摊销费一财务费用

3)经济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

显性成本:看得见的实际成本——(诸如企业购买原材料、设备、劳动力、支付借款利息)。

隐性成本:指企业自有的资源,实际上已经投入,但在形式上没有支付报酬的那部分成本。

4)机会成本:指由于将有限资源使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的最高收益。

5)沉没成本:指过去已经支出而现在已无法得到补偿的成本。它对企业决策不起作用,即企业的决策不应该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

注:在技术经济分析中,沉没成本不会出现在现金流量中,而机会成本则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到现金流量。

8、利润:工业投资项目投产后所获得的利润可分为销售利润和税后利润。

1)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净额-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2)税后利润=销售利润—所得税

利润总额=销售利润十投资净收益十营业外收入一营业外支出

9、资金时间价值:不同时间发生的等额资金在价值上的差别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

如何理解?可从两方面理解:

1)随时间的推移,其数额会增加,叫资金的增值。

2)资金一旦用于投资,就不能用于消费。从消费者角度看,资金的时间价值体现为放弃现期消费的损失所得到的必要补偿。

10、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年利率,它等于每一计息周期的利率与每年的计息周期数的乘积。如:计息期利率为1%(月息),一年计息12次,则名义利率为12%。

注:

按单利计息,则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是一致的;

按复利计息,则其换算公式为:i=(1十r/m)m-1(i为实际利率,r为名义利率,m为一年的计息次数)

有结论如下:

1)名义利率相同,期间记息次数越多,实际利率越高。

2)名义利率之间不能直接比较,除非它们在一年中的计息次数相同;否则,必须转化为以共同计息期间为基准利率水平,然后再进行比较,通常以1年为比较基准年限,即比较实际利率。

11、资金等值:指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后,不同时点上数额不等的资金在一定利率条件下具有相等的价值。

其影响因素:资金额大小、资金发生的时间和利率。

12、投资方案经济评价指标:

1)时间型经济评价指标(即按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指标):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

2)价值型指标(即以货币表述的指标):分为净现值、净年值、费用现值和费用年值;

3)效率型指标(即反映投资效率的指标):分为内部收益率、外部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和净现值指数。

13、备选方案及其类型:

1)独立型,是指各个方案的现金流量是独立的,不具有相关性,且任一方案的采用与否都不影响其它方案是否采用的决策。

2)互斥型,是指各方案之间具有排他性,在各方案当中只能选择一个。

3)混合型,是指独立方案与互斥方案混合的情况。

★互斥方案:

经济评价方法:通过计算增量净现金流量评价增量投资经济效果,也就是增量分析法。

评价的常用指标: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增额净现值、增额收益率。

评价判别准则:

A、采用净现值指标比选互斥方案时,判别准则为:净现值最大且大于零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B、采用净年值,即净年值最大且大于零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C、采用费用现值或费用年值指标,其判别准则为:费用现值或费用年值最小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D、采用△IRR的判别准则是:若△IRR≥i0(基准收益率),则投资大的

方案为优;若△IRR<i0,则投资小的方案为优。当互斥方案的投资额相

等时,△IRR判别准则失效。

★独立方案:

经济评价方法:1)在无其它制约条件下,多个独立方案的比选与单一方案的评价方法是相同的,即用经济效果评价标准(如NPV>0,NAV>0,IRR>i0等)直接判别该方案是否接受;

2)有约束条件的独立方案的选择可以通过方案组合转化为

互斥方案的比选。

14、不确定性评价法:主要分析各种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测算数据误差对方案

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以及方案本身对不确定性的承受能力。

主要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

★盈亏平衡分析法:通过分析产品产量、成本和盈利之间的关系,找出方案盈利和亏损在产量、单价、成本等方面的临界点,以判断不确定性因素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说明方案实施的风险大小。

不同盈亏平衡点间的换算:已知P为单位产品价格,Q为产品销售量,C为总成本费用,Cf为固定成本,Cv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Q0为项目设计生产能力,B为销售收入。盈亏平衡产量:Q*=Cf;p?Cv

Q*Cf×100%=×100%;Q0(p?Cv)?Q0盈亏平衡生产能力利用率:E*=

盈亏平衡销售价格:P*=BCCf;==Cv+Q0Q0Q0

Cf

Q0盈亏平衡单位产品变动成本:Cv*=p?

