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沉与浮》

时间:2024.5.8

大班科学《沉与浮》

大班科学《沉与浮》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对其分类。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沉浮实验的乐趣,萌发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组半盆清水、两个盒子,盒子分别贴有“↑”、“ “↓”的符号。2、 钥匙、小木块、玻璃弹珠、回形针、泡沫板、海绵、橡皮泥等小物品每桌若干。3、鸡蛋、烧杯人手一个,实验每桌一盘。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小客人,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出示钥匙等小物品,请幼儿说出是些什么。

二、初步探索活动:

1、师:“今天我们要和这些小客人做一个玩水的游戏。看看这些小客人到水里后会怎么样。你们先猜猜看,他们到水里后会发生什么?”(幼儿回答)

2、“有的小朋友说他们会沉到水底,有的说会浮在水面,是这样吗?老师也不清楚,那就请小朋友每人选一样东西放到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然后把你看到的结果告诉老师。

3、幼儿做实验,教师指导。

4、幼儿讲述操作的结果。鼓励幼儿:“小朋友真棒!我们实验的结果和刚才想的是一样的。有的小客人到水里会浮起来,有的小客人会沉到水底。”

5、沉浮物体分类。

师:“小客人都玩得非常开心,但是天色不早,他们要回家了。这有2个盒子,就是小客人的家。看看上面的箭头,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们分别是谁的家?应该把谁送到这个家里呢?——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不但发现了哪些小客人会沉在水里,哪些小客人会浮在水面,而且还把它们送回了自己的家,我替它们谢谢你们。

三、沉浮转换实验:

1、师:“老师这里还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鸡蛋,请你们把鸡蛋放到烧杯里看看鸡蛋会怎么样?”

2、幼儿和老师一起操作,得出结论——会沉下去。

3、变魔术——请幼儿闭上眼睛,老师快速在杯子里放上食盐搅匀,然后请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鸡蛋浮起来了。)

4、提问:“谁知道老师的魔术怎么变的?”——请幼儿找找老师的桌子上有什么,猜猜看。

5、指导幼儿变魔术。边做边仔细观察鸡蛋是怎么从沉的状态变成浮的。

6、请幼儿讲讲刚才是怎么做的。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其中的奥秘。

7、小结:你们可真厉害,硬是让原本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了,看来,沉和浮,是可以想办法转换的。

四、提出问题,制造悬念:

小朋友先前做实验的时候放在水里的橡皮泥是沉在水里还是浮在水面的呢?(沉),可是老师知道它们非常想和浮在水面的蛋宝宝做好朋友手拉手,谁能想办法让它们也浮在水面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活动结束后解决好吗?

延伸活动:橡皮泥大变身。


第二篇:小学科学五下第一单元 沉与浮


20##~2011下学期桂雅路小学年级 科学科教案设计

单元

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小组活动有明确的分工,科学技能正在形成中。

1、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教材内容简析: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活动:

1、观察物体的沉浮。此活动目的让学生认识物体的沉、浮现象;

2、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此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在了解更多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时,产生物体的浮沉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是否有关的问题,通过观察,产生疑问和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3、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此活动的目的是研究同一种材料在体积、重量改变时,沉浮现象是否改变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⑴ 认识物体的沉浮现象;

⑵ 了解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无关。

2、过程和方法:

⑴ 经历观察和猜测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⑵ 经历探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过程。

3、科学态度:

⑴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态度和科学探究态度;

重点:经历探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过程。

难点:对现象的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小刀、红萝卜、小石块、泡沫块、萝卜、橡皮、带盖小空瓶、透明胶。

教师准备:蜡烛、水槽、回形针、木块(每组3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检查课前学生准备情况:实验材料是否带齐,表扬准备好的学生。

2、将木块放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演示)

3、将石块放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演示)

4、什么叫浮?什么叫沉?

(引导学生说出物体自己被水托露出水面叫浮,被其他物体支撑出露出水面时不叫浮;自己能沉没与水底叫沉。)

二、

探究活动

1、浮、悬浮、沉。

⑴ 让学生说出下图一中,那种情况是浮?那种情况是沉?    

