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地科)

时间:2024.4.21

目     录

一、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本概况... 1

1.1  实习时间... 1

1.2  实习地点(路线)... 1

1.3  实习目的... 1

1.4  实习人员... 1

1.5  实习准备... 2

1.6  实习基本内容及经过(4月16日~4月23日)... 2

二、实习沿线和实习区地理概况... 3

2.1  自然地理... 6

2.1.1  石林... 6

2.1.1.3植被与土壤... 8

2.1.2    蒙自... 12

2.1.3  屏边... 13

2.1.4    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 19

2.1.5  马堵山水库... 19

2.1.6   澄江县抚仙湖... 21

2.2  人文地理... 22

2.2.1   石林... 22

2.2.2  蒙自县... 26

2.2.3 屏边县... 33

2.2.4   河口县... 37

2.2.5   建水县... 41

三、专题报告... 43

四、实习总结... 48

 

一、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本概况

1.1  实习时间

20##年4月16日至20##年4月23日,历时8天。

1.2  实习地点(路线)

昆明市呈贡区→石林县→蒙自市→屏边县→河口县→建水县→江川县→澄江县→昆明市呈贡区。

1.3  实习目的

(1)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工作意识,了解自然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思路与途径,并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学野外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解自然地理学各个要素之间、各个地域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2)通过这次对实习使我们对云南省东南部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

(4)通过对对实习区域的自然资源、人文风情、经济发展状况的进一步了解,更加全面的认识到了实习地区人地关系的相关问题。

(5)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锻炼意志。

1.4  实习人员

09级地理科学专业92人以及王平、左俊辉、段勇、吴宁、丁文荣五位指导老师,因徐伟同学未参加本次实习,因此实际只有91人。

1.5  实习准备

召开实习动员会,了解野外综合实习目的意义、实习计划、实习线路和主要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和实习纪律、成绩考核等;查询、检索实习沿线和主要实习地区有关实习内容;认真阅读、分析《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熟悉实习沿线和主要实习地区实习内容;听相关专题讲座,确定实习报告专论部分选题;借相关实习用具,准备一些野外实习必备的急救药品等。

1.6  实习基本内容及经过(4月16日~4月23日)

16日:昆明→石林县,住石林县城。主要内容: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生态环境特点(含土壤、植被);喀斯特湖泊等。

17日:石林县城→蒙自市,住蒙自市。主要内容:南盘江干热河谷植被变化情况、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参观红河州博物馆等。

18日:蒙自市→新街→屏边县,住屏边县城。主要内容:元江(河口市、个旧市)河流水文特征及河谷地貌;元江中游干热河谷自然环境特点;滇南个开蒙城市群规划与建设;昆河经济带发展及沿线开发;红河州沿边开放及口岸建设等;城镇聚落(以蒙自市建成区为主)等。

19日:住屏边县城。主要内容:团山附近的火山地质地貌和火山灰土,山地黄壤及南亚热带次生林;区域气候特点及其分异;人文地理调查(屏边县城)等;

20日:住屏边县城。主要内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气候、植被、土壤及垂直自然带;土地分级与分类、土地利用等。

21日:屏边县城→马关县古林箐→河口县,住河口县城。 主要内容:马关县古林箐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山原及北热带石灰山雨林、季雨林生态系统;黄色石灰土、赤红壤、砖红壤等。

22日:河口县城→建水县,住建水县城。  主要内容:河口边贸口岸建设及边境贸易;河口县民族文化;红河下游湿热河谷自然环境特点(河口县)与中游干热河谷自然环境(个旧市、元阳县)对比;建水县地下喀斯特地貌(燕子洞)及县城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与开发等。

23日:建水县城→通海县→江川县→澄江县→昆明市。  主要内容:“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自然环境演化;星云湖、抚仙湖湖泊地貌与湖泊水文、开发利用与保护等。

二、实习沿线和实习区地理概况

此次野外实习的区域范围为云南省东南部,具体为从昆明市呈贡区到河口县之间的区域。

滇东、滇东南位于小江断裂,哀牢山断裂以东,地势北高南低,区内高原部分保存良好。路南、陆良、师宗、泸西一带高原面部分表面平坦,起伏不大,上部断陷盆地与湖泊星罗棋布,文山、砚山、丘北一带也保存有一定面积的高原面,情况与滇东类似。在富宁、广南、西畴、马关一带,地处云贵高原的转折端,地表切割较深,高原面支离破碎,形成侵溶与溶蚀中、低山山地,该区处于金沙江、珠江(南盘江)、元江(红河)三江分水岭地带,各大河及其支流上多形成中低山和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

该地区碳酸盐广泛分布,其中又以上古生代石炭二叠系、三叠系的底层为主,在西部边缘,还有元古代震旦系及昆阳群、下古生代的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的石灰岩出露,中部为三叠系个旧灰岩为主,南部为泥盆系及寒武系,西北不则以石炭、二叠系灰岩为主,非灰岩部分多为砂页岩,在大围山一带出露岩浆岩及副变质岩。

由于碳酸盐底层分布广,这一带喀斯特地貌发育,也十分典型,如石林县的高石芽、溶斗、溶蚀盆地等地貌、丘北、砚山等地的峰丛、孤峰溶丘、峰林、溶蚀洼地、地下河、天生桥、喀斯特湖群等,这里有著名的石林的剑状喀斯特,泸西、弥勒的阿庐古洞、白龙洞,丘北的普者黑喀斯特湖群,长5.2千米落差100多米的六郎洞暗河、砚山、文山的峰丛、孤峰、溶丘、溶洼与西畴、马关的峰丛、塔状峰林等典型喀斯特景观。在南部东部边缘地带,受南盘江及支流、红河及南溪河等深切,常形成深切的峡谷地貌形态。实习区内多内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在南部边缘有北热带气候出现,在较高的山地上,有部分南温带气候存在,在亚热带气候带内,大体弥勒以北,为北亚热带坝区为中亚热带,弥勒以南、文山以北大部分为中亚热带少数低坝为南亚热带,西畴、马关、屏边、开远等地为南亚热带部分为中亚热带,河口、红河下段为北热带。

从昆明到河口止,气候跨越多带、气温与降水的变化也大,年均温约从14摄氏度到22摄氏度,年降雨量约从827毫米到1777毫米,无霜期由230日到全年无霜、活动积温约从4500摄氏度到8429摄氏度。区内河流分属于金沙江、南盘江、红河三大水系,昆明、宜良北属于金沙江水系,石林、弥勒、开远、蒙自、建水、丘北等属于南盘江水系,文山、马关、河口、屏边属于红河水系。区内河流多为大河的上源或一、二级支流,河流为山地高原型。河流水急多峡谷,在高原面上源头附近、河床较浅,曲流发育,干流及河流中下段河流深切,为峡谷河段,水流急,多险滩瀑布。在石灰岩区,地面河水较少河流时隐时现,地下河段长,六郎洞河、南盘江、南利河等均有较长的暗河段,颜洞、燕子洞等地下河段长约10余千米。

湖泊众多,多在东部和北部,类型大多为断陷湖泊,小型为喀斯特溶蚀湖。较大的有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长桥海、大屯海、三角海等,小型者如月湖、长湖、石林湖、仙女湖、普者黑湖群、浴仙湖群等。

土壤类型多,水平与垂直地带普明显。土壤以铁铝土纲的红壤、黄壤和赤红壤为主,在边缘地带以及深切河谷内分布有砖红壤及燥红土,而在高山顶部,有林溶土纲的黄棕壤或棕壤,在石灰岩区有石灰岩土,在屏边的团山一带有火山灰土。受地势北高南低的影响,土壤的水平带分别为山地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高大山地上,在垂直带上出现红棕、黄棕、棕壤,非地带型土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新成土、火山灰土则穿插于各带中,南部低热河谷内,则有燥红壤分布。

在实习区内,植被的带状分布也很明显,尤其是南部边缘地带、水平带与垂直带都很典型。从自然植被看大体跨越热带与亚热带植被类型。目前天然的水平植被多数地区已经被破坏,而以松林(云南松、华山松等)、杉木(杉木、油杉)或松栎混交林等代替,也有些地区、荒山(石山、土山)也有一定比重。从一些高大山地或深切河谷内残存的原始植被来看它自南向北分别有热带沟谷雨林、热带季节雨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中北亚热带的湿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山苔藓常绿阔叶林。

在广阔的石灰岩出露地区,天然林已经不存在,除了有少数松林、杉林、松栎混交林外,还有不少地区分布着石灰岩灌丛植被,在红河的近河口段以及南盘江下游河段上,气候干热,焚风效应强,这些河谷内当原生植被被破坏后,高大木本树种极难恢复,而形成一 种近似是稀树灌草群落的植被,在谷地的坡地上,除了生长扭黄茅、香茅、龙草、类芦等草类外,还生长着天干果、余甘子、虾子花、火绳树、厚皮树等小乔木以及霸王鞭、仙人掌、牛角刺、落地生根、龙舌兰、刺茄等多刺灌丛。在局部荒坡上,还生长有飞机草与紫茎泽兰。

