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 科学史

时间:2024.5.13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 1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施莱登和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结构统一性。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析出来,化学分析其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7、19xx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8、罗伯特森:19xx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9、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10、斯帕兰札尼:意大利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2、李比希:德国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3、毕希纳:德国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4、萨姆纳:美国化学家。19xx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xx年诺贝尔化学奖。

15、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6、普里斯特利:英国科学家,1771年,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是,他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也不知道更新的是什么气体。

17、英格豪斯:荷兰科学家,1779年,做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8、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9、梅耶:德国科学家,1845年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20、萨克斯:德国科学家,1864年,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21、恩格尔曼: 美国科学家,1880年,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释放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2、鲁宾和卡门:美国科学家,20世纪30年代,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3、卡尔文:美国人,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用14C标记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追踪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了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1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 2

必修二

一、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孟德尔并没有发现基因、染色体...)。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P2-12)

2、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xx年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概念。(P12)

3、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减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即预言了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P16)

4、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19xx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方法:类比推理)P28

5、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即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方法:假说演绎法),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P28)

6、道尔顿: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P33)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格里菲思:19xx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体内转化实验) (P43)

8、艾弗里:19xx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该实验也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体外转化实验)P44

9、赫尔希和蔡斯:19xx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同位素标记实验 32P 35S) P45

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10、沃森和克里克:19xx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19xx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同位素标记法 密度梯度离心)

11、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四、进化:

12、拉马克: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13、达尔文: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 3、遗传和变异 (生物进化的动力与基本)4、适者生存。

2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 3

必修三

一、内环境与稳态

34、贝尔纳:法国人,生理学家。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是生命能独立和自由存在的首要条件;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35、坎农:美国人,生理学家。19xx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6、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三者具有共同的“语言”-信号分子)。

二、动物激素的调节

37、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8、斯他林:英国人,生理学家。19xx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

39、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和他的学生们在消化腺的神经调节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曾认为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发射,后重复了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结果与斯他林一样。他感慨“很明显,我们失去了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

40、肯德尔,美国学者,从3t新鲜的动物甲状腺中才提取出0.23g的甲状腺激素。

三、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41、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植物的向光性,并以此设计实验,提出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为胚芽鞘向光生长。

42、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19xx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3、拜尔: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19xx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4、温特: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19xx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5、19xx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

46、19xx年,科学家发现水稻感染赤霉菌后,会出现植物疯长的现象,成为恶苗病。19xx年,科学家从培养基滤液中分离出致使水稻患恶苗病的物质,称之为赤霉素(简称GA)。此后又陆续发现了细胞分裂素等其他植物激素。

47、近20年来,科学家还发现了植物体内的一些天然物质也在调节生长发育过程,如油菜素(甾体类化合物)。

四、种群与生态系统

48、马世骏:我国生态学家。19xx年开始从事解决蝗灾问题,解决了我国千百年来不能根治的蝗灾问题,后来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生态工程”以及“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新的观点。

49、高斯:生态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50、林德曼:美国人,生态学家。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3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

4

选修三

一、基因工程(P2-3)

1、19xx年艾弗里等人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不仅证明了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还证明了DNA可以从一种生物个体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个体。

2、19xx年,沃森、克里克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19xx年,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实验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机理。随后确立中心法则。 4、19xx年,霍拉纳实验证实经过尼伦贝格等科学家提出的遗传密码的存在。

5、19xx年,罗思和赫林斯基发现细菌拟核外的质粒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能在细菌细胞间转移。

6、19xx年,阿尔伯、内森斯、史密斯等在细菌中发现第一个限制酶。之后相继发现了多种限制酶和连接酶,以及逆转录酶。

7、19xx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伯格第一次重组DNA分子获得成功。 8、19xx年,科恩和博耶合作,将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的DNA片段与大肠杆菌的质粒进行重组,再把重组的DNA转入大肠杆菌,成功转录出mRNA

9、19xx年,穆里斯等人发明了PCR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

PCR技术成熟的“临门一脚”,则是中国科学家钱嘉韵完成的,是她发现并分离了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二、细胞工程(P32) 1、19xx年,德国哈伯兰特提出细胞全能性的理论。

2、19xx年,美国科学家哈里森用一滴淋巴液培养了蝌蚪的神经元,开创了动物细胞培养的先河。

3、20世纪60年代,我国童第周开展了鱼类的细胞核移植工作,还把黑斑蛙红细胞的细胞核转移到同种的去核的卵中,得到蝌蚪。 4、19xx年,美国怀特用烟草茎段培养出烟草植株。

5、19xx年,斯图尔德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组织培养,再次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6、19xx年,英国科学家米尔斯坦和科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xx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19xx年,英国科学家韦尔穆特等人培育出克隆绵羊“多莉”。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三、胚胎工程的建立:(P60)

