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论文 -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

时间:2024.4.27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

摘要:通过简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关注。本文对现阶段环境生态学研究领域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总结了现在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环境生态学研究方向。

关键词:环境问题 环境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 生物监测 生物净化 保护生态学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1]。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口的增加使得人类的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继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依赖环境到利用环境,再到改造环境,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环境问题分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人类向自然环境过度排放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有毒物质污染等,另一类是因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而引起的生态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缺乏等。

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社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时,人类采取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并没有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正常功能,因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不严重,没有危害到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处于工业文明阶段时,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强。例如18世纪后半叶开始,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污水、废气、废渣,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环境污染,但当时的环境污染还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高度注意和重视。19世纪30年代以后,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生态破坏,原因是大规模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其自净能力和恢复能力。此外与大工业相伴而来的都市化、工业化、城市化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从20世纪30年代的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开始,震惊世界的环境八害事件相继发生,人类安全受到了威胁,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

到了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如19xx年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写的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造成的生态破坏。19xx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认识到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70年代下半期以后,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再仅仅是排放污染物所引起的人类健康问题,还包括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以及维持人类生存的资源问题[2]。人类针对复杂的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基础,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呼吁人们改弃传统的高消费、高增涨、高污染的生产方式,采用清洁生产、生态养殖的生产方式[3]。

目前困扰中国环境的十大问题分别是:

1, 大气污染问题

2, 水环境污染问题

3, 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

4, 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 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xx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 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xx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xx年后年年断流,19xx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xx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 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 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于20xx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10,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二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

环境生态学,是指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结合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与受人干预的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科学。从学科发展上看,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它由生态学分支而来,但同时又不同于生态学。从学科体系上看,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但按现代生态学的学科划分,它又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环境生态学是个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1、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污染的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以生物为主)的影响。它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污染的环境两者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对立与统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物质的循环与代谢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支配这些规律的内在机理。生命系统与人为干预的环境系统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各级水平,所以,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生物的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基本规律,也包括从微观上研究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生物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产生的毒害作用及其机理。环境生态学研究重点是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

2、环境生态学的研究目的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目的是指导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任务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和体系尚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3)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4)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5)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三、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生态学、环境学、环境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它们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关心。环境生态学作为环境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及其发展趋势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总体上来说,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技术,在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环境污染的净化和治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控制环境污染,由污染治理转向污染控制,由后治理转向先预防,以“清洁生产”代替 “末端治理”。例如在一些反应过程中采用高效率、无污染的生物酶制剂代替化学催化剂,提高反应效率,减少副产品对环境的压力和污染。目前的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毒理学的研究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有毒物质的转移途径,以及有毒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生态毒理学是由化学、生态学和毒理学等学科交叉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化学品毒性生物测试得到快速发展,建立了生物个体、种群的毒性试验标准。70年代后期发展的群落效应研究应用了微宇宙法研究了化学品在环境的迁移、转化、降解和归宿。80年代运用发光菌对污染物标记的方法将污染物的生物监测推向了标准化和商品化。目前又发展了分子生态毒理学或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其特点是采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污染物及代谢产物与细胞内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的相互作用,找出作用的靶位或靶分子,并揭示其作用原理,从而对在个体、种群、生态系统

水平上的影响作出预报。总之,环境生物学正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在宏观领域主要研究对象已经由个体、种群和群落转移到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在微观领域,则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生理学等生物学方法和技术,研究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与生物大分子及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生物遗传和代谢的关系,揭示其作用原理,从而对在个体、种群、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影响作出预报。

2、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

环境污染的净化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其中生物方法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污染处理方法。目前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开发各种具有高生物浓度、高传质速度的反应器,以及高负荷条件下的运转方式。②将好氧与厌氧过程在同一反应器中进行,明显改进生物去除难降解物质和氮、磷营养物质的能力,提高生物去除污染物的能力。③微生物的悬浮生长和附着生长相结合,以维持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④研究开发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难降解物质、氮磷营养物质等能有效去除的新工艺和新方法。

3、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

环境生物技术是指应用于认识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主要涉及到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以及环境污染的净化、处理过程中的生物学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即包括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生物技术和环境污染净化与处理的生物技术。