野生动物在广大区域内已经很少存在,除了一些低等的昆虫,两栖爬虫等外,大型兽类,仅仅在一些高大山地或自然保护区内,因森林植被还有部分保存之故,还可见到。如大围山、老君山、小桥沟、古林箐等仍然有保护区,大里山、哀牢山等山地内,还可见到蜂猴、懒猴、短尾猴、小灵猫、丛林猫、灰叶猴、黑长臂猿、猕猴、熊猴、黑熊、金猫、毛冠鹿、青羊、穿山甲、水獭、水鹿、巨松鼠、孔雀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太阳鸟、啄木鸟等。另外,两栖爬行类中的角檐、雨蛙、树蛙、地蜥、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王蛇、、竹叶青等也有一定数量。但是由于附近居民的乱捕或破坏其生境条件,其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有些已经到濒危阶段。

从昆明至河口可跨越三个自然地带,他们是:

I: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节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河口及南部边缘海拔400至600米一下地区;yII: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地带),大体是曲、竹园、文山、广南一线以南地区;

III: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也可分为两个地带,大体从昆明、石林、陆良一线以南到文山、广南、竹园等地之间为中亚热带,大体从昆明、石林、陆良一线以北为被亚热带。

2.1  自然地理

2.1.1  石林

2.1.1.1   地质地貌

昆明经宜良至石林,沿线分布两个断陷湖盆:阳宗海和汤池,宜良地区处于小江断裂带上。进入石林喀斯特地区,逐渐可以看见裸露的石灰岩(主要为石芽)以及溶蚀洼地,越靠近石林中心地区越典型。

石林地区居扬子江准地台西南隅,区域地质构造为石林倾伏式背斜,构造轴向为15°NE——195°SW,岩层产状平缓,为巨厚层状。平面上发育有一组扭性裂隙,缺乏张性破裂面。出露的地层以占上古生界为主,次为元古界、下古生界和新生界。前者包括泥盆系中统曲靖组、石灰系中统和上统马平群二迭系下统倒石头组、栖霞组、矛头组灰炭和上统峨眉山玄武岩。后者有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及下第三系、第四系。岩性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砂岩、页岩、砂页岩、玄武岩等。石林景观主要发育在下二迭统矛头组石灰岩中,少数发育于栖霞组石灰岩中。在实习点(24°51′43″N,103°19′50″E),溶蚀残丘、溶蚀洼地十分发育,石芽聚集形成石芽原野。直径小100m的喀斯特溶蚀洼地称为漏斗,大于100m的称为溶蚀洼地;发育良好、规模较大的石芽群称为石林。大石林基座相连,含镁较高、硬度较高,在淋蚀过程中风化较轻。该点主要是小石林,石芽分布很广,周围也分布着许多小型的石林、溶蚀残丘、溶蚀洼地以及漏斗。该点周围岩石多为灰白色或白色,其岩性属于早二迭世晚古生代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也有栖霞组的;乃古石林因岩石含镁较高,岩石呈黑色。因水平侵蚀与朔源侵蚀以及岩石质地的差异,岩石出现许多裂隙;岩石柱状节理发育明显。

岩石多为沉积形成,岩石中含有许多腕足类、蜓科化石,如珊瑚化石、贝壳化石等。由此可以推断出石林地区曾经是一片浅海,约在二亿七千万年以前的早二迭系,当时发育了早二迭系的碳酸盐岩;最上层为矛头组灰岩,这是石林形成的物理基础;早二迭系末地壳均衡抬升,发生了沉积间断,遭到风化剥蚀形成古溶蚀面;晚二迭系时,强烈的地壳运动(东吴运动)和海底火山喷发,这里为峨眉山玄武岩覆盖;以后海水退出,地面遭受风化侵蚀,形成了准平原。第三纪前期,这里陷落成湖盆。喜马拉雅运动后,该地区又被抬升,形成了云南滇东高原面的一个组成部分。

路南石林位于滇东高原内部的滇东喀斯特高原之核心地带,向西分别是滇东断陷湖盆高原区和滇中红色高原区,向东南侧为滇东喀斯特山原区。在中国三大阶梯地势中,路南石林出于第二级阶梯面上。这里正置珠江水系上游,河流侵蚀切割不强烈,高原面接替轻微,丘陵状高原地形保存完好,地面崎岖,但起伏和缓,仅断块山地和一些非碳酸盐岩类(如玄武岩)可构成相对高耸的山体。海拔大多在1700m——1950m之间,仅个别高耸山体在2200M。大石林区海拔在1750左右;乃古石林区海拔在1820左右。石林县境内地势自东北向东南倾斜,主要的山脉有圭山、打羊山、大佛山(又称西山)之间的喀斯特地区。

境内地貌类型主要有高原丘陵、低山、盆地、石林、石芽、溶斗、落水洞、溶洞、湖盆、河谷、峰丛、孤峰等。

2.1.1.2    气候与水文

石林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据路南气象站(24°44″N,103°16″E海拔1679.8m)17年的地面气候资料分析,石林地区具有以下气候特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昼夜温差大,一天有四季,一雨便成冬;降水年内变化大,干湿季分明;太阳辐射强 ,日照充足,常年的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次主导风向为南风;气候类型属于北亚热带:当地日均温稳定通过10℃的日数有270.1天,>=10℃积温4857.7℃,年无霜期113天,年均温15.6℃,最热月20.6℃,最冷月均温8.4℃,无霜期252天。

喀斯特地区地上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落水洞、漏斗较多,地下暗河分布很广。

长湖:位于石林东南方,经纬度为24°42′55″N,103°25′11″E,海拔1880m。长湖属于喀斯特溶蚀湖,因溶蚀漏斗阻塞形成,如今人为修建了坝堤。其周围地区产流系数为0.3至0.4左右。长湖水质较好,湖中水生植物多:湿生草甸→停水芦苇→浮水鸭子草→沉水植物波叶海菜花。

2.1.1.3植被与土壤

(1)植被概况

石林地区自然植被现在以次生植被占绝大部分。受人为影响较小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已所剩无几,没有原生植被。历史上肯定存在过原生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不仅广布于土山,而且也广布于石山,特别是那些有石又有土的石芽山地。

常绿阔叶林经砍烧后出现于石山和土山的灌木林和灌丛,己是次生植被,在石林景区尚有小面积分布,只要对其进行严格保护,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可发展成气候顶极群落地带性植被——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目前面积较大的次生植被,除农田植被外,主要是幼年的云南松林,偶见华山松林,以及代表荒山荒坡的稀树灌草丛。而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多半是人造的,在部分石灰岩山地有的还稀散成疏林状。成熟而高大的天然云南松林,仅见于长湖湖周,面积很小。广布的稀树灌草丛,按当地气候环境,可以通过人工改造,演替发育为云南松林,但因生境严酷,多石少土、不珊习配盼瑟洒夔查汁程匆为缪慢,不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干旱,这一改造过程较为缓慢,不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现状植被中最能代表石林地区植被特点的是分布于石灰岩山地的(即残存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它也是滇中高原地区石山常绿阔叶林的代表。其优势种和标志种如滇青冈、云南木樨榄、清香木、黄连木、皮哨子、滇合欢、新樟等,具有区域代表性,这是石林地区树种组成中的重要特征。其次是石山灌丛植被,因其受人为干扰时间较长及地表多石少土干早而恢复缓慢,己成为景区内相对稳定的植被型。其种类组成中的铁子、紫花苦参、苦刺花、茶条木、毛叶柿、清香桂、小漆树灰毛木蓝等均有区域上和生态上较好的代表性,都是石山灌丛植被的标志种,都具有小叶、多毛、多刺、具浆汁、有异味等适应石生干旱脆弱生境的耐旱特征。据植被考察资料,石林地区植被按《云南植被》的分类系统有5个植被亚型,9个群系,10个群从。

在长湖湖泊西岸植被阔叶成分少,主要是人工植被华山松林,离湖滨近,水分好,因保护较好发育较好,林下灌草丛较茂盛,草本层发育好。东岸植被主要是人工竹林以及滇青㭎等原生植被。原生植被正在恢复,如清香木等。理论上该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遭到破坏后因自然性较强,原生植被正在恢复,但人工干扰仍较严重,减少人为因素,原生演替过程将更加明显。

(2)土壤概况:

石林地区位于滇东岩溶高原山原红壤地带。成土的地层、岩性较为多样,但主要是二迭系石灰岩、玄武岩,泥盆系砂页岩,母质类型主要有第三纪以来白上述岩性发育形成的红色古风化壳(又称古红土)、洪积、冲积物、湖积物、近代岩石风化残积坡积物等。在当地高原亚热带生物气候等条件的长期综合作用下,发育形成了面积广大的山原红壤和石灰土以及零星的紫色土、水稻土和冲积土等。

在长湖东岸山麓我们所看到的土壤属于石灰岩山原红壤。山原红壤主要分布于盆地、盆缘浅丘、台地、山地坡麓。大多由古红骸罐溉今生物气候条件下进一步向红壤化方向发育形成。富铝化过程极强,具有明显的砖红壤的残留特性。按母岩差异,又进一步细分为石灰岩山原红壤和玄武岩山原红壤。石灰岩山原红壤广泛分布于高原面和岩溶丘原山地。常与石灰土成复区分布,母质与红色石灰土相同,但后者Ca2+饱和,PH值呈中性或弱石灰反应。如受富含钙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小,则PH 值偏酸,坡麓、洼地受影响较深,则PH 值近中性。质地较粘重,结构较差,多为块状核状结构,剖面各层多铁子结核。因其下石灰岩遭受不同程度的溶蚀,裂隙发育,雨水易渗漏损失,旱情突出,以致所发育的植被一方面混生有少量落叶阔叶树,另一方面,还表现出许多旱生化生态特征。