1、19xx年,美籍华人生殖学家张明觉和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奥斯汀揭示了精子获能的机理,改进了卵细胞体外培养的条件。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4


第二篇: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

P11必修1 1665年,英国 虎克 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 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 19世纪30年代, 德国 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建立了细胞学说。。内内容容自自己己背背 P11 1858年,德国 魏尔肖 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P65 19世纪末 欧文顿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 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 实验材料:红细胞 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 19xx年,罗伯特森 电镜下 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 19xx年,科学家 方法;荧光标记法 结论: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 19xx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 美国 萨姆纳 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 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 20世纪80年代,美国 切赫和奥特曼发现 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 1771年, 英国 普利斯特利 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 1779年,荷兰 英格豪斯 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 1845年,德国 梅耶 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 1864年,德国 植物萨克斯 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 19xx年,美国 鲁宾和卡门 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实验: 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 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 20世纪40年代,美国 卡尔文 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标记14

CO2) 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 14144 C1 C6(卡尔文循环) P100 1880年,美国 恩格尔曼 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 暗反应过程 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P10 1865年,孟德尔 澳国人 实验:豌豆杂交实验 方法:假说—演绎法 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P书无 摩尔根 实验:果蝇杂交实验 提出:遗传的第三大定律: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 P12 19xx年,丹麦约翰逊 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基因型的概念 P27 19xx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 方法:类比推理法 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P28 美国 摩尔根 方法:假说—演绎法 实验:白眼雄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 摩尔根第一个把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眼色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后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P42 19xx年,英国 格里菲斯 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方法:对照 结论:杀死的S菌具有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使R菌转化为有毒 的S菌。 P43 19xx年 美国 艾弗里及其同事 方法:把DNA 蛋白质 多糖等分开单独地直接的观察各自的作用。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P44 19xx年,赫尔希和蔡斯 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P47 19xx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P 33 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 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P110 法国 拉马克 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遗传 P111 19世纪英国 达尔文 《物种起源》为划时代的著作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P8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P8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 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P9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

P11必修1 1665年,英国 虎克 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 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 19世纪30年代, 德国 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建立了细胞学说。。内内容容自自己己背背 P11 1858年,德国 魏尔肖 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P65 19世纪末 欧文顿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 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 实验材料:红细胞 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 19xx年,罗伯特森 电镜下 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 19xx年,科学家 方法;荧光标记法 结论: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 19xx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 美国 萨姆纳 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 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 20世纪80年代,美国 切赫和奥特曼发现 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 1771年, 英国 普利斯特利 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 1779年,荷兰 英格豪斯 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 1845年,德国 梅耶 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 1864年,德国 植物萨克斯 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 19xx年,美国 鲁宾和卡门 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实验: 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

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 20世纪40年代,美国 卡尔文 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标记14CO2)

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 1414 C1 4C6(卡尔文循环)

P100 1880年,美国 恩格尔曼 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 暗反应过程

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P10 1865年,孟德尔 澳国人 实验:豌豆杂交实验 方法:假说—演绎法

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P书无 摩尔根 实验:果蝇杂交实验 提出:遗传的第三大定律: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 P12 19xx年,丹麦约翰逊 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基因型的概念 P27 19xx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 方法:类比推理法 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P28 美国 摩尔根 方法:假说—演绎法 实验:白眼雄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

摩尔根第一个把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眼色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

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后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P42 19xx年,英国 格里菲斯 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方法:对照

结论:杀死的S菌具有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使R菌转化为有毒 的S菌。

P43 19xx年 美国 艾弗里及其同事 方法:把DNA 蛋白质 多糖等分开单独地直接的观察各自的作

用。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P44 19xx年,赫尔希和蔡斯 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P47 19xx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P 33 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

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P110 法国 拉马克 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遗传 P111 19世纪英国 达尔文 《物种起源》为划时代的著作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P8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P8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

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P9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一、细胞学说: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比夏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罗伯特·虎克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涵盖必修一至必修三书上出现的所有生物学史内容,包括正文和资料分析。)细胞学说:维萨里比利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比夏法国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虎克英国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贡献总结)

高中生物史必修一必修2必修3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同学们对年代可不做了解,主要掌握科学家以及对应的成就,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发展史为依据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xx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整理版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1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小室组成称之为细胞2用自制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精确的描述3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4维尔肖在前人研究基...

高中必修一生物学史总结

必修一生物学史总结德施旺施莱登细胞学说比维萨里人体构造法比夏器官由组织构成英虎克发现命名细胞荷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意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动植物的微细结构德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美克芬德比德迪夫罗帕拉德罗...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P11必修1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P10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内内容容自自己己背背P11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必修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3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4维尔肖前人的基...

高中生物学习中《科学发展史》集锦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集锦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要重视科学发展史1组织构成2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显微镜观察了木栓组织死细胞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

高中生物学史(天津卷重点已标出)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必修1第1章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