⑵ 图二中,那种属于浮?那种属于沉?

2、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⑴ 学生按课本P2观察实验出示排列观察材料:石块、…………

⑵ 学生分别对这些材料的沉浮进行猜测,并把猜测填入课本的表里。

⑶ 学生做沉浮实验,填写结果。

⑷ 学生回报实验结果,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让学生说出猜测错误的想法,从而发现问题。)

⑸ 试分析:物体的沉浮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使用的材料是否相同,大小是否相同,重量是否相同。三个因数中哪个有影响,哪个没有影响,能否在这个实验里知道。)

3、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⑴ 观察不同大小的红萝卜在水中的沉浮;

⑵ 观察不同大小的橡皮在水中的沉浮;

先猜测,在课本的表中写下理由,再实验观察,写结果。

⑶ 回报实验结果。

⑷ 分析,总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实心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重量没有关系。

⑸ 观察一枚回形针、N枚回形针穿在一起时的沉浮;

⑹ 观察一块木块、N块木块连在一起时的沉浮。

先猜测,后实验。

⑺ 讨论: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大小、重量变化时,在水中的沉浮有变化吗?

结论: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大小、重量变化时,在水中的沉浮没有变化。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重量无关。

三、扩展活动

1、        让学生举例: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大小、重量变化时,在水中的沉浮没有变化的例子。

2、        铁做的物体放在水里都是沉的吗?举例说一说。

3、        说一说,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数有关?

板书:                 1、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板画:

         浮   浮  浮  悬浮 沉 浮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大小、重量变化时,在水中的沉浮没有变化。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重量无关。

20##~2011下学期桂雅路小学年级 科学科教案设计

单元

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小组活动有明确的分工,科学技能正在形成中。

2、沉浮与什么因数有关

教材内容简析:

本课内容分三个活动:

1、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大小是否有关时,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去证实。

2、控制其他因数进行研究的活动。目的时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重量有关的条件。

3、用小瓶子继续研究的活动。目的是⑴ 加深对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的认识;⑵ 引申到潜水艇的沉浮原理。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⑴ 了解体积相同时和重量相同时,物体的沉浮与重量、体积的关系。

⑵ 了解潜水艇的沉浮原理。

2、科学过程和方法:

⑴ 经历探究体积相同时和重量相同时,物体的沉浮与重量、体积的关系的过程。

⑵ 经历改变小瓶子的重量,使小瓶子的沉浮发生变化的探究过程。

3、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控制其他因数进行研究的活动。

难点:进行控制其他因数进行研究的活动设计。

课前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小球5个,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正方体5个,水槽,小瓶,潜水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种材料的实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和重量有关吗?

2、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和重量有关吗?

二、探究活动

1、分析影响物体沉浮的因数。

⑴  出示课本P2的实验材料,按体积大小排列。问:物体的沉浮与他的轻重有关吗?

⑵  将物体按重量的大小排列。问:物体的沉浮与他的大小有关吗?

2、控制其他因数的实验

⑴  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物体的大小与它们的重量、体积是否有关?

⑵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的实验设计。

⑶  让学生说一说设计过程。

⑷  让学生说一说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⑸  学生实验。

⑹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⑺  小结:体积相同时,物体越重越容易下沉;重量相同时,物体越大越容易上浮。

3、研究小瓶子的沉浮

⑴ 出示小空瓶,猜一猜: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演示)

⑵ 如何让它在水中下沉?

⑶ 如何让它在水中悬浮?

⑷ 学生实验探究。

⑸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⑹ 演示:潜水艇的沉浮:

⑺ 讨论: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三、扩展

1、说一说,一块钢铁在水中下沉,为什么用它来做成船后,铁船能上浮?