除此之外,在石林火车站附近所观察到的土壤则为红色石灰土(表一)。石灰土是石炭岩地区发育形成的一种幼年的岩性土壤。现状植被大多为次生的稀树多刺灌丛或栋类灌丛草坡。分布区石芽、石林丛生,甚至为裸露的石山。其形成大致有两个类型,一是由石灰岩直接成土,在干湿季分明的高原季风气候、富含碳酸盐的石灰岩风化物、富含碳酸盐的地表地下水及喜钙植物对土壤的综合作用下,延缓了土壤中盐基成分的淋失和脱硅富铝化作用的进行,从而使土壤发育处于幼年的石灰土阶段。按地形、成土母质、土体构型、颜色和肥力等因素,分为黑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2 个亚类。红色石灰土主要分布于石灰岩浅丘、中山山坡及溶蚀盆地等,常与石灰岩山原红壤等交错分布。大多由古红色风壳经过较长时期的复钙作用后形成,与黑色石灰土相比,其淋溶作用更强,表土有机质含量更低,土层更深厚,通体呈红色或棕红色。

 表一:红色石灰土

2.1.1.4   自然灾害

石林地区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近三年石林降水量明显减少,在全球气候异常的背景下,石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地表径流少、植被覆盖率低等原因,干旱问题更加突出。水资源供给十分紧张,旱情比较严重。

2.1.1.5   自然资源

石林地区由于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壤发育较差土地资源较贫乏,宜耕地较少。矿产资源稀少,而且不宜开采。水资源较少,特别是地表水紧缺。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较一般。石林旅游资源最为丰富,有闻名世界的石林风景区,周围还有九乡、阿庐古洞、白龙洞等省级风景名胜区。石林风景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彝族的歌舞也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文化内涵。

2.1.2    蒙自

2.1.2.1    地质地貌

石林至蒙自沿线,在石林境内主要是喀斯特地貌,溶蚀残丘、洼地、石芽等分布较广,多孤峰。出石林后,高原面被深切,可看到残留的高原面,地势起伏较大,弥勒坝子和蒙自坝子地势比较平缓。沿线低矮山体发育明显,许多山体因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石灰岩裸露,石漠化十分严重。部分地区可以见到,河流作用残留的河流阶地。

2.1.2.2    气候与水文

石林——弥勒——开远——蒙自一线,气候由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逐渐向南亚热带过渡;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特点,干湿季分明,部分地区具有河谷干热气候的特点。

水系主要是珠江水系(南盘江水系)和红河水系(元江水系)。南盘江:降水最少时用水量最大,河中水量并不大,流经开远市,水质并不好,颜色略显草绿色。

2.1.2.3   植被与土壤

土壤:非地带性石灰土→地带性赤红壤;土体深厚,表层为腊红色,往下颜色逐渐变浅,表层含有砾石。

 植被:石林——弥勒——开远——蒙自沿线植被多为人工种植,主要有云南松、桉树、杉松等,部分地区原生乔木及灌木草丛保存较好。弥勒境内则主要是坡柳以及人工种植的龙舌兰,植被表现出明显的旱生性;经济林主要有核桃、葡萄等。开远境内出现类似干热河谷景观(热带稀树草原背景下形成),零星分布着乔木;河谷两岸坡柳广布。蒙自干热坝子主要是石榴、枇杷等经济林。

2.1.2.4   自然灾害

由于原生植被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功能下降;因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而且具有干热河谷特征,因此很容易发生旱灾。

2.1.2.5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土壤较为深厚,坝子地势平缓;气候资源丰富,水热条件好,无霜期长;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但分配不均。区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银、锡、铅、锌、铜、煤、大理石、磷、铀等储量丰富。

2.1.3  屏边

2.1.3.1蒙自——屏边沿线概况

沿线屏边群变质岩十分明显,部分地方仍然有石灰岩分布;高原面深切,地势起伏比较大,多中小山体,且具有阶梯状特点;新现河作用留下许多侵蚀阶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亚热带常绿灌木灌丛发育良好,人工经济林如枇杷、石榴、柑橘等较多。过五里冲水库,出现高大乔木但分布零散,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但是人工林仍占大部分,主要是杉松;除此之外,蕨类植物开始大量出现。在零开一带,部分地区原始植被较多,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如喜树)。由于海拔高差变幅大,境内相对高差达2000多米,气候植被垂直分异显著,受其影响发育形成的土壤类型的垂直分布较为明显。海拔154米至600米,主要形成砖红壤;600至1100米形成赤红壤;1100至2000米主要形成黄壤,其次为红壤,由于部分地区有小气候因素的影响也出现小面积零星非地带性土壤;2000米以上形成黄棕壤。屏边县土壤共分八个土类,十四个亚类,主要包括: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火山灰土。

2.1.3.2气候与水文

屏边境内最高海拔2590米,最低海拔154米,山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00%,属典型的山区县。由于海拔高差较大,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雨量1650毫米,加之地处低纬,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境内湿润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围山及其周边地带(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新现区的水塘坡至坐坡伍一带(年降雨量中1700毫米以上)、县境东部的白云区(年降雨量在1724.2毫米)三个地方为多雨区。以境内南溪河沿岸以及新华区的戈纪街、河南、阿母黑、岩峰一带为中心,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以下,属于少雨区。

屏边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山峦连绵起伏,山脉河流相排列,形成“v”型小河谷,境内主要河流有新现河、南溪河、牧羊寨河、那么果河、绿水河,均属于红河水系。

2.1.3.3   零开

(1)滴水层瀑布:牧羊河顺岩溶台地流经屏边县城,牧羊河出口处,形成一高约130 米的瀑布,称滴水崖,分三级,第一级在上部,高约10 米。第二级在中部,高约80 米。第三级在下部,高约40 米,3 级瀑布均发育在致密的玄武岩岩流上,除第一级离河口稍远外,2 级、3 级就在河口附近,它的形成是熔岩流顺河下流时受阻,停滞在河口地带,除大量顺新现河向两侧少量分流外,大部停滞在河口,由于形成后,新现河强烈下切,使得相对高差加大,牧羊寨河因水量少,下切力弱,所以玄武岩岩墙虽也后退,但仅离主河道十几米到数十米,这也说明它形成时代短,河流溯源距离短,高差缩小的幅度不大,均是时代较新的证明。

(2)土壤:该地区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因处于南亚热带,由于热量和水分的因素影响,其脱硅富铝化过程以铝富集为主,叠加黄化过程,形成了黄色赤红壤。其土地利用方式经历了旱地——水田——旱地的过程,现在以坡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等作物。由于顺坡种植,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2.1.3.4阿季伍火山(团山)

(1)地质地貌

在公路的切口上可以见到深灰色至黑色的火山岩,属于玄武岩,具有气孔但很质密,贝状断口、柱状节理发育。其又可以分为白榴橄榄玄武岩和橄榄玄武岩。该处岩石具有明显的接触带,部分地方受河流侵蚀,严重下切;原始的屏边群变质岩与火山岩相接,产生烘烤现象;交接带上因岩熔流与变质岩碎屑胶结,火山角砾岩发育。其次,还可以见到大量火山浮石,但很难找到火山弹。

屏边一带所出现的四个火山锥,均集中在大围山主峰大尖山的北麓与东北山麓地带,与山体方向大致一致呈北西——南东走向。火山展布的方向与大围山一带的断裂带方向一致,火山锥的形成与断裂活动有直接联系,是断裂强烈活动引起的地下岩浆的溢出与喷发。

阿季伍火山为具有基座的截头锥形火山,锥下付于寒武系地层之上,锥体完整,火山口清楚,向南与西南方向有裂口,为后期熔岩溢出的通道,成为牧羊寨河与凹嘎河熔岩台地上的熔岩流的来源。其形态因种树而被破坏;弧形火山锥,顶部也被破坏。如今的复活型火山锥形口(破口)在火山第一次喷发时属于锥形,岩熔流直接向四周流动。

(2)植被与土壤

理论上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与湿性常绿阔叶林,山上原生植被已破坏殆尽,现在主要是人工种植的旱冬瓜,种类单一,分层简单。具有耳状托叶,附生植物苔藓等较多。

土壤主要是红色火山灰土(表2),属于非地带性土壤,主要由第三纪火山运动喷发出的超基性岩类发育而成。在阿季伍火山山脚下的团山水库公路边因开挖公路,出露典型的土壤剖面,属于垂直地带性土壤中的黄壤,土体深厚,颜色为黄色,母质风化强烈,往下逐渐减弱,风化壳深厚。

2.1.3.5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22°55´46.8"N,103°41´45.7"E)

土壤:佛光阁附近为山地中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黄壤(表三),该地区降水量在1600——1700mm左右,雾日多;干燥度小于1,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冬季仍然湿润,春季相对干燥,与河谷相比仍然较湿润。其基本成土过程为脱硅富铝化过程,附加黄化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铁的氧化物,因水分多、湿度大而被水化为针铁矿(棕色)、褐铁矿及多水氧化铁(呈黄色),形成了以黄壤为主体的土类,区别于富铝土中的红壤。生物积累过程强烈,生物小循环旺盛,有机质积累非常丰富,土壤大多形成了较厚的腐殖质层。在大围山保护区核心区,土壤富铝化过程减少,腐殖质化过程很强,黄化过程减弱,淋溶过程更强,土壤为黄棕壤,排水较好的缓坡上尤为典型;土壤内含有岩石碎屑,粗骨现象明显。表三:

植被:区系古老,成分比较复杂,特有性明显,垂直地带性明显。典型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树木高大挺直,;树皮薄而光滑,具有滴水叶尖、板状根及茎生花现象;附生植物及层间植物发育较好;群落结构复杂,终年常绿。生活型属于高位芽,树叶以小叶为主,大中叶次之,外貌呈波状起伏特点。种类主要有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等,与雨林和季雨林有明显差异。就成年型树种来说,由于优势种植物较多,因此无优势种,水平结构呈现簇生现象。随着海拔升高,在20##——2300米主要是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2300米以上则为山地苔藓矮林区。保护区内蕨类植物272种,苔藓植物217种,种子植物188科,1055属,3619种;高等真菌388种。另外,动物包括兽类82种,鸟类285种,两栖爬行类113种,鱼类70种。

2.1.3.6  自然资源

屏边资源丰富,全县有森林面积130余万亩,其中人工林40余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0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4%。南溪河、新现河、绿水河、那么果河纵贯全境,水能理论蕴藏量56.9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近30万千瓦。目前已开发11万余千瓦。矿产资源主要有锑、铅、锌、钨、锰等有色金属和大理石、硅石、花岗石、无烟煤、磷等非金属矿。热区(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可开发利用的荒山荒披50 余万亩,适宜种植荔枝、龙眼、肉桂、香(芭)蕉、菠萝等热带水果,目前已种植优质龙眼、荔枝、芒果3万余亩,香蕉、菠萝5万余亩。境内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许多古老而珍稀的野生植物。现有野生植物188科3619种,其中国家保护和省级重点保护的有115种,各种动物有35目111科555种。屏边苏铁、多头桫椤、中华蜂猴、中华赤面猴堪称世界四绝。以大围山原始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前景广阔,大围山原始森林和县内的珍珠洞、白河温泉、火山遗址、灵宝山石窟艺术、人字桥、烈士陵园、大睡佛等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瑰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1.4    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

2.1.4.1  屏边——古林箐沿线概况

因处于河流中下游,高原面被深切,地势高差起伏大,山高谷深,山体角峰、山脊明显。随着海拔降低,温度逐渐升高,湿度增加。沿线原生植被破环严重,被大量开发为经济林如香蕉、橡胶、番木瓜、芒果、菠萝、肉桂等,南溪河谷两侧植被具有旱生特性;花鱼洞附近分布有石灰岩季雨林。

2.1.4.2    植被

主要是石灰岩热带雨林,环境高温高湿,群落外貌参差不齐,树皮薄而光滑;植被种类组成复杂,分布有桑科、龙脑香科(望天树变种)等植物,单位面积种类多,个体数量多,群落最小面积大;群落结构复杂,垂直分层较多,可分出很多亚层;具有滴水叶尖,展现出趋同性;板状根、支柱根发育明显;茎花现象比较普遍,层间植物、附生植物以及藤本植物充分发育。生物多样性丰富,位于我国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的核心部位,珍惜濒危生物多。

2.1.4.3  土壤

主要为石灰土亚类中的棕色石灰土,由于降水过多,干湿季不明显,水分对石灰岩溶蚀强烈,溶蚀残留风化物中重碳酸氢钙流失;残留碎屑物及一些风化物成为土壤形成母质;有一定黄化过程,但水化过程明显,土壤略呈黄色。

2.1.5  马堵山水库

2.1.5.1    气候水文

(1)气候属于典型的河谷气候,分干热和湿热两部分。

(2)红河水文:红河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红河流域(中国境内部分)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北纬22°27′~25°32′和东经100°06′~105°40′之间,北邻金沙江,西临澜沧江流域,东接南盘江,南面为越南,国境内总面积为76276km2。国境内主要支流有普梅江、盘龙河、腾条江、李仙江等,均分别流入越南后再汇入红河干流。流域总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云岭余脉分成无量山和哀牢山南延,形成南北纵列高山深谷地形,绝大部分属山区或半山区,平坝面积不足5%。流域内河谷深切,分水岭高程一般在2000~3000m之间,河流最低水面高程仅70m(河口)。红河干流发源于云南省巍山县的茅草哨,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巍山、南涧、双柏、新平、元江、红河、石屏、建水、元阳、个旧、金平、屏边等县市,在河口流入越南,全长692km,落差2510m,流域面积38168km2,占红河水系境内面积的50%。上游礼社江流域面积9279km2,在新平县三江口与流域面积为8823km2的绿汁江汇合后始称元江、红河。流域内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分布广泛,渗水严重,地表缺水严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989万千瓦,可能开发量360万千瓦。 河流径流量比较大,径流系数较大,全年径流不稳定,雨季时高达每秒9500立方米;年输沙量1.3亿吨,年平均流量4688米/秒。因河流大部分流经热带红土区,水中混有红土颗粒,略呈红色,故名红河。  

2.1.5.2   土壤

以蛮耗为界,以下属于湿热河谷,以上属于干热河谷。历史上河口附近分布着热带季雨林,60年代后因发展经济已开发成橡胶林。向上游走,空气湿度降低,水分减少,但热量水平并未减少,仍可达到北热带指标,降水减少。下游河谷主要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等。该地主要发育的土壤为半淋溶土纲中的燥红土(其剖面特征见表1),脱硅富铝化过程比较弱,水分少,淋溶作用比较弱,物质淋溶与淀积不如砖红壤强烈,发生层分层不明显,土壤中含有泥石碎块,表现出粗骨性;坡度较平缓的地方,土层比较深厚,颜色多成棕红色。

2.1.6   澄江县抚仙湖

2.1.6.1      地质地貌

地势有明显起伏,断陷湖盆发育,属于几大流域分水岭中心所在,地表切割不是很严重。岩石主要为石灰岩。抚仙湖北边澄江盆地地势较高,位于阳宗海与抚仙湖分水岭地区。地层属于元古界后期,震旦纪冰碛泥石层;发育有澄江组砂岩,表现出角度不整合。抚仙湖东北部形成分布大量磷矿,其地层属于元古界早古生代地层,其盖层属于寒武系地层;寒武系下部地层中发现帽天山动物化石群。

2.1.6.2      抚仙湖水文

抚仙湖,抚仙湖远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属南盘江水系,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抚仙湖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形如倒置葫芦状,两端大、中间小,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浅,中呈喉扼形。湖面海拔高度为1722.5米,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容积为206.2亿立方米,湖水平均深度为95.2米,最深处有158.9米,湖容量达206.2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的水量,6倍的洱海水量,太湖的4.5倍,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9.16%。湖泊水质较好,可直接饮用。其出水口在湖泊东岸的海口,经海口河汇入南盘江,河流比降大,现因于海口修建闸门,湖水无法流出。星云湖通过隔河与抚仙湖相连,现因星云湖水质变坏,被人为阻隔。

2.2  人文地理

2.2.1   石林

2.2.1.1   人类活动历史  

在石林县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生产和生活。到春秋战国时期,路南与滇池地区的古滇人一道创造出了辉煌的青铜器文化,社会也随之步入了有阶段的部落奴隶制社会。秦代以后,汉文化被中原移民不断传到祖国西南边疆,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路南设立谈稿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昭、大理国时期,世代生活在路南的落蒙部得到发展壮大,成为三十七部中的强大力量。元初置为落蒙万户府,其辖地达弥勒、陆良、师宗等地。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元政府设立云南行省调整政区之机,将落蒙万户府消弱为州,并命名为路南州,下辖邑市、弥沙二县,隶属于澄江路。1287年(元至元二十四年),并弥沙入邑市县,路南州领邑市县。明因元制,仍设路南州,隶属于澄江府。1490年(明弘治三年)废县入州。清代仍袭明制。

1913年(民国2年)废州设县,始称路南县。先隶滇中道,后废道隶于省,1948年(民国37年)又隶于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属宜良专区,1954年属曲靖专区。1956年成立路南彝族自治县,至1958年被裁并入宜良,1964年始恢复路南彝族自治县建制,仍隶属于曲靖专区。1984年路南彝族自治县划归昆明市管辖。1998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将路南彝族自治县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辖2个镇、8个乡。4个社区居委会、88个村委会,459个村民小组、49个居民小组,377个自然村。20##年,撤销北大村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石林镇。

2.2.1.2    人口与民族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县常住人口为246220人。7个乡镇的人口分布为:

(1)人口增长

全县常住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年11月1日零时的22397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2242人,增长9.93%。平均每年增加2224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95%。

(2)人口构成

性别结构: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27137人,占51.64%;女性为119083人,占48.36%。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06.76(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年龄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49282人,占20.01%;15-59岁的人口为167596人,占68.07%;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9342人,占11.9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417人,占8.29%。

民族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63586人,占66.4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2634人,占33.56%。其中,彝族人口为79636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32.34%。

城乡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6]为78790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3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7430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68%。