①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的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在环境中低浓度污染和沉积物中污染物的研究方面,除了继续根据具有指示种、耐污种、敏感种特点的生物来监测环境质量的变化外,还可以针对一些生物对环境污染很敏感的现象,因此可以利用生物传感器监测其形态指标、行为指标、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等的变化,为发现污染起到警报作用。目前,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已向微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②环境污染净化和受损环境修复的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学工程和发酵工程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使之能够适应各种被污染的环境,并以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将污染物进行分解和转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此外,自50年代开始研究的生态工程,如污水稳定塘处理、土地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和技术在环境污染处理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对土地、湿地、湖泊、河流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与重建。

4、保护生态学

保护生态学包括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自然保护生物学目前已经由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发展到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在自然保护技术和措施方面,已经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发展到生物圈保护区的建立。而恢复生态学则研究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物种进入和生长及群落聚集过程的限制因子、群落结构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制定生态系统的恢复方案。

四、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方向

1. 从静态的结构研究到动态的功能研究;

2. 从描述现状的定性研究到预报未来的定量研究;

3. 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

4. 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5. 生物学与地理,化学,物理和数学互相渗透;

6. 运用自动化测试,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等现代化实验手段;

7. 开展国际协作;

8. 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区别;

9. 以人为中心来探讨其生活环境的科学 ;

10. 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1. 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原理,规律及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

保护对策的科学。

[参考文献]

[1]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

[2] 王徽.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J].地质与勘探,2001,37(5):67-70.

[3] 刘传祥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2):3-7.

[4]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5] 金岚.环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


第二篇:环境生态学论文终稿


环境生态学论文终稿

题 目 浅谈朱仙庄镇农作物秸秆和煤矸石现

状及其资源化利用

姓 名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浅谈朱仙庄镇农作物秸秆和煤矸石现状及其资源化利用

摘要:秸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近年来,农作物秸秆已成为广大农村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如何合理利用这些秸秆,防止秸秆焚烧,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的一个大问题。本文以宿州市朱仙庄镇为例,分析当前主要农作物秸秆的污染现状.简述当前几种普遍的秸秆处理技术模式,并根据宿州市朱仙庄本地特点,探讨利用煤矸石和作物秸秆研制含硅有机复合肥的秸秆资源化新模式。

[关键词]秸秆;煤矸石;现状;含硅有机复合肥

Abstract: The straw is a by-product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owever, it is also the fourth largest energy in the world after coal, oil and natural gas energy today. In recent years, crop straw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pollution in the vast rural areas. How to use the straw reasonably, preventing the straw burning, and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big problems. In this paper, I will take Zhuxianzhuang Town of Suzhou City as exampl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ollution status of the main crop straws. First of all, I will summarized several common straw treatment technology models briefly, then to investigate the new mode of develop Silico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in use of coal gangue and crop straw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zhuxianzhuang.

Key words: straw; coal gangue; current situation; Silico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1.农村农作物秸秆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特点是粗纤维含量高(30%-40%),并含有木质素等。

2.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我国农作物秸秆的年产量约7亿t,其中42%用于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30%用作燃料,8%用作加工业原材料,20%未被利用。秸秆直接还田利用效果较差;秸秆过腹还田中,畜禽对秸秆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6%左右,而且氨化处理后氮源损失较多达70%左右,秸秆用作燃料直接燃烧,热量利用不充分,而秸秆气化技术尚不成熟,且成本较高;不能被利用的秸秆则随意堆放,占用大量土地并

成为火灾隐患;中国常年燃烧的秸秆量约为5x10^7-7x10^7t,占秸秆产生总量的10%一15%。

3.农作物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认识问题

部分群众对秸秆利用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和环境意识不强。尽管政府三令五申甚至采取补贴等措施,但由于多数农民看问题仅从眼前的利益出发,加之收获秸秆和劳动成本不成比例的现实,仍有日渐增多的农民焚烧秸秆。

3.2.出路问题

随着农业的连年丰收,秸秆积存成为困扰。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富裕,“三柴”问题得以解决;粮食充裕解决了畜禽饲料的问题;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市场供应的充足,解决了肥料投入的问题;小造纸厂的关闭,使秸秆的工业用量减少。农村燃料,肥料,饲料问题的解决和原料出路的不畅,使得秸秆传统利用方式的消亡。老出路断了,新的出路尚未拓开!

