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3.31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 4P + 5O22P2O5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P32。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化学方程式   C + O2        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硫(S) + 氧气(O2 二氧化硫(SO2

化学方程式  S + O2        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4P + 5O2      2P2O5

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氧气(O2氧化镁(MgO)

化学方程式:2Mg + O2      2MgO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2四氧化三铁(Fe3O4

化学方程式:3Fe + 2O2Fe3O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四、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 → E (简称“多合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蒸馏)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药品: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2

B实验原理:

表达式:过氧化氢(H2O2  水(H2O)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2  MnO2  2H2O+ O2

: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D、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表达式: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 + 氧气(O2

方程式:2KClO32KCl + 3O2

注意: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 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 氧气(O2

方程式:2KMnO4        K2MnO4 + MnO2 + O2

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① 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 检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装置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集气体: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⑦先将导管出水面

⑧再止加热

E、易错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 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三、催化剂:

1、  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  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

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3、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四、分解反应:

1、概念: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及以上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


第二篇: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 4P + 5O22P2O5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P32。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化学方程式   C + O2        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硫(S) + 氧气(O2 二氧化硫(SO2

化学方程式  S + O2        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4P + 5O2      2P2O5

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氧气(O2氧化镁(MgO)

化学方程式:2Mg + O2      2MgO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2四氧化三铁(Fe3O4

化学方程式:3Fe + 2O2Fe3O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四、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 → E (简称“多合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蒸馏)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药品: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2

B实验原理:

表达式:过氧化氢(H2O2  水(H2O)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2  MnO2  2H2O+ O2

: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D、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表达式: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 + 氧气(O2

方程式:2KClO32KCl + 3O2

注意: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 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 氧气(O2

方程式:2KMnO4        K2MnO4 + MnO2 + O2

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① 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 检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装置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集气体: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⑦先将导管出水面

⑧再止加热

E、易错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 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三、催化剂:

1、 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 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

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3、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四、分解反应:

1、概念: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及以上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三化学人教版分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取用药品注...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1.含义: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上册)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上册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注意要会区分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常考选...

20xx年人教版初中化学新版上、下册知识点系统归纳

20xx级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二化学的作用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2利用化学合成药物3利用化学...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0氮气做冷冻剂保护气超导材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21水分蒸发会变成浓硫酸如果不慎将碱液滴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2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3186...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一碳的几种单质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质软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润滑剂等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氧气O2通电化学方程式2H2O2H2O...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表格记忆简单清晰中考必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核心利用化学原...

人教版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和知识点全面总结

人教版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知识点全面总结化学方程式大全化合反应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2Al2O3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2H2O5...

20xx年人教版初中化学新版上、下册知识点系统归纳

初中20xx级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二化学的作用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2利用化学合成药物3利用...

20xx年人教版初中化学新版上、下册知识点系统归纳

20xx级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二化学的作用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2利用化学合成药物3利用化学...

初三化学知识点大总结 人教版(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