★敏感性分析法:分析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变化一定幅度时(或者变化到何种幅度),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或者改变对方案的选择),而把不确定性因素当中对方案经济效果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称之为敏感性因素。敏感性分析可以分为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1)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是假定只有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不变;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则是在两个或多个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变化时,分析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

2)敏感性分析时,首先需要确定敏感性分析的评价指标,并选择什么因素作为敏感性分析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

敏感性分析评价指标一般与确定性分析所使用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相一致,如Tp、NPV、IRR等,确定其中一个或者两个指标进行。

15、项目的建设程序:

四大步骤:投资决策、设计、建设、验收。

八大内容:提出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经过可行性研究论证,根据最优方案编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准备并组织施工;生产准备;施工验收。

技术经济学概念总结

17、投资项目的社会评价:

主要内容:1)对社会环境的影响:①对当地人口影响②就业效益③公平分配效益④当地文化教育的影响⑤社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影响⑥社会生产⑦人文景观⑧人民生活质量⑨交通;2)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包括:①环境质量的影响②自然环境的污染治理(如,废水、废气、废渣、噪声、震动、放射物的污染等)③自然景观、绿化④植被破坏⑤水土流失⑥野生保护动植物;3)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包括:①节约自然资源综合指标,如节水,节约用地,节约能源;②国土开发效益;③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④其他;4)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①项目技术进步效益;②项目节约时间的效益;③促进地区经:①项目是否适应国家、地方(省、市)发展的重点;②项目的文化与技术的可接受性;③项目存在社会风险的程度;④受损群众的补偿问题;⑤社会参与程度;⑥项目承担机构能力的适应性;⑦项目持续性。

基本方法:

1、定量分析法:

(1)就业效益:单位投资就业人数=就增的就业人数÷项目投资额,包括:直接就业人数,间接就业人数;

(2)收入分配效益指数

投资是否会促进收入公平分配,如果一项投资有利于扶贫,则对该指数贡献较大。

(3)节约自然资源指标

节能指标:项目的综合能耗=项目的年综合能耗÷项目的净产值≤行业规定的定额;

单位投资占用耕地=项目占用耕地面积÷项目总投资;

单位产品生产耗水量=项目年生产耗水量÷主要产品生产量

2、定性分析方法

通过调查,把影响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因素,因果关系搞清楚。用问卷的调查方式,调查有关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问卷调查的问卷设计要体现简单易于回答。一般设计成单项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注:整理难免有疏漏和不足,请自行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增减!)

更多相关推荐:
江汉大学双学位劳动经济学总结

劳动力需求: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需求曲线:横轴为企业劳动力需求量(L),纵轴为工资率(W),曲线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相应减少。劳动力需求曲线D…

微观经济学总结

第二章1、需求的定义: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作为需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有购买意愿;第二要有支付能力。2、影响需求的因素:该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

微观经济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2.经济学的研究问题?生产什么,产量多大(产品选择、规模决定)?产品是怎样生产的(生产方式)?产品怎样分配(谁受益)产品生产怎样组织(谁是决策者,信息是怎样传递的?经济学中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总结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产出的增长率,尤其是人均产出的增长率最终决定一国的贫富程度,因而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弄清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宏观经济学总结

一、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MPC=ΔC/ΔY.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MPS=ΔS/ΔY.二、失业类型有哪些?(概念)答:1、失业与充分就业的含义失业指劳动…

经济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1需求函数: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买得该商品的数量2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

政府经济学总结

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哪方面?1)公共产品失灵2)外部效应3)垄断性失灵4)信息不对称5)公平分配失灵6)经济周期性波动2.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1)非排他性2)非竞争性3.如何理解公共产品供给与生产分开政府要提…

第三版发展经济学总结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第三版重点总结课任老师马文斌总结袁凯题型有单选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主观题较多客观背诵题目较少马文斌的考法肯定会问一些具体应用的题比如重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何解决比较考验知识量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换句...

宏观经济学总结

第23章1为什么一个经济的收入必定等于其支出因为每宗交易都有买方和卖方所以收入等于支出2许多年前Peggy花了500美元收藏唱片今天在旧货销售中她卖出了100美元这种销售如何影响GDPGDP只包括现期生产的最终...

西方经济学知识总结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稀缺性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稀缺性是指经济物品和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或需要而言所表现出来的有限性二选择与资源配置一选择的含义选择是指如何和根据什么原则把你拥有和能够...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

西方经济学学习总结

西方经济学学习总结第一章引论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1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萨缪尔森为经济学下的定义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

经济学总结(7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