3.3.技术问题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服务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尚不成熟和稳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技术骨干较少。

3.4.资金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资金的投入,目前,许多相关技术还停留在成果库里,不能很好的推广。大部分农户在对秸秆还田时出于手中资金紧张而不愿投资。企业也由于流动资金少不能扩大规模,直接缩减了秸秆有效利用的数量和质量!

4.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化利用模式

我们可以把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归纳为“4F”路线:即fertilizer (秸秆肥料利用与加工)、Fodder(秸秆饲料利用与加工)、Fuel(秸秆燃料利用与加工)、Feed Stock(秸秆的工副业利用与加工)。

4.1. Fertilizer(秸秆肥料利用)

农作物秸秆的肥料特性表现在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经测定,将500 kg农作物秸秆还田,就相当于给土壤施入标准肥50 kg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提高0.03%左右,使土壤的容重减少,透水性、透气性、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并且土壤的团粒结构发生变化,保持疏松状态,有效缓解土壤易板结。不仅增加了土壤肥力,又可保护湖泊水体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通过秸秆还田技术,使农民将秸秆“废物成宝"。

4.2 Fodder(秸秆饲料利用)

秸秆作为饲料饲喂牲畜是实现秸秆过腹还田的自然途径,经过精细加工处理,制作成高营养牲畜饲料,发展畜牧业,因此过腹还田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一条很好途径。

4.3 Fuel(秸秆燃料利用)

碳在农作物秸秆纤维中占绝大部分,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等秸秆的含碳量在4 0%以上。按每立方米燃气替代0.25kg标煤计算,每年每户用气2190 m3,就可替代547.5kg标煤,200户一年可减少的标煤消耗量近109.5吨标煤。

4.4 Feed Stock(秸秆的工副业利用)

农作物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大部分组成,以纤维素、半纤维素为主,其次为木质素、蛋白质、氨基酸、树酯等。在工副业利用方面农作物秸

秆可谓全身是宝,有多种途径:

(1)可以利用热力、机械以及催化剂的作用,将秸秆中的纤维与其它细胞分离而得草浆用于造纸造板。

(2)以农作物秸秆中的纤维作为原料,加工汽车内装饰件、纤维密度板、植物地膜等产品。

(3)以农作物秸秆这一天然材料作为餐饮具、包装材料、育苗钵等

(4)编织秸秆工艺品,如笼头、扫帚等。

(5)利用秸秆中的纤维和木质作填充材料,可用作建材材料,如各种纤维板、轻体隔墙板、浮雕等,其外形美观,质轻并具有较好的耐压强度。

(6)秸秆用作发电,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更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煤矸石的性质和组成

化学成分是评价煤矸石的性质,并决定其工业用途的一项重要指标。煤矸石是由无机质和少量有机质组成的混合物。

无机质中主要包括矿物质和水。构成矿物质成分的元素多达数十种之多,一般以硅、铝为主要成分,另外还有数量不等的Fe203,Cao, MgO,S03,K2O,Na2O,P2O5等无机物,以及微量的稀有金属(如铁、钒、钻等)。其中Si02和AL2O3、一般波动于40-60%和15-30%之间(砂岩煤矸石的Si02含量可达70%,铝质岩矸石Al2O3含量可达40%以上)。Cao和Fe203的含量波动大。所含碱金属中,一般钾的含量大于钠。

煤矸石中的有机质随含煤量的增高而增高,它主要包括碳、氢、氧、氮、硫等。碳是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氢也是有机质组成中的重要元素。煤矸石中的硫分为有机硫和无机硫两部分,有机硫是成煤植物带来的硫,分布均匀,较难分离出:无机硫主要以硫化物(FeS2)或硫酸盐 (CaSO4〃2H2O, FeSO4〃7H2O)的形式存在。