(3)民族特色

石林彝族分为撒尼、阿细、黑彝、白彝、彝青、干彝等支系。各支系同属于一个语系语族,但语言不同,风俗也有所不同。石林民族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其中最隆重也最具石林地方特色的节日是火把节和密枝节。石林彝族各个支系的服饰众态纷呈,各有独特的个性,蕴涵着彝族人民的创造精神,主要有:撒尼服饰、黑彝服饰、阿细服饰。特色饮食主要有乳饼、石林卤腐、荞粑粑蘸蜂蜜、鸡肉稀饭、腌骨头参、包谷粑粑、野炊汤锅等。石林彝族的婚恋习俗别具风格,比如“玩小姑娘”和“玩小伙子”;具有石林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仪礼有视为生命之源的生殖崇拜“孕前求子”。彝族传统体育娱乐项目有摔跤、斗牛、斗羊、斗鸡、荡秋千、坐纺秋、打磨秋,摔跤、斗牛已成石林旅游的品牌。

2.2.1.3经济和产业:

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032万元,为年计划163600万元的103.3%,增10.1%。其中:第一产业49100万元,增5.57%;第二产业53034万元,增11.21%;第三产业66898万元,增12.43%。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 29.05:31.37:39.5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粮食、烤烟、畜牧业等产业快速发展,果蔬生产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实现绿色产业产值8523.86万元,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水利建设工程788件,总投资3169.7万元,扶贫工作成效明显,投入扶贫工程专项资金288万元,

2.1.1.4   城镇与交通

 石林交通区位得天独厚,是滇东北、滇东南及广西、贵州、广东等地区进入昆明的门户,也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入境我国的重要通道,国道324线、326线,昆(明)石(林)高速公路,昆(明)河(口)、曲(靖)石(林)高等级公路,南(宁)昆(明)铁路,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过境石林。未来三年,将建成石(林)蒙(自)高速公路,形成与现代化城市相匹配的四通八达交通网络,成为区域性的交通中心。

 20##年编制完成石林现代化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石林中路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石林旅游服务区中区和阿诗玛文化生态园开工建设,县城东城区市政道路和管网设施实现全面配套,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石林天奇医院、县人武部新营房建成投入使用,小宗土地建设全面开工。县城环城西路、石林中路立交桥至彩色喷泉段改造如期完成。城市绿化进一步加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6%。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取得阶段性成果,交通秩序、经营秩序、卫生保洁得到改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九石阿旅游专线石林段建设工程通过验收,西石一级公路石林段路基通车,石蒙高速公路石林段完成选线和踏勘,鹿平公路大可至平田段改造、石林中路扩建一期工程开工,改造修缮乡村公路107条179公里。县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启动了威黑水库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威黑水库二期防渗加固等重点工程竣工,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6万亩。县城电网改造与建设顺利推进,35千伏板桥变电站增容及石林景区、县城东城区、石林中路电缆工程相继建成。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做好22.35万亩的国家重点公益林防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2.2.1.5   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石林地区由于喀斯特地貌发育,生态环境脆弱。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植被,土壤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频发,土地资源遭到破坏。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

2.2.1.6   区域发展与协调

“33542”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石林资源、阿诗玛文化、交通区位三个优势,实施对外开放、科教兴县、城镇化发展三个战略,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以阿诗玛文化为龙头的文化产业,以加工业为龙头的新型工业,以粮烟果菜为龙头的种植业,以羊产业为龙头的畜牧业五个重点产业发展,实现旅游立县、粮烟稳县、工业富县、生态美县四个目标,逐步形成两个经济带??石林路城市经济带和九石阿旅游专线阿诗玛文化经济带。  

“12345”旅游国际化战略:以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为目标;实现单一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生态、科考、会展综合型旅游转变,国内名牌向国际名牌转变;构建三个旅游圈??以石林景区和石林古城为中心的核心旅游圈,以石林景区为中心带动长湖、大叠水、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八个景点发展的石林大旅游圈,以石林风景名胜区为中心辐射宜良九乡、陆良彩色沙林、泸西阿庐古洞、邱北普者黑和弥勒白龙洞的滇东南喀斯特精品旅游圈;实施品牌化、特色化、产业化、多元化四个战略;实现五个突破??在展现彝族撒尼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上实现新突破,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上实现新突破,在生态保护、园林建设和景区提升上实现新突破,在宣传营销上实现新突破。   

“一路三区”、“一河三片”石林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通过石林中路、石林旅游度假区、生态工业集中区、东(西)城区 “一路三区”建设,加速形成石林路城市经济带,加快城市发展步伐,逐步形成以巴江为绿色主轴的县城至石林片、北大村片、板桥片“一河三片”块状城市新格局,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撤县设市,建成旅游城市,20##年建成优秀旅游城市,2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

2.2.2  蒙自县

2.2.2.1   历史沿革

蒙自已有上万年人类繁衍活动史,2100多年建县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贲古县,属益州郡所辖24县之一。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改置蒙自县至今,隶属临安广西元江宣慰司临安路。明为蒙自县,隶属临安府,清初沿明制。中法战争(1883~1885年)结束后,光绪十三年(1887)10月,为适应对外通商需要,清廷与法国在北京签订《中法续议商务专条》,指定开广西龙州和云南蒙自为通商处所,蒙自成为中法之间的“约开商埠”。光绪十五年(1889),蒙自海关落成并正式开关。1958年10月20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1次会议决定:撤销蒙自县,将原蒙自县全部地区划归个旧市。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恢复原并入个旧市并撤销的蒙自县建制,其行政区域仍照原撤并前不变,蒙自县由个旧市领导。20##年7月11日,云南省政府滇南中心城市现场办公会研究决定,建设以蒙自为核心的个(旧)开(远)蒙(自)——滇南中心城市。20##年9月10日,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蒙自撤县改市。20##年1月1日起,官方对外称谓改为蒙自市。蒙自市辖7个镇、4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文澜镇、草坝镇、雨过铺镇、新安所镇、芷村镇、鸣鹫苗族镇、冷泉镇、期路白苗族乡、老寨苗族乡、水田乡、西北勒乡,共有13个居委会、83个行政村,县政府驻文澜镇。

2.2.2.2    人口与民族

全市总人口为417156人。11个乡镇人口分布如下:

(1)人口增长变化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年11月1日零时的34005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77105人,增长22.67%。平均每年增加7710.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06%。

(2)人口构成

性别构成:全市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中,男性为216229人,占总人口的51.83%;女性为200927人,占总人口的48.1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17上升为107.62。

年龄构成:全市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77887人,占总人口的18.67%;15-59岁人口为298963人,占总人口的71.67%;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0306人,占总人口的9.66%;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7133人,占总人口的6.50%。

民族构成:全市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7362人,占总人口的44.9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29794人,占总人口的55.09%。其中,彝族人口为110172人,占总人口的26.41%;苗族人口为61751人,占总人口的14.80%;壮族人口为43312人,占总人口的10.38%;哈尼族人口为6060人,占总人口的1.45%;回族人口为3750人,占总人口的0.90%,其余少数民族4749人,占总人口的1.14%。

蒙自市共有汉、彝、苗、壮、回等19种民族,各民族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情,如哈尼蘑菇房、彝族象形文字、哈尼长街宴等。

2.2.2.3   经济和产业:

蒙自是云南乃至大西南连接东盟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枢纽,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条件齐备,有着构建区域性国际大通道枢纽,通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形成区域性国际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和建设进出口加工业基地的便利条件。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亿元,比“九五”末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8.7%;人均GDP达7506元,提前五年实现了人均GDP比20##年翻一番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2029元,比上年增长10.5%;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3.3亿元、2.21亿元,年均增长24.7%、24.6%。一般预算收入2.15亿元,增长59.4%。“十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6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4.68倍。20##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合计66.49亿元,现金收、支合计200.7亿元,分别是20##年的3.3倍、3.35倍;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九五”末的35.7∶26.9∶37.4变为20##年的24∶35∶41。城市建城区达20平方公里,居滇南首位。蒙自县被评为20##年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跻身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行列,还相继被列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首批科技工作试点县和云南省县域文化建设试点县,成功协办了“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活动和“云南省第七届民运会”,成为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的主赛场之一,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县、云南省首批“平安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县、中国西部最具特色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

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60.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0.70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0.93亿元,增长15.2%,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26.50亿元,增长16.9%;建筑业增加值4.43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04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7.6︰51.0︰31.4。

2.2.2.4   城镇与交通

 近年来,蒙自县把城市规划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来抓,不断提升城市总体建设水平。通过城镇体系规划、道路路网规划、给排水规划、消防规划、防洪规划、绿地规划的编制,完成了若干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形成了较完备的规划体系。与此同时,该县以各项规划为指导,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以水、电、路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并以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小城(集)镇建设为一体,同步推进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城市体量得到了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基本搭建起了滇南中心城市蒙自核心区的框架。5年来,蒙自抓住机遇,全面推进城市“东拓南延”,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30多亿元,实施了天马路、银河路、环湖路、凤凰路、南二环、工业大道、人防工程、县级行政办公区、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森林公园等100多个城市建设项目,“六纵五横”的城市路网已经形成,城市承载功能不断完善,并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卫生县城”,城市资源优势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城镇化水平。