板书:                2、沉浮与什么因数有关

⑴     体积相同时,物体越重越容易下沉;

⑵     重量相同时,物体越大越容易上浮。

⑶     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己的重量来实现沉浮的。

20##~2011下学期桂雅路小学年级 科学科教案设计

单元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材内容简析:

本课的内容分3个部分:

1、观察橡皮泥的浮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形状对橡皮泥的沉浮没有影响;

2、让橡皮泥浮在水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将橡皮泥做成空心的物体,使橡皮泥浮出水面;

3、比较橡皮泥排开水的大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物体的浮沉与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系。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⑴ 了解将沉在水中的材料做成空心的物体后,使它浮出水面;

⑵ 知道使物体排开的水量增大后,受到的浮力会增大。

2、科学方法:

⑴ 经历将沉于水中的橡皮泥设计做成‘小船’,让橡皮泥小船浮在水面的过程。

⑵ 经历探究橡皮泥由实心泥块变成空心小船后,排开的水量大小发生变化的研究。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 经历将沉于水中的橡皮泥设计做成‘小船’,让橡皮泥小船浮在水面的过程。

及经历探究橡皮泥由实心泥块变成空心小船后,排开的水量大小发生变化的研究。

难点:经历探究橡皮泥由实心泥块变成空心小船后,排开的水量大小发生变化的研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乒乓球大小的橡皮泥,卷筒纸。

教师准备:水槽、烧杯,量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2、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二、探究活动

1、观察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后,橡皮泥的沉浮。

⑴ 把橡皮泥做成长方体、球体、饼状、条状等,放入水中后,是浮还是沉?

⑵ 学生实验。

(提醒学生,每次橡皮泥拿出水后,要用纸吸干水,再捏其他形状。)

⑶ 汇报实验结果。

2、让橡皮泥浮在水上。

⑴ 你有办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吗?(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办法。)

⑵ 根据你的办法试一试,橡皮泥能浮在水面吗?

⑶ 说一说,橡皮泥浮在水面的道理。

⑷ 结论:将橡皮泥做成空心的物体,重量虽然不变,但可以让它上浮。

3、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⑴ 做成空心的橡皮泥物体,本身什么发生变化了,使得在水中的沉浮也发生变化呢?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分析排除,或实验验证。)

⑵ 实心的橡皮泥做成空心的物体以后,放在水中,对水有什么现象发生?

(尽量让学生猜测。引导他们往排水量方面分析。)

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的实验。问:橡皮泥放入前和放入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怎么解释?什么是排开的水量?怎么计算?

⑷ 学生实验,并记录。

⑸ 交流实验结果。

⑹ 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

1、试分析,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成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为什么?

板书:                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

                   做成空心的橡皮泥可以浮在水面。

                   实心的橡皮泥做成空心后,排开的水量增大,浮力也增大。

20##~2011下学期桂雅路小学年级 科学科教案设计

单元

4、造一艘小船

教材内容简析:

本课内容分4部分。

1、用橡皮泥造船。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增大排水量的知识,做一艘载重量比较大的船。

2、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利用船的平衡道理。

3、利用其他材料造船活动。目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设计自己的小船。

4、船的展览会活动。目的是通过展览学生的船,评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

教学目的:

1、科学知识:

⑴、了解增大排水量可以增大浮力;

⑵、了解平衡能使船增大载重量。

2、科学方法:

⑴、经历用橡皮泥做船的过程。

⑵、经历用其他材料设计、制作小船的过程。

3、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动手的思想。

重点:经历用橡皮泥做船的过程。经历用其他材料设计、制作小船的过程。

难点:介绍小船的设计方法和优点。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牙签、细线、透明胶、橡皮泥、做船材料。

教师准备:剪刀、牙签、细线、透明胶。小船。水槽,垫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

二、实践活动

1、用橡皮泥造船。

⑴、说一说,怎样用橡皮泥做成一艘小船?

⑵、学生制作活动。

⑶、交流制作的小船。

⑷、实验验证。

2、制作装载量较大的小船。

⑴、要做一艘装载量较大的小船,怎么做?

⑵、学生实验;

⑶、汇报、评比。

⑷、交流实验经验。

3、用其他材料造船。

⑴、工人造船时,要经历哪些过程?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足之处,进行引导。)

⑵、你们造小船,要想做得顺利,要经历这些过程吗?

(学生往往把设计、材料准备等一些步骤说不全,注意引导。)

⑶、制作时,要注意什么?