6.煤矸石对环境的影响

(l)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通常情况下煤矸石多露天堆放,很容易形成扬尘。由于煤矸石多年堆放,表层风化严重,会形成粉尘颗粒,在风力作用下颗粒就会飞起并悬浮在大气中。粉尘中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如,Hg,Cd,Cr,Cu,As,Mn,Zn,Al等,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煤矸石在高压氧化的条件下会发生自燃,释放出CO,S02,CO2,H2S,Nox和CmHn(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漂浮在矸石山上空,将严重地污染矿区及其周围的大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煤矸石的自燃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对周围的大气环境、生态环境危害很大。

(2)对矿区水资源的污染

煤矸石对水体的污染,按成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污染,另一种是化学污染。煤矸石中的硫化矿物等与水和大气可发生氧化反应,并从煤矸石山渗流出混合盐类的水溶液,产生酸继续与其他成分反应生成各种硫酸盐,被渗流水携带到地表水体中的酸,实际上是酸性盐的水解产物。另外,矸石中可能含有其他微量重金属元素。如Pb、Cd、Hg、As等,这些元素为有毒重金属元素。煤矸石在露天堆放过程中,经受风吹、日晒和雨淋等风化剥蚀作用。有毒重金属元素可能通过雨水淋溶进人地表水域或浅层地下水,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污染。被污染的水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食物链进入并危及整个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体健康。

(3)对土壤的损害

煤矸石中含有的多种非中性物质以及微量重金属等,通过淋溶、扬尘等方式进入土壤,再通过径流、渗透等方式在土壤中扩散。造成一定区域内土壤酸、碱性的明显改变,破坏植被适宜生长的环境,造成大量植物枯死,短期内很难恢复。另外,矸石中的重金属元素通过融解渗透作用等进入土壤并长期聚集,将破坏土壤中重金属的平衡关系,破坏土壤的养分,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系统危及人体健康。

(4)对矿区景观的破坏

长期堆积的煤矸石的酸性通常都比较高,很多植物难以生长,以致植物多表现为黑灰色或黑褐色。煤矸石尘埃四处飘落,使附近的建筑物、植被等都失去了本身的色彩,以致矿区环境极不雅观。尘埃也降低了空气的清洁度和地面的光照度,使矿区空气浑浊不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

6.煤矸石在农业中的开发与利用

(l)煤矸石生产有机复合肥料

与其它肥料相比,煤矸石有机复合肥有如下特点。

a)生产加工简单,原料易选易得,建厂投资省,回收周期短,能做到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产品可多样化,成本低廉。

b)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并有较大的吸收容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而且能使农作物的品质有所改善。

c)煤矸石有机复合肥属于长效肥,随着颗粒的风化,其中养分陆续析出,在2-3年内均有肥效。

d)煤矸石有机复合肥施用后,可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和腐植酸的含量。同时由于氮菌的大量繁殖,还使土壤的固氮能力大大增强。

(2)煤矸石微生物肥料

又称菌肥。目前,国内微生物肥料的年产量在30万t左右,主要以固氮菌肥,磷肥、钾细菌肥为主,与其它肥料相比,煤矸石微生物肥料有以下特点。

a)制作工艺简单,耗能低,投资只有同等规模化肥厂的10%左右,耗能也相当于同等规模化肥厂的5%-10%。整个生产过程不排渣,进厂的是煤矸石等废品,出厂的是成品肥料。

b)它是一种广谱性的微生物肥料。在中国从寒温带地区的黑龙江省到亚热带地区的海南省,从山东半岛到黄土高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网。从粮、棉、油到果树、蔬菜、烤烟、茶叶、甘庶、甜菜还有各种花草、林木,施用后都有奇持的效用。

7.硅肥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硅肥现被国际土壤学界确认为继氮、磷、钾之后的第四大元素肥料。对农作物的增产有着异常神奇的效果,不仅可以使农作物大幅度增产,而且还可以明显改善农作物品质,从而改变农作物“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局面。

我国存在大面积的缺硅土地,农业生产需要硅肥。我国缺硅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0%以上。若在全国推广,按每亩施用硅肥50kg计算,我国农业生产每年需要硅肥3500-5000万吨。

8.结合朱仙庄本地特点探讨利用煤矸石和作物秸秆矸制含硅有机复合肥的秸秆资源化新模式及其重要意义

朱仙庄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之一,秸秆资源非常丰富。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产量大、分布广,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其含氮、磷、钾、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0.3%、10%、45%。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秸秆已不是主要燃料。而因农业保持持续稳产、高产,农作物秸秆总量在逐年增加,但其综合利用滞后,使得秸秆相对过剩。农民为抢农时不得不就地燃