基础设施的改善,增强了经营城市的能力和产业培植的基础,县外人员纷纷到蒙自购房定居,外地商客源源不断地来到蒙自投资创业。城市建设带动了产业培植和发展,红河钢铁厂、蒙自矿冶公司在蒙自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农业龙头企业问津蒙自,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非公经济不断升温,招商引资热潮涌动。城市聚集效应不断增强,房地产、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蒙自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路建设完成石蒙高速、羊(街)鸡(街)高速和南部六条二级公路,初步实现公路由昆明至蒙自行程2.5小时内,全州边远县至州府行程3小时内的交通网络目标,满足支撑经济发展需要。并计划开建部分外围高等级公路和南部县市间连接的二级公路,实现全州北部地区高速化、全州高等级化的公路主干线建设目标。同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铁路建设重点推进"三纵三横"干线铁路建设,完成玉蒙铁路、蒙河铁路、云桂铁路建设的基础上,力争开工建设昆明至蒙自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实现昆明蒙自同城化。航空建设要建成蒙自军民合用机场(红河机场),初步建成立体交通网络,启动建水、弥勒、泸西、河口、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屏边9个小型通用(勤)机场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一批小型通用(勤)机场,提高抢险救灾能力。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通信邮政服务能力。

2.2.2.5   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等。

2.2.2.6    区域发展与协调:

 (1)个开蒙——滇南中心城市建设

  20##年9月,省政府批准了《个开蒙城市群规划》。州委、州政府提出了个开蒙——滇南中心城市建设要“做大蒙自、做强两市、围绕三海、建设四区”的发展思路。通过20年左右的建设发展,个开蒙城市总人口从现在的96.57万人发展到1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发展到130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81%。个开蒙城市群建设的基本原则为:以快速通道为基础,以工业聚集为支撑,以城市扩容提质为目标,以一体化建设为保障,建设百万人口的一流现代化城市。根据此原则,结合一大两强的发展构想,按产业类别大力实施城建环保、内外交通、能源和工业、水资源开发、现代农业、市场、教育文化、政法等方面的项目;实施好具有自然垄断性、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的基础设施和部分基础性工程、供排水、绿化等建设项目;实施好科教文卫事业及政府机关办公设施等项目。按照总体规划构想,实施好城市基础建设工程、滇南明珠工程、内联高速通道工程、红河工业园区建设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等十三项大工程。

 个开蒙城市群的社会经济意义:改善云南省城镇体系结构,增强云南省中心城市实力;实施昆河点轴开发,形成全省经济热点;适应一体化需要,建立对外开放门户;优化城市空间组合,推进区域整体发展。

(2) 昆河经济走廊:

 基本思路:一种以双边互动为基础,积极争取亚行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以昆明、河内两个大城市为依托,以滇越铁路、公路、红河航运等交通基础设施为纽带,以河口——老街、天保——清水河等口岸为枢纽,以海防港为出海口,以沿线中小城市为结点,利用双方资源结构的差异性、产业结构的层次性和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开展贸易和工业、农业、矿业、旅游业、通道服务业以及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沿交通干线为辐射带的优势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口岸体系和边境经济合作区,使资源和各种生产力要素通过跨国流动以达到最佳配置和获得较高利益,形成各显所长、优势互补、利益均沾、区域分工、共同发展的国际经济走廊。

 建设重点:铁路改造、公路建设、开辟水运和航运、发挥区位优势,建立“河口——老街”自由贸易区,加快口岸建设。

 优势产业和合作领域:矿业合作、农业和生物资源合作、旅游业合作、合作发展通道服务业、通过经济走廊促进双边贸易。

 作用和意义:

① 经济走廊的建设以交通基础设施为骨干,将消除滇越经贸合作中交通滞后的瓶颈制约,并把交通建设与发展区域内生产、投资、贸易等经济活动紧密联系结合起来,使双方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

② 经济走廊的建设将进一步拓宽滇越经济合作的领域,通过开展贸易和工业、农业、矿业、旅游业、通道服务业以及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形成各显所长、优势互补、利益均沾、区域分工、共同发展的大经贸格局。

③ 经济走廊的建立将形成区域性的比较优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④ 昆明——河内经济走廊还成为连接中国西南和东南亚、东亚的大陆桥,在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东亚的经济合作交往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3)红河州发展的空间布局——“一圈、两带、两片区”

“一圈”:滇南城市(个开蒙建)经济圈,这是云南省“十二五”规划的第二个城市经济圈,泛指都市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

“两带”:

“昆河经济产业带”:依托泛亚铁路东线昆明-河内-海防的经济产业带。该产业带是中越“两廊一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文经济产业带”:依托高速公路,云桂铁路向东延伸连接“两广”的经济产业带。该产业带是云南南部重要的经济走廊,是“泛珠”合作的重要纽带。

“两片区”:

“北部经济区”:以轻工、烟草、煤化、矿业开发加工、商贸物流、历史文化与休闲度假为主的北部经济区,包括个旧、开远、蒙自、建水、弥勒、泸西、石屏7县市。

“南部经济区”:以出口、边贸、生态农业与哈尼梯田文化、边境旅游为主的南部经济区,包括元阳、屏边、红河、绿春、金平、河口六县。

2.2.3 屏边县

2.2.3.1  人类活动历史

 屏边汉代属牂牁郡进桑县。明代属临安府,清代属开化府。民国2年(1913)设立靖边行政委员,民国22年(1933)建县时,改名为屏边县。1950年隶属蒙自专区,1957年隶属红河州。1958年设立屏边苗族自治县,1960年并入河口县,1962年又分置屏边、河口两县,仍隶属红河州。辖6乡1镇:玉屏镇、新现乡、和平乡、白河乡、白云乡、新华乡、湾塘乡,76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94个自然村,895个村民小组。屏边在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为国家担负过援越抗法、援越抗美等重大支前任务,经济发展缓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592个贫困县之一。

2.2.3.2   人口与民族

屏边县居住着苗、汉、彝、壮、瑶等民族,2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56154人,其中农业人口137863人。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大部分,是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全县常住人口为15.39万人。人口出生率7.79‰,死亡率5.18‰,人口自然增长率2.61‰。

2.2.3.3   经济和产业

2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3212万元,同比增长10.1%,比20##年的63708万元增长48.8%,年均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6136万元,同比增长0.5%,年均增长3.36%;第二产业完成39991万元,同比增长14.8%,年均增长8.12%;第三产业完成47085万元,同比增长12.9%,年均增长12.68%。完成财政总收入8873万元,比20##年的4994万元增长78%,年均增长12.18%;其中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23万元,比20##年的2533万元增长1.14倍,年均增长16.45%。完成财政总支出56781万元,比20##年的16499万元增长2.44倍,年均增长28.04%。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完成130669万元和59827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8.76%和19.99%。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期末的32:35:33调整为29:33:38。

2.2.3.4  城镇与交通

20##年,县境内公路达291条1846公里,自然村通路率达82.42%,比20##年末提高了23.22个百分点。全县共新建公路11条72.1公里,改造公路17条154.9公里,建设桥梁3座。全县境内有公路291条1846.3公里,其中国道1条43公里,省道3条117公里,县道12条263.7公里,乡道64条635.7公里,村道201条728.4公里,专用公路10条58.5公里。全县76个村委会全部通公路,并有20个通油路或弹石路,694个自然村已有572个通公路。五年来,共完成屏新公路、芷白公路、湾塘公路、新现乡过境路、白河乡政府过境线水泥路面改造和46个农村通达工程建设项目,新建白云新法、新现马卡至湾塘大冲、菲租至差冲、白云至团结、团结至浪桥等公路,建成那么果河大桥、人白公路湾塘大桥、湾塘五家大桥,启动大围山公路、花山场环形公路建设;新建和改造新华、白云、湾塘、白河客运站。

20##年,屏边县在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方面,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及排水管网工程的污水处理厂区主体工程施工;开工建设了屏边大道、县城供水改扩建工程、廉租住房建设、“香榭花园”住宅小区建设等;永和步行街、行政服务中心、玉屏旅游小镇建设等重点工程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十一五”期间,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城建策略,细数规划蓝图:完成了《屏边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工作。规划总面积60万平方米,规划功能分区为:商贸旅游区、生态旅游区、休闲度假区、度假生活区、生态居住区等五大功能区,融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商贸为一体。“十一五”时期,屏边县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城镇化水平达13.42%;人均日用水量达123升,供水普及率达96.65%;人均绿地面积达9.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15.2%;城市燃气普及率达55.8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40%,基本建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富有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生态旅游群落小山城。

2.2.3.5   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因发展生产的需要,以及当地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的薄弱,屏边县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因植被破坏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2.2.3.6   区域发展与协调:

(1)“十二五”期间,屏边县将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以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增收,扎实建基地、绿通道、推改革、促开发、严保护,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以上,实现林产值5亿元以上,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体系。针对环保型建设,该县将加快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项目的建设;继续推进七彩云南·绿色屏边保护行动;认真组织实施屏边县生态文明建设项目;通过加大对南溪河、新现河、那么果河、绿水河等出境河流的水污染综合防治,切实改善沿线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分批实施屏边县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切实解决饮用水水源难的问题

(2)“十二五”期间,屏边县将按旅游服务型、市场贸易型、资源开发型等各种特色的城镇发展方向,以现代化为导向,以规划为龙头,以要素聚集为基础,以产业开发为支撑,实施城镇化战略。到“十二五”末,将把县城建设成以旅游开发为主体、以地产资源加工为支撑、以山水园林为主要特色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生态旅游小镇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7.13%左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7平方公里,城区道路硬化率达到95%,供水普及率100%,排水设施覆盖率85%以上,绿化覆盖率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实现山水园林城市目标,电力、电讯、市场、停车场等设施基本配套。