(用刀安全,同学安全,卫生,垃圾处理等。)

⑷、学生制作。

4、船的展览会。

⑴、参观各小组的小船。

⑵、学生评比小船。

(要求说出小船的优点,评比依据。)

三、总结本课。

板书:                    4、造一艘小船

                 空心越大,排水量越大,载重越大。

                 平衡,不易翻到。

                  造船计划:

                  ……

20##~2011下学期桂雅路小学年级 科学科教案设计

单元

5、浮力

教学内容简析:

本课内容分3部分。

1、感受浮力。目的让学生感受浮力的存在及对手的作用,产生体会。

2、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目的让学生探究浮力的测量方法,并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浮力。

3、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块受到的浮力。目的让学生通过测量活动,产生问题,进一步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20##~2011下学期桂雅路小学年级 科学科教案设计

单元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内容简析:

本课内容分2部分。

1、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这部分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实验验证浮力是否存在。

2、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这部分目的是让学生探究了解物体在逐渐进入水中时,浮力逐渐变大的现象;当物体浸没后,受到浮力最大,此后浸没在不同深度时,受到的浮力不变;对体积不同的物体浸没后,各自受到的浮力不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

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

板书设计: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20##~2011下学期桂雅路小学年级 科学科教案设计

单元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材内容简析:

本课内容分3部分。

1、   马铃薯的沉浮。这一部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液体中马铃薯的沉浮不同,了解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不同。

2、   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这一部分目的是让学生探究液体中溶解有的物质情况,纯净水里没有溶解其他物质。

3、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这部分目的让学生动手制作,在调制过程中了解到水中含盐量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0##~2011下学期桂雅路小学年级 科学科教案设计

单元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材内容简析:

本课内容分3部分。

1、   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这一部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液体对同一物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

2、   推测与验证。目的让学生通过比较同体积的物质的轻重不同,学习分析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3、   判断塑料块的沉浮。目的让学生学习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塑料块在哪一种液体中会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更多相关推荐:
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自然科学现象活动目标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积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筐...

中班科学领域《沉与浮》教案

中班科学领域沉与浮执教者黄丽娟执教时间20xx年9月17日一活动目标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观察能力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描述3体验沉浮游戏的快乐二活动准备1经...

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详案】

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自然科学现象时间20xx年6月19日地点东美幼儿园三楼多功能厅执教教师王英会指导教师吴婷婷黄丽娟方少萌许琼华一活动目标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2初步了解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3...

中班科学:沉与浮

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倪寒娅活动目标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

中班科学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学反思中班科学教学反思一中班科学活动我的树朋友教学反思春天来了在我们幼儿园里那些非常美丽的树都发芽长叶子了在户外活动时小朋友常常会跑到树旁边玩孩子们都很渴望走进大自然今天我们就开展了我的树朋友的活动每...

沉与浮—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物体的沉与浮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案例高台县第一幼儿园张爱玲活动内容物体的沉与浮活动目标一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二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三培养...

中班科学沉与浮

沉与浮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2通过探索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活动准备玻璃水槽纸木块铁片石子豆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记录材料标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沉与浮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活动名称沉浮设计意图一活动目标1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感兴趣2大胆探索尝试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3能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二活动准备1活动材料准备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

大班科学教育说课稿《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说课稿大班科学探索活动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学前教育专科班张彩欣29号一说教材设计意图大班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逐渐增强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索玩水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而沉与浮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

中班科学活动《颜色对对碰》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颜色对对碰教学反思中班科学活动颜色对对碰教学反思过关课我选择了科学活动颜色对对碰颜色的变化是所有幼儿都十分喜欢的一项活动它能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的...

中班科学活动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反思中班科学活动反思一中班科学活动各种有用的纸教案及反思活动目标1感受硬板纸餐巾纸包装纸皱纹纸等不同纸的质地初步了解纸的种类和特性2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知道纸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3有初步的环保节约意识...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第三周教学活动计划教学活动计划第四周教学活动计划第五周第六周教学活动计划教学活动计划第七周教学活动计划第八周教学活动计划第九周教学活动计划第十周教学活动计划第十一周教学活动计划第十二周教学活动计划第十三周教学活...

中班科学沉与浮反思(22篇)