烧秸秆。首先,大量的秸秆在农地里露天焚烧直接造成土壤矿化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空气中总悬浮颗粒数明显升高,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中含有大量的SO2,CO,CO2等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很大危害!其次燃烧产生的烟气则影响空气能见度致使交通事故频发等社会问题。并且,秸秆露天焚烧导致火灾事故频频发生。据报道,朱仙庄镇每年因为燃烧秸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之多!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岩石,约占煤炭产量的15%左右。朱仙庄镇煤矿每年产出大量煤矸石而不能够有效利用,在长期露天堆积后.往往发生自燃并排放出大量的CO、CO2、S02、H2S等有害气体.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煤矸石的农用具有投资少、用量大、需求平稳、潜力大等特点,是符合当地特点的重要综合利用途径。

如果将这些煤矸石和农作物秸秆研制含硅有机复合肥,在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也有很大意义。

根据农作物秸秆的现状,将这些富含能量和养分的秸秆类有机固体废物制成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是实现“以碳蓄持化肥氮和以碳减少化肥氮的损失”这一战略思想行之有效的技术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张雪松,朱建良.秸秆的利用与深加工

2.马俊龙.创新秸秆利用技术的研究

3.孙洪宾.学位论文《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和作物秸秆矸制含硅有机复合肥》(2008-5)

4.张晓云,刘东玉.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分析

5. 李智兰.煤矸石综合利用.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6. 胡工,向群.煤矸石综合利用现状及有效途径.粉煤灰综合利用

7. 张晋霞,叶璀玲,杨建国.煤矸石对环境的危害及其综合利用

8. 张平萍,孙传敏.我国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9.文忠和,卢清兰.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

10.马俊龙.创新秸秆利用技术的研究

11.张荣成,李秀金.作物秸秆能源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12.冯元琦.硅肥应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新肥种

13.李宗强.《秸秆湿式氧化技术实验矸究》(2011-5-28)

14. 樊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更多相关推荐:
生物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农业生态系统是以种植业为主题以农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组合,按照人们经济发展的莆求所构成的人工碱半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水平和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与农业害虫发生的关系及其…

生物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

生物毕业论文范文

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摘要农业生态系统是以种植业为主题以农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组合按照人们经济发展的莆求所构成的人工碱半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水平和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与农业害虫发生的...

生物论文范文

展示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的课堂设计内容摘要随着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创建新型课堂模式是大家期盼的下面是结合新的教学思想创设的一节课堂设计这是一节...

生物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硒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地上部生长的调节作用学院系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园艺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一一年三月十二日

生物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与发表

龙源期刊网cn生物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作者付立波寇正勇韩国军来源现代交际20xx年第05期生物学专业包括动物植物生物学和生理学等其学位是授予个人的一种学术称号凡申请学位的人必须写学位论文通过答辩成绩合格者...

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1.3试验设计采用显著性检验,将24窝(1~6日龄)仔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8窝仔猪,根据其治愈率、死亡率、末愈率来说明复方药物对仔猪黄白痢的作用。1.4饲养管理将试验仔猪饲养于相邻的产仔房中,采用自然光照,参照…

物理学论文范文

浅谈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结合的探索与思考文章整理编辑本文仅供参考学习如发现文章有遗漏缺失部分敬请来询工作QQ1548927986更多论文写作期刊发表辅导欢迎咨询论文关键词物理学科农业学科学科交叉物理农业人才培养论...

初中生物小论文范文1

初中生物小论文范文1树干为什么是圆的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树干的形态都近似圆的空圆锥状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有关资...

生物技术专业综述性毕业论文范文

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编号: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米蛋白的研究进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技术年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2)引言(3)1大米蛋白的组成与结…

生物实验论文

打造有效的农村教学生物实验课堂要想提高生物课堂的效果很明显离不开生物学实验的探究都知道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

20xx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册模板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X专业年级XXXXXXXXXXXXXX组别第X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名称实验日期20XXXXXX合作者评分XXX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地点指导...

生物学论文(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