(3)屏边县将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绿色经济强县、民族文化兴县、建设滇南中心城市‘后花园’”,以建设绿色生态县和山水园林城为中心,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两大重点,狠抓质量安全、城市管理和资金筹措三个关键,大力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县、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同时,突出城镇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乡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大建设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城镇新区,逐步改造旧城,实施科技兴业,优化生态园林,提升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努力把屏边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天然“氧吧”——山水园林城市。

2.2.4   河口县

2.2.4.1  人类历史活动

汉代属牂牁郡进桑县。明代为临安府王弄山长官司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设河口对汛督办公署。民国15年(1926)河口划为特别行政区, 1950年设河口市。1955年设立河口县,1958年设立河口瑶族自治县,1960年与屏边合并成立河口瑶族苗族自治县。1962年恢复河口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隶属红河州。1963年改河口瑶族自治县。20##年,全县辖2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河口镇、南溪镇、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桥头苗族壮族乡。

2.2.4.2  人口与民族

(1)人口增长:据第六次人口结果,全县总人口为104609人。全县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545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9158人,增长9.59%。平均每年增加915.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92%。

(2)人口结构

性别构成:全县人口中,男性为55436人,占总人口的52.99%;女性为49173人,占总人口的47.01%。总人口性别比由2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3.13下降为112.74。

年龄构成:全县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9600人,占总人口的18.74%;15-64岁的人口为78641人,占总人口的75.1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368人,占总人口的6.09%。

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为40195人,占总人口的38.4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4414人,占总人口的61.58%。其中,哈尼族人口为1575人,占总人口的1.51%;彝族人口为5062人,占总人口的4.84%;壮族人口为11967人,占总人口的11.44%;傣族人口为2315人,占总人口的2.21%;苗族人口为16282人,占总人口的15.56%;回族人口为132人,占总人口的0.13%;瑶族人口为24013人,占总人口的22.96%;拉祜族人口为14人,占总人口的0.01%。

2.2.4.3   经济发展

20##年全县GDP完成18.41亿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91年增长16.3倍,人均GDP1500元。其中:第一产业2.8亿元,第二产业4亿元,第三产业11.61亿元。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为:15.3∶21.8∶62.9财政总收入1.6亿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91年增长18倍,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91年增长107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7亿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91年增长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亿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91年增长3.3倍,农民人均纯入3436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91年增长8.1倍。

种植橡胶面积21万亩,香蕉16.8万亩,菠萝1.8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6.95亿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91年增长11倍。

目前,在河口开展对外贸易的外(边)贸企业达195家。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62.8亿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91年增长42倍,进出口货运量达164万吨,出入境人员达362.3万人次,出入境运输工具11.9万辆(列)次,两项指标排云南省口岸第二位。

紧紧围绕“加快旅游开发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在发展县域经济上增强新活力”的工作思路大力拓展旅游精品线路。开通了河口至越南老街、甘塘、富楼、沙巴、河内、海防、下龙湾、西贡等六条跨国旅游线路及中越跨境自驾车旅游。境内开通了河口至龙戈洞、沙坝热带植物园1至2日游,南溪河漂流、红河号游艇等项目。20##年共组织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43,8万人次,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91年增长93倍。旅游业总收入7.1亿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91年增长484.5倍

2.2.4.4  城镇发展与交通建设

(1)规划形成“一主一副三轴”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主”:指河口中心城区,县域发展中心。

“一副”:指南溪镇,县域发展副中心。

“三轴”:指沿沿南溪河、昆河铁路、S209马河线和S235零河线的城镇发展主轴,沿线有河口主城区、蚂蝗堡、南溪镇、南溪农场及老范寨;沿红河、昆河高速及G326二河线的城镇发展轴,沿线有河口主城区、坝洒组团及莲花滩;沿S209马河线的城镇发展轴,沿线有南溪镇、南溪农场及桥头。

(2)滇越铁路在我县境内有64公里;设有大树塘、老范寨、南溪、蚂蝗堡、山腰和河口等六个车站,铁路运输在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承担着整个河口县的运输任务,包括客货运输。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滇越铁路(“米轨”)不能满足发展需求;逐步由公路取代,现滇越铁路停开旅客列车,只承担着部份货物运输。全县公路里程1078.48公里。其中,国道82.3公里,省道109.4公里,县道294.18公里,乡道112.89公里,专用道150.76公里;村(社)公路328.95公里。公路技术等级为二级公路6.8公里,三级路239.3公里,四级路752.13公里,等外路80.25公里;路面里程情况为高级路面6.6公里,沥青路面积161公里,中级路面299.78公里(含弹石路面16.1公里),低级别路面611.1公里。

2.2.4.5   区域发展与协调

根据“以贸易富县、旅游兴县、热区开发稳县、对外开放活县、科教立县、招商引资强县为重点,加快河口国际口岸区建设,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建设和谐河口、平安河口、生态河口、魅力河口、活力河口迈出坚实步伐”的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各乡域地理、位置、文化、交通联系、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等基础上,按照突出特色、合理分工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对经济布局进行调整。

(1)产业空间布局

① 对外贸易区:主要为老城区至洞坪、槟榔寨至山腰范围,重点发展资源大贸、转口贸易、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

② 加工区:主要为南溪镇,加工发展的方向主要是依托当地农产品的初深加工;

③ 热区生物资源开发区:主要为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一线,主要发展以橡胶、香蕉等为主导产业的热区经济作物和加工原料基地;

④ 农业综合开发区:主要为桥头乡,重点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养殖业。

(2)农业区划布局

针对我县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土壤的分布存在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差异的特点,合理进行农业气候分区,将我县分为:低热河谷热作区,暖热下半山粮食、经济作物区,温暖中山林、农、牧区,温凉山区林业区。

(3)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为充分发挥口岸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形成“三层三区三圈”的总体格局。

① 县域三层:核心层、 紧密联系层、外围腹地层;

② 县域三区:南部综合发展区、西北旅游与热区开发区、东部边贸与旅游发展区;

③ 区域三圈:“河口-老街”城市口岸经济核心圈、“红河州-老街省”口岸经济紧密联系圈、河口与老街口岸外围腹地口岸经济辐射圈。

2.2.5   建水县

2.2.5.1  历史沿革

建水,历史悠久,曾称步头。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约在公元810年前后筑惠历城,明、清两朝为临安府所在地,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建水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建水,明清两代为临安府,是滇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和交通中心。

2.2.5.2  人口与民族

(1) 人口增长:全县总人口为 531456人。全县14个乡、镇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5137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7744人,增长 3.45 %。平均每年增加 1774 .4 人,年平均增长率为 0.3 %。

(2)人口结构

性别构成:全县14个乡、镇的人口中,男性为270618 人,占总人口的 50.92%;女性为260838 人,占总人口的 49.08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09下降为103.75 。 

年龄构成:全县14个乡、镇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 106623 人,占总人口的20.06 %;15-64岁的人口为 380195人,占总人口的 71.54%;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4638 人,占总人口的 8.40 %。

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为326004人,占总人口的61.34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205452人,占总人口的 38.66%。其中,哈尼族人口为 14431人,占总人口的2.72 %;彝族人口为 158428 人,占总人口的 29.81 %;壮族人口为 978人,占总人口的 0.18 %;傣族人口为7073 人,占总人口的1.33 %;苗族人口为8730 人,占总人口的1.64 %;回族人口为 14233人,占总人口的 2.68 %;瑶族人口为 274人,占总人口的 0.05 %;拉祜族人口为112人,占总人口的 0.02 %。

2.2.5.3      地方特色

(1)人文特色

建水,历史上文风盛行,古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元代初期创建文庙庙学,明朝以后又相继建学政考棚、州学、书院、府学等等,成为滇南最高学府。学风兴盛,文名鹊起。明清开科取士,有时云南一榜举人中,临安学士竟占半榜之多,故又有“临半榜”的美称。特色鲜明的民居是古城构成的主体之一。从哈尼族的草顶房、竹顶房,彝族、傣族的土平房到汉族的平瓦房,数量多,质量好,保存相当完整。集中于城区和西庄镇的汉族民居,以朱家花园和张家花园为典型代表。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汉族祭孔乐舞和洞经音乐,哈尼族“芒鼓舞”和“长街宴”,哈尼刀,彝族花灯和烟盒舞,苗族踩花山,以及傣族的生活方式、风谷习惯等等,民族风情浓郁。

(2)地理气候景观特色  

立体气候景观:在焕文山红河景区,有海拔最高的五老峰(2515米)和海拔最低的红河谷(209米),两地直线距离仅三十公里,高差达2306米,温差15℃左右。地形气候的变化,景观也变化万千,云海奇异多彩。汽车行驶仅一小时就能体验由热带、亚热带到温带的立体气候景观。   

地理特色:奇特的地下岩溶景观由燕子洞溶洞和颜洞地下溶洞奇观组成。燕子洞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著称于世;颜洞为徐霞客慕之数十年,曾足履其间,并留有游记的古溶洞。

(3)金临安茶苑

金临安茶苑位于滇南大观园——朱家花园的百年商号“朱恒泰”商铺旧址。茶苑内环境清新、古朴、典雅,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茶苑每晚举行建水民间小调、少数民族舞蹈表演、民族器乐演奏、功夫茶艺表演。也可按琴、棋、书、画爱好者及单位团体的要求,安排各类中小型聚会和茶话会。茶苑除让宾客品用各类名茶外,还为其提供丰富的建水土特食品和风味小吃。金临安茶苑是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碰撞的奇葩,置身其中,可令人感受到建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俗文化。

(4)孔子文化节

为“纪念先哲、弘扬文明”,全力把建水打造成红河州旅游龙头城市、滇南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建水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自20##年起将9月28日确定为建水孔子文化节。

三、专题报告

蒙自市城镇规模扩大对周边农村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随着“个开蒙建”城市群的建设,作为其核心的蒙自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这一过程给周边农村带来了深刻影响。

关键字:城市规模;失地农民;空间距离;农村

1    积极影响

1.1 城市对农村劳动人口的需求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城市生产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城市边缘的农民以及城市扩张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均有在城市中寻求工作的意愿。农村居民为了更好的供子女上学、支付必要的医疗费用以及其他的一些家庭开支,通常都会考虑到城市务工,以增加经济收入;而原本因城市扩张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其生活保障的稳定,必然要在城市寻求生存的机会。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就业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很大程度的提升,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的发展意味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够支付进城务工的农民更高的工资,促进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村闲散劳力涌入城市。城市与农村二者之间在劳动力上形成良好的弹性需求,农民闲时进城务工,参与城市生产建设活动,农忙时节回到农村务农。如此一来,农村大量的闲散劳动力得以利用,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也得以缓解;同时,也促进城市的发展。

1.2 交通条件改善,城乡空间距离拉近

  近年来,蒙自市处于城市建设的高峰期,城市规模的扩大对交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蒙自市抓住“个开蒙”城市群建设的契机,不断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交通网络的覆盖面积不断的扩大,道路的路面等级不断提高,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增强了地区间的通达度,城市与农村的空间距离不断拉近。随着公路的改善,城乡公交进一步开通,城乡客运一体化得到大力发展。交通环境的改变,使农民的出行意愿增强,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输入;交通的便捷使得农产品的运输成本降低,增加了农产品向城市的供应量,推动了农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铁路的建设对农村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铁路的加强建设,加强了区际间的联系,增加了本地农产品向区域外的输送能力,特别是“玉蒙铁路”、“滇越铁路”的建设,能够很好的促进蒙自石榴、枇杷等水果产业的发展。

1.3 城市新文化深入农村

城市的文化就其精华而言,与农村的文化相比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城市的扩张,使农村落后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而城市先进的文化逐渐扩展到农民心中,并为之接受,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素质的提高。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得以清除,城市中的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将扩大农民的视野,客观上推动了先进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方便政府相关政策的开展。无形中,农民的思想意识受城市文化感染,使其在看待子女受教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问题时更加理性,并且意识到知识和技术的作用,从而能够促进农民利用科学知识或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的能力。

1.4 推动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城市与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周围广大的农村与其在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城市规模扩大,使城市与农村的空间距离不断拉近,城市边缘地带不断向外推移,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促进了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农村经济因此受到城市外部经济影响而获得经济利益,在外部经济的作用下,极大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首先,城市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良好的生产条件以及发达的辅助行业(提供生产工具、运输等服务)。由于空间上的临近,城市的生产技术及管理理念传播到农村,促使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学会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从而节约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其次,因城乡交通的改善,农产品的运输距离缩短,农民进城采购生产设备的成本降低,而城市收购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也降低,农产品更容易销售到城市,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基于城市人口的需要,其农村居民的种植方向不在是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农产品,他们开始又普通农业向城郊农业过渡,经营的大田作物改为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产品的商品化率提高,开始与城市之间发生经常性稳定的经济往来。并且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促使专门的企业群体出现。

除此之外,城市先进的生产技术拓展到农村,对农业的现代化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农民通过在城市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回到农村采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既节约成本又能增加收入。蒙自市地理条件特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有着长足的意义。蒙自石榴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信誉,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形成一条完整的石榴产业链,更好的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1.5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辐射效应扩大

因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应的增多。随着城市与农村空间距离的拉近,交通条件的改善,农村居民能够更多的享受到城市带来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服务。因城市的扩张,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的学生被并入城市,转入到城市中学习。这样,农村的孩子就能从城市中学到新的思想,接触新的文化,充分享受城市的教育,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城市中的学校拥有全面的教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对孩子的学习以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帮助。同样,对于医疗方面亦是如此,农村居民可以方便的到城市看病、治疗,享受城市先进的医疗服务,有利于其自身的健康水平的提高。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对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城市周边农村的农民可以很方便的进入到城市的各种文化活动场所,接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同时,可以观看到城市中的各种公益活动,丰富其思想和视野,并在无形中受到感染。

2     消极影响

2.1 加剧农村生态环境压力

由于城市与农村空间上的临近,无形中农村成了城市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站。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城市在扩张过程中,由于规划管理上的缺陷,缺乏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大量的城市垃圾被直接运输到农村堆砌,并且堆积量逐年成倍增加。各种垃圾在受到一定自然因素的作用,衍生出许多有害物质,污染农村的土地、水源等,给农业生产及农民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农村很多地区成为垃圾填埋地,垃圾本身作为一种有害物质,如塑料等,很难被自然界微生物降解解,导致土壤资源的破坏,土壤质量下降。

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对农村地区水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城市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水中大量的有毒化学元素随之进入河流、湖泊。农村居民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被污染的水进行农田灌溉,致使农作物中有毒化学元素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对农村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其次,污水灌溉也间接地导致土壤污染。在污水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双重污染下,农民的饮用水安全遭受严重威胁。就比如说,蒙自市的长桥海,其接纳了蒙自市大部分的城市污水,如今湖水水质严重退化,直接影响到其周围农村的生产生活。

城市工厂搬迁至农村,对农村的环境造成污染。蒙自市在扩张过程中,原来处于城市边缘地区的工厂,因为城区扩建,影响城市环境而不得不向更为边缘的农村地区转移。由于环境监管的不力,迁至农村的工厂为了降低治污成本,直接向环境中排放工业三废,使农村地区的环境不断恶化,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害。比如说,红河钢铁厂的污水大量排入大屯海,使其水环境被破坏,影响周边农民的用水安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以及有害气体,随意排放,使农村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由于城市的扩张,许多城市边缘的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而不断减少,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以达到增加经济收入,农民加大了对农村周围土地资源的开发,不断开垦荒地,严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其次,农民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也加剧,农民掠夺式的开采使得野生动植物资源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

2.2      失地农民的社会生活保障

城市的迅速扩张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随之出现了失地农民这一边缘群体,他们既没有农民所具有的土地,也没有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各种社会保障。虽然政府在征用土地时,为其解决了住房问题,补偿了农民足够多的征地补助,保证了农民短期内的生活需求,实际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但是,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因此,失地农民的生活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有限,其在城市中对工作的竞争力处于明显的劣势,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方面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失农民逐渐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2.3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

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地区,人口成分比较复杂,治安管理的难度增加,社会治安问题日渐突出。由于这些边缘地区,多数地方正在施工建设,因此驻扎着大量的外来民工,难免会与当地居民产生摩擦纠纷。其次,城市边缘地带往往成为不法分子的集结地,对当地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伴随着蒙自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其对周边农村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只要控制好扩大的度,形成良好的规划体系,城市扩张的不利影响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东林.城市规模扩大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的影响[J].经济与法2011.08

[2] 黄惠民.关于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几点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10.06(262)

[3] 武文茹  ,祝士君.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对巴林左旗农村环保问题的调查分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7): 132~133

四、实习总结

更多相关推荐: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野外实习学院生姓名班级学号提交日期报告命科学与化学学院段明生07科学教育一班2720xx10620xx年5月25日1234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1.通过对实习区域人文地理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和分析,深化对人文地理各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通过对实习区域人文景观形成机制以及人地关系的探讨,初步掌握综合…

庐山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庐山野外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探矿者实习目的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2认识土壤的剖面地形分布规律及其野外观测技术3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并掌握其特征及形成的原因4认识常见地质现象和岩石并判别5认识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实习...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尧山地区地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第一部分序言一实习区域概况1地理位置石人山地区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尧山境内地处伏牛山东段东坡11211E11217E3317N3345N南临南召县西北连嵩...

区域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区域地理野外实习报告院系班级姓名导师日期目录一实习目的及行程介绍二区域简介1235月11日晴镇平石佛寺五道幢化山村1镇平石佛寺2五道幢3化山村5月12日晴荷花洞宛西制药西峡水泵厂1荷花洞2宛西制药3河南西峡汽车...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对峨眉山玄武岩柱状节理的认识系别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对峨眉山玄武岩柱状节理的认识一实习地点峨眉山龙门硐地质剖面保护点如图12图1龙门硐地质剖面保护点图2玄武岩柱状节理出露处二实习时间20xx...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1实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11目的自然地理学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同时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实习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3

2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聚宝盆之誉三各种地质作用地质作...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093姓名倪鹏学号20xx04026庐山概况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以南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耸立在播阳湖与长江之滨以雄奇险秀闻名享有...

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书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09级地理信息系统姓名yxw学号指导教师史老师苏老师张老师董老师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作为自然地理学课程...

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本科学生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专业地理科学年级2011级姓名李申建学号114130018指导教师左俊辉职称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xx年5月18日2一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本概况2一实习时间3二实习地...

野外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野外地理综合实习报告一综合实习概述此次滇西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提前查找了有关于此次实习的具体内容比如实习过程中的地貌与河流的名称位置及形成原因实习当地的少数民族的历史习俗服饰历法实习地的人口农村聚落的类型等野